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赖以存在的基础,本文对会计信息需求质量、会计信息供给质量以及制约的现实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矛盾的思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 篇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机制研究

[摘 要]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充分地披露,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免费供给会计信息导致虚假披露、供给单一和成本效益不均衡等问题,因而会计信息供给可以尝试“有偿供给”,构建一种全新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以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会计信息;交易中心;有偿供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12. 008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认为信息披露的公开程度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信息披露的公开程度越高,市场有效性就越强,会计信息作为资本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披露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强弱。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需双方

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虽然会计信息的整理、分类、生产、加工都是由会计工作人员负责的,但企业管理当局操控了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更控制着会计信息对外披露,所以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主体,成为事实上的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主体。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是投资者(现实的和潜在的),债权人、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职工、客户、供应商及广大社会公众等。投资者通过会计信息的分析,了解企业的现状和预测前景,提高投资决策的收益性;债权人通过会计信息的分析,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更为关注债权的安全性;政府部门通过分析会计信息,了解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税收情况,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收集信息;职工比较关心企业的工资方案和职工福利待遇;客户关心企业对其所购商品承担维修等服务的能力;供应商关心企业是否能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广大社会公众则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如环境保护问题等。他们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需要了解的企业会计信息各不相同,成为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主体。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存在的问题

1. 信息不对称,提供虚假信息

信息不对称源于委托代理关系,企业管理当局作为受托方,他们经营管理着企业,控制着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对企业内部的情况比较了解,作为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主体,拥有着明显的信息优势。委托方即投资人通过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盈利情况,他们获取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制于企业管理当局,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就会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投资人,来谋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成都红光公司舞弊案、科隆电器舞弊案,银广夏舞弊案和五粮液虚假陈述事件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2.供给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已形成了单一供给和多种需求的矛盾。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用户对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主体只有企业管理当局,他们只能针对“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需求”通过一套固有的模式,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等一套财务报表来提供信息,那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将被限制在这一“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之内,由于通用财务报告信息容量有限,不可能详尽地提供所有的信息,这就影响了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充分理解,因而没有充分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信息需求。

3. 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

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一个主体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主体产生影响,却没有对这种影响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就是指企业或其他会计主体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使他人或社会遭受额外的成本或收益,而这种额外的成本或收益不能通过市场加以确定,各相关主体也难以通过市场价格索取赔偿或进行支付,表现在其会计计量上就是收益与费用不相配比。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会计信息的正外部性是指某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给他人或社会带来收益,而他人或社会却没有为此支付相应的费用。信息相关者获得这种额外收益的情形主要是在“免费搭车”的情况下,无偿使用会计信息,通过使用相关的会计信息降低交易费用或获得投资收益等。由于会计信息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管理当局一般不愿意披露太多的会计信息,以免竞争对手“免费搭车”,获得有关自己的太多信息,从而使自己陷入竞争的不利地位。

4. 会计信息供给成本效益不均衡

对于企业管理当局而言,会计信息的供给是会产生成本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效益。会计信息供给的成本,不仅包括企业为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而发生的一切支出,也包括由于信息的披露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或有损失,前者是会计信息供给的实际成本,后者是会计信息供给的或有成本。实际成本产生于会计信息的制造、检验和发布等过程中,是会计信息成本的可计量部分,由制造成本、检验成本① 和发布成本组成。会计信息的或有成本是指由于信息的披露行为而给企业带来的或有支出,其发生或不发生主要取决于未来事件的发展,其金额一般难以计量,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甚至会招致灭顶之灾。会计信息供给的或有成本主要有竞争劣势成本、诉讼成本和行为管束成本。

