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不单单只停留在薪金水平,而是更多地关心未来的发展和职业兴趣。本文通过对4所211院校进行问卷、调研,对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形式及具体措施。【关键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摘 要: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研,并把各种媒体报道及相关研究部门的研究数据作为参考,把困扰国家、社会及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从国家与社会、家庭与个人两个方面找出了形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诸多因素。可为制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进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因素 分析

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困扰民生及普受社会关注的大问题。连续几年近700万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每年都会出台新的政策与措施。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找出这些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保证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利国利民之举。

当前,由于整体就业环境不太理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通过对不同区域(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及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校(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及重点院校)、不同学历(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就业难的原因各有不同。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我们经过梳理分析后认为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1 国家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们国家衡量人才的标准和用人标准还存在着十分陈腐的“官本位”观念,社会上的用工制度与政策也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1)官本位的观念与体制。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多把考上国家公务员作为就业首选。但不同地区、不同毕业学校、不同学历也有所差异,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对此已有所看淡,而高职生和普通本科生由于自身条件也较有自知之明,也只把考上公务员作为一种奢望。而北方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其中不乏重点院校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则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首选。这是跟我们用人的特殊管理体制直接相关的,是我们用人观念的问题。用人单位长期形成的统一标准就是看学历有多高,从哪个学校毕业,也就是当公务员的标准。这种官本位的体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固化。

(2)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整个就业市场的现状,不仅是总量上的供过于求,还有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由于在我国总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需求方面的不足是造成供给方面不太适应的主要原因。

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白领工作的岗位需求不足。一是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地位的底部,新增加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我国第三产业才占到全部GDP的38%左右,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可达到60%~70%)。使得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用人单位聘用政策有失公平。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一是选人学历化、名校化,无形中造成了就业竞争的加剧;二是存在性别歧视,过多的考虑女大学生工作与生活上的劣势;三是过分的看重工作经验(据调查有超过74%的用人单位倾向使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四是在招聘专业上设置了一些障碍,过分的强调毕业生的专业对口,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

(4)有些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

一些民营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不愿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缺少社会福利,起薪低、升幅小,还有苛刻的罚款制度等现象。大学生觉得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模糊,不稳定、待遇差。担心民企不规范,加班没点、加薪没谱。缺乏安全感,社保、职称、档案管理等没有保障。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相比没有面子。这些都促使大学生不愿选择民营企业就业,无形中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5)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或少招人,甚至持续裁员。尤其是一些做外单加工的企业,受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外单的大量减少,不得不靠减员来维持企业的运转以应对危机,这也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显。

2 家庭及学生方面的原因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难在找不到高端工作。这既有学生及家长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其自身能力上的原因。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曾表示,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依然是求职大学生群体心态、期望值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1)就业观念不太适应市场。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家长们对待子女培养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子女能成龙成风。在子女的教育上都希望孩子从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直到考大学都在为此而博弈。大学毕业家长多希望孩子就业能够到大城市、大单位,当领导、做白领,而不愿到基层、小企业去工作。造成了愿望与现实的脱节,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2)期望过高和从众心里使然。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如流行“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观点。从众心理严重,就业没有主见,别人考公务员我也考,别人考研我也考研。缺少自主和自立意识,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3)急于求成或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有些人不想也不能吃苦,只想找工作轻松、报酬丰厚的工作,选择工作过于挑剔,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而有些人有急于求成的工作态度,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缺乏责任心,刚上岗就想从事管理工作,稍不如意就快速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就业。

(4)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

学生入学时没有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和教育类型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或所学的技能和企业需求有所脱节,求职时表现得又不够自信,过分紧张,缺乏一定的求职技巧,表现不出自己的真实能力,人为的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5)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如果不能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而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想选择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来降低就业的压力,但是自主创业却有更高的要求,其中目前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如果再缺少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条件,便很难在自主创业中站稳阵脚。

(6)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很少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其它知识与技能。还没具备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还不能让自己立足于社会。当毕业后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对里面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和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因素,还不能应付自如的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经常为一些琐事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的就业。

