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高职院校消费行为实务作为营销领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采用现代教学模式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篇1:

基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动漫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动漫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增强职业技能的动漫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推向深入。其中.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受到广泛的重视。基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动漫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职业岗位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职动漫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型动漫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项目化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施项目化教学正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校企合作企业或任课教师所提供的一个个实际项目任务或虚拟项目任务,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咨询、辅导、答疑解难等服务。学生为顺利合格的完成项目任务,就不得不认真了解和把握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诸如信息收集、方案制订、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基本要求、技能性要求以及突发问题的应对措施。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具有鲜明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特征,尤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一、当前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近几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与本科院校传统的动画专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类似专业的办学经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陈旧,课程体系极不完善,加上条件设施的欠缺以及教师行业实践经历的缺乏,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级技能型特点不能体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相差甚远口。分析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二维或三维动漫画作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动漫企业具体岗位的要求,缺乏创新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适应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课程开设过于陈旧,理论与实践分配不合理,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性;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都是转型而来的,缺乏从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经历;四是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训设施不足。

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推进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应深入研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16号)文件精神,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内涵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先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三、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路

要切实做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符合项目化教学模式要求,并取得一些具体成果,就要瞄准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课程项目化教学目标设定、课程项目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教学环境和运行机制配套等环节加以整体设计。

(一)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项目化课程目标

进一步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联系,依据相关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各项目化课程的总体目标。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一定的审美修养和创意表达能力,熟练的数字媒体技术操作技能。了解相关的设计行业规则与管理,能从事创意产业设计、服务、管理一线的相关职业,能自主创业,懂艺术、强技能的动漫设计与制作高技能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课程的总体目标应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校企合作动漫公司、企事业单位或有关动漫比赛设计任务为载体,实现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实训中心运作公司化;教学评价市场化”,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职业教学特点。

(二)按照工作流程系统化要求,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项目化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动漫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按照动漫作品前期策划设计、中期制作加工、后期特效、合成渲染输出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确立动画、原画、创作设计、影视动画后期处理等几个能力模块。以真实动画作品创作、制作或服务项目为载体,构建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构建一支项目化教学意识鲜明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通过到相应的校企合作企业参加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与锻炼,了解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熟悉企业化运作的流程,提高对岗位职业技能认识,在教学工作才能有意识的结合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四)利用实习实训教学平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利用校内实习实训中心、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生产性工作环境,以真实设计制作任务为载体,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特长情况等组成不同的制作小组。开展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建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指导学生按项目设计与制作流程完成学习任务。完全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紧扣人才市场需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研究是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是高等职业教育鲜明职业技能培养特色的体现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要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素质。真正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事实证明。基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极具针对性的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同时针对这种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应不断推向深入。

作者:肖子蕾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消费行为实务作为营销领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采用现代教学模式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消费行为 课程项目化

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1]课程项目化立足于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 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2]

一、《消费行为实务》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消费行为实务》作为营销领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已经越来越适应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正如“传统课堂教学讲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侧重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引导和情景操作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专业兴趣培养”。[3]再加上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比较不扎实,学习主动性比较差,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现象比较普遍,如果教师还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极容易造成学生应付式学习,乃至厌恶学习,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和信心。

现代教学方式已经从“教”为中心变为“学”为中心,从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从重知识传授变为重能力培养。《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方案

1.设计理念及思路

(1)设计理念: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等五个方面;

(2)设计思路: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明确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2.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项目化改革,培养面向营销领域懂运营、销售、管理的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具有商品推销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和市场营销管理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掌握消费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巧,具有初步运用消费行为分析方法解决企业销售问题的综合能力;

2)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做事认真、开拓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证书目标:助理营销师或电子商务师。

3.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项目化改变了原有课程的内容体系,完全是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项目的设定,项目单位划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课程项目的实施效果”。[4]因此,《消费行为实务》课程以真实任务为载体,以地方区域产业为依据,过程方法重复,内容由易到难,操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有形到无形,由单一到综合来设计教学单元,将《消费行为实务》内容分成消费需要和动机、消费过程、消费影响因素三个专题,基于消费过程,分别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4.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按照“资讯(任务布置)、决策(任务分析)、计划(知识准备)、实施(任务实施)、检查(任务检查)和评估(评价总结)”六步教学法来组织;通过集中授课、理实一体,分组实施、学做合一 ,课内、课外相结合来实施。

第一次上课就把全班学生按4-5人分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包括信息收集、承接任务、成果汇报等),以后的教学实训任务和项目均以分好的小组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来实施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设计和指导角色。

(2)教学方法:通过“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强调咨询、计划、总结和完善,为下一次的教与学提供更好的经验;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实地调查、计算机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作业、讲授,完成课程学习,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考核方式

“课程项目化要求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息息相关,提高企业参与度,对于提高课程项目化的职业特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按照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路,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实施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教师考核与企业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分值比重为企业评价30%、实训50%、学生评价10%、职业素养10%。

三、《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前后对比

1.改革之前:课程内容结构通过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交叉进行,实践环节以实训的形式单独进行;教学模式采用知识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以教师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内容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学生通过某类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但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或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教学目標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教师作用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知识传递方式是单向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参与程度较弱,其结果往往表现为要我学;激励手段以分数为主,质量控制比较单一。

2.改革之后:课程内容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融合的一体化课程,实训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个部分;教学模式采用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学生能获得更多地直接经验;教学目标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师作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而且知识传递方式是双向的,教师可直接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悉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便于指导和交流,学生参与程度较强,其结果往往表现为我要学;激励是内在的,是从不会到会,在完成一项任务后通过获得喜悦满意的心理感受来实现,质量控制比较综合。

通过 《消费行为实务》 课程项目化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的现象也比较少了,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也提高了。当然,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之间课程项目平台比较少;二是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完善,有些实训基地不是按照工作过程来建设的;三是师资水平与课程项目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现项目的职业特性。这些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玉霞,李树才.浅析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05-106.