会计信息供给的效益,从微观角度看,主要表现为: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②和给外部信息使用者带来效益。从宏观角度看,主要体现在: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促进了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提高,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当局供给会计信息承担着巨大的成本,这些成本有的可以计量,有的不可以计量,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要由企业承担。在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取得的效益中,只有资本成本的降低能够直接归属于企业本身,其他效益则归属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源,并且资本成本效益能否取得还存在变数,只有在资本市场有效、投资者向本企业进行投资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企业资本成本的降低效益取得时,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才能得到一定的隐性补偿。这样,会计信息供给就存在着成本效益不均衡的问题,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会计信息非管制的情况下,由于其供给成本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宁愿不披露或者少披露会计信息,这就造成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效率低下。

三、尝试建立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机制

在企业管理当局供给会计信息不能有效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本文尝试构建一个以会计信息交易中心③为供给主体的供给机制,实行会计信息“有偿供给” 。在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机制下,少量原始会计信息可以通过企业管理当局免费披露,大部分原始会计信息由企业管理当局出售给会计交易中心,经过会计信息交易中心的处理和加工,再零售给各个信息需求者(如图1所示)。

在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机制下,会计信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在会计信息市场上进行交易,其价格大小由会计信息能够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价值的大小决定,而不再取决于生产会计信息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会计信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商品,它可以与外部不同的信息用户进行多次交换,交换的次数越多,其实现的价值越大,会计信息的每一次让渡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其内在的价值,生产者也只是部分地让渡了其使用价值,只有当生产者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交换后,会计信息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了实现。

四、实行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机制的意义

1.有效避免会计信息虚假

在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机制下,会计信息交易中心是会计信息市场交易主体,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而能够客观、公正、中立地供给会计信息,很好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另外,会计信息供给实行“有偿供给”,面对广大的信息需求者,会计信息交易中心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否则,信息需求者不会“付费消费”,因此,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效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了会计信息的虚假。

2. 满足了多样化的会计信息需求

在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机制下,会计信息交易中心本身就是依靠强大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成立的。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数据的分解和重新组合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计算机处理、传输技术的革命使会计信息处理和加工速度大幅度提高,那么,会计信息交易中心能够根据各个信息需求者的不同需求,及时地分解和组合会计信息,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会计信息产品,及时地提供给各个信息需求者,满足会计信息多样化的需求,有效地解决了会计信息供需矛盾。

3.避免了会计信息的外部性

在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机制下,会计信息供给实行“有偿供给”,那么,会计信息需求就是“付费消费”。会计信息需求者要想获取会计信息,必须先支付一定的费用,否则,就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而,有效地避免了“免费搭车”现象的发生,避免了会计信息给某些使用者带来利益而对方没有付出代价的情况出现,避免了会计信息泄露给竞争对手所带给自己的损失,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计信息的外部性问题。

4.实现了成本和效益的均衡

在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机制下,企业管理当局只免费披露少量的会计信息,对于大量的原始会计信息,则“有偿供给”给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企业管理当局供给会计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可以从“有偿供给”会计信息中得到一些收入,使会计信息供给成本效益得到了均衡。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作为独立的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承担着会计信息的供给成本,但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它供给会计信息的制造成本和发布成本不会太高,虽然检验成本和或有成本数额可能会比较大,但会计信息需求者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可以多次交换,其检验成本和或有成本就可以从多次的会计信息“有偿供给”中获得补偿。整体而言,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会计信息的成本就在会计信息的多次交易中得到了有效的补偿,实现了成本与收益的均衡,贯彻了“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

总之,通过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供给机制,可以避免企业管理当局操控会计信息,减少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满足多样化需求,还解决了会计信息外部性和成本效益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加强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1998(7):13-18.

[2]蒋昕.浅析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J].财会研究,1998(9):13-15.

[3]石宏,王德春.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1):85-87.

[4]刘新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的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06(6):48-51.

[5]侯雪筠,柳锦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机制研究[J].商业会计,2009(5):19-20.