(7)大学生缺少明确目标及责任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职业倾向等,做好职业生涯

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在选择就业之前充分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而是乱投一通简历。在求职前也没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定位,上岗工作后也不能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动辄跳槽,不能对企业、对自己负责。缺少责任感与诚信度,不能为自己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8)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比例不合理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其中自主创业比例只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所以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突出原因。

(9)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布局不均衡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愿意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北、上、广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有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在某种空间上的相对过剩,这些都与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观念密切相关。

正是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的根源,才能真正的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依据。

3 结论

好的就业政策还要靠专业的机构和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去落实,社会大环境的改善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来促进,首先应该是教育机构就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次则是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储朝晖.官本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应届毕业生求职网www.yjbys.com,2013-02-18

[2] 苏海南.五大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www.yjbys.com,2013-02-18

[3] 杨伟国.就业能力等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www.yjbys.com,2013-02-18

[4] 黄敏.为何就业如此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www.yjbys.com,2013-02-18

[5] 杨文.毕业生为何不选民企就业.山西日报www.sx.xinhuanet.com,2013-06-17

[6] 车辉.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没有实习经历.工人日报,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13-06-17

[7] 张清俐,张杰.2013毕业季学者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国社会科学在线http://www.csstoday.net/Item/80770.aspx,2013-06-17.

作者:齐学君

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 篇2: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不单单只停留在薪金水平,而是更多地关心未来的发展和职业兴趣。本文通过对4所211院校进行问卷、调研,对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形式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就业指导; 服务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高成功就业的能力,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去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要求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历史上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黑龙江省教育部响应号召,将2011年作为“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做了积极的尝试。目前,全国各高校均已启动了各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

1.2项目研究范围。 我们选取哈尔滨4所首批进入211的重点大学进行调研,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指导制度的现状,从而制定新就业指导方案以及对新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的其他保障措施。

2 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关分析

2.1调查设计。 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法和观察法,借助统计表,来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文主要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就业指导建议以保证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2.2调查过程及分析。 据前期确定的调查对象,我们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对调查资料分模块进行系统整理,统计结果如下所示:

2.2.1自我认识。 50%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过不同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近90%的被采访者都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工作,剩下的一半大多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这其中也不排除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对自我认知的不健全。有1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工作。在困扰大学生求职的问题中超过20%的人认为缺乏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关系是主要困恼他们的原因。其他因素按照比例依次为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技巧欠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及户籍问题。虽然大多数人曾经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但仍不能与今后的工作岗位接轨。其次缺乏社会关系也是不容小时的一面。

2.2.2就业期望。 在就业期望模块中,我们发现毕业以后大部分人意向为就业,所占比例将近40%,其次为国内深造,比例略低占25%,另有15%左右则选择出国留学。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为个人发展空间、薪金和福利以及就业地域,各自所占比例接近25%。其中本科生所能接受的薪金起点2000—4000的占50%,4000—6000为30%,而研究生因其学历较高所能接受的薪金起点有60%以上都选择在4000—6000,32%选择更高的6000-8000。就理想工作地域,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别不大。50%的人选择在沿海和发达城市,这里经济发达,具有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30%—40%的学生则选择回到生源地,回到父母身边,凭借多年的了解占据资源和人脉优势;同时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在学校所在城市继续发展。而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则不外乎大型国企、私营企业。其所占比例先后为本科生57%、28%,研究生48%、39%,而选择私营企业的比例都少于10%。

2.2.3就业指导。 根据调查,在校求职者获取求职信息的途径中:26%是通过校园宣讲会,32%通过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8%通过就业指导中心,8%通过求职网站。同时我们也发现, 26%的在校生选择托熟人找关系来获取工作岗位(研究生为5%)。这不仅是因为竞争激烈所致,同时也是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现实生活的自我满足,散漫消极的生活态度有关。因此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是必不可缺的。学生们期望能够接受来自学校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和帮助以及就业信息,同时更加希望学校能够与用人单位建立友好持久的联系,当然这离不了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在就业推荐、简历制作、以及职场礼仪上大学生也需要相应的指导,避免因小失大。

