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8

问题链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巧用"问题链"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问题链"教学是科学地设置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以问题为导向,用探究式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把"为何设置这样的疑问"和"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形成"置疑-质疑-探究-释疑-归纳反思-拓展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减负增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策略。

关键词:问题链;提高教学有效性

"减负增效"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负增效"的主阵地是课堂,寻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是我们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多年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现就如何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1目前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脱节,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而课堂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一些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肤浅,不能按新课程理念去设计教学,没有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常出现"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假讨论"、"假探究"、"假活跃"的现象。

1.2不重视概念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思维过程的教学,有违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轻过程、重结果,思考空间窄、力度小,思维方法训练不到位。

1.3不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设计。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基本上都做了,但在实验中不能贯彻新课程的要求,不能达到实验的教学目标。例如:由于探究性实验难于驾驭,本该由学生进行的探究,改由老师"全权代理";本该由全体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完成的探究,改由教师和部分"精英"学生独占"舞台",其他学生变为"看客";本该是探究性的实验,却改成了验证性或变相的验证性实验,且不注意实验的拓展性。

1.4不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用语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师生情感的交流性。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价值,该提问的不提问,不该提问的乱提问;问题没有启发性,如提出"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是假热闹,不能引起学生的高智力活动,长此以往,势必阻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没有在关键处设问;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来立刻换人回答,这无疑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2物理课堂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只有切实解决好以上问题,才能够提高教和学的质量。科学地设计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以问题为导向,用探究式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策略。该策略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情景导出疑问,层层设计、环环相扣形成逻辑性较强的"系列问题",把"为何设置这样的疑问"和"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形成"置疑—质疑—探究—释疑—归纳反思—拓展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3"问题链"教学策略的实施

应用该策略的基本程序如下,(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础,考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创设情景)置疑 → (学生根据课题内容及相关背景材料、信息)质疑 → (师生共同寻求解疑方法进行)探究→ (学生感悟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释疑 → (师生共同)归纳反思→ (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拓展应用。

"问题链"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关于"置疑"。

"置疑"就是设置疑问,即产生问题。笔者主张更多时候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置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找到独立创见的可能。

3.2关于"质疑"。

3.2.1"质疑"即提出疑问,请人解答。"质疑"以"置疑"为基础,可以是老师对学生提问,基本要求是:

(1)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原认知,根据其认知水平分设三个层次"已知区域"、"最近发展区域"、"未知区域"。 一方面,所给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的问题是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另一方面,所给的问题不能过于复杂、高深,不能超出学生物理认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将会由于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问题才有思考的价值。

(2)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问题要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强调答案的多样性,它能够调动学生对各种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迁移,促进学生的讨论和师生的交流,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得出各种结论。

(4)问题用语要科学而富有情趣、表达要灵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问题设计,如导入式问题、判断式问题、描述式问题、分析式问题、归纳式、反问式和评论式等。

3.2.2"质疑"也可以是学生向老师提问、向同学提问、向自己提问。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基本要求是: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倡导敢问。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头脑中一直盘旋着的问题。不怕,不仅仅是不怕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同时还要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还要不怕同学和他自己。

(2)引导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思考,引导会问。我国古代理学家朱嘉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指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到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去发现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3.3关于"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基本要求是:

(1)激活原有知识经验,有效引导分析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分析当前问题的基本结构,洞察问题中所隐含的基本关系,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和推理,提出猜想或假设。例如,"内能"的教学,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具有内能)之后,指导学生洞察问题中所隐含的基本关系--分子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指导学生类比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提出猜想--运动的分子具有能(分子动能)、存在引力和斥力的分子间具有能(分子势能)。

(2)指导建构,解决问题。"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师应指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途径对不同的预设进行探究、比较、讨论、反思,以期和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实现新知的同化和顺应,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对于本身具有一定体系的较容易的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内能"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存在引力和斥力的分子间具有势能"的猜想后,即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讨论交流来完成内能概念的建构。对于有一定难度、且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合作完成。例如"物质的比热容"的教学。对于一些无法用实验来进行科学探究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例如,对于"并联电路总电阻"规律的得出,宜用理论探究进行建构。

(3)感悟策略。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反思的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物理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物理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物理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实现物理思维方法的"再创造"。

(4)指导建模。要重视解决物理问题思维模型的建立指导。在教学中要重视建立思维模型,使学生在解决新的问题或复杂的问题时,在思维上能够"有路"可走。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4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认为"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教师应把"问题"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使"问题链"成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表现欲望、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有效平台。

"问题链"教学策略在实践中易于操作,它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验成功;设计"问题链"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优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郭玉英《建构主义与物理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沈忠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初探》,重庆:科学咨询,2008(12).

