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上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使用趣味教学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应用建议,旨在起到参考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1:

基于进阶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创新教学模式正成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基于此,我们根据进阶教学的理念与特征,探索构建了“生疑一绽思一活用”进阶教学模式,开展了几轮行动研究。“生疑一绽思一活用”进阶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它适应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突破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文章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生疑一绽思一活用”进阶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进阶教学模式;课例

“生疑一绽思一活用”进阶教学模式是教师基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或某项关键能力创设核心问题,以“生疑”“绽思”和“活用”为三个关键环节(台阶),通过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积极思考和迁移运用,不断突破知识要点或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成功实践,达到了预定的研究效果。

一、情境激趣,生发疑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固然重要,但我们认为:学始于疑。学生如果对未知的知识产生了疑问,就有了想解开疑问的兴趣,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会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对一节课的导人部分的设计尤为看重,竭力创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产生疑问的真实情境。

在教授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创设了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的情境。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笔者让学生感受人类从最原始的三角形的茅草屋到近似于长方体形状的木屋、石屋、砖瓦房,直至现代,虽然建筑风格各异,但总体设计还是以长方体为主。让学生了解人类住房的演变历程。接着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生活中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品以及学生使用的书本,大多都是长方体的形状。让学生感受长方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产生“长方体究竟有什么奥妙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欲望。另一方面,笔者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探究学习,绽放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随着新课改的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探究式教学能促进学生主动质疑、深入研究、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生疑一绽思一活用”进阶教学模式的“绽思”环节,正是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等探究活动中绽放思维,提高认识,收获知识。

教授《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对于长方体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探究的方法也不做限制。学生或剪一剪、比一比,或量一量、算一算,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有了动手探究为基础,学生的交流汇报也就水到渠成。

《长方体的认识》学生交流汇报片段:

生1:我们组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师:相对的面是哪些面呢?老师这有个长方体,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生:上面跟下面相对,左面与右面相对,前面与后面相对。

师:同意吗?(同意)说得真有条理。

师: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量各个面的边长知道的。

师:你们组运用了以前学过的计算面积的知识,通过测量面的边长,计算面积的方法比较,真是个好方法!

师:大家同意他们组的说法吗?你们也是通过测量知道的吗?

生2:我们组是把各个面剪下来比较的。把相对的面叠在一起比较,发现它们是完全重合的。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刚才这一小组同学说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你们赞同吗?

生3:不赞同,我们还发现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

师:你们小组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两个面是正方形,拿出来指给大家看看。

生3:(拿出长方体学具)这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这么说,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是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开心、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人们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于枯燥的数学课,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

三、智慧融合,拓展活用

小学数学是学习理化的基础,是未来学习知识的基石。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地让学生学到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还要让学生不要将眼光局限在书本知识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活数学、学通数学。

课堂教学把新旧知识、课后知识进行智慧融合,拓展活用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进行了几道练习巩固后,教师拿出一摞纸,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长方体。”当教师拿出一张纸问是什么图形时,学生马上说是长方形。当教师提出质疑:“确定吗?”学生开始思考了,不敢确定。然后就有学生说是长方体,还说出了这张纸也是有高度的理由。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张纸是长方体,教师拿出十张纸,告诉学生:这十张纸的高大约是1毫米,然后拿走一张,高大约是0.9毫米,那只有一张纸时,高就大约是0.1毫米。既然有高度,那就有长、宽、高,就有6个面,就是长方体。只不过因为它太薄了,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高度,而把它看成了长方形。用这么一道拓展题,刷新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学生感受到知识越丰富,看待事物就能更全面。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立体的思维,实现了知识与思维的进阶。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不能仅停留在一节课的内容上,更要把与本节课相关的后续要学习的内容做适当的引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欲望。《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结尾:以视频的方式展现房子的建造、铺地砖、堆纸箱的动画过程,进行课后知识拓展——人们之所以喜欢把物体做成长方体的形状,不仅仅是因为这节课我们所学的长方体的特征,它还涉及密铺知识以及空间大小利用等知识。这些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对后续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期待。

综上所述,“生疑一绽思一活用”进阶教学模式适应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尤其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于这一模式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更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学生行为的改变和思维的提升方面,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賀永应.小学数学课堂中拓展教学的必要性[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04).

[3]王莉.突出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中绽放[1]数学大世界·上旬刊,2018 (1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生疑一绽思一活用”进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ZQJK047)的研究成果]

作者:余丽英

小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2:

关于趣味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摘要: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上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使用趣味教学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应用建议,旨在起到参考意义。

关键词:趣味教学;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具有抽象性特征,这对刚步入学习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透彻的理解、应用存在一定难度,那么这时小学生就很容易知难而退,甚至出现厌烦心理,对未来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带来影响。而新课改下的趣味教学模式,可以使得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不再感受到学习压力,这种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下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数学兴趣也有着积极的帮助意义。所以,对趣味教学模式的开展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趣味教学模式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多为6-12岁,该年龄段的孩子处于成长阶段,认知、思维方式都与成年人存在差异,且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但是这一阶段却是接收知识,学习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教授该年龄段的孩子时,要掌握方法,不能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的讲解,否则教学老师在台上讲解,学生的思绪早已飘到九霄云外。而采用趣味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老师的思路中,更好的接收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度.