3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方案的确定

3.1条件与难点分析

3.1.1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能力及时间财力上的限制,所以可能在具体实施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水平。

3.1.2在进行校、政、企三位一体的建设中,政府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企业要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友、家长等社会关系,更兼努力的维护健全校、政、企全面充分的合作。

3.1.3由于现在对毕业生的应届性要求很高,学校一方面要尽量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与企业等社会人员沟通,减少其对非应届毕业生的不平等对待。

3.1.4就业基地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企业的目的是招聘最好的,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工作能力卓越的新时代人才才是硬道理。

3.1.5媒体平台构建方面: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发布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信息提供者与发布者的精心配合。如此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参考价值。

3.2方案运行模式。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立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我们所崇尚的是一个集服务、指导、咨询和教学于一体的新型知道中心。具体远行模式如下:

3.2.1组织形式的改造: 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相互支持的组织形式很重要。具体形式如下:学校层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负责就业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各个院系、各院系导员、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体,任何部门都不能脱离与这个体系而单独工作,以保证学生可以获得最贴和自己专业的就业指导信息,使其最大限度的貼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就业工作组织形式如图所示:

3. 2. 2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辅导。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好的就业辅导体系应该不仅仅对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还应该循序渐进的,有条理的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学生们能够在各种客观条件下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具体包括职业测评、职业训练、职业态势研究、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模式指导、实习训练、创业指导等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我们为本科生制定了如下课程体系,如图十七所示:

3.2.3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是就业指导工作运行重要环节。就业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推荐合适的职业工作同时帮助大学生纾解压力,进行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因此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高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少的状况,可以采取内训+外引+外培的方式,校企共建,聘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请社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立“求职导师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推销”,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实习、企业实践,与社会岗位接轨,增加实习、就业的感性认识,指导和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完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模式。如下图十八所示:

3.3.1就业指导队伍体系建设

3.3.1.1整合学校内部现有人力资源,通过在职培训和提高,掌握现代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承担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3.3.1.2聘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

3.3.1.3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研,针对人才培养进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调研,分析评价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

(2)建立校友资料信息库,建立健全“校友资源信息系统”

利用学校各地的产学合作站,收集并建立校友信息库;在校园网上设立校友论坛, 构建一个在校生、校友、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建立校友联系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推动学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术服务、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信息系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就业质量评价工作。

4其它保障措施

4.1组织保障。 就业指导中心应在“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总体系指引下,建立了坚强有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就业指导中心统筹管理、院系两级结合、以系部为主、全院教职工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同时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部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中,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制度,定期对各系部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检查、评估与奖励。

4.2政策保障。 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必须强化制度建设。编辑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汇编,明確信息的收集、登记、整理、存档,做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共存,以此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4.3资金保障。 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策划制定严密的建设项目经费预算明细表,并取得项目领导的同意。

5 结语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因此,在此过程中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国家政策和客观环境,努力使学生尽快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戚艳萍,程水香,金燕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设,1999.

[4]洪凤仪.一生的职业规划[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7,第1版.

[5]武毅英,王影.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

[6]孙庆斌.高校就业政策调整与就业观念转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6).

[7]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教育科学,2004,(8).

[8]杨元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9]蒋笃运: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9-12

[10]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7.4

[11]龙艳: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5

[12]陈湘源:“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与队伍结构”,《教师报》2007.9

作者:苏智 徐宝贵 宁静 刘晓宇 尹佳辉

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 篇3:

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摘要]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与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滞后有关。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指导,它更加关注人职业个性的可持续发展,能科学地为大学生提供终生职业发展的动力。文章提出要加快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李大勇(1963- ),男,河南南阳人,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审美教育、旅游管理。(重庆400042)

