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进度的不断推进,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熟练掌握东南亚语言、具有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紧缺。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融入大量的东盟元素。广西民族大学通过完善“3+1”培养模式,建设“理论—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改革的一体化目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篇1:

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外贸人才需求量大。为顺应企业用人需求,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需进行改革。以企业调研为基础,分析外贸业务岗位的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及教材,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能力培养有机对接;引入职业资格考证项目,把考证内容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构建“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

关键词 商务英语;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很多中职学校先后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尽相同,培养的专业人才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企业的需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则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1]。

一、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Ellis&Johnson(2002)把商务英语定义为在商务场合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通常由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和商务交际技能等部分构成[2]。商务英语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和跨文化知识以及商务有关的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国际合作和一个可交易手段;商务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技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还应包括英、汉互译技能。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考虑这些要素。目前,很多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照搬或模仿专科英语课程,过多地强调知识体系[3],缺乏对学生商务技能的培养。

二、“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构建

(一)调研企业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企业岗位(群)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对应的岗位有营业、采购、生产控制、货运、报关和文秘等;核心的岗位能力包括熟悉外贸操作流程、掌握外贸函电的读写、具有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口语较流利、获取相关资格证书、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等。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任务难易度确定适合中职生的典型工作任务。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领域课程,分别是外贸单证操作、商务英语函电阅读与写作、外贸跟单操作、进出口业务操作。

学习领域课程确定后,要制定包含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考核与评价等内容的课程标准。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以项目或学习任务为驱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编写课业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材料等教学资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工作流程,即获取任务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步骤,真正实现课岗对接。

(三)引入职业资格考证,实现“课证相融”

以跟单员岗位为例,随着企业对跟单人才需求的增加,在现有的外贸课程以及单证员方向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岗位需求开设跟单员岗位专业课程及考证,深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两项考证内容纳入平时教学中,做到课证相融。

三、“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特色

“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学生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要求,确立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具体见表1。各模块之间遵循渐进式、流程式和并列式的编排原则,在各专业基础类课程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知识点之间做到不断线。在专业学习领域类课程教学中以企业工作流程为主线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课岗对接的目的。

总体看,“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体现出四大特色:课程目标突出了岗位工作需求;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综合化。

参考文献:

[1]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6):44-46.

[2]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4):179-180.

[3]吴思,李德贵.优化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探析[J].当代经济,2009(14):118-119.

作者:刘彩勤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一体化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进度的不断推进,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熟练掌握东南亚语言、具有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紧缺。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融入大量的东盟元素。广西民族大学通过完善“3+1”培养模式,建设“理论—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改革的一体化目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一体化改革

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历史、现状。广西民族大学依托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优势,致力于培养服务东盟、服务地方的人才,除培养学生掌握上述知识外,还拓展学生学习了解东盟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同时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及一门东南亚语言。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1.设置情况。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修的各类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应修最低毕业学分为170分。然而,在课程的学分设置中,出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的现象,其中公共课学分为47分,通识、通选课学分为10分,学科专业课学分为101分,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占学分为仅12分,学分具体比例如下图1。

2.存在问题。①“3+1”培养模式下跨文化课程设置较少。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跨文化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则局限于对留学对象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另外,只掌握一门东盟某国的非通用语言,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验课程的设置不足,没有专门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专用的教学模拟实验室则起不到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网络模拟实验室没有开发或引进专业的国济经济与贸易实验软件,学生在实验室不能完成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局限于主要以教师讲授外贸业务操作流程的实验课上课方式,使得实验课程意义打折。③少数专业技能课教师备课并不充分,相关案例时效性不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中,存在少数专业课教师备课内容不充分,上课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授,未能充分结合外贸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使得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存在偏差,不利于今后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同时,国际贸易案例分析不足,教师无法向学生呈现对外贸易的现状,学生则容易忽略国际贸易中的细节。④学生实践性不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主要集中体现在暑期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然而,大多数外贸企业规模不大,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所以,高校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外贸行业竞争激烈,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主要从事比较简单的日常内务工作,没有机会深入地涉及到外贸工作流程中,无法完整领会外贸工作的操作规范。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新思路

