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创新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学位制度、实践学习、竞争机制、环境建设等方面均有较高的代表性与针对性;美国不同地区的大学或社区学院也根据自身特色与区域发展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措施。美国的先进经验可使我国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获得借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商管理创新培养体系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商管理创新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1:

德国创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摘 要]德国很早就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是世界典型的创新型国家。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人们创新的勇气与潜能;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创新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德国;创新政策;创新活动;创新主体

德国很早就致力于运用政策和法规构筑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活动,已建成典型的创新型国家。目前,德国教育普及率高,高等教育发达,知识传播系统完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崇尚科学的传统。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科技研究和开发,对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资助渠道宽广,来源多样化,除了公共财政和企业的资助外,还有私人机构及国外的投资。德国通过建立宽松和完善的法律环境,形成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学术自由,机构自治,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德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实力雄厚,设置合理,协作程度和资源利用率高,成果显著。德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产品商业化程度、科技型创新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比重等都很高。德国的创新政策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

在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预算中,联邦教研部获得80.2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4.3亿欧元,增长率为5.6%。其中,仅项目资助就达到23.3亿欧元,占预算总额的14%,比上年有了显著提高。预算中还有一栏1亿欧元的“精英大学”专项基金,用来资助慕尼黑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和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等首批选出的“精英大学”建设。德国政府还宣布,未来4年,将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60亿欧元的研究经费,其中40亿欧元归教研部支配,主要用于“精英大学”竞争计划、三大高校外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德意志研究会的项目新增费用、生命科学、安全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德国在2006年首次发布《德国高科技战略》报告,系统提出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目的是确保未来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地位,并使高科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报告提出,到2009年,德国政府的高技术投资总额将达到146亿欧元。其中60亿欧元,是政府以研究与发展优先权为由,为促进企业创新专门追加的资金。到2010年,德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将达到CDP的3%。报告确立了17个现代技术创新范围:安全研究、健康与医学、环境技术、光学技术、信息与通讯、航空航天、车辆与交通技术、微系统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

二、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

德国政府的创新政策,特别重视科技界、高校、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交流,千方百计促使各类相关单位和人员参与创新网络,并通过他们的紧密合作,全力以赴把各种创意、方法和研究成果。转换成成熟的新产品。同时,综合运用政策导向,实行社会研发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快速流动信息和知识,使研究成果得以迅速应用。

在德国,有政府资助的全国性学术机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马普学会),下设生物和医学部、化学、物理和技术部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部。拥有80个研究所,主要从事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也与高校等合作拓展应用性领域,并提供大型科研仪器。还有研究应用技术为主的弗朗霍夫学会等分工有序、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他们与高校、专业信息机构、图书馆一起。为企业创新提供重要的知识来源。企业则是创新的主体,承担着把虚拟创意转化为实体产品的制作过程。近年,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结成密切合作的“创新伙伴”,并要求已结成“创新伙伴”的单位,制定出创新计划,并承担相应的创新项目,使产、学、研各环节有机地焊接成一体,大大缩短了创新知识到新产品的转化时间。

三、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先后制定《工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促进计划》、《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小型企业服务投资促进计划》和《欧洲复兴创新计划》等,形成强有力地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体系。

德国正是利用这一政策体系加强调控,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并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如有关政策规定,任何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必须至少有一个中小型企业参加,否则就不予批准。因此,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一开始就不能盲目选题。同时,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它的产业化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更有信心和热情发展这一创新产品。

四、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人们创新的勇气与潜能

德国允许大学推广教授拥有的发明专利,获益分配的通常比例是:发明专利所有人、专利推广人和大学各得三分之一。

德国还专门制定政策,鼓励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及其研究所的创新行为。弗朗霍夫协会是德国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它在生物技术、微系统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新材料、光电子及半导体照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拥有雄厚的创新实力。德国政策允许它使用以下措施:一是弗朗霍夫协会及其研究所的技术发明人,可以无偿使用职务发明创办企业。二是协会或研究所用资金对创新型企业入股,一般占总股份的25%,扶持2~5年,如果企业开发创新产品获得成功则转股退出。三是研究所给聘为研究员的技术发明人发一年的工资,第二年技术发明人不再具有研究员身份而在公司领工资。

