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城市现状规划分析论文

2024-05-06

荆州城市现状规划分析论文(通用8篇)

篇1:荆州城市现状规划分析论文

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专业技术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汪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科研所(100083)

【作者简介】高级风景园林师。1939 年生。1960 年于北京林学院园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园林管理、风景区规划设计工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

【提要】本文根据我国近50 年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发展轨迹,提出这门专业技术中一些核心技术,如指标体系、布局结构和城市设计等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利于本专业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 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5当前许多城市正在制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大家所使用的规划模式, 是园林工作者从建国初期在学习前苏联“绿化建设”一书的基础上, 总结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并结合我国造园理论, 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专业技术。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的30 年间, 这项规划始终处在可有可无的状况下。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逐渐突出, 一些城市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进行防治污染工程的建设。相比之下城市绿化建设不仅经济, 而且还因改善城市环境的综合效益理想, 受到普遍的青睐。如特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 特区城市深圳、珠海, 风景城市杭州、桂林及部分工业城市、港口城市等, 因具有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 对外商投资增强了吸引力, 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评选园林城市的关键性条件, 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园林热的形势促进了园林专业规划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一、规划的核心问题

“绿地系统规划”中(以下简称“规划”)最明确的目标是绿地指标体系, 因指标是“规划”的重要量化标准。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产物,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聚集地。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对自身发展规划认识的不足, 常造成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各种失误, 因此, 不得不反复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地弥补这

种失误带来的危害。这正是城市规划的滚动发展及不断修编的目的之一, 也就是不断弥补城市开发建设中失误的规划方法的发展。“规划”需要解决城市生态环境失衡的问题, 重塑城市自然生态。这种再造的生态环境, 是由城市特殊的需要而构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合。所以“规划”的绿地布局结构和功能特点是衡量“规划”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 也是“规划”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一个好的“规划”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首先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的一个单项规划, 属于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工作。不仅要解决绿化区内的分区布局、分类要求等, 还要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 提出控制与发展的具体要求, 因此, 它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混合体。

二、规划指标的性能

绿地指标必须是一个综合、周密的指标体系。国家对“绿地率”的要求是: 城市新建设区不低于30% , 旧城区不低于25%。城市绿地率是在城市用地平衡中作为争取绿地的法定手段, 但是仅靠这一指标并不能保证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保持或提高城市生态质量。这是因为目前国家严格控制占用农田扩大城市建设用地, 但又无法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不变, 绿地率控制下的绿地是一个恒量, 由于人口的增加, “人均绿地”指标中的绿地实际上成了一个变量。所以, 因人口增长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以“人均绿地”指标调控是不行的。要以城市的实际人口数进行计算, 提出合理的指标数值并与“城市绿地率”互相补充以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或提高。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的人口基数目前不应再用城市户籍人数计算, 应用城市实际承载人数。并根据调查测算, 确定出一个合理的城市进入公共地活动的人数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再确定合理的人均公共绿地的指标。特别是由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休假时间的增加, 进入公共绿地活动的实际人数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保证公共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游憩空间的情趣,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必须与绿地容量指标相结合, 组成一对相互控制和调整的组合指标, 以保证公共绿地总量和绿地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制约其它城市建设项目侵占现有公共绿地和规划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分布的均匀度”这一指标制定的习惯作法, 是提出各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但是在任何一个已建成的城市中, 公共绿地几乎无法实现均匀分布的要求。因此, 它必须和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的规划相结合, 以乘车和步行时间以及提供便利居民使用绿地的条件来发挥公共绿地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可供居民活动4 个小时的市级公园, 它的服务半径应当乘车不超过30~40 分钟。

为居民经常活动的区级公园它的服务半径应当是乘车不超过10 分钟、骑车不超过15 分钟的距离,否则在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公园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 使公园也会因布局设置不合理而无法充分发挥其游憩功能。

至于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管理水平的指标, 也是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技术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各城市间差距较大, 统计计算方法难以规范化, 因此, 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辅助指标。它是随着树木成活和生长, 逐渐提高与绿地率相关的对照关系值。

总之,“规划”的指标体系包括:

(一)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相辅相成达到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质和量的平衡与提高的指标组。

(二)人均公共绿地和公共绿地容量及公共绿地均匀度三项指标的协调是保证公共绿地量与质的提高, 实现公共绿地能充分为居民享用的指标组。

(三)这样的组合指标体系其主要控制作用在于不断向城市总体规划反馈, 促使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功能的影响, 与城市总体协调, 增加绿地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绿地的布局结构

我们以往通常把城市实现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作为布局结构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它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口号,并不是规划的科学规律。因为,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国家建设部和各市园林局要求每一个城市的道路必须绿化,因此,道路必然会形成“绿线”。把城市的公共绿地视为绿点必然有路相通,绿点与绿线自然相通。每一个单位都必须植树绿化, 当然就形成一个较大的绿面。因此,城市中的点、线、面是非结合不可的。因而它不是城市绿地结构的布局原则, 而是绿化建设管理的必然结果。“规划”要设计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则是根据城市的环境危害源如: 地震;洪灾、风暴、高静风率;烟尘;噪音及水源的污染;人口及建筑的密度过高;温、湿度的过高过低等。这些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环境因素, 怎样以绿地的布局结构形态进行消除、改善和缓解?当前国内外有些城市如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采用大面积城市中心绿地来提供富氧离子, 减低热岛效应;用楔形绿地或宽阔街道绿化将郊区森林的新鲜空气引入城市;用带状绿地、环城绿地作为防灾、防震用地等。这种结构布局方案往往较易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组成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 受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重视而被采纳。这些

实践有利于我们对布局结构理论的总结与发展。

四、城市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景观可分为两大类型, 即人工建筑与构筑物景观和自然的植物与山、水景观。前者反映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水平, 后者体现了城市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特色。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城市的景观特色和艺术风格。由于自然环境和城市建筑的融合, 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 根据每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色和传统的历史文化, 在城市空间视线的焦点地段及典型的城市景观区, 进行城市空间设计和创意, 是城市的闪光点, 以反映现代城市富含绿量的新风貌, 也是在“规划”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为使城市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且能反映时代和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的新特色、让城市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学习、教育的阵地以及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的荟萃地, 促进智力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 展望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下, 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会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中一项重要的专业技术规划, 同时也是城市文化艺术创作园地, 需要我们园林工作者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变化而去探索、去研究, 以促进本专业学科的提高与发展。

篇2:荆州城市现状规划分析论文

关键词:荆州,区域经济,定位,产业,对策

一、荆州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上分析,经初步核算,2006年~2008,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438.06、519.63、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45%、12.4%、12.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6.73、154.20、187.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7.8%、8.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41.78、174.15、211.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69.56、191.28、224.9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10.1%、12.0%。随着经济发展,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增量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多、比重大,“三农”问题集中突出,作为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面临着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地方种粮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负债过大的问题。

