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培养路径。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一、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及多元化网络思想影响等,使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面临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微博时代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博时代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独特性强,其舆情反映也表现出特殊属性。这里的学生舆情,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对某社会事项产生的思想认知、情绪反馈、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综合表现。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念体系还处于建立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够理性和全面。因此,以学生舆情监测为依托,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加强学生思想舆情引导,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对于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舆情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舆情关键节点,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引导舆情朝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构建过程中,树立高职院校学生舆情引导的理念,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生源广泛且多样,学生群体更加复杂,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特殊属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在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二,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正面的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更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执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完善人格与认知素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学历背景、国内国际视野、社会关注热点方向、意识倾向等因素分析,探讨舆情产生变化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和文化影响因素,以此把握舆情变化的主要影响变量和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影响因素,可以将其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舆情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在高职院校舆情形成过程中,高校舆情的主体主要包括师生以及员工,无论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还是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师生,乃至校园后勤服务人员,只要是参与校园实践活动的个体或群体,都可能附带着自身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相互碰撞,在螺旋交织的过程中逐步酝酿发生舆情,并由此带来舆情热点话题。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水平总量总体偏低,文化基础也不是很扎实;学生群体结构比较复杂,有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没有人生目标,缺乏信心,并且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大多数缺乏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在积极因素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社交与实践应用能力强,个体“交流圈”不仅仅局限于系或学校。在这种环境下,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和引导,将为研究和实际教学管理带来更多意义。

2.从舆情客体的角度来分析。舆情客体,辐射面积比较广泛,无论是国内外社会发展背景,还是社会重大事件,都可以将其归结到舆情客体的范畴,舆情客体虽然不是构建舆情的核心要素,但是在舆情舆论渗透到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和学习之后,他们免不了会受到种种外在价值理念的影响,进而成为这种价值理念的忠实粉丝。而此时这种价值理念的正确性,就可能成为影响舆情发展方向的诱因。简单来讲,舆情客体是营造舆情的外在条件,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树立的背景下,舆情客体很有可能在舆情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成为舆情的主题内容。

3.从舆情运行的角度来分析。舆情运行过程也是影响舆情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在高职院校舆情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多样的敏感性信息,这会使得高职院校的师生产生特定的情绪,不同群体在结合自身的利益之后,做出了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反馈,在多种舆论、多种情绪相互融合和传播的过程中,公众情绪、公众认知、公众态度之间的差异也会慢慢消失,并且渐渐的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情绪。至于这种情绪和意见是怎样的,就要看在这样的群体意见交汇的过程中,领导意愿的是哪种理念,在这种意见和建议成为主导的时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舆情方向和内容,此时的舆情就会展现出稳定性的特点。

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存在的不足

为了能够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情况实现全面了解,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来对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系别的2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开展了个案访谈。通过现状分析与调查结果发现,在学生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理念落后,舆情引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调查发现,61.50%的学生认可高职院校对学生舆情引导给予重视,但也有37.00%的学生认为“很少重视”,50%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学舆情引导没有重视。舆情监测的目的性不强,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舆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其二,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组织体系不健全,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不明确,舆情监测规章制度不健全。调查结果表现出舆情监测工作行为的明显随意性和自由性,往往难以保证良好的舆情监测工作效益的发挥。其三,当前从事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任务都被纳入到兼职的范畴,或者是辅导员来进行,或者是任课教师来进行,或者是行政管理部门成员来进行,往往都是在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无论是舆情监测方式,还是舆情引导方案,都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保证实际舆情监测工作实际成果。

四、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既然如此重要,就需要以机制化的方式来建立和健全,以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构建为契机,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的过程中,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确立正确的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理念。正确的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理念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明确高职院校舆情监测机构构建的目标,以形成信息通畅的舆情监测渠道,建立快速的舆情监测反应机制,引导学校方针政策因势调整,可以使得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朝着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其二,找到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当前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树立舆情预防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高职院校校纪校规为辅助,实现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的导向性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消除不良的影响。

2.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的规章。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的规章制度,是引导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组织体系,从党委宣传部到网络技术中心,从学生工作处到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从学校网站到学生学习平台,都应该将其纳入到高职院校舆情监测行为主体中去,明确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舆情监测职责,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舆情监测组织平台的构建;除此之外,注重对于高职院校舆情汇集、分析、报送和应急反应工作的科学管理,组建专门的高职院校学生舆情信息分析权威小组,在得出对应结果之后,实现对于舆情的正向干预,由此保证各个机制效能的有效发挥。

3.打造专业化高职院校舆情监测队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舆情监测队伍不专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舆情监测专业化为工作方向,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改善和调整,打造全新的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格局。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其一,在选取各环节高职院校舆情监测负责人的时候,要对于其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理解程度、舆情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其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接触是最多的,对于学生动态也是最了解的,并且具备舆情干预和引导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是做好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的关键性人才;其二,组织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高职院系学生舆情监测工作内容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理论为主要培训内容,推动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被忽视,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很多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性,片面地以普通的舆情引导的方式来进行,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去规划,去培养,去创造,去运营,由此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118-122.

