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消除其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由家长、老师共同教育,进入大学后,脱离了家庭近距离的监护,家庭教育常被忽视。然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不可轻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导向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 篇1:

浅议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学生张某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

一、案例概述

张某是我通达学院2011级通信工程专业的一名男生,出生于南京市一富裕家庭。其母为某事业单位中层领导,常年出差在外,其父为某旅游公司总经理,业务繁忙,在家的时间也很少。在入校之初,辅导员整理学生档案时,发现在其档案里夹有一份该生初中时因参加一青少年激进组织而被强制退团的个人检讨记录。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我首先找学生谈话一次,通过侧面迂回的方式了解了该生入学之前的一些个人信息,并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此后,在新生班干竞选的时候,张某非常积极要求参加班长的竞选,但是问他如何管理一个班级时,只是简单地重复,要想让班级好,就只能采用“铁血政策”,情绪比较激动,并谈及自己对当今社会的看法,认为要严刑酷法方能正其根本;2011年12月份,学校对新生的心理检测结果报告显示:A级,该生性格偏执,强迫症、人际交往障碍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除了英语成绩不及格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高等数学最为突出,到第二学期,该生积极参加高等数学的竞赛,并获得了校级的二等奖,在备战省级高数竞赛时,主动到办公室找我聊天,觉得自己近期老是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无法专心学习,要求辅导员给介绍一个心理老师进行咨询,但当我想带他去时,他拒绝了;此后,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他再次到办公室找我提出,在达不到学校编级条件的情况下,要求主动编级,希望通过重复学习的办法让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能够名列前茅,得到师生的更多关注。

二、案例分析

据网络调查的不完全显示,现今中国高校有15.6%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已经成为社会必须面对、但又仅仅依靠学校而不能完全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人格健全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由父母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既是个体教育,又是终身教育。

然在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现代家庭在面对孩子教育方面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困扰。

首先,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发展,往往把孩子交由长辈或保姆代为照顾,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不能及时地跟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交流;有些家长也因此代之以物质上的不断满足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精神上关注不足的亏欠,而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不当教养方式极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依赖性强、任性自私、冷酷暴躁、固执己见等不良的性格。

其次,当今社会,尤其到了九零后这代学生,大部分都是“421”的家庭模式,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爱,从而造成过度关心、溺爱等,而特别是有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其错误地教导反而对孩子心智的发展与成熟起了负面的影响。也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学生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将子女完全推给学校,特别是当面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又通常不能正确地对待和理解,往往采取回避或不承认的态度,甚至于造成了家庭和学校的对立,从而错过了学生的最佳治疗时机。

再次,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一个圆自己梦想的“载体”,从而使得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致使家长漠视甚至毫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于部分家长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教育观念,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强行包揽孩子的一切,也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

三、解决方案

1.理论依据和过程方法

依据家庭教育理论及心理学中“强制行为论”的相关知识,针对学生张某特殊的情况,我首先采取聊天的方式同张某进行沟通,让他说明了老师很关心他的成长,他在老师眼里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告知他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的唯一标准,追求进步是可取的,值得表扬的,但是途径有很多种,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寻求一种最为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舒缓学生的心情,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同时告知学生不管最终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应该让父母了解你的想法,我可以代你和你的父母做一下沟通,倾听一下他们的意见,学生放下心防,主动告知其父的联系方式。多次谈话,让我感到,该生在以前的生活中缺乏被关注,他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从而能够引起家长或老师的注意,渴望自己被认同。

随后我同该生的父母取得联系,并把相关的事情同他们做了详细的交流,其父母非常震惊,也很重视,我们在一起就此事做了长时间的沟通。了解到该生父母因工作关系跟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自初中时,该生有任何事情都不会跟他们主动交流,与父母在一起的少量时间,其通常更愿意把自己隔离在自己的房间中,因张某也没有惹什么祸,学习成绩也还尚可,父母便没有怎么关注,认为一切都好。同时该生父母表示他们家族经济条件都不错,有几个年纪相当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不好,而张某在这几个孩子当中是最好的,他们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张某身上,希望他能光耀门楣。在了解到具体的情况后,我告知其父母,张某内心深处,其实特别希望能够引起父母的关注,希望自己成为父母的骄傲,只是因为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不知道如何交流,而父母的期望,又给他在心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往往采取了一些非常幼稚或者偏激的措施,其目的其实很简单,希望父母能够关注到他。建议其父母尽量多找时间,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跟孩子好好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其父母表示认可,并愿意去尝试。

