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课程论文

2024-04-23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论文(通用6篇)

篇1:国际贸易地理课程论文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作者:徐莉薇指导老师:李纪生

摘要:历史上远距离的贸易活动不胜枚举,这些贸易活动因其性质和目的的不同,而具有多种贸易形式。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国际贸易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为辅。汉代时,丝绸之路以官方与民间贸易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到15-17世纪时,“地理大发现”则是以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为贸易形式。以上三者作为国际贸易史上重要的远距离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着重通过对以上三个贸易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分析,对其国际贸易形式进行比较。

关键词:贸易活动性质;贸易活动目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的性质及目的

1、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目的公元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着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地区的友好关系。郑和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郑和一共奉命远航了有七次之多。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开辟了明朝通往南洋,非洲东岸的海上贸易路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世界性的盛举。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作为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性质的远洋活动,郑和下西洋也具有着多重的目的。首先,郑和大航海的首要目的就是对外贸易。当时,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同时,郑和把“扩大经商”、实行开放式贸易作为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始终在海外进行广泛的贸易活动,并逐步将以纳贡和皇帝赏赐为主要内容的朝贡贸易转变成持久均衡的贸易往来,与所到国公平贸易、互通有无,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利润。

其次,他出使另一目的,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并赠送礼物,赐与各国国王诰命银印,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丝绸之路的性质与目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旅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作为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重要交通线,丝绸之路最初开辟的目的与贸易并无太大关联。公元前137年,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等西域国家,共同夹击匈奴。这便是丝绸之路最初开辟的目的。尽管它最初带有着鲜明的政治军事色彩,但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两汉王朝的不断经营,这一路线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路线,在沟通中土与西域的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中土和西域各国日后的贸易往来开辟了重要的道路。

3、地理大发现的性质与目的“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些航海远洋系列活动统称为“地理大发现”。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而贸易的形式则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

“地理大发现”对于亚欧及欧美地区贸易影响深远。首先,它扩大了当时欧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引起了西欧商业性的革命;其次,“地理大发现”后,国际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另外,“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了海外贸易公司这一重要的组织形式。

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目的有很多,相较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郑和下西洋,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目的少了许多政治色彩,更多的是商业贸易的动因。

首先,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阻碍了原有的亚欧贸易路线。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欧洲人从此不能再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巨大港口的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其次,寻找新的殖民地以及更多的财富,推动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又一目的。很久以来,阿拉伯人与意大利人垄断了整个欧洲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正因如此,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的君主以及商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直接通过某一航路,前往印度、中国和其他盛产香料的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提高贸易利润。

最后,寻求更多的黄金用以进行更多贸易成为了另一重要的目的。当时,欧洲贸易对于中国和印度长期处于出超状态,导致了欧洲商人在与中印两国进行香料和丝绸等贸易时,耗费了大量的金银。长期的入不敷出,引发欧洲人对于中国、印度的金、银、宝石和香料等资源的渴求。

二、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1、郑和下西洋的国际贸易形式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贸易形式主要有三种:朝贡贸易,官方贸易以及民间互市贸易。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通过这种形式来获得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

第二种官方贸易。这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期间开创的击掌定价法对当时的国际贸易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种民间互市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期间消灭了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贸易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2、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形式

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形式是由最初的官方贸易过渡到日后的民间贸易。

首先,官方贸易形式。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因此,丝绸之路开辟初期,贸易形式主要以官方贸易为主。由出使西域的官员带着丝绸等物品到西域各国,通过贸易,得到西域国家盛产的香料、象牙等珍贵物品。

其次,民间贸易形式。丝绸之路开辟后,历经两汉王朝的经营,特别是后来东汉时期,班超对西域的妥善管理,扫清了大部分丝绸之路上的胡匪沙盗,维护了沿途贸易线的安定,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更加通畅,民间贸易更加频繁。在此期间,中国与西域客商互通贸易,促进了这种民间贸易形式发展,并使之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流贸易形式。

3、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

相较于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地理大发现的贸易形式则显得较为特殊和单

一。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贸易的形式主要以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为主。

殖民贸易形式,是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及美洲等地进行的,以暴力控制为手段,通过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获取资源及财富的贸易形式。15世纪末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美洲大陆便遭受了残暴的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殖民者通过各种暴力手段,强行与当地居民进行不平等的贸易。同样的,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致使我国在当时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严重损害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

三、总 结

通过对以上三者的性质和目的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远距离贸易活动需要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其实施,进行的基础和后盾,正因如此,这些贸易活动在形式上多带有着官方的政治性色彩。如郑和下西洋进行的带有明显政治行为的贸易形式---朝贡贸易。

2、贸易活动的目的往往直接影响到贸易形式的正义性。贸易活动目的以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促进国与国贸易发展为主的,在其贸易形式上表现出正义性,并且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带来正向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反之,贸易活动的目的带有着掠夺性时,贸易形式表现出非正义性,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致使一些国家在贸易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合理秩序。

篇2:国际贸易地理课程论文

[摘 要]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国际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扩大,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有深刻的影响,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第一、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次区域经济集团。我国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地区,寻找同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地区组成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应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分工与合作,我国海外企业也应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求得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第三、积极参加APEC,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有一多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我国应利用同APEC中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及输出技术。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容量的市场,中间技术领域有许多空隙,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第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架起了联系的纽带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走向经济强国之列的必然。我国大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3]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篇3:国际贸易地理课程论文

关键词:地理,课程改革

我国现代地理课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启蒙较晚发展滞后, 我国地理课程改革方向、改革形式、改革目标应放眼于国际地理课程发展趋势, 以他国先进经验为借鉴, 探索出一条既适合我国地理教育国情, 又能促进我国地理课程长远发展的课程改革体系。

一、地理课程改革思想

在80年东京24届国际地理联合会上提出“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 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 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 (1) 这就要求地理学习者能够辩证的看待地理问题, 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因此在世界各国地理教育中逐步显现, 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持续发展地理教学论。对我国而言, 地理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目标。

二、地理课程教学内容

现代地理学所研发的新兴技术成就、新兴技术手段在现代地理学稳步发展的过程中, 在地理学家的推动下被合理、科学、适宜的投射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地理课程改革应从人文社会中的生活所需、建设发展、家庭向往等内容应成为地理教材的取材实体, 以便增强地理知识的实践价值。这充分体现出现代地理教学以自然地理方法为研究内容, 以人文地理教学为研究目的,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并重的现代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地理课程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 其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开放性、动态生成性、结构层次性是地理课程价值体系的主要特点。 (2)