[6]刘新仕.证券市场会计信息供需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作者:陈春艳

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 篇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关系分析

摘 要: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赖以存在的基础,本文对会计信息需求质量、会计信息供给质量以及制约的现实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矛盾的思路。

关键词:会计信息需求供给矛盾协调

一、会计信息的需求质量分析

(一)可靠性 人们常把可靠性误认为是真实性,而实际上可靠性的内涵要比真实性丰富得多,可靠性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1)真实性。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与否的判别标准可分为制度规范标准和客观现实标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是否真实取决于对会计信息允许包括误差的程度,允许误差的程度则决定于这种误差不致降低信息的有用价值、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会计信息是否失真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密切相关。同样的经济业务由于会计需求不同需要和反映方法的不同,会形成不同会计信息,也就不能满足不同会计信息需求者需要的会计信息。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被判断为失真。如果制度准则采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则依据两个标准判断的结论是有差异的。依据制度规范标准,历史成本的信息是真实的;而依据客观现实标准,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现时价值的信息。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导致这两个标准通常是矛盾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因选择判断标准的不同而呈现相对性特征。确立这两个标准有助于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否则,既不能解释目前企业偏离实际成本的造假现象的“信息失真”,也无法说明会计理论上按照现时成本确定的净收益成为“真实收益”。研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必须确立和选择判断标准。(2)合理性。真实性侧重说明会计信息要尊重客观事实,而对客观事物中内在数量关系的表述和计量,则要求相对合理。会计是一个以提供定量性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功能,但会计计量中经常需要估计、判断和选择,这是合理性特征存在的客观基础。理性的信息用户虽不要求计量的绝对精确,但估计的误差必须控制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的会计信息才是合理可靠的。(3)一贯性。一贯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对于某些交易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如存货的领用和发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保证会计信息一贯性的前提是企业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尽可能地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降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这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的披露,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作更多的了解。(4)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债权人或其他等人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真实、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与重大财务消息披露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

(二)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用户的需要和用途相关联的特性。用户获取信息的用途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因而相关性也应当是相对的、具体的,这是因用户的种类和用途不同所致。某一种信息对这种用户有很大的帮助而对另一种用户的价值不大,可能会出现对这种用户是最重要的信息对另一种用户来讲却是次要的信息,对这种用途有用而对另一种用途则未必有用。因此,会计只有提供按多种计量属性计量的信息供用戶选择,才能适合所有用户的需要,这如同商品市场上任何单一的产品结构都决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样。

(三)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提供的会计指标应当口颈一致、相互可比。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也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遵循可比性的要求。

(四)明晰性明晰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但首先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和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清晰明了。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就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二、会计信息的供给质量分析

要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公认会计准则的规定,在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因此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一贯性原则。会计信息符合上述标准的会计信息就是可靠的、相关的、可比的,对决策就是有用的。可靠性、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那么,信息供给者能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在重大的及重要的方面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即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该动态地理解。会计最基本职能是反映,反映的客体是复杂多变、不确定性的经济现实即使不存在主观上的偏向,会计信息也很难是绝对精确可靠的。因此,只能动态地理解:一是对于每项会计信息,都不应该理解为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确数;二是应根据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程度,有差异地理解不同会计信息的不同的可靠程度,如公允价值就比账面价值的可靠程度要小,在经济决策中比账面价值更有用。其次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该是普遍相关而不是个别相关,因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经营管理者、银行及其他债权人、公司员工等,每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角度不一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一样,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信息是有成本的,会计信息也不例外,因此会计信息无法按照每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进行特别的处理,只能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在重大方面公允地提供会计信息。这样,公认的会计准则(包括会计制度等)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公认的会计准则是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能接受的,是会计信息的基本准则。

三、影响会计信息供给质量因素的分析

(一)影响可靠性的因素 首先是运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难以满足用客观现实标准定义的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其次是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合理估计和判断的能力较差,影响会计估计的合理性。第三,各方利益集团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影响准则的中立性。由于会计信息涉及经济利益关系,所以与企业相关的各方利益集团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准则的制定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成了一个“政治过程”。第四,会计外部环境尤其是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影响准则执行的中立性、反映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可验证性,当前我国企业报表失真现象严重的状况就是很好的例证。第五,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不完善,影响审计“经济警察”把关的有效性。