[3]王海芳 余哲《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提问的研究--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2005.6.

[4]解荣青《初中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法探索》 2009年教育学会获奖论文.

作者:邵根保 解荣青

问题链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基于“问题链”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 基于“问题链”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以“问题链”为主线,启发思路,对建构知识体系、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和提升数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章结合案例,论述从自主探究、精析例题、拓展延伸三個方面精心设计“问题链”,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创设高效课堂谋求最大利益.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探究;问题链;数学思维;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由此可见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教学而言,问题导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性,问题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对课堂教学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与问题有着浑然天成的适配性,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1] . “问题链”是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和具体学情,有针对地设计的层层递进、层次分明、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它是教师穷追不舍的连续提问,是帮助学生真正破解问题本质的载体,也是课堂有效提问的一种重要形式.

问题的提出

笔者选取了本人执教的两个初三平行班为实践对象,其中一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另一个班则接受“问题链”的教学模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检测结果比对”.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明显感觉到了后者的课堂气氛活跃度远远胜于前者. 同时,笔者在授课完成后及时进行了一次当堂检测,检测结果对比如表1.

观察结果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似乎优于“问题链”教学模式. 于是,在一个星期过后笔者又一次进行了一次关于这一节课的检测,检测结果比对如表2.

这一结果显示,“问题链”教学模式让70~80,80~90,90~100这三个阶段的学生人数奇迹般增加了,这一反差的出现让笔者甚感欣慰.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后,学生机械识记、模仿练习,事实上还并未完全理解,只能通过反复训练这种“高能耗,低效率”的方法进行巩固;而接受“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学生,理解和识记都较为牢固,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笔者选取一个例题,设计基于“问题链”的数学探究教学基本流程.

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

1. 自主探究

问题1:一大型商场大量促销一批品牌T恤,平均每日可以售出T恤20件,且每件T恤售价60元,试求出一日的销售额.

分析:销售额=每件售价×销售量. 这一问题易于解决,每个学生都可以准确而快速地得出结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问题2:一大型商场大量促销一批品牌T恤,平均每日可以售出T恤20件,每件T恤售价60元,且每件T恤成本20元,试求出一日的销售利润.

分析:利润=(每件售价-每件成本)×销售量. 这一问题难度不算大,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快解决,学生自然信心十足.

设计意图  教师从学生出发,将本节课的问题进行剖析,以“问题串”为载体进行呈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散思维. 在以上问题的解决中,一方面充分激趣和建立信心,启发学生高效精准地入课;另一方面揭示了销售利润和销售额这两个概念本质,促进了学生的深度理解.

2. 精析例题

问题3:一大型商场大量促销一批品牌T恤,平均每日可以售出T恤20件,每件T恤售价60元,每件T恤成本20元,为了增强盈利力度,商场进一步采取降价措施来扩大销售. 经过多番调查发现,T恤的单价每降低1元,该商场每日可多销售2件. 那么T恤的单价应降多少元,才能实现每日盈利1200元?

分析:这一问题由于涉及多个数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笔者引领学生进行分析:若设T恤单价降x元,那么该商场平均每日可多出售T恤2x件,进一步利用等量关系“出售件数×每件盈利=1200元”可列方程求解. 同时,笔者再以列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明晰其中的多个数量关系(如表3).

问题4:如若在问题3的基础上再增设一条件“商场为了减轻库存积压”,那么答案又是什么呢?

分析:这一问题的抛出,引发了学生火热的讨论.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问题4与问题3的答案并无不同,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两个问题之间肯定存在着差异,看来思维困惑已然形成,此时加以干预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向. 笔者提示:“商家如何才能减少库存积压呢?”学生自然而然地给出答案:“卖得越多库存积压越少. ”笔者拾级而上,道:“如何才能卖得多呢?”此时学生顺势而下,自然得出需选择价格降得多的,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这里,教师以精准问题干预驱动了学生的准确思维.

问题5:如若在问题3的基础上再增设一条件“商场每日需支付水电等各种费用50元”,那么又该如何完成呢?

分析:这一问题的提出在这里应该是较易解决的,不过不少学生在实际解题中容易忽略,如若加以提醒自然毫无问题,具体公式为“出售件数×每件盈利-各项费用=1200元”.

问题6:如若将问题3中的“T恤单价每降低1元”变为“T恤单价每降低0.5元”,那么又该如何解决呢?