(二)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面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偏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受制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甚至失衡。

二、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

区位是一种地理位置和地缘格局禀赋,但只有通过人们的充分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才可能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荆州在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地形优势。荆州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河流交错,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湖泊密布,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

2、气候优势。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3、交通节点地位优势。荆州从地理上讲是两湖平原中心,从地缘上讲是两湖平原的结合部。从古到今,荆州一直是中国东部向西南过渡的重要节点,随着“四纵四横”之一的沪汉蓉高速干线铁路即将贯通荆州,联合汉宜、汉光等高速公路,荆州成为鄂西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荆州在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区位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荆州市处于湖北省乃至中部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1+8 城市经济圈”(指武汉以及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个城市)对荆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减少了很多的发展机会。

2、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弱势长期存在,信息不通畅,人员流动受阻,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成长,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

3、远离行政中心,区域行政壁垒长期存在,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在根本上改善,对荆州享受政策优惠和发挥区位优势产生不利影响。

三、促进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产业定位,调整产业结构。

1、充分利用地处江汉平原的优势及良好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农业。重视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农业体制改革,发展大农业和现代化机械化农业;以江汉平原为经济腹地,促进江汉平原水稻产业带、水产品产业带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保持其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地位;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依靠国家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粮食补贴等惠民政策,节约农业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落到实处。

2、将工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结合实际,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的集约式增长,减少因污染等导致的环境治理成本,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3、将开发第三产业放在战略性地位,推进旅游、餐饮、休闲、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荆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与农业优势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内外人员的流动,促进外来消费,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经济贡献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1、明确城市性质和方向,确定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荆州由于产业定位不明确,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方向性。因此充分了解荆州市的发展状况,明确城市的发展能力,确定荆州市的城市性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设计总体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导向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2、选定城市用地,确定规划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对外交通、仓库、生活居住区、各级院校、科研单位绿化等用地,改善市容市貌,消除低矮房、防止用地分散、重复建设、功能分区不明确等问题,促进标准化,打造生态型、环保型城市。

3、合理布置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的位置,构建以公路、河运、铁路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有效促进信息流、人员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

4、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如供水、排水、防洪、抗旱、电力、通讯、煤气、公共交通等,优化居民的生活生存环境,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有力的保障,吸引投资和消费,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三)保留和吸引人才

1、保留本地人才。荆州市教育事业发展较为成熟,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才不仅要培养得出来,也要留得住。这就要求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如大学生下基层、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区域就业优惠等政策,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区

域经济效益。

2、吸引外部人才。湖北省是教育大省,也是人才大省,荆州应当利用这种优势条件,提高城市开放程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坚冰,降低外部人才准入门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提高地方政府的博弈能力

1、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市场、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在“职依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原则下,对经济放宽、放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2、提高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博弈能力。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及与其他地方政府的合作,地方政府博弈过程中,要综合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制度创新,强化监管力度,加强预期研究,打造诚信政府,保持理性,使博弈积极效应最大化、消极效应最小化,选择最优的策略组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机会。

总之,荆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粮食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着力促进工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积极开发第三产业生产力,引导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和整合矿产、能源、人才、科技、信息等各种资源,集约化生产,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深刻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合理规划,扬长补短,争取资金、信息、人才支持和跨区域合作,改变“经济孤独”的困境,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长远发展,确保在中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

2[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0

4[3] 胡宝清,严志强,廖赤眉.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2

[4] 左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7

篇3:城市规划现状及管理分析

1 分析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1.1 城市规划随意盲目, 缺乏系统性

城市建设中先行规划占有重要的作用, 系统有序的规划好比是为城市宏伟蓝图提供了基础框架。市政基础建设、社区建设、道路规划、绿色建设等所有的城市建设都离不开事先系统有序的城市规划。但是,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常处于一个变化、动态的过程中, 表选出极大地盲目性和随意性。分析原因的话, 可总结出以下两大点。

(1)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的话, 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都是处在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中的,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和现象, 所以城市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 政府在实施城市建设项目决策时, 往往不能充分、彻底地汲取各方意见, 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的话, 则会盲目、被动地改变或调整城市规划方案, 致使目前很多城市的建设项目严重缺乏系统规划性。

1.2 忽略质量与品味, 片面追求城市建设速度

很多城市建设者和地方领导在城市化进程中, 片面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和城市表面形象的改变, 违背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与本地区的实际经济水平, 盲目规划, 大搞特稿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忽视了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城市品位, 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3 城市的盲目建设, 居民生活受影响

盲目无序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城市各功能区的开发不科学, 尤其是大中等城市生产用地与居民用地布局不合理, 市中心常出现人口拥挤, 道路堵塞、交通不畅、环境污染、上下班花费时间多等难题, 严重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人口密度过大的市中心或繁华地区基础设施配备也严重不足。

1.4 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不一致, 生态破坏严重

城市的品味如何, 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如何,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如何不仅仅在于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备数量上, 而是要看城市的街道布局是否合理, 城市的绿色规划是否充分, 城市的生活环境是否充满人性关怀。绿色、环保、可持续、可循环的生态环境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的关键指标。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然而纵观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规划建设, 不难发现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背后, 城市建设部门和地方领导缺乏对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持法的贯彻力度, 对城市项目竣工后的环境影响评估和水土方案的编制上重视不够, 大量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浪费、土地面积剧减等问题充斥着城市化进程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

2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策略探讨

2.1 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 站在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高度上, 统筹城市规划, 运用整体性和联系的观点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局部布局, 做到和谐稳定、活泼有序、统筹兼顾、共同发展。除此之外, 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管理公示制度、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和城市规划监督制约制度, 增加城市规划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2.2 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对于一些规模大、资金投入多的城市项目, 必须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谨慎的讨论具体方案, 避免盲目建设, 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城市建设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多多立足于城市居民生活的热点和难点, 切实解决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不盲目追风也不原地踏步;要贯彻中共十八大“厉行节约”的号召, 在城市建设中, 坚持绿色发展、适度发展、节约资源, 杜绝浪费。要根据自身城市发展的特色逐渐摸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道路, 充分发挥城市的系统功能, 不断促进城市的绿色、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2.3 转变职能、深化改革

要深化城市建设规章制度、规划审批制度改革, 规范行政许可、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立法保护。要坚决取缔没有行政许可的项目审批, 加强对合法项目的后续监管。尽快建立起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城市建设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 尽快实现行政方式、执法方式的积极改善, 密切城市建设进程中与各方群众与团体的互动交流, 共同协商,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公正化。

2.4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急剧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城市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既无法保障当代人的可持续发展, 又牺牲了下代人的利益。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必须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不能拆了东墙补西墙, 必须完善健全城市环境立法, 保护水资源, 保护耕地, 建设美丽的生态城市。

3 结语

城市建设是一项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种因素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是城市发展的龙头, 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 制约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壮大和城市品位的进一步提升, 所以, 城市建设者和地方领导必须要深化认识、与时俱进, 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城市特点的城市建设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宏山.多元利益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4) .

