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根据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原理及实施原则,结合《网络数据库》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分别从项目确定、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学习总结与效果评价等四个方面加以实践与研究,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对于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 篇1: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 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内容较为前沿,融合了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传统的课程教学偏向基础理论,忽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结合笔者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体会,阐述了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应用及相应的考核体系的建立,希望抛砖引玉,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改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感知设备,如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各种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实时地对物理世界进行信息的采集,并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达到信息的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现代互联网的延伸。目前公认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可以分为3个层次: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与普适化应用服务支撑体系,也就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中感知层负责底层工作,感知真实世界的物理数据,并将数据上传给物联网网关,其关键技术是传感器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速度越来越快,网络带宽越来越宽,这时候制约信息链的瓶颈出现在了数据的获取手段上。传统的传感器不具备数据处理能力,更不能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与节点组网。这时候无线传感器网络就应运而生。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是随着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诞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通过各类微型化、集成化的传感器,如MEMS传感器,网络内共同协作,完成对各种监测对象的信息实时监测、采集和传输。数据以无线自组网、多跳路由的方式被传送到用户终端,从而实现物理世界、计算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这三元世界的连通[1]。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近些年来不断教学改革实践,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门和应用高度相关的课程,它本身的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能够让学生自行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并实现组网等功能应用,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它的理论又涉及各类复杂的算法,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异常困难。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认真进行了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方式。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动手的培养,根据高职教育的这种特点。我们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精选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任务。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中,采取了“项目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笔者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改革建设的主要负责人,经过在物联网應用技术专业中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以下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特点

1.1 知识覆盖面广

该课程是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产物,既有嵌入式技术、又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及传感网协议栈。涉及的内容知识面较广、有一定难度,并且发展更新很快。所以在高职当中开设该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主要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IEEE802.15.4标准、ZigBee技术、物理层设计、nes C语言、Tiny OS操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无线传感器节点定位技术、网络时间同步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与数据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环境等。

1.2 理论抽象、实践要求高

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如:网络拓扑结构、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WSN节点定位、目标跟踪、网络数据融合、信息安全等,这些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知识由于涉及大量复杂的算法研究,超出了高职学生的认知范围,显得抽象难懂。从历年教学的反馈情况看,学习难度较大,不少学生在此失去学习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对网络的部署、节点的设计等,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嵌入式开发实践能力。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项目案例,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没有统一标准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标准有待统一。目前国内高校基本上以ZigBee技术为主进行讲解。对于其他技术如蓝牙、WiFi技术等则一带而过。而ZigBee本身并不能完全等价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针对不同的应用,要选取合适的无线通信技术。因此,有必要在课程中加入一些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予以介绍。

1.4 教材缺乏

目前已有的相关书籍中,大多偏向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理论、算法研究、仿真等内容,实践性不够,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相符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的一大重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要在教学中引入具体项目使学生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脱离出来。以各项目任务为单元设置课程,以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用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2]。

2 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偏向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按照知识的前后关联性,内容选取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逻辑性较强。课程理论和实践项目往往分开,先有理论讲解,再过渡到实践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比较成熟,但跟现代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有偏差。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大力开展了项目教学法。将“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离散化,并有机地融入各个项目当中。实践发现,伴随项目的完成,学生往往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对学习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涉及的相关知识很多,但职业教育的重点在应用,淡化其理论教学。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量淡化了基础理论的讲解,着重讲解如何通过软硬件开发,构建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本课程基于TI公司所提供的ZigBee硬件平台CC2530芯片、软件平台Z-Stack协议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项目,由浅入深,一步步带领学生掌握如何构建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网络。

目前教学重点在两个方面:(1)CC2530嵌入式基础编程,(2)Z-Stack协议栈开发。其中CC2530嵌入式基础编程类似于单片机,包括GPIO、定时器、串行通信、模数转换、系统时钟、功耗模式等教学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已经开设过单片机课程的同学,可以简單一带而过。Z-Stack编程基于协议栈,必须了解协议栈的基本架构,各层提供的API函数。要掌握基于Z-Stack协议栈的编程思想[3]。

