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公共舆论管理及其理论的研究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社会管理的复杂化已经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关注,但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来看,公共舆论管理理论的总体研究状况还不是很完备,理论探索有待于拓展和深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播学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播学研究管理论文 篇1:

智慧应急 科学管理

[摘 要] 随着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发布,新形势下应急管理研究呈现新特征。在分析我国应急管理研究进展基础上,对《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进行评析。该书突出“智慧应急、科学管理”,且结构严谨,内容完整,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等方面均达到了科学研究的较高水准。不仅如此,该书在为读者提供诸多启示的同时,也能引发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指引着这一领域后续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智慧应急;科学管理;大数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7. 076

1 我国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国内学术界的应急管理研究自2003年“非典”疫情事件开始骤然升温,大量论著、科研项目围绕应急管理研究展开,学术成果丰硕。此外,理论有效指导实践,促使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日趋制度化、科学化,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应急预案逐步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

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以应急管理为精确主题词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2003年-2017年,总发文量为16 016篇,出现了卢文刚、陈安、王宏伟、张海波、赵林度、闪淳昌等一大批核心著者,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成为重要的研究机构,《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薛澜等,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与建议》(范维澄,2007)、《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吕孝礼等,2012)、《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张海波等,2015)等论文成为高引或高下载量论文。除此之外,一大批应急管理相关的国家级课題产生了大量学术成果,例如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研究项目“新时期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模式重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系研究”等。

随着应急管理研究的深入,相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的级别和水平也不断提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夏一雪老师从2010年博士毕业后转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先后完成应急管理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成为应急管理领域的年轻学者。作为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2017年3月,夏一雪博士撰写了《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并于2017年7月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前瞻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推理论证,是应急管理研究中一部富有全新理念并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著作。《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的出版,可以为应急管理研究人员提供新的视角,为应急管理实务人员提供实践路径。作为一部很好融合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术著作,为我国应急管理研究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2 开卷有益: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

通读全书,《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结构严谨,内容完整,研究内容承前启后,与同类著作相比,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等方面均达到了科学研究的较高水准。具体而言,《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具有以下3 个显著特点。

(1)研究视角新颖独特,突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应急管理的机遇与挑战。2014年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安全观念从传统安全观向新安全观,再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演进,适应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需要,建立与国家安全体制相适应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重点阐释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应急管理的价值引领、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应急管理核心理念和组织体制分析框架,并从机构设置、职能定位、组织结构、资源配置、运行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应急管理组织体制改革的内容框架,为应急管理体系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2)研究思路清晰明了,从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主体、应急管理客体、应急管理过程等四个方面对应急管理领域进行整合与重塑。应急管理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从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到恢复与重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1],主要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三个基本要素,据此构建《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研究结构框架开展研究(见1图),便于读者清楚了解作者研究思路,明确应急管理研究脉络。

(3)研究内容与时俱进,融入大数据应用、新媒体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当前应急管理建设面临的新理念、新语境和新形势。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2],其中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辅助决策等新技术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积极运用“互联网+”理念,开发支持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手机客户端及配套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加强新媒体应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根据事态进展动态发布信息等,并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完善网格管理信息平台,强化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功能,及时发现突发事件苗头,提高先期处置时效[3]。这些都是作者前期的研究内容,并系统整合到著作中,可以说《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一书与时俱进,适应了新形势下的要求。

整体而言,全书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应急管理组织体制的改革完善、文化嬗变视野下应急管理文化的建设发展、全媒体语境和智慧城市环境下应急管理模式的结构性优化[4]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具备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3 融汇贯通:应急管理——启示与思考

再读全书,对新形势下我国应急管理研究有了深刻认识,“智慧应急、科学管理”的思想启示深植于心,可见此书值得认真鉴读。不仅如此,《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在为读者提供诸多启示的同时,也能引发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为这一领域测后续研究指引方向。

(1)智慧应急是应急管理的利器,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智慧应急的前提是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深刻把握突发事件演化规律,识别演化关键节点,划分演化阶段,据此构建“无事先防,事初防变,事后防复”[5]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而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其次,智慧应急的手段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监测→预测→预警→预防”的一体化智慧应急系统,敏锐识别风险隐患,感知突发事件情报,主动预测预警预防。

最后,智慧应急的范围需要由线下拓展至线上。网络社会中,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相互耦合极易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因此,在重视线下应急管理的同时,还应重视线上的“网络世界的应急管理”,主动感知网络民意,实现高效应急。