[2]孙启广.浅谈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 2009 (8) .

[3]刘伟.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1) .

[4]周茂琅.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8 (7) .

[5]韦少港.城市地质学与城市规划研究探讨[J].江西科学, 2011 (3) .

[6]程海霞, 王丹.浅析城市规划的现状及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8) .

[7]周文昊.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 (11) .

篇4:荆州城市现状规划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对居住区绿化中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布局进行 了理论探讨,结合实际,详细论证了生态园林景观在居住区绿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生态设计;景观设计

前言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设计的新思路。

一、按照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总体构思,居住区绿化中的植物配置应以下原则:

1.考虑住宅区的布局

宅旁绿地的面积和布置方式,受居住区内建筑布置方式、建筑密度、间距大小、建筑层数以及朝向等条件所影响。一般周边式布置的建筑之间,除道路外,常形成建筑前后狭长的绿化地带。行列式建筑能使住宅争取到较好的朝向,因此是当前采用较多的住宅区规划形式。按照这种住宅楼的布置行列式地种植乔、灌木,虽能节省投资,但比较简单、呆板。近年来,很多物业化治理小区相继建成,小区内配置设施完备,并且预留了足够的绿化空间,对这种布置的住宅区多采用楼间组团绿化形式。绿化设计者应根据小区内不同的设施,将绿地自然贯穿、配置在其中,使绿化配置的更自然、协调一些。此外,还有混合式布置的建筑,点状布置的建筑,起绿地布置也应与建筑布置相协调。一般来说,建筑密度小、间距大、层数高则绿地面积大,反之则绿地面积小。

2.考虑住宅楼的采光:

宅旁绿地应当尽量集中在向阳的一侧。因为住宅楼朝南一侧往往形成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光照条件好,有利于植物生,可采用丰富的植物种类,但种植要注重不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种植乔木,不要与建筑距离太近,在窗口下也不要种植大灌木。住宅北侧日光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可将甬路、埋置管线布置在这里。绿化时,应采用耐荫植物种类。另外,在东西两侧可种植高大乔木遮挡夏日的骄阳,在西北侧可种植高大乔木以阻挡冬季的寒风。科学实验证实,乔木四周温度冬高下低,比较稳定,所以,宅间绿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乔木为主。对于那些有电线、电话线、热力、煤气管道通过,不适合种乔木的地方,为了减少尘土,调节温度,要设计种植草坪。假如住宅区靠近有空气污染的工厂或噪音很大的街道、车站、码头,则必须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设置防护林带的宽度。

3.在做住宅区绿化规划时,居住区内的生活杂务用地必须妥善予以安排

可在每幢建筑出入口四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设晒衣场;在楼道口左右两边设临时存车处;垃圾箱或垃圾堆积处要有方便的出入口,便于垃圾的清理和运输,此外还要适当隐蔽,以利观瞻;儿童后活动场所应布置在里住宅较远的地方,以保证住宅的安静。总之,在做住宅区绿化设计时,不但要实现绿化,美化的作用;还要合理布局,从而避免绿地因设计上的缺陷而遭人为破坏的结果。否则即使种了,也是由于不方便群众活动而受到破坏。

4.住宅区在绿化时,不能全部种满树木,应该预留出足够的地方设置必要的器械,设施供成人,儿童休息,娱乐。凡是设有座椅等供人休息的地方,都应种植遮荫的大乔木。

5.对于早期建成的小区,可能在绿化用地的布局上不合理或预留绿化用地不足,在小区改造过程中,水平拓展绿地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应考虑采用爬藤植物对住宅楼,围墙等进行垂直绿化。

6.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每幢建筑的前庭都规划一个开放式的小花园,每个花园的构图,布局应各有特色,使居民非凡是儿童很轻易识别自己的住所。

7.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应考虑如何利用自然生长的野草,虽然野草不太美观,但它也可起到减少尘土、净化空气的作用;何况假如能加强对野草的治理,及时修剪,那么视觉效果也不会太差。

二、生态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1.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城市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先决条件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我们的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2.努力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3.努力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4.努力提高物质、能量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蟲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5.努力提高景观质量

三、景观设计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满足城市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1.意境创造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1利用优美的姿态 松象征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气概;竹象征“虚心有节”;梅象征不屈不挠,英勇坚贞的品质;柳象征强健灵活,适应环境的优点。

1.2利用丰富的色彩 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枫象征不怕艰难困苦,晚秋更红。

1.3利用沁馨的芳香 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1.4利用美的芳名 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迎春:象征欣欣向荣,大地回春。

2.植物配置

篇5:城市消防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市消防规划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编制的一项城市消防建设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消防建设的重要依据。它主要包括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讯等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等内容。城市消防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编制和实施城市消防规划是城市消防事业发展、制定规划目标、完善城市基础消防设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救灾能力、保障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消防工作也凸显重要,严峻的火灾形势使人们对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城市抗御火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同时,在消防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城市发展变化的地方,而导致消防规划与城市发展不协调,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相比产生了滞后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以及《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实施依法管理,重视消防规划的建设,才能保障城市整体协调的发展。

一、城市消防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落后。部分城市未将消防规划列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消防设施的建设也趋于落后。主要体现的问题有:

1、消防站点严重缺乏、消防车消防员不足。由于消防站的建设速度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大多数地区消防站点严重缺乏,消防站有效责任区面积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4-7km2的要求,不能在5分钟内到达出事地点边缘。消防车辆装备也有较大差距。按照《公安消防站消防装备配备标准》特勤消防站应配7辆,标准型普通消防站4辆,小型普通消防站2辆的规定,大部分消防站都达不到标准要求。另外,我国目前消防员数量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零点九一,是西方发达国家消防员数量的十分之一,严重影响部队的备勤工作。

2、市政消防设施匮乏,消防水源设施存在不足。一些古老的城市,在历史的进程中,难以找到顺畅的对接通道,在市政消火栓数量与规范标准上差距较大,尤其是区域性供水,由于部分路段地下管网口径小,流量小,且大部分与民用水,工业用水混在一起,加之城市中心高层建筑及商业网点不断增多,用水量成倍增长,致使一些住宅小区高峰用水经常出现断流现象,达不到消火栓出口压力的规范要求,加上城市中天然水源设施普遍缺乏。