五、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创新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德国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目前,儿童入学率百分之百,大学入学率达42.7%。德国现有高等院校300多所,其中主要有三类:一是综合大学,又称为“学术大学”,有80多所。它表现为学科较多、专业齐全,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与科研并重,设有工科、理科、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农学以及林学等学科。二是应用技术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也叫做“专业大学”,有130多所。它的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设有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护理等专业。三是艺术学院和电影学院等,又称作“艺术大学”,有40多所。这三类大学属于同等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具有国

家承认的就业资格。

德国享誉全球的职业培训,被誉为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有职业专科学校、职业提高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和“双证制”学校等全日制职业教育学校,有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职业培训形式。德国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先后推出《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职业教育法律,逐步发展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形式:青少年完成初中学业后,一方面升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到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它把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是职前培训的主要形式。德国也非常重视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些新的政策和培训计划。如2006年德国政府签署了一项新的《东部培训岗位计划》,联邦教研部为其提供8800万欧元的专项资助。

六、德国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启示

德国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创意层出不穷。在基础研究领域,德国有65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约占这一世界顶级奖项的10%。仅过去15年中,就有8位德国人获诺贝尔奖。在应用研究领域,德国在机械制造、工程学、纳米技术、光学技术、微系统技术、生物医学、医疗技术、环境科学、神经科学、生物技术和过程技术等领域位居全球之首。在创新方面,德国每年在欧洲专利局登记的专利数量超过23万项,明显高于其他欧洲国家。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创新型国家,与其致力于建设创新政策体系是分不开的。德国构筑和运用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的许多措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以下启示:

1.加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投资。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增加科技投入。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各类必需社会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形成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总支出达3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比上年增长22%。2007年我国研究开发又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确定,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到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中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如果我们稳扎稳打,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研究开发投入目标,我国科技事业和自主创新活动将有强大的支撑条件。

2.促进创新活动的各类政策形成同向合力。德国的经验表明,推动自主创新活动,加大投入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要使自主创新活动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仅靠增加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必须出台牵引力方向一致的配套政策。如财政部门在设法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发改委要加大对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商务和外贸部门要积极建设出口创新基地、打造高科技自主品牌,工商管理机构要把自主创新活动纳入民营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科技部门要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体系,金融机构要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投融资机制,重点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3.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是德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据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变以往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垄断技术创新的局面。让企业主动并自愿扮演研究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促使广大企业努力做到:生产与研究开发并重,引进与消化吸收并重,模仿与创新并重。不仅有制造而且有创造;不仅有产权而且有自主核心技术。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研究(立项编号:07CGLJ004Z)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王润秋]

作者:张明龙

工商管理创新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2: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其启示

摘要: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学位制度、实践学习、竞争机制、环境建设等方面均有较高的代表性与针对性;美国不同地区的大学或社区学院也根据自身特色与区域发展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措施。美国的先进经验可使我国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获得借鉴。

关键词: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

美国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美国高校正在逐年提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水准与质量,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美国高校通过逐步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其中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证书制度、跨学科学习等方面,并且该课程体系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不同类型的美国高校也设置了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增加了除课堂之外的创新创业学习机会,例如,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创业活动俱乐部、专业导师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等。

(一)更新创新创业课程与学位制度

美国高校考虑到学生对创新创业需求的增加,开始积极拓展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课程,主要包括商业计划开发、市场营销、网络技术、“电梯游说”、吸引融资、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如图1所示。

美国高校将传统的学位制度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增加了学位制度评估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的考核比重,部分美国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士或硕士学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学士学位(B.A.)或理科学士学位(B.S.)。美国的大部分商学院努力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正在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多学科、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技能[1]。以部分美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为例。在校学生除了要完成计算机类的专业课程外,还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地提升写作技能,学习商法及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并将其纳入学位考核体系之中。在未来几年中,美国将继续完善该种创新创业课程与学位制度,主要由美国的认证机构、国家教育机构、劳工和教育部门负责,预计将会为传统课程与传统学位制度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注入更多新活力。