三、地理课程结构

据调查,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地理课程仍然以选修、必修、实践课程等各类多元化结构同步实施的课程结构模式。就地理课程安排模式而言, 世界各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如英国通过颁布《国家地理课程》为全国地理课程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德国没有全国统一标准, 实施各州根据各州实际情况安排课程, 但明确规定要以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为基准, 发展学生地理能力为目标的要求。在课程结构多样化的基础下, 我国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第一, 课程设置要将学生智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以便学生在思维能力展开的同时活跃地理课堂;第二, 教材内容设置要体现思维发散性和逻辑结构性, 既有利于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学习又有利于教师在地理课堂的授课;第三;课程设置应注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配比例, 让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检验理论。

四、地理课程过程

在教育理论科学化、系统化的基础上, 现今国外地理教育意识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只有让地理学习者认识人类的生长环境, 才能实现在课程中培养地理学习者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外国地理课程对学生了解地理空间知识也有一定的要求。地理空间知识服务可以使地理空间知识最大限度共享与重用, 有效提高计算机分析能力, 从而提高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和空间决策水平。 (3) 这就意味着地理空间结构的构建应当成为地理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成分。地理课程设置过程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才华与素质并重, 道德与个性并重的全面综合化。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不同地理生态环境, 地理课程设置的改革应转型为引导、传授地理学生学会如何尽己所能的保护地理环境。

五、地理课程教学方法

目前, 即便是发达国家, 其传统教学法仍有大量可用之处, 这是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和手段尚处在传统与现代, 人工和智能交替时期的重要表现。我国改革方向应在教学中注重师生双向往来, 强调地理学习者的自主发现、自我探索。以此激发地理学习者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智慧潜能。我国地理课程改革中, 还应要求一线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专家、学者以及科研佼佼者交流学习, 在讨论中地理学习者收获的不仅仅是地理知识, 更是与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 课程的评价体系在国外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会作明示规定, 而且课程中的行为目标是最常见的评价要求。简而言之, 即为在地理课程中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双重质量评价。实现地理课程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多样化, 并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4) 当今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 若地理课程改革过于激进或求量不求质, 只会造成地理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徒增地理教学负担最终造成地理教学质量低下, 地理学科发展道路寸步难行。这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赵荣编.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5-01.

[2]仲小敏.简析现代中学地理课程价值内容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08)

[3]龚健雅, 耿晶, 吴华意.地理空间知识服务概论[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4 (08) .

篇4:国际贸易地理课程论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地理 教学方法 探索 实践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等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分布与发展方向及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市场特点、商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网络、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以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与对方融为一体,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上,在具体讲课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改变过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一、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些访谈节目,如《对话》、《艺术人生》,收视率较高,深受观众喜爱,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有“卖点”;二是形式新颖,适合人们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的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那么,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4]。我在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以及该学科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家乡。首先,将学生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组,在小组中各成员相互交流汇总自己家乡的乡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发言。当同学们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同时,我适时的对该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最后,我在总结时将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变了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地理等于中学的世界地理的错误想法,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捕捉时事热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以前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这是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加速恶化,环境问题也和经济问题一样成为世界问题,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学中,刚好遇到哥本哈根气候环境大会的召开,我让学生每天关注大会的进展,并且让学生下去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京都议定书、什么是CDM以及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讨论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立场,同时也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受出版时间的局限,有些内容和数据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不断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地理》这门学科而言,更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活力。比如讲到欧盟的时候,将其成员国进行更新;讲到美国汽车产业的时候,将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公司作为重要的案例纳入到授课内容中。另外,将教材中需要更新的数据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更新,当然,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做好功课。

四、通过分类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主要国家的贸易地理时,我将这些国家分为超级大国——美国、发达国家(一)——欧盟四国、发达国家(二)——日本、发展转型国家——俄罗斯与印度、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巴西和新加坡、农矿资源出口大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几种类型,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加上课前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功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能很好的区分并掌握各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最后,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学期论文,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或者我国内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谈谈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地理》三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充分意识到结合课程及学生特点设置课堂的重要性,同时,要使上述教学方法顺利进行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做到互动式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潘燕.新,趣,广中显活力——《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特点[J].职教论坛,1998(4):53

[2]李莎.互动式教学在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为例[J].石油教育,2008(3):70-72

[3]于志达.国际贸易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方正松.互动式教学: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作者简介:

篇5:贸易地理论文-----世界石油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格局正在发生着变革:一方面,世界石油生产中东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的迅猛增一长改变着世界石油消费被美欧发达国家主导的格局。对于我国来说,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了石油消费的急剧攀升,而石油生产未保持同步增长,导致石油缺口日益庞大,只能依赖海外石油资源来填补。因此,如何获取充足和稳定的海外石油资源成为我国石油进口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经过对世界石油资源、产消和运输格局演变的分析,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提出切实的对策,主张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主要表现在来源与供应的多元化(稳定中东石油供应,加大俄罗斯和中亚里海地区的进口力度,非洲为重要来源地,中南美和东南亚是多元化补充),运输线路的多元化(陆上西北和东北石油安全通道建设,避开马六甲海峡替代线路建设)两个方面。

关键词:世界石油 资源格局 运输格局 石油进口 安全对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1.1选题背景.................................................................................................1 1.2选题意义.................................................................................................2 1.3 国内研究现状........................................................................................2 1.4 国外研究现状........................................................................................3 第二章石油资源格局演变....................................................................................4

2.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变化阶段与特点.....................................................4 2.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地区分布变化.........................................................6 2.3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与趋势............................................................7 第三章世界石油运输格局演变............................................................................9

3.1世界石油管网发展与演变.....................................................................9 3.2油运航线发展与演变.............................................................................9 第四章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对策......................................................................11

4.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与石油进口安全策略...........................................11 5.2石油来源多元化选择...........................................................................13 5.3石油运输多元化建立...........................................................................13 第五章结论..........................................................................................................16 参考文献:..........................................................................................................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背景

(1)世界石油格局正发生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格局正在发生着变革:一方面,世界石油生产中东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目前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里海和中亚!非洲几内亚湾国家等新兴产油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其中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最大,几内亚湾的安哥拉,埃及,加蓬和刚果(布)等也具有较大的石油开发潜力。另一方面,虽然美欧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未来20年将比目前增加一倍,将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上“异军突起”,使世界石油市场需求呈多化态势。

(2)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了石油消费的急剧攀升。至2006年底,我国石油消费己达349.8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9%。与此同时,我国石油产量经历了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快速增长,从80年代开始进入了缓慢增长期,20多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2.4%,明显低于石油消费增长率。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庞大的石油缺口最终只能依赖海外石油资源来填补。因此,如何获取充足和稳定的海外石油资源成为解决我国石油缺口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油源安全,二是油路安全。目前,我国进口的大部分石油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但这两个海峡的通道安全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由此可见,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在油源及运输线路两方面都存在相当的战略隐患,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1.2选题意义

