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论文

2022-04-20

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在传承历史、立足时代、结合实践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化力量。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主导性削弱、人本性缺失、时代性缺乏、创新性不足、整体性弱化等挑战,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论文 篇1:

以班级文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当今社会提倡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教育中也应该倡导和谐。班级是组成学校的重要元素,加强对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然后针对如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推进

前言: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几个方面的内容。班级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家园,而校园则是学生进行各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合理的结合,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一)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要素

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优质的校园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和成长[1]。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学校的特色彰显出来。

(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在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主要通过校园活动来完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处于核心位置,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风采以及学生的精神风貌。在建设精神文化的建设中主要包括对于校风、学风以及教风的建设。通过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够使校园文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制度文化属于规范性的文化,对于全体成员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制度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行为上的准则,也要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建设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對于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人文班级建设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人文色彩体现出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首先,多给予学生尊重。为了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于学生在班级内的主体性给予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对待班级内的学生时应该有平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其次,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2]。在班级建设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尊重,还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该对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优势的发展提供平台。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都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理性的语言来解释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能够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并且在班级内部形成和谐的氛围。比如,面对学生的逃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理性的语言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最后,创建和谐的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展班级活动的主要阵地。教室的环境应该始终保持干净、卫生,可以在教室内张贴一些激励性的名人名言,也可以留出一部分来展示学生的作品以及获得的奖项等。这样一来,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就会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班级精神建设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首先,在建设精神文化时要发挥物质文化的作用。在一些班级活动中,对于取得成绩或者进步的学生,可以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对他们进行表扬,使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进取心,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其次,在建设精神文化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在班级内部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3]。在班级内要经常为学生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有全面的策划方案,还要注重活动的反馈情况,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广大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工作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和学生都要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班级内部设立读书角,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的制度文化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制度化的环境,还能为学生提供对品行和行为进行评定的标准,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准则下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促进自身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班级制度,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且对最后的制度进行举手表决,将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在班级内部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让学生能够振作自己的精神,与同学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结论:总而言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人文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根本上构建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金萍.文化落地立德树人——以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铸剑精神”校园文化在班级建设管理中的渗透为例[J].职业,2018(31):66-67.

[2]张瑶,董绍伦,刘辉,樊志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大众文艺,2018(17):192-193.

[3]吴红华.班级文化的相关构建策略探究[J].广东蚕业,2018,52(09):110-111.

作者简介:姓名:张斌,出生年月:19960908;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省黄龙县;学历:本科;职称:无;毕业院校:西京学院;毕业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研究方向:班级建设促进学校建设;单位:西京学院.

作者:张斌

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论文 篇2:

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校园文化是高校在传承历史、立足时代、结合实践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化力量。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主导性削弱、人本性缺失、时代性缺乏、创新性不足、整体性弱化等挑战,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当从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融含人本型校园文化、规范网络型校园文化、培育特色型校园文化、发展协同型校园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实挑战;路径优化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在传承历史、立足时代、结合实践推进教育事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所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的总和,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传承、文化塑造和价值追求过程,对于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直面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现实性问题,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科学对策,是全球化时代应对社会变迁转型、网络时代崛起、社会思潮涌现、价值观念多元的重要现代性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制约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校园文化主导性削弱,不利于彰显思想政治工作本质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而言就是要捍卫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其中承担相应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发挥主导性作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得以彰显。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导致校园文化主导性削弱,致使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有效凸显其本质功能。一方面,一些高校文化建设工作者经受不住冲击,主动放弃了校园文化主导性引领。他们认为,大学作为一个学术自由、人格独立、文化交流、精神对话的场所,应该弱化意识形态性,并据此鼓励甚至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接触西方社会思潮,为其交流、交往和对话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因为心智结构还不成熟,往往对主导性校园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性格形成期、行为多变期,面对全球化进程和网络化社会产生的海量信息,容易产生选择困难和心理依赖,陷入西方“文化输出陷阱”不能自拔,并在带动影响周边同学的过程中,削弱校园文化主导性。

