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3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与学分离、学不能致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庞杂、专业英语学习困难和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改势在必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文章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采用参观、讨论、辩论和演讲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理论知识、课外实践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凸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Based on "Internet +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as an example

Yao Dan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ideology, teaching reform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紧跟国家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将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行“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改革内容

1.1 课程内容重构

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以原有专业知识理论框架为基础,把相近或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后整合成不同的专题内容,以专题内容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专题在教学内容中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结合经典案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要点有机融合,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专题式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2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将课程改革后的专题内容上传到超星课程平台,并将思政教学案例资料上传至相应的专题章节,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在线教学资源库,学生只需要使用学习通APP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进行学习。教师用学习通APP进行线上+线下课堂管理,线上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手机端登录课程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线下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学习通APP发起签到、提问、讨论、评价和作业等活动。

1.3 “三明治”教学法应用

采用“三明治”教学法,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专业属性与思政特点,将每个专题授课教学过程分解为“创设教学情景—课堂学習与互动—讨论评价与提升”三阶段:“创设教学情景”阶段:通过短视频、图片和案例资料等学习资源引入专业教学知识目标,并以此提炼出专业知识蕴含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堂学习与互动”阶段: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知识难点和专业技能要点进行教学互动,教师重点讲解蕴含思政元素的概念、知识点、技能操作;“讨论评价与提升”阶段: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与实践后,再通过一个蕴含思政元素的案例进行重点剖析,学生集体进行评价和反思。

1.4 课程评价标准制定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包括师生多方参与考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共同反馈等。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思政评价。课堂教学包括出勤、参与讨论和完成作业情况,由教师学习通APP网站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占总评分的35%;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次数、完成实践任务、提交实践作业,由教师评价,占总评分的35%;思政评价包括专业课认可度、职业岗位素质、思想道德观念,由调查问卷测评和学生互评构成,占总评分的30%。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过程

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中的每一个可以与“思政”挂钩的知识点,将专业理论知识、案例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契合十九大报告倡导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精神。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分为了9个专题章节,具体为: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国际贸易交易程序、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合同相关条款、进出口合同的履行。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章节融入经典的国际贸易案例和最新的国际贸易动态,通过案例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具体内容如下:

在国际贸易概述的专题中,专业知识主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同时引入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案例,通过视频学习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了RCEP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课堂中通过学生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的关键。

在国际贸易政策专题中,引入经典的贸易案例,带领学生回顾了18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学生分小组讨论了二战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贸易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客观看待外部世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关税措施专题中,主要向学生讲解了关税的概念、主要种类及其作用,反补贴税概念等,引入了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各国反补贴指向“中国制造”的案例,通过视频学习、课堂辩论和情景角色模拟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在国际交往中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在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专题中,通过视频向学生介绍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由贸易区和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德实施情况,通过学习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外贸最新改革政策,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在国际贸易术语专题中,采用“创设教学情景—课堂学习与互动—讨论评价与提升”教学方法,引入CFR贸易术语条件下需要严格按照双方约定选择适合资质的运输公司案例,向学生强调在贸易术语背后支撑整个贸易流程的是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国际贸易合同相关条款专题中,重点向学生讲解了国际贸易合同标的、价格、装运、保险、结算和支付条款,引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和中国开通中欧班列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领会当代中国制造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品牌的热爱。

在进出口合同的履行专题中,学生通过外贸综合实训软件模拟了进出口外贸业务流程,结合中车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案例,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认同国际文化差异,更好地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 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在这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3.1 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不是思政专业出身,虽然在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引入了相关案例,从中挖掘出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但由于受专业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够深入,深度和广度不及思政专业教师。因此,专业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学校可以给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思政课程培训,给专业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相关素材,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从而更有利于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3.2 课程考核中思政评价

在这次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课程评价标准的改革,对学生的考核除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增加了思政评价,思政评价包括专业课认可度、职业岗位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由调查问卷测评和学生互评构成。但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是属于抽象的概念,很难通过简单具体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最终考核过程中通过调查問卷和学生互评有一定的主观性,考核的最终结果有待商榷。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要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思政评价方式,来检验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

3.3 自然融入“思政”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兼顾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功能,以专业知识的教授为主,巧妙的引入思政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找准专业知识和思政的契合点,让二者有机地结合。同时教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方式。高校教师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本文是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校级教研课题“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20JYYB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章秀琴.“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6),13-15.

[2]牟岚,刘岩,苗芳,肖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46-48.