[3]湛楠.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4]游佳琳,唐华,顾锋.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2):11-13,21.

[5]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尹言太.中国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发展与引导研究[D].湖南大学,2013.

[7]刘敏姬,李伟东.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监测及管理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171-174.

[8]何雅琴,张飞.微博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J].福建电脑,2014,(06):21-23.

作者:朱婧

微博时代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培养路径。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一、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及多元化网络思想影响等,使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面临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高职院校通过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

[关    键   词]  高职;课程思政;路径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指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挖掘高职院校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的育人功能,实现各方面的协同效应。以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1]。文章从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生源质量不一、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及受多元化网络思想影响等因素的挑战,探寻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解决路径,以期使课程思政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为推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通过挖掘和融合各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系统整合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形成教学合力,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不断创新和发展课程思政[2]。通过融合教育资源、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平台,降低教育成本和教育资源,实现互动共享,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协同,各学科相互促进。课程思政是当代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在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上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也要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价值。目前,课程思政研究主要特点有:一是研究者将课程思政研究主要偏向于课程思政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内在逻辑研究,而对具体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缺少探索和实践,缺少课程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和专业教育模式的融合,缺少课程实践案例;二是课程思政研究目前主要偏向于课程思政的宏观理论设计,而在课程思政方面缺少教学实践应用和分析。大部分的研究注重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开发、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建设的融合、分析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与差异;三是研究主要分析普通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区别和各自建设的重点,对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没有明确的参考和借鉴。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定位特色,探索制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重点区分研究型高校与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的差异,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需要高职院校正确审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水平[3]。

(一)高职院校生源不同,思想意识不一致

目前,高职院校由于招生渠道的多样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层次不同,导致来自不同渠道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不同,一部分学生来源于通过国家的统考统招的高考毕业生,另一部分学生通过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还有部分学生来自中考结束后,进入高职院校接受后续教育。由于来源学生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等有所差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进度等都应不同程度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程思政设置,做好思政教学针对性安排。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思政课程始终在不断改革,但时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对较为单一,通常课程思政学习以教师为主,教师通常以讲授为主,通常采取“一言堂”的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更无法达到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思政教学往往仅在必需的问答和课程展示等环节进行互动。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采取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學方法比较认同,学习的效果也较好。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多元化网络思想的影响

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现代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一些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而学生作为互联网感知和接受程度都非常快的一个特殊群体,往往在浏览和学习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其影响。往往多元化思潮的背后是各种政治力量和势力的意志,学生的思想变化易受到不同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些使高校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更新新技术以另一种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中扩大其影响力,试图获得政治上的胜利。但是我们需要认清这些思潮的实质,对它们的本质进行批判,引导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分析方法,正确地看待和分析各种思潮的本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任务更为重大,面对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问题和矛盾,思政课要引领学生理性地、客观地、辩证地来看待矛盾和问题,避免学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价值导向功能。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各种新情况、新挑战,高职院校应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近几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不断要求要突出思政教育地位,探索课程思政建设途径,强调以思政课为核心,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为补充,建设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学内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和改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纳入所有专业课程中,强化高职院校意识形态管控,加强校园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特色校园文化;强化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与考核,加强高职院校校风班风建设,注重诚信教育,为课程思政提供政治保证。

(二)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制定符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详细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要求。将“课程思政”列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中。通过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来扩大思政的教师队伍,动员其他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积极挖掘各个专业学科和领域中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构建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体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高职人才。高职院校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及高职院校的实践训练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素养,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水平。

(三)建立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

高职院校教育始终以特色专业人才为重心,始终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教育改革,根据行业和产业需求,建立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以各行业的发展规划为指引,优化专业人才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建设和推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通过以行业的精准对接培养与行业契合度高的特色专业点。另外,高职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及校企合作产业共建等方式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育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培育良好的网络校园文化,通过职业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建立开放型课程思政,打造思政校园文化,突出思政教育文化特点,塑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实现校园的全过程育人。高职院校通过举办专业技能比赛、杰出校友专题分享等方式,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高职院校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相融合,承载正确的职业观,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培养具有社会正能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四、结语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改进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应,这一要求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针。因此,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分析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探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途径,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政治教育实效,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芳.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J].现代交际,2016(21):209.

[2]菅建伟.“互联网+”理念下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的路径探究[J].知识经济,2018(9):120.

[3]李杰伟.“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1):69-72.

