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教学理论论文

2022-04-17

摘要:小学生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或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是小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必要场所。课堂问题行为给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直接且明显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堂问题教学理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论文 篇1:

聚焦课堂教学理论 探索问题设计策略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实现师生的高效互动,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发挥学科应有作用,应用思维型课堂理论进行问题设计,对学生进行优质的问答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语文教学,要关注师生对话,问题设计以及学生思维的生成过程。从提问引导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留足思考空间,灵活问答,有效评价等方面促进学生思维的逐渐生成。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阐述思维型教学理论在课堂问题设计需要关注的内容的基础上,就如何应用这一策略开展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小学;语文;问题设计;教学

引言

语文课程之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基本的语言学习过程,语文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语言思维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是课堂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最大程度的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思维型教学理论引导下的课堂问题设计策略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是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下的语文教学要始终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在小学语文中,像认识拼音、汉字,尝试书写、写作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把教学内容都讲完了,学生就能自动的学会。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兼顾问题、学生、环境三要素,围绕教学目标锁定问题范围,根据学情选择问题内容,把握环境优化提问形式。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仔细推敲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问的时间点,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回馈来进行灵活的问题解答或问题引导。

(二)课堂提问是否呈现难易分层梯度。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问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设定差异性的问题。因为学生思维的建立和发展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小到大、由易到难的过程,老师在课前引导的问题与课后复习所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差异性,同时针对优等生和后进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具有相关的适应性,否则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丧失好奇心,问题太难,学生的自信心又会受挫。当学生拥有好奇心的时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充满引导性,而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提炼和对学习技巧的总结。

(三)把握学生问题参与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对此,教师不仅仅要针对问题来组织语言,也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包括语言、心理、情绪等。教师可以采用延展、总结、比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引起他们在情绪上的良性反应,使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提问后能够进一步开展下面的学习。

二、思维型课堂理论在小学语文问题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为提问做好环境支持。教师要创设好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并引导学生由回答逐渐互问互答[1]。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语言生动传情,是对学生审美和情感体验的启发。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气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雷锋不同寻常的事迹,引导学生建立对应的情感价值,然后再去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提问。又如《繁星》的教学,运用学生鲜为看到的延时摄影手段拍下星空、银河之美景作为提问前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看见满天繁星时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巴金在文章中的情感就较为容易了。

(二)统筹学生语文思维形成过程。语言的基本思维往往涉及到人们对生活的思考,而语言则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与思维的联系。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第三单元,作文训练为“观察日记”,而单元中的文章《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这几篇文章的内容都呈现出观察的过程。教师可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这些文章的观察过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这些文章的语言呈现方式。比如围绕场景和心情的关系、作者情感、文章的细节、逻辑方式进行提问,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启发。

(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激励性评价和指导性建议。教师要运用好增强激励性评价,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指导性建议。教师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从知识广度、技能熟练程度、学习态度、内容丰富程度、思维角度等方面详细分析学生的表现,并明确指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提供参考建议,提醒他们扬长避短[2]。

结语: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关注课堂氛围和问题形式、问题思想。教师应把握语文课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课堂提问行为对学生课堂体验的意义、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思维和实践的意义,并注意学生的主观反应。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活动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发挥,通过课堂提问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隆固妹.基于思维课堂建构的问题链设计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4):111-113.

[2]任焱,孙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向思维训练的主问题实施策略[J].遼宁教育,2020(17):38-40.

