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大学是社会文化的推动者与引领者,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策划开展的“品味西农:农业科技成果进社区”活动为例,研究农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路径,为增强高校文化育人实效性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 篇1:

以党建为引领打造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在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的过程中要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提出以党建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依托办学历史积淀,以学校标识学校精神和为内容,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依托办学优势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技艺为抓手,推进师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依托办学合作平台,以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为重点,促进文化育人内容的互通;依托办学项目建设,以队伍建设和科研应用为关键,力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依托办学文化保障,以推进党建和“四大文化”为根本,助推“思茗”文化品牌的打造。

【关键词】校园文化  党建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育人品牌

校園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具有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道德规范和品行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文化育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握好文化育人的方向性,如何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如何克服困难促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是摆在高校面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要把打造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的关键环节,坚持把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育人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使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育人工作在建设中得以互动发展、相互推进。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的工作思路

(一)深学笃用,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巨大的文化育人潜质和丰富的文化建设内涵。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和提质条件,要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育人特色,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而高校校园存在着多元文化共生的现象,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避免出现师生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崇洋媚外或故步自封的现象,就要加强党的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把“三全育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纳入“三会一课”学习内容,学以致用。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提高对做好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并付诸行动。

(二)不忘初心,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能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必须立足中国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华茶文化中的“和、敬、怡、真”等精髓,并将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担负起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使命,重新审视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要通过“不记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突出爱党爱国教育,推进校园文化与“红船精神”的融合、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同时,高校发展的历史沿革,体现着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应把学院历史积淀和学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讲好学校故事,激发师生的爱校情怀,激发师生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积极性,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凝心聚力,努力提升做好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综合性工程。校园文化包括观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职业教育还需要融入企业文化。在高校,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底蕴和滋养。对于学生,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引导,促使学生铸就理想信念,锤炼品行情操,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面对诸多工作,要按质按量地完成,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师生中起带着作用。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获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动力,把“三全育人”作为检验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考场,把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作为重要大事抓好抓实。

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的方法措施

(一)依托办学历史积淀,以学校标识学校精神和为内容,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化政治站位和思想引领,形成学校的文化特征,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品牌指明努力方向。例如,通过长期校园文化创造过程的积淀、整合和提炼,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以德立人、以技立业”的校训、“合作、开放、服务”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成功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质量方针,以及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塑造的“广职精神”,紧紧围绕思茗文化育人建设这一工作,营造良好茶文化育人氛围,将中华茶文化融入教学育人过程中,以发挥茶文化的育人功能为目的,促进学生“和、敬、怡、真”素质的培养。“和”,要求师生和校企等之间要和气、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有礼有节;“怡”,表示欢乐怡悦,做积极向上的人;“真”,表示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做诚实诚信之人。从而形成了反映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传统、道德要求、情感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打造校园“思茗”茶文化育人品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依托办学优势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技艺为抓手,推进师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培养人才不仅要培养技术技能,还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必须将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同频共振,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努力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德才兼备的实效性。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聚集传统优势专业资源推动文化育人建设,依托学校1977年开办茶叶类专业,40多年来,建成涵盖“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艺展示、茶叶包装设计、茶叶商业环境设计、茶膳及茶养生食品制作”茶产业链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基地和育人团队,开展茶艺比赛、茶叶包装设计大赛、茶文化书画摄影展、经典诵读、书香文化大讲堂、知名企业岭南茶文化系列讲座、“茶道与人生”名人大讲堂等,通过开发茶文化的内涵,坚持不懈地传承与创新中华茶文化,实施茶文化育人,为打造了“思茗”茶文化品牌添翼加码,有力地助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依托办学合作平台,以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为重点,促进文化育人内容的互通。通过党建内容的学习培训,把握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构建多元化合作的文化育人平台。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牵头组建了中国茶业职教集团、广西茶文化研究院、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等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形成茶文化育人合力。同时,将茶文化传播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服务毕业生、茶文化相关企业员工等,扩大了茶文化育人的空间,提高了茶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形成校企合作文化育人体制机制。此外,积极对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传播活动。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广西)国际青年干部交流学院探索共同建立校外培训基地,为来自东盟国家学员开展茶文化体验、中国民俗文化体验等活动。同时,对在校的留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将茶文化育人融入课堂讲授、技艺传授、文艺演出中,让留学生体验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中外互通文化育人体制机制。

(四)依托办学项目建设,以队伍建设和科研应用为关键,力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全面推进党建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一个支部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一面先锋旗帜,形成合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好文化育人的项目建设。一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把茶文化、民族陶艺设计与制作等作为全院公选课,拓宽茶文化育人的空间和渠道。二是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茶文化育人项目研究,并推广和应用研究成果,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和推广传播。三是建设一支由校内外人员组成的茶文化育人团队。引入六堡茶“非遗”传承人、茶叶大师、企业大师,对学生开展多领域、多方面的茶文化素质培养。四是成立茶叶协会、茶艺表演协会、礼仪协会、坭兴陶制作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茶文化展示等活动,丰富第二课堂,让师生亲历茶文化的锤炼,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增强师生的中华文化情感。