3、消防通信设施较为落后。消防通信是火场调度和火灾管理的源头。目前大部分地方由于受经费的制约,使火灾调度设备超负荷运转,火灾专线更没有建立,这对责任区中队接到同一地区同时发生两起火灾时,便无法取得联系,这势必贻误战机,也就更谈不上迅速调集灭火力量,迅速有效地扑灭火灾。

4、城市中心旧城区小型消防站建设困难。旧城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商业地带,人口、建筑密集,道路狭窄,寸土寸金,消防责任区面积过大,原有消防站的布局大大超出了保护半径的范围。根据消防规划的要求,对于旧城区内按标准建站实施难度大的地区,应保证在划定的责任区范围内建设2~3个小型站,但一些职能部门为了经济利益始终没有在市中心的合适位置规划预留出小型消防站的位置,一旦发生火灾只能依赖毗邻消防站出警灭火,大大延误了火灾扑救的时间,给消防队的灭火救援工作增加了难度。

5、人为损坏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市政公共消防设施特别是消防给水管道,消防栓等由于城区改造、街道拓宽、建筑用地而被有关部门的拆除、掩埋有的甚至则被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圈占,砸坏、挪着他用,这些人为的因素加剧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数量的减少。

(二)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一项为城市长远合理发展奠定基础的全局性工作,并且是用来指导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城市总体布局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选择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要素要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但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使用功能的转变,以及部分地区缺乏超前的、统一的消防发展总体规划,导致部分区域城市功能分区混乱,缺乏明确的功能分区,各城市功能组团间缺乏必要的消防隔离带,“城中村”、“马路经济”、“多合一建筑”等大量存在,留下了大量的消防隐患。

(三)消防监督、宣传工作相对滞后。首先,社会上部分人对消防宣传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消防宣传可有可无,做消防宣传只是做表面文章,不能把消防宣传摆在突出的位置。其次,消防宣传缺乏足够的资金,宣传设备和人员数量未能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宣传需求。另外,宣传的形式比较单调,缺乏一定的创新,在很多地区的消防宣传还不够彻底。

二、问题存在的根源。以上问题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综合分析,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城市消防规划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不够健全,编制城市消防规划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在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实施城市消防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显得不够充分。现可作为城市消防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八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实施”,但这两部法律对城市消防规划管理均未规定具体措施和罚则。1989年由公安部、建设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制定的《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是相对比较具体的部门规章,但由于是在《城市规划法》和《消防法》之前实施的,现也未作修订,故其有效性和可依据性已不存在。可见,城市消防规划管理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二)部分城市未将消防规划列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是国务院为强化公共消防设施而作的法规,这也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此前公安部、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曾下发过《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对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基础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种种因素,目前部分城市在消防规划建设中欠帐过多。有的地方未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基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三)有关部门没有真正把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放在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公共消防设施是保卫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公共设施,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职能部门普遍缺乏消防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在消防设施建设中,新建开发区不重视,过去老城区不维修,更谈不上经费的加大投入。

(四)专项资金不足是影响城市城市消防规划的源渊。城市消防规划需要专项的资金,尤其在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方面,消防站、消火栓、消防装备和通信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属于地方财政拨给、专款专用,加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态势,因此在经费上不能正常的加以投入。

(五)市政工程建设消防监督管理相对薄弱。目前,大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的消防专业规划编制不够详细,有的甚至只有几句文字说明,规划行政主观部门和规划设计人员对“消防规划”了解甚少;而已编制的城市城镇消防规划大部分未按照《城市规划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进行公布,人民群众对“消防规划”的概念十分淡薄。因此,消防规划不仅不能引起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而且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有力监督。另外,市政工程建设和投资项目工程建设的消防监督管理在一些县市仍然相当薄弱,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如道路、管线等在设计审查时未通知公安消防机构参加;有的投资项目工程设计未经消防审核或审核合格擅自施工,有的工程竣工后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擅自投入使用,城市消防规划得不到落实,也给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留下先天不足。

三、关于加强城市消防规划的合理化建议

(一)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城市消防规划管理的有关法规规章。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自制定了一些《城市消防规划管理规定》,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抓紧制定和完善城市消防规划管理的有关法规规章。本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则,着重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规定将消防专业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审批。二是明确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职能部门。城市建设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具体负责消防规划的实施工作。三是解决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实施的经费保障。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抓紧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全面开展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公安消防机构应积极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参与城市消防规划的编制。各级政府应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城市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大力加强城市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消防规划的监督可以有效发挥人大、政府的监督作用,如提请人大组织消防执法检查组,或者提请政府将消防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评内容等,督促各级政府制定城市消防规划计划和组织实施。可以发挥主管部门的监督执法作用,开展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抽查,对违反城市消防规划和报建审批程序的工程给予严惩。也可以发挥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的舆论监督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遵守城市消防规划。总之,规范消防审核,加强设施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任重而道远。

(三)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消防规划的主要依据之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是与城市的发展配套的工程,所以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必然导致消防规划的调整。针对消防规划的调整滞后于城市规划调整步伐的情况,应当在加快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适时调整消防规划中的相应部分的内容,特别是要加快新划入城市区域的城郊集镇的消防规划编制工作,使之具有科学性、法规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消防站等消防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必须与城镇的全面建设统筹考虑、同步发展,改变城市相当部分区域无消防安全保障的现状。对布局不合理的生产和储存化学危险品工厂和仓库,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其进行关、停、迁,控制其发展,逐步取消。对不合理的城中村、旧城区及严重影响消防安全的工厂和仓库,必须纳入近期改造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其采取拆除、迁移或改变生产性质、使用功能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四)加强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规划和管理。根据1990年1月1日公安部、建设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精神,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应当纳入城市规划,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城市消防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火灾损失,是社会稳定、服务民众的一项公益事业。这需要大量资金,要赢得民众对城市公共消防建设的支持,职能部门必须依据《消防法》和地方消防法规的规定,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本着“人民消防人民办、办好消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来提高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民众对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重要性认识。

篇6:荆州城市现状规划分析论文

荆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荆沙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许多地方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回填而成的,土壤偏碱,城区部分绿化苗木生长不良与此有很多关系。土壤水分与降水也有直接关系,荆沙城区年降水量丰富,且集中在春夏季,因此荆沙春夏地下水位高,土壤含水量大。

荆沙城区多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3℃,最高地面温度出现在7月份为32.3℃,最低地面温度出现在1月份为4.4℃,全年地面温度较差为27.9℃,土壤温度变化与大气温度变化紧密连接,荆沙城区多年的平均气温为16.10℃,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为28.0℃,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3.40℃,荆沙城区的出霜期多在11月23日左右,终霜期在3月11日左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始日期在3月25日左右。设计原则