作者:姚丹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研究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与学分离、学不能致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庞杂、专业英语学习困难和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改势在必行。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学生说课、情景模拟教学、双语教学、实训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相结合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复合型应用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能熟练进行外贸合同的磋商、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及履行工作,同时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国际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使我国的贸易操作同国际接轨。从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外向型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好这门课对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与“学”分离

“教”是教师的职责,“学”是学生的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传统意义的“教”。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讲解,而贸易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做法不能及时反映到课堂中,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其次,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经常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往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业务操作性,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二)学不能致用且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企业的需求

国际贸易是一种规范性、风险性、操作性很强的经济活动。由于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的不足、脱离外贸工作情景学习等原因,学生发现毕业后在短期内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可是动手操作能力欠缺,学与做脱节。这样,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规则和标准,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

应试教育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从小学到中学,到了大学仍然没怎么改变。国内很多教师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知识点讲解配合案例讨论的方式,教学手段单一、而缺乏实践训练,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弱。

(四)教学内容庞杂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虽然没有过深的理论知识,但知识体系庞大。它涉及合同各个条款的内容、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及履行,涵盖了商品学、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外经贸函电与洽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商法等课程内容。教师总感觉课时不够用,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欠缺的原因之一。从而难以实现教学中对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考核方式单一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中,很多院校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决定学生的成绩。近年来虽然平时成绩占30%不等,但平时成绩的给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流于形式。很多学生平时对课程知识不认真学,知识临近考试时花点时间记忆背诵,考完就忘记。这种应付考试的短暂记忆缺乏对知识的理解,难以真正掌握知识,难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操纵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实践业务能力的需要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发现了诸多问题,教师就应该积极思考,以求改进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教学受益于学生、受益于社会。实行该课程的教改,能有效促使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并鞭策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关注经济领域和国际贸易的时事和前沿,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是培养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需要

当前外贸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由高到低非别是:英语应用能力、外贸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计算机操作能力、能承受工作压力、谈判能力、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教改势在必行,是培养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需要。

三、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務”教改对策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其教改势在必行。在课程之初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该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交代将会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给学生下达任务、布置项目。并指导学生分组,五人一个小组。今后项目的讨论和完成、案例讨论、小组讨论、上机实训(SimTade外贸平台操作)都是按照期初的分组形式完成。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任务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学习,也让学生对该课程有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可以根据贸易前准备、合同磋商和签订、合同履行三大块分为若干项目。例如笔者有一套真实的出口业务资料,其囊括了出口贸易的整个业务操作。在完成每个项目的基本理论讲解后,学生按期初的分组做相应的子项目。如在学习完信用证的基本知识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套真实的业务资料做审核信用证、修改信用证、落实信用证的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然后每次选一位成员在讲台上作展示。学生展示完后,教师要给予评价和鼓励。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师生之间讨论、分析总结。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在修完该课程后,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进行了实务中的操作。课程学完也就好像完成了一笔出口业务的操作,这样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如在学习13个贸易术语时,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不同的贸易术语,也可能难以掌握每个贸易术语下卖卖双方各自的责任、风险和费用的划分。用在实际的外贸实践中发生过的精简的案例,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就很容易掌握它们之间的关联。

案例教学法在运用时需要筛选案例,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要是一个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案例就把它搬进课堂。在课堂上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也可以留出两分钟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找学生回答,相互之间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最后做点评。教师在点评时应本着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原则。

(三)学生说课

教师在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时,可以考虑拿出几个课时让学生说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内容相似的的知识点,教师没有必要一一讲解,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贸易术语的讲解中,由教师讲解FOB、CIP,其余的CFR、CIF、FCA等可以由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在课堂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做点评和补充,并用真实发生的、典型的案例进行理解掌握。让学生当一回教师,带着任务学习,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宗旨。

(四)情景模拟教学

例如在讲解汇票概念时(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将来某一个时间将确定的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学生可能分辨不清出票人、付款人及持票人,可能误以为出票人和付款人是同一人。对于这些拗口的概念采用情景模拟教学会事半功倍。可以叫三位学生到讲台上,教师拿出一张充当汇票的任何纸片,让三位学生模拟汇票的出票过程。这样,用很少的时间,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汇票的概念及要注意的知识点。以进出口合同为例,瓜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进出口方的角色,用英文模拟进出口谈判。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信用证的各方当时人,有船运公司、海关程序、保险公司等处理托运、报关、投保事项。这种方式简单可行,易于操作,学生容易接受。

(五)加强实训教学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能很快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且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老师通过在网站发布新闻、调整商品成本与价格、调整汇率及各项费率等方式对国际贸易环境实施宏观调控,使学生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用期末试卷的形式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以及试卷分析、反馈等环节。考试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手段,伴随着考试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比考试本身还重要。

