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

2022-04-25

摘要探究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的设计与实施,以高校引领、合作互助、行动研究、聚焦课堂为原则,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活动,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生物学校本教研的质量与效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 篇1:

浅谈“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

摘 要:初中生物课有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采用“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做”的机会和主动“学”的机会,提高了初中生物常态课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模式;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展示反馈;高效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以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为依据,强调了工作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从做中学”强调的“做”主要是个人亲自尝试的工作和活动,获得个人的经验,以使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学生应该通过做事来学习,从“做中学”,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我市推广的“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是在洋思和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可操作性强的高效课堂模式,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把讲台交给学生,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相互讨论,互助学习,采取“兵教兵、兵练兵、 兵强兵”,老师教累计不超过15分钟。该模式的教学理念无疑是教育家倡导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做”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生物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生物课是中学教学的必修课,有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活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科特点。采用“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做”的机会和主动“学”的机会,提高了生物常态课课堂效率。

一、“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

1.重建课堂结构

在分析研究学生“同质”或“异质”的基础上进行分组,通常6人一小组,餐桌式围坐,每班8~9小组,每小组为一个学习单位,每组选一名成绩好、责任感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活动,每组确定2名小老师,确定他们在小组中的“领头雁”地位,小组长、小老师随时可以帮助身边的同学。

2.教学思想目标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能使学生主动按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全面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把获得知识、满足求知欲的动机激发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稳定学习动机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

3.操作程式

教师:研究课标和教材—确定学习目标与学法—答疑解惑—反馈回授。

学生:依标自学—切磋讨论—展示、评价—运用巩固。

二、教学活动

1.先学——自主互助

教师通过课前制作好的“导学案”让学生看,让学生整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例“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课的导学案:

(1)基础知识梳理(自学)(5~7分钟)

导学:①认真看书78~79页,结合蝗虫的生活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找出导学问题答案。

②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组织好答案问题:

A.蝗虫的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经历了 个时期。

B.比较蝗虫成虫和幼虫的形态区别: 。

C.比较蝗虫成虫和幼虫的生活习性,区别是否相似。

D.蝗虫发育过程所 , , 的三个时期。

(2)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学与议)(10~15分钟)

导学: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主学习80~82页,各小组根据自身饲养家蚕的经验在小组内进行讨论81页问题,并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珍惜时间,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谈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问题:

①若虫与成虫的区别?

②“春蠶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家蚕的发育过程分析对不对?

怎么改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

③毛毛虫和蝴蝶是同一种生物吗?怎么解释?

④家蚕在发育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⑤每小组画出观察到的家蚕的生活史的几个典型时期的图像。

⑥思考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课堂上有导学案,对于基础导学问题,学生依据导学提示通过读书看图,在确定的时间内都容易找到答案并画线标记,并完成基础导学问题。对于导学案中合作探究、能力提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要探讨,小组学生共同讨论,每个学生都各抒己见,积极愉快地投入小组学习中,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了钻研问题,当问题解决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的成就感,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助,对于学困生来说容易获得帮助完成学习任务;优秀的学生在教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升,优秀生带动学困生,形成传帮带,形成充满学习激情的课堂,教师机械重复地讲的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多了。学生的先学有目标、有方向,学生的学习不累了,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2.后教——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辅导,掌握自学情况,掌控进度,及时表扬速度快、效率高的学生,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给几句悄悄话,帮助端正态度,鼓励他们赶上进度,还能给学生个别答疑解惑,规范不正确的表达,纠正不正确的理解,把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难点所在,以便有的放矢地反馈回授。例如“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这堂课中,学生对变态、若虫、跳蝻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老师有必要点拨昆虫的发育过程中,将幼虫与成虫比较,从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显著变化,这称为变态。幼虫与成虫比较,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像成虫,只是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因此叫若虫,蝗虫的幼虫(若虫)叫跳蝻,理清这几个概念,学生对不完全变态发育这个核心概念就理解了,容易记忆了,对变态发育概念也就易理解了。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概念,如“应激性和适应性”“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等难区分,学生学习时渴望老师指点。总之,“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3.展示——评比评价

