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

2022-04-21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更加重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然而,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发展,同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深入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并积极探索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

摘要: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从侧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受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也显现多样化趋势。因此,本文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进行调查,并由高校层面、家庭层面、政府层面等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对策

1.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XX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向大学生发放问卷,实际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题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题185份,有效率为92.5%,将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1当代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

对大学生对就业取向调查,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到,在被调查的185位学生当中,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学生有96人,占总人数的37.3%,排在了第一位,选择升学的学生有56人,占了总人数的30.27%,此项选择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有26人选择,占总人数的14.05%;其中有27人选择出国,占了总人数的14.59%,而选择当兵的和村官、大西北计划的学生较少,分别是2人和8人。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知道,选择升学的比例是最高的,这也体现出大学生更愿意利用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从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更牢固的基础。虽然企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但优厚的薪酬是吸引大学生选择企业的一个因素。而选择出国的学生也不少,但选择当兵、村官、大西北计划的人数较少,从这方面能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过于物质利益化,缺乏无私的奉献精神。

1.2当代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调查

以下是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到,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有91人选择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这也是选择比例最高的一个,占了总人数的49.19%;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学生有42人,占了总人数的22.7%,排在了第二位;选择家乡中小城市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18.92%,而只有17人选择基层城镇或农村,占了总人数的9.19%。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物质化与利益化倾向。

2.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的四大目标中,充分就业是其中的重要目标。充分就业的重要工作,是不断寻找更多的有效途径去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充分就业,需要各行各业共同携手,包括学校、家庭、企业、政府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

2.1政府层面

各地区地方政府应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扶助,支持和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到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实践,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缓解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鼓励大学生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在融资与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2.2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要和高校共同携手,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让企业进进校园,为在校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路径规划指导。让大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对本企业对口的专业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点对点的提前培训,不仅填补企业未来的职位空缺,同时还为学生增加了工作能力培养的机会,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3学校层面

学校方面,应积极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的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学生在进入校园之际,就应该引导其对自已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认识,并帮助他们进行就业规划。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职场经验以及对专业需求的认识,为学生开展就业教育,使学生尽早地认识未来的就业,让学生对就业能够有具体的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想象与部分说词之中。另外,高校还需要建立模拟实习平台,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自信,从而实现校园与工作岗位接轨。

2.4家庭层面

作为家长,更需要认识到当前社会就业的形势,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就业方面,家长避免对孩子施加压力,引导孩子理性地看待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培养子女不怕吃苦、无私奉献、勇于挑战的精神。消除子女攀比思想,引导子女对就业能够正确认识,而不只是一味向钱看,不只是追求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要重视未来长远的发展,鼓励孩子进入贫困地区,为社会付出一份力量,同时也实现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目的。

2.5个人方面

做为现代大学生,首先要有积极上进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已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同时,还需要持续关注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当调整自己对就业的期望值。对就业能够理性看待,明确就业发展方面,对自身的就业进行合理规划,积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薪酬,扩大求职范围,选择能够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职位。

结语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问题的背后,除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较大程度上也受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物质化与利益化倾向,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因此,需要学校方面、政府方面、家庭方面以及大学生共同配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这对于解决大学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志鹏,王艳,李兰兰,冯丽丽,王运,李红,李香丽,张苗苗.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4):108-112.

[2]王星星.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变化及引导策略[J].电视指南,2018(14):235.

基金項目: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变化特点和引导研究”,基金编号2017SJBFDY654。

作者简介:罗欣,女(1987.10—),汉族,籍贯 江苏苏州,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罗欣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 篇2:

对粤西在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与探索

摘 要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更加重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然而,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发展,同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深入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并积极探索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价值观 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众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之多,大学毕业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刺激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业价值观往往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甚至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备受学校的关注,而且也得到国家的重视。所以调查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探索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原因,并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本课题组严格按照问卷设计规范,通过多次修订和征询专家意见,确保了本次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本次调查以粤西地区肇庆市的四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2600份,有效回收问卷2510份,有效率达到96%。对调查数据处理的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在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概括如下:

1.1 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方面

1.1.1 勇于面对压力,注重早期规划

在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上,有29%男生和38%的女生认为就业形势较严峻,总体上看,一部分在校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有不乐观的态度。但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有62%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有压力,能坦然面对”,仅有8%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有压力,无法承受”;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有52%的大学生做过毕业计划,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较为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有42%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考虑就业问题,而从大四开始考虑就业的人数仅有3%,反映了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关注就业问题。

在对“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较看重什么”的问题上,专业技能、沟通与创新能力和礼仪态度成为大学生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可见大学生对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依赖性减弱,能够较好地认识自身能力与素质。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包括辅修第二专业,这都表明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明显提高,已经具备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对自身以及对未来就业有着理性的认识。