作者:庄玉芳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论文 篇2:

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及措施

摘 要: 小学生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或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是小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必要场所。课堂问题行为给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直接且明显的。本文以小学生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现状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对课堂问题行为主体进行全面考查,对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及措施,以便用此理论辅助广大小学生高年级教师解决困扰已久的课堂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生高年级 课堂问题行为 应对策略

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已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了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效率。课堂问题行为对小学高年级教师来说,是非常普遍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干预小学生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下面分别谈谈关于小学生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种教育对策。

一、预防控制改正策略

如何才能防止、减少、消除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转化为有效的学习者,下面从预防策略、控制策略和改正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

(一)预防策略

预防策略是指在课堂问题行为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工作,防范问题行为的发生。这种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是非常理想的,它是在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之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以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防止不必要的问题行为的发生,使问题行为没有产生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因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问题行为的了解和防范,问题行为的发生不可避免,且这些未得到关注的问题行为常常引发大范围多领域的问题行为。

1.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教师要在学期或学年的初期阶段,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在课前经常提醒大家遵守这一要求,逐渐形成师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规则。规则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并且切实可行。课堂规则形成后,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持这一规则,以身作则,维护它的权威性,从而对学生课堂行为产生强有力的约束力量。

2.把教学变成快乐的事。课堂教学要有趣,教学氛围要民主平等,教学方法要灵活,师生关系要融洽和谐,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取得成就感的快乐,并激起轻松愉快的情绪和好奇心、求知欲,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课堂的吸引力,从而减轻压力感和焦虑紧张的情绪,降低挫折水平,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这样就会尽可能地避免和减轻问题行为的发生。

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而且是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途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着眼于学生身心的长远发展,可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可以有效承载教学内容,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我们就认为是恰当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但教师只能起到领导者的作用,应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教师首先要端正教育教学观念,自觉使行为符合新课改方向。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教育观念是教师一切教育行为的动力,指引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树立与当前课程改革相符合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得很好的,以后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表达想法,使人格和个性差异得到关注,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领者,改变以往那种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的传统;教师不再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随意批评学生,管理学生,树立威信,而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与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只有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教育观念,才会积极探求课堂教育教学的最理想的方式方法,进而降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共同创造优雅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节奏,使学生在活泼向上、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由健康地成长,这样有利于减少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拓展知识层面,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准,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采取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努力维护自身权威形象,从而有效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调控策略

根据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的阶段,自控能力和约束能力非常薄弱。小学生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一旦产生,就应及时给予有效控制,使之得到及时处理,防止扩散和蔓延而造成其他领域的问题行为。

1.间接调控。根据桑代克行为强化理论,人们当因行为受到鼓励和表扬时,更愿意重复。因此,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些良好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得到强化并巩固,成为其他成员学习的榜样,扩大良好行为的影响面。课堂问题行为得不到强化而慢慢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终止问题行为的发生。这种良好行为的强化可以采取微笑、称赞、肯定的方式,可以通过允许学生做喜爱的活动,通过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和奖励措施或者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榜样或规范的方式进行。

2.直接调控。小学生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大多数是轻度影响的问题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策略制止其的发生。教师可以采用眼神、语气、手势等信号,提醒和警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下降时用幽默、笑话等调节课堂气氛,也可以通过一些小表演、小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对故意捣乱的学生,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对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暗示或转移注意的方式,对屡教不改的不自觉的学生,可以采用严厉的批评,甚至适当的惩罚。尽量避免师生发生对抗性冲突,教师可待冷静后再解决问题。

(三)改正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问题的意识还不清晰,不能够对自身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做出自省和自我改正的决策。当问题行为产生后,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1.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以后,教师采用惩罚手段的效果远没有奖励的效果好,因为惩罚的手段容易引发逆反心理,甚至会扩大问题行为的影响面和影响程度。奖励的矫正作用是很明显的,奖励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从而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课堂问题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奖励作为矫正问题行为的主要手段,批评和惩罚作为辅助手段。

2.走进学生的心灵。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学生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其心智发展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行为,促使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改变不应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

此外,课堂问题行为是由课堂内外诸多因素引起的,因此,教师要勤与家长沟通,协调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因素,使各种因素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避免各自为战、彼此消解的不利倾向。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首先,教师应有判别青少年常见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应给予积极的指导,如果有必要,就可以建议家长带学生进行专业治疗。与此同时,应该定期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生理教育和心理辅导,通过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及时纠正无意识地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行为。如果此时用批评或惩罚,则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引发学生的深层次课堂问题行为。很多时候,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责备更令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接受。有时,可以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表扬和鼓励运用要恰当,不要听起来像是在讽刺挖苦他,否则就事倍功半了。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