(二)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可以反映教学质量,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心理特点和教学方式的不够科学,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其它现象,影响教学质量。通过趣味教学法,科学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将现实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学生易于理解,且能实际应用,同时趣味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避免学生的跑神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果。

(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和教学老师的关系始终有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是学生对教师产生的尊敬,加之年龄差距,使得学生在面对老师时较为紧张,影响师生的亲近感。而通过趣味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通过加强沟通联系,让教学老师感受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指导。除此之外,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学老师的幽默感和关爱,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趣味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环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填鸭式”教学,即数学教师是学生的主体,学生则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记录知识点,课后再布置习题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老师的引导地位完全按是相反的,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得到激发。因此,在融入趣味教学模式,可以先创设学习环境,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教学计划,比如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学老师就可以以实际生活为例,有请两位或是三位学生扮演买家和卖家,对数字进行加减运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形式

科学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同时面对一些抽象化的知识时,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只采用口授的方式,而在现代,则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比如在“探索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中,可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软件,以视频、音频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图形的变化情况使学生直观地看出来,更加易于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学老师还可以将教学与游戏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保证整体质量。另外,还可以科学的设置作业,比如在《三角形相关知识》这一章节中,可通过布置作业起到巩固作用。在作业的设计中,可举例进行,比如小明帮妈妈做家务时,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一块儿三角形镜子,需要再买一个一模一样的,问镜子的尺寸是多少?通过设计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去思考,利用所学知识得出答案,促进数学工作效果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却有着好胜心,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认可,可见,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影响。因此,教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使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優势。比如,在评价成绩较差的同学时,不可一味地批评,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帮学生建立进一步的信心,并耐心地解决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数学可持续学习夯实根基。

三、结论

上述对趣味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分析论述,由此得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不高,活泼好动,但这一阶段又是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加之数学课程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枯燥性特点,如果教学方法不科学很容易出现厌倦心理。因此,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科学的应用趣味教学模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俊杰.浅议如何开展小学英语趣味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20(09):14.

[2]朱秀娟.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读写算,2020(25):192-193.

[3]韦道贵.趣味教学,打造高效历史课堂[J].新课程,2020(36):175.

作者:邹鹏飞

小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3:

趣味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摘 要: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老师采用机械授课法将会使课堂枯燥无味,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较为困难。小学阶段学生自律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只有让他们发自内心对数学感兴趣,才能全神贯注跟随老师一起学习数学。如何帮助小学生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让部分学生不再抗拒上数学课,这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让兴趣作为动力,小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创设情境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目前,趣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多种多样,有许多已经在具体实践中都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对扎实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有积极影响。本文针对趣味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起学习兴趣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表示,如果正确看待数学,就会发现它不仅拥有真理,并且拥有无与伦比的美。数学确实是一门优美的学科。数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出美的地方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们把数学的对称之美、精简之美、包容性强等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先进灵活的现代教学用具、清晰明了的板书、与时俱进的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数学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多表扬、鼓励,让学生收获成就感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强调“老师说、学生听”,课堂由老师来主导,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是学生才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老师只是媒介。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是数学学习的进步的关键。传统的问答模式已经不能激起新时代小学生的兴趣。所以,当部分学生明显落后于班级整体水平时,不要批评他们,太过激烈的方式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厌学的消极情绪,这时候教师应平稳心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抓住机会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重拾学习数学的自信。

三、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1.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知识都源自于生活,数学也不例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许多生活中的实例都被吸收到了小学数学的课本和练习题中。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灵活运用类似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知识并不抽象,它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为了增添生活的乐趣、掌握技能而主动解决数学难关。

2.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这门自然科学逻辑性极强,有很多奇妙的规律和现象,小学数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掌握数学规律,并在学习中、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时需要老师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例如,在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老师先设计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当学生轻松回答这种简单的问题后,教师再增加难度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也呈现相似的规律呢?”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受之前思路的干扰,不假思索就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但同学们真正计算却发现,如13、23、29、56等都不能被3整除,因此这不能作为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规律,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3的倍数,如135,然后打乱数字顺序,如531、153、315、351。让学生计算变化后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并不能决定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规律呢?”在教师提问之前,学生自己便会陷入沉思,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意识。这些趣味性的方法只是在课堂刚开始时让学生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揭开谜底,讲授新课程,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改的教学理论指出适时转变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更为直接的效果。由学生独立思考并编写例题,规划答题步骤。同时,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在集体中互相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合理编排座位,让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帮助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只要学生持之以恒,班级整体的数学水平必将大幅提升。同时,班级内部自查自省,建立由班干部领导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这些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积极性,主动解决问题,取得进步。

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和氛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避免单纯“填鸭式”讲课。教师准备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年龄和学习情况等实际,问题应有趣、有价值,与学科、专题有关,运用深入浅出、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原理,不断拓展學生的思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挖掘自己学习数学的潜力。这样做才能真正符合趣味数学教学模式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侯须红.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点[J].学周刊,2011(5):125-128.

[2]周曹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新课程学习,2010(12):52-53.

编辑 杜元元

作者:骆怀彬

上一篇:干部教育学风建设论文下一篇:水利施工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