(二)提升创新创业课程中实践学习的比重

近年来,实践学习在美国高校中越来越受欢迎。实践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美国高校中的实践学习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工作室、研讨会、团队合作及模拟项目开发等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并积累实践经验。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实践学习已经从原有的商学院拓展到艺术类、科学类、土木工程类美国高校之中。

同时,美国高校也会专门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或技术技能上的改进、更新,主要体现在安排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的开发中,并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活动,与投资公司管理者、行业企业中的优秀企业家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创新创业信息与发展动向。为美国高校学生提供这种实践学习机会,将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提前接触到真实的创新创业活动,应对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所带来的挑战。“创新创业美食店”(Entrepreneurial Deli)即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高校为在校生与优秀青年创业者提供的交流机会比作“美食店”。“美食店”以创新创业工作室作为依托载体,在提供交流机会的同时,也开设讲习班,引导学生探索可行性高的开发与解决方案。

此外,美国的社区学院也十分重视实践学习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社区学院会发挥自身与地方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与其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社区学院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三)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更多的竞争机会

美国高校认为,竞争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极佳方式。同时,创新创业竞赛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课堂之外的多种影响因素,并增加跨学科的协作以及与行业企业产生联系的机会。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类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实用技能。例如,如何制定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吸引投资的技巧、与行业企业沟通的方法等[2]。

一系列创新创业竞赛是以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为基础的,其中不少优秀的项目将会被投资者进一步开发并实施。美国高校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将对竞赛获胜者的单一资金奖励转变为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场所或技术指导等非资金类奖励。部分高校正逐步扩展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团队,其中包括在校教师、校友以及行业企业的合作伙伴,由此提升了竞赛团队的多样性,保证了创新创业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在为高校学生营造竞争环境的过程中,美国联邦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支持措施。2012年,美国能源部即提出了创新创业竞赛的相关方案,为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竞赛提供了多种基金及技术支持,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地方行业企业对创新创业竞赛的关注程度,提升了投资者对竞赛项目进行投资的可能性。

(四)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协作环境

教室外部的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已经成为美国高校的一种独特趋势,为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产生提供了培育土壤。例如,部分美国高校已经开始着手构建“创新创业宿舍”,并正在逐步扩大这一概念,将创新创业渗透到当地的社区等其他环境之中,以此使高校内的创新创业产生集群效应,方便学生之间的、学生与企业家及投资人之间的联系沟通。

创新创业环境还包括学生创业俱乐部,由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及有相似理念的同伴组成。该类俱乐部的组建者具有一定的金融素质与领导能力,并鼓励高校学生致力于创新创业项目或技术的商业转化。例如,部分大学建立了“创新大厅”俱乐部(Inspiration Hall)与创新创业学习社区(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Learning Community,简称ELC)。在俱乐部中,高校学生可以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创新创业伙伴,包括同学、研究人员、教师、商务人士和企业家;ELC主要由对商业投资感兴趣并具有创新创业意向的高校学生组成,部分成员还会参与到创新创业认证与考核程序中[3]。美国高校创新創业外部环境的构建是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呈现的,更多的是在课后或闲暇时间内为学生渗透创新创业意识,从而引起更多学生对该领域的关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与热情,并通过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将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聚集到一起,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构想的设计与落实。

二、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优秀案例

(一)阿拉巴马州立大学(The Alabama State University,简称ASU)

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位于蒙哥马利阿拉巴马州,成立于1867年,是美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大学。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兼顾跨学科、多学科原则,为商学院与非商学院的学生均提供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为保证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质量,在工商管理学院(The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COBA)设立了杰出企业家中心(The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Entrepreneurship),通过该中心建立的课程体系加强学校与成功企业家间的联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与信心,并带动阿拉巴马州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提升[4]。该中心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企业家讲座课程,由黑人社区中的优秀企业家为在校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讲座;二是女性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课程,为女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的不同阶段提供培训与技术指导;三是社区发展课程,立足于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方圆两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以此作为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在为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经验的同时,助力地方性的经济发展。