1.积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易接受为宗旨,针对不同的讲授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才会真正减少或消失。年轻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应尽量避免授课呆板、缺乏激情、表现力差等不当教学行为,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

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练习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先决条件。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和教学理论,是上好课的基础。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需要多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整合教材,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将学生培养成学习主体;教师需要具有高超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经验。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按照教育规律进行创造性工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也是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提高管理能力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建立和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处于这一关系中的学生处于积极状态。要善于运用高超的沟通技巧。逐渐建立协商平台,师生建立友好的关系,促使学生积极努力地参与学习活动,自觉减少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二要以身作则。小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性行为给学生做榜样,可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机率。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有良好的品格和操守,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广博的知识面,使学生建立最起码的信任和尊敬的心理。小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可以做到言听计从,为了喜欢的老师,其课堂问题行为自然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三要运用高期望成就良好行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责任感越强烈,学生会越重视教师对其提出的行为要求,在课堂上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教学的感受,体会管理的难度,从而博得学生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信心,给以高期望,帮助其树立努力目标。

3.培养教师的强烈责任心和高尚德行。责任心是教师在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的关键,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只有在工作中付出耐心和爱心,才能强化教学效果。责任心强的教师往往对教学管理更加细致入微,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解决很多小学高年级课堂行为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暂时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在教师的责任心的驱使下得到及时矫正,就不容易转变成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最终难以纠正。师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责任心和师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从业素质,也是矫正小学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条件。

(三)改善教室环境

好的环境会带给师生好的心情,课堂环境布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管理效果。下面是针对小学高年级教室布置提出的建议。

1.教室环境的布置必须整洁大方,与教学活动目标和课堂教学活动一致。教室环境要为教学顺利服务,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布置教室环境,对教学有益的可以添设,如钟表和名言牌匾等。教室布置还要考虑卫生条件和光线问题,避免造成环境布置的二次影响。

2.合理安排学生桌椅的位置。教室桌椅的排列方式一般分为“秧田式”和“环绕式”。“秧田式”的排列方式可以减少学生之间随便交流的机会,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缺点是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环绕式”排列方式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是易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难以控制课堂秩序。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合理安排学生座位。教室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对座位安排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如果是以讲授为主的课,那么采用“秧田式”比较合适;如果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课,那么采用“环绕式”比较合适。

3.保证学生都在教师的可视范围内。为了及时监督学生和维持秩序,教室需要始终将学生放在自己的可视范围内,督促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秩序和课堂规范。如果学生不在教师的可视范围内,则教师无法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也不能及时阻止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4.合理布置布告栏和墙面。教师可以用布告栏活跃气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在墙面和布告栏上张贴规章制度,展示学生的作品,悬挂奖励实施方法等,但要注意色彩的运用和搭配。

5.除了节日或活动期间以外,不要过于夸张地布置教室,否则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作用。节日过后要及时清理教室,还原教室的肃静整洁的面貌。

(四)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要求一致,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才能尽快纠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强化学校教育效果。学生是生活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维度的立体的人,他们不可能避开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只接受学校教育。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做好沟通,及时切断家庭或社会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源,给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作者:祝玉晶

课堂问题教学理论论文 篇3:

