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现状研究综述

2023-01-26

第一篇:女性就业现状研究综述

女性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在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县女性创业就业工作情况,促进我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近日龙山县妇联走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分乡镇、系统妇委会等单位及女性创业者,以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对我县女性创业状况开展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女性创业就业基本情况

龙山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至今不通铁路,正在建设高等级公路,是一个典型的“八山半水一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共有34个乡镇(街道)462个村(社区)共57.3万人,其中女性人数27.9万,占总人口的48.7%。

近年来,龙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女性创业就业工作,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培训服务力度、加大贷款服务力度、加大创业服务力度,使广大妇女创业激情不断高涨、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途径不断拓宽、创业成效明显。据调查统计,我县共有就业人员32.5万人,其中妇女就业人员14.6万人,就业率达45%,主要从事的行业有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饮食、宾馆、超市、美容休闲、环卫、零售、维修、运输、医疗保健等工作。自主创业女性人数约1.2万人,主要投资于土家织锦、百合加工、服装、美容、餐饮、等行业。三年来,共为1304名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4976.8万元,带动3800余名妇女就业。全县女性创业就业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女性就业结构方面。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里耶秦简为品牌的旅游服务业的强力推进,女性就业结构有所改善。第一产业就业女性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女性比例上升幅度较大。从就业层次来看,尽管妇女大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在第三产业中一些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会计等行业,妇女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就业层次有所提高。

2、女性就业途径方面。采取政府引导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就业。据调查,就业女性中通过求职、应聘、录取或考取的比例为21.2%,外出务工的比例为30.3%,自谋职业(农村妇女从事种养殖业)比例为48.2%。

3、女性劳动者素质方面。女性劳动者中,只有小学学历的占18%,初中学历占54%,高中以上学历占28%。城镇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虽然比农村高,但与岗位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很多妇女接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文化素质偏低就成了多数妇女群体通病。

4、女性自主创业方面。我县自主创业女性比例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8%,比例偏低。女性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冒险、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不够,资金的短缺,女性创办的实体规模普遍较小。

二、我县推进女性创业就业的主要做法

1、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女性创业就业本领。大力开展农民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妇女特点和需求,我县各级妇联组织联合科技、农技、人社等部门举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创业)培训及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培训,举办各类妇女培训班742期,教育培训农村妇女达20万人次,有8万妇女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发放各类学习资料近15万份。

2、搭建就业平台,畅通妇女就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协调人社局、发改局、税务、金融等部门,为妇女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创业指导,帮助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就业创业。与劳动部门联手,有针对性地组织求职妇女参加“春风送岗”现场招聘活动,共为失地失业、返乡妇女提供就业岗位3800个,帮助2759名妇女实现再就业。

3、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妇女创业资金扶持。全力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互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是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创业提供帮助,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二是与财政部门协调,将贴息资金列入妇联工作项目经费,做到重点扶持,扩大了贷款覆盖面。2011年为姚蓉、卢君寒、杨玲玲等28名大学生争取了39.2万元的无偿资助扶持资金。

4、树立典型带动,激发女性创业就业热情。龙山县妇联近年来,在城镇开展“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争创活动。目前,全县共有6个省级文明岗、2个州级文明岗、6个县级文明岗,共表彰了60名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巾帼建功标兵”。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巾帼示范村”和“双学双比”创建活动。共表彰了34名“龙山县勤劳致富屋里人”、100名“科技致富女能手”。开展了“创业成功女性”评选活动。涌现了“王阿妲”辣子鸡品牌创建人王正娥、“洗车河牌”霉豆腐品牌拥有人刘金霞、升发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迎春、洗车河镇土家织锦工艺厂厂长叶英等一大批创业成功女性。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调动了广大妇女勤劳致富和敢于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三、我县女性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县属于偏远贫困山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从事第一产业的妇女较多,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妇女较少。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传统行业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难以实现再就业,而新兴的产业、高科技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妇女的就业结构仍然需要改善。

2、创业资金缺乏。以妇女为主创办的龙头企业较少,女性创业者面临的困难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资金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创业者表示是因为生活所迫才选择创业,而创业资金的筹措,则一直是制约女性创业的瓶颈,女性大多是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筹措资金,较少向银行借贷。虽然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小额贷款”,但手续繁琐,担保困难,不容易办成。

3、妇女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依然存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用工单位在招工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偏见,在一些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和岗位也有拒绝招收女性的问题,使妇女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比男性更大的困难。由于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损害妇女劳动保护权益、社会保障政策不落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妇女平等就业和健康发展的障碍。 女性创业要承受更多的艰辛,女性进入商场,在语言、态度、形体等交往方面存在差异,很难一下打开局面

4、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比,目前妇女劳动力的文化状况、技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都有不少差距。妇女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尽快提高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

