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画中柱础装饰艺术论文

2022-04-24

本文为院级项目“信阳灵山柱础雕饰图案艺术在当地高校装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qn16)摘要:信阳灵山寺柱础雕饰艺术承载着佛教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装饰画中柱础装饰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装饰画中柱础装饰艺术论文 篇1:

凝结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一种文化

内容摘要:在当代空间环境设计中,现代雕饰艺术注重对自然氛围、文化内涵、审美体验的传达和体现,创造出适宜的空间环境,为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借助于构成艺术的设计理念,以及现代科技手段与材料的运用,现代雕饰艺术重新塑造了空间环境的特性品质,增强了空间环境的装饰效果,展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今后空间环境装饰设计探求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空间环境:装饰设计;雕饰艺术

雕饰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装饰设计内容,与空间造型艺术的关系密切,在展示陈列、园林景观、建筑装饰、家居装修等环境装饰设计中被广泛应用。雕饰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特质、丰富的雕饰造型方法以及优美的构成形式语言,成为当代空间环境设计中极富装饰美学和艺术生命力的一种装饰设计手段。

一、植入文化镶嵌艺术触摸美学

雕饰可以理解为装饰性雕刻,装饰是指“在身体、物体上加上能使美观的东西”。雕饰艺术更多地依附于某种空间建筑界面或是造型构件上,融建筑造型结构和建筑装饰设计于一体,与其它空间造型共同营造出相宜的空间环境。

雕饰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独具特色。公元前四至五世纪,雅典卫城巴底农神庙“建筑结构和装饰因素、纪念性和装饰性、内容和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古代埃及壁画、雕塑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非洲雕刻的装饰特征延续至今。中世纪以来的欧洲镶嵌画、装饰画、壁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通常被用于宫殿、城堡和教堂的装饰。十七世纪以后,雕饰艺术逐渐进入欧洲宫廷贵族的居所,法国凡尔赛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凡尔赛宫“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圆雕、浮雕使其更加精美丰富,成为欧洲艺术的一颗明珠”。装饰化造型同样是中国美术中的典型表达形式。从新石器彩陶到商周青铜器;从秦砖汉瓦、画像石到魏晋以后的墓室壁画和佛窟雕塑;从宋元瓷器到明清时期的大院建筑,无不折射着雕饰艺术之美。实际上,雕饰艺术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没有文化的设计是乏味的,文化代表着一种人文追求和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民居所表达的建筑样式和精神风貌,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思想和审美意蕴。中国传统民居在建筑上大量使川工艺荚术和雕划装饰手法,不但奖观典雅,而且富有吉祥如意、富贵安康的美好象征。山西灵石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所有门楼、照壁、房脊、檐口、墙壁、柱础几乎于处不雕”,平雕、圆雕、透雕、浮雕、线雕、镂雕的结合使用,他装饰于法多样,独局格。在这里,人们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艺术氛围,一切都是可以触摸的,人在其中,叹为观止。

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小创造出众多的装饰图案和雕饰样式,它们都蕴藉着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美学价值。因此,从各种传统文化艺术中挖掘出它们所包涵的创造于段与精神风貌,将有助于形成当代雕饰艺术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构成设计装饰符号多元语境

世界艺术发展到令天,就其形式语言而论,西方的现代艺术受20世纪初包豪斯主义的影响,雕饰、雕塑更具构成的形式法则,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则具有雕刻或图案纹样的意味。现代雕饰艺术的任务在于不断探索如何把握时代的审美需求、吸收借鉴中西方优秀的艺术成就,特别是构成艺术设计的方法理念,来获得新的审美创造。构成具有元素组合或重构的概念,构成追求造型设计的纯粹化、简洁化、抽象化。构成设计主张把形态、色彩、材质等因素作为构成主体,以点、线、面、体的形态方式和概念化的组织方法来表述传达构成意象。在雕饰设计中,点、线、面、体既是构成形态的造型元素,也是表述抽象的基本方法。雕饰设计与构成设计的结合,是一种符号化、抽象性的组合变化,是把所创造的形态依据一定条件重新排列整合或纳入某种空间构架中,也就是以点、线、面、体为元素符号,运用分解重构的方法来处理空间造型与形体关系,从而达到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的空间秩序感。康定斯基在论述点、线、面的特征和功能时说:“点、线、面是造型艺术表现的最为基本的语言和单位,它们具有符号和图形的特性,能表达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实质上,“人类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