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Z-Stack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方法,我们针对Z-Sack应用,开发了六大任务项目,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全部教学内容,完成了任务和相关教学知识点的深度融合(见表1)。

3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我们把理论和实践分离,相关课程单独开设,知识点显得抽象而孤立,学生掌握效果也不太理想。鉴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合适,因此,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笔者提出了具有层次性的阶段性教学,并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分成4个阶段。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讲课之前通过实物演示、视频展示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恰当地引导、启发,建立一种直观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课程比较抽象,为了加深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的理解,需要安排学生自主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再反馈,进行理论的探讨,加深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所用到的基础知识。

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脱离传统的教室,走进“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原先老师的单向讲解。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角色,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旁观者。项目的设计也更加强调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模拟实际项目的开发流程,以工程的理念来推进课程的进展。学生要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有这些都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4]。

实践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加具有了趣味性和实用性,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

4 结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作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较为前沿,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合理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将传统的抽象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反应良好,教学效果明显,希望能对广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同仁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文光,刘士兴,谢武军.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416-1419.

[2]李晓维,徐勇军,任丰原.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吴迪,朱昌平.“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63-64.

[4]吴迪,朱金秀,范新南.无线传感器网络实践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Key words: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作者:徐华军

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基于项目驱动的《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根据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原理及实施原则,结合《网络数据库》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分别从项目确定、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学习总结与效果评价等四个方面加以实践与研究,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对于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项目驱动;网络数据库;教学内容

近十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具备某一岗位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搬本科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方式上突出面向职业的特点,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中,《网络数据库》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数据库结构设计原理方法、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与程序设计应用基础知识。其应用性很强,同时内容又涉及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课程知识,针对其特点,如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项目驱动教学法及实施原则与方法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建构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综合形成新的知识建构。该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原则主要有:

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选择好与课程相关的项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项目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应当包含课程核心知识点,确保能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由于一门课程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选项目最好已经开发完成,有完整的需求分析说明、设计、编码、测试文档和用户手册可供查阅。项目相关的非本课程的技术知识最好是学生已学过的,避免生疏的东西太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项目最好是学生容易接触到的、不太复杂的、易于理解的。总之,项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规模和难度适度,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且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理解接受。

项目驱动教学的重点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来建立新知识架构。自主学习是以自学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知识和创新思维,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协作学习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解决途径,开阔思路,从而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望与需求。

精心规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规划应当以项目为主线,以课程核心知识点为重点进行组织。一个项目所涵盖的理论与技术知识往往不是一门课程所能覆盖的,那些没有覆盖的部分,尤其是学生还没学过的东西,都应当安排到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

注重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建、组织与实施由主讲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教学小组负责全过程,包括教学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教学实验设备环境的准备,时间的合理安排等。

学习总结与效果评价是驱动教学法的重要阶段学习总结与效果评价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当学生以个人成果(如一个实验报告或是一个功能模块)的形式完成某项任务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另外,学生每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使其在不断的建构与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自我认识及对自身的评价,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地学习、进步。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网络数据库》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的选定根据项目选取原则,我们通过实地调查,选取了由某软件公司负责开发的《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该项目采用SQL Server2000开发,项目的核心技术是网络数据库,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项目需要的其他理论基础知识,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基础、程序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内容,学生大部分已经学过,项目规模和难度都属于中等,并且有完整的文档资料,能提供扩充空间。

教学内容规划我们以《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主线,以系统已有的需求分析、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等资料为基础,融合网络数据库的核心知识点和其他相关知识,详细制定了项目驱动《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计划表(见下表)。

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我们成立了以一位副教授为主讲教师,两位项目工程师、一位助讲和两位学生组成的5人小组负责整个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教学环境安排在设备齐全的学校网络试验教学中心。教学小组将教学划分为课堂教学、实训课、课程设计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有不同的方式和侧重点,形成了围绕项目三个环节的循环学习过程(见图),教师在每个环节中的作用逐步递减,而学生的作用逐步递增。在课堂教学环节,主要以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为主;实训课与课堂教学进度同步,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仅提出参考建议,检查项目进度,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课程设计是在学期结束时单独留出1~2周时间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由选题独立完成设计,这时教师基本上完全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坚持把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数据库实体及其属性、E—R实体联系图、关系模型、索引和视图技术、存储过程技术等融会贯通到校园网络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讲解,同时引入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对问题进行深化,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E—R图到数据库表的转换,数据表的创建到数据的录入,从设计到实现的整个过程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的。