(2)科学管理是应急管理的保障,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内容。

首先,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提升部门联动效率。加强城市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提高多部门联合协调行动能力是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最终将形成统一调度、部门联动、资源共享、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城市应急联动综合应急管理模式。此处可以借鉴军事上C4ISR的建模思想[6],研发部门间的“粘合剂”和应急管理能力的“倍增器”,即构建以情报为核心,以调度、通信、指挥等为触角的智能联动系统,提升部门联动效率。

其次,提升科学管理效能必须要减少流程“误差”。应急管理流程包括监测、预测、预警、预案、决策、反馈、控制等多个环节,环节之间必然存在连接误差,导致应急救援实战中的决策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进而延误战机。故而需要基于突发事件演化规律、风险管理等理论为基础,构建监测、预测、预警、预案、决策、反饋、控制等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平时作为模拟演练的推演系统,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实战系统。

《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一书包含了新形势下应急管理研究的新趋势、新发展,研究内容涉及管理学、法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有诸多闪光点,读者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精华,相信必有所得。

4 结 语

白璧微瑕,《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主要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事件开展应急管理研究,而对于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问题研究甚微。目前,随着移动宽带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诸如伊朗震网病毒事件、美国东海岸停电事件等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网络安全形势与挑战日益严峻复杂,网络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然而,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我国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围绕网络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策略、安全形势等展开[7-9],尚缺乏高质量的学术论著。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相继出台,网络安全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必将是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笔者认为,《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如能将网络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嵌入其中,将更具前沿性和时代感。

但,瑕不掩瑜。《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自出版以来,得到实战部门的诸多采纳,其中大量观点和建议得到认可和应用,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这部凝聚了作者七年学术心血的著作为新形势下应急管理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期待更多学者以此为参考,并以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为指引,为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再添硕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闪淳昌,薛澜.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2)[2017-11-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9/content_5211752.htm.

[3]夏一雪,韦凡,郭其云.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4):100-105.

[4]夏一雪.应急管理——整合与重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5]夏一雪,兰月新,王沙骋.大数据环境下网络恐怖主义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11):16-22.

[6]苏伟,罗雪山,张耀鸿.C4ISR系统总体方案规范化建模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29(2):222-225.

[7]于全,杨丽凤,高贵军,等.网络空间安全应急与应对[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6):79-82.

[8]刘欣然,李柏松,常安琪,等.当前网络安全形势与应急响应[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6):83-88.

[9]国家行政学院网络安全课题组.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电子政务,2014(7):20-25.

作者:兰月新

传播学研究管理论文 篇2:

“公共舆论管理”:研究态势及启示

摘要:公共舆论管理及其理论的研究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社会管理的复杂化已经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关注,但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来看,公共舆论管理理论的总体研究状况还不是很完备,理论探索有待于拓展和深入。尤其在中国,公共舆论管理的理论研究仍任重道远,最重要的是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加强对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并将其列入研究重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舆论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政府对公共舆论管理与社会管理实践的改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公共舆论管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态势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舆论代表着社会公众对行政决策、公共事务及社会问题的态度、观点、意见和主张,反映了社会公众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要求。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标准就是公共舆论的认可和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攻坚阶段,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发并日益凸显。社会管理的环境面临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局势。作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部分,公共舆论管理问题备受关注,也成为了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公共舆论管理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保证。建设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从公共舆论生成和表达途径上看,政府部门在管理中的职能缺位、错位等造成的民众利益受损一般是公共舆论生成的直接原因。公共舆论管理是政府部门利用各种公共资源设立众多舆论搜集、处理以及发布机构,建立起比较严密和庞大的舆论、民情、民意的反应机制,对公共舆论进行舆情搜集、分析和加工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解决公共舆论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的扩大化和完善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二,公共舆论管理是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公众舆论与政策制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硬”连接,而是经过舆论管理的中介与催化。舆论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介入政策制定以及政策制定者在何种程度上介入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议论通过各个论坛的扩散而形成公共意见,社会传媒则不断将公共意见扩散,公共舆论在政府部门内部的扩散往往变成政策过程。民意往往成为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标准,并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如何提高新形势下公共舆论管理的能力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课题。公共舆论管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公共管理学的主题领域。这一理论的总体研究状况如何?它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力图归纳公共舆论管理理论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态势,从中汲取公共舆论管理研究与发展的动力和经验,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国外公共舆论管理研究态势