构成设计是基于符号化语言和抽象思维的现代设计手段,现代雕饰艺术所表现的装饰效果将更多地运用构成设计和点、线、面等元素符号。点是一种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占有较小的面积或体积,点可以分为实点、虚点、规则点、不规则点等,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点与线、面、体的组合运用。如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实点可以设计为室内界面的各种凹凸体,虚点可以设计为镂空的隔断、玄关等,虚实相接,光色斑驳,体现出一种通透流动的韵律美。线是一种具有长度、方向及位置的视觉元素,有直线、曲线、斜线、折线等,线的排列组合可以分割和约束空间。横线的运用会使空间产生一种开阔平静的效果,竖线的运用会使空间产生挺拔上升的感觉,曲线的运用会使空间产生起伏感。现代装饰设计中最常见的是不同材质且雕饰生动的各类装饰线条的使用,可以说,“线状节奏”是现代雕饰设计中一种高度符号化的语境。面和体都占有一定的面积和体积,通过不同的形状、材质、色彩、肌理来把握空间造型,面和体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表现空间立体造型和丰富的层次关系,可以借鉴圆雕或浮雕的手法表现累积堆砌、旋转扭曲的复杂结构关系,塑造出层次多变的立体构成效果。

通过点、线、面的抽象、简化处理,提炼出某种审美特征和图形符号来塑造空间形态,以产生装饰的构成美,是现代雕饰艺术的突出特质。在这里,点、线、面作为一种装饰符号,结合构成设计理念,使现代雕饰艺术形成简约、时尚的风格特色,更符合时代化的审美诉求和理性实用主义的潮流。当然,在进行雕饰构成设计时需要发挥多元化的表现语境,才能创造出“有意味的图形符号”。因而,在雕饰设计中运用联想、发散、逆反、异化等思维模式不断创造出新的装饰图形,挖掘出新的装饰手段,将使现代雕饰艺术产生新的特质美感和艺术魅力。

三、现代雕饰人文环境宜居空间

现代雕饰艺术通过对装饰形式的特征规律及其工艺材质的把握来传达空间环境设计的内涵与深度、构造方法和设计关联,从工艺方法到材质内容都衍生出许多新的表述,特别是现代科技与材料的运用,创造出极富时代气息的装饰美感。现代雕饰艺术利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用数字化的程序语言把数字雕饰工艺精妙地呈现出来。数字雕刻机的应用使雕饰艺术更加精准迅速,变化更为丰富多彩,石材雕刻机的应用令石雕装饰艺术轻松别致,木材雕饰可以采用烙印、染色、镂刻等机械加工方式进行,各种玻璃饰材的加工花样繁多,包括磨砂、压花、彩釉、腐蚀、丝网印刷等。综观现代雕饰艺术的发展,从形式到内容的表现都呈现出新的空间道路。我们在各种空间环境中所感受到种种惊奇和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其实,都是借助一定的现代工艺手段和材料运用而获得的。各种工艺方法与材料的运用,如:玻璃、金属、塑料、纤维等相互作用,成为现代装饰的有机整体。现代雕饰艺术不断向多维空间特质的协调性、综合性表现延伸,实现了空间环境装饰设计的新突破。

当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文明富裕,人们对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倾向于自然舒适、环保健康。生活在现代社会高楼林立、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人们希望回归自然,追求自然轻松、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空间环境装饰中更注重对空间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品位的表达和体现,提出“轻装修、重装饰”的理念,彰显环保与文化。现代雕饰艺术与当前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审美情感紧密关联,创造出适宜的人文环境。人们用雕饰设计的方式改善自身生活的环境,并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传递出种种美好的生活情趣与不同的生活格调。雕饰可以参与空间环境的改变与再创造,雕饰起着维系空间、美化空间的作用,雕饰依空间而成立,空间也依雕饰而聚焦。雕饰作为空间环境装饰设计的一部分和空间造型结构本身互为烘托、相得益彰。优秀成功的现代雕饰艺术是时代精神文化的产物,必将很好地为美化大众生活服务,创造出“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的人文环境和宜居空间,让人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结语