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探究

[摘要]留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严重影响汉语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留学生个体存在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能力差异是构成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健全学校的干预制度和管理架构来维护课堂秩序,通过增加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是处置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迅速崛起,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研究课题也从早期有关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常规教法等,逐步扩展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对来华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正日益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妨碍自己的学习,并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旷课、迟到、早退、上课聊天等[1]。留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在中国相关的高校中都普遍存在。彭丽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对北京语言大学以欧美留学生为主的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成因以及教师的管理进行了考察,并从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2];朱萌在调查与分析新疆师范大学中亚留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基础上,从教师自身管理、学生管理、规则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3];杨军红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一文中,从影响留学生适应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造成留学生适应困难的主要因素[4]。发表相关研究报告的还有邵仲庆[5]、朱焕芝 [6]、周梅君 [7]、张芸菁 [8]等。盡管这些研究所涉及的高校和教学对象存在些许差异,切入点也不尽一致,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结论——留学生的汉语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

中国高校的很多留学生在来华留学之前对中国、汉语乃至中国文化都一无所知。各高校一般都在第一学年将汉语列为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留学生尽快地掌握必要的汉语知识,以适应留学生活。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行为,更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帮助。不同于本民族的学生,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不同的文化引导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9]。在对外汉语课堂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境中,教师不仅希望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也希望其遵守中国高校的管理规定和制度,掌握专业知识,成为知我中华,对华友好,学有所成,有助于促进中外友好合作与交流的合格人才。

留学生初来中国,受语言交流能力的限制,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课堂。课堂教学和课堂文化必然对其学习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场所,也是性格、信念和价值观养成的土壤。相对于其他的后续专业课,留学生对中国的第一认知更多来自于汉语学习、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换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师是中国文化、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社会制度与规则的第一演示者,是留学生认知中国的第一窗口。基于近几年大量的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以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行为研究,本文重点关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留学生对中国认知误区的关系,并从教师教学行为和留学生认知心理这两个维度,探析对外汉语教学对留学生行为及其认知中国的影响。

1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留学生的问题行为产生于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同时涵盖了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10]。留学生的问题行为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较大关联。教师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学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Hurk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归纳为:创建一个融洽、安全和富有激励机制的学习氛围,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以清晰的讲解、促进学习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11]。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师一样,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师素养,即:具有坚实的汉语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熟练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管理课堂纪律和上课时间,运用合理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充满期望,营造激励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进入21世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高等学校教学提供了导向性的变革框架,教师的教学职能发生了重要变化,已从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为学生的自主知识构建提供支持[1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学活动主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进行提问,教师和学生可以不断地互动交流,师生之间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是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高校的大多数留学生来自发展中国家,经历过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在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中,教师一直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但是,少数留学生所经历的教学模式,明显与这种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有较大差异。

对外汉语教师往往在第一堂课,就可以通过留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到留学生们所经历过的各自不同的教学模式。习惯于传统授受式教学的留学生很少在课堂上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对课堂上的团队学习感到新鲜而又陌生;其他小部分留学生在课堂上则随时提问,喜欢带有探索性的互动教学方式,习惯与老师面对面地探讨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直接与老师交流看法。这样的学生很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也更具领袖特质和不稳定因素。他们对简单生硬、强行灌输式的教学不以为然,当其习惯性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后,就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这些学生一旦对汉语学习失去兴趣,往往首先产生问题行为,并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领导者。

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学习者,对汉语知识的学习又和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差异,最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的差异上。通过对某高校5年制英文授课医学专业120名本科留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留学生对专业课更加重视,而对于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则个体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大多数留学生反映学习汉语是由于最终学位要求,部分中东国家的留学生反映其毕业回国后所有的汉语成绩都不参与学习成绩的评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心理需求的影响较大。动力不足的留学生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笔者多年的实证观察显示,留学生入学初期基本都能遵守上课时间和课堂纪律,但一般不出两三个星期就会有个别学生开始出现迟到、旷课、上课聊天等问题行为。如果起初这些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那么课堂纪律中的不良现象将会不断地增多,并越加严重,最终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引发“破窗效应”①。避免“破窗效应”发生的关键就是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与管理行为,以及教师可执行的、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

