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管理的特点,探讨科研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认为实施科研创新战略和知识管理战略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初步构建了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模型,并提出了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知识管理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知识管理发展研究论文 篇1:

碎片化生存背景下基于SECI模型的PKM研究

摘 要:PKM即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新兴领域。而碎片化生存则描述了当今知识管理者多元碎裂的生存状态,这一状态带来了知识管理各个环节的碎片化。而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却必须伴随着知识的整体化和系统化。两者的二元对立给今天的个人知识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创新性的研究了碎片化生存背景下的PKM对策。

关键词:碎片化;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一、碎片化生存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兴起

碎片化(Fragmentation),本来是指事物由整体破碎为小块的过程,具体来说这一过程可以呈现出去中心化,非整体性,个体形态的多样性,过程的持续性四大特点。当今社会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人们生存在越来越网络化的同时,无论是社会角色扮演还是信息处理,其过程中的多元碎裂问题都开始愈发严重,而这一现象可以称之为碎片化生存。在碎片化生存背景下,碎片化贯穿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一种生存状态。而知识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碎片化生存的大背景的影响。

从知识管理的覆盖范围来看,可以将知识管理学科体系划分为宏观的国家知识管理,中观的行业与组织知识管理,以及微观的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從这一视角来分析,可以认为行业与组织知识管理其实是国家和地区知识管理的碎片化,个人知识管理是组织知识管理的碎片化。文献综述不难发现,近十年来,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重心经历了由组织知识管理向个人知识管理的转变,这一碎片化趋势与整个社会的碎片化生存的大背景也是吻合的。

目前,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活动一直在呈指数式增长,以知识经济为主要驱动的新经济模式正在迅速取代旧的经济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产生了相对于传统劳动者有着较大差别的以推动创新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新型劳动者,此类劳动者趋向于自我管理与创业,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但是却能强有力的推动创新并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这一群体的重要性直接导致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兴起。

二、碎片化生存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新挑战

知识可以被概括为,经过个体消化和重构的所有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具体来说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是指符号化表达的知识,对于显性知识来说其获取、储存和管理是比较容易的,而隐性知识是没有进行符号化表达的知识,对于隐性知识无法直接表达,获取、储存和管理较为困难。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当其对知识进行管理活动时,都必然要经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而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相转化过程之中,必然要经历知识本身的结构化过程,而这一过程与碎片化生存的反结构化背景是存在矛盾的。在碎片化生存的背景下,对于未来的PKM提出了以下挑战:

(一)信息过载。碎片化的去中心化倾向一方面导致信息源的数量呈几何级数上升,使得信息总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当今的知识管理者面对着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信息的层次性越来愈不清晰,使得信息处理的并发数量大为增加。

(二)噪音污染。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存在价值的数据才能被称为信息。碎片化在增加信息的总量之余,也极大增加了非信息的数据量,这些数据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之中可以被称之为“噪音”,噪音的污染给知识的获取造成了障碍,而碎片化在制造噪音的同时还会模糊噪音与信息的界限,加剧噪音的“污染能力”,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困难。

(三)结构化障碍。知识是经过个体消化和重构的所有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因而只有经过个体学习过程的认识和经验,才是知识管理的对象。以碎片化生存视角来看,个体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由对外部知识碎片的收集和对外部知识碎片的结构化、整体化和个性化两大过程所组成的,由此不难看出,外部知识的碎片化程度越高,学习过程中的整理难度越大,这就是碎片化生存带来的知识管理的结构化障碍。

(四)检索困难。传统的信息检索模型一般是严格对应的布尔模型(Boolean Model)和基于关键词索引的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这些模型往往都要基于精确地问题描述展开结构化检索,而这种检索方式在面对碎片化对象时常常力不从心。具体来说,碎片化生存带来的检索困难存在于两个环节,第一个是知识的获取环节,面对海量知识的信息过载和噪音污染,传统的信息检索模型显得效率低下且非常容易被误导。第二个是知识的提取环节,碎片化生存使得知识的存储结构也呈现出碎片化,使得清晰的检索条件和结构变成一种奢望,而对于模糊的检索结构,传统的信息检索模型的提取效率也很难令人满意。