作者:冉江兰

微博时代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 要】本文阐述“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实践教学有待深入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转变教育理念,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2015年我国发布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等都应该正确理性地认识“创新和创业”,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并将之付诸实践行动。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抓住网络时代机遇,跟上社会步伐,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互联网+”环境下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时代之必须,发展之要务。国际竞争的本质是各国的知识和人才竞争。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创新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成为变革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力引领,谁带头创新,谁主动创新,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创新”的内容涵盖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文艺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等多个方面。我国应该把握时代机遇,注重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并肩前行,把创新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核心位置,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如此方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力度,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出一批敢于冒险的创新人才。这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一条新的改革思路,为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和严峻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创业,这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时代之必须,发展之要务。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当前,单一的资源消耗发展模式在我国区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亟待改变。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掌握主干技术、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面对“互联网+”的经济新形势,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的范畴,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等方面增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进而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三)高职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路径。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职学生要想在人才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具备实践能力、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先让高职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再让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就业技能。这的确是一种正确而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市场和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高职院校的传统学生管理教育已经不适合当下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高职学生提升自我价值的重要路径就是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和提高高职院校的影响力都极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淘宝”“微商”等各种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掀起了社会网络电商的“淘金热”。高职学生也顺着这股创业风潮有了更多的创业机会,但从当前来看,高职学生创业的市场竞争力弱,成功率低,一大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校管理者没有专业教育背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在思想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创业潜力的重要作用。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太过片面和现实,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的能力,只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看作一种实践行为,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功利性价值观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范围,造成他们错误的判断。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薄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热情不高导致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不高,高职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弱,创业成功率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构建理论体系的高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各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浮于表面,虽然创新创业教育被列入必修课的范畴,但大多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是简单地照搬了一些西方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并没有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没有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工作,更没有系统性规划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设立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整个课程相对单调、不成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市场的就业现实情况严重脱节。据统计,我国大学生的平均自主创业率不到1%,而发达国家高达20%~30%。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模仿,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构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一直从事其他专业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兼职工作,他们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也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再加上课程安排上的不合理,创新创业精品课程的数量很少,理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力,教学质量不高,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虽然高职院校也聘请了一批成功的创业人士和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和培训,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总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没有形成一支专业优秀的教学队伍。目前的传统课堂教学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对创业知识的获取速度,进一步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不能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大眾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形势。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待深入。高职院校大都与公司企业的联系不多,不能借助公司企业的丰富创业经提供学生的创业参考,也不能形成良好的“校企一体化”校园文化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更偏向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系列学生竞赛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真正让高职学生接触到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参考案例。虽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或者通过小组团队共同申请项目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但这种项目主要还是以书面报告的考核方式进行的,高职学生真正接触创新创业培训、参与创新创业过程的机会并不多,这导致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严重缺乏。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响应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号召,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根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应是: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养,加强课程开发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挖掘学生的创业潜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互联网+”时代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两种新的教育理念:一是关联主义,二是新建构主义。这两种教育理念适应了当前的教学要求,共同指导数字化时代的教学工作。关联主义可以将教学方法与网络资源相结合,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新的思维视角,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新建构主义是针对“互联网+”的知识碎片化和信息过载等问题提出的,它不仅是一种学习理论,而且是一种思维创新。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看,学校管理者应通过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良原有的教学考核制度,扩大校园网络的覆盖范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自主权,让学生在课内外都可以进行在线学习。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重网络实践,例如,鼓励高职学生使用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在线交流创新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从高职学生的角度看,网络的开放性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宝贵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足够多的创业案例开阔自身的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掘创业潜力。因此,学生应按照自己的兴趣个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养。为了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首先应提高高职院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在课上,教师可以用互联网时代的名人创业故事、创业过程、视频演讲等方式分析创业案例的成败经验,通过课上的头脑风暴、辩论比赛等多种师生互动形式,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并通过物质奖励、精神表扬或给予相应学分等认证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此外,教师可以展示当前国家政府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最新进展等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动态和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抓住“互联网+”时代机遇。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建立专业的师生网络在线交流平台,这一平台主要是面向有创业意愿或已有创业实践的学生,通过加强教师和同学的在线沟通交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的进行,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高职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消除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推进“校企一体化”的合作过程,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情况构建“互联网+”下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活动基地,从实践环节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具体来看,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考察公司企业一线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立足实际进行教学,避免理想主义和空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深入公司企业进行实践,搭建学生与公司企业交流沟通的渠道,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结合势必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以及自由的开放方式打破了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弊端,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新发展契机的同时,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有效渠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首先,各高职院校应打破壁垒,开放数据,共享资源,构建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体系。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开放共享教学信息资源,应建立大规模的教学信息资源的在线开放、共享和交流平台,通过下载、存储、处理、上传和反馈等建立公共教学信息资源目录,提高高职院校对大数据的整合和利用水平。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知识培训和实践指导,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提高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最后,政府部门要鼓励高职院校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共享体系,为高职教师和学生搭建互联网在线交流平台,提供开放共享的在线课程。此外,出台一系列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适当放宽相关政策的限制,并通过多方融资、多种渠道设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鼓励更多学生进行创业。同时,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有必要为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

在当前“互联网+”的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想要在未来的教育取得主动权,就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将高职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加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创业潜力,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

[2]侯杰,赵珂,刘辰鹏,等.基于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以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创新创业项目为例[J].科教文汇,2019(2)

[3]唐晓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明日风尚,2018(1)

[4]黎永键,关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Z1)

[5]陈学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化建设探索[J].职教论坛,2018(11)

[6]徐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

【作者简介】陈 红(1984— ),女,山东苍山人,硕士,百色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教育信息化。

(责编 黎 原)

作者:陈红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育整合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