学习总结与效果评价当学生完成了《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后,挑选出几个学生的设计方案(尤其注意那些采用与教学实例不同的思路和方式的成果),对他们的设计成果进行展示,以鼓励创新。首先,由大家一起来评论其优点,并由作者本人说明模块功能及实现过程。然后,其他学生可进行质疑,或提出改进措施,还可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个阶段是学生最兴奋也最能体现学生智慧与学习成效的时期,他们往往会提出许多问题和解决方案,使大家豁然开朗。当然,有时像一个图片的摆放问题也要争论不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实时控制,将讨论导入主要矛盾方面,使学习总结与效果评价在有序的轨道上进行。最后,由教师总评,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供大家参考。这样的分析与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也指出了一些缺陷与有待改进的方面,在刺激学生积极性与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会谦虚谨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结论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网络数据库》课程各知识点,操作技能与以往相比明显提高,并能在整个项目的全局层面上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项目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本身知识的更新,对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虽然在《网络数据库》课程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项目驱动教学法仍属于新的探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待完善之处:(1)项目的选取必须与时俱进,既要联系当前先进的系统开发技术,又要兼顾所涵盖的广泛的知识点,不能仅限于某个行业。建立一个项目题库势在必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企业的实际开发经验,课程除了主讲教师以外,还要配备相应数量的辅导教师。(3)实验室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购买相应的设备上,还要营造出项目开发氛围,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提供相应的技术交流环境。(4)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企业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积累实践经验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黄明和,雷刚,等.“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

[3]李国彬,赵丽娟,等. SQL Server 2000应用基础与实训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林佳一(1975—),女,工学硕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助讲,研究方向为数据库、软件工程。

作者:林佳一

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 篇3:

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文章概括介绍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理念与构建,归纳总结基于平台创建的网络课程、培育的精品课程和教研教改项目,展示基于平台所实施的教学应用、教学成效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职 网络课程 平台建设 创新 实践

[作者简介]邓果丽(1962- ),女,湖南长沙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网络课程及教务管理;孙晓华(1966- ),女,河南郑州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网络课程。(广东 深圳 51802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类教改项目“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粤教高[2007]154号,一般类19号)

随着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推进,教学载体、手段、方法也在发生质的变化。网络课程建设平台,是集网络课程培育模式、管理形式、建设评价、培训方法、推广应用、硬件平台构建于一体的系统。其独特的平台建设理念,具有鲜明IT特色的建设指标体系,已成为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学信息化、特色化的孵化器。随着成果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极大提升了教师网络化教学水平;快速推进了我院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速度;有力促进了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执行;有效培育了一批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在高职网络课程建设上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平台的创建,我院的专业、课程、教研教改、精品课程建设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2003年启动平台建设调研规划,2005年实施网络课程建设应用,我院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指标体系建设、应用建设、资源建设、培训模式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索上,进行了创新和实践。主要内容是:系统分析调研,形成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理念;组织严密规范,成立专题项目管理机构;自主研发,基于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自主设计,基于平台的师生培训方案及培训课程;批量实施,基于平台的大规模网络课程及资源建设;建设培育,基于平台的精品课程建设;优化培育,基于平台的教研教改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基于平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及对进一步开展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构想。

二、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1.系统分析调研,形成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理念。网络课程怎样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专业教师如何参与,大规模网络课程如何实施,教师如何培训,如何创建一个软硬结合,集建设、评价、培训、应用、培育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平台,这是项目必须解决的问题。本项目实施前,采用虚实结合的调研形式,纵向横向进行比较演绎,实地走访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华南理工、武汉理工、深职院、番禺职院等十几所大学,了解重点院校、一般院校、职业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及使用情况,并通过网络了解国外职业教育培训及高校网络教学的现状。发现,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较落后,普遍停留在申报省、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的水平上,还没有树立建设网络课程平台的意识,更没有基于课程平台培育精品课程和教研项目的理念。