初中生爱表现,好竞争,喜欢评比,课堂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展示机会,把时间和空间充分留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说”的机会。在黑板的左上角设置评比栏,以组为单位,以竞赛的形式展示自主学习的效果。

首先,在对基础问题进行展示时,让学困生先上,做对则加分,其他学生认真听仔细看,随时帮助找错误,分析原因纠正错误,积极点评,给予纠错的小组酌情加分,这不仅使学困生明白其错误原因,也给优等生加深了理解。

其次,在对合作探究问题进行展示时,尽量给各小组安排任务,小组选题采取抽签方式进行,再由各小组派一组员根据自己抽到的问题做出展示,先小组内质疑纠错,无误则加分,有误组内查不出,其他小组帮忙,帮忙改的小组要说明错的原因、怎么改,改对则酌情加分,有的问题全班都答不完整,则由老师启发式讲解,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怎么改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老师可以启发:春蚕吐丝完变成什么?学生肯定答出是蛹,很快有学生答“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展示过程中有评比、有加分,初中生是兴奋的,抢着举手上去展示,在座位上的学生随时准备找人家的错处,听得认真,积极思考。对于上去展示的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对于下面的学生随时质疑纠错、评价,快乐地做事、快乐地学习。整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堂效率更高的。老师在展示环节起穿针引线的组织作用,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展示做适当引导、恰当的评价,课终作必要的小结,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嘉宾”。

4.反馈——归纳巩固

通过学生的快乐展示,就问题来解决问题,学生学会的知识是零散的,是断点的,在课的最后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并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该教学模式突出了學生的“学”,改进了老师的“教”,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这高效的课堂中快乐成长。

三、“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建议

1.时间的把握

这种课型由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时间有限,如何精准把握时间是完成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的保证,特别是讨论和展示环节,主要由学生完成,时间不好掌握。由此,老师在课前设置讨论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数量,难度的把握,确保在规定时间能完成,万一在实施时无法按时完成,应灵活处理,删减讨论内容,或改为老师讲述或改为课后思考,使每一个环节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保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

2.讨论问题的设置、调整

课前讨论问题的设置是事关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设置得太简单,学生没兴趣,能力也无法提高;设置太难,讨论开展不下去,量太多,讨论不完,量太少,学生提前完成容易造成纪律涣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容量的大小,合理设置讨论内容。教学内容少或较简单,可全部由学生自学讨论完成。若教学内容较多或难度较大,则只能部分由学生完成,部分由老师讲解。此外,在刚开展这种教学模式时,学生自学、讨论的内容应安排少些、简单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也更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后,再逐步加量、加难度。

老师对问题的设置,不可能总是那么完美,在实施时,还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的进程状况,进行及时调整,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相关知识或给予适当的提示等,以确保学生自学讨论能顺利完成。

3.老师在课前还应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准备一些模型或实物,帮助学生自学讨论,或提前布置一些准备工作由学生课前完成,确保一节课的顺利进行

总之,初中生物新课程内容安排得很丰富,有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活动、建议活动、小资料的学习、课外读等等,处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是势在必行,“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模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经过我市多校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是可操作性强的高效课堂模式。

作者:季小美

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 篇2:

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修探索

摘  要 探究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的设计与实施,以高校引领、合作互助、行动研究、聚焦课堂为原则,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活动,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生物学校本教研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 URS模式;校本教研;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化;课例

文章編号:1671-489X(2019)15-0078-03

1 前言

目前,我国各地区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开展了多种教研活动,校本教研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2017年8月,全国高等学校联盟和部分地方教育局、中小学校在北京共同举行“U-R-S联盟”成立仪式暨发展战略研讨会,指出成立URS联盟是为促进三者在理论研究、专家资源、应用研究及实践方面的共享。URS是指大学(U)、区域教师发展中心(R)和中小学(S)的紧密联系、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共同服务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URS是协同创新的共生关系,高校教师、研训教师、一线教师共同致力于促进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专业发展,支持中小学教师的常态化混合研修。本文基于URS模式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物学课例研修,旨在促进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基础教育教学服务。