四、我县女性创业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培训力度。目前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与农村潜在的富余劳动力并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难题。当务之急,必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给妇联组织增设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大大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内容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与每个人的需要和潜力紧密结合,增强女性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要继续探索城乡统筹就业模式,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鼓励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到农村开创新业。

2、加强部门协调,推进女性创业。发挥小额贷款量小、灵活、见效快的特点,进一步健全的妇女创业资金扶持体系,完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流程,大力扶持初次创业的女性和女中小企业业主,做好、做大、做强企业。将小额贷款政策与创业培训相结合,有力推动妇女创业。

3、加大政策倾斜,促进女性再就业。从统筹发展增加妇女再就业岗位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一些有利于扩大妇女就业的政策性措施。可以探索制定阶段性的政策措施,从财政供养人员入手,年龄在50岁以上、工龄在30年以上的正式人员采取内退办法提前离岗或提前退休,用于解决部分大中专学生就业问题。要想方设法开发一定公益性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就业。

4、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为使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录用工作更加平等规范,政府应在市场监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企业和劳动中介机构的行为,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禁止从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估、职位晋升、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同时要在公务员退休年龄上充分体现男女同龄退休原则;劳动行政部门、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大法律执行监督力度,受理有关侵害妇女就业权益的投诉,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进行调查核实,依法处理;工会、妇联等非政府组织要依法代表劳动者就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的规定进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维权作用。

第二篇:城区女性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县现有行政村377个,社区6个;总人口37万人,女性人口约18万人,女性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8.6%,女性劳动适龄人口占全县女性人口的31.6%;在县城6个社区中,女性劳动适龄人口约1.4万人。根据社区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县城6个社区中女性就业率较高的是中山社区、双碧社区,这两个社区的女性就业率占该社区女性适龄劳动人口的76%左

右,其他社区如新华社区、朝阳社区、秀峰社区女性就业率相对较低,其就业率均在社区女性适龄劳动人口的50%以下。在6个社区中“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适龄劳动女性约有700多人,“不想工作”的适龄劳动女性约有280人,女性自己创业的不多,6个社区中只有25位女性自己创业,且创业规模较少,一般在20万元左右,层次较低。从调查的资料分析,城区女性就业有四个特点。

一、女性就业的特点

1、在业女性的职业、行业结构趋向合理。在业女性中,在党政机关工作的约占8.7%;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约占16.3%,在企业工作的约占18.5%。从事服务行业工作的约占27.6%。

2、学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直接影响着女性的职业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城区劳动适龄女性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18.9%,有高中、中专学历的约占33.6%,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约占47.5%。学历较高的女性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部门,少数优秀的女性干部在党政机关工作,而初中以下学历的女性大多集中在餐饮、环卫、家政等社会服务性行业工作。

3、女性就业已从行政安置向市场求职应聘及自己创业等途径转变。根据调查,女性就业依靠各种关系由行政安置解决的约占1.8%,通过市场求职参加考试应聘的约占49.6%,2007年至2008年全县考录公务员18名,女性占4名,2006—2008年招聘中小学教师193人,女性占102人;通过自谋出路、自己创业等途径就业的约占20%。

4、就业动机更积极、更务实,就业观念、择业标准有所变化。通过对在岗女性的就业动机调查,当前在岗女性就业动机比以往更加务实。其表现:一是更看重就业所获得收入对自己及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为了维持家庭和自己的生活”而工作的占在岗女性的61.2%;为了在“经济上自立”和“获得更高收入”而工作的占38.8%。二是更注意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业成为一部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家境相对富裕的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希望充实自己的生活的有33.7%;“希望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占43.8%。在这样务实的动机背景下城区在岗女性就业观念和择业标准相应发生了变化。前些年,大部分女性认为只有在机关工作或学校上班,才算是真正找到了工作。当前,有的部分女性尤其是年轻的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女性就业观念和择业标准已发生了变化,她们不再单向认为机关、学校就是她们就业的唯一选择,她们开始关注社会各行各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她们潜意识地开始将自己置身于人才大市场中,开始积极主动留意社会人才需要信息,开始把择业的目光投向民营企业,有一部分年轻女性更表现出择业的自信心,更看重择业的“发展前途”。

二、目前城区女性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县女性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的供求矛盾突出。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政府优惠政策的落实,**县招商引资工作,虽然起点低,但建设发展较快。到目前为此,城区共引进项目92个,引进资金4亿万元,新型工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而对人才的要求量就增加了。但是,对那些文化程度偏低,无工业化生产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女性而言,只有“望企兴叹”。从各社区提供的信息看,40岁左右的女性只能在家政服务、社区环保、餐饮部门等劳动岗位上工作,而这些工作岗位是非常有限的。

2、部分适龄劳动女性对工作岗位、工作待遇过分挑剔。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择业,过分注重眼前的利益,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比如,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抱着“非进部门工作不可,工资不高不做”的想法,对就业、择业没有一种客观的科学的理性的态度,过分注重工作部门、工作岗位及眼前的看得见的福利待遇,对自己的就业没有长远的、超前的观念,就业视野过于狭窄,造成部分女性“就业难”。