(二)人文关怀要素遭到弱化,校园文化人本性缺失,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培养和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性要求和根本性目标。高校校园文化要助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就必须以此为目标,内育人文底蕴、外显人文情怀,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但在校园文化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因为工作理念认知不到位、工作考核量化太具体、工作条件保障不稳定,文化建设者往往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牢笼而不自知,致使校园文化的人本性不断缺失,逐渐远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既定目标。比如一些高校表面看来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活动开展,但多数以任务型、娱乐型、模式化的形式展开,导致大学生产生“不感冒”、“没意思”、“好无聊”等消极性情绪,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同时,有些文化建设者难以摆脱市场经济思维和逐利心理,无视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反将其当做谋利手段,借机大肆举办各种考试辅导班、变相植入各种商业广告,导致大学生要么习以为常,要么反感排斥,导致真正具有启发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有吸引力的精品校园活动遭受挤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南辕北辙。

(三)网络应用能力遇到挑战,校园文化时代性缺乏,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其中29岁以下网民占到了54%,青少年已然成为互联网主力军。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化浪潮,大学生因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使得他们成为互联网最早的学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成为网络化浪潮的弄潮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直面网络社会,增强自身的网络适应能力。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者,由于年龄与时代的差异,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缺乏、互联网意识薄弱、网络技术水平较低、观念更新不及时等特点,因此,他们往往不善于也不愿意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主观上仍然希望采用传统保守的、易于掌控的、更为现实性的方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就导致了校园文化时代性与丰富性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校园文化的开展有其一定的自发性,组织者不参与网络文化,不代表高校沒有网络文化,反而因为缺乏有效合理的引导,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内容混乱、价值观念容易冲突,虽形式上很活跃,看起来很时尚,其本质恰是校园文化时代性缺乏导致的伪时尚,更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特色文化涵养碰到瓶颈,校园文化创新性不足,不利于扩大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由于高校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历史发展不可能完全相同,所处的文化传统、地域环境、时代特征也同样不会完全一致,高校校园文化必然具有突出的特殊性、呈现风格的多样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一律,更不能照搬照抄、模仿复制,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立足自身、坚持特色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实践需求,创新发展出立场正确、格调高雅、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但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认识不够、执行不力等原因,高校往往过多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过程,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这就导致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不重视沿承传统、又不重视地域特色、还不重视创新发展,不是盲目跟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保守僵化推行陈旧落后文化,致使校园文化因为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有效聚合多数青年大学生,难以对其在思想观念方面产生影响。比如铺天盖地的西式洋楼、难以辨别的校风校训、流程一致的社团活动,这样毫无特色的校园文化,基本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而是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五)文化建设力量过于分散,校园文化整体性弱化,不利于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校园文化具有自然性和人文性,是一种伴随高校建设历史自然而然产生的精神文化现象,但同时校园文化更具有人为性,是一种通过人的自觉追求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主动创造过程的有机统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依靠高校领导者、管理者,高校教师、科研人员,高校工作人员、学工队伍,高校大学生(边界)等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才能培育和发展出一整套被全体人员广泛认同、衷心拥护和积极践行的校园文化。这就需要整合以上所有组织机构和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同创精神家园,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发挥精神引领、文化熏陶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机构设置、岗位分工、职责认知等客观原因,一些高校往往难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是各自为战、自设门槛,就是互不沟通、相互牵绊,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处于散乱、零乱和混乱状态,削弱了通过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比如为弘扬爱国主义,校团委搞“升旗仪式”、学生处搞“爱国主题讲座”、宣传部搞“微信爱国说”、学生会搞“重走长征路”、党支部搞“爱国主题组织生活会”,看似丰富多彩,实则致使本该协同发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内耗。

二、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一)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又是捍卫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务,还是在新时代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举措。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重要节庆日优势开展主导型校园文化建设。善于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等,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纪念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理念,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切感与认同感,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在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实现良性互动。社会主义的大学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话语,也不排斥西方的文明成果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就大学文化而言,应当是兼具多样性、时代性、民族性。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宣传、借鉴和运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这两大文化的良性互动。