分析: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一些难度,学生极易形成思维卡壳,不过只需牢牢把握“出售件数×每件盈利=1200元”这一等量关系,并找寻到出售T恤的件数,解决起来还是较为容易的. 这里可以设T恤单价降x元,那么这里降了 个0.5元,降一个0.5元即可多卖2件,则可以多卖 ×2件,从而得出每日可卖出20+ ×2件,再代入等量关系即可成功解决.

设计意图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针对学生思维困惑的现象,笔者及时施与援手并加以干预,巧妙抓住学生的“犹豫”和“争辩”,适时进行追问,有效且精准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问题的难点,极好地定位了自身的角色,同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3. 拓展延伸

问题7:若商场想要每日获取最大利润,那么T恤的单价应降多少元?

分析:这一问题涉及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问题,自然是本节课的难点. 当然,这一问题在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已作要求,为了解决学生的思维困境,笔者提出问题:“如何求商场一天的利润?”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关注到思维过程的生成性,同时将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让教学过程不是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而是通过“问题链”的指引,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结束语

本节课以“问题链”为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7个题目进行推进,以一个简单问题导入,展开了探究式课堂的第一问,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供给了有效的抓手. 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抛出有着较高的立意,既是上一个问题的深化,又向着高层次进行过渡,环环相扣,承上启下. 同时,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越发强烈,问题意识逐步形成,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2] .

总之,“问题链”的设计关系到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问题链”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广泛使用必将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为创设高效数学课堂谋求最大利益 [3].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张荫南. 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J]. 高等数学研究,2004(05).

[2]赵玉玲. “问题链”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教育,2012(Z1).

[3]管明贵.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 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04).

作者:张婷

问题链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巧设“问题链”,引领课堂教学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原动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提示性。“问题链”是指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的一连串在层次上由浅入深、内容上围绕特定中心的问题集合,具有层次区分和关联性等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链”,可以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示给学生,为学生系统地理解和学习知识铺就道路;可以突显课堂设计的分层目标,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中采用“问题链”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知识,为教学方法的革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生活化“问题链”,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课堂教学中,以生活为背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

案例:教学“认识分数”

问题1.野餐的时候,小华和小丽遇到了一个问题。瞧,他们带了不少好吃的(有4个苹果、2瓶水和1个蛋糕),你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生:4个苹果,每人分得2个;2瓶水,每人分得1瓶。

谈话: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什么?

问题2.蛋糕怎么分呢?

生:每人半个。

问题3.“一半”用数字怎么表示呢?(学生沉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够表示一半的数字。平均分(写分数线)成2份(写分母),其中的1份(写分子)就是一半。

……

在上述“问题链”中,教师从生活情境出发,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精细化“问题链”,培养探索能力

“问题链”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因为它是通过对知识的严密分析、精细分解而产生的。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实际上是给学生指明一条自主探究的路径,从内容上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引导问题,分析知识产生的路径,构思问题的层次变换,并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转换为一个个紧密相关的问题,使问题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梯,引领学生探索求知。

案例:教学“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问题1.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问题2.在这些图形(略)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算?

问题3.出示例题1的第一组图(略):你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分组描述自己比较的方法)

问题4.不用刚才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合作研究,体验转化法)

问题5.(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用转化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问题6.想一想,能不能找到一个公式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从学生对图形的基本认知开始,指导学生正确识别自己已有的和需要学习的知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在引入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学习理性的知识,虽然学生一直处于被引导的角色,但是学生的思维却一直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问题链”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梯度化链条,引导攻克疑难

“问题链”被用来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也表现出极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教师可把疑难问题进行分解,有梯度地引导学生逐步解析难点知识,让课堂学习就像通过台阶到达顶楼的过程一样,实现攻克疑难的目的。

案例: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题目:小明家离学校2千米,小红家离学校1500米,小红和小明家最少相距多少米?最多相距多少米?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探求习题答案并且了解解题策略,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问题1.小红家和小明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画示意图表示)

问题2.还有别的位置吗?(学生发现位置有很多种随机情况,如以学校为中心,可以处于任意角度)

问题3.什么时候两家最近?什么时候两家最远?(看示意图,分析三点分布情况后回答“这两种情况是三点一线时才会发生的,最近处于同一侧,最远处于学校两侧”)

……

通过三个问题的引导,给学生指明了解题方向,解释了学生心目中的困惑,并在画和演示的环节里,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三点随机分布情况如何确定最值的方法,使得教学变得不再呆板被动,学生也处于主动探索状态,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问题链”是把作为数学学习核心的问题进行深化和细化的产物,是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诞生的行之有效并能够高效刺激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链”,为提高课堂实效、践行新课程理念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 杜 华)

作者:朱林

上一篇:多维度学校德育论文下一篇:琵琶曲电影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