3、部分下岗女工对转岗没有理性的认识。随着国有企业的全面改革,城区下岗女工约1900人。她们中很多人对重新就业缺乏理性的认识。一是有畏难情绪,认为重新就业必须从头学习,掌握新的技能,而自己年龄较大,难以掌握,产生畏难情绪;二是摆不正心态,认为自己原来是国有企业的职工,现在要去个体企业或从事服务行业,不太体面;三是不愿再就业,认为下岗后多少有些生活费,只想在家操持家务,而

不想再就业。

三、影响适龄劳动女性失业的因素

1、年龄因素。从城区失业女性看,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38岁—49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失业率最高,大约占女性失业总人口的60%。原因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以前在企业工作,有份较舒适的工种,突然之间要改变工种,思想上转不过来且由于年

龄偏大和文化基础较差,对工业化所需的知识、技能接受力差,所以,她们无法在第二产业中找到适合于她们的工作,只有选择在家做家务。

2、文化素质因素。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是构成失业女性的主体。37岁及其以上年龄阶段的失业女性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6%,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34.8%,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的失业女性占63.6%。在30岁及以下的失业女性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9.8%,37.4%的人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52.8%的人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偏低是构成女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此外,女性不自觉学习,不注重后续教育,不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是造成女性持续失业的主导因素。

3、女性自身角色冲突的因素。现代社会的女性因女性解放而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承担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女性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同时,也饱受了双重角色冲突之苦,尤其是已婚职业妇女在精力、时间、情感、体力等方面不堪重负,很多职业女性在面临事业和家庭矛盾时,往往难以抉择。调查显示,全社会由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承担了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菜、做饭等。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由此可见,它直接影响了女性的职业表现,同时也直接影响妇女的就业动机而导致失业。

4、就业取向及就业观念因素。在失业女性中,有一部分人,无论是文化程度高一点的,还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对就业取向和就业观念都有所偏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总认为,只有在企业、机关、学校工作才是唯一理想的选择,总想着,找工作就是找政府工作才保险,才稳妥,一心想吃“皇粮”的就业观念过于陈旧,过于保守。在我们对各社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女性的问卷调查中显示:90%以上的失业女性表示想到政府机关工作,哪怕是从事清洁工之类的工作都十分乐意。就业观念的陈旧、保守导致就业取向、就业途径的单一,造成部分女性就业面窄而找不到工作。

5、怕苦怕累的思想意识因素。通过调查了解,在失业女性中,部分适龄劳动女性因怕苦、怕累、怕脏、怕工作时间长而不想工作的还大有人在。比如,秀峰社区在82个失业适龄劳动女性中就有12人不想做任何工作,双胜社区在68个失业女性中5人不想工作,新华社区在121个失业女性中有72人不想工作,双碧社区在13个失业女性中有3人不想工作;民主村在217个失业女性中有32人不想工作。据统计,适龄劳动女性由于这个因素而不想工作的人数大约占失业女性总人数的25.8%左右。

四、对提高失业妇女就业率的几点建议

妇女就业看似经济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而且是事关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的大事。如何解决好妇女就业,为有就业愿望的失业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妇女自身及政府、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下面就对如何解决我县妇女就业问题提出如下思考建议:

1、加强对妇女就业工作的宏观指导。实践证明,社会发展离不开妇女,妇女的进步和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实现妇女的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好妇女就业问题。妇女就业单靠妇女自身力量显然不够,还要靠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力量。从宏观上规划、指导、协调和推动妇女就业工作,及时收集适合广大妇女就业的相关信息,广泛与我县投资的各类经济实体保持联系,并与之建立良好的用人互动机制,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投入,用于女性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强化政府在解决好妇女就业难问题上的主导作用。

2、引导妇女改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面。引导妇女抛弃过去那种陈腐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宣传工作,引导她们把就业视野放宽一些,教导她们择业观念要有现代意识。事实上,现代生活中,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蕴育着广泛的就业空间和就业领域。生活中任何“不方便”的背后,都可能存在一个市场,引发一个职业的诞生。像家政服务中的“钟点工”,可以帮助解决上班族的家务劳动以及老人照看等问题。对于高层次的职业也一样,社会上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值得干好的工作。所以,要及时引导妇女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断拓宽就业思路和就业渠道。

3、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市场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对妇女的职业指导。由于大部分妇女自身素质不高,文化程度偏低,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引导妇女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重塑自己,提升自己;要加强与用工单位沟通,加大对妇女的推介力度;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以法律手段制止用工中的性别歧视,为广大妇女创造平等就业的社会环境。