我们对国内外网络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平台发展趋势。项目组成员通过网络及实地考察,对国内外网络教学现状、网络课程开发情况、课程平台的种类、平台的建设标准、发展趋势、使用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使我院对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定位、开发、建设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从系统规划和专业技术的角度把握平台建设的精髓和关键。之后,系统分析设计,构建网络平台。一个完整的基于Web教学的支撑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组成:课程开发系统、教学支持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根据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结合网络教学的工作实际,我们规划设计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模式,并对平台模式的通用部分及个性化部分进行了定义。通用部分由素材题库管理中心、课件资源点播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教学质量评估子系统、应用接口管理组成。个性化部分由授课教师基本信息模块、课程用户管理模块、通知公告管理模块、课程内容管理模块、作业试卷调查管理模块、交流协同交互管理模块组成。

2.组织严密规范,成立专题项目管理机构。成立由院长亲自挂帅的建设委员会,下设建设办公室,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务督导、系部主任,组成相应的技术组、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组、项目实施组及专家评审组,分别负责技术支持、实施培训、遴选验收及推广应用,在实践中不断研讨,在研讨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提升。各组在办公室统一安排下,形成完善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保障网络课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自主研发,制定网络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见107页图所示)。2005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先进技术平台特点,综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我院自主研发了高职网络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第一版,从定量指标到定性指标、静态指标到动态指标、特色创新指标到规范标准指标等不同角度进行设计,包括课程遴选、建设、验收、优化指标等。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教育部16号文及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8年初,推出了网络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第二版,完善了建设指标和应用指标,增加了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虚拟技术、形成性考核、过程性考试、成效性评价等课程建设要求,强化了网络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确保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于网络课程的建设,形成了平台自身的特色。

4.自主设计,基于平台的师生培训课程及培训方案。网络课程物理平台的构建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主讲教师及学生是否能深度参与到网络课程建设中,是决定网络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网络课程建设办公室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培训方案:普及型定时培训、专业型预约培训、周期型循环培训、个性化特色培训、师生同参与的共享型培训等。个性、特色、灵活的培训方案,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师生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项目组成员同时将培训内容开发成一门基于平台的网络培训课程,课程以十几个功能项目贯穿其中,从课程设置、栏目设计、多媒体运用、论坛开讲、题库构建、试卷组装,到特色创意设计、双语教学,处处体现了专业级、人性化的培训理念。

5.批量实施,基于平台的大规模网络课程及资源建设。开发几门网络课程并进行网络教学并不难,如何推动几个专业、若干系部或整个学校的网络化教学工作,就有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了。创建一个集组织管理、建设标准、培训模式、硬件平台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不失为开展规模化网络课程和资源建设、培育精品课程的好方法。我们通过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创建课程建设标准、制定培训模式、组织大规模建设网络课程、培育精品课程、研究评价实施效果、推广应用等工作,解决了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及资源建设中的系列问题。从2005年第一批百门网络课程建设,到2008年第二批百门网络课程验收;从课程遴选,到学习效果评测;从师生交互式课题设置,到虚拟课堂设计;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设计,到学生能力训练作品展示;从网上练习,到网上考试的组织,处处都体现了大平台的理念和设计。课程建设中涉及的各种技术,都由学院统一在平台上完成,公共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源,由专门的部门在平台上统一提供。课程之间、专业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平台相互交流;学生同时在不同的课程网站听课,教师在平台上同时开设不同的网络课程;学生进入不同的论坛、参加不同的网上小组活动,教师组织不同的虚拟课程,查询不同的班级学习记录,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