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园林意境和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家”的理念为设计立意。足球场边采用绿篱、草坪、广玉兰来布置,将绿篱修剪成波浪形,道路管理局楼后景观设计主要延续花坛植物的自然景观,局部休闲区布置波浪形色块,球形植物等,充分体现高等植物的地下植物景观,同时也丰富了管理局的庭院的景观。规划设计

在功能设计上处处应体现以人为本,从景观环境着手的思想。通过对工作人员环境需要心理的深入理解,营造高品质工作与居住空间,在功能设计上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使功能设施小品化,人本化,给工作人员提供一片舒心的休闲空间,交流空间,活动空间,处处体现最重的工作与居住空间之温馨,设计理念中将健康晨练,步道,运动器械等以年龄和个人身体状况分类区分,庭院中的连座树池,景墙连椅,休闲座椅,垃圾桶,路标,灯饰等都和景观意趣相结合,使其在完成功能的目的同时又形成了社区家居的小品意义.在总体布局规划中,本着,“人本、自然、文化、经济、美化、安全”为中心原则,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为基础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为居民塑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采用自由组合形式,随着空间地势自由变化.整个设计采用一条景观主轴线即南北轴线(不行入口广场)-办公楼-中心花园绿荫广场,休闲小游园-阳光草坪-健身运动广场.3.1 中心花园、绿荫广场阳光草坪的靓点设计

中心花园绿荫广场,是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的连接点,该区为自由式的休闲区域,由修剪整齐的整形花灌木和色彩斑斓的四季树木组成植物景观,在其间布置小型休息广场,草间汀步,景观步道.阳光草坪上面种植物有若干花灌木和少许乔木,形成一片疏林草地,为人们提供一片休闲娱乐的自然场所。

3.2 健身运动广场

该区域设有一篮球场,一个足球场,在其间布置一些树池,场地边缘安放椅子,为方便那些工作一天的人们在下班休闲运动后休息聊天,同时也可作为家属晨练活动场所。

3.3 休闲小游园

该区域由线状道路和小块硬地铺装点缀其中,让人更加亲近地接触大自然。在此区域还设有一弧形的单架廊,夏天人们坐在其中可以边纳凉边观景。种植设计

本次植物配置遵循自然、经济、适用和景观相结合的原则,考虑不同树种的高低错落搭配。突出植物季相,色相的变化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层次性,提高植物的观赏性,整个植物配置要使建筑处于密林之间面不产生压抑感。植物搭配上自然、和谐,与整个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周边的植物配置以乔木为主。主入口处植物采用了大量枝型好,经济价值高的植物,并在地面树池中搭配灌木,表达入口的景观效果,突出其重要地位,点景树布置于轴线的景观节点上,小乔林成组栽植于大树下作为衬托。灌木采用分层次密植点缀的形式。种植要求

(1)根据基础带土壤状况,要求转运土方,每1m2有机肥500g,复混肥50g~75g.(2)苗木的选择除了根据设计提出对规格和树形的要求外,要注意选择长势健旺、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树形端正、根系发达的苗木。

篇7:荆州城市现状规划分析论文

目前,规划界对城市规划管理权限的划分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城市规划管理权应集中在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因为 “一放就乱”;而另一种则认为为了鼓励区县的积极性,应将城市规划管理权分散到区县级规划分局,因为“一收就死”。孰是孰非,很难简单界定。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城市规划管理集权与分权模式上的实践也表明了集权和分权各有其优缺点。集权有利于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但难以调动各区积极性;反之,分权虽有利于各方工作热情的提高,却不利于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造成各区为追求自身利益进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市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减弱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在较为宏观的区域层次上的城市规划管理权限,使 城市规划对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 调显得软弱无力。在这种情况 下,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划分,我们需研究的并不是简单的集权或者分权,而是哪些权力宜于集中,哪些权力宜于分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集权的成分应多一点,何时又需要较多的分权。

一、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权限转变的回顾

1、解放以后至1980年代中期(集中统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步建立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以统一管理城市建设工作。此后,中国的城市建设工作进入了统一领导、按规划进行建设的新阶段。文革时期,城市规划、建设 和管理受到严重干扰,规划管理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文革结束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恢复建立,规划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基本上沿用了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模式。

2、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局部下放阶段)1980年代中至1993年,很多城市采取了由局部试点到逐步放权的措施,主动赋予了区一级比较大的规划管理权力,调动了地区的积极性,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如在“开放浦东”的战略实施后,为了加快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上海市政府率先赋予 区、县政府部分计划、财政自主 权,以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包括规划管理权限在内的建设管理权限也逐步下放。

3、1990年代初期以后(普遍 分散阶段)1993年至今,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展开的机构改革,特别是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铺开,市、区两级规划管理的行政权也随之分开.区级享受了空前的规划管理权。以上海为代表的一批大城市已先后建立起“两级政府,两(三)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系,并以法规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

二、我国大城市现行规划管理体制的几种模式

从规划管理权限的角度来划分,我国大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北京模式

北京采用高度集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是北京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由原首都城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合并而成。主要职能是规划研究、规划审批和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规划,由市规委负责编制;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集中在市规委管理;规划区内的较小面积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负责组织编制,但区规划局无规划审批权,需报市规委审批;区规划局负责檐口在4米以下或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的审批;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是市规委在审批建设工程后,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及建设工程总平面图转至区规划局,由区规划局进行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 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施业务领导。

2、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的特点为规划管理权高度分散。1980年代末期,配合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上海市政府向区、县政府下放计划、财政自主权,包括城市规划管理权也随之下放。权限下放后,除少数重要地段的建设项目许可申请须由市规划局批准外,大多数土地开发、房屋建设项目的许可申请(即“一书二 证”)由区、县部门批准。同时,一般地区的详细规划也由区、县政府组织编制,报市规划局批准。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全市性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仍集中在市规划局管理。区县规划分局人事任免由区县政府决定,市规划局对其无人事干预权;对区县政府批准的“一书 二证”也不具体干预,只在特殊情况下经行政复议程序行使否决。

3、深圳模式

深圳市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采用分级垂直管理模式。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分为市局(规划处、城市设计处)——分局(规 划科)——国土所(规划建管室),共有5个规划国土分局和 38个国土所。市局的派出机构受市规划局和区政府的双重领导。业务上受市局直接领导,区政府予以配合。干部实行垂直管理,即分局的主要领导由市局提名,征求区里意见后,由市任命。三级垂直管理体系的设立对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下一级是上一级的派出机构,这样既保证了规划管理落实的快捷和规划成果层层落实不走样,又利于规划管理与城市具体各地段的实际情况相协调,不发生太大的冲突,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还有利于将规划思想、内容等迅速宣传到城市各个角落。