1.1.2 发挥专长技能,注重自我发展

在社会多元化的推动下,大学生的择业途径选择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在调查 “毕业后,您如何打算”时,选择到一二线城市工作的大学生占35%,选择到三线城市的占20%,选择到基层到农村的占19%,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占23%,其他的占3%;在调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你是否有创业的意愿和兴趣”时,对创业较感兴趣,并愿意尝试的仅占12%,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较弱,另外,考研和留学成为大学生选择的新途径;①在职业首要考虑的因素的选择上,选择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和福利、家庭期望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50%、29%与10%。这表明大学生择业已从追求社会经济地位向实现人生价值和施展自我才能转变,注重自我发展。

1.2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大学生就业观积极方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还存在功利化、期望值过高、社会责任感淡化、职业价值观不明了等问题。

1.2.1 就业取向功利化,就业期望值高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功利化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在择业的过程中,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价值追求的重要标准,把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自身利益的得失放在突出的位置,而忽视自身长远的发展和集体的需要。调查中,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55%的大学生选择县市级以上城市就业,有19%的学生选择到农村或基层就业;另外,在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上,63%的大学毕业生以促进自我的发展为主要考虑因素,15%会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对于期望的工作薪酬调查中,选择2000-3000元的学生占24%,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67%。目前大学毕业生对薪酬期望值过于理想化,对自己的专业以及能力没有做出理性的评价,把自己定位得过高,然而应届毕业生没有较多的工作经验,所获取的薪酬水平应与自己的劳动付出等因素相符合。

1.2.2 社会责任感淡化,职业理想不明确

在调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等举措的看法时,41%的大学生生表示赞同并愿意去,58%的表示赞同但不愿意去。尽管国家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支教等政策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让他们意识到基层需要人才,可以锻炼自身能力,但大多数大学生仍担心基层生活条件艰辛,不愿意到基层、到西部志愿服务。另外,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对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没有过多的社会经历,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择业的过程中,出现迷茫,对职业理想和职业定位不明确。甚至少部分同学也会因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调查显示,35%的在校大学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②

2 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

导致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存在一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包括大学生个体认知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多变,社会思潮混杂

邓小平生前曾在谈到对青年的教育时提出: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激增,而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在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必然会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③

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日趋严重,盲目追求环境舒适、福利待遇,而集体主义思想、奉献社会精神被忽视,大多数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盲目设置就业门槛,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部分企业还存在性别歧视。当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使信息交流和传播更迅速,更高效。

2.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就业指导课程须完善

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学校扩招同步增长,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很好地考虑到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脱节,产生一定滞后性。另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须紧跟时代步伐,尽管高校基本上都已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还不完善。

2.3 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就业定位不准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存在一定偏差,对自我认知不足,仍然存在就业定位不准确,同时他们就业准备不充分,求职应聘能力欠缺及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往往导致招聘岗位与应聘岗位的错位。另外,大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较深入,而社会实践,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欠佳,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盲目性。④

3 科学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策略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影响学生就业观念形成和转变的因素复杂多样,不仅受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学生自身价值信念和理想的内在因素影响。

3.1 优化社会环境

在当前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多元化现象中的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也无孔不入地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人们的理想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多元而混乱,人们的思想出现迷茫、困惑或空虚。⑤作为初出茅庐,思想、心理方面都不够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迷失方向,这不仅会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甚至会让他们走向歧途。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对多元化思想和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引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上落实措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政府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确保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权利,使就业市场公平、公正、公开,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激励性,通过有效的多种优惠政策刺激促进就业市场实现人才资源均衡。同时,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管理,“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广泛而深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导向性、强制约束性和持久感染性。”社会媒体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实事求是,增加正面榜样和积极报道的数量,避免夸大炒作,哗众取宠,促进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让舆论环境成为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⑥

3.2 完善高校教育环境

在校大学毕业生正处在思想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热情,但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还缺少辨别分析的能力;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对奋斗途中的困难往往缺乏足够的估计;他们愿意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但又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青年人急于实现自我价值,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又容易迷失方向,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他们对集体和个人、奉献与索取、积极消费和艰苦朴素等问题存在着种种矛盾的思考。⑦如何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关注的重点。

高校应积极寻求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人才的多种形式,最大限度满足高校师生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单一的“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需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更应在教学和管理上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性的统一,因地制宜地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大学生。一方面,要求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当地进行职业指导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遵循个体择业观形成的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搭建实践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3.3 加强大学毕业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端正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寻找合适的工作,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和社会公民来看待,不盲目地追求高薪待遇和超出本身能力的热门岗位;⑧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以社会、高校提供的平台为依托,完善自己,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动机;把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紧密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注释

① 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23-125.

② 余磊.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72-73.

③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1.

④ 崔桂花,崔振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7:223.

⑤ 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3:338.

⑥ 马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0.

⑦ 李国淮等.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⑧ 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3:612.