1.改革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广西民族大学国经济经与贸易的教学一体化改革,主要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区输送更加适应地方需求的外贸综合型人才。因此,改革的重点在于开创具有东盟特色的特色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与资源体系的构成如下图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做到以下四点:①以提高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建设的知识复合性和人才的社会适应力为切入点,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国际经贸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繁杂、重复、交叉,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点灌输给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应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要求,召开教学研讨会,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结合教学规律,调整教学内容,完善“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经贸实务+国际经贸理论+商务英语与技能+东南亚语言”的復合型人才的知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②做好以《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两门课程。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改革试点,因为该课程兼容了以下主要专业课程: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等。以此为牵引点可以推进该专业实务方面的课程体系改革。该课程改革可以牵引以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的课程改革,集中体现在教材的编写运用。两门核心课程的课程内容都增加“东盟元素”,包含更多的东盟国家贸易知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改革,在国际直接投资章节融入“中国—东盟国家间的直接投资”这一小节;在国际技术贸易章节中增加“中国—东盟技术贸易现状”;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证券投资、国际发展援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等部分章节中,同样地增加“东盟元素”,具体讲述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发展援助情况。这样融“东盟元素”于核心课程之中,核心课程牵引下的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也相应的丰富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沐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领略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乐趣。③增设实验和实践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提升外贸实践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由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进行对外贸易业务,让学生在体验国际贸易的乐趣与风险的同时,使学到更多解决实际对外贸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国贸专业实验课程需要专业软件的支持,学校应在学校网站中建立专门的对外贸易实验教学中心,引进“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学生通过登陆软件,扮演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口地银行以及出口地银行四个角色,同时承担四个角色在对外贸易中的工作。在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履行合同的阶段,学生同样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巩固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加熟悉外贸业务具体流程。在国贸专业“3+1”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验课程应更多地涉及东南亚贸易,学校应引进东盟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系统、东盟国际金融投资实验教学综合软件系统等相关软件,为学生开展东盟贸易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④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的能力为落脚点,完善“3+1”的课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出国前的跨文化课程应在原有《东南亚经济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东南亚政治与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出国前了解留学对象国的政治文化,为出国留学顺地利适应当生活打下基础。学生出国后具体学习留学国家的社会文化。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所学课程应该更加开阔,不应对小语种课程的选择做出出国方向界定,局限于只有到对象国留学的学生才能选修该国的语言。“3+1”培养模式将留学对象国的语言设置为方向必修课的同时,学生应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东盟国的语言。越南语、英语、泰语等课程应该设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任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更多的东盟国家语言,选修英语的同学可以更熟练地掌握运用英语。学生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东南亚国家非通用语言和英语,就业前景会更加开阔。

2.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高校教学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为主,学生提问互动为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形成师生互动、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现代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式不应局限于校内指导老师制度,高校教师由于长时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现实工作中的对外贸易执行方式、流程以及政策等方面变化无法像企业管理者一般,第一时间了解对外贸易变化动态。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迅速变化的对外贸易行业工作,在学生实习实践时,应采取企业见习导师制度,学校给予企业见习导师一定的报酬,让企业见习导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教授与考核,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教学的培养模式。图3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构思图。

(2)丰富学生的课外学堂,使学生的课堂形式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多元化的课堂形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计的知识面广阔,学校通过建立相关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数据库,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和UCP6版)、Inconterm2000、Inconterm2010等相关国际惯例收录到数据库中,同时,收录我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查阅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弥补了课堂中教学案例不足的问题。举办相关的贸易组织讲座,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解。例如举办WTO讲座,学生可以在讲座中了解掌握WTO的基本原则、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中国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风险与防范等。相应的,举办特色的CAFTA讲座,向学生介绍在CAFTA框架下,各成员国享受的贸易优惠政策、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CAFTA进行SWOT分析,让学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认识不仅局限于专业课课堂。外贸工作因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当今外贸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定期举办“对外贸易最新动向”讲座,邀请广西地方知名外贸企业的管理者作为讲座的主讲人,向学生展示国际经济与贸易最新动向。

(3)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经贸职业技能为基点,使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有机结合,实现理論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一体化立体模式。通过与国外院校对接的专业实习安排,利用现有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实验教学,充分运用省级共建的经济管理人才实验基地实践教学,与一些海关、口岸、外贸公司建立相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国际经贸意识,提高学生的国际经贸实务的操作能力,实现“知识导向+职业导向+国际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

作者:王新哲 文岚 陈凤珍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化妆品包装材料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化妆品包装材料学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学院的一门新开课,属于包装材料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不分专业,主要目的是使材料、化工、化妆品等专业的学生能夠掌握和熟悉美丽健康产业相关的材料的使用、研发和质量管理。本课程积极探索授课新模式,通过授课内容优化、主题讨论、企业案例分析和推进课程思政等多项措施,培养具有更强共享专业背景的交叉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化妆品 包装材料 课程改革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osmetic Packaging Materials

SHEN Hui, TIAN Tian, ZHOU Ding, JIANG Guojia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0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包装材料”微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包装材料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分析和解决材料领域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健康材料相关的日化品、食品、医药等美丽健康产业中从事材料制造与加工、技术开发、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生产与经营管理、新材料产品技术贸易等工作,具有更强共享专业背景的交叉融合型人才。