4、广州模式

广州市采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虽类似于上海模式,但规划管理权的分散程度却远不及上海。1998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深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施业务领导。在统一规划审批、统一管理法规、统一业务 领导的原则下,明确市、区两级 城市规划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发展区分区规划、市发展地区控制性规划,由市规划局负责编制;辖区内的 区属单位小区详细规划、建制镇(村)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负责编制,报市规划局审批;根据市、区总体规划要求编制的区属小区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 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审批;此外,区分局可审批辖区内除国道、省道、铁路和规划宽度40米以上的主干道临街建筑及重点地段外的各类建设工程。区分局审批的规划、用地、报建和查处违 法建设案必须在7天内报市规划局备案。如有违反规划法规和要求,市规划局有权随时否决,区规划分局必须重新审定。

上述四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规划管理模式实践的结果,北京由于绝大多数的管理业务集中在市规委,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使规划管理已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各区的城市建设在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因规划管理权力过度分散所带来的种种弊病也日益显露出来;深圳的规划管理模式是迄今为止较为成功的模 式;广州的规划管理权虽较多地 集中在市级管理机构,但由于区规划局主要是对区政府而非市归划局负责,因此在城市规划执行和实施的推进上也存在一系列矛盾。当然,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并不仅仅由于规划管理系统内部的缺陷,而更多地受到来自于系统以外的压力,这非本文研究的范围,故不展开讨论。

三、规划管理权限划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

1、规划管理权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

(1)降低城市规划决策质量和城市管理效率

如城市规划管理权过分集中于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那么各区、街道发生的问题需经过层层请求汇报后再作决策,则不仅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且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往往由于多环节的传递需要延误一定的时间,从而可能导致决策迟缓,无法适 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如大量的违章建设屡禁不止就是典型的说明。市局因管理人员有限而管不过来,区局和街道又因缺乏管理权限和责任而难以管理。此外,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极为复杂,很难想象,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权限过度集中的结果,无疑会使市级规划管理部门限于日常事务而失去宏观管理的能力,又因疲于应付,顾此失彼,而难逃官僚主义之虞。

(2)降低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 城市规划管理权的过度集中,将降低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执行上级部门的命令,长此以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逐渐磨灭,造成城市管理效率下降,这对城市建设的推进极为不利。

(3)不利于推进城市规划管理民主化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原则是公平、公开和公正。它要求管理公开化、民主化,而过度集权必然导致封闭型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由于透明度低,极易受到行政干预“长官意志”的影响并滋生腐败等现象,不符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

2、规划管理权过度分散带来的问题

(1)重局部,轻整体,城市整体调控能力下降。

受局部利益的驱动,一些区不能有效地树立全市规划“一张图”的全局观念,缺乏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难以落实到地区规划的控制要素上,地区规划的控制要素,在具体操作中,又屡有突破。这种情况下如果市级规划管理部门不能对其建设采取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使城市建设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如土地批租,如果各区规划局都有权力颁发“两证一书”,将使市政府难以控制土地批租总量。

(2)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一些城市的区、县政府拥有财政自主权,同时也具有了投资的主动权。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繁荣本区(县)的经济,往往不顾自身在城市中的定位,争项目、争中心,引起建设规模的不合理攀比,造成摊子过大、布局过散、项目趋同,浪费土地资源,难以发挥集约效应。如广州市某区在城市中的定位为具有旧城风貌的风景旅游区,但为了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却盲目模仿其它新区,建设科技工业园,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不但难以形成规模,而且污染了环境,削弱了自身的吸引力。再如根据上海产业结构转变的战略要求,上海全市工业用地应保持在300—500km2的水平,但区、县、乡镇三级工业用地规划总量已达700多km2,这样势必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环境污染等问题。

(3)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造成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由于土地开发是各区集聚财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地区开发中,往往容易出现追求高容量开发的倾向。不仅使总体发展战略中降低中心容量及人口密度、疏解市中心功能的目标难以落实,还造成部分地区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4)区与区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

由于目前缺乏区与区之间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各区的经济活动和城市建设难以发挥合力,产生最大效益。在区与区分界线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在边界部分的项目安排、土地开发强度、交通组织、市政基础设施安排等都发生一定程度的不协调。

四、新时代对城市规划管理权限转变的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均有较大的增长。根据世界入居中心的预言,21世纪初世界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预测也表明,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我国将基本完成向现代化的、开放的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

在城市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相应地,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也面临着新的变化:

1、城市之间的合作增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 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与竞争。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处于世界城市体系中较低等级的我国必须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在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对立代替了合作。行政壁垒林立,条 块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造成城市产业结构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恶化,然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使得各行政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绝少来往并缺少统一协调。有些城市在地域上已基本连成一片(如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南海、佛山),而规划管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仍是各自为政,对城市之间的协作无能为力。

为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现阶段必须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分工 和协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资金、技术等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相应地,有必要建立跨城市、跨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协调机构,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布局、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统一管理。

2、社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兴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使得公众根本不可能参与城市规划。自1984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政府将生产管理权下放给了企业。而迄今为止所说的权力下放,也仅在政府内部的上下级之间进行,社区、公众还远没有享受到城市规划的管理权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政府在住宅建设、公用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上的投资却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城市社会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要求。将部分城市建设权和规划管理权下放给社区和公众,建立他们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体制和途径,对促进城市社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市时代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提出的新的要求。

五、深化城市规划管理权限改革,建构科学的规划管理体制

1、确定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的依据。

(1)城市规模大小

城市规模大小是决定是否下放城市规划管理权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所特有的统一性,在城市规模不大、市规划局有足够的人力进行规划管理时,将规划管理权集中在市级规划管理部门是适宜的;但对于人口、用地规模较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区的人口用地规模已达到大城市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应将部分规划管理权下放给区(街道)城市规划管理机构。

(2)规划管理对象的属性 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具有宏观和微观双重属性,它面向的既有宏观层面的城市整体,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规划项目或某一项建设工程。宏观层面的规划管理无疑应由市级规划管理部门乃至城市政府来执行,但这并不等于微观层面的规划管理就要由区规划分局或区政府来进行,因为城市规划所审核的每一项规划或者每一个建设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城市的布局、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根据这种影响程度来划分市、区的规划管理权限,应属较科学的作法,但由于单项规划或建设工程对城市造成的影响较难界定,目前一些城市根据地段的重要程度来划分规划管理权限。市规划局管理重点地段,非重点地段则由区规划局管理,但这种划分方法目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土地供应的管理,就决不能将非重点地段的土地供应权下放给区规划局,否则将会造成全市土地供应的失控、无序局面。因此,笔者建议,根据不同种类规划管理权限的特点,可采取不同措施,如土地供应管理权、规划编制的审批权等在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的今天绝对不能下放,而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限额面积之内的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权可适当下放等。(3)规划管理的依据