现代雕饰艺术在空间环境装饰设计上形成了时代性多元化语境。了解当今雕饰艺术设计的策略方法和实用性,依靠其丰富的艺术表现效果,使现代雕饰艺术在增强空间环境装饰效果方面,起到了其它艺术形式难以达到的作用。现代雕饰艺术必将成为今后空间环境装饰设计发展的一个亮点和重要方向。适宜的雕饰艺术设计可以为创造优美舒适的空间环境添上华丽的一笔,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幸福生活而服务。

作者:冯硕

装饰画中柱础装饰艺术论文 篇2:

浅论信阳灵山寺柱础雕饰艺术对装饰设计课程的启迪

本文为院级项目“信阳灵山柱础雕饰图案艺术在当地高校装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qn16)

摘要:信阳灵山寺柱础雕饰艺术承载着佛教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对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能起到启迪的作用,并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合理的处理功能和装饰的关系提供了事实依据。

关键词:信阳灵山寺;柱础图案;装饰设计

信阳灵山寺地处罗山县,具有浓郁的佛教气息,于北魏孝帝延兴四年开始修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所修建最早寺院之一,唐玄宗在位时曾封其为国庙。气势宏伟,香客络绎,无处不在的信仰精神和感化力量使灵山寺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灵山寺是一所僧尼同寺修行的奇特寺院,这一制度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个奇观。

一、柱础雕饰艺术对装饰设计课程的启发

(一)在装饰设计教学中,题材的选取是面临的首要问题。需要学生在设计作品前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对象、分析市场,将最符合表达的装饰元素塞选出来。柱础雕饰的图案图形,变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吉祥、祈福、平安都雕刻在柱础上,柱础的图案选材主张“意象相融、物我一体”,将人们的心理需求及美好愿望合二为一。在教授装饰设计课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闭门造车”的完成作业,忽视前期调查的重要性,对于购买者的审美要求和喜好不够重视,在设计作品中的情感投入缺乏,很难做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二)在装饰设计教学中,为了更好刻画对象和造型表现,应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写生练习。身边的民俗风情,自然风景都可以做为写生的素材,将素材进行积累、整理,才能在有实有剧的进行创造。我们应使学生明白,优秀的设计创意是人们通过对生活、自然的细致观察,社会经验的总结积累得出的,单凭想象是行不通的。创造的原形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丰富的形态是我们汲取的养料,将自然界中的形态提取并运用到装饰设计中去,是学习装饰设计课程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通过带领学生去信阳灵山考察写生,掌握第一手素材,为接下来的创造提供设计原形。

(三)在装饰设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培养。我们通过欣赏信阳灵山的柱础雕饰可以看出,优秀的设计作品同时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即同时具备艺术性和思想性。灵山寺柱础雕饰图案体现佛教文化内涵,体现出实用与艺术相结合。反观我们现代的装饰设计作品,忽视了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表达,将商业价值提到了首位,作品显得呆板、机械缺乏人情味。基于这种情况,装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更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丰富学生的画面语言。现在很多的艺术院校的学生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轻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在装饰设计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忽略对文化的学习,就不可能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艺术性和人文性。

(四)在装饰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做到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统一。从灵山寺柱础雕饰图案能完美的体现出实用性和装饰性的一致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装饰设计中的适应性是第一位的,单纯的为了装饰而装饰是不提倡的,产品的首要功能是实用性,忽视实用性,只强调审美,就会走入极端。所以,在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设计作品时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结合,掌握正确的设计思路。