2 问题的提出

课例,指对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的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拥有一种相互研究、相互学习的心态,参与者一起对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以及探讨,最后找到一个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获得更好的学科教学知识。负责进行课例分析的教师需要能够亲自撰写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的目标、主题以及重难点都要有一个清楚的掌握。同时,教师能够找到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所在,并且懂得总结出有效的结论以及做好准确的提炼。开展课例研修需要明确主题和目标,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对一堂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基础性的改进,这一研修过程也能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对传统教研活动也能够起到创新的作用。

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修状况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内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查阅中国知网2009年3月—2019年3月的论文,输入内容中主题为“校本教研”并含“课例”,匹配条件为模糊,分类导航为全选,发现硕博论文共有33篇,期刊论文共有145篇;以“校本教研”并含“中学生物”,匹配条件为模糊,分类导航为全选,发现硕博论文共有两篇,期刊论文共有七篇;以“URS”并含“中学生物”为篇名,经查阅,未发现相关文献。虽然基于URS模式开展中学生物学课例研修还处于起步状态,可以参考的论文较少,但此研究对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修的意义

1)有利于改进常规教研模式,促进学校教研活动质量的提升。本文探索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修,有利于改进常规教研模式,能够丰富校本教研的理论内涵。我国传统的教学研究机制是上级行政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机制,而URS模式的校本教研是基层学校创新的,试图发挥师范大学的理念引领、优质资源优势,联合打造学校品牌、区域品牌,推动学校校本教研的特色发展,促进校际交流与区域交流,调整改进传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2)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课例实施,教师可以聚焦课堂、聚焦学科,促进PCK的发展,从而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如通过课例研修,教师知道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是学生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是什么,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呈现课堂知识。并且,通过课例研修,教师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因此,通过课例研修,能使学校教研活动质量得到提升,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课例研修的基本环节

课例的校本研修,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和研讨活动[1]。笔者通过中学生物学课例的教学研究实践,认为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环节:确立主题—提出对策—课例实施—经验分享。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初中校本研修为例,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修运行流程为三段九步法,总结起来就是以上四个环节,如图1所示。

确立主题  学校成立的教研组多方联动,收集生物学课堂上真实的问题,然后结合学情,甄别并分析重要问题,最终确立研修的主题。如苏家屯初中生物教研组成员在SL中学展开研讨,根据所收集的问题,提炼具有普遍意义、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最后将问题聚焦在初中生物学的概念学习上[2]。

提出对策  围绕研修主题,在专家指导下,教研组(备课组)共同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苏家屯初中生物教研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及教师个人与团队的教学经验等多种因素,共同研讨出“利用生物结构简图促进学生生物学概念的学习”这一问题解决策略。

课例实施  教研组成员根据研修主题、解决对策,再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某节课作为校本研修的一节研讨课。课例实施就是大家一起讨论一节课如何设计、如何进行教学的过程。如苏家屯初中生物教研组制定的课例实施采用的就是“课例研磨,验证猜测”,也就是诊断研修这一策略。

经验分享  首先,开展课例研修对于学校内部而言,将从课例研修中获得的经验在学校内部推广,尤其是对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更加重视,并且让同学科的教师能够通过对比找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然后,参与研修的专家名师可以在区域内进行研修成果的展示、推广,在成果推广过程中也会促进区域内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4 课例的实施与评析

第一轮课例实施

1)集体教学设计。12月份课例研讨课选定的是“植物种子的萌发”,参与的是苏家屯初中生物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将“植物种子的萌发”作为开展课例研修的案例,要求参与的成员都要做好备课工作,尤其是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内容都要有一个准确的掌握,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制订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

2)明确分工。明确分工是确保课例实施是否有效的重要保证。将本学期的“初中学生绘制生物结构图促进概念学习的研究”作为此次课例研修的主题目标,对不同参与者安排不同的观察角度,在观察中可以通过列表以及生物课堂中的前测和后测来获得课堂上的有效数据、资料,确保记录的数据和资料准确有效,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修。

3)主题做课。教学片段如表1所示。

4)评析反思。“种子的萌发”这一堂课的第一次课例研修观察量表如表2所示,参与研修的教师、专家逐一发言点评,上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①專家评价。

从教学目标来看,这次课例的研修目标是利用生物结构图促进学生概念的学习,种子萌发这节课每个环节都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总体上教学效果不错。

从教学策略来看,这堂课运用了同伴互助、读图观察、图片对比、示范引领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学习。