三、SECI模型下针对碎片化生存的PKM对策

SECI模型是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Ikujiro Nonaka提出的知识转化模型,Nonaka将企业中的知识转化模式划分为四大类活动,默化(Socialization)、外化 (Externalization)、整合

(Combination)和内化 (Internalization),由此创造性的清晰描述了知识生产的全过程。该模型本身是用于企业知识管理分析的模型工具,但笔者研究发现,由于该模型揭示了知识生产的本质活动,因此对于个人知识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基本架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分析意义重大,所以本研究使用针对

PKM加以调整的SECI模型展开分析。

(一)默化活动的PKM碎片化对策。默化(Socialization)活动是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对于PKM活动来说,默化主要指对于通过各类观察、模仿和实践活动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以及在获取隐性知识之后的消化整合。受到碎片化影响,未来我们面对的隐性知识将越来越多元和相互矛盾,这给默化活动的获取和消化带来了一些障碍。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在于建立吸收性心智模式,吸收性心智是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一种幼儿特有的心智模式,幼儿的吸收性心智接纳一切,不评断,不拒绝,不回应。它吸收一切,并在即将成形的人心中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在默化活动中,有意识的建立成人的吸收性心智模式,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取。

(二)外化活动的PKM碎片化对策。外化 (Externalization)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对于PKM活动来说,外化是对隐性知识加以符号化表述的过程。碎片化对于PKM的外化的影响主要在于PKM主体在碎片化生存状态中,对于自身的隐性知识难于察觉以及没有外化动力。对此问题,PKM主体可以通过加强自我总结和使用SNS(Social Networking Ser

vices)对自己的零星外化知识加以记录的方式加以克服。

(三)整合活动的PKM碎片化对策。整合(Combination)是指从显性知识碎片转化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显性知识碎片的碎片化程度越高,整合的难度越大。目前来看,对此问题的应对方式主要应要有对抗碎片化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顺应碎片化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目前来说,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正在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统治地位,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在顺应碎片化趋势自我完善。

(四)内化活动的PKM碎片化对策。建立实践导向的隐性知识消化模式。从外部获取并经过整合的显性知识,必须经历个人的重新消化,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个人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显性知识的碎片化问题会影响消化过程。如果建立以实践导向的知识消化模式,在实践中消化显性知识,既为甄别知识建立了强有力的标准,也是一种有效的消化途径。

参考文献:

[1] 熊德勇,和金生. SECI过程与知识发酵模型[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02:14-19.

[2]任密迎. PKM——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新路径[J]. 情报杂志,2004,10:128-129.

作者:梅林晨

知识管理发展研究论文 篇2:

基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生科技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管理的特点,探讨科研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认为实施科研创新战略和知识管理战略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初步构建了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模型,并提出了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 知识管理; 科研创新

一、 知识管理概述

(一) 知识管理的界定

关于知识管理,目前学术界共有上百种定义,学者主要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知识管理的定义。例如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而Quitas则把它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机会。Wiig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从社会运营的角度对知识管理作了界定。该中心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从而帮助人们共享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提高组织效能。

综上,我们认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综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手段,通过建立基于组织业务内容和职能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共享体系,对组织内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进行持续管理,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活动。知识管理不仅仅针对团体而言,更重要的是个体如何在团体内进行有效地运用。而研究生如果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既可提升个人竞争力,也可为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二) 知识管理的特点

通过分析知识管理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从技术层面上来分析,知识管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首先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创新的战略和管理理念,它保证在最需要的时候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第二,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的学问,通过知识共享,可以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知识管理应嵌入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内容层面上来理解,知识管理又呈现两个方面的特点。从静态的观点看,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从动态的观点看,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知识创新管理,即基于知识内容,通过知识活动,创造知识价值,提高竞争力。可以用公式(1)表示如下:

V(KM)=(K+P+T)C(1)

