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智力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新时期背景下建设发展模式与路径,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研和专家讨论研究等方法,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现状、新时期发展要求以及发展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学智力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化学智力发展管理论文 篇1:

机械制造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方案研究

[摘 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知识产权的产生、转移和实施的过程。目前,我国已建成十多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务院曾发文要求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文章结合机械制造业技术研发实际,探讨了在三种类型的产学研活动中,形成的专利权对研发设备要素、资本要素和科研人员智力要素的依赖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分配方案和知识产权转让收益的分配方案。这三种合作的技术难度和技术风险逐次升高,形成专利权对研发设备和科研人员智力要素的依赖度逐步提高,对资本要素的依赖度相对下降。根据专利权形成过程中对各种要素的依赖程度的不同,以及专利权本身是属于基础性研究成果还是应用性研究成果等情况,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者在专利权分配,以及专利转让收益分配方面各不相同,文章中提出的方案可以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提供参考。

[關键词]知识产权;产学研;技术要素;资本要素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门类齐全的机械制造工业体系的国家。目前,我国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领域形成了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结合的产学研技术研发链。产学研技术研发链研发成功后用于隧道掘进的盾构机已成为“大国重器”,完全摆脱了对此类进口整机产品的依赖。我国在盾构机研发过程中,凝聚了国内企业、高校和多个研究机构的力量[1-3]。

有学者认为[4]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知识产权的产生、转移和实施的过程。不同主体在科技合作过程中,如何根据知识产权形成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知识产权的实施权和转让许可权,以及合理约定转让许可权带来的相关利益,成为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其自身情况提出了多种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可供我国借鉴。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具体要“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笔者结合机械制造业产品研发实际,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的研发活动中,对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依赖情况,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分配方案,有助于推动落实《意见》中的各项要求。

一、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分配现状

(一)世界各国制造业研发机构的知识产权分配方式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建立了多种研发机构。英国实施了弹射创新中心计划(Catapult Centre),目前已建成11个弹射创新中心。其中,高价值弹射制造中心(High Value Manufacturing)包括了7个分中心。根据弹射创新中心的知识产权资金来源不同采取不同的安排模式[5-6]。如果创新成果得到了政府公共投资的资金支持,那么弹射中心拥有知识产权,并可授权给企业;如果创新成果是根据与企业签订的研发合同获得的,那么企业获得知识产权;如果弹射中心和企业共同资助某项研究,则分享和利用该知识产权需经所有合作伙伴同意。

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entre with Boeing,简称AMRC)是英国高价值弹射制造中心7个分中心之一,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采用了比较宽松的办法,AMRC认为今日的技术很少是独门绝技,大多数技术的发展是基于其他多项技术的进步。一个例子是当波音在AMRC平台上放弃对专利的把控,让供应商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促进技术进步时,其竞争对手空客也最终加入了这个阵营。虽然波音和空客在市场上是老对手,但彼此有90%的供应商是重叠的,帮助这些企业提高工艺,波音和空客都会受益,这样可以为最终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每年,AMRC通过转让专利获得的收入约占AMRC年收入的10%。

2013年1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研究报告,计划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组成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截至2017年年底,美国已成立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新一代电力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轻量制造和现代金属制造创新中心等14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美国设立了多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7]。2015年,美国国家先进制造办公室(简称AMNPO)成立了由8个部门21个人组成的知识产权工作小组,AMNPO经调研后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知识产权指导原则》,以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知识产权协同运行,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应用。该指引提出:一是创建背景知识产权制度(BIP)与使用机制,促进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二是合理处置创新中心资助的知识产权;三是鼓励非创新中心资助项目的知识产权对外开放转让[8]。

“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目前已建成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等10多个国创中心。这些机构在处理产学研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专利权问题方面进行了探索。国创中心的一项职能是成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营平台,将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推广,并带动各行业企业将知识产权使用权在平台交易,创造收益的同时,让体系配套能力增强,形成研发合力,使多方受益。国创中心还推动知识产权投资孵化,将几个知识产权封装到一起孵化出新企业,如果有资本投入再进行知识产权的二次开发,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业服务。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意义

知识产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年12月)中对“专利权”的说明主要有实施许可权和转让权。实施许可权指专利权人可以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技术并收取专利使用费。转让权是指专利权人将其获得的专利所有权转让给他人。