世界石油格局的巨大变动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体系形成很大的冲击,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世界石油格局如何演变?我国的石油进口如何因之调整?这便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常见于报章杂志或一般的介绍性论文之中,本文试图以翔实的资料,充足的数据勾勒出1980年以来世界石油资源,产消,运输格局的演变过程,并对当前的石油格局做出实证分析。另外我国石油安全有过不少专家学者论述,但一般立足于阐述国内石油短缺状况,本文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的视角来对我国石油进口安全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分析。针对不断演化的世界石油格局,提出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应对策略。

1.3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大部分国内学者从石油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定性地阐述变革的大势。赵宏博等(2007)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在供给方面,探讨了石油探明储量,产能以及产油主体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赵宏图(2006)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世界能源需求进入新的扩张期,消费与生产因地域造成的失衡局面将进一步加剧,能源市场全球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影响价格的因素增多。能源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战略,加强节能和新能源开发。资源输出国则在加大投资和开放力度的同时,加强资源控制,积极拓展能源外交。与此同时,国际能源合作全方位推进,地区能源一体化势头强劲,全球能源安全对话被提到国际社会议事日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并加速调整。

针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有的学者侧重于石油的安全性分析,对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进行了安全测度。何贤杰等(2006)为科学评价我国石油安全的程度,从国内资源察赋,国内生产能力,国际市场可得性和国家应急保障能力等4个方面,设计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储采比,储量替代率,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石油进口集中度,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石油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备水平等6个指标,构成一个新的综合指标:石油安全度,用其对我国石油安全形势进行了定量评价。

1.4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石油的探讨要比国内学者早得多,早在1931年,霍特林(Hotelling.1931)就对现在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存量条件,即矿区使用费须与利率相同的速率增长,后人称之为霍特林定律。

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关注就更多放在了对高油价的探讨以及替代能源方面。Benjiamin Hunt,PeterIsard和Douglas Lxton(2001)对过去25年高油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认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油价上升并未像70年代那样对世界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其中货币政策的的选择产生了很大作用。国际能源组织(2004)在对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的分析中指出,石油价格至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它可以对石油进口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经济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二章石油资源格局演变

2.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变化阶段与特点

世界各国对探明原油储量的明确定义是,按现有的技术条件立即可予开采的和按现有的市场条件经济下有开采价值的储量。如果当年原油产量低于新增储量,己探明原油储量将增长;如果当年世界原油产量高于新增储量,已探明原油储量将减少。这也是本文所指的石油储量。2.1.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增长的三个阶段

由于世界石油勘查与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2006年,二十几年间世界石油储量由6671亿桶增长到12082亿桶,增长了88.1%。

图2-1 1980年以来世界及中东的石油探明储量

从图2-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大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有时剧烈有时舒缓.根据储量增长的快慢,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80~1985年是世界石油储量增长的第一阶段,增长较平缓,稳中有升,从6671亿桶平稳上升到7705亿桶,年均增长2.9%;1985~1989年为增长的第二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段,石油储量飞速上升,从不到7705亿桶跃升至10038亿桶,年均增长率达到6.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东地区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增长所致;1989到2006年为增长的第三阶段,此期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除1990年有一个微降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2.1.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增长的基本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的变化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储量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地区

1980~2006年,中东累计增加可采储量3803亿桶,约占世界新增储量的72%,份额最大,数倍于其他地区“从世界和中东地区储量增长的变化曲线(图2一1)来看,二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这也间接说明中东储量的增长是导致世界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其他地区按储量增加从大到小的排列位次是:中南美(新增768亿桶,占14%),非洲(新增639亿桶,占11.8%),欧洲和欧亚大陆(新增460亿桶,占8.5%),亚太(新增67亿桶,占1.2%),北美(减少326亿桶,占-6%)。(2)复算是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储量增长中,除勘探发现外,油价变动!新技术投入,政治因素等可以影响对己发现储量的重新评价。

如20世纪80年代末,中东和世界的石油储量俱增,但在同期并无重大勘探发现,储量的这种惊人变化主要是对已有储量进行复算的结果。上述国家对储量进行大规模调整的主要依据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油价暴涨后引起可采储量的经济采收率的大幅度提高,由于储量变化滞后于油价的反应,所以储量的大幅度增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数字上反映出来。除此之外,先进的油田开发技术(EOR)的应用可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其他人为或政治因素,也会促使对储量进行重新核算。在石油冲突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力图掌握主动权的欧佩克主要国家都重新估算了各自的储量。(3)成熟探区依旧是储量增长的主流

世界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中,老油田重算增加的储量所占份额在增加。美国1977~1996年新增石油储量中,老油田复算的储量占全年新增储量的比例高达59%,其次是老油田扩边钻井发现的储量26%,靠发现新油田和发现新储层的比例只有7%和8%。

据统计,70年代末以来全世界的重大油气发现区,除个别属新开辟的盆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大多数是老的油气区或探区,多属在老区发现了新的勘探领域,包括老盆地向深层或海洋方向的发展。

综上所述,加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持续增长,中东仍然是世界石油储量增长最多的地区。新增储量在构成上表现出以下特点:勘探发现的少,复算增加的多;来自成熟探区的多,新区开辟的少;海上石油的比例日渐加大,非常规石油潜力无限。

2.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地区分布变化

截至2006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12082亿桶,比1980年增加了5411亿桶。从地区构成来看,中东地区是储量增长最多的地区,约为3803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72%。从主要资源国来看(表2-2),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委内瑞拉、俄罗斯、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尼日利亚等位居前十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合计为9931亿桶,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82%。从1980年到2006年,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因历史的原因未做统计之外,其他八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加了4437亿桶,占了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的82%,特别是中东五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了1784.1亿桶,占全球净增长量的66.8%;其次为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增长了605亿桶和195亿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2.3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与趋势

2.3.1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

通过分析近半个世纪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的变化,可以大致判断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变化情况。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石油取代煤炭成为第一能源,石油勘探飞速发展,相继发现了萨马特洛尔、田吉兹、普鲁德霍湾等一大批巨型油田,储量增长快,从图2-3可以看出,探明率每十年增加近10%。1980~1990年代,受世界经济低迷、油价暴跌等影响,世界石油勘探开发放缓,资源探明率每十年增长6.5%。911事件后,在不断增长的高油价推动下,2003年底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达到了58.8%。按照这种增长趋势,在未来20~30年,考虑到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将集中于山地、高寒及深水等条件复杂区域,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资金要求越来越高,风险日益加大,储量增长幅度将逐步减小,资源探明率增长将趋缓,估计每十年约增长5%左右,2020年达到70%,2030年可达到75%。因此,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和发展潜力。