(二)融含人本型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即“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大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使命。以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就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精确瞄准校园文化发展趋势、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推进科研、文娱、体育全面开展。一个成熟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绝对不是单一的、固化的,应该是兼顾了学术性、文娱性等特征,要形成以学术创新为主体,以文娱活动、体育活动为辅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同时,还要打造一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不断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组织者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学生本位思想,将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和口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评估的重要环节并计入校园文化建设组织者的考评体系之中。

(三)规范网络型校园文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伸延

网络社会的崛起赋予人们另一种生活维度,扩展了人类社会的时空,增强了生产交往的互动。对于高校而言,网络社会已然融入大学校园,建构规范化的网络型校园文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推进网络型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官方主页到BBS论坛再到各种类型微信公众平台,从利用网络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前期宣传到过程跟踪再到意见反馈,都已表明互联网技术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变革与便利。这种文化建设的变革,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缩短了时间、拓展了空间,在一定程度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延伸,有利于实现与大学生开展对话、即时交流、形成互动。建构规范化的网络型校园文化,必须引导文化建设者树立开放包容创新的互联网心态,主动学习互联网技术,利用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积极拓宽文化建设领域。同时,还要积极当好“把关人”,制定“议程设置”,引导大学生规范、理性、平和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通过网络与大学生互动中增强话语权和解释力。

(四)培育特色型校园文化,提振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品质

美国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是认同作用,认同是文化与人格的桥梁”。[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振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品质更需要在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认同校园文化上下功夫。按照精神产品生产规律理论,文化的认同来自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后两者则源自于文化需求和需求的满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就需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提供契合高校精神风貌、符合高校历史传统、吻合大学现代建设、满足学生自身需求的创新性精神文化产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一定是培育特色型校园文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就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开展良性互动,提升自我的精神品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凝聚力和辐射力。高校必须要抛开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自负心态、懒惰心理和盲目行为,切实依据大学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境遇、地域环境、人文特色等客观性因素,积极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真心喜爱、衷心拥护、用心参与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五)发展协同型校园文化,整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力量

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个体是他所属文化的产物[5],而文化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参与与互动,这种参与与互动既有独立发展的一面,产生个体性文化;更有互动交往的一面,形成整体性文化,只有整体性文化才能形成本尼迪克特所讲的种属文化,进而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个体。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不能仅仅是每个职能部门、参与主体的各自建构,还需要学校从整体性层面,宏观组织有关机构和参与主体、有效调配文化建设资源,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文化运行中起到影响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要重点发展协同型校园文化,即根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性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运行规则,科学设计和规范设定与校园建设有关的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个部门职能,有效引导和合理激励高校领导层、管理者、教职工、学工队伍和大学生等各个参与主体,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分工与合作,实现校园文化的良性有序发展,既要避免校园文化重复性建设,又要避免文化资源的恶性竞争,更要整合文化建設的多元力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凭借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3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4][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

[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57.

作者:姚宜之 顾超

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论文 篇3:

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多种独特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就必须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等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受本民族、本部门、本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在校园内部形成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基本信念以及它们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凝聚力的源泉和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动力。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导航大学生发展方向。校园文化代表了一个学校内部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反映了整个学校师生的共同奋斗目标。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将大学生导向到整个学校的发展上来,让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可以极大地增强学校的凝聚力。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一种可以将广大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心理力量,就像“黏着剂”一样,因为高校校园文化很容易使广大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共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并且,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管理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模式、作为一种软管理相对于过去学校那种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更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和信服,校园文化影响更加的人性化,因此学生也能更好地接受。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实是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所以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必须要努力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向学校学生宣传本校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让广大学生领会到校园文化的精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学校要根据本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精神、道德等多领域、多角度的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全方位、立体式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最后,高校校园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编辑 李建军

作者:刘学佳 夏先林

上一篇:话语缺失寻求管理论文下一篇:公序良俗之合同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