4、努力提高失业妇女的就业竞争力。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是造成妇女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女性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必须加强对女性的就业培训,包括改善就业观念的培训,适应新型岗位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竞争能力的强化培训。其次是完善信息网络建设。2003年6月,县妇联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成立了**县巾帼就业服务中心,各乡镇社区均成立了巾帼就业服务站。根据新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其功能。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最近几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方面的9篇学术论文的典型观点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分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情关怀。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分析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这成为当下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1.选取论文的时空分布

本小组于2013年5月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就业并含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等关键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上万篇学术论文。经过小组成员细心浏览,我们小组抽取出其中的9典型性论文进行梳理归纳,并进行了综述分析。 这9篇论文之中有7为期刊论文,2篇为硕士学位论文;有7篇为文科类的论文,1为理科类的论文。这9篇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从2005年到2011年。

2.文献典型观点的梳理归纳

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1]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2]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 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首 先从层次分析法入手,构建了专业设置模型,得出了就业对专业设置影响的权重;然后介绍 了多种预测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以及组合模型,以留京就 业率和考研率为例讲述了这些算法在北林就业预测中的应用,并对这些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 比较分析,预测结果达到了理想的精度;论文根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优化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 置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这一观点。

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3]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 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 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 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搞好专业设置和完善 就业市场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建立 和谐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十 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4]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5]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6]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朱绵庆等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7]中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着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特点和原因,阐述了转交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并提出了转变就业观念的措施。

刘金升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8]中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供需不平衡,专业、就业领域不平衡,现实与期望不平衡。解决三大不平衡,大学生应该就业方向多元化。

李玉芳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启示》[9]中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如下三点: 1. 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2. 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3. 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3.文献观点的总结与提升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总量上,我国大学生仍然满 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二是局部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 太合理。客观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 业难的根本原因。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大学 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存在不良就业。一是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二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和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三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并且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专越好,无形中为各专业之间画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客观上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强调“专业对口”,导致大学生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

政府积极实行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

1、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2、 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确实解决“三农”问题,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大西部开发力度,走经济平衡发展道路

3、 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加速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大学生合理流动,深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限,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管理中心,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促进就业信息畅通。4. 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使得实现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高校应该采取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一,要调整专业结构,按需培养,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对不太紧缺的专业可以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应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主办人才交流洽谈会,而应系统地给学生开设就业方面的有关课程、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应聘知识和技巧。三,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

既让学生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又要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冷静地对待就业。学生在应聘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

增加被聘的机率,减少受挫的打击,

使学生满怀希望与信心去择业、就业。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方法来看。仝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献综述》中提出三个贴近[10]。

一、必须注意贴近社会需要实际,贴近学生特征实际.贴近社会需要实际就是说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要深入研究社会形势,特别是就业形势的变化,准确分析社会有关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要注意研究大学生所具有的身心特征。不但要了解大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就业指导理论能够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三、近学校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不但要研究高校就业指导的共性问题。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进行研究。

从本小组查找的9篇论文来看.虽然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研究内容上,针对某类型、某地区、某所高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大多数论文只是泛泛而谈的规范分析,概括了一些观点。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学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 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

5.成员及分工情况

小组成员姓名:吴锦涛、汪竹清、王润芝、王淑仪、蒙根、艾海涛。分工:艾海涛等上中国知网查找相关论文以及写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的综述。其他成员负责修改和润色本篇论文综述。文献类型:期刊论文。检索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情况。信息源:一次信息源、文献信息源。

参考文献:

[1] 俞晓勤、周莹莹等.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0,422. [2] 王娜.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3] 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4] 赵明君.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 才智.2010, 1:262-263 [5] 慕丽娜.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69-70 [6] 吴宜.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 才智.2011,12:311

[7] 朱绵庆、黄金辉.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2:11-13

[8] 刘金升.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73-74 [9] 李玉芳.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2005,1:98-99 [10] 仝辉. 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献综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74-76

第四篇:中国女性研究生就业能力分析

摘要: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影响和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的宝贵的人力资源,研究生劳动力市场是高校研究生人才配置的重要手段。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硕士生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硕士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女硕士生人数也逐年攀升,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尤其是女性硕士就业难的问题更加显现。本文通过文献法探讨了中国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问题形成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的对策三个方面。本文研究有利于女硕士生摆正心态,正确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式,准确定位自身的处境,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同时使得缓解女硕士生就业歧视能够避开误区,少走弯路;同时对于政府政策和法律的制订实施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女性研究生性别歧视就业能力对策

一、引言:

就业是立身之本,工作是谋生之源,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女性走出家庭,走进职场成为必然。纵观社会职场的每个角落,都会有女性忙碌的身影,在巾帼不让须眉的年代,女性在职场的竞争力呈上升趋势。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无疑给自身竞争力增加了筹码。然而,在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女性就业劣势很难消除,比如用人单位对女性员工年龄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单位招聘性别仅局限在男生等等,这些现象都会对女性就业心理产生影响,无形之中增加了女性就业压力。