所以,在考核方式上,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期末考試成绩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完成项目的成绩反映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沟通能力;实训成绩反映了实际操作能力;平时作业成绩和考勤反映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及是否遵守纪律。所以,国际贸易实务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课堂完成项目的成绩、实训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考勤构成。至于各个部分占的比例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而定。也有更高的参考价值。(作者单位为怀化学院 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外贸职业能力培养的“国贸订单班”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湘教通[2016]400号/689);怀化学院2016年校级教改项目重点项目立项课题——《基于外贸职业能力培养的“国贸订单班”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怀院发[2016]48号/14);怀化学院金融学重点学科、商贸经济中心资助项目。

徐艳(1982—),女,江西宜春人,怀化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

林源(1968—),男,湖南怀化人,怀化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作者:徐艳 林源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如何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上基于国际商务专业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教学上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办法等出发培养职业能力,同时配合进行就业教育以及教师队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建设,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创新和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国际商务实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潘洁(1980- ),女,广东新丰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河北秦皇岛066100)

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但由于高等教育的突破式扩张、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沿袭讲授式教学等原因,我国国际商务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为了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以推动教学创新为手段,构建一套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以国际商务理论和实际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懂得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正确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方针和政策,而且需要全面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商务惯例和国际法律知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本身来源于国际贸易实践,反过来也要指导和应用于国际贸易实践。因此,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切入点,体现高职院校教育 “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1.职业性。课程以国际商务岗位的职业资格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后根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确定课程的培养要求。

2.实践性。课程的内容及体系由课程组——专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开发与设计,做到以项目及项目单元任务为驱动,将国际商务实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学校通过建立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和安排校外顶岗实习等方式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际的外贸活动中。

3.开放性。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或聘请企业资深业务员为学生进行专业讲座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还可以创立开放的教学情境,构建网络教学环境,引入职场鲜活“教材”,以缩小教学与应用的差距。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创新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必需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进出口业务能力,以适应外向型企业和市场经济需要。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有所探索创新。

1.教学内容创新。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普遍偏重于理论,实践的内容较为薄弱;教材内容存在内容基本雷同、没有针对性、实训教学比重过低、内容编排顺序欠妥等问题。基于此在教材的开发中,教师应与外贸企业共同研究开发出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实训教材。教师必须及时把握国际商务领域新动态和新变化,从网络、电视、报纸和期刊等多种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调整内容,增加实训案例,并针对学生的相关专业补充相关内容,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加深记忆,以利于将来从事实际的工作。

2.教学方法创新。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中涉及众多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相关理论和概念。首先,这需要教师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对原理和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如“汇票的使用”是汇票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涉及较为复杂的使用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汇票的整个使用过程,设计一个汇票使用流程图,把汇票的三个当事人和各使用环节用图表的方式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记忆和学习自然会变得更加容易。其次,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不易记忆。教师可以在讲授贸易术语、国际惯例等重点难点的过程中引入大量案例,鼓励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并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不同的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根据外贸业务员操作该笔项目的过程,将外贸知识的介绍嵌入到交易的整个履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和完成具体的项目,实现 “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3.教学方法创新。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备课和教学,包括电子教案、课件、试题库和案例库等的收集与建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国际商务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实事追踪,适时地引入热点问题的分析。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开设与课程相关的交流探讨专区,进行答疑解惑,甚至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学生经常使用的沟通方式进行互动。多媒体课件能够增大课堂信息量,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评价办法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评价方法,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来决定,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专题报告、口头问答考查原有学习证据等。在国际商务实际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引入实例要求学生完成整套的外贸单据,并以此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参考。

三、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心理品质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国际商务相关就业教育可以和课程体系设计相结合,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

1.创建有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与企业联合筹建,也可以学校自建,学生在实践过程能学到更多的就业知识,获得更真实的创业体验。如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务系共建有国际商务实务校内实训室3个,校外实训基地8个,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在选拔学生到相关外贸岗位实习的过程中,笔试由行业企业专家命题,试题皆选自外贸企业的一手外贸函电资料,密切联系实际外贸业务。

2.创建创业经验介绍平台。商务系会定期在宣传栏推出“外贸企业优秀实习生事迹”展示,介绍他们在外贸企业实习中成功的经历,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学生更加了解工作中需要哪些专业技能,同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提升职业素养。

3.组织系列就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创业实践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书等的评比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自己组织举办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国际商务综合技能比赛、模拟商务谈判比赛等,营造创业实践氛围。

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国际商务实务”的专任教师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比例高达85%,这对于日后的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都具有现实意义。“国际商务实务”的专任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增加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做到真正到岗位顶岗,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将最新的实践结合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梅.国际商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2]马丽娟.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2011(11).

[3]马吴光.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J].辽宁经济,2007(3).

作者:潘洁

上一篇: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提升职业价值的经济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