此外,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还设立了杰出国际商务中心(The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以推进校内学生、教师及管理者创新创业项目的国际化转变,加强在创新创业领域内的国际交流与跨文化融合。

(二)洛雷恩县社区学院(Lorain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简称LCCC)

洛雷恩县社区学院是位于美国洛雷恩县的一个公共的、开放的社区学院。它也是俄亥俄州唯一的与大学建立伙伴关系的社区学院,此种伙伴关系能够使学生在洛雷恩县社区学院就读的同时获得俄亥俄州内8所大学的学士或硕士学位。虽然洛雷恩县社区学院只是美国境内成百上千所社区学院中的一个,但它凭借着自身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先进举措从各大社区学院中脱颖而出。

洛雷恩县社区学院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最具特色的是其创新创业课程与评估体系、创新创业俱乐部与创新创业资源供给三大部分,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为学生创新创业生涯做准备。

第一部分: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包括三个方面,即创新创业实践学习、优秀企业家研讨会、创新创业学位制度。洛雷恩县社区学院十分重视在校生及毕业生实践技能的发展。同时,在学位制度方面,还为社会上的失业人员提供了技能培训,并颁发相关文凭证书,帮助更多的失业人员重返工作岗位。

第二部分: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即自由创业俱乐部,旨在为具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其组织的主要活动包括客座讲座课程、研讨会及企业参观。

第三部分:洛雷恩县社区学院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多种电子资源作为保障,例如,创新创业网站的建立,通过网站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家交流的机会,及时更新创新创业前沿信息等[5]。

(三)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是密歇根大学的旗舰校区,是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所公立大学。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并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从自身办学特点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行动导向、跨学科学习的课程体系,以此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企业家,许多学生毕业后在诸如谷歌、达美乐比萨、微软、布洛克税务公司、联邦快递等全球领先企业中就职[6]。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泽尔卢里创业研究所(The Zell Lurie Institute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提供的创新创业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在罗斯商学院进行,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比例较高的系列课程。从1999年开始,该研究所为学习该类课程的学生拨款超过230万美元,以此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开发。此外,该中心为了传播创新创业精神,还定期举办大学范围内的商业计划竞赛并实施赠款计划。

第二部分:创业中心(The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简称CFE)提供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在工程学院中开展,主要面对在校的本科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获得相关证书,自成立以来,已有2 830名学生就读于CFE举办的创新创业课程。

第三部分:泽尔创业与法律系列课程(Zell Entrepreneurship and Law Program,ZEAL)。主要在密歇根大学法律学院进行,旨在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并成立了咨询部门,为有意向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第四部分:医学创新中心(Medical Innovation Center,简称MIC)的系列课程。主要在密歇根医学院开展,旨在协助教职员工、校友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通过早期发展阶段走向商业化[7]。该中心成立于2008年,提供生物医学创新奖学金项目,并建设了医学实验室。

第五部分: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融资中心(The Center for Venture Capital & Private Equity Finance,简称CVP)所提供的系列課程。成立于1994年,是在罗斯商学院开设的关于创新创业与金融投资方面的课程。

(四)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创建于1789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大学。该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包括系统的课程、研讨会、竞赛三个部分[8]。首先,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教师将创新创业初步想法转化为具体项目,该课程包括理念孕育、可行性提升、商业计划设计、融资四个环节,并安排每周一次的实践训练。其次,北卡罗来纳挑战赛是一个年度大赛,向学生、教师及校友开放,涉及传统学科、社会问题、高新技术与自然科学等领域,进行多轮比赛。再次,创新创业中心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聘请企业家与投资者进行授课、研讨、讲座活动。

三部分相互衔接,彼此促进,协同发展,理论学习与经验积累并重。近年来,在该课程体系的运行下,学生的私募基金已超过440万美元,吸引了来自三大洲的风险投资和企业家合作[9]。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一)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为课程体系构建提供重要保障