所以,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的方式反映当前女硕士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全面系统地分析造成目前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尴尬局面的多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女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策略和措施, 旨在树立女研宄生的职业自信心,为其选择职业发展道路提供实践性的指导意见与帮助。对社会发展有较深远的意义。

二、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国内外研究

在国内,对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因为女硕士生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相对于女大学生,女研究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特殊性,这种差异性使我们不能把她们完全混为一谈。女研究生的就业真正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也是在近几年,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研究视角也多聚焦于心理学,教育,社会,政治等方面,研究方法大多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也有少部分文章以定量研究为基础。

在女性研究生的就业心态方面。随着近几年研究生不断扩招以及日趋市场化的择业就业机制的巨大压力,女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女研究生的心态受到了人们的关注。1刘朔在女研究生就业心态的调查研究一文中首先从择业观、家庭事业观、创业观三个视角探讨男女研究生的差异:男生注重事业,愿意自主创业;女生重视家庭,创业意识薄弱,以家庭幸福为第一要务。罗伟、吴海燕认为女研究生的就业态度直接影响她们的就业,他们对在读的女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査,并分析得出多数女研究生就业时先考虑稳定因素,同时对就业有惧怕甚至逃避心理。此外,方斌则阐述了女研究生就业难是自身素质不高引起底气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性过强,自我定位不准确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偏见等原因。2苏丽莉则认为女研究生存在就业人格缺陷,一些女研究生由于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打击时便会产生弱势的择业心理。她们逐渐把精力转移到自己的形象上,认为自己能够自谋生计就够了,把自己的成功寄托在男生身上,希望以此来获取自己实现。从而放弃了自身的职业兴趣,不愿去挖掘自己的职业能力,更不敢去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在个体层面,表现为女硕士自身能力的不足。晏朝飞、张宇则研究了在就业过程中女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困扰,如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等。方芳、曹碧艳认为人才供大于求是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前提条件。4毛琪、李思聪认为由于男女生理差别、社会角色及工作本身的性质,使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录用女研究生的福利待遇成本要高于男生,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会优先考虑招用男性员工,甚至有的企业直接对女研究生增加限制。

总而言之呢,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性别歧视是女硕士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西方学者还从性别隔离理论,互动理论来阐述女性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他们还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因素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西方学者的这些研究成果对研究我国女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有积极地指导意义,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参照本国劳动力市场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市场, 1

3 刘朔.女研究生就业心态的调査研究[J].中国研究生.2005年03 26-27 苏丽莉.女研究生职业角色选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以西南大学女硕:I:研究生为例.学位论文 方芳,曹碧艳.浅谈我国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12) 毛琪、李思聪.女研究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处

4 特别是我国的研究生扩招、就业政策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女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硕士研究生整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女硕士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低就业率、低就业满意度、就业歧视、隐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女硕士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这不仅造成社会宝贵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才的均衡发展。对女研究生就业现状及问题主要从四方面进行研究:隐性失业、就业性别歧视、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

隐性失业。隐性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随着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供需失衡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硕士生幵始和本科生甚至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有些女硕士生不想多年的求学经历换来的是“失业”,故而“委屈下嫁”,做着与自己所学极不匹配的工作,这对国家人力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这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背后是隐性失业的危机。

就业性别歧视。性别歧视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女性就业的过程中,就业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最突出、历史最长,并在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研究所采用的性别歧视,是指在求职过程中,女硕士生因为性别原因而不能获得和男硕士生同等的就业机会,甚至在各方面知识、能力和技能上都优于男性时,依然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调查显示,81.1%的女硕士生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女硕士生获得的就业机会要少于男生,处于劣势地位。在实际操作中,男生一般投2到3份简历即可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而女生要得到一次面试机会,要投8到10份简历。目前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称在就业过程中,“女硕士=男本科、女本科=男专科„„”

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体制、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者在包括经验、技能、知识、工种、性别、年龄、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不一致而造成的失业”。从招聘市场来看,在女硕士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经常出现“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情况,用人单位期望招聘的人才招不到,而有些女硕士生却“虚位以待”,找不到工作。女硕士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就业结果在地区间、院校间、专业间有差异。

选择性失业。选择性失业既不同于自愿性失业也不同于非自愿性失业,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就业过程中,因为就业岗位与自己的就业预期不相符而主动放弃就业机会,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寻找或等待自己所期望的就业岗位而导致的失业现象。据调查,女硕士生对就业起薪的期望正趋于理性,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对就业区域的期望越来越现实,但还是有很多女硕士生期望去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就业,而对竞争相对较小、比较需要高学历人才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不感冒,抱定社会上流行的“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幢房”的就业观念。另外,女硕士生对就业单位的期望仍然不太现实,68.4%的女硕士首选的就业单位仍然是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包括高校),而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企业却鲜有人问津。有一些女硕士生一味追求声望比较高、社会地位比较好的职业,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选择性失业。