此后,我经常在不经意的场合,以无意的方式同该生聊天,观察和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并经常同该生的父母电话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父母也相当地配合,他们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同该生通电话或其他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

2.结果评价

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在学校及家庭的双方配合下,该生的心理状况有所好转,并开始认识到,父母和老师都是值得他信任的人,并且愿意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同时,该生也表示愿意通过课余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

四、经验启示

学生张某在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思想和行动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通过该生的案例使我不得不考虑更深一层面的问题:该生的问题难道仅仅是自己的问题吗?渴望进步,被关注,本身是好事情,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在家庭缺乏关注,或者自己的心理需求长期没有及时地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该生的思想、行为古怪,处事偏激。由此及彼,我又通过暗中观察自己所有的学生,通过侧面的了解,但凡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无不跟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从张某的教育经验,我意识到要想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就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真正地树立家庭乃第一课堂的理念。所谓百年树人,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师、家庭等都必须积极参与,而家庭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突出,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问题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一旦出现问题,其解决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因此需要长期的、时刻的关注。

基金项目:江苏省心理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苏心规划07-012号)。

作者:徐妍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摘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消除其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由家长、老师共同教育,进入大学后,脱离了家庭近距离的监护,家庭教育常被忽视。然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不可轻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导向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刘春玉(1973- ),女,四川成都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会计系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研究。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他们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而心理健康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适应性不良、神经衰弱、人格障碍以及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一系列过激行为等。这些已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同时也与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教育有关。许多家长在子女中小学时期,起到了很好的监护和教育作用。但当子女在大学中出现心理或其他问题时,家长常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孩子学习和生活在学校中,所有问题是高校教育造成的,把一切责任推卸给学校,并指责相关工作人员。这不仅造成了家庭与学校的对立,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的不良心理是由其不强的心理素质遇到现实矛盾而不能应付时产生的,是由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引起的。凡事终有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其中,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巨大,甚至是某些心理现象产生的根源。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是客观的。因此,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必要。

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同影响。家庭形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家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形态:(1)放任型家庭。这类家庭的特点是,当孩子进入大学,就不再关心其生活和学习,放弃了做家长的权利和义务。(2)高压型家庭。这类家庭常过多地干涉大学生的生活,视大学生为不懂事的孩童,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只允许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愿做,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对立,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心理障碍。(3)成熟型家庭。这类家庭不管其结构是否完整,但其成员对待生活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大学生精神上的关心是充足的。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能及时察觉并加以指导,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

2.家庭教育常被忽视,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拥有家庭中确定的身份,享有应当享有的权利和爱,相应地也承担着义务和责任。长久的共同生活和血缘关系,让大学生和其他家庭成员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另一方面,大学生和其他家庭成员间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矛盾。血缘让家庭成为大学生自我的一部分,他们的很多心理现象是受家庭影响,甚至由它所决定的。他们的思想、心理、行为被家庭所牵涉、所左右。大学生的情感、行为是对一个家庭的某种特定的反映。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孩子在未成年时,家庭教育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他们也受较为严格的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监护下,得以健康成长。而进入大学后,家长普遍认为,大学生交给高校管理即可,家庭教育的功能弱化,甚至被忽视,大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中,刚开始不适应,后来就逐渐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从而诱发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1.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良好作用。家庭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些都会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甚至人格形成中产生良好的影响。特别是成熟型家庭中的大学生,他们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恰当的大学发展规划,能够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能够愉快、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涯。

2.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作用。由于家庭状况,特别是经济状况不一,部分大学生互相攀比,从而产生骄傲或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因为家庭问题,如单亲家庭、父母身体有缺陷等,产生心理不平衡。另外,有的家长对大学生抱有极大希望,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全部,视为家庭的中心,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压力。然而,这种压力可以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也可能会成为其健康成长的极大阻力。

三、重视和推动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途径

如上所述,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所。因此,应重视和推动家庭教育的开展。

1.构架大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脱离了家庭对大学生的近距离看管,大学生逐步走向独立,但良好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能忽视。社会、家长、高校应该构筑良好的沟通桥梁,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从而使他们拥有快乐的大学时光。

2.加强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设心理健康专门课程,同时,还开展了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干预等。但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较少,甚至无联系。因此,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应建立良好的平台,与学生家庭进行及时的联系和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景芝.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成因及防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1(3):236.