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各层次城市规划是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虽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体系,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编制落后于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不紧密;操作性差,不能适应规划管理的要求;规划成果法律地位不高,在实施中经常被随意改动等。因此,现阶段亟需对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体系进行改革:一是对现行规划编制内容的改革。总体规划阶段要加强对城市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战略的研究,详细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在全面、综合地分析地区社会、经济等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二是要建立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规划控制体系。对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用地等进行刚性的严格控制,而对商业、房地产业等具有明显市场特征的行为进行弹性的引导与控制。三是要加强规划成果的法制化。城市规划管理是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因此会常常同区县的地方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它不但要承受来自于规划管理对象的压力,会受到区县政府的影响。要保证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抵制住各方面因素的冲击,就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文件,保证规划成果的法律地位。目前应尽快建立分级准确、严密的法规性的城市规划文本体系。深圳法定图则的实践是对规划成果法制化的有益探索。(4)规划管理权限下放的时机 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规划管理形式也是不相同的。在规划管理起步时期,宜采取规划管理权高度集中的模式;在已具备了一定的规划管理经验,但规划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区规划局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的阶段,可将部分管理权下放,但不宜采用高度分散的模式。到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相当完善且公众的规划法制意识普遍加强的阶段,则不仅仅涉及到规划管理权下放给区规划分局的问题,社区、公众将更多地参与到规划管理中来,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社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

2、强化跨城市、跨区域的规划管理权限。

为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区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合作,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现有城市规划管理宏观调控的职能。借鉴国际上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可从以下几种管理方式中进行选择:一是在各行政区划政府的上一级建立更大的规划委员会或政府机构来统一管理城市和区域内的各种规划与开发事宜;二是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进行横向合作,建立跨地区的专门委员会以协调和处理区域内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控制等规划和建设问题;三是建立跨行业或跨系统的规划委员会来综合处理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诸多的复杂问题;四是在规划立法中,应有相应的条款规定国土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在哪些层次、方面必须发生交叉、衔接与协调,以保证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在规划编制与管理中得到有效的体现。

3、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规范规划管理权。

这里所指的法规应包括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规划管理权限的划分,相应的责、权、利及监督体制的建立等。其次要补充涉及全局利益的有关规定,减弱各区重近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效应,加强市级机构对区与区交界处项目的审批,规划协调的规定等。最后,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规划进行管理,以此来限定各级部门、官员的自由裁量权限,既使是由上级机关或领导批准,也应保持高度透明,以便于公众监督。

4、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

应按照“职权和事权相统一,责任和权力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的主要职责,在明确职能定位的前提下,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下放涉及具体行政行为的管理事项,并将相关的人、财、物一并给区。此外,要坚持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社区为支撑点来组织城市管理运作。街道作为一级准政府,必须赋予一定的监督管理权,使之可以行使属地管理的权力。同时,区级规划管理部门要下放管理人员、管理经费和管理设备。

5、加强区(街道)规划管理机构的人才配备。

规划管理权力的下放给区级机构规划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各区规划管理机构很难在短时期内依靠自己建立起一支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管理队伍,难以适应量大面广的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因此,目前必须尽快充实区(包括街道)规划管理机构的技术力量并加强培训,使之尽快熟悉规划管理业务。此外,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大城市中存在的区级规划管理机构负责人仅由区政府任命的作法,而应借鉴深圳经验,由市规划局与区政府双重任命。

6、建立社区、公众及其它政府部门参与规划管理的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演进,大城市规划管理权力的下放将不可避免。为了使规划管理权限下放带来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就必须建立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现阶段较为有效的作法是建健全人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等对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制度。他们可定期听取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汇报,及时督促规划管理部门查处和整改存在问题,保证规划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另外应特别强调的是,应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机制。通过公众舆论来监督各级规划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管理权限的下放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性,行政主管部门与公众的接触面增大,能广泛吸取尽量多调动公众信息,同时也可更快捷地对公众信息作出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防止腐败的滋生。总之,权力下放必须有相应的社会制约机制。

结语

篇8:荆州城市现状规划分析论文

三、四线城市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 造成了近两年的供应量井喷, 而住宅需求量者相对疲软, 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 住房空置率节节攀升。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或者解决, 房地产市场前景将会一片黯淡。而且由于地产行业与其他产业关系密切, 这一影响将会持续影响三四线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1 房屋库存日趋严重的原因

1. 1 房地产企业在三、四线城市投资过剩

近年来三、四线城市的地产行业经历了一轮大跃进式的发展, 特别是2010 年一、二线城市限购之后, 大量房地产开发企业涌入三、四线城市, 直接推动了城市土地大面积的开发, 大量商品房上市, 超级大盘频频出现, 打破了楼市的供求平衡比。以荆州为例, 据统计, 2014 年荆州城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2. 72 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27. 3% 。其中住宅投资74. 15 亿元, 商用房投资4. 86 亿元 ( 见表1) 。房屋建筑面积621. 56 万m2, 比上年同期增长137% , 其中住宅面积建筑面积498. 92 万m2, 比上年同期增长135. 1% , 商业用房建筑面积69. 6 万m2, 比上年同期增长110. 7% , 其他房屋建筑面积 ( 包括工业产地) 43. 55 万m2, 比上年同期增长200. 6% ( 见表2) 。房屋新建面积312. 92 万m2, 比上年同期增长254. 5% 。其中住宅新建面积269. 12 万m2, 比上年同期增长322. 5% ; 商业用房新建面积22. 29 万m2, 比上年同期增长32. 3% ; 其他房屋新建面积17. 88 万m2, 比上年同期增长178. 6% ( 见表3) 。

1. 2 新城区扩展速度太快

三、四线城市新区扩展速度加快, 市场供应总量急剧增加。以荆州为例, 当前荆州新区建设全靠引进大开发商, 以大型房地产项目推动新区跨越式发展。如城东金源世纪城商品房总建筑面积600 万m2 ( 见图1) ; 城西华中农高区核心区3 530 亩商住用地, 建筑面积约600 万m2; 城北将有一个3 000 亩的大盘, 总建筑面积达320 万m2以上。再加上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楼盘, 显然这些楼盘的开发给城区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库存压力显而易见。

1. 3 人口过度流失, 需求量无法增大

三、四线城市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 不可能消化急剧增长的供应量, 再加上“空巢”现象严重。有报告显示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不平衡, 目前八成以上的需求来自于本市原居民, 农民进城带来的购房有限, 未来几年, 供给过剩将会变成最严重的问题。荆州市最近几年的房屋销售增长加快, 但不等于需求可以无限增长。数据显示荆州城区购房人群80% 是本地居民, 15% 是周边县市, 5% 为外地居民。本地购房者以自住刚性需求为主。刚性需求永远存在, 但刚性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有条件的。目前荆州发展相对滞后, 城区居民购买力有限。国家统计局荆州调查队对农民工转为市民化调查显示, 55. 1% 的农民工不愿意落户城镇, 原因是房价太高; 愿意落户城市的农民工占44. 9% , 其中6. 1% 愿意落户到一线城市, 44. 9% 愿意落户到地级市, 49% 愿意落户到县城。换算一下可知到地级市落户的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0% , 约22 万人。即使这些人都在荆州城区落户, 大多数人也买不起房, 只能租房, 需求仍然不能增加。