其中:V(KM)表示知识管理的价值;K表示知识管理的对象,即知识内容;P表示知识管理的过程;T表示知识管理的相关技术;C表示知识管理的人和文化因素。

由公式(1)可见,非技术因素主要体现在对象(K)、过程(P)及人和文化(C)三个方面,知识管理中非技术因素比技术因素多,也集中反映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在知识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换言之,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组织成员应通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当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组织成员分享、吸收、利用,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价值链。研究生应通过对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文化的诠释(C),借助对知识内容(K)进行管理(P),以实现知识管理的价值(V)最大化,最终达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二、 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战略关系的研究

(一) 研究生科技创新

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一直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重视研究生在高校科研创新中的地位,认为他们不仅是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创新的生力军,还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的概念自奥地利经济学家Scho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之后,便在不断扩展,有关创新的研究也不断深化。综观已有观点可归纳为:(1)创新是将发明商品化的过程;(2)创新是组织变革的过程;(3)创新是有目的地引入和应用新知识的过程;(4)创新是一个反复迭代的复杂过程;(5)创新是在隐性知识作用下包含一定反复性的线性过程。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Wheeler把创新分为四个阶段:选择新技术、商业机遇匹配、创新实施、顾客价值评估阶段;评估阶段主要调查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企业的财务绩效、顾客的购买行为等,良好的评估能力能够为前三个阶段提供信息反馈。与之相适应,有四种能力:选择能力、匹配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选择能力是企业对新技术的选择和判断,它直接影响企业的匹配能力;匹配能力指企业有效地将被选技术与商业机遇相匹配,使创新产品能够为客户所接受过程的能力;执行能力指企业对产品、服务、销售渠道、供应链进行重新配置的能力。

借鉴经营管理的原理,将研究生视为运营知识和技术(产品)的一个组织(企业)。研究生的创新则是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知识,并引入社会经济系统的过程。而选择能力表现在研究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和筛选,这是创新成功的第一步。研究生所选的技术与知识一定要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能与今后的应用和发展状况相适应、相匹配,从而使创新的技术与知识能为现实状况所接受,这就是匹配能力的作用。而只有合适的匹配过程结束后,研究生才能更有效地将科研成果具体实施应用,发挥执行能力的作用。仅仅将新成果投入使用,是不足以发挥其最大价值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潜能,不断推陈出新,我们需要对以上三个能力进行评估,为知识积累的有效性和科研成果的再研发、再生产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反馈信息。这四种能力发挥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系统,当它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时候,创新的过程将是持续发展性的。(见图1)

(二) 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战略关系

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认为,知识是一种可开发的战略性资源和组织资产,可通过确定、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和共享,对知识资源进行综合、系统和有效管理。我们从知识学习理论出发,探讨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战略的关系模型,以构建研究生科技创新体系。

Holsapple和Singh认为,知识管理由五个关键活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产生、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和四个辅助活动(领导、协调、控制和评估)所构成,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效整合能为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对于高校而言,知识管理作为催化剂能够推动研究生创新。为了与创新活动的四个阶段相匹配,我们只集中研究知识管理活动中最关键的三个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内化和知识应用(见图2)。

知识获取是研究生通过识别、获取内外部的信息和知识,对其进行提炼、解释和组织,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新知识不断地融入研究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并在组织中广泛应用;知识内化是研究生通过知识交流和共享,将外部知识或显性知识纳入隐性知识的过程。由于知识获取、内化和应用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活动过程。因此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知识获取强调从外部获取知识;知识内化强调知识在内部的交流和转移;知识应用强调试验性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现实技术等创新性的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活动中周而复始地运行,其中知识内化十分重要。Polanyi认为,只有真正内化的知识才能深入人心,并得到正确的应用,也就是所谓“学以致用”。学习以致应用知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研究生更应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科技生产力,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为社会的科技进步作贡献。

进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应是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就个体而言,研究生必须注重科研创新能力(选择能力、匹配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的培养。获得这些能力的必要条件就是加强知识管理(知识获取、知识内化和知识应用)过程的学习和内化。然而学生个体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其更高层次的发展作后盾。他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取得这些社会支持——高校环境和信息技术。高校要致力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高校建设科研创新的良好环境须从机制、组织结构和校园文化三方面着手。同时,研究生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支持应包括战略层、管理控制层、知识处理层和操作层四方面的内容。从宏观上分析和了解战略层和管理控制层的信息动态,有利于研究生寻找社会主流或最急需的科技动向,及时创造科研成果,占领社会市场先机。从微观上掌握知识处理层和操作层的最新信息,帮助获得最及时、最全面的科技资料,应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便更迅速地服务于科学研究。