[2]沈雪妹.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合力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所),2006,28(1):32.

[3]舒为清,董强,曾琳,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煤炭科技,2006(1):7.

作者:刘春玉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是影响最持久、最深远的教育方式之一在新时期培养优秀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家庭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并结合实例对学生张某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学习、生活、就業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增多。家庭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形式,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更亲密、更牢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称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教育协同作用,防止因为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罗艳霞[1]指出,许多家长认为学校生活是家庭生活的延续,纵容孩子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帮助自己的孩子撒谎;他们认为步入大学后就可以停止家庭教育,学校应该负责教育孩子。

2.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指一些年轻家长或因工作繁忙、或因离婚,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韦婷婷[2]以穿山镇Y村为例,指出隔代教育教育存在儿童学习兴趣低,人格发展不健全,易滋养不良习惯,亲子关系疏远等问题。

3.离异重组家庭

夏金元[3]指出,调查显示,离异家庭大学生疑心重、嫉妒心强,对人不信任,缺乏自我控制力,遇事易兴奋、易被激怒,缺乏自信心,常常心神不定;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心理明显。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1.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

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喜好和需求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粗暴地帮孩子决定一切,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孩子的真实想法。欧阳爱辉等[4]提出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影响青少年性格的良性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们丧失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热情,这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2.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缺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第一类是一部分家庭富裕、物质优越,希望孩子以后“接管”家庭事业,对孩子疏于管理,任其发展;第二类是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为了养活全家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类是由于父母的片面观点导致的,平时一心只在工作上,缺乏与孩子精神上的交流,并且认为家长只要给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满足就可以了,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胡明涛等[5]提出放任型家庭教育下,有问题学生的比例达到50%,他们的特点是自由散漫、纪律性弱、是非意识淡薄、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

3.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

溺爱型教育的家长以“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要求”为原则,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和合理,都尽量满足需求,忽视现实,没有底线。尹莹莹[6]提出溺爱型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大部分是自私自利、有畏难情绪、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自我认识较弱、占有欲强。

4.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长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思考,分享孩子的内心感受,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周厚勤[7]提出,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强。

三、个案分析

案例:

学生A,男,单亲家庭,父亲意外去世,母亲组建新的家庭,对他的管理几乎没有要求。在他刚入学的时候,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异常,只是不愿意主动参与活动,沉默寡言。经了解,该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第一学期,偶尔迟到,后来慢慢衍生为旷课,迷恋网络游戏。

分析:

1.该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重组家庭,且父亲意外丧生。该类学生典型的特征为自我控制力差,对外界敏感,缺乏自信心。自控能力差导致从一开始的迟到衍生为旷课,缺乏自信心,表现为不愿主动参加活动,沉默寡言,沉溺在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2.该生母亲重组家庭后,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他。慢慢衍生出自由散漫、纪律性弱、是非意识淡薄、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的性格特征。

启示:

高校辅导员要和学生交心,很多时候,学生发生状况都有其原因,一定要多方打听,充分了解情况,找准切入点去突破。工作要合理人性化,要以真正关心学生作为前提。和他们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从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方式方法要教,生活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障碍更要帮他们疏导。

四、结语

家庭教育是学生自出生起就接受的长期、持续的教育。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家长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开展,通过树立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以及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来实现家庭教育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罗燕霞.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2(22):152-154.

[2]韦婷婷.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研究——以穿山镇Y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3):328-330.

[3]夏金元.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8):56-57.

[4]欧阳爱辉,刘旋.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以依恋理论为中心视角[J].青少年学刊,2019(5).

[5]胡明涛,赵春梅.探索放任型家庭教育的成因与纠正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01):44-45.

[6]尹莹莹.浅谈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5):241.

[7]周厚琴.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新课程

作者简介:杜方玉,男(1997——),汉族,陕西延安人,学士,研究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中学),2012(11):130。

作者:杜方玉

上一篇:国际化高等教育外事管理论文下一篇:创造性文化教育思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