2.3.2世界石油储量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的变化特点反映了资源探明程度、油价、技术进步等是决定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仍会影响未来石油储量的增长情况。预计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世界石油储量会有以下变化趋势:(1)储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下降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有20%的常规石油资源尚未探明,加上多达4000~7000亿吨的非常规石油资源,这构成了未来储量继续增长的资源基础[。但基于储量探明程度较高、全球性油气勘探活动仍不活跃等原因,储量年均发现率会逐渐降低。

(2)非常规石油储量及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加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根据经济学家彼得奥德尔预测,最终可在开发的非常规石油是3000亿桶,足以保证2100年的石油工业的需要。尽管那时石油工业在下降,但规模仍比今天的大。而且,在那时每年44亿吨的总量中,只有7亿吨是常规石油。常规石油产量在2030年达到高峰值,常规和非常规石油产量合起来在2060年达到高峰值。现在世界上已探明的超重原油和沥青砂的地质储量有11105亿吨,其中储量位居前三位的是加拿大、前苏联和委内瑞拉,分别为2226亿吨、2146亿吨和1908亿吨。如果重油的采收率为15%,全球重油的可采储量就达1665亿吨。

(3)老区和海上仍是储量增长的两个重要领域

油气勘探开发的地理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渗水、两极及复杂油气藏产量比例越来越高。适用于成熟探区进一步勘探和更合理有效开发的新技术发展很快,这为成熟探区石油储量的稳步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深海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也将促使海上石油储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更深的海域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三章世界石油运输格局演变

3.1世界石油管网发展与演变

从商业性原油生产的最初年代起,管道就被用来输油了。186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建造了一条长6英里,直径为2英寸的管线,这是最早的石油管道。19世纪后期,俄国建造了从高加索油田通往里海的管道,1911年英国石油公司使用了它的第一条原油管道,这条管道从马斯古德苏莱曼通至阿巴丹。

中东的石油生产国要将大量的原油运至海岸,除了用管道以外没有其它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法。由于这一原因,管道得以在这一地区发展。可是在欧洲,由于应用了传统的运输方法从滨海炼厂向分布辽阔的消费地区供应油品,管道的发展比较缓慢。美国因有了本身的原油生产并和迅速扩大的生产中心得以发展了现代管道工业。不过,自1957年以来,欧洲发展了内陆炼厂,于是便建造了石油公司自备的大型原油管道系统。原油、精炼油管道网有了迅速的增加,世界上所有其它工业化地区也有了类似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石油区已形成了各成体系的管道输油系统:欧洲和中亚石油输送管道、北美管道系统、中东外输管道系统、中国自给管道系统。随着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演变,石油管道建设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石油供应增加区,新建或筹建了诸多石油运输管道,如里海石油管道、里海财团管道、中哈、中俄管道、非洲石油管道等。

3.2油运航线发展与演变

继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主要的炼油厂为赚取更大利益而扩大加工能力,使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还出口国外,形成了七大石油运输航线,这种由于石油产销地分布不均衡的原油和成品油的海上运输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航线的演变更多地体现在贸易量上,而具体的线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未来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道是唯一的例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3.2.1目前世界主要石油海上运输航线

世界原油主要出口地区有中东、西北非、中亚,主要进口地区有北美、西欧、东亚,在进出口地区之间形成了7条原油主要运输航线,这7条航线上的原油运量约占总运量的70%。相关支线航线,包括黑海一地中海、中东一澳大利亚、阿拉伯一美国、墨西哥湾一加勒比海、墨西哥一日本、东南亚一中国或日本、中国一日本等区域性航线。3.2.2石油海上运输,咽喉要道

石油运送所经由的海路一般都取道于固定的航运航线,由此,油轮航行必然要通过全球数个地理位置上的“咽喉要道”即连接各个大洋或大水体的通道,如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等。

3.2.3北冰洋—未来新的石油航线

2007年公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对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层影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大。冰层融化后,人们可能开辟新的航海线路。因此甚至有人将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线的意义与贯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相提并论。一份多国合作得出的北极气候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将在不久的将来使北冰洋地区一年里有五个月适合航海。这样,从北欧到远东地区的航线也可以取道加拿大北部诸岛,大大减少了欧洲和东亚的海上运输路程。

亚洲到欧洲的远洋航线大约为1.3万英里,如果西北海洋航道实现全面开放,让远洋货轮来回畅通,则亚洲到欧洲远洋海运航程至少可以缩短到7900英里,整整少走4500英里。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高位震荡的今天,通过北冰洋贸易航线捷径,将大幅度降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油田港口输出的石油运输成本,对大吨位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航运尤其如此,将有利于世界能源紧张状况的缓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四章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对策

4.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与石油进口安全策略

4.1.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

(1)石油生产增幅缓慢,储量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增加生产的空间己相当有限,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主要石油基地在东部。东北的大庆、渤海湾的辽河和胜利油田是中国最大的三个油田,此外还有汉江、大港、中原油田。但目前经历几十年的开采后东部油田已不同程度地进入衰竭期,增长潜力己十分有限。西部油田的发展比预期慢,未能形成产量的战略接替。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虽有较大进展,但产量还较低”如果今后几年勘探上无重大发现,开发上可采储量亦无大的增加,那么我国石油产量不但不能增长,反而有可能比预计的要提前下降。

中国石油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储采比低,运行环境日趋严峻。经评估,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只有57亿吨,其中己经采出33亿吨,剩余可采量为24亿吨,但储采比较低,仅为14: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储采量43:1的水平。中国虽属于世界十大产油大国之一,但人均石油资源量很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

(2)石油供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1980年以来,中国石油产量增速有限,1990~1995年年均增速为1.6%,1995~2000年年均增速为1.5%。而同期石油需求却快速增长,1991~1995年间年均增长了6.9%,1996~1998年间年均增长了7.2%。这种供求矛盾预计将会继续扩大,据中石油预测2010、2015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3.1、3.5和4.0亿吨;中石化的预测结果则为3.2、3.8和4.3亿吨;而综观国际能源组织和国内十几个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预测结果,中国原油年产量加20年至多能达到2.0亿吨的规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石油净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对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1995年对外石油依存度仅为7%,但到2000年却攀升至27.3%。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将达到50%,到加20年将为60%;而国际能源署预测的程度则更高,分别为65%和76%。也就是说,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将有半数依靠国际市场供给来满足。