四、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我国劳动力市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关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为存在就业歧视,就业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市场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首先,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歧视,其次,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我国高校毕业女硕士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女硕士生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拥有确定的、丰富的工作信息,但无法获得相关应聘者的全部信息;二是硕士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获得相关工作和用人单位的可靠信息,也无法将个人全部情况展示给用人单位。再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女硕士生作为高学历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是在我国,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如果女硕士生初次就业是进入到次要劳动力市场,那么以后想要流动到主要劳动力市场将会面临很多难题,比如户籍迁移、职称评定、档案调取等等。更为不利的是,选择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旳女硕士生,其人力资本收益将要远远低于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可能获得的水平。这样,很多女硕士生宁可选择主动失业,也不愿意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因为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将意味着多年的教育没有给自身带来收益。

劳动就业权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权其中有一层含义就是职业保障权。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劳动法》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以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赋予了我国女性劳动者与男性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却忽视了我国现实中存在的由于各种社会因素而导致的男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事实,没有规定在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办法,更缺乏计对

55史瑨洁.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2012 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的制裁措施。总体而言我国现行对女性就业权的保重措施不完善表现在: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就业歧视范围界定过窄,致使用人单位游走于法律边缘,钻法律空子;对女性就业歧视的救济程序缺乏明确的规定;缺乏合理的反就业歧视的执法机构;保障监察制度不完善。

(二)高校方面的因素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快速发展中,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体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女硕士生是女性中的高端人才,经过两到三年时间的高等教育后,进入到人才市场。因此,高校的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和就业教育等直接影响着女硕士生的就业情况:

第一,高校培养模式落后。(1)培养目标单一性。调研发现,劳动力市场上对硕士生的需求更多是应用型、职业型和专业型的研究生。但我们现在培养了大量学术型的硕士生,这就跟社会的需求产生了脱节。(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所有毕业生就业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所以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也不需要过多考虑市场需求的问题。(3)专业目标过于笼统,课程内容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培养硕士生专业目标制定得很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甚至没有明确的专业目标,而高校培养硕士生专业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以后的求职方向和发展道路。

第二,高校培养质量下降。高校培养质量下降也是影响女硕士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招生规模扩大,师资不足。(1)高校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高校出现师资紧缺的现象,特别是优秀导师资源非常紧缺。(2)教学设施滞后,科研经费不足。硕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原有的基础设施远远赶不上招生硕士生人数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理工科专业,由于设备欠缺,实验室供应不求,直接影响了硕士生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3)硕士生培养管理过于松散,缺乏应有的淘汰机制。目前,我国高校硕士生培养基本上是采取“严进宽出”的培养方式,淘汰机制几乎为零。很多人考研是为了规避暂时的就业问题,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专心于科学研究,而毕业时只要论文答辩通过便可拿到毕业证,所以很多硕士生忽视了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而也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显得不足,直接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

第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不足。当前,女硕士生就业难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很盲目的去就业市场搜寻工作,成功率非常低。6调查显示,77.4%的人对自身没有

6曾晓芬.我国高校女硕士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12 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只有很模糊的规划,占到女硕士生总数的82.3%。另外,我国高校目前缺乏比较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很多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是从学校行政或教辅岗位抽调过来的,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和技能,导致学校就业指导质量效果不显著。

(三)女硕士生个人方面的因素

首先,女硕士生生理和角色的局限。男硕士生和女硕士生在生理条件上存在着在与生俱来的差异,而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节奏是以男性的生理特征为制定标准的。女硕士生在体力和精力方面远远不如男生,而我国经济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力市场对体力劳动需求的依然旺盛,很多行业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夕卜,还需要较强的体力和精力。另外一方面,传统的社会分工赋予女性最主要的职责是家庭责任。其次,女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欠缺。调查显示,仅有17.7%的女硕士生对自身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多数人对自身有比较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一些人从没给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态度盲目前行。最后,就业期望不切实际。有大部分女硕士生将就业单位锁定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高校,民营或者私营企业依然没有进入女硕士生的视野;就业区域上很少有女硕士生愿意去西部地区或者基层单位。同时,女硕士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她们的就业竞争力,但在本次调查中41.5%的女硕士生表示最困扰其就业的因素是“自身竞争力不强”。

五、提高女性研究生就业能力对策研究

女硕士生确实存在一些特殊的就业问题,女硕士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笔者认为,解决女硕士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女硕士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因此,要运用综合治理的思想方法,从本质出发,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全面系统的提出改进女硕士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应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女硕士生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增加适合女硕士生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女硕士生就业问题最直接的办法,但要增加女硕士生的就业岗位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政府方面和高校方面的共同努力。