(三)知识产权的形成过程

在机械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个主体之间通常会出现三种类型的合作(见表1)。第一种合作类型是某一家企业委托高校或科研院所采用现有技术开发同类型不同规格的新产品,其技术难度和技术风险较低,市场上有多家研究机构具有提供该技术服务的能力。第二种合作类型是某一家企业委托高校或科研院所采用现有技术开发新型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难度和技术风险高于第一种合作类型,市场上能够提供该技术服务的机构并不是很多。第三种合作类型是某一家企业或多家企业,联合委托高校或科研院所对某种具有一定颠覆性的新技术进行研发,该技术的研发难度很大,且研发失败的可能性很高,市场上具备研究条件和研究意愿的机构非常少。

不同类型专利权的形成均依赖科研人员、研究设备和研究经费三种要素的投入,但不同类型专利权对三种要素的依赖程度不同。结合表1,对于第一种技术难度和失败风险较低的产品研发,专利权的形成主要依赖研究经费和研发条件的投入,对技术人员的知识依赖度较低。对于第二种中等技术难度和技术风险的研发工作,对三种要素的依赖度高于第一种。对于第三种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研发工作,专利权的形成对研发条件和技术人员的依赖度很高,对研究经费的依赖度相对有所降低。

由于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层次性,专利权也具有层次性。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通常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重大发现是重要的基础性的专利,这些专利更加依赖研发条件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将这些基础性专利应用于某一领域,可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或产品,产生一些应用层面的专利,通常这些专利的产生更加依赖于资金的投入。不同类型专利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所属技术层次(见表2)。

二、知识产权分配方案

机械制造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创中心)等如能根据专利产生过程中依赖的因素和专利类型,确定好专利权(转让权、实施许可权)的分配比例,尤其是科研人员享有的权益,有利于激发各方的积极性。表1中不同类型科技研发合作产生的专利权的分配方案见表3。对于第一种科研工作,企业可作为专利申请人享有全部的专利权,研究机构和研发人员不享有专利权。对于第二种科研工作,企业因提供了资金支持,享有专利的实施许可权,以及从专利转让中获得中等比例的收益;科研机构因提供了研究设备,可作为专利申请人享有专利的转让权和较高比例的转让收益;科研人员可从专利转让中获得一定比例的转让收益。对于第三种科研工作,科研机构因提供了高价值的仪器设备,可享有一定比例的专利转让收益;科研人员因提供了智力要素,对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作为发明人享有专利转让权和较高比例的专利转让收益;企业因仅提供了资金支持,享有优先实施该专利的权利和较低比例的专利转让收益。该方案仅适用于商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对于涉及国防军工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专利,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相关规定执行。

三、结论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知识产权的产生、转移和实施的过程。结合机械制造业技术研发实际,笔者探讨了在三种类型产学研活动中,专利权对研发设备要素、资本要素和科研人员智力要素的依赖情况,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分配方案和知识产权转让收益的分配方案。方案可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参考。

(一)机械制造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利用现有技术开发同类型产品的合作、利用现有技术开发新型产品的合作,以及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合作,三种合作的技术难度和技术风险逐次升高。

(二)在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中,形成的专利权对各种要素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按照上述顺序,形成专利权对研发设备和科研人员智力要素的依赖度逐步提高,对资本要素的依赖度相对下降。

(三)根据专利权形成过程中对各种要素的依赖程度不同,以及专利权本身是属于基础性研究成果还是应用性研究成果等情况,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者在专利权分配,以及专利转让收益分配方面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廖兆锦,马怀祥,朱齐平.土压平衡盾构机多级环形刀盘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08):126-128+138.

[2]李东利,孙志洪,任德志,孙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科技大学.电涡流传感器在盾构滚刀磨损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隧道建设,2016(06):766-770.

[3]武薇,杨绍普,郭京波等.盾构刀盘复合地层下冲击载荷分析[J].振动与冲击,2020(02):289-294.

[4]周竺,黄瑞华.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02):90-94.

[5]杨雅南.高端创新:来自英国弹射创新中心的实践与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06):25-37+51.

[6]任海峰.借鉴英国“弹射中心”,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J].产业创新研究,2017(12):41-45.

[7]郑茜,王倩.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及启示[J].科技創新发展战略研究,2018(02):42-46.

[8]张义忠,王璐凯.借鉴美国经验强化创新中心知识产权能力建设[J].中国工业评论,2017(01):84-88.