(二)影响相关性的因素 首先是“窄型”会计信息供给结构给用户留下了许多“未知信息带”,难以充分降低风险,增进决策的把握性。其次是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会计信息难以确切验证以往决策的正确性,从而降低信息的“反馈价值”。从决策方案形成到方案执行完成有一段时间间隔,其间出现的各种不确定事件会影响决策方案的执行效果,不能以此判断原来决策正确与否。三是会计信息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影响了信息供给的及时性。通常情况是预算期的计划要在报告期季度制定,而应当作为计划编制依据的报告期信息,则要到预算期才能提供。另外,报告的定期性与用户决策行为经常性的差别,也是信息供给不及时的表现。

(三)影响可比性的因素 国内不同行业或企业之间在政策、规模、技术方面的差异,妨碍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会计政策和准则随环境的变化所作的调整改革,妨碍了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即一致性;国际间会计环境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会计准则的差异,妨碍了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

(四)影响明晰性的因素 主要是信息混淆,如产权关系混淆,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混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混淆,名义数值与实际数值混淆,短期变化信息与长期变化信息混淆等。尽管会计较为重视清晰性并为此进行了许多改进,如将混淆产权关系的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但至今会计报表上仍大量地存在着信息混淆。

四、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矛盾的协调思路及对策

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的矛盾,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由此形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会对协调企业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消极影响。由于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矛盾的基本形态是“供不应求”,因此,协调与解决信息供求质量矛盾的重点应放在优化信息供给质量上,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是可靠性的两个主要特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是否真实取决于对会计信息包括误差的程度,允许误差的程度则决定于这种误差不致降低信息的有用价值、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会计信息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密切相关。会计信息“是否公允”是指在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并不是指所有方面都公允地反映,而是强调在重大方面及重要方面“是否公允”。即在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中,没有重大的错报和漏报即为公允地反映,就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笔者认为,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将会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结构改革和系统外部环境优化两方面人手,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供给质量。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在重大方面能够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方面遵循一贯性原则。其主要对策是:

(一)改革会计系统内部结构 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看,会计系统内部结构的改革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1)不断完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对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行为的规范,一般应包括会计法规体系、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制度体系。目前,我国虽然基本建立了会计规范体系,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进一步健全有关的配套法規,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其次,有关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以及会计法规与其他有关经济法规之间有待衔接或协调;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以前报表中没有或不突出这些信息也无关紧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使决策者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其做出明确的规定。最后,进一步完善企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2)变革财务报告模式,扩大公共信息量,增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信息质量的提供要充分,影响信息相关性的“未知信息带”的形成是由“窄型会计信息供给结构”造成的。扩大会计信息质量可行的做法是通过变革财务报告模式,扩充报表附注与其他报告形式,增加披露关于企业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或有事项与承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分部财务、企业未来目标、规划及财务预算、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重要的非财务指标等信息。

(三)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 优化会计信息质量仅靠会计系统内部的改革是不够的,会计的行为受其环境的影响。一是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行政运行体系。高效廉洁的政府行政运行体系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更新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精兵简政,提高办事效率;勤政廉洁,清除腐败现象;净化社会风气,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子系统,还受到内部企业管理状况的环境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作为重要的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形式,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的内部相互约束机制,能真正发挥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从而迫使经营者在外界的压力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三是强化会计监督体系。按照《会计法》规定,会计监督体系应包括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体系、政府监督体系。首先,应尽快建立健全各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使其真正发挥基础作用;其次,要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最后应注意协调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以及政府各部门监督之间的关系,政府各部门的监督检查应建立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的各项会计改革,都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作保证。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又影响会计工作质量,也影响能否抵制领导人员授意、指使、强令的会计舞弊,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一是提高现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标准;二是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增强其职业荣辱感;三是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切实帮助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增强其职业能力。