(3)石油进口渠道来源单一,运输安全堪忧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过分地依赖于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的中东和非洲。1995年以前,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亚太地区,其比例均超过40%。但是到19%年,中国来自亚太地区的进口石油持续减少,来自中东和非洲的进口石油却不断地增加。而中东、非洲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频发生。两次伊拉克战争之后,随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更易受制于人,从而使中国石油进口面临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我国石油进口除少部分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零星陆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93%)通过海上运输,中东航线和非洲航线都必须经由马六甲海峡。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马六甲海峡是其必然控制的世界水道之一。美国前总统里根宣布,从1986年2月16日起,美国海军要控制全球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16条海上航道咽喉点。目前中国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却占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而且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为中国运送货物。可见,马六甲海峡己成为中国进口石油运输线上至关重要的一段,但是这段运输线却极不安全,成为中国的“马六甲困局” 5.1.2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策略

要实现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供应,必须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安全、合理的石油进口多元化体系是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所谓石油进口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来源多元化、运输线路多元化两个方面。(1)石油来源多元化

中国应该努力改善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过大的局面,寻求进口渠道的多样化。分散石油进口风险的主要做法就是改善石油进口来源结构,增加从中东以外地区进口石油,如从俄罗斯和里海地区进口石油。石油供给来源的多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化是减少风险,保证稳定石油供应,保障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加强与中亚、俄罗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进口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2)运输线路多元化

鉴于我国的石油海上运输存在马六甲困境,目前有关学者已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克拉地峡运河、石油运输路桥和中缅输油管道,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些方案的动态和实质进展情况,若时机成熟,则积极参与,减少对马六甲的过分依赖。同时积极在陆上开辟新的石油运输管道,如中俄输油管道的修建。目前中哈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己经完成,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

5.2石油来源多元化选择

我国的石油来源与供应应该在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中亚、俄罗斯的周边石油供应,并且把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作为我国石油进口的战略性多元化补充。

5.2.1中东依然是未来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必须稳定中东石油供应

以海湾为中心的中东地区不仅过去而且将来都是“世界石油供应心脏中的心脏”,其巨大的油气资源储量和较长时斯的储采比年限,将长期保持世界之冠的地位不变。与世界其他产油区相比,中东石油具有资源基础雄厚!剩余探明储量多、产量高等优势,它仍将是未来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

确保中东石油的供给安全,必须实现中东石油供应多元化。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我国原油进口中约50%来目中东地区,其中,从沙特、伊朗、阿曼进口石油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量的43.3%。中东池区发生战争和**的频率较高,石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几个少数国家,风险较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同沙特、伊朗、阿曼的石油供应合作关系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开展同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也门和叙利亚等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的石油供应关系,实现中东石油供应的多元化。

5.3石油运输多元化建立

就国际石油贸易而言,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管道运输两种,铁路运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为补充。从全球石油跨国运输网来看,超过3/5的石油通过海运,不到2/5的经由管道,铁路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我国来说,要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必须构建运输的多元化体系,海上通道、管道建设、铁路运输并行。重点打造以中哈石油管道为基础的亚洲能源走廊建设和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中南半岛替代线路选择。

5.3.1避开马六甲海峡一一替代线路选择

由于马六甲海峡的运输繁忙,加上海盗猖撅,而且美国已将其列为战略中必控的咽喉水道之一。所以,对于石油运输大大依赖于马六甲海峡的我国,必须寻求新的石油运输通道以避开马六甲海峡。克拉地峡、中缅石油管道、!西南泛亚铁路、中巴能源走廊等成为其中的替代线路选择。(1)开凿克拉地峡运河

克拉地峡是泰国境内一个最窄处约64千米、最高海拔75米的地峡。现拟议在狭长地段的南端开凿宽400米、水深25米的双向通道。运河开通之后,船舶由中国南海经泰国湾,再经过运河,进入安达曼海,直出印度洋,比走马六甲海峡要缩短1200千米,可节约2~5天航行时间,大型油轮每趟航程预计可省近30万美元。

这条地峡运河,对日中泰三国经济来说都有推动作用。但就泰国而言,地峡南部五府是穆斯林聚居区,不断在闹分裂,运河刚好将五府与国土主体隔开,再加上开通运河经费庞大,所以泰国对开凿运河还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同时,美国在泰国有驻军,因此,即使此地峡开通也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我国石油海上运输的风险。

(2)建设中缅石油管道

中缅石油管道将从我国云南的昆明经瑞丽到达缅甸西部的实兑港,长约为1700千米。建成后,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将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石油管道直达中国昆明,比经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湛江和宁波缩短了1200千米,使我国石油通道在印度洋上获得最便捷的港口,形成与太平洋石油运输线遥相呼应的两翼格局。

缅甸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合作一直比较密切,而且这条石油管线不再经过第三国,安全系数比较高。只要我国能够充分利用经济援助、政治合作的影响力。中缅石油管道项目的实施从两国合作上讲是可行的。但也面临一个难题:中国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经济中心和石油消费中心在东部沿海地区,若将建设中缅石油管道,那么相应地就要在云南建设大规模的石油冶炼基地和建设云南至沿海的输油铁路或管道。

(3)构建西南泛亚铁路

西南泛亚铁路从昆明起,经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最后抵达新加坡,分为东、中、西三线。目前东线方案已经通过了铁道部审批,西线和中线项目也正在规划中。这条铁路通道建成后,将为中国的国际石油运输提供一条新的陆上通道,使得从中东和非洲海运来的石油,在新加坡登陆后,通过陆上运输到中国昆明。但铁路通道沿途经过7个国家,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条泛亚铁路通道就不再通畅。

以上提到的各石油替代线路,每一个通道都有一定的弱点,并且每个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由中国去主宰。基于各线路的脆弱性,我国应积极面对,调整思路,维持石油通道的多元化,大幅度提高该地区战略通道的畅通能力,有效降低一条通道运输被中断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从而保障中国石油从中东!非洲进口石油的安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五章结论

本文从世界石油资源格局、产消格局、运输格局入手,探讨了世界石油格局演变的过程。针对世界石油格局的这种演变,提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相应对策,构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体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大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储量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东,复算是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成熟探区依旧是储量增长的主流,深海石油发现增加储量,非常规石油的开发使石油资源量大大增加。世界石油储量总体增长,各石油区所占比例却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总体来说中东所占世界的比重始终维持在高位,北美、亚太地区下降趋势明显,中南美、非洲所占的比重则一路上升,欧洲和欧亚大陆由于政治动荡的原因,占世界比重有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就世界石油资源的发展潜力来说,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和发展潜力。而发展趋势方面:储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下降、非常规石油储量及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加大、老区和海上仍是储量增长的两个重要领域。中东、中南美、前苏联、非洲、北极地区成为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重点区域。

