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如今,社会发展进程日渐加快,初中教育形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突出,受到了教育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此背景下,初中班主任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班主任需要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度,使得学生可以长期处于愉悦、健康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之中。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其课程教学需求,得出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结果发现,参与式教学能够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目前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方法包括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师生互动和情景模拟。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参与式教学

Practice Strategy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od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U Yanfang

(Wu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Higher school of Automobile & Engineering, Wuxi, Jiangsu 214153)

0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较为重视的课程之一,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结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效果差强人意。为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心理素质的最终目的,可以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对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有着深远的意义。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现状及需求

1.1现状

我国高校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有着30多年的历史,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心理健康教学发展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这意味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当前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和模式已经规范化发展,课程教材符合教育部要求。虽然心理教育课程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教学模式上仍有所欠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是一个心理体验、行为训练和课程教学为一体的课程,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健康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仍旧是以大班统一教学为主,缺少必要的教学互动,学生在其中没有参与感,也就缺乏真实的心理体验,虽然现行教学模式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实现心理认知,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仍旧被看成一门需要考试的传统课程。[1]

1.2需求

结合上述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现状可以看出,目前中职学校将心理教育的重点放在课程教材教学方面,在心理体验和课程参与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用性较高的课程,以此来帮助他们能够顺利的适应学校过渡阶段,解决学习生活中由于心理困扰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期待以最简单的课程方式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学习。[2]中职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表明当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及优化,将强化心理体验和课堂交互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重点进行对待,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切实改变。

2参与式教学模式概述

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国内外兴起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一般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课程安排,选择直觀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直观快速的掌握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内容的交互体验,以此在实践中合理运用知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协作和交互,重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过程,并通过自主建构,促进知识内化,深刻掌握所学知识。

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3.1推进“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

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生为本”理念。参与式教学的合作教育理念,能够完美的实现“以生为本”,结合教学课程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活动开展当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则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及探索,符合“以生为本”的现代化教育思想。[3]在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共同就学习计划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模式为主,开展情境代入、教学模拟、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课堂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云课堂软件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处不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2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与式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非常重要,一般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向他们倾诉,更加抵抗教师的询问,压抑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而平等融洽师生关系的构建,使教师更多的扮演了“朋友”的角色,能够更快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调节不良情绪。以构建平等融洽师生关系的参与式教学能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实现,既有利于课堂授课的进行,也有利于日常生活交往,促进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3实现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良好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实践性较高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以理论为指导,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实现理论实践结合。参与式教学正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理论知识之外,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体验,以自身实践的直观感受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参与式教学的活动开展方式多种多样,能满足不同课程的不同需求,包括演示操作、心理测试、心理咨询、自信训练和心理健康情景模拟等,这些活动都能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4]通过想过活动开展,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在实際生活学习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想到最佳处理方法,不会在因为缺少实践经验而显得手足无措。

3.4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一,师生之前的和谐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放的心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不再像以前一样畏惧课堂,而是偏向于贴近课堂,增强整体心理素质。第二,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能够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小组合作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活动当中帮助学生形成交往意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第三,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形式的结合,模拟符合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能学习到一些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相关的自信心测试和心理测试,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总的来说,参与式教学模式非常符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点,在整体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4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4.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的是围绕课程开展主题活动,根据主题和学生情况,将主题分为若干模块,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一样的模块,学生可以围绕自己所负责的主题模块开展交流写作,最终完成主题任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有很多,包括心理健康校园调研、心理辅导和团体辩论赛等,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也是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通过案例生动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典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比如设置案例,某大三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在一次做梦中,梦到班级团支书恶意打骂他,梦醒之后,这位学生就对团支书的印象非常坏,在班级中遇到团支书,就会产生想报复的冲动,虽然他知道之前的只是一场梦,在现实中团支书并没有对他做出任何恶意举动,但是每次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这位学生担心自己有一天真的会做出什么冲动行为,有时候怀疑自己得了精神病,心理负荷使他难以入睡,生怕再梦到同样的内容。以此为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设置理论分析和策略应对的问题,待学生讨论完成之后,让学生回答先前的问题,总结学生的发言,最终进行理论讲解:根据案例进行精神理论分析,以本能论引出自我本身、自我和超我,得出此学生由于梦境产生自我防御机制的问题,最后进行认知评估,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4.3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构建平等和谐课堂的主要方法。只有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能实现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形成良好课堂氛围。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开展师生互动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课堂讨论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课堂目标设置问题,针对其中的某一点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拉近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学会自主思考,敢于提出自身见解和疑惑。[5]总的来说,师生互动对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有着极大帮助,师生互动方式的开展需视课程而定,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4.4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交互的科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并将学生带入到情境当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模拟的角色,根据故事走线,通过模仿角色的神情、行为、语气,体验到所模拟角色当时的心理状态,深入了解产生此心理状态的原因,寻找到问题所在,而别的同学通过观察此学生的行为状态,对他的心理活动进行推测,以故事情节寻找产生此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得出合理的心理问题解决策略。[6]针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焦虑症、自我保护本能、心理恐慌和自杀倾向,都可以用情景创设的方法,进行角色模拟,这样比直接进行理论传授的效果要更加明显突出。

5结束语

参与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状,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以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师生互动和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效果,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丽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SARAR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17(24):68.