从教学过程来看,首先,从导入环节开始,播放“种子萌发”的视频,可以更为清晰、生动一点儿;其次,通过观察图片认识种子,图片的选取可以更具有代表性,更清楚一些;第三,在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实验的时间,而且实验结果也会更准确;第四,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图进行展示这一环节,投影并不是十分清晰,教师没有对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第五,学生通过绘制结构简图,从而对种子的概念及结构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A老师这堂课的设计是“认识种子—观察种子—实验探究—辨认对比—绘制示意图”。

②学生评价。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不同。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种子的外部结构,在实验中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种子的一些内部结构,其中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都由哪些部分组成。最后在认知种子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绘制种子的结构图,从而让学生对种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轻松地说出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2]。

③自我反思。A老师认真地分析和总结了其他教师提出的意见,看到了本堂课的不足:第一个不足之处是上课时间比较紧,导致学生的实验时间较少;第二个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结构示意图时没有很好地去进行纠错,导致印象不是特别深刻;第三个不足之处是在各个环节的衔接过程中,过渡的语言不够流畅。

第二轮课例实施评价  在第一轮课例实施的基础上,教研组的成员进行了第二次的课例设计和实施,这次课例实施的效果优于第一次。在导入以及观察环节,教师节省了时间,这样学生实验探究的时间比较充裕;并且在学生展示结构示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增加了纠错环节,促进了学生对种子结构的概念形成、加工及输出的理解。

5 结语

本研究主要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利用URS模式的高校引领、合作互助、行动研究、聚焦课堂等特点,希望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方式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校际交流与区域交流,推动区县校本教研的特色发展。但是,URS模式在教育领域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要想把高校引领的校本教研URS模式更好地运用到中学教学中,高校及一线教育者要积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加强自身对课例研修的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踊跃参加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争取使URS模式更为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中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石惠文.生物课例的校本教研[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胡睿曦.沈阳市初中生物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作者:钱红 史立平

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 篇3:

“生物自然习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摘 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生物科组在新课标指导下,利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课教学、活动课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开发“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并努力尝试使之更加具体和完善,成为一门具备特色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自然习得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校生物科组近年来在深圳课改的大环境下不断尝试和探索,形成了“常规课—实验课—活动课”三个层次的授课模式。利用这些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开发“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并努力尝试使之更加具体和完善,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良好反响。

二、“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开发目标

我校生物科组以“活动课”的形式,实现在老师的调控下,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校园活动自然习得生物知识,形成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层次的探究与实践机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参与性和体验性并存的互动探究教学,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研究为主线,自己努力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探究性教学中师生围绕共同主题,讨论交流,多边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开发规划

1.第一阶段:方法的尝试和研究

(1)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常规课中逐步推进小组教学,使之成为常态课。并导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活動课”模式的构建

以“活动课”的形式,实现在老师的调控下,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校园活动自然习得生物知识,不断尝试和研讨,总结出了一套活动课的授课模式。“活动课”教学以“3”“4”为主要方法:

①“3”:三个步骤

课前准备:提供有本节学习的资料给学生,以达到有备而来的目的,当然,学生可以搜集更多相关资料。

课内探究:把课堂搬出教室外,并划定学生一个活动的范围,在这个活动的范围内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能根据所给资料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2)能根据老师所安排的活动步骤进行探究、分析、总结。(3)体验探究实践的兴趣与乐趣,并能从探究实验中总结得失。

课后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②“4”:学习的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

2.第二阶段:具体化和规范化阶段

在原有的基础上,利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课教学、活动课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尝试初中生物“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具体实施。收集和整理七、八年级生物学中典型的课例,合理制定课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使初中生物“生物自然习得课程”具体化和规范化,以编整合成地方性校本教材。

以七年级上学期为例,除考试复习周,在十八个有效教学周中,共36节生物课,其中活动课约10节,实验课约10节,课堂授课约16节。学校生物科组在实施活动课教学以前,该学期实验课可达十五节,现进行重新调整,将部分室内课搬到校园中,将部分实验课放在校园中,在不增加总授课时间的基础上,为实现这种新的课型提供了课时保证。