(2)世界石油贸易主要通过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来进行。陆路即石油管道,目前世界各大石油区已形成了各成体系的管道输油系统:欧洲和中亚石油输送管道、北美管道系统、中东外输管道系统、中国自给管道系统。随着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演变,石油管道建设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石油供应增加区,新建或筹建了诸多石油运输管道,如里海石油管道、里海财团管道、中哈、中俄管道、非洲石油管道等。水路即海运,目前世界已形成了波斯湾到东南亚和东亚、北非到西北欧、中东波斯湾经好望角到西欧或美洲航线、中东波斯湾经苏伊士运河到西欧或美洲、西北非到北美、西非到西欧、拉美到北美七条主要运输航线,这7条航线上的原油运量约占总运量的70%。这些航线上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由于位置比较特殊,成为“咽喉要道”。由于石油贸易量日益增多,随着全球温度的逐年增高,北冰洋将成为未来新的石油航线。

(3)基于我国石油供应的形势以及世界石油格局的演变趋势,本文提出了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实现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供应,必须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一是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从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在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基础上,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加强与中亚、俄罗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进口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二是运输线路的多元化,对于我国来说,要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必须海上通道、管道建设、铁路运输并行,重点打造以中哈石油管道为基础的亚洲能源走廊建设和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中南半岛替代线路选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参考文献:

[1] 赵宏博、宋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J].中外能源,2007,(2):1-6

[2] 高志民、施玉清、苏德勤.世界石油市场分析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J].世界海运,2007,30(1):16-19 [3] 杨莉.近年来世界石油储量及新增储量来源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7,(7):15-19 [4] 顾宗勤.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战略途径和发展建议[Z].沪天化科技,2007,(2):107-113

[5] 王礼茂、方叶兵.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与竞争[Z].资源科学,2007,27(3:9-14

篇6:《国际贸易地理》教案

上 篇 总 论

第一章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正确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2、分析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3、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二、教学方法与教具

1、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

2、教具——世界政区图

三、教学内容与要点(4课时)

(一)研究对象——研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中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2课时)(全书重点,应在理解基础上掌握)

1、国际贸易的含义及内容介绍。

2、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内容介绍。

3、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很密切”。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2)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构成和商品流通是建立在生产布局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但其条件之一就是地理环境;

(3)地理环境中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等与国际贸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着“广泛、深刻、直接、重要”的影响。

(1)任何双边、多边的国际贸易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2)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因素,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

(3)经济地理环境则是大量的、直接的关系到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和贸易对象的地区分布;

(4)人文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宗教、语言、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市场状况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

(5)自然地理环境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尤其对商品贸易中属于初级产品的构成有直接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和任务(1课时)

1、主要内容(本节重点)

(1)本学科研究的对象及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国际贸易地理基础知识、国家类型、国际关联及经贸格局;

(3)国际市场和世界自由经济区的形成、发展和分布;

(4)国际贸易中的运输地理;

(5)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发展特征、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

(6)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区、主要的港口及海运航线;

(7)安徽经贸地理知识。

2、主要任务

(1)遵循规律,了解市场动态;

(2)吸收经验,发展对外贸易;

(3)学好本课,提高专业水平。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1课时)

1、学习方法

(1)“字、图、表”三者结合运用学习;

(2)善于分析、比较与概括;

(3)勤学多思多问多记。

2、学习要求——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

四、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和----------------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研究国际贸易中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2、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内容具有-------------、---------------和-----------------三大特点。

3、研究国际贸易地理最形象、最直观的方法是----------。

4、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大发现,使地理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5、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相继从-------社会进入------------社会。十八世纪以后,------------也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6、《山海经》成书于------------时期。

7、贸易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研究的重点是------------对商品流通的空间结构、地域差异及其区际联系的影响。

8、贸易地理学是一门兼有---------科学和---------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

9、------------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中最活跃的因素,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

10、经济地理环境是大量的、直接的关系到-----------的构成和-----------的地区分布。

2影响?

(二)问答题、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并说明其属性。、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举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简述《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二章 人口、国家、国际关联及经贸格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掌握世界人口增长及分布的特点;

2、掌握国家的经贸类型及特点;

3、掌握并分析国际关联形式及特点;

4、能正确理解当今世界经贸格局的新特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1、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比较法。

2、教具——世界政区图和世界经贸格局图。

三、教学内容与要点(6课时)

第一节 人口、民族和宗教(2课时)

(一)世界人口(本节重点)

1、人口增长的特点——由少到多、由慢到快、地区分布上不均衡性。

2、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增长受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3、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出现“过密”、“过疏”的现象。

(二)种族和民族

1、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根据肤色等特征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

2、民族——有着共同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人群。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汉族、印度斯坦族、美利坚族、俄罗斯族、孟加拉族、大和族、巴西族等。

(三)宗教

1、佛教

2、基督教

3、伊斯兰教

4、印度教

5、犹太教

第二节 国家的经贸类型(2课时)

(一)国家的含义及发展

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2、发展情况——国家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全球现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国家类型

1、面积划分:有大有小,面积在850万平方千米以上有5个国家。

2、按人口划分:差别很大,人口在1亿以上10个。

3、按海陆位置划分:(应掌握重点国家的海陆位置及类型)

(1)沿海国——如中国、美国等

(2)内陆国——如蒙古、瑞士、奥地利等

(3)岛国——如日本、英国等

4、按人均gnp划分:

(1)低收入国家

(2)中等收入国家

(3)高收入国家

5、按国家在世界经贸中地位及作用划分(本章重点):

(1)超级型经贸大国——美国(惟一的)

(2)经贸发达型国家——日本、德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

(3)经贸发展型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石油输出国(科威特、沙特等);工业——农业国(中国、印度);落后的农业国。

第三节 国际关联和经贸格局(2课时)

(一)国际关联——是指超越国界而发生的种种社会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贸方面的联系。(本节重点)

1、北—北关联的含义和特点

2、北-南关联的含义和特点

3、南-南关联的含义和特点

(二)经贸格局

1、当今世界经贸的发展趋势

(1)世界经济一体化

(2)区域集团化

2、当今世界经贸格局的特点——“三足鼎立,多极支撑”

(三)经贸组织(了解主要组织的基本情况)

1、区域性的经贸组织——如贸发会议(unctad)、世贸组织(wto)、国际货币组织(imf)、经合组织(oecd)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等。

2、国际性的经贸组织——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q)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四、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和

-------------等三大特点。

2、在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除中国、印度、日本外。还有-----------、--------------和---------------。

3、除南极洲外,七大洲中人口最多的洲是------------,最少的洲是----------。

4、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使国际贸易中-------------产品价格上升,-------------产品价格下降。

5、市场容量(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地区)-------多少,经济增长的快慢,-------------速度和--------------水平等因素。

6、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的特点。

7、人口素质的高低主要应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劳动技能和交往开拓能力等方面。

8、亚洲惟一以就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是----------------。

9、产业结构是指---------和-----------,即全部经济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内部的-------而形成的比例关系。

10、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世界各国能够最大限度共享-------资源,最快速度提升--------,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

11、国际关联中的“北”是指-------------国家,而“南”是指----------国家。

12、当今世界经贸格局可以用美、日、欧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三极论”来概括,其特征为“-------”。

13、欧盟(european union)是由欧洲经济共同体演变而来的,该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现有--------成员。

15、------------是世界上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该组织总部设在-----------。

(二)问答题

1、简述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2、世界上有哪几大种族?各分布在什么地方?