二、装饰设计课程的实践学习以信阳灵山寺柱础雕饰艺术为例

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如今,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能力也是考察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比如装饰设计课程就是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在平时的授课中,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设计,还应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反复的欣赏、比较、总结、分析。信阳灵山寺的柱础雕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观摩对象,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和信阳当地的风土人情。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区别于一般的仅仅依靠教师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掌握的理论课堂学习,实际操作才是考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经过一些调查,发现一些高校普遍的课堂模式是,利用较少的课时进行理论讲解,然后用较多的课时布置一个主题组织学生现场操作,现场演练,当然这种课堂模式是有利有弊的,优势是时间相对集中,即保证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结合要点安排实践。不足之处在于模拟成分过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会遇见新的问题,知识点凌乱,与社会实践脱节。找出利弊后,能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实习现场或任务所在地,针对当地装饰设计的一个亮点或不足,向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教师提出,教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给予讲解,有现场事实为依据,能方便学生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别负责装饰设计环节中不同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团队作业意识,共同进步,互相协作,完成教学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实施的设想,《装饰设计》课程是设计基础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雅俗共赏,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收集素材和资料,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考虑《装饰设计》课程授课的学生人数较多,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能为学生提供适应教学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演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们以信阳灵山寺为例,灵山寺是新四军“灵山会议”的旧址,邓小平、李先念都曾在灵山战斗过,所以灵山寺也是红色灵山寺。佛教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烙印都在灵山寺的装饰图案中反映出来,我们带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依据当地的地形面貌,就地取材,依山而建,认真分析图案的设计,图案的整体效果为灵山寺带来怎样的视觉效果,最能打动人心的设计部分在哪里,装饰图案采取的风格是什么,这样进行装饰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对装饰设计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对比其性能,不至于是空想、胡想。使学生对装饰设计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灵活的运用,对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装饰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好的环境能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提高工作的效率,作为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实践能力,这才是对这门课程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刘超.图形创意设计[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2]戴建华.装饰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董莹

装饰画中柱础装饰艺术论文 篇3:

浅谈“跨文化”理念下苏派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

随着中外交流日益增多,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理解并践行“以本民族文化熏陶为主,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理解和包容”的跨文化教育思想极具重要意义。在经济、文化、教育高度发达的江苏地区,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地域民族文化艺术,更有着独具一格的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的苏派教学风格,在“跨文化”教育理念指引下,苏派教学语境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肩负着跨文化教育途径的实践和地区艺术文化精髓传承的双重责任。

一、现行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要有针对性地担负起小学美术教育的责任,理性地认识现行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是必要的前提。

综观小学阶段12册教材的内容(以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教材为例,下文简称“苏少版”),教材比较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将绘画、立体造型、美术欣赏等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的能力。2002年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苏少版美术教材更是注意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融合到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使我们培养的小学生不仅仅具有相应的美术技能,更具有丰富的美术情感与审美眼光,能够在自觉与非自觉之间用正确的审美欣赏生活、学习中的视觉对象,并能积极主动地用美术的知识与技法扮美生活。

尽管在小学阶段教材编写时都考虑到中华民族艺术的认知与传承,因而每册教材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比如陶器、图形印章、年画、泥人、皮影、民居、剪纸、脸谱、石刻、青铜器等),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丰富的现代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其能够被学生接纳的程度还很低,其存在形式是孤立的,缺乏相应系统性和延续性,尤其缺乏的是与现代艺术和异域文化的融合性或创新性,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形成了“学习无延续性、学后即丢或是学生不易接纳”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断裂的尴尬。

二、“跨文化”教育理念下苏派美术教学的责任担当

“苏派”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苏派教学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价值认同。这种价值的认同与追求,是气质在教育中的流淌,她让我们告别了大一统,告别了千人一面,意味着我们更专业、更专长,意味着我们更谦卑、更豁达。在美术教学中,清简体现在“吃透教材、因地制宜、方法适切、清通简要”的教学策略上;厚实彰显在“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夯实双基、厚重稳实”的目标实现中;灵动浸润在“分层达标、科学训练、品尝成功、灵秀生动”的学习活动中;精致表现在“时时关注、适时关心、优化过程、精美细致”的教学过程中。