作者:谭志宇

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 篇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关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理论上建立合理、科学且与中国国情相符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为我国会计实践提供有力指导,促使会计信息达到一定质量的要求,同时成为和世界经济沟通的枢纽。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涵、作用、研究意义进行阐述,进一步探讨会计信息的主要(其他)质量;最后,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下,我国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同时会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更加高。会计素有“商业通用语言”之称,承担着为企业各个方面提供一定数量、质量、种类的会计信息,以便为其决策提供便利。目前我国会计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即会计信息失真。目前会计信息已发展为世人广泛关注的公众产品,其质量高低不仅是一家公司和其利益相关者关注的事情,同时也发展为整个资本市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效果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经济秩序及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理论上展开研究,建立科学合理、与我国实情相符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论上加以研究,即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为我国会计实践提供有力指导,促使会计信息达到一定质量的要求,同时应与国际上关于会计信息质量一般公认的标准相符,且应与其接轨,使企业能更好更快适应国际形势参与国际竞争。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涵

1.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指的是会计信息利用满足或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会计系统未实现会计目标而形成的会计信息方面的约束[1]。会计信息质量如产品质量,要想满足客户的要求,就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规定,如果不符合要求客户就不会购买。所以,会计信息质量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会计信息要想实现预期的目标,就应当符合相应的质量要求,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对使用信息的人会产生较大的经济决策影响,使用会计信息的就越多,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反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效果,不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具体描述和要求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的质量标准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评判会计信息质量最基础和一般的依据,它将为实现具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在完整的概念框架中,会计信息质量的地位很重要,它将其他概念和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连接。如果简单理解可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有用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当前,人们依然用会计信息真实与否,是否可靠、相关、有用等等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出的,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没有明确的提出。但是,很多专家学者仍采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一个提法进行了一些界定。如有些学者认为:将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和达到的质量基本要求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约束会计信息的目的是实现会计的目标。

三、会计信息的首要(主要)质量特征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

可靠性指的是会计信息应可对要反映对象予以如实表述,特别是应对经济活动开展过程及其结果予以公正、不偏不倚、科学的表述,不可倾向某一特定利益集团需求或倾向某一预定结果。根据可靠性原则可知,企业在确认、报告及计量中应利用切实存在的事项或交易,将符合计量和确认要求的相关会计信息和要素进行真实的反应,使财务信息完整、真实。只有可靠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如果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出具的财务报告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用发生的实际事项或交易作为计量和确认的依据,在财务报告中真实的反应符合会计要素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真实的反应,在确认和计量中不能采用虚假的或者没有发生尚未发生的事项或交易。

(2)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应当遵循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如,财务会计报表中要有完整的报表附注,相应的财务信息应当披露完整,和报表使用者有关的信息均应当充分的披露。能够客观的反应和表达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应当是可靠的。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指的是企业给投资者或者使用财务信息的人提供有用和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和投资者准确的评价和预测企业原来、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应当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相应规定相符,同时应保证企业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相关需求有详细了解,应与企业部强化自身经营管理的相应要求相符。相关性需要企业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时对不同使用者所需财务信息有充分考虑,同时也应明白,会计信息不能对所有人员的需要的信息予以完全满足。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是在充分考虑信息使用者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通用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使用者可以根据会计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整理。

四、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比性

可比性指的是企业提供相互科比的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需横向可比,也就是为满足用户决策展开比较,企业对于类似或相同经济业务应尽量采用相同会计方法;其二是需纵向可比,也就是说企业前后各期所用会计处理方法应尽量一致(这实际上是一贯性原则的内容)。

(1)一样的企业不一样的时间段可比

为了使投资人等财务信息使用者能够很好的对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的变化进行详细了解,对于企业不同期间的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的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预测和分析进行评价,进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让不同时间段发生的财务信息或者交易事项具有可比性,折旧要求企业的会计政策应当一致,不能认为的变更。然而,符合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并不是说企业可以任意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如果存在在因變更政策能够提供可靠的和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也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2)相同期间不同企业间的可比