对公共舆论的关注与研究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的传统之一,1762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Public”和“Opinion”合起来使用,创造了“Public Opinion”一词。卢梭认为“公意”是人民主权的基础,是人民“心中的法律”,开创了公共舆论管理研究的民主传统。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中,研究了行政管理和公共舆论的关系。他认为“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着公共舆论,它就必然起统治作用”,而公共行政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对于叫做公共舆论的由民众组成的君主进行训练和劝说”[1](pp.1112)。1981年美国政治和外交史学者希尔德·勃兰特在《权力与公民:1897~1921年对外事务中的舆论行政管理》中详细考察美国国务院与新闻界关系的演进过程,论证了从麦金利到威尔逊等四任美国总统在舆论管理方面的不同之处。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公共舆论管理”在政府执政和决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3年出版的《治理美国:断裂民主下的政治》指出,“对于总统来说,管理公共舆论与管理官员是同等重要的活动”。一些学者对舆论管理做出正面的评价。哈贝马斯指出,“公众舆论仍旧是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唯一得到认可的基础”[2](pp.284285)。格雷弋瑞·W·布什提出,“美国进步时代,是舆论管理和公众意见概念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代的政治家通过公众信息,比他们的前辈们更加有效地影响选民”[3](pp.112113)。美国安德森指出:“就舆论管理而言,政治家们需要理解,一种统一的公众意见如何能够促成某种特定的政策。”[4]总体而言,无论是近现代还是当代的著名政治学家,他们直接或间接地都触及政府管理与公共舆论问题。西方现有的一些政治学教科书中,也都把公共舆论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如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等的《政治科学》是美国大学广为采用的教科书,该书第八章专门论述了公共舆论管理问题。

公共舆论管理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话题,在政府管理方面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地位,备受政界与学界的关注。采用文献研究法并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勾勒公共舆论管理理论探索的基本态势。2012年4月11日在Elsevier Science①数据库输入“Public Opinion”字段进行搜索,得到如下数据:文献总数是212836篇,Reference Work为2254篇,Book为13478篇,Journal为197104篇。三种文献类型中期刊文献的比例是最大的,占总数的92.6%,期刊类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正式出版的图书文献有13478篇,只占总数的6.3%,理论和实践专著比例较小,说明对“Public Opinion”进行专门研究并得到良好成果的并不多。Reference Work仅有2254篇,会议记录的相关文献只占了1.1%,足以充分说明了进行“Public Opinion”专门会议的研讨次数很少,成果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以上数据只是粗略地勾勒了“Public Opinion”总体研究的概貌。为了进行更清晰的刻画,在上述结果中先用“Local Government,Society,Government Board,Public Relation,China,Internet”等主题进行限定,显示有5200条结果,其中Journal为4977篇,Book为183篇,Reference Work为40篇。然后运用以下的字段作为结果的限定,对Public Opinion主题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分布研究。

“Local Government”研究的相关文献有1306篇,占文献总数的24.2%,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界对地方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的关注度较大,“Government Board”与“Government Department”研究的文献分别占20.3%和4.0%。如果对研究领域进行聚类,那么“Local Government”,“Government Board ”以及“Government Department”都属于政治学和行政管理领域。“Society”与“Public Relation”的相关文献比例分别是21%和15.8%。这些数据均直观地表明国外对公共舆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主要集中于政治学和行政学、新闻传播学领域。

公共舆论管理研究理应成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政治学是对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它的实质是研究权力的获得、维持和运用,而它们都离不开公共舆论的作用,所以政治学应该关注公共舆论的研究。公共舆论对执政者保持其合法性和政治权威至关重要。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政府领导人的变更等都与公共舆论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共舆论管理理应成为行政管理研究的主要课题。西方政治学、行政学对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舆论的形成和功能、民意调查、公共舆论与政治合法性、公共舆论与民主政治、公共舆论与政治意识形态、公共舆论与政治沟通、公共舆论与选举制度、公共舆论与行政决策等诸多领域。应该说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对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012年4月10日对CNKI中国知网的国际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文献检索,以“Public Opinion”为字段名,无年限限制进行精确匹配搜索,可得到以下数据(参见表1)。

国外用“Public Opinion”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有1671条记录,研究成果专门以此为题名的文献仅有366条。总体而言,国外以公共舆论管理为题目的研究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虽然政治学和行政学对公共舆论管理已形成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其他学科尚未涉足或涉猎较浅。因此,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应该关注公共舆论,加大对公共舆论管理研究的力度。