其次,完善毕业硕士生的就业市场。政府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扫除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影响女硕士生就业的政策和体制因素,为毕业女硕士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进一步打破就业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户籍歧视制度,建立起统

一、幵放、公平竞争的硕士生就业市场。 再次,杜绝性别歧视,建构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社会整体的价值观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当前,我们需要利用各种手段,积极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当前我国亟需抵制落后的性别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先进的性别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对陈旧和落后性别文化的批判,大力倡导和宣传与时俱进的社会性别文化,构建男女平等、共同进步、互相尊重、协调发展的社会性别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结语

不论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研宄生扩招,选择考研的人数依然呈每年递增的状态,相应地,女研究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比例甚至超过了男研宄生。然而,有资料表明女研究生的就业率比男研宄生低6.4%,因此对女研宄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中,在75家企业当中,有42家(占56%)表示,薪酬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招收男毕业生,只有3家表示愿意招女毕业生。这让我明白了我毕业以后也可能会面临性别歧视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女性硕士,在研究女性硕士的就业能力分析中,通过中外文献的查阅,我更加的了解了我自己的不足以及我的劣势,临近毕业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包括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缓解压力等等。

虽然“女研究生就业难”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也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大多数己经成功就业的女研究生都表示自己并没有遭遇所谓的性别歧视,如果有,也是女性心理自设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为女研宄生对其就业及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本人认为研究更多国内外成功女性的案例会更有意义。

七、参考文献

[1] 刘朔.女研究生就业心态的调査研究[J].中国研究生.2005年03 26-27 [2]苏丽莉.女研究生职业角色选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以西南大学女硕:I:研究生为例.学位论文

[3]方芳,曹碧艳.浅谈我国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12) [4]毛琪、李思聪.女研究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处 [5]史瑨洁. 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2012 [6]曾晓芬. 我国高校女硕士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2012

第五篇:农村公路研究现状综述

第24卷 第3期重 庆 交 通 学 院 学 报2005年6月

Vo1.24 No.3 JOURNAL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June 2005

农村公路研究现状综述

宋学文1,张红艳2, 冯 晓1

(1.重庆交通学院土木建筑学院,重庆400074;2.湖北省公路局,湖北武汉430030)

摘要:笔者在文中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农村公路概念、建设标准以及养护模式和规范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

主要问题.并就农村公路研究中的部分问题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关 键 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现状

中图分类号:U412.3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16X(2005)03-0077-03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它增加了公路沿线农民的收入,加强了城乡沟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二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三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发展相对滞后,就不可能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国家加快了农村公路发展的步伐,全国范围内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到“十五”末,全国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力争使全国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8%,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6%,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50%以上.

1 农村公路的概念

关于农村公路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村公路有如下定义:农村公路一般是指通乡(镇)、通行政村的公路.通乡(镇)公路是指县城通达乡(镇)、以及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公路.通行政村公路是指由乡(镇)通达行政村的公路.也有部门认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农村公路就是指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还有一些省市根据本地的农村公路现状给农村公路下了不同的定义.

2 建设技术标准

为了更好地建设农村公路,使其规范化,国内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进行了一些研究,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依据.例如:交通部公路司2004年2月出台了《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共分5个部分:包括总则、控制要素、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村镇道路,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依据.还有其他一些省(市)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了一些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甘肃省制订的《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适用范围、农村公路的等级、环境保护进行明确解释,对设计车辆、行车速度、公路用地以及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平面交叉、沿线设施的设计要求比较具体明确.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乡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在总则中它具体规定此标准适用于四级以上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20km,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辆以下.在路线、路基、路面、桥涵设计要求上设计参数比较具体,在其他方面简要对隧道、漫水桥和过水路面、绿化、沿线设施进行了说明.在说明部分介绍了制订此标准的必要性的依据,对农村公路的定义、计算行车速度的确定、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等问题进行了解释.《重庆市农村公路施工简易手册》从等级划分、路面典型结构、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质量评定要求等方面对农村公路建设作了论述.青海省交通厅出台的《青海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

准》(试行),它的内容要求及技术参数基本和《吉林省乡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一致;

3 养护模式与技术标准

目前,在我国140万公里的通车总里程中,农村公路约占72%.随农村公路的发展,里程逐年增加,如何管理和养护好已建成的农村公路,使其连续、稳定地为农民服务,就成了摆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3.1养护单位

关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单位,根据《公路法》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乡道养护工程的管理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有些地方由村民委员会组织人员养护.这是根据农村公路在各地区的所发挥的作用和各地区的养护模式不同,而养护单位也有所不同.