作者:石庆鹏 闫沁太

化学智力发展管理论文 篇2:

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思路探讨

摘 要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新时期背景下建设发展模式与路径,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研和专家讨论研究等方法,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现状、新时期发展要求以及发展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國家大学科技园 新时期 发展

1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分析

1.1 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1.1.1 现有发展模式

国家大学科技园从参与主体角度分析主要有三种:学校和企业联合、政府支持为主、开发区主导。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属于学校和企业自发形成,并形成校企产业化一条街的链条效应;位于武汉光谷的东湖高新科技园属于政府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这一地区内合作建立研发孵化平台。从高校数量和发展模式方面,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分为:一校一园模式、多校一园模式、多校多园和虚拟大学科技园等几大类。南京鼓楼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属于多校一园模式,而聚集了53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深圳虚拟大学,属于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

1.1.2 大学科技园取得的成绩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孵化,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高校、企业、政府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对于高校来讲解决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问题,激发了广大师生创新创业热情;对于企业来讲,不断享受优惠的孵化政策,更是寻找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良好途径;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与高校之间开展合作推进区域科技、经济创新,扩展了新的税收渠道。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科技企业培育壮大的重要载体之一。一大批经过孵化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毕业”,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或创新创业中坚力量。截至2018 年底,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溪园区)累计创办科技孵化企业1700 多家,其中科技孵化企业1100 多家,累计培育毕业企业404 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3家,诞生了像每日互动(个推)、木链等17家上市企业。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职能发挥的重要平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立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中,近70%是由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截至2018 年底,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溪园区)创业园累计创办各类大学生创业企业611家,累计就业人数 6000 余人,其中浙江大学等高校创业实习人数3000 余人。

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直接推动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人员、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推动阿里巴巴广西LBS运营服务中心、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园区入驻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吸引企业与校内专家开展科技合作,实现双赢。

1.2 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园区体制机制不健全,考核机制落后。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市场化发展动力。考核方面,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颁布于2010年,时至今日其很多考核指标已经不再适用。且高校对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考核指标是以每年向学校上缴利润的多少为主,无法正确引导大学科技园各类功能的实现。

成果转化难度大。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30%,而一些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于我国近1倍左右。对大多数高校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并没有制定独立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成果转化过程一旦遇到市场环境变化等突发问题时,其风险难以控制,导致许多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在转化过程中失败。另外,成果转化基金配套缺失,投资备案流程冗长,产业投资专业服务人才缺乏,也是造成成果转化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大多数国家大学科技园能提供的服务无外乎两大类:企业入驻和孵化企业物业管理。国家大学科技园向企业提供孵化场地,而企业管理、信息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以及孵化基金等一系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之间尚未形成全链条孵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国家大学科技园跨区联动发展困难。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走出去,实施跨区联动战略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园自身创新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跨区联动往往只有只有政府和大学科技园两个主体,这两类主题受体制机制影响,集聚和整合市场有关资源的能力较弱,导致跨区联动发展困难。

2 新时期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面临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強化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新时期,应理顺国家创新发展新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功能定位,回归本质,全面贯通体制和机制,服务创新创业,探索发展管理模式新思路。另外,面向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积极探索政府、高校及企业协同发展机制。着力构建科技园发展新模式,实现平台服务功能延伸,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区域协同化发展路线。

3 新时期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对策探索

3.1 加强顶层设计,回归本质,聚焦功能定位

国家大学科技园需要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地位、赋予其更大发展空间、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欧美等一些发展较早、较快、较完善的大学科技园,早不再注重从外面招募企业和项目入驻,而开始注重从大学内部寻找项目孵化或是从园区已有企业中二次裂变孵化。我们更加需回归大学科技园发展本质,以高校为依托,深挖高校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以及社会影响力资源优势,搭建多功能立体化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

3.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考核激励制度以市场化为导向进行改革,不断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团队。二是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更加灵活的市场化机制。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提就是要以市场为出发点,以结果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建立园区市场经济运营管理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大胆探索科技成果挂牌交易、作价入股等成果转化方式,赋能科技成果金融属性,全方位调动高校、教师、企业以及资本方的积极性。

3.3 强化高校学科人才优势,加快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科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高校应当统筹学科发展和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利用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挖掘重点实验室、学院、技术联盟等资源,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一是充分依托学校重点、特色学科,发挥学科优势,结合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新的增长极;二是鼓励更多管理咨询学科投入到应用中,促进科技咨询服务业、科学普及服务业发展;三是从制度上保证跨学科研宄的可能,打破院系、学科壁垒,鼓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交流,促进知识的整合、学术交叉点的形成。

3.4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已经孵化成功的“毕业”企业和在孵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毕业”企业会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有反哺的功效;二是建立科技化、商业化、全球化的创新目标,培养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尝试的创业精神。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社群建设,发掘科技创新型创业人才,吸引国际人才回归创业;三是挖掘具有连续创业潜质的人才,在创业过程中给予宽松环境,允许试错,使之连续创业并最终成为企业引领者。