总体而言,国外对公共舆论管理的实践历史比较悠久,理论探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在政治学和行政学领域公共舆论管理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公共舆论管理的理论研究目前还未形成集聚效应,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在政治学领域,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对社会舆论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把握,主动运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对公共舆论进行政治宣传和控制,维护其政党制度,引导符合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思想。在行政学领域,国外研究主要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研究如何运用公共舆论的资源和工具来扩大公共舆论管理的应用范围,尤其是政治统治力量难以维持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如何运用公共舆论积极消除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解决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住房、环境污染和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建立几百年,资产阶级政权在进行舆论控制方面的实践比较早,相应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比较成熟,基本上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就开始运用舆论管理的有力武器控制社会舆论,为资本主义的建立和发展铺平道路。

三、国内公共舆论管理研究概况

(一)研究领域。以“公共舆论管理”为字段从期刊上探究,2012年4月10日对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相应的关键字段检索,仅得到3条检索结果,三位作者学历层次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舆论管理”为字段从期刊上探究,2012年4月10日对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相应的关键字段检索,条件为精确匹配,跨库检索,时间段为1979年~2012年,无中英文扩展,搜索字段名为舆论管理,总共搜索到41条检索结果(参见表2)。

当前国内明确以“公共舆论管理”、“舆论管理”为题或关键词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新闻学/传播学(占27.3%),行政管理学(占25.8%),政治学(占13.6%)。如果按照以政府部门为客体研究的标准再进行归类,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属于政府管理领域,那么政府管理领域对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占39.4%,近四成的研究资源集中于政府管理领域。

从研究领域上看,学者对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侧重于政府管理学和新闻传播学这两大块,目前尚未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学科和领域。公共舆论管理理论尚未成型,缺乏系统研究。而且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稀少,期刊类的研究文献仅有66篇,数量较少。理论研究的缺位给我国公共舆论管理的实践探索和政府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研究方向。从期刊上探究,对相应的关键字段检索,检索时间、检索条件、时间段等同上,结果如下(参见表3)。

根据表3所搜集到的数据可以发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舆论控制的文献数量仅占1%的比例,理论成果很少。这一方面反映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主转向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折射出新形势下我国政治民主建设已进入佳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经济建设已成为工作重心,社会结构也开始变迁。原有的均质社会被多元社会所替代,各阶层之间利益结构开始分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舆论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分散化的态势。这个时期政府对公共舆论的态度已由原来的控制变成引导。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公共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所以“舆论控制”的研究成果较少,而“舆论导向”备受青睐。二是从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研究成果来看,两者依然占据了九成以上的研究领域,这两个主题成为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因为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在总体上造成舆论的深刻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于不同地区、城乡、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利益分配调整后的利益分流,使得我国原有的传统社会群体结构重新组合,总体上呈分化的趋势,于是昔日全国上下相当‘一致’的舆论表达,也呈现相对分散的状态,涉及局部、地方利益的舆论远远多于全局性的舆论,各种舆论间的差距拉大,其具体情形相当复杂,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5](pp.128129)。所以实践中政府尤其注重公共舆论的引导与监督。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三是舆论管理和公共舆论管理的课题建设和理论研究十分缺乏,研究成果尚未达到1%的比例,公共舆论管理概念的树立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个问题值得学界深思。

(三)研究群体。以上数据显示,我国以“公共舆论管理”为主题进行理论探索的群体是高校学者,学历主要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主体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群体稀少。另外,“舆论监督”的研究群体主要是地方党校、公安局、高校教师。总体而言,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主体主要是高校的学者,群体比较单一,规模比较小。正式提出公共舆论管理的概念、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学者或研究机构非常少。

(四)研究规模。从期刊上探究,对相应的关键字段检索,检索时间、检索条件、时间段等同上,结果如下(参见表4)。

数据显示,从相关研究主题如“社会舆论”、“公共舆论”等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总数在22万篇以上,数量较大。但直接对公共舆论管理进行研究的期刊类文献数量非常少,从行政管理角度分析或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更少。目前唯一的论述专著(博士研究生论文)是刘伯高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

总体来看,国内在公共舆论管理领域研究落后于国外,政治学研究落后于传播学和新闻学研究,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在我国,公共舆论管理是由政府、政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等主体共同协作进行的,相对其他主体而言,政府对公共舆论领域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政府管理与公共舆论的关系本质是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政府获得权力合法性的基础。特别是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公共舆论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因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迫切。但是,长期以来这个领域的研究责任主要由传播学和新闻学承担。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探讨公共舆论管理才能抓住公共舆论管理的本质,也才能为政府有效行使此项职能提供理论指导。从学科建设来看,公共舆论管理本来应该是重要内容,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列入研究重点,这值得学界深思。