为了方便投资者等使用财务信息的能够很好的对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的变化进行详细了解,这就要求相同期间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和事项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性的要求,因此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一致,保证一致的会计信息口径,保证会计信息相互可比,使不同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在一样的会计政策下进行确认和计量的。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理解性

顾名思义,所谓可理解性指的是企业应当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能够让投资者和报表使用者一看就能理解。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和编制的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者能看懂。要想使信息使用者有效的使用会计信息,首先应当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和内容,因此,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易于理解和应用。这样以来就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加有用。使财务报告目标得以实现,能够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五、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会计原则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很突出

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概念并无明显框架体系,即使部分会计原则是根据会计信息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并未将其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样必然会导致上述会计原则无明确的地位,以致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2.没有层次感,主要特征不是很明显

虽然,当前我国有涵盖内容较为全面的会计原则,但是没有层次感,对特征也没有分为主次。核心的原则欠缺,这样以来就会给会计人员和信息阅读者带来一些不便等。虽然企业会计准则中一一解释了各个质量的特征,但是对他们的关系并无明确说明,仅是简单提出可比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等是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属于企业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的基本的信息质量特征,及时性、谨慎性、重要性、实质比形式更重要等属于会计信息次要的质量要求,是对会计信息首要质量要求(可比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等)的补充、完善。然而因为我国对于会计信息首要质量特征及次要质量特征之间并无明显划分,故而两者之间存在概念模糊、关系不清、可操作性较差等不足。这不仅会对会计信息使用人员及会计主体在权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各方面内容时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不利于他们从总体上把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会计目标不明确

虽然我国近年来对会计目标不断加深研究,然而其研究依然不够深入,同时也缺少权威性规定。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会计领域基本上没有“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目标”等术语。《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中并未对会计目标有明确指示,然而其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这一规定是我国目前公认的会计目标,然而其规定比较笼统,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约束作用相对有限。

六、改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建议

从综合分析层面来看,决策有用信息质量特征最重要的为可靠性与相关性。要实现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信息需有利于对会计信息使用人员形成关于过去、现在及将来事项的结果预期,或者可为对之前的预期的修订、确定过程提供帮助,从而避免决策中出现误差。因为资本市场在相关性方面有较高要求,故而现相关性要求占据主导地位[9]。正常情况下信息可达到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统一,但二者之间也可能发生矛盾。而及时性是相关性的延伸,是指信息丧失导致差别能力前就已向决策者成功传递。要實现信息的可靠性,需要信息具有中立、可验证性并对实施予以如实反映,在最大程度上对经济活动予以不偏不倚的报告。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不可通过有意歪曲而获取预定报告结果。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属于会计信息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可靠性与相关性可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若相思事项及交易通过相似会计方法加以处理,而不同事项、交易应通过不同会计方法加以处理,从而可实现可比性。这三者必须适当权衡,同时兼顾,并由此决定其他的质量特征。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质量特征的关键,最好的选择是二者同时具备,但是现实中难以做到兼顾,本人认为会计系统本质的属性应该是可靠性,是财务信息的灵魂所在,不能因为不要可靠性只要相关性,原因是可靠的信息如果不相关是没用的,而不可靠仅仅相关的会计信息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虽然公允价值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了,但是他不能代替历史成本,现实中,应用公允价值也应当要求可靠,将企业的真实情况客观真实的反应出来。因此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可靠性的地位应当比相关性的地位高,原因是不可靠的信息比不相关的信息带来的消极影响大。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未发达,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应当将可靠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在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科学构建思路——以环境为依托,以目标为导向;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根据我国目前所处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会计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到各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从而构建出适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以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特征为体系的基础,以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为体系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栾盛元.试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体系构建.财会研究,2006年第4期.

[2]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33.

[3]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葛家澎刘峰.会计理论一一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作者:高敏

上一篇:歌唱艺术处理技巧论文下一篇:高职实践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