①破窗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其基本含义近似于中国文化中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1教师行为与留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一般说来,一旦学生出现问题行为,首先问责的对象应该是教师。不可否认,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确实部分源自于教师行为。教师行为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总和,其主体是教学行为[9]。教师教学中也可能产生问题行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理论知识陈旧,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没有自我思考的需求。

2) 教师对教学法缺乏研究,教學活动设计能力欠缺,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除讲解外,鲜有其他形式的教学手段。

3) 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或备课不充分,不能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应变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应对课堂预设外事件。

对于习惯于探究式教学的留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一旦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就可能影响其对中国高校教育水平的判断。留学生一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下降,其学习动力就会大幅下滑,问题行为随之产生。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行为之外的个人行为,更是直接影响到留学生对目标文化价值观的判断。尽管各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教师迟到是各个高校严令禁止的,但是很多研究案例中还是提到教师迟到的现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迟到现象从未彻底根绝过。毫无疑问,教师的迟到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提供了榜样导向,如果学生心中留下了老师可以迟到的概念,那么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迟到不以为然,有的留学生甚至将迟到误解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有标志。事实上,“迟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这种误解在部分国际社会中原已存在。有些留学生就是带着这种误认知来到中国的。更多的误认知则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别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纪律执行不力,表面上看只影响到个别教学班级的留学生行为,但实际上这种问题行为会传染到整个留学生群体。教师对制度执行的差异还表现在少数教师任意调整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提前下课甚至提前结束课程。部分研究者将教师提前下课或者提前结束课程归咎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不足[13]。然而,笔者认为教师自身对管理制度的漠视才是主要原因。教师个人品行上的问题对留学生问题行为的诱导尤为严重。留学生无法判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但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行为判断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如果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上课迟到,3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只上2个课时,随意停课,不按教学管理规定执行相应的考勤和考试纪律等,很难想象留学生不会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错误理解,甚至缺乏尊重。更为严重的是,留学生对中国高校制度的误认知很有可能引发他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误认知,并引发留学生的社会问题行为。

1.2留学生个体差异与问题行为的产生

以往的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方面,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主体——学习者本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14]。20世纪末,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学者在学习中的作用逐渐产生了新的看法。笔者认为,教师行为只是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外部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个体因素或许更应该成为未来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成果。Gardner基于社会心理学维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15]。随着90年代认知科学的发展,教育情境下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得以拓展。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再认识的心理学实证研究认为,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个体因素既包括认知、语言学能方面,也包括学习者心理情感方面。其中,语言学能和学习动机是解释第二语言学习成绩不同的两大关键因素。在心理因素方面,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是最具多元维度的因素。这些研究的基础就是课堂学习行为,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对学习动机产生的影响远比预设的要重要得多[12]。

1) 动机差异。Lambert基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情感研究指出:“如果一个学生想要学习另一个群体的语言并想要学好它,他必须愿意并且能够采纳代表那个语言群体的行为方式,包括言语方式。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语言群体的文化带有一定的偏见,或者其学习动机是功利性的,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得比较被动,语言的学习流于浅表,甚至会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或冲突而放弃;相反地,如果学习者是带着了解目的语群体的心态,并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充满兴趣和好感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学习的自觉性会比较高,学习的效果也更为明显。”[9]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过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很多资深教师同样也都经历过留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挑战。有些个性乖张的学生会在自己的微信上留下“看看中国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这样的宣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正确认知的重大责任。

成人在语言学习成果上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留学生群体基本都已成年,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个体成果也总是差异明显,原因各自不同。其中,汉语学习动机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所谓动机,简单说就是推动行为者从事某种行为的愿望。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一般可分为功利型、兴趣型和融入型动机[16]。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研究者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调查形式多样,结果一般都显示,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工作需要、生活需要、专业发展需要、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毕业后想留在中国等。笔者对自己教授的留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汉语学习目的的访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作为自己汉语学习的直接目的,因为他们在中国高校必须通过汉语水平考试才能拿到专业学位。像这样具有功利型学习动机的留学生不在少数。功利型动机、兴趣型动机和文化融入型动机的差异,导致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课堂行为呈现如下明显的差异。