[2]何志昌.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5):91-94.

[3]曾丽华,崔喆,袁仕清,等.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同伴参与式教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2):142-147.

[4]赵彤,曹迪.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参与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0):149-151.

[5]马学果.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内涵、分类与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2015(2):89-91.

[6]赵山,李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国化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61-62.

作者:吴艳芳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如今,社会发展进程日渐加快,初中教育形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突出,受到了教育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此背景下,初中班主任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班主任需要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度,使得学生可以长期处于愉悦、健康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之中。本文基于新形势背景,探究了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工作,并在其中合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在教育理念不断充实与完善的背景下,社会中不仅需要学习能力优越的人才,还对其心理素质、思想品质有着较高要求。在此种理念的指引下,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班主任在学校陪伴学生的时间最久,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初中班主任需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心理教育。

一、目前常见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生活方面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多多少少的会产生一部分叛逆思想,不愿针对自己的事情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经常会在生活上与家长产生矛盾,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积累,出现“滚雪球”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忽视,也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加重。

(二)學习方面

在学生步入初中阶段以后,经常会受到班主任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班主任会将学习压力施加给学生,为学生布置沉重的课后学习任务,加重学生在升学方面的心理负担。这些压力不断增加与积累,最终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学生在压力的作用下更加难以对学习产生兴趣,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心理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都受到应试教育理念与形式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步入初中以后,家长会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不断的附加在学生身上,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焦虑,在面对课业任务以及测试时更为紧张。一些心理素质不够强的学生,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制约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初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渗透性原则

就一般情况来说,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能力都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革新浪潮一种,初中生的心理状态经常会被一些外部事物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不利于其心理以及智力的发育与成长。如果班主任对初中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忽视的态度,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就会使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偏离正常轨道,对其之后为人处世的态度、能力以及个性造成不利的影响。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对许多事情的是非判断能力都较为薄弱,所以,初中班主任要采取渗透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教授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遵循针对性原则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初中班主任在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都会采取照本宣读的教学方法,然而,采取这种方式并不能撼动学生的心灵,并且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初中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利用专业知识来解读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渗透方式,有针对性的调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遵循榜样性原则

初中院校是学生最开始接受教育的场所和地点,由于家庭状况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初中时期的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单一,喜爱效仿他人,为自己树立榜样,并利用此种方式来学习知识以及技能等,初中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因此常常会成为初中生的模仿对象,因此,初中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从自身出发为学生做出榜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与生活,使得学生能够在模仿班主任的过程中有效缓解和消除其心理问题。

三、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如何提高工作有效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班主任注重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因为长久的受到应试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思想教育班主任并未针对自己的职责进行清晰、精准的定位。与此同时,一些学校没有引入专业能力过硬的思想道德班主任,致使学生在心理、思想方面产生问题以后,没有专业班主任可以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实际生活之中面临的问题。在面对此种情况时,各大高校要逐渐提高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构建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团队。然而,对于初中班主任来讲,更需要在具体进行管理与教学时,不断探索、改善与创新教育形式,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及心理健康专业能力,更多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接受学生在教学方式方面为自己提出的意见,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修正。班主任在提高自身教育与管理能力的过程,也是与学生之间相互磨合,相互了解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处理自身在心理以及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获得双重效果。

(二)有效组织班级团体活动,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机会

班级团体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且,就教学活动本身来讲,能够令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身在课堂上占据的“主人翁”地位,使得学生可以自行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进行管理与控制,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在组织班级团体活动时,一般会采用开办班会、竞赛活动、组织春游等形式,利用这些活动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找到班主任进行沟通,或者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保证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并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甚至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比如,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时,可以采取合适的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多个学生合作完成一项手工制作任务,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手工制作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一些学生孤僻的性格,使其能够更多的与他人接触并从中找到乐趣,学会接受他人,帮助他人。再比如,当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赛跑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田径比赛视频,并对班级内的所有学生进行鼓励,使得一些对自身不自信的学生能够在跑步训练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班主任在具体进行班级管理与教学期间,应当更多的为学生提供一些释放自身压力的机会,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平稳的心理状态。