总之,高校环境和信息技术构成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支持系统。而知识管理过程也应成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通过知识管理过程,社会支持系统发挥着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作用。反之,研究生个体在培养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时,也在不断地加强知识管理,从而推动了高校环境的良性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更新。因此,研究生应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通过知识管理,加强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和社会为研究生进行知识管理提供更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持,促进研究生进行知识管理,形成研究生知识管理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我们可进一步将“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和知识管理战略的关系”用以下模型表示(见图3)。

三、 研究生以知识管理为核心进行科研创新的策略

从研究生科研创新与知识管理战略模型可以看出,研究生必须合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的优质资源,通过对知识管理规律的遵从,在实践中体现知识管理的基本路线,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并努力建立研究生创新团队,发挥团队力量,强化科研创新力度。具体而言,研究生以知识管理为核心进行科研创新的工作必须贯彻以下几点:

(一) 高校自身机制和体制创新是基础。高校能否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对研究生以知识管理进行科研创新活动至关重要。高校应当为其成员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发展。高校要按照系统论的要求,建立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整体效益;处理好学校各管理要素(部门)之间的耦合互动关系,使管理机制和体制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研究生科技能力培养的力度,拓宽培养的视野和渠道。

(二) 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创新和组织创新是前提。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共同努力。首先是从办学理念、培养方针、教学思想、学科建设思路、激励机制等方面拓宽思路,更新观念;其次是进行管理机构改革,建立高效、优质、富有本校特色的,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组织体系。再次,广泛宣传研究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降低内部的损耗,将组织内所有的人都纳入组织创新活动中来。

(三) 大力鼓励知识创新是条件。信息技术只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础架构,更多的要依靠管理者对知识管理这门科学理论策略的掌握。判别人才的标志,绝不是学历,而是创造性。只有大力鼓励知识创新,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研究生科技创新的潜能。在求学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达成获取知识的“最大化、最优化”。研究生要结合社会需求,按照自身的能力和精力自主选择学习进程。

(四) 建立导师与研究生间的互动反馈机制是关键。导师作为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一员,要从传统的知识提供者向积极的知识共享、促进者转变;研究生也要由一个纯粹的知识消费者和接收者,向知识吸收者和创造者转变。为此,导师应积极地创造条件,激励、启发研究生去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研究生则应在导师的指导与启示下,自觉地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进而创新知识。另外,导师要鼓励研究生更多地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从事参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体验性学习,既为研究生检验自己所获取的知识提供广阔空间,又能促进研究生积累“知道怎样做”的能力,积极获取隐性知识,创新知识。

(五) 合理及时运用信息技术是核心。知识共享与互动是研究生科技创新的有效实践。这不仅要以高校文化环境作支撑,更要以迅速便捷、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工具价值在于它能及时地获取大量的知识,扩展知识传播的领域,提高传播速度。如网络、知识库等,使高校研究生获取、转化、共享知识更易于操作;电子讨论系统可以让优秀研究生科技能手写下他们的体验、经验和最佳实践方案,存储到讨论数据库;在Internet上应用网络知识库系统,加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的速度;“科研专家数据库”、“知识地图”网络系统,可以让研究生迅速地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还可以通过视频技术使分处不同地域的人面对面交流,消除空间距离造成的障碍;还可运用一些用于辅助知识管理应用的优秀小工具,如概念地图、智力图以及日渐受专家重视的网络日志。

(六) 构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团队是保证。重视研究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研究生加强横向、纵向联系,根据研究性质和目的组建创新团队。不但要注重同一导师的弟子间的交流,而且注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间研究生的联合研究,取长补短,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率。在加强高校内部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上,要注重校际间、学校与社会间的交流沟通,广泛地获取和吸收一切有益的信息和知识,加工整合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形成多元和开放的学习系统,保持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促进研究生学习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如,暨南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开展的企业资源计划,在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中大胆引入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通过梯度的组织分工、定期的汇报探讨、定量的研究成果、适当的实践周期、灵活的沟通渠道、透明的奖励制度、互动的学习氛围、共享的知识平台、友善的团队关系、严格的淘汰制度等措施,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形成学校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在知识管理平台上的互动。

参考文献:

[1]葛星,王惠芬.知识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

[2]米靖.论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张炜.高等教育创新的范式与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4,(2).