首先,极少数以兴趣和文化融入为导向的主动学习:这部分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课堂上常常会展示其在书本和课堂之外学到的汉语知识,提出的问题也形式多样,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以分数为导向的主动学习:这种情况常见于那些来自贫困国家的留学生,受现实利益的推动,比如奖学金,这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太多的期待,但是对分数的期待却精确到小数点,他们很少冒因违规行为而丢失分数的风险,一般不会成为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

再次,以通过考试为导向的被动学习:这些学生对汉语学习缺乏兴趣,对分数期望值不高,但需要通过汉语考试,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堂上表现不活跃但仍可自律。

最后,动机不强、缺乏自制力的被动学习:这类学生是问题行为的主体,尽管他们也希望最终可以通过汉语考试,但动机并不强烈,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上需要教师特别监督才能完成相关任务,课后任务几乎不能完成也不愿做任何努力,很多这样的学生尽管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和多次规劝,但仍无法改进。

2) 认知能力差异。除动机差异之外,留学生的个体学能差异也是影响留学生问题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不可否认,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汉字形、音、义的表现要比其他表音文字复杂得多,三者之间的关联规律较难掌握。汉语学习中最明显的困难就是汉字的学习,每一个汉字对留学生而言都是一幅复杂的图画。不同于表音文字,汉字无法从构造上判断发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对原有的内在知识进行拓展更新的内化过程,即新知识的吸收必须参照他们对原有知识的理解[12]。对许多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而言,不但有生第一次无法从文字构造上判断发音,还常常会碰上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价值标准无法理解的事物或观念。由于对中国了解不多和缺乏象形文字学习的经验,很多学生对汉语学习准备不足,绝大多数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都会产生畏难和动摇的心态。对外漢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不想努力的留学生会对老师说:“我不会写,不会读,但是我会说。”这种现象证实除了极少数留学生的问题行为源自于文化抗拒,学能问题也是大多数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和鼓励,他们会失去汉语学习的信心,降低对自身的期望,由此在课堂上产生偏离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留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第一纠正者毫无疑问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师对留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必须借助课堂管理。一般而言,影响课堂管理的几个主要变量是:教师的品质特征和知识技能,学生的社会背景、心理状态和受教育程度,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架构。课堂管理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过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课堂,但却是一个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石。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管理最明显的一个特质就是学生和教师所具有的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特别是其中的新生,由于受到语言能力的制约,初来中国时很少与校园之外的社会进行交流,与中国人的接触主要发生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他们对中国文化感知和认识的主要来源。对外汉语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就是由文化背景差异所引起的学生问题行为,例如迟到。除此而外,中国文化“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也不适用于激励留学生群体,教师会发现中国的“学霸”“学渣”的价值分类在留学生中完全不适用,问题学生并不会因为成绩落后而失去被仿效的魅力,相反,他们大多反而会成为留学生中的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要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理解和准备,逐步策略性地实现对留学生行为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消除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行为,教师除了尽可能与留学生语言交流和沟通之外,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2.1制度干预策略

中国所有高校都制定了详尽的学生手册,留学生也不例外。学生手册对留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明确的要求,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制度的执行都是有差异的。如果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保持沉默,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留学生或许会认为这些问题行为属于中国文化所允许的范畴,经常听到欧美留学生提到,在中国可以做很多他们在自己国家不敢做的事情。一旦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并缺乏尊重,这种错误会延续到他们后续的留学生活中,甚至于把这些误解传播回他们的国家,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对留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仅仅依赖对外汉语教师是不够的。中国高校管理者应该参照世界一流大学,尽快建立学生问题干预双轨制度,即除了教师和教师可执行的课堂约束机制,还应建立专门的留学生问题干预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