3、国家按其在世界经贸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4、什么叫国际关联?它有哪几种形式?

5、为什么说北——北关联是各种关联中最主要的一种关联?

6、分析当今世界经贸格局的新特点。

7、世界性的经贸组织有哪些?

8、说明国际贸易中要注意伊斯兰教哪些禁忌?

11生了何种影响。

3、分析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两个因素对国际贸易的有些。、国际贸易中在运用语言(文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价值观念有哪些?并说明价值观念的差异产

(三)论述题、试述战后发达国家为维护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采取的措施。、试述战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采取的措施。、分析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

1、人口素质

2、人口结构

3、产业结构

4、国际关联

5、wto

6、apec

(五)判断改错题

1、英语和美语是同一种语言,其所有语汇的基本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2、佛教发源于南亚,因此现在印度和尼泊尔是以信奉佛教为主的国家。

3、新加坡人均国民产值2万美元,而印度人均产值只有400美元,因此新加坡市场规模要比印度大。

4、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经过长期形成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的。

5、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加快,对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6、人口素质低的国家和地区,对基本生活用品需求量大。

7、由于人是劳动力最主要因素,因此人口数量越多,对经济发展越有利。

8、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居民大量移居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缓解了就业压力,又增加外汇收入,因此可以说“百利无一害”。

9、欧洲发达国家与美国相比,经济仍有一定差距,因此他们的分工属于“垂直型”。

10、一个国家的产品结构会直接影响它的进出口商品结构。

第三章 国际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分布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2、掌握当代国际市场的主要特征

3、掌握主要市场的分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1、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阅读法等

2、教具——世界政区图

三、教学内容和要点(6课时)

第一节 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课时)

(一)国际市场的含义——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地区)之间在国际分工基础上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的场所和领域。

(二)国际市场形成的阶段和特点(重点掌握)

1、市场的萌芽时期——时间、原因和特点

2、市场的发展时期——时间、原因和特点

3、市场的形成时期——时间、原因和特点

4、市场的扩大时期——时间、原因和特点

响)

第二节 当代国际市场的主要特征(2课时)

(一)市场的容量迅速扩大

(二)市场构成变化显著

(三)市场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本节重点,应掌握发展的原因及影

(四)跨国公司对市场的影响扩大(本节重点,应掌握其含义与影响)

(五)商品构成的变化显著

(六)从贸易自由化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第三节 国际市场的类型和分布(2课时)

(一)市场的类型

(二)国际商品市场的分布(本节重点)

1、国际贸易中心的分布

2、国际商品交易所的分布

3、国际拍卖中心的分布

4、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的分布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分布

1、国际外汇市场的分布

2、国际黄金市场的分布

3、国际证券市场的分布

四、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的存在和发展,二是------------的存在和发展。

2、国际市场是-------------和-------------发展超越国界和区域局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3、国际市场萌芽时期,其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主要是-------------和-------------所生产的产品,市场规模不大,交易数量有限。

4、国际市场形成时期分为---------------和-----------------两个阶段。

5、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是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形成时期,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和--------------------的结果。

6、1993年1月1日,欧盟宣布欧洲统一大市场形成,实现了成员之间-------、----------、----------和-----------的自由流通。

7、国际市场按交易对象可分为------------和------------两大市场。

8、世界上最早的交易所是1531年在比利时的---------建立的。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分为------------和-----------------两种。

9、1947年,美国----------建成世界第一个国际贸易中心。目前,国际贸易中心主要分布在--------------(国家)。

10、1999年1月1日,欧盟11个成员国正式成立了经济货币联盟,-------(货币)也随之诞生。

11、国际市场的五大黄金市场是

-------------------------。

12、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它是以------------和-------------的革命开始的。

13、第二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和----------------,它是以-----------和---------------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14、第一、二次产业革命后,随着英、法、德、美等国工业化的成功,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由---------------沿岸转向----------------两岸。

15、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动力革新,主要是以-----------作为动力,代替了传统的-------------、风力和畜力。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国际市场?并简述其形成过程及特点。

2、分析当代国际市场的主要特点。

3、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市场及贸易有什么影响?

4、什么叫国际贸易中心?它有哪些类型?

5、什么叫地理大发现?说明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6济贸易的影响。

7响。

、说明地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及其发生国,并说明其对世界经、说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国、主要标志及其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

(三)论述题、论述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贸中心的政策环境。、论述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贸中心面临的挑战。

(四)名词解释、国际市场、跨国公司

3、国际贸易中心

4、国际商品交易所

5、地理大发现

(五)判断改错题

1、世界经济一体化给发展国家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2、狭义的亚太地区,是指位于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

3、地理大发现为资本主义的产生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原料。

4、经济发展中如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5、11~15世纪从北海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贸易往来,几乎全部为威尼斯商人所控制。

6、美国由于与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关系密切,因此自克林顿上台后,美国对外经贸的重点仍然面向欧洲。

7、新大陆发现后,改变了新旧大陆彼此隔绝状况,因此统一的国际市场逐渐形成。

8、亚太地区战后由于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其服务贸易水平已领先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

9、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分工已有垂直型转变为水平型。

10、欧洲手工业的发展、商人的出现和城市之间贸易的发展是促使封建制度解体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 世界自由经济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自由经济区的含义和种类

2、了解自由经济区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3、明确建立自由经济区的条件和目的4、对照地图掌握世界自由经济区的分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1、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读图、填图等

2、教具——世界地图

三、教学内容和要点(4课时)

第一节 世界自由经济区的含义和种类(1课时)

(一)自由经济区的含义(理解)——指一国(地区)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用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技术,以此促进设区经济贸易的发展,扩大出口。

(二)自由经济区的种类(掌握各种类型的含义与区别)

1、自由港、自由边境区、自由过境区

2、自由贸易区

3、出口加工区

4、科学园区

第二节 世界自由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1课时)

世界自由经济区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它有低级向高级再向更高级方向发展。(了解其形成过程及特点)