随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更多的是满足职业的需要,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大学时期是构建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体系的关键时期,是奠定一个人人生发展方向基础的时期。科学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正确的职业发展观的形成、夯实职业发展基础、提高求职能力、破解就业困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大学生在学习与职业发展方面普遍面临着困境。走进大学校门,大凡对自己所学与今后职业所需稍加关注的学生,都会从入学开始思考所学专业对今后能否找到工作这个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因为现实告诉这些天之骄子,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调研指出:就业难是目前造成高校学生心理压力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学生带着美好的梦想进入大学,而当梦想与就业现状反差太大时,由此引发的厌学、消沉、失望等心理问题明显呈上升趋势。就业难,或者不能按期望就业、不能按所学就业,甚至不能就业,大学毕业即“失业”,在一些高校已经成为左右学生求学的障碍。

上海就业促进中心前不久公布的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41%的大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和担心在哪里”时,选择的是“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同样的调查,有70%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可见,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发展设计的期望是非常迫切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未来也充满迷茫。

不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全面的认识,特别是与专业对应的行业现状、发展前景了解甚微,被动地跟着书本转,不能清楚地将学业与职业发展科学地联系在一起,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常常以专业不对“口味”、不喜欢为由,陷入“60分万岁”的境地。大学生对在大学里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如何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知之甚少,学习方法欠缺。不能系统掌握知识、考前临时抱佛脚、考试作弊、以各种理由缓考等等消极的学习现象不时出现。一些学生到毕业时,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零散,职业技能欠缺,常常令用人单位失望。有的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增强职业竞争力的关系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去了解社会,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如何在实践中去认识社会、增加阅历,就业前的社会角色准备明显不足。

大学生在学业与职业发展策略上常常盲目比较,不能制定属于自己的个性策略。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专业知识、社会活动能力、英语,还是其他技能?不少大学生都深感困惑。有的学生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困难、缓解就业压力而作出的选择,并非出自职业发展的个性策略需要。结果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也无心学习,或去打工挣钱,或去学习其他知识,等到研究生毕业时仍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的同学盲目去考证,每天匆匆忙忙,奔波于各大培训机构和讲座辅导课堂。等到他们花了大量时间获得各项证书时突然发觉自己失去的更多,因为他们都是“为了考证而考证”,并不喜欢这种职业。特别是英语与专业学习的冲突是许多大学生的痛苦。有些同学为了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外语过级上,毕业时他们虽然过了英语四级或者六级,但外语仅仅是应试水平。

不少大学生还存在人际交往的困惑。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复杂情况,大学生该怎样选择属于自己的职业价值走向,怎样建立人际交往的信心和体系,这对涉世未深的学子们来说是痛苦的,需要有人指点迷津。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尽管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可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却因为与人沟通的能力差和社会实践经验少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困惑、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无知、对学业与职业关系认识的迷茫等等都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状况,应该引起社会、高校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努力消除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困惑,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作出准确定位和合理选择,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业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业的现状。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支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偏重于个体心理分析,如美国著名职业心理学家埃德加.H.施恩(Edger.H.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Career Anchor)的观点。职业锚是指一个人不得不作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职业锚是个人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和态度等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在职业心理学中,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自定中心。职业锚是个人和工作情境之间早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只有经过若干年的实际工作后才能被真正地发现。又如,建立在发展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职业意识发展理论、终生职业发展理论等。二是以人力(人事)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吸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要素建立起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这类体系偏重于单位的组织模块,更多地适用于在职职工职业生涯的重塑。

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诞生推动了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业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职业咨询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主要采用测评和咨询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测评工具,对咨询者进行包括心理基础、管理能力、社会意识、行为特征、职业兴趣等方面的测评,答疑解惑,提供全面的信息、策略与方法,引导咨询者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发展潜能、职业兴趣、个人性格,调适自己的职业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他们摆脱职业迷茫、困惑的处境,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师帮助咨询者认识自我,认识是否适合当前的职业以及最适合的职业是什么,了解咨询者目前的状态离最佳目标有多远,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建树。职业生涯规划师具备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丰富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企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经验,熟练各种测评工具和方法。目前我国已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证制度,通过参加培训和考证,可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企业中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的是立足企业利益与发展的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把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组织发展战略高度统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做得好的企业,一般来说,员工的流失率比较低,企业发展比较好。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日益凸显,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已开始起步,最近几年陆续出现了一些咨询机构,如白玲工作室、开复学生网、独之秀职业咨询、向阳职业生涯管理、新东方徐小平教育研究院等。