3.第三阶段:推广阶段

当初中生物“生物自然习得课程”进行得较为成熟时,可以通过组织新区教学研讨的方式,向新区兄弟学校推广。再利用教研活动、教师技能比赛、论文发表的形式,向全市推广。

四、“生物自然习得”课程的实践与检验

1.授课模式的形成

通过“常规课—实验课—活动课”三个层次的授课模式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其中常规课又逐步推进小组教学,然后导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收到明显效果;经过多次的研讨,生物学科的授课模式已趋完善,学科教师把握较佳,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学科教师围绕课程开发,撰写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篇,参加省论文比赛获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仅2015年下半年生物学科教师以自然习得课程模式为基础参加深圳市生物学说课、教学技能大赛(现场授课)两项比赛,获得一等奖两人次。二等奖一人次,参加光明新区学科竞赛,获得一等奖两人次,罗洁源、钱晓茵两位教师还承担光明新区公开研讨课教学任务,自然习得课程的结构模式与理念,得到了市区一级教育学科同行的认同与赞赏。

2.“生物自然习得”课程的常态化实践

本学期以学校七年级12个班级进行常态化实施实验,我们尝试平行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组,每组六个班。实验组的班级以“生物自然习得”课程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安排了4节活动课,11节实验,20节常规课,其中常规课一般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而对照班级则以传统的讲授+练习为主要授课方式。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对期中和12月月考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两次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如图1-4),发现虽然实验组班级进行实验与活动课教学占用了大量的课堂讲授时间,教师知识讲授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但对比两次的考试成绩,发现这并不会造成实验班成绩下降,相反,实验组的班级高分层次的人数是要比对照组的人数更多,低分的人数相对对照组要少。在自然习得理论支持下,我们要相信只要课堂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其学习的动机,学生是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而获得相关知识的,知识获得的效果并不比讲授形式要差。

通过对比A层次班级的两次成绩分布情况(表5-6),发现对于A层次班级12月月考中间层次的人数相对期中在减少,虽然高层次和低层次分数的人都有增加,但高层次分数的人增加的数量要相对多一点。表现出班级两极分化的发生。学生在长期知识讲授性教学的氛围下,长期形成的惯性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要改变一直以来的习惯,化被动为主动,还需要一段时间经历。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自然习得课程能够明显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就拉开了。教学方式的改革,还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学科以及一小群实验者身上,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他们也需要紧跟深圳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才不至于成为落伍者。

五、讨论

自然习得课程模式虽占用了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活动、讨论、实验,大大削减了教师进行知识系统讲授的时间,但并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反而对积极参与的学生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在正常的知识讲授时间以外,开展各种活动课和实验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无害。

自然习得的理念就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主的学习探究,自然获得一部分学科知识。教师需要大胆放手,并且提供更多的学生实践时间。但同时,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通过精心的前期准备工作,掌控学生讨论、探究、学习的进度与方向,这样才能使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大的习得量。因此,实施课程同样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

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不应该仅仅只把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使课程评价变得多元化。如果仅仅从考试成绩上比较,实验组和對照组班级的差距不显著,但如果我们从学生课堂的积极表现上看,从学生在讨论、实验、实践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有创意的想法看,从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机会与获得独立表达的机会看,那么自然习得课程的价值就更加体现出来了。

生物自然习得课程是在新课标引领下,建立师生互动的一种有益尝试,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合适的引导设计,在相信学生可以自主获得知识的前提下,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了可能。通过两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收获是丰富的。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学生长期形成的传统学习模式,与自然习得模式的反差,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主动学还是被动接受的反差,在实施课程期间,更要关注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他们分化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还需要进一步为适应目前学生的情况而改进,更好地提高教与学效率。

在具体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些步骤有时需要重复、循环,再组合,有些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在开发过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草率行事。同时,也不能一成不变,还应不断尝试和创新,才能为本课程注入新鲜血液,与时俱进,才能使本课程更加完善,适应学生的发展。

注:“自然习得课程”的开发是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生物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由罗洁源统稿、凌安妮进行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此外黄艳娟、钱晓茵、何汶聪等分别在课程规划、实施方面提出了实施意见以及参与实验工作。

编辑 王团兰

作者:罗洁源 凌安妮

上一篇: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