跨文化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悦纳的眼光,尊重、学习、理解与欣赏本国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有“包容异己”的世界公民胸怀,从而使学生建构起具有当代性和创造性的中国文化精神。《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具有人文的性质,需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需要形成创新精神与技术意识。作为美术教师,如何在跨文化的理念下充分挖掘地域美术资源、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观及美育”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给予“美育”更丰富的内涵,我们更应以一种平等的、开放的、全球性思维框架的视野来探索今天的苏派美术教育。因而,笔者认为,今天的苏派美术教学应该具备自己的责任担当。

1.培养学生用世界眼光认知民族美术精髓

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的画家,民族美术的精髓需要所有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去认知和传承,并不是少数艺术家的责任,教育要为民族的未来负责。美术教育则是为民族的艺术能够传承与发展负责。

(1)把握创作主题,有目的地欣赏认知

在小学阶段的主题绘画创作有很多,教师必须围绕创作主题给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欣赏,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打开创作思路、提供形象借鉴。在选择欣赏内容时,教师不妨学习“跨文化”教育理念中“以本民族文化熏陶为主,用‘理解、包容’的胸怀和眼光悦纳异域文化”的精神,根据创作主题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民族美术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同时将民族美术形式和异域美术形式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合理借鉴与运用。

例如《柱状雕刻》一课中,教材上的插图多为同龄学生作品或非洲的柱状木雕和现代卡通柱雕,为什么没有中国古典柱雕?通过请教建筑学领域专家和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中国古代柱雕除了曲阜孔庙的石材盘龙柱,其他的均为木质,以山西晋祠圣母殿的盘龙柱最为著名。但是,中国古代木柱多有石质的柱础,柱础可以归为“柱状雕刻”的范畴,其造型精美,受佛教文化和地域物产的影响,纹饰以莲花、鱼、祥云图案为常见,风格简朴华丽,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江苏地域文化和本节课的学习要点介绍给学生的好内容。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柱式与西方古典柱式进行比较,学生们自行总结出:柱饰的风格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织物、器皿等物品上的纹饰具有一致性。最终,学生用创新的手法表现出了民族的风格。

(2)整合教学内容,主题欣赏系统化

在12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中,从中年级开始,每册都有欣赏的学习内容,并且欣赏内容都与前面的教学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以六年级教材为例,第11册的欣赏内容为《青铜艺术》和《木版年画》,在此册教材中,分别有《木版画》《综合版画》《印花布》《人物装饰画》的内容呼应;第12册的欣赏内容为《现代雕塑》,与之相呼应的内容有《纸柱造型》《现代建筑》《美丽的园林》等。我们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可以将其内容有机梳理与整合,根据学习内容将我国民族传统美术的形式与异域美术形式和现代美术形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用融合、接纳的心态和视角去欣赏、运用。比如,在教学纸柱造型时欣赏古今中外的柱式,理解柱式的造型受社会文化、民族传统、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现代气息的柱式造型往往是在汲取了古今中外的多方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由柱子的赏析延展到建筑的欣赏。之后在欣赏园林时将古典园林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比较分析,充分体会古典园林对现代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以及现代设计的创新。

(3)结合其他学科,延展欣赏领域

和苏派美术教学一样,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样也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艺术精髓的重任,例如在苏教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第9册语文教材《莫高窟》一课中,特别介绍了其中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艺术和神态各异的佛像。语文学科侧重于通过语言描写传达莫高窟壁画和佛像的精美与传神,那么美术学科则应该从视觉形象上给予有效的补充。经与语文老师商量后将美术欣赏与语文学科的课文学习有机进行联系,在涉及到美术专业知识的环节由美术老师出场进行补充,从造型、用笔等美术专业角度进行赏析,最终达到语文学习具象化、美术欣赏深入化的效果。这样的学习并不能随着语文学习的结束戛然而止,江苏地区的根脉文化具有“支流汇聚,奔腾向远”的特点,我们不妨及时寻找江苏地区的石窟造像,比如南京栖霞山的千佛岩,通过比对,让学生认知江南佛像造型与西方佛像造型的不同,使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在彰显地域特色的同时,具有系统、延续、传承的特点。