(一)自由经济区的形成时期的时间和特点

(二)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时期时间、原因和特点

(三)自由经济区向科技型和综合型发展

第三节 建立自由经济区的条件和目的(1课时)

(本章重点,要求在理解基础上掌握)

(一)自由经济区设立的条件

1、地理位置

2、基础设施

3、劳动力因素

4、优惠政策

5、靠近市场

(二)建立自由经济区的目的(作用)

1、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2、促进资金流动和技术转移,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3、加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

4、促进了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世界自由经济区的地理分布(1课时)

(掌握重点自由经济区的分布和特点)

(一)亚洲的出口加工区

(二)非洲和中东的出口加工区

(三)欧洲的出口加工区

(四)美国的自由贸易区

四、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是指划在----------以外的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口的港口。

2、出口加工区是指一国(地区)为了鼓励出口产业的发展,在本国划出专门从事-------------的特别经济区域。

3、1547年,在意大利的--------------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港。

4、韩国在20世纪60~70年建立了-----------和-------------两大出口加工区。

5、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出口加工区是爱尔兰--------出口加工区。

6、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加工区是巴西的-----------出口加工区。

7、沿海国家为了其内陆邻国提供进出口商品免税过境的通道叫-----------。

8、墨西哥在蒂华纳与摩西卡利建立的自由经济区属于----------------。

9、建立高科技型的经济性特区,必须实行生产、---------和------------的三结合。

10、16世纪至二次大战前,世界上建立的自由经济区其类型主要是

-----------------------。

11、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自由经济区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的含义 是指特区的功能向----------------型和--------------型发展。

12、------------位于巴拿马运河河口,是著名自由经济区。

(二)名词解释

1、自由经济区

2、自由港

3、自由边境区

5、自由过境区

6、出口加工区

7、科技园区

(三)判断改错题

1、自由经济区由于其政策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和正在转型期国家,目前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的国家还没有建立经济性特区。

2、只要是自由港,对进出口的一切商品均免征关税。

3、香港自1841年设为自由港后,到第二次大战前已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

4、香港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因此私人企业可以允许经营一切产业。

5、从境外进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纳进口关税,如果从保税仓库进入设区国关境。

6、通过自由过境区的货物免收一切费用。

7、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区性质是一样的。

8、巴西玛瑙斯自由贸易区从区位选择看是建在大城市附近。

9、科技型经济特区必须有大企业参加,以提供风险投资。

10、为了开发落后的边境地区,因此自由边境区可以向周围一切邻国开放。

(四)问答题、什么叫自由经济区?它有哪些类型?、简述自由经济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建立自由经济区要哪些条件?分析其作用。、掌握自由经济区的地域分布特征。

(五)论述题、论述自由经济区的基本特征。、论述战后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3、论述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

第五章 国际贸易运输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国际贸易运输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2、掌握海洋运输的特点、航区、航线和港口等;

3、掌握主要的铁路运输路线和大陆桥运输;

4、了解主要的航空路线和港口。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1、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读图、填图等

2、教具——世界交通图

三、教学内容和要点(6课时)

第一节 国际贸易运输概述(2课时)

(一)国际贸易运输对国际贸易的作用(了解)

1、是国际贸易中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了各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二)国际贸易运输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1、集装箱运输的含义和特点(掌握)

2、多式联运的含义和特点(理解)

第二节 海洋运输(2课时)

(本章重点内容、应全面掌握)

(一)海洋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2、特点

(二)四大航区及航线

(三)海峡和运河

(四)港口

第三节 铁路运输和大陆桥(1、5课时)

(一)铁路运输

1、铁路运输的地理分布与发展趋势(了解)

2、主要的铁路干线(必须掌握)

(二)大陆桥运输(重点掌握)

1、大陆桥运输的含义及特点

2、主要的大陆桥运输线

第四节 航空运输(0、5课时)

(一)航空运输概述

(二)航空运输路线和航空港口

四、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按照------------与--------------,遵照有关国家的法律规定,由货方与运方签订合同,将商品从出口国运到进口国的经济行为。

2、二战后,国际贸易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向-------------、---------------、----------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3、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贸易货物运输总量的-------------以上是通过海洋运输完成的。

4、被喻为世界三大繁忙海峡是--------------、--------------和----------------。

5、目前,世界上可以通行海轮的主要运河有-----------、--------------和基尔运河。

6、各种运输方式的产品均有-------------性,即均是以-----------表示的运量。

7、马六甲海峡位于---------------半岛与------------------岛之间,它沟通了---------------洋和----------------洋。

8、西伯利亚大陆桥东起-----------------------,西到

---------------------------。

9、位于我国境内的欧亚大陆桥,东起江苏的----------------,西至新疆的------------------。

10、加拿大由于地处高纬度,冬季严寒,其位于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多数封冻,惟有--------------和-----------两个港口不结冰。

(二)问答题

1、分析货物运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辨证关系。

2、简述国际货物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简述国际海运的地位和作用。

4、对照世界交通图,掌握四大航区的主要航行路线经过的海域、海峡、运河和港口等。

5、什么叫大陆桥运输?它有什么优越性?

6、掌握各大洲重要的航空站及航线。

(三)判断改错题

1、工业生产是生产与消费相互脱节,是先生产后消费,运输业与工业一样,也是先生产后消费。

2、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的地区,运输业相对发达。

3、在南纬50°以南,由于没有陆地,海运十分安全方便。

4、大陆桥运输属于“海——陆——海”的多式联运,因此在不同运输方式下,货主应分别办理托运。

5、一只载重量为20吨的货,可以走基尔运河进入大西洋。

6、外贸运输中的运费已包含在货物的价格中,因此外贸运输既是交通运输业的一个分支,也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

7、英节利海峡是世界过往船只最多的海峡,但这里风大浪高,常常发生海上事故。

8理也不复杂。

1、集装箱运输不但装卸快,降低运费,可以简化包装,而且经营管下 篇 分 论 第六章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正确认识美国的国情; 经贸超级大国——美国

2、掌握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特征和发展条件;

3、分析美国的对外贸易关系及中美贸易关系等。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1、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读图、填图等

2、教具——美国地图

三、教学内容和要点(4课时)

美 国

2方千米。

(一)美国的国情分析(1课时)、发展阶段、领土扩张——由独立时的13个州发展到50个州,总面积937万平、人口构成——移民之国、发展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 4)有利的国际环境;

5)移民因素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1.5课时)(重点掌握)

1、产业结构分析——“知识经济社会”的国家

2、经济发展特征:

1)经济实力最强大;

2)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

3)生产布局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

4)知识经济已初具规模;

5)国际地位不断下降。

上一篇:府前中学17年春季开学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夏至时节吃什么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