6.建设培育,基于平台的精品课程建设。近三年来,我院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院级精品课程27门,这些课程都是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孵化产生的。在平台上建设网络课程、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培育精品课程已成为各专业的共识。网络课程建设已成为各专业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平台已成为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培育和孵化基地。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开始走向企业,以市场定专业、以岗位(群)定课程,项目也顺应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建设指标体系,推出网络课程建设及优化的方案。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在校外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虚拟课堂、专题讨论进行网上交互式的学习,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作业,展示自己技能训练作品,与班上同学共同探讨学习内容。使课程学习训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顺应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7.优化培育,基于平台的教研教改项目建设。构建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其目的就是借助网络的跨时间、跨空间、跨地域的优势,彰显学院IT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倡导一种全新的动态的教学模式。经过三年多对平台的建设、优化、应用,我们进行了系列教研教改的探索和实践,省级教改项目“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院级教改项目“网络学习平台的模式设计”、第八届高交会参展项目“网络精品课程版式设计”及获得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的平台培训课程,无一不是大平台的背景下进行着优化培育。我们开发了面向全院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系统、各专业题库系统、教师网络课程培训系统。通过平台,实现了课程之间、专业之间、部分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共建。

三、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创新点和特色

理论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先进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体系。平台融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培训模式、课程培育、项目培育、推广应用、硬件平台于一体。理念的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彰显,具体体现在:加快了大批量不同专业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速度,顺应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就业实习等课改的需要,培育了一批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教研教改项目。近三年,我院培育了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8门,院级27门。第三批20门院级精品课程、30项教研项目将再次借助完善提升的平台进行建设。创建了灵活的教学与考核形式,教师通过平台,可以设计动态学习模块、自主学习路径、虚拟课堂内容,让学生根据课程学习所需,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完成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借助课程提供的项目式、交流式、题库式等考核方式,提交课程学习过程及结果作品,获取相应课程学分。

四、高职网络课程平台的应用情况及推广价值

1.实施过程科学规范、力度大。整个平台应用实施规范有序,从2003年调研规划到2005年正式实施,我院先后投资近三百万,34个专业共同参与建设,历经6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平台构建、硬件平台的形成、组织管理、研发课程建设指标、制定特色培训方案、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培育精品课程和教研教改项目到应用推广和交流合作。出台规范性院级文件达8个、各类建设标准4个。平台建设实施过程不断与国家相关教改文件规范进行融合,确保了大规模教学教改活动的科学规范。

2.成果应用覆盖面广、惠及面大。我院的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工学结合课题组成员、重点课程主讲教师等近280人参与了课程和项目建设,全院师生近6000人享用课程建设的成果。基于平台建设的200门网络课程涵盖了我院的34个专业的不同类别的课程,优化应用了45门网络课程。独创的网络培训课程获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3.实施成效显著,应用前景广泛。平台的应用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高职院校同行、BB公司的高度认可及省信息化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先后被教育科研网、全国网络教学工作会议、《中国教育网络》多次报道,此项研究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08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于2006年、2007年分别成功申报为院级、省级教研教改项目。项目实施,使学院以最快的速度开发了两批百门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培育了一批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孵化了8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成果应用成效显著,受培训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获首届Greenhouse优秀课程设计大赛综合设计优秀课程奖。成果应用以来,有四十多所高职院校专程来我院交流学习,其中三所学院与我院签署了共建课程的协议。基于平台的培训课程也被作为Blackboard公司的培训课程向全国200所高校用户进行展示。本成果被兄弟院校多次作为范例加以推介,成果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极高。

五、对进一步开展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一些构想

1.基于平台,构建网上虚拟实训中心。随着虚拟工艺、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实训在高职教改中的出现,如何建设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可实施的虚拟实训中心,我们做了大量探索。首先从项目实训开始,直至专业实训中心,具体做法:其一,研发个别专业个别课程的项目虚拟实训,形成项目实训组;其二,实现部分专业部分实训课程的虚拟实训,形成课程实训集;其三,创建特色专业的网上虚拟实训基地,形成专业虚拟实训中心;其四,建设网上虚拟示范实训基地,供师生实训、交流与共享。

2.基于平台,开发教学管理学习模块。开发面向师生的有关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培训模块;开发面向教师的教务教学管理学习模块;开发面向新教师的“教学做”过关考核模块;开发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基地的网上展示模块。

总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创新和实践,取得的系列教研教改成果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随着应用的深入,我们必将迎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茅云杰,董亚波,朱淼良.数字电路网上虚拟实验实时连续仿真技术[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11).

[3]王会霞,代朝霞.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5(10).

[4]张嘉辰.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作者:邓果丽 孙晓华

上一篇:急性肺栓塞临床护理学论文下一篇:我国现代文学精神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