一是要从行业企业引进优秀创新创业人员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高职院校可定期从行业企业聘请优秀企业家、技術研发人员、投资者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教师角色,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方面经验不足的缺陷。

二是要建设专门的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一般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师数量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一支专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可从校内选拔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也可从校外聘任,应灵活制定创新创业教师聘任制度,更应关注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与能力,而不应将聘任条件局限于学位层次与专业类型方面。

三是高职院校定期组织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交流活动。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具有不同的优势,专职教师更擅长创新创业领域的系统知识,而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掌握前沿的创新创业信息。

(二)平衡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比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技能

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理论学习之中。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独立的创业学教授进行,与专业课融合程度偏低。但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并植根于专业教育的课程,长期与专业教育相脱离,便使创新创业教育失去其本质意义[10]。创新创业教育应纳入专业理论课学习之中,立足于专业本身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从而保证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深入,也可增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可行性。

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器。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器,以此帮助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能力的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之中,并安排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组织讲座、研讨会、信息咨询等活动。

(三)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体,营造良好的协作氛围

一是组建创新创业学生俱乐部。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高职院校应积极地通过非正式团体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各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与构想。通过构建创新创业俱乐部,学生能与具有同类创新创业意愿的伙伴结成小组,形成一种协作、自由、平等的创新创业氛围。俱乐部也可吸纳教职人员、企业家及投资者参与,使学生在获得创新创业前沿信息的同时,更进一步加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商业转化进程。

二是注重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第二课堂”的开展能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可通过专家讲座、企业家研讨会、校友交流会、学生沙龙、师生交流会以及企业参观的形式开展[11]。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并通过交流研讨加强自身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与技能提升。

(四)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竞争机制,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一是定期举办校内创新创业竞赛。高职院校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比赛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升信心、展示成果的平台。创新创业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合理把握奖项评判标准,以避免形成学生间的恶性竞争。高职院校教师可与行业企业人员组成专家小组,共同商讨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评判标准与竞赛主题,为学生营造公平、积极的竞赛与展示平台。

二是合理制定奖金标准。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指出,2015年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父母、亲友投资、借贷及个人储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府的支持比重仅占3%,资金来源已成为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开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可通过对获胜学生或团队进行一定的资金奖励的方式,减轻学生的资金负担。

参考文献:

[1]U.S.Department of Commerce.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in Focus[R].The Off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2013.

[2]Holden Thorp,Buck Goldstein.Engines of Innovation:The Entrepreneurship University in 21 Century[M].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0:70-86.

[3]The Science Coalition.Sparking Economic Growth 2.0:Companies Created from Federally Funded University Research,Fueling American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R].Washington,DC:The Science Coalition,2013.

[4]Singer Peter L.Federally Supported Innovations:22 Examples of Major Technology Advances That Stem From Federal Research Support[R].Washington,DC: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novation Foundation,2014.

[5]Edward B Roberts,Fiona Murray,J Daniel Kim.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t MIT;Continuing Global Growth and Impact[R].Cambridge:MIT,2015.

[6]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78-82.

[7]沈陆娟.美国创业型社区学院创业生态系统探析——以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技术社区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23-126.

[8]沈陆娟,陈国法.社会创业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社会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6(2):99-103.

[9]沈陆娟.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6(1):57-63.

[10]王恒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80-82.

[1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孙婷 赵晏鹤

工商管理创新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篇3:

“双一流”下地方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    要: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目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应构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文章以哈尔滨商业大学英才学院为例,通过遵循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两制四化”有效模式等,形成哈尔滨商业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指“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1]。目前,“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而地方高校作为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的地方高校“排头兵”,因自身的办学理念、学科特点及隶属属性等特质,其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自己的独特内涵[2]。哈尔滨商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2006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院校,2018年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了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思路,于2008年成立了人才培养实验班,2012年更名为英才学院。人才培养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原则,注重“知识与兴趣,能力与意识,素质与品德”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英才学院为学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逐步走出一條特色鲜明的拔尖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下面就哈尔滨商业大学英才学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情况做如下综述。