四、结论与启示

公共舆论管理是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公共舆论管理研究既是政治学、行政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舆论学、传播学、新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者或是运用这些单一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学理建构,或是综合两门乃至多种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交叉性研究、边缘化分析。不可忽视的是,国内对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有待于拓展和深入,尤其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加强对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不仅是理论建构的需要,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由于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实行比较严格的控制,阶级斗争成为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生活的主题。国家对政治体制特别是政府管理领域管制力度十分强大,公共舆论受到比较大的限制,主要是舆论控制和舆论管制,意在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共舆论的理论探索面比较狭窄,缺乏系统化的深入探索。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政府的社会管理领域不断扩展,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公共舆论管理的现实需求也比较强烈。1994年4月开播的《焦点访谈》是我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以舆论监督为特色的栏目,朱镕基曾题词曰“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后十二个字正是点明了公共舆论管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所应当发挥的作用。2009年被宣告为我国的“微博元年”,微博的兴起使得舆论监督的主体逐渐由媒介开始向普通百姓转移。“郭美美事件”的爆发以及网民的持续关注和大量传统媒介的跟进报道彰显了微博舆论监督的力度。2011年底,郑渊洁在微博上持续关注北京的雾霾问题,在意见领袖的作用影响之下,大量北京及周边市民开始关注我国PM2.5的监测进程,普通公众在这一过程中完善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积极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公共舆论管理的现实需求日益强烈。而目前国内学界缺乏对公共舆论管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不能为公共舆论管理的创新与改进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因此,公共舆论管理的理论探索亟待加强。我国公共舆论管理的理论研究可以拓展探索方向,促进公共舆论管理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有重大突破。一是注重从实践和应用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目前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成果集中于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侧重探析政府如何引导舆论。公共舆论管理的理论研究不仅要注重“要怎么样”,更要研究和反思“为什么要这样”,是否“应该这样”。二是加强对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变化进行探索和研究。按照系统理论,系统受它赖以存在的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内部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因此,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政府的管理方式方法也要随之变化。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给传统的公共舆论管理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仅国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对这方面研究可以探索出隐藏在深层次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指导公共舆论管理实践。三是加强对我国公共舆论管理的国情研究。政府舆论管理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因而简单地移植国外经验是不行的。正确的态度是注重制度的吸纳与创新,在吸收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结合特有的国情进行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如从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视角研究如何构建和谐公共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舆论管理理论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待拓展和深入。总之,国内对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仍任重道远。

注释:

①Elsevier Science数据库提供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生物、农业、医学、工程能源、技术、心理、社科类等学科约一千八百种全文电子期刊。Elsevier Science公司是世界知名出版商,其出版的期刊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C]//彭立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Gregory W Bush.Lord of Attention[M]. Massachusett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1.

[4]George Cameron.Consent and Consensus:the Contours of Public Opinion toward the Euro[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1, (2).

[5]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王篆]

作者:韦彩玲

传播学研究管理论文 篇3:

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摘 要:以2000至2010年间在我国内地发表的208篇中文期刊论文为样本,分析了近年来国内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趋势。研究发现,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无论是在产出数量、研究机构、研究主题、还是学科偏向的使用上,都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国内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应该更多地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尝试更多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知识管理 竞争情报 文献计量分析

一、引言

我国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研究最早是在1999年的全国竞争情报学术年会上,由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秘书长盖伊·D·科尔布提出的。虽然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只有短短十几年的研究历程,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热点。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保持良性发展,本文将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研究状况做出描述与评价。文章将考察国内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研究群体、研究主题与学科偏好以及研究主题等问题,对国内研究工作中需要改进加强的方面提出建议。本研究以“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为关键词,对CNKI收录的2000-2010年有关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剔除书评、会议简介、通知、讨论、新闻和重复记录的文献,共得到208条相互独立的记录(包括篇名、作者姓名、机构、发表刊物、年份、关键词、摘要等七项内容),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

二、国内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的一般状况

(一)产出数量

首先对2000年前的CNKI期刊文献进行上述检索,未找到一篇相关文献。第一篇以“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期刊文献是发表在《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4期的《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对208条检索记录进行统计表明:10年间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03年4年时间共发文34篇,2004~2010年7年时间共发文173篇。可见,关于“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研究在逐年升温和具有不断上升的好势头。仅从年代分布就可以发现多产年代主要是从2004以后,这说明我国近7年来对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研究有所发展,论文年均发表量达到24.7篇。这可能与2001年6月举办的“新世纪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专题讲座暨研讨会”有关。