3.5 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企业孵化水平

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园区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服务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质量,协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技术交易大市场等平台,打通高校知识产权和企业技术需求通道;二是完善大学科技园的第三方中介服务体系。科技园可以设计有效的管理办法,鼓励引入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和动员科技中介人才等专业技术力量,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由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作为合作方,建立“泛高校”投融资联盟,为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平台,降低园区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本。如浙江大学于2018年12月成立“浙大紫金创业投资联盟”,为创业项目提供投资、融资、担保、并购等各类服务,并推动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浙大科技板正式开板。

3.6 培养特色新兴产业,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建立优势产业集群

国家大学科技园承担着培养特色新兴产业,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重任。一是要立足于高校优势学科,培育新兴产业,强化学科交叉型产业融合发展。将园区的主导产业定位与所依托大学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在细分行业市场做出特色,培育更多隐形冠军,加快形成地方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二是要建立若干产业领域集群,形成重点支撑产业领域。在各个产业集群平台上,集中一批高度专业化和竞争性强的中小型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三是要调动当地政府积极性,寻找搭建与高校相适应的培育平台。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科研发优势、技术孵化优势,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需求相结合,强化校地合作,让“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协同发展。

3.7 制定品牌输出战略,强化区域合作,探索国际化战略布局

“品牌”是第一生产力,规模化扩张是品牌(下转第13页)(上接第8页)溢价和价值输出的最佳体现。如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向外地辐射扩展中,注重自身品牌管理模式、运营理念、平台服务和资源整合的软辐射扩展,目前其在全国建有的分园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其次,加强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高校和其他社会投资主体的联动,多点开花多点联动,形成区域辐射效应。此外,建立国际创新合作资源网络,创造国际化合作联系,依托国际技术创新优势和集聚优势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探索国际化战略布局,从而增强国际创新竞争力。

017年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夏英,张勇.大学科技园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23(4):105-108.

[2] 方斌.现状、模式与问题: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探析[J].文教资料,2016(5)(总第709期):101-103.

[3] 朱北意.国家大学科技园运作模式及机制之分析[J].大学科技园,2006.27(3):44-47.

[4] 熊叶,蔡毅.起步阶段大学科技园面临的重要问题探讨[J].高教研究,2010(8).

[5] 李林,曹文华.中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8(5).

[6] 姚伟坤,姚凯,赵超.大学科技园跨区辐射发展的三方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0(l2):43-46.

[7] 马焱.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行模式研究[Z].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4.

[8] 杜洪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政策研究[J].公共政策,2014(6)(总第348期):104-109.

[9] 明星.清华科技园:园区产学研创新读本[J].中关村,2012(05):32-34.

作者:金鹏 张继东 张昀

化学智力发展管理论文 篇3:

适应新高考需主动变革、精细管理

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选择性教育”理念为核心,贯穿科学选才、公平选才两条主线,通过实行“3加7选3”的模式,来破解扩大选择权、推进综合评价选才、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这三个难题。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必须平衡好学校的供选、学生的选择、国家的选拔三个“选”之间的关系,把学习选择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设计好选课走班机制

选课走班机制设计要基于学生实际、各学科实际和学校特色,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模式。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也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实践探索,是推进育人模式转变的明智选择,也是对目前学校高度统一的课程、基本一致的教学要求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标准的挑战。我们采用“渐进选科、水平分层、专业分类”选科走班模式,来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1.渐进选课

在现有行政班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各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个体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由教务处、年级部根据学生的单科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生涯规划,并兼顾学生的选择意愿,确定各科选科时间,以“渐进推出,学科分批”为选课走班原则。

高一第一学期所有学科不走班,保证学科和学生的总体水平稳定。这有利于高一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考虑到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学生的能力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安排在高一第二学期作为第一批推出的学科,开始选课走班,这样有利于学生和学校对学考与选考的安排。根据历史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学考前不安排选课走班,确保行政班级的稳定和课表的统筹编制。高二第一学期10月份学考后,安排第二批学科生物、政治学科选课走班。

2.水平分层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学习得更好、提高得更快是学校新高考背景下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我校结合新高考方案和学校实际要求,积极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在学考和选考分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开展选考学科分层走班。具体操作如下:

(1)宣传动员。在“走班”前把每个教学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要求进行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科实际情况、学习意愿,并充分考虑个体的发展需求,填写选层单,进行选层。

(3)组建分层教学班。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办公室和年级组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所能开设的分层数、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目标、管理目标和实现方式,并报分层走班教学办公室审批。