3.2养护模式的探索

在农村公路管理模式方面,国内的研究比较多,如交通部公路司的《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河南省的《县乡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吉林省乡道管理办法》、《云南省县乡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贵阳市农村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贵阳市市属列养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等,以及一些地方性的规定如泰安市下港乡制定《道路养护管理办法》、安徽省部分市县的公路养护办法等.总体来说,目前农村公路养护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建庙增人购机”式,即增设机构、增加人员、购置养护设备的管理养护模式.第二种是“自建、自营、自养”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建设主体、明确管养主体、明确县乡镇职责.第三种是“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主体在行政村,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农村公路的通行情况,分别划定一定里程或区域,分配给靠近的行政村,交通主管部门为其免费培训农民养路工,农民养路工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养护农村公路.农民养路工按照养路的好坏或达标率,从行政村委员会或交通主管部门领取一定的报酬.这些养护模式都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后,很好地适应了当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需要,取得了明显成效的;使农村公路能够保持良好的路况,发挥其应有功能.

3.3技术标准

在农村公路养护研究中,偏重对养护管理方面的研究,对农村公路的养护规程研究比较少,可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从总则、路基、路面、桥涵、渡口、隧道、沿线设施、绿化以及技术管理方面进行详细规定的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程.现行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96)以及以前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85)中规定:“本规范用于设有专业养护机构和固定养护组织的国家干线、省级干线和主要的县级公路.其他公路可以参考使用.”它的标准较高,与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不易操作.

4 国外农村公路

4.1概况

国外农村公路的概念.为分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加强公路有效管理,世界各国都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公路网进行分级管理.不同国家的分级标准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国外公路网中和我国农村公路大致对应的部分一般称为县乡公路、地方公路、乡村公路或者叫做低交通量公路.农村公路运输强度不大但数量众多,例如美国2000年拥有农村公路300多万公里,占美国公路总里程的一半,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公路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州及其以下各部门,

例如美国各州运输厅的主要职责除了落实联邦资助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外,就是负责地方公路的建设和养护;而德国州以下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由各县工程处自己负责或者由州公路管理局代管.农村公路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国外公路建设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税收,其中多数国家采取征收公路税的办法.

4.2相关研究

国外在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及其他问题上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英国交通部开展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分析与评价;英国苏格兰地区关于农村公路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印度关于通过网络监控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研究;以及美国华盛顿州关于如何保证和提高农村公路沿线风景质量的研究等.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96)适用对象为高等级公路、干线公路以及主要的县级公路,这些公路在公路网中作用明显,技术标准也比较高,相比之下,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就比较低,如果直接套用规范,显然与农村公路的情况不符.有些地区采取相应降低《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办法,来作为农村公路的养护规程,但是如何参考《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如何降低标准,降低多少,都难以确定.所以现行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不适应农村公路养护的需要.

2.国内外近年来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上有了迅速发展,欧美、日本、中国等国家都建立了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因此各国对高等级公路的管养也非常重视,较早地从线形、路基、路面、支挡结构物、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相关技术标准也比较日趋完善.对农村公路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政府部门对农村公路的养护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乡村公路建养处于无序状态,甚至无人管养状态,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3.在我国近年来做了少量研究,如由重庆交通学院、交通部北京所等完成的重庆市交委项目“重庆市农村公路简易施工手册”(2003年),交通部西部项目“低造价公路研究”(2002年)等.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对乡村公路特别养护规程的专门研究相当缺乏,可参考的资料很少.

4.部分地区在农村公路养护中对养护技术标准、评价方法、养护计划安排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应用到养护中去,但是这些经验缺乏理论基础,没有形成规范,不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最终也不能成为农村公路养护的指导性意见.

5.2建议

1.当前,我国已经认识到农村公路的重要性,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公路,这就需要加强在农村公路相关问题上的研究,逐步完善在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农村公路情况的规范标准,保证农村公路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我国公路发展中长期存在着重建轻养的局面,在养护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资金大量倾斜使用在高等级公路养护中,农村公路一般处于无人养护或养护不善状态,使农村公路状况达不到其使用要求.因此,需要改变重建轻养的观念,把养护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

3.我国在农村公路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存在了不小差距,这也为我们提供了迎头赶上的机遇和动力.通过积极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研究成果,可以缩短我国的研究进程.6 结论

本文从农村公路的重要性着手,阐述了农村公路的概念,就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养护模式和技术标准进行了讨论,并且介绍了国外农村公路的建养及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公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农村公路养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 073-96,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 唐伯明,杨锡武.重庆农村公路施工简易手册[S].重

庆:重庆市公路局,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S].

1997.

[4] 张春贤.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

良好的交通条件[R].2003.

[5] 张召学.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建养并重,农村公路养护

初呈三种模式[N].中国交通报,2004,05-09.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ch on rural road

SONG Xue-wen1, ZHANG Hong-yan2, FENG Xiao1

(1.School 0f Civil and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2.Highway Bureau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3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research on conceptions,constructral standards,modes and specifications of maintanence of

ruaral road in China and points to some questions,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f it. Key words:ruaral road;construction;maintenace;current condition

79第3期宋学文,等:农村公路研究现状综述

上一篇:农商行董事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