2.高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现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扩招、用人单位择人标准上。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需用大量的人才,用人单位常常是苦苦寻觅良才,却难寻有用之才;另一方面,是众多大学毕业生四处碰壁,难寻用武之地。出现这种窘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滞后,是出现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仅局限于就业政策、求职技巧、求职资料、就业需求信息等技术面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求学与职业生涯发展等深层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与研究,缺乏统一的教育体系构建,被动地追求“签约率”“就业率”,这种表层就业指导不能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

一些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但是整体情况仍然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第一,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教育重视不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缺乏认识,被动地应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置于静态培养,缺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意识。许多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到大四的时候才进行,大一到大三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和活动。一些学校没有从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去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学生职业意识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第二,未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应纳入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应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而事实上,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育人的众多环节是相互脱离的,停留在计划分配到市场选择的过渡时期的就业指导阶段,缺乏创新机制。第三,缺乏专职职业规划教师。现在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论知识和咨询经验,未经专门的学习培养和认证,并且数量严重不足。第四,经费不足。许多高校因为没有经费支持,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研究、教育举步维艰。第五,校企沟通、合作平台不广。有的高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闭门造车,不以市场为导向,目的性不明确。

目前,上海、重庆、湖北、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已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尝试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体系,编写教材,组建专职教师队伍,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对相关教育教学人员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技术学院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全校系统化、制度化和职业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三、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体系,缓解就业难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建立在人的个体基础条件上,着重挖掘人的职业潜能,设计符合人本特征的职业发展的系统教育工程,主要运用心理学、文化学、运筹学、社会学、人才学等科学原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个性分析和职业发展设计。通过对职业内外环境的全面评价,确定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建立职业自信,挖掘职业生涯发展潜能,主导人生个性特色发挥,修炼职业品质,全面提升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并具备在已有的职业素质基础上调控自己的职业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

高校要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科学规划的教育理念,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机制,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体系。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建立服务、指导、咨询、教学和研究等结构完善的体系。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消除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的短浅认识和被动接受的心理恐惧,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的增强。其次,要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工作是一项要求既具备人文科学知识又具有一定战略策划思想和相应技术手段的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在许多高校难以展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人才问题。没有一支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学校要像重视专任教师那样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师资建设,通过选择具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基础的人员,送出去强化培养,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担任相关的学生工作,承担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工作等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再次,要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基础课也好,专业课也好,任课教师从教学的角度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有效的,要找到课程教学中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结合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职业意识影响。要采取适度的措施,解决高考一考定终生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给予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需要制度保证。要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制度,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与完成学业同步进行。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基础,发现优势,找到不足,从而清楚地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目的地进行适合自身职业生涯需要的学习和锻炼,增强职业信心,积累谋职技巧。武汉理工大学在构建完整的就业工作体系的平台上,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节,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是值得借鉴的尝试。

建立与校外的交流互动关系。大学生就业是联结学校与社会的主要环节,要广泛、密切地保持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大学生就业要紧随职场需求,预测职业发展前景,把握行业动态;同时企业也应该深入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高校可以采取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咨询委员会等方式,让用人单位走进学校,让职业咨询业人士走进学校;通过企业奖学金、社会活动基地、教学科研基地等平台,让学生走出校门,获得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与实践的机会。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方面,是提高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系统工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开展,将会为大学生们提供终生受益的职业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北平.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振玲,习伟.让教师成为“职业人”[N].中国教育报,2006-12-24.

作者:李大勇

上一篇:参与中验证书本知识理论论文下一篇: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