[2] 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 ( 研究与评价 ),2009 (3):32-38.

[3] 吴小娟.《房地产销售实战》 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战设计探微[J].企业导报,2012(24):243.

[4] 徐 凯.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4(01):5-7.

作者:林照兴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篇3: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研究

[摘 要]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社会生活和工作都有了明显的电子化特点,与此同时,电子商务逐渐崛起。针对当前社会工作方式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改善,院校教育必须进行对应的改革,以培养出贴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会计电算化”需要进行项目化改革,以职业导向为出发点,对课程项目进行更为细致和专业的划分,提高人才的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作者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深化落实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改革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3. 125

0 前 言

会计电算化是相对于传统的手工计算和记账方式而言,在社会各项生产工作电子化的背景下,会计工作也逐渐地应用上了计算机技术,会计工作效率较从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为了使人才具有较高的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学校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对口性。

1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的设立主要是以职业导向为目标,进行某种专业职业技术的培养,直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而针对“会计电算化”这一专业课程而言,就必须要根据当前社会中会计职业专业的分类对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但从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现状来看,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缺少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没有对当前会计这一职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变化进行分析,因此,其所实施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教学的有效性和职业对口性都非常差。一些教师依旧坚持以课本知识点的讲学为主,课程中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的部分很少,学生也少有机会操作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

1.2 缺少实训环境

“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目前,虽然有一部分的学校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室,但是从硬件和软件的配备上来看,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数量不够,在实训课程上,无法做到一人一套设备,这就减少了学生的实训机会和实践时间;另外一方面,学校所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比较落后,仿真度也很低,与会计这一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存在較大的差异。一些高职院校也会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将学生输送到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学习,但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限的,而且不希望校企合作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而学校在经济上往往不愿或不足以给予合作方补偿,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名存实亡,实际的人才培养力度非常薄弱。

1.3 教师的“会计电算化”能力薄弱

目前,高职的一部分会计专业教师自身的“会计电算化”能力比较薄弱,这些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非常早,在早年的专业学习生涯中还未出现“会计电算化”,而在后期的职业生涯中,教师们忙于开展教学工作,也没有时间和平台去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教师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薄弱,就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和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整体拉低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

1.4 课程设计古板,缺乏突破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比较慢,在教材设计上,缺乏一些新的内容和知识,大都是一些陈旧的会计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而且知识点滞后;在课程设计方面比较古板,项目划分不够清晰和细致,缺少专业性,课程教学缺乏突破。

2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流程设计

设计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流程,首先应当将企业或是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基础性的部分纳入到教学内容中;突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横向编制课程,发展职业专业知识教学;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从学校到企业现场的过渡等等。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流程的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2.1 情景设计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学习与实践环境上,都要尽量的贴近于实际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工作特征,关于专业问题的解答和知识点的应用,都需要引入到实际的职业环境当中,用于解决真实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

2.2 操作示范

依照实际企业或者职业中的工作项目,教师示范应用知识点完成职业项目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将知识与技术从课本迁移到职业工作中[3]。

2.3 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流程,主要是通过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后独立进行项目操作,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4 确立项目

成立学习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2.5 协作学习

对项目工作展开职业交流和学习讨论,小组写作完成项目研究。

2.6 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对调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主要分为教师评价、小组间评价和自我评价三种。

3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策略分析

3.1 改革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计,体现项目化特征

要实现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教师必须建立对这一职业和专业教学的新认识,作为教学教师,必须明确一下三点:首先,明确当前社会背景下企业会计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明确企业录用一名会计人员的决定性因素和基本要求;最后,明确现代化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明确上述三点,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正确的教学目标,树立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正确认识。

3.2 职业岗位分析

要使得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合理项目化,就必须依据实际的职业情况,设立职业化的教学情景,并且依据职业岗位的实际特征和需求,将“会计电算化”划分为不同的职业项目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职业岗位分析,研究当前以及未来企业或职业需求与特点,划分课程项目。

例如,可将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划分为电子财务报表与分析、系统管理、固定资产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往来账系统以及职工薪酬系统六个项目。依据项目设立不同的岗位情景,把学生设计为不同的职业会计角色,分配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问题。针对每个项目,还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以系统管理为例,可包括账套备份与恢复、用户管理、新建账套以及年度账管理四项内容,在学习中,进行专业且系统化的学习。

3.3 更新实训设备和教学软件

要成功落实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就必须配置充足的教学设备,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训机会[5]。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室,添置一些先进的实训设备,并引入当前较为常用或比较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让学生掌握到最贴近于实际工作系统的操作方法。

4 结 语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对于促进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项目化改革过程中,应尽量贴于实际企业或职业的工作环境,保障职业教学的真实性和职业导向性,提高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曲焕波,李鹰,孙凯.浅析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24).

[2]丁小丽.基于项目化教学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商,2015(40).

[3]罗红华,刘武萍.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J].商业经济,2012(11).

[4]李扬.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9).

[5]葛新旗.项目教学模式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旬刊,2013(4).

作者:谭晓红 王晓

上一篇:贫困大学生教育方式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