(5)编排个性化课表。学校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综合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制定个性化课表。

3.专业分类

在这次新高考改革中,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中,只需1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根据目前高校向社会公布分专业(类)的招生选考科目范围来看,有46%的专业对学生选科是有要求的。特别是重点高校对一些科目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这是需要考生时刻关注的。作为普通本科,很多专业并没有设置报考条件,例如热门的会计专业,以前文理都兼招,新高考政策下没有参考特定学科成绩的要求。而专业性强的专业,就有跟专业相关的学科要求,例如机械专业,就会对物理科目选考成绩有要求;比如环境专业,就会对化学科目选考成绩有要求。因此我校在各大学专业要求公布后,马上对各专业的选科要求进行汇总梳理,及时告知学生。例如让学生弄清楚对物理学科选考成绩有要求的专业有哪些,分别对应了哪些大学,让学生及早做好准备。

精细管理,有序有效:做好走班教学管理

学校由原来的统一行政班变成现在的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存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成绩评价体系也必须紧跟教学秩序的变化,这些都是学校教学中的新事物,也是学校管理的新难点。

在分层分班管理方面,考虑到走班课时的安排,合理调整自修课,尝试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科目的选考走班与体育、音乐等非选考科目走班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教学管理的有序。在分层教学的后续管理上,关注学生的分层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学科成绩趋势及时调整分层班级的学生,实现学生在不同学科层次间的流动。学生在以学年为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学科能力和成績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和第二学期期末,学校各安排一次层次流动调整机会,每次有不多于10%学生升或降入相邻层次,让学生能更好地调整、适应自己的学习状态。

在教师职能方面,实行双岗制,即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班主任协同管理学生。任课教师(教学班班主任)是教学班的核心,是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就相应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班班主任。任课教师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任教学班的学生管理责任。行政班班主任承担行政班的管理责任,与教学班班主任信息互通,通力合作。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效地开展行政班日常工作。

在教学评价方面,从下面四个维度进行。原行政班内统计比对;A、B、C各层次班同时进行跟踪统计比对;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学业水平量化增量比较:不同层次教学班学生的学习用学业水平增量来量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学习增量=[N1-M1]/[N0-M0](注:N1:教学后教学班的平均分,M1:教学后年级的平均分,N0:分班时教学班的平均分,M0:分班时年级的平均分。计算结果保持分子、分母的正负号)。

发展个性,发现专长:做好生涯规划指导

伴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学生拥有了“选考权”。这就意味着从高一起,他们就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规划,对未来要报考的学校、专业要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更明确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挖掘潜能,培养健康生活、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它既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更是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我校于2014年初启动以“善的教育”为引领的“四维一体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推行“三师一体”的全员育人制,为学生构架起了学校通向社会的桥梁,有效推动了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具体开展的五项工作如下:

完善管理和评价体系。我校组建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领导小组,制订、出台《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意见及行动规划》,同时制定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各类考核、奖惩及评优制度,实现管理和评价的精细化、科学化。

打造了一支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者队伍。选聘各行业优秀家长代表、杰出校友担任学生生涯发展导师;同时通过外出学习、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和定期开展工作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

做好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如:高一开设生涯认知课程《心的出路》等;高二开设生涯探索课程《生涯规划与发展管理》等;高三开设生涯选择课程《志愿填报与指导》等,实现生涯规划的课程化。

开展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系列活动。如生涯规划书设计大赛、主题辩论赛、生涯规划主题演讲赛、模拟求职招聘等职业体验和模拟活动;组织开展“如何适应高中生活”“竞争与合作”等主题教育和大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规划。

运用开放的社会资源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如组织學生参观企业,使学生了解各种职业分工所需的知识、技能,增强对社会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邀请行业精英、知名校友等来我校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让学生深度了解各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目前,讲座已举办了9期,涉及警察、律师、医生、金融等多个职业领域。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转型是个系统工程,除了上述几点工作之外,还要创设多元开放的自主发展时空,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如拓展课程文化领域,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拓宽校园文化渠道,为学生个性成长搭建舞台。拓展校外课程资源,为学生选课提供充足保障。争取多方财政支持,在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为深化课改保驾护航。

几年实践,学校也收获良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育人理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减少了两极分化现象,向着全面而个性的方向发展;学校,分类分层破解了“择班”热的难题,稳妥处理课改和高考关系,实现了课改质量和高考双赢,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今后的努力方向是要最大限度实施分类分层走班和推进微课教学,把学习选择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

作者:江生

上一篇:传统民歌声乐艺术论文下一篇:工程投标报价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