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这些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哈尔滨商业大学英才学院自成立以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导师制、淘汰制,小班化、柔性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两制四化”管理模式,集中优质教学资源,聘请名师和高水平教师授课,实行小班化教学,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采取英语分级教学,开设口语课程,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出国留学等形式,为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搭建平台;实行导师制,聘请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科研导师,开展学术研讨、课题研究、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搭建平台;实行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学风建设,注重人才培养质量,鼓励优秀学生转入英才学院学习。这些办法和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优秀人才的输出,更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

二、依托优势学科专业

学校高度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哈尔滨商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学科专业定位,即“以经、管、工学科为主,坚持经管法融合、商工结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优势学科,培育基础理论与交叉学科,适度增设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进一步明确“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依托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优势学科,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英才学院开展以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商”科领域领军人才发展潜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自主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拔尖人才,为优秀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国际交流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是学校优势学科,目前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中药学、食品科学),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药学、药学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目前,英才学院按照金融学类、工商管理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六个专业门类进行招生,这些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英才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完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因材施教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改革培养方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3]。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体现,由英才学院、教务处和各专业学院组成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共同协商制订哈尔滨商业大学拔尖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强调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突出对学生获取知识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加大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学时和内容,强化学生科学思维养成;大学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开设口语课程,强化外语水平与交流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课程体系时,加强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教育,注重核心知识,科学构建本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框架。

四、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

人才培养的好与坏需要有效的机制保障。英才学院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招生、教学、创新创业、激励与约束等方面,形成了导师制、淘汰制、小班化、柔性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两制四化”有效模式,为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大类招生,实行“分段式”培养,注重个性化培养

学生经过大学一年级通识课程和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在第二学期末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专业,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实行“分段式”培养,加厚学科基础课程,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二)实行小班化教学,选聘优秀教师,注重教学

模式改革

强调小班授课,严把聘任教师师德关、教学质量关。选聘涵盖了省校两级教学名师、省校两级教学新秀和青年教学能手、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获得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者,教授、博导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等最优秀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优质的教学队伍保障了优秀人才的输出。提倡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证券投资学”课程,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增设口语课程,注重国际交流平台建设

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充分体现英才学院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培养理念,实现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强调学生在第一学年通过英语四级,第二学年通过英语六级。在实施中,学生在前三个学期开展四六级能力训练,第四学期开始,根据学生英语六级等级考试通过情况分班教学,其中通过分班将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展商务听说读写、BEC等級考试等训练。同时,为加强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在培养方案第三、四学期增设口语课程。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搭建了较好的平台。

(四)开展多种形式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能力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通过实施科研导师制,参加学术专题讲座,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及“挑战杯”等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1.启动科研导师制工作。为发挥学校高水平教师的科研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院从2014年开始实行科研导师制,聘请学术造诣深、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形成由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机制。通过开展学术研讨、课题研究、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达到了预期效果。

2.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讲座。为开阔学生视野,学院经常与相关学院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术讲座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学术讲座。通过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国内外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全面认识,开阔了国际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引导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学院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过实践,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思维得到显著增强。

4.开展挑战杯、学科竞赛等活动。参加各种竞赛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活动,逐步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实行动态进出机制

学院十分注重优秀学生的培养。除每年招生外,还在全校范围内实行选拔。在第二学期初,面向全校经管工等部分专业学生,以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科中排名为基础,可申请转入英才学院继续学习。同时,为有效保证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对符合转出规定的学生,学院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通过转入和转出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紧迫感,学习氛围明显增强。

五、结论

总之,英才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在基础知识、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不足,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教育强国已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和任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英才学院将紧跟时代发展,更新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英才学院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加强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改革,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报国信念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 [2019-06-0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 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袁旦.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

[3]王大恒.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7,(30).

作者:贾绍华 侯雪筠 段莹

上一篇:打工子弟学校缺失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证券市场国际双审制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