2.2动机引导策略

留学生对汉语学习需求动机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课堂行为。一般而言,问题行为多发的学生会反映他们学习汉语并不是对汉语感兴趣,而是因为汉语是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因此,从强化学习动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是一个避免问题行为发生的颇为有效的办法。学习动机的强弱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这些又和学习者对第二语言文化所持的态度密切相关。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高对文化的兴趣,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它民族的兴趣动力,促进对语言的学习[17]。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就有可能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激发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3教学改进策略

中国对外汉语学科奠基人、语言学家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问题是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教学方法发展的需要,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公认的教学法原则不能贯彻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去。”[18]对外汉语教学就其教学形式而言,“有些地方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现象相当普遍。”[19]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体现了学科知识灌输式的传授,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时间长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疲倦的心态。依据笔者的教学实验,教师的教学如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允许与鼓励其进行主动学习的情境和机会,设置契合每一位学生的当前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学习任务[20],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生碰到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指导和讲解,相比讲授式教学,更利于增进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事实上,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只要学生想学,他们就有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而这也是避免或纠正问题行为的关键。

3结束语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不多。尽管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留学生正确地掌握汉语,得体地运用汉语语言,但对外汉语教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技能传授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必然表现出相应的文化特质。基于文化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汉语学习首先需要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认同感,缩短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心理差距。留学生无法判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但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行为判断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严于律己,端正行为,引导留学生对中国价值观和制度正确认知。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事语言教学要特别讲究教学法,尽可能使语言教学像完美的艺术品那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19]。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对外汉语教学尤其如此。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汉语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并兼具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自觉地将文化比较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因此,母语使用者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合格的语言教师[21]。教师行为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外汉语教师更是中国形象的代表,教师行为体现着中国价值观。对外汉语教师要强化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在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行為的研究,加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管理,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汉语学习成为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专业人才,从而实现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SEEMAN H.Preventing disruptive behavior in colleges:a campus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handbook for higher education [M].R&J Education,1988:29-33.

[2] 彭丽.对外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考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8.

[3] 朱萌.中亚留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4]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 邵仲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冲突的文化归因研究——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M高中汉语课堂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 朱焕芝.对外汉语课堂管理文化冲突及解决策略[J].文学教育,2012(3):70-72.

[7] 周梅君.基于案例的汉语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8] 张芸菁.对外汉语课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问题行为处理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9] WALLACE E L.Culture and language as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EB/OL].(1973-11-01)[2019-03-12].https://eric.ed.gov/?id=ED096820.

[10] 高巍.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 [J].教育研究, 2012(3):100-106.

[11] VAN DEN HURK H T G,HOUTVEEN A A M,VAN DE GRIF W J C.Fostering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 through the use of data-feedback [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2016(60):444-451.

[12] PAUL E,DON K.Educational psychology:windows on classrooms[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34-490.

[13] SOHEILI F.Teachers as leaders:the impact of adler-dreikurs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 o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J].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2015(71):440-461.

[14] 沈亚丽.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及其相关性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5] ROBERT C G,RICHARD N 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EB/OL] (1985-01-01) [2019-03-12] https://eric.ed.gov/?id=ED262624.

[16] DRNYEI  Z.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273-284.

[17] 唐智芳.文化視阈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8] 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13.

[19] 吕必松.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8-19.

[20] 范慧慧.以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课堂中的“主动学习”[J].教学研究, 2015,38(5):8-10.

[21] PHILIPSON R.Power, pedagogy & practic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责任编辑孙菊]

A study on counter strategies of foreign students′ classroom

problematic behavior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NG Xun1,HUANG Hong2,BAI Yi3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6,China;

2.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6,China;

3.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 Medical Engineering,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6,China)

[收稿日期]2019-03-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XW061);东南大学哲学社会学省部级基地开放课题(2242015S30028);东南大学教改项目(2015-142)

[作者简介]佟迅(1971-),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艺术传播。

作者:佟迅 黄虹 柏毅

上一篇:农业科技创新实践论文下一篇:微灌技术设施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