化妆品包装材料学是在包装材料学基础上,体现在新型包装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掌握包装材料的结构、性能与应用,对于科学合理地设计、制造和使用包装容器,应用合适的包装工艺,确保包装功能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包装材料,特别是化妆品包装的发展趋势,熟悉主要化妆品包装材料的组分、工艺和性能评价方法,了解包装材料领域发展趋势及其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化妆品包装材料学课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法,引入校企合作教学和课程思政元素等,进一步凸显我校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提升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多学科交叉视野。

1 “化妆品包装材料学”课程建设内容

1.1 优化课程内容,难易适中

由于选课学生不限定专业,绝大多数是跨专业,要将知识性和科普性相结合。包装材料分为消费包装和运输包装,通过系统调研目前的化妆品包装材料,用量最多的是塑料、玻璃和纸包装材料,所以授课内容主要以塑料、玻璃和纸包装材料为主,辅助以金属和包装辅助材料。使学生充分熟悉塑料包装主要的材料种类,掌握主要塑料容器的成型工艺和主要性能指标。掌握主要的造纸工艺,熟悉加工纸、瓦楞纸等不同种类纸张的加工方法和性能要求。掌握玻璃及其容器的制造和测试分析方法。

1.2 授课方式设计与优化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日常上课在线下进行,利用超星平台建立了学习网站,所有的课程资料、主题讨论环节、过程考核、拓展的视频资料等都放在线上,老师可以实施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利用线上分组讨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网络课程上设置相关的主题话题,例如国内十大化妆品品牌调研、你最喜欢的化妆品包装种类、玻璃与水晶,你能分清楚吗等,利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调研主题,引导同学们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调研,不仅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

1.3 增加专题调研和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将学生进行分组,由教师设计相关主题讨论课题,例如,调研国内十大化妆品品牌的发展历史;调研百雀羚、佰草集等国内知名化妆品产品包裝的发展;调研不同种类化妆品所用包装材料的特点,如护肤品、沐浴露、洗面奶、防晒霜、香水等,总结每种化妆品常用的包装材料种类,并研讨这些包装材料所需要的性能。例如,PET塑料透明、柔软,是沐浴露、化妆水等最常用的包装材料;塑料软管在洗面奶、沐浴露等产品中都会用到,玻璃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晶莹剔透等性质,在中高端化妆品中被广泛应用。通过主题调研,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种类的化妆品,开展不同种类包装材料包装效果的对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1.4 邀请企业专家进课程

我校与珀莱雅、相宜本草、上海百雀羚等知名品牌建立有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且每年有大批毕业生在这些企业实现就业,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尽责敬业,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我校在中国化妆品行业形象和口碑的树立筑牢人才基础。

教学团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在授课过程中,不定期的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同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深入课堂,通过企业在配方研发、品牌管理、市场推广、产品设计、国际交流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最新企业案例分析教学。化妆品包装材料和化妆品包装设计是化妆品包装最主要的内容,共同起到保护商品、运输、集散、方便使用、传达信息、美化商品和促销等功能。特别是化妆品要求产品的美观性、新颖性、知识性、文化性和独创性,对包装材料的选择格外重视。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企业的最新案例分析,同学们对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定位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结合化妆品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优化,能够使各类化妆品更突出表现化妆品的品牌、强调化妆品的特性以及不同消费者的定位设计。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展,不仅极大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了同学们的学期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1.5 课程思政建设

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与学的互相适宜。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各环节、全过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种授课方式,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使学生深切感悟中华民族的力量和中国企业的担当。在做教学设计时假设我是学生,我希望我的老师怎么呈现这堂课?从这个角度选取课程情境素材。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民间故事、新闻、史实甚至一句俗语,都可能是很好的情境素材。

化妆品包装按照功能可以分为消费包装和运输包装,按照包装材料成分可以分为塑料、玻璃、纸、金属等。在纸包装材料授课过程中,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造纸术,到我国传统特色造纸技术(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再到目前纸盒包装材料中的技术创新,不仅使同学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在玻璃包装材料授课中,介绍彭寿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建设中国玻璃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高品质浮法玻璃多种玻璃新材料长期被中国之外封锁垄断的现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支撑中国玻璃科技与产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使同学们深切感受坚韧执着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增加包装材料废弃物处理等章节的学习内容,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句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使学生理解绿色包装、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解包装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结束语

化妆品包装材料学是一门新开课,结合我校包装材料学微专业建设而设立。本课程在包装材料学基础上,结合化妆品包装要求,并积极推进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授课内容优化设计、主题讨论、企业案例分析等多项措施,培养具有更强共享专业背景的交叉融合型高水平人才,服务国家化妆品产业发展战略需求。

基金资助: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发展工程”教学能力建设项目、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节能材料)”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编号:4521ZK190008001)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群利,刘兵.《包装材料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化工,2019,46(410):112-113.

[2] 郭玉花,计宏伟.基于金课标准的《包装材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包装工程,2019,40(S1):43-46.

作者:申慧 田甜 周鼎 江国健

上一篇: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论文下一篇: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