2 房屋库存日趋严重的危害

新城区建设如火如荼, 房地产企业持续涌入, 新的楼盘陆续开工, 房屋供应急剧增长, 需求跟不上步伐, 供求严重失衡, 有可能导致市场危机。这是房地产市场主体各方便都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 银行为了防止房屋贷款的风险, 更愿意把钱贷给信誉好、有品牌效应的大型房地产企业, 而那些小型房地产企业将更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导致企业资金流动越发困难, 有的企业不得不进行各种形式的降价促销, 再加上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购房心态, 那些投资购房的人转投其他行业或持币观望, 而非急需购房者短时间内很难做出买房的决定, 观望态度明显。这就造成了企业资金回笼越来越困难, 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都是巨大的 ( 见图2) 。

3 为解决房屋库存的建议

众所周知,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 也可以说房地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多次会议中一再强调, 让人民群众有房住是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针对不同的城市如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不同的人群如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 采取不同的政策。政府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以及更大的力度来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对房地产市场也要根据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类调控, 正确引导房地产企业平稳健康的发展。因此, 住建部提出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的思路:对于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的一、二线城市, 今年的调控政策仍然是继续实施限购以缓解房价上涨的压力;然而对于一些房屋供应量过大, 库存较为严重的三、四线城市, 则要控制这些城市的土地开发规模, 调整新建商品房的开发节奏, 通过必要的经济手段来支持当地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 消化库存。

3.1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努力消化当前市场的库存量, 尽量扭转供求失衡的不利局面

1) 要控制商品房用地的供应, 减少供应量, 缓解市场压力。目前荆州的房地产用地已经趋于饱和, 开发用地都比较充足, 在未来的几年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用地, 控制规模和节奏。对那些已有大盘在开发的地区可不再供应土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那些取得土地开发许可的企业可让其延后几年开发以应对商品房井喷上市的可能。

2) 变商品房为公租房。可采取两种方式变商品房为公租房: 一是政府直接购买企业商品房作为公租房; 二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 向社会投资寻求建设资金, 包括通过信托资金、发行住房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变商品房为公租房。另外收购商品房源应为那些资金周转不动, 面临破产边缘的房地产企业。

3. 2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1) 建立统一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集中发布各项权威数据以免数据发布混乱造成市场各企业的恶性竞争, 同时统一的信息发布有助于良好地引导购房者的购房选择。

2)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提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平稳度过调整期的信心。

3) 宣传部门要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 稳定市场预期。要以“供求基本合理, 市场前景乐观, 房价基本稳定”为主要宣传方向以避免舆论压力过大, 影响企业的去库存化。

4) 发挥金融产业对企业的支持作用。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那些有困难的且无不良信息记录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支持以保障企业的资金, 对购房者因缩短贷款流程, 提高贷款的效率, 加快资金的流动。

5) 水、电、气部门要全力支持企业开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确保在合同期内如期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对超过合同期未完成合同项目的部门要给予适当的处罚。

3. 3 调整期内房地产企业要做好抗压的准备, 争取做到平稳度过

1) 认真研究国家政策, 从国家政策中找到渡过调整期的办法和发展方向。

2)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保持冷静和理性的分析, 要做到不被市场舆论牵制, 同时也要准备好不利局面的应对措施。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 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

3) 看清当前市场的形式, 冷静应对市场变化, 调整入市节奏, 注重消化库存量。同时也要研究当前的需求现状, 弄清楚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特别是有效需求有多大, 如何释放。

4) 做好企业诚信建设, 扎扎实实做好产品, 以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注重以品质和服务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用最大的努力来消化库存。

5)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非一日可化解”, 企业要努力做到保证资金的畅通渠道, 确保资金链不断裂, 以应对不利的市场局面。

4 总结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四线线城市房源过剩的危机, 还应该严格限制大城市的规模, 将原本给予大城市的优势配套资源转移给三、四线城市, 从而提高三、四线城市的产业聚集效应。同时为了解决购买力不足, 应该正确引导农民进城, 通过产业发展带来收入和就业增加。

着眼于长期发展规划, 合理控制土地供应结构, 避免“白热化”的竞争产生。同时, 将保障房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优先考虑市场上库存商品房, 使城镇化进程中的房地产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荆州及其周边县市仍处于发展过程中, 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城市。老百姓的接受能力及思维意识较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较为落后, 辨别是非能力及自主意识稍差, 那么如何引导老百姓正确、理性的购房是至关重要的。

现阶段, 公共媒体针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有三种看法: 一是要大跌20% 以上甚至崩盘; 二是止跌上涨;三是不涨不跌。各有各的理且都在理。那么问题来了, 老百姓到底该信谁的?

当2011 年北上广楼市销量价格齐齐下跌时, 荆州房地产市场仍然“歌舞升平”; 当2014 下半年一、二线城市市场微微上扬时, 荆州各大房企还在苦苦挣扎。所以, 我们不能用看待发达城市的眼光来对待荆州的房地产市场。好比我们开车, 无论油价是7 元以上还是跌回5 元时代, 该加还是得加。购房也是一样, 必须购房的客户难道还能等“按劳分配”? 为此, 要公正、客观引导购房群体理性购房, 多宣扬一些“正能量”, 不要过分渲染“标新立异”的观点从而耽误了真正需要购房客户的“黄金良机”!

对于房企来说, 房盖出来就是为了卖的, 别无它用。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怎么卖, 如何卖? 高价卖还是“贱卖”?关键点在于要找准项目自身的“市场定位”。白菜只能卖出白菜价, 鲍鱼永远不会出现在地摊上。房地产暴利时代早已结束, 确定一个恰当的且符合项目自身价值的销售价格, 抓紧消化库存吧。

注: 本文中数据均来自荆州市房地产协会。

[ID:002509]

参考文献

[1]商超余.破解中国三四线市场房地产营销困局[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21 (1) :87-88.

[2]张万新.浅议我国住房空置率问题及相关控制措施[J].当代经济, 2011, 27 (21) :28-29.

[3]将尚礼.2009年楼市:“去库存化将成市场重任”[J].市场观察, 2009, 28 (2) :66-67.

上一篇:播音主持艺考个性自我介绍下一篇:美国大学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