作者:梁翠莹 王雅婷 卢佳利 岳华 何秀华 赵书栋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 篇3: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133.7万人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631万人。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协调。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也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它是大学生就业过程内心的“指路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精神和物质生活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就此,我们对当前传媒类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而了解他们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为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两部分,共计35个问题。课题组随机抽取浙江传媒学院30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6份,有效收回率为95.33%,其中男生138人,女生148人,党员56人,团员208人。专业覆盖学校目前开设的所有艺术类和非艺术类专业。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1、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

调查显示,只有16.7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超过55.9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比较困难;甚至还有17.48%的同学认为形势非常严峻,就业相当困难。而对于目前的就业前景,有27.27%的同学认为感到迷茫,没有信心;有6.29%的同学感到悲观,没有信心;甚至还有2.8%的同学感到心灰意冷,毫无信心。从这两项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推断出,目前传媒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持比较悲观的态度,这也与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外部环境相一致。

2、就业倾向

(1)毕业后去向选择及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由于家庭经济和积累社会经验等原因,很多学生(152,占50.67%)倾向于立即就业。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103,占34.33%),由于提高自身学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选择了升学(考研或者专升本)。另外,还有58名学生认为公务员社会地位较高,收入稳定,也选择了报考公务员;13名学生有意向进行自主创业,18名学生认为出国经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有意向出国留学深造。

(2)就业地区意向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196人,占68.53%)原意去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大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他们普遍认为这些城市经济发达,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就业机会多,更加有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而只有少数学生(46人,占16.08%)原意到中西部大城市和中西部中小城市就业,寻找个人发展机会;此外,还有一部分同学(36人,占12.59%)原意回到自己的原籍就业,他们认为原籍地有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社会关系网比较容易建立,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此项调查结果反映出当前传媒类大学生仍然对工作地点有着较高的要求,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到中西部比较偏远的地区就业,他们认为这些地区缺少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的空间。不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数量将会不断地增加。

(3)就业薪酬待遇

调查显示,对于起始月薪,多数学生(98人,占34.26%)认为应该在2000-3000元,1500-2000元的占(96人,占33.57%),1000-1500元的和3000-5000元的分别占9.09%(26人)和15.38%(44人)。由此看出,目前大学生的起始月薪与企业实际支付的月工资相符,说明大学生正在主动地或者被动地接受大众化教育的现实,就业期望值明显降低。

3、就业途径

调查显示,有76人,占26.57%的同学认为最有效获得岗位信息的渠道是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还有74人,占25.87%的同学选择了参加校园就业双选会、专场宣讲会。通过参加社会招聘会以及政府相关就业信息网站等途径获取岗位信息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受到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制度的影响,大学生更加重视社会关系对他们就业所起的作用,这也促使我国需要在就业机制方面更加完善,真正能够做到用人制度化、公开化,真正实现社会的平等就业。

4、就业观念

调查显示,有196人,68.53%的同学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只有90人,占31.47%的同学选择了“先择业再就业”。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的问题上已经趋于理性,主流思想已经形成,这也与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中国国内文化日益世俗化,强调个体、现实与利益,庸俗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侵蚀着青年大学生,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大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薪酬待遇高、福利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单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在推动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发展,增加社会人才需求,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大学生过多地注重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社会奉献意识薄弱。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就业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部分高层次人才的浪费,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就业竞争意识薄弱,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大学生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问题。

(二)个人因素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比如性别、专业、学历层次、个性特征以及综合素质等,导致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追求有所不同,从而使得他们的就业期望值有所不同。我们以性别为例,鲍里曾做过研究,82%团体要求女孩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耐心细心,这种社会角色及观念教育使女性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他们较重视社会贡献;同时女性比男性更倾向稳定,且敏感度更高,这就致使她们更看重单位及他人态度。此外,人生观不同,就业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如“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能使鬼推磨”等腐朽人生观会使人更关注生存工作的现实及注重对金钱的追逐。

四、问题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的问题,就业价值观科学与否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并且关系到就业形势能否得到缓解及国家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我们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让他们树立起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价值观念对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

第一,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文化,借助校风、学风、网络及报刊读物等来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公平竞争、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就业观,将实现共产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第二,我们要通过不断提高学校专业知识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的水平,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特征以及自身优势等,为自己将来理性就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家庭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一,我们要通过沟通,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父母不仅要注重身教,做到言行一致,而且要重视子女的全方位培养,如对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另外,父母要对子女有合理的期望,不能把自己的子女与别人进行盲目的比较,要让子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理性的选择。第二,父母要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文化素质。父母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子女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去设计自己的成长道路,同时在实现自身价值时能兼顾社会价值,真正做到就业人生路的科学选择。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就业中心)

作者:曾平江

上一篇:秘书参谋职能发挥研讨论文下一篇:舞蹈创编视域中舞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