(三)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充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班主任想要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更多的与学生谈话、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需要在平日教学活动中令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班主任对其的关注与重视,改变以往所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所有的学生带去关爱与温暖,从而解决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缓解其在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在生活中,班主任要成為学生的朋友,班主任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苦恼,采取合理的方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措施与方案。除此以外,班主任可以更多的鼓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信意识,提高学生完善自身的积极性,降低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班主任可以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之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在愉悦、积极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效仿教师乐观面对生活。班主任需要时常鼓励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学习,并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得到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应当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期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选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总体来讲,在目前的心理健康调查活动之中,多数学生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红丽.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6):5-6.

[2]薛婧.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5):148-149.

[3]袁亚玲.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20(32):229.

[4]韦华.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20(32):235.

[5]覃晓璇.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7(36):27.

作者:邵艳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随后,提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 新时代;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认知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应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特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摒弃掉不良的心理问题,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经济相差较大

高校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有的学生由于来自偏远地区,家里经济负担较重。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经常与同学出去玩,而部分学生则需要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与同学沟通交流的几率相对较少,因为这些同学通常难以拿出足够的经费与是有开展各项娱乐活动,并且这些同学由于自身家庭承担了较多的经济压力,他们心里也会有一定的负担,很容易出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或身体素质较差的现象。

此外,这些同学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沟通交流时由于部分学生思维认知薄弱,很有可能会因羡慕或嫉妒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而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疾病。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之间的差距,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通常能够接触更广泛的人际圈,家里通过经济支持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通常家庭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他们见识的事物较少,思维认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

(二)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

从家庭结构来看,大部分高校学生都为独生子女,身边没有同龄的兄弟姐妹,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其次,部分家庭为双职工家庭,父母通常需要工作很晚才能回家,这些学生在上大学前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甚至吃晚饭都需要一个人来完成,这种现象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向他人表达。因此,这些学生上大学后通常缺乏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

但是,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交到非常多的朋友,这种现象可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一种不公平感,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此外,部分学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或曾经的经历,导致自己的思维认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通常不喜欢与他人沟通,并且涉及到利益方面的问题通常会忽略他人的感受。这种现象使得部分学生之间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隔阂[2]。

(三)面临沉重的学业负担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兴产业与各领域的融合,使得各大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企业用人需求标准,高校不仅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还需要学生掌握多领域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肩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叫的意识形态薄弱,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影响自身情绪的问题。以上种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等不良心理问题,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阻的原因之一[3]。

(四)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

当今社会背景下,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对所学专业具有创新型的认知,通过各种实践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学生因竞争门槛过高或竞争人数过大产生了就业焦虑,甚至部分学生因过大的社会竞争压力抗拒就业。以上这种现象都是因学生自身思维认知不足、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导致的。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分析学生当前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4]。

二、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发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要想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首先应当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例如通过定期参加培训的方式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掌握如何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调节心理状态。

此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认知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在学生日常学习或生活中,高校辅导员应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客观分析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挫折,进而寻找切实有效的办法,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最后,辅导员还应以积极正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完善自身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5]。

(二)重点关注特殊学生

高校辅导员应重点关注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因自身经历或原生家庭导致心理存在众多的问题,他们的思维认知和行为习惯会因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影响。所以,高校辅导员应重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在这些学生身上。例如,可通過定期与这些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应注意,在与这类学生交流过程中应以公开、平等、对话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且不能以询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与学生建立情感沟通渠道,才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6]。

(三)将思想政治同心理教育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不仅需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应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认知,摒弃原有不良的心理问题,而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完善自身思维认知,更好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帮助,倘若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备爱国主义情怀,那么该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就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将思政元素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建立正确的政治认识。

(四)把握当前学生的心理状况

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辅导员还应定期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心理状况会根据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正在经历的事情发生改变。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通过调查问卷或定期访谈的方式时刻观察学生心理变化以及未来心理变化的趋向,这样才能够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五)创建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应在学校内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倘若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就可第一时间通过与辅导员沟通的方式改善自身心理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还应结合当下人们思维变化趋势以及心理心理学领域发展方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言.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 科教导刊,2020(23):169-170.

[2] 樊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 年轻人,2021(12):98.

[3] 侯莉.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4):277-278.

[4] 汪嫔嫔. 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 卷宗,2017(20):164-164,165.

[5] 陈慧玲.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法探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9):90-91.

[6] 阮岚.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山西青年,2017(15):167.

作者:韩玉

上一篇:建设管理电力工程论文下一篇:农业项目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