[5]Bassi. Ham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J].Training&Development,1997,(12):51.

责任编辑 杨小民

作者:杨从印 严 玲

知识管理发展研究论文 篇3:

探索高校如何与社区结合

摘 要 作为第一所香港与内地合作开办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联合国际学院)首要的目的是引入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新路,为珠三角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育具有全人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国际高等教育非常重视社区结合(Community Engagement), 即高校对地区, 省份, 国家以及全球的贡献。联合国际学院充分利用合作办学在知识、师资、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特长,与珠海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多个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珠海社会、民生、产业、文化、经济的发展多方面的发展,为珠海自助创新贡献力量。本文仅以联合国际学院全人教育办公室之课程内容, 和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心的课题研究, 说明我校为社区结合而进行的“社区为本研究”(Community-Based Research),“社区改善项目”(Community Improvements Projects)和“社区服务学习”(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关键词 高校与社区结合 产学研 社会管理

1 海外高等教育和社區结合的发展

高等教育机构和所在社区的合作,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高校拥有不少的社会资源,特别是智库,研究成果,甚至不少注册专利;但是否能够回馈所在的社区,似乎未有定论。

很多高校均将“社区结合”纳入为其使命之一。例如北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便将“社区结合”写入其素质管理程序 Quality Enhancement Plan(QEP)中,并称之为“社区为本升华学习”(Community-Based Transformation Learning)。因此,社区结合已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用以衡量高校的成果。该校之社区为本升华学习采用之形式多样,包括服务学习 (Service Learning),实习生(Internship),合作社(Co-op)或社区研究(Community-based Research)。

除了个别高校的努力之外,美国更有志愿组织成立以推动高校的公民责任,Campus Compact 即为其中之一(www.compact.org)。该组织表示由超过一千名大学及学院的校长所组成,旨在推动将公民及社区为本的学习,纳入高校课程之内。该组织于1985年成立,该网站提供了超过300个服务学习的课程大纲 (Service Learning Syllabi), 设计了高校社区结合的评估指标及研究(Indicators of Engagement and Campus Engagement Survey), 并出版“社区的高校”(Community’s College)刊物。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联合国际学院) 自2005成立以来, 即非常注重社区结合,希望能为所在地区做出共吸纳,另一方面亦注重社区为本之学习,务求学生学习结合社区实际,不尚空谈。联合国际学院提出四维教育的概念,即“师,生,家,国”,以学生为中心,“国”即社会及社区,学生以社会为师,从社会事务中学习。

本文将论述联合国际学院在服务学习 (Service Learning),社区为本研究 (Community- Based Research)和社区改善计划 (Communities Improvement Projects), 以反映我校对社区结合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2 联合国际学院和社区结合的探索

2.1 社区合作协议

2012年联合国际学院与珠海市政府与UIC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期望我校在文化展业的社会工作发展做出贡献。其后,我校又与珠海市横琴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助横琴发展金融和教育等方面。

2.2 社会管理科学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运用多种资源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和过程”(杨海蛟,2011)。其具体内容包括:“基层社区管理、社会事务管理、流动人口管理、民间组织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及党和政府主导民众维权等”(张春海,2011)。

在社会管理领域,港澳地区较好地处理政府、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和公众的关系,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以民间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由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福利服务管理体制和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已发展成为有独特知识理论和方法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已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成熟轨道。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地接澳门,东望香港,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具备借鉴省内、港澳等地成熟的社会管理发展模式或经验。

2.3 建立社区衔接架构

在借鉴中外社会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上,中心积极为建构适合珠海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献计献策,透过社会管理项目服务、培训、咨询研究、会议、建言等方式,有效促进珠海市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为珠海市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校也在横琴建立了培训基地,为提升当地金融业和国际高中教育水平作准备。