同样,苏少版美术第10册中的《画脸》一课中,多处提及我国戏剧艺术中的“画脸”艺术,学生对这些内容既好奇又陌生,考虑到音乐、美术在艺术领域的互通性,加上京剧艺术在音乐、美术上的双重要求,采取了音乐、美术教师合作教学的形式将两节课连上。教学以欣赏京歌《说唱脸谱》为切入点,了解京剧脸谱的构成特点为主线,让学生通过看脸谱、认脸谱、画脸谱、唱脸谱初步了解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脸谱的学习对京剧艺术的其他知识也有相应的了解。最后,以“京剧起源”为突破口,了解京剧中蕴含的昆曲成分起源于江苏昆山,同时江苏还有扬剧、锡剧、淮剧等地方戏。

2.帮助学生用多元技法表现传统美术形式

画像砖需要烧制,中国画的传统线描需要用毛笔勾线,水墨画需要笔墨纸砚,皮影需要驴皮制作……提到民族传统美术形式,学生总是望而生畏,光是画具就难以备齐,怎能让学生从内心接纳,更别说喜欢了。其实,在“跨文化”理念指导下,发扬苏派教学“支流汇聚,奔腾向远”的文化根脉,我们不妨用多元的画具和技法表现民族传统美术。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第6册《老房子》一课为例:选题上以表现学生容易接触到的江南民居和南京民国建筑这些本地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古典或近代建筑为主,帮助学生回忆曾经的旅游、观光,或者能在出游时带着已经了解的知识和专业眼光去欣赏,同时能够在平时用发现的眼光去了解、欣赏身边的传统建筑。

表现手法上用最为简单的现代文具——记号笔、签字笔,结合中国传统的黑白线描方法,通过充分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轻重、疏密等特点将中国传统建筑所追求的黑与白、简与繁、去与留、虚与实的对比与和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后期展示上,水彩情韵,西画水彩的水分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江南民居的柔美,同时,全班学生的作品如何合理地组合在一幅大画上正好体现了“跨文化”教育理念中友爱、宽容、悦纳、和谐等特质。彩色卡纸衬底,根据表现内容选择什么颜色的卡纸衬底,以及应该怎样取舍、镂空,恰是运用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中的“取舍”方法,不仅“考虑笔画部分,更要考虑空白部分”的造型。

3.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努力弘扬传统艺术

就如同进入课堂的京剧并不一定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学会一样,民族传统美术的学习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中国传统美术画家或是研究人员,而是让孩子通过这样的学习对其亲近。与继承传统的优秀核心文化一样,各种民族传统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也从此可以得到继承。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并通过他们带动自己的父母,甚至更多的人喜欢并懂得欣赏我们的传统美术和地域文化精髓。

三、践行“跨文化”苏派美术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摒弃民族艺术形式,一味地崇尚“西化”不是“跨文化”的教育理念,同样一味地追求“民族风”“复古风”也不利于学生理性认识现在所处的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环境和自己所能接触的世界视觉文化资源,只有将“民族的”放在“世界”环境之中,才能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徐悲鸿、刘海粟、张大千、林风眠等艺术大家的共性除了具备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还具备宽广的中西美术比较视野。同样,作为江苏美术教师,践行苏派美术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关注国内其他教学流派的动向,学习其长处。

践行“跨文化”的美术教育,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不得为“跨文化”而跨文化,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采取“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形式,这样会最终导致一味地追求“跨文化”的形式而扭曲了美术表现的固有特点和艺术精髓。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已经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目前的美术学科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学习他人忘却自己”则会失去根基,“学习他人强大自己”才是传承民族美术的复兴之路,同时也是今天全球化和中西文化充分交流语境中值得思考的命题之一。

(张静,南京市燕子矶中心小学,210038)

责任编辑:赵赟

作者:张静

上一篇:民间美术色彩现代艺术论文下一篇:优势外贸长期发展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