(二)产出方式

在208篇文章中,仅有一位署名作者的论文107篇,占总数的51.44%;合作作品101篇(48.56%),其中署名作者最多的一篇有6人。这种独立署名和合作署名几乎各半的现象说明,国内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的方式是多样化的,这符合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问题本身对研究模式提出的特殊要求。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研究不是纯粹的单一学科研究,它是涉及情报学、工商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彼此交织的问题。因此,合作研究是符合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本身特点的重要产出模式。

(三)研究机构

对所有论文进行作者所属机构统计,发现高等院校发表的论文占到了所有研究论文数量的93.27%,科研机构占6.25%,而其他机构作者发表的关于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方面的论文仅1篇。这表明高校研究人员在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中占有绝对数量优势,发表论文数量前五名的依次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南开大学(见表1),这5家机 构共发表论文57篇,占总数的27.4%。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事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的机构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研究单位。因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基地。高校本身所具有的研究梯队和资源优势,使得大学在本学科研究及跨学科研究中更适合开展一些具有目标导向的研究。综合来看,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已经形成了以若干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稳定的研究群体。

(四)著者分布

论述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主要作者分布情况:为了确定核心作者的数目,我们依据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家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N=0.749(η max)1/2进行分析,η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只有发表论文在N篇以上的人,方称为核心作者。我们将η max = 9代入计算公式,N ≈ 3.37篇,3篇以上作者视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的核心作者。208篇文献中发表论文在3篇以上的作者有5人,按发文数量依次是:秦铁辉(9篇)、邱均平(4篇)、孙志梅(3篇)、王知津(3篇)、张新民(3篇),前五名作者共发表论文22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10.58%。

根据以上统计发现,瞬间作者占的比例过高,说明参与研究这门学科的人员比较广,但深入研究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导致主导力量的文献占的比例相对偏低。同时也说明从事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的队伍尚处在形成之中。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两个加速器,并且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关度达60.1%。因此,对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进行深入研究是有价值的,有必要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促进该研究领域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研究主题

以208条记录的关键词和篇名为基础,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剔除并进行分类统计,我们可以将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基本概念辨析。包括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内涵、关联性、相异性以及知识管理对竞争情报的作用。

2、借鉴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竞争情报水平。关键词主要有隐性知识、知识竞争、人际网络等。

3、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主要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框架结构和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设计。

统计结果表明,这三大研究方向中论文数量最多的仍然是基本概念辨析,接下来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借鉴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竞争情报水平最后排名。从目前总的情况来看,总论型、理论型论文比重大而各种细分主题、实践型比重相对低,这说明我国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的实践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研究,最终是与一个组织的实际应用分不开的。

(六)论文载体及学科偏向

统计结果表明,刊载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论文的期刊共有40种,其中前五名的期刊分别是:图书情报工作(28篇)、现代情报(21篇)、情报科学(18篇)、情报杂志(18篇)、情报理论与实践(15篇),前五名发表论文总数量约100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48.08%。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论文还是相对集中在少量的期刊上发表。

由表2可知,我国对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于2000年开始的时候仅3种刊物上载文,仅仅一年之后,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研究论文就在12种刊物上刊载。2006年-2007年有所下降,但2008年以后又回升并在更多的期刊上刊载。10年来,刊载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期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刊载数量排名前五名的都是图书情报类期刊。种种迹象表明,图书馆、情报及文献学领域是目前研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核心领域。

三、结论

毫无疑问,学术界对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研究的深度也有了进步。但总的来看,研究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体现在产出数量总体偏少、在研究主体上高校和科研院所唱主角、在学科偏向上是图书情报学一枝独秀。这种现状既不利于研究的深化,也与国际上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的趋势有一定的差距。弥补研究深度的欠缺,有赖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经验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也有赖于在研究中应用更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质化与量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或许会使研究更具生命力和解释力。在目前,尤其应当提倡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有理由相信,有着严格学术规范、从多学科角度、采用多样化方法的中国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红玉.国内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关系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6):65-68.

[2]张玲.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现代企业发展的两个加速器[J].晋图学刊,2005,(1):21-24.

[3]惠志斌.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竞争情报研究[J].情报杂志,2006,(5):97-99.

[4]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关系——文献研究报告.百度.

[5]屈良.国外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论坛,2007,(4):20-24.□

作者:张慧杰

上一篇:司法变更权研究论文下一篇:服务业关系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