3 联合国际学院的社区改善典范

3.1 推动社区营造

2010年联合国际学院与珠海市翠香街道办、香港邻舍辅导会三方合作,在借鉴香港经验的基础上,实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专业化运作,指导珠海市邻里互助社建立民主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以社区发展、扶老服务为突破口,六位一体项目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构建内容丰富、服务优质的社区服务体系,涵盖居家养老、生活配餐送餐、代购代买、日托照料、护理陪伴、残疾人康复、医疗、文体、家政、法律、精神心理、临终关怀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求。

201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珠海市委书记甘霖等领导的陪同下,莅临该社区调研,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和充分肯定。

3.2 承办社工服务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基层管理社区化、家庭规模缩小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珠海市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巨大的需求。中心透过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引入港澳经验,推动珠海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规范化,并在珠海地区逐步树立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标杆地位。

3.3 建立服务标杆

中心承接的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以下简称市福利院)。该院是隶属珠海市民政局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是以收养孤儿、弃婴、残疾儿童,兼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护理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目前,福利中心内养育了近180名孤残儿童,每年平均接收新入院儿童约40名,其中病残儿童占96%以上。长期以来,“院舍化”的服务方式,虽然保证了孩子们基本上能够吃饱穿暖,但孩子在智力发展、社交发展、社会经验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福利院也担负着珠海市居家养老指导中心的重任。

3.4 累积社会资本

根据珠海市现实需求与实际情况,联合国际学院制定了各类型社会管理人才的培训课程,从内容上看包括社会工作督导及机构运营管理、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妇女及儿童工作、孤残儿童服务工作;从形式上不但让学员们通过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学习互动,而且会安排对珠三角地区机构进行考察,管理者借此机会也能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特点:引入了香港及海外师资、案例,到香港实地考察等。结合香港的机构多年的管理经验及国内本土文化政治体制,为学员设计一体化课程内容,扩展学院事业,掌握基本制度制订与监管手法,学习简历专业团队及机构制度。

3.5 老村创意改造

2014年,珠海市政府推动“幸福村居”工程,中心集中了资信科技,社会行政,工商管理,环保科技,食品科学和文化创意等专业的专家,为会同村和那州村策划经济,环保,文化保育和旧村改造方案。

4 联合国际学院的社区反馈学习

4.1 社会体验教育

联合国际学院的全人教育课程乃依据中国的教育环境,设计了一种创新的、自由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专业学科领域和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特殊的领域里进行深入研究。通识教育使他们能够开拓学习的领域,并扩大他们的兴趣和观念。

全人教育体验式学习方案包括八个模块:大学之道,体验拓展,服务学习,体育文化,情绪智能,环境意识,艺术体验和逆境管理。

4.2 服务学习课程化

联合国际学院自2006年即开始推动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模块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社会和志愿服务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有责任心的公民。通过走进社会、亲身参与社区服务,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投身义工服务行列。

服务学习很多高校都有推行,我校是把服务学习课程化的先锋。课程完成会计算一个学分,课程既有评估方法 (assessment indicators),还有评估准则(assessment rubrics)。

5 总结

社区结合在海外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结构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际学院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尝试创新和超越海外的标准。例如服务学习, 很多海外大学只看为课外活动, 但我校把服务学习课程化,系统化, 科学化, (下转第32页)(上接第20页)但不改其体验学习的特征。又例如承办社工服务, 其他高校多由个别老师自行组织民办社工机构, 但我校以学校的整体名义承办, 解决了很多老师不知如何平衡社区参与和教学任务的矛盾(黄匡忠等,2010,2012)。

高校的社区结合表现如何,其中一个指标是学校领导的态度。我校的愿景与使命, 校领导的发言,经常提出服务型领袖的理念,培养学生贡献社会,贡献国家是我校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我校会持续推动回馈社区。

[1] 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J].战略与管理,2002(1).

[2] 王宁.社会管理十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3] 黄匡忠,吴耀辉,杨娜.再论社会工作三元(教研习)教育模式 —— 社会工作教师承办服务的利弊[J].社会工作,2013(3):63-70.

作者:黄匡忠 吴耀辉 袁小良 蓝云剑

上一篇:人才培养航空服务论文下一篇:5G网络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