(五)依托办学文化保障,以推进党建和“四大文化”为根本,助推“思茗”文化品牌的打造。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党建引领思茗文化育人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观念文化引领。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强化学校舆论阵地的建设,发挥舆论载体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先进的理念造就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健康的文化熏陶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规范校风、校旗、校歌,促进师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环境文化支撑。以“茶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工程为契机,建成了茶圣广场、茶王塔、茶艺楼、茶文化走廊、茶博苑、茶艺实训室、茗馨湖等项目,建立坭兴陶、六堡茶等技能大师和“非遗”大师工作室,形成了以“传统技艺、优秀文化”为核心的育人环境,使校园环境达到了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三是制度文化保障。制定和完善制度和流程,加强学生文明诚信管理教育,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健全教师师德考评制度,以评促改,形成“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的教书育人新形象,推进优良教风的形成。通过把制度文化融入管理和服务中,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四是企业文化助力。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企业文化,在校园和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强化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团结协作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助推“思茗”文化育人品牌的打造。

【参考文献】

[1]戚昊辰,曹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4)

[2]夏龙柱.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课程教育研究,2016(7)

[3]刘菊,段俊霞.高校塑造校園文化品牌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作者:李卫东 张妍

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 篇2:

农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摘 要:大学是社会文化的推动者与引领者,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策划开展的“品味西农:农业科技成果进社区”活动为例,研究农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路径,为增强高校文化育人实效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路径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多年积淀下来的独特办学风格和办学传统的体现,在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

一、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富有精神内涵特质的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价值追求与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结合的基点,高校文化育人是通过显性的文化教育与隐性的文化浸染这两种文化在学生群里的传播而达成的。两者相比,文化教育是学校有规划、有目标的文化传递,文化浸染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滋养。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空间范围内呈现出的学生多维度的群体性文化,具有阶段性、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承担着引领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

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内涵应包括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时代发展特征和学校历史文化特色,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社会观念对农业有落后象征的刻板印象,加之农业类高校在教育中文化育人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致使师生中“重农、学农、亲农、爱农”意识有淡弱趋势。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其文化辐射力。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培育中凸显农业的价值特点,彰显农业魅力,消除地域与学科偏见,大力强化农业文化的精神主旋律,提高校园文化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发挥全员育人机制,全面提高育人效果,通过创新育人方法,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树立“三农”情怀和爱农精神,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探索路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建于1934年,前身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八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内涵。近年来,学校立足农业高校学生特点和学科特色,创新开展“品味西农:农业科技成果进社区”项目,积极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实践、科研、管理、服务一体模式,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项目的设计组织

“品味西农:农业科技成果进社区”项目依托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科学设计、组织发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西农979”小麦新品种制成的馒头、西农“早蜜一号”甜瓜、学校试验示范站苹果等),让学生亲自品鉴,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科力量,聚集各方力量,实现育人资源机制再优化。

(二)项目育人成效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活动将柔性教育与坚持原则相结合,把教育场所从教室、实验室搬到农村田间地头、瓜田李下和食堂公寓,让学生融入农民、融入农村,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感受农业科技成效,身临其境感受农村发展变化。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参与馒头制作发放、甜瓜苹果采摘搬运等活动过程,真实地体会到农村的变迁和农民的艰辛。这种实践性的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粒粒皆辛苦”的感恩意识,增强对国家“三农”政策的认同感,增进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从而建立起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提升人文精神与思想素质。以农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及学生构成等原因,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需要始终注重将专业课程、生态文明、国情社情教育相融合,增强育人的实效性和全面性,使高校校园成为精神滋养和人文关怀的家园,实现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导向、约束调试、传承创新以及辐射凝聚的实践功能,通过对农业文化的重视与人文思想的引导,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与思想素質,从而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激发开拓创新潜能。

激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使农业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思想不稳定,产生了专业迷茫和学业困惑。该项目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方式使学生感受最新农业科研成果的魅力,领略农业文化的深厚底蕴,认识农业发展规律,形成对我国农业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巩固专业志向和归属感、自豪感,培养崇尚科学精神、学农爱农意识和“三农”情怀,增强作为农业高校学生的价值自信,树立正确的农业专业学习观和献身农业的坚定信心。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组织形式上,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以社会实践项目形式组织实施,从“西农979”小麦磨粉、馒头制作、现场发放,到“早蜜一号”甜瓜、红富士苹果的采摘、搬运、分发,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参与到后勤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在增强吃苦耐劳品质的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检验以及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锻炼应用,增强学习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育人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共识。

(一)融合农业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农业高校拥有独特的农业传统文化优势,其博物馆、博物院、展览室、科研台站、试验基地等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充分整合农业传统文化资源,强化制度建设,开展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潜力。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农业专业与行业的特殊魅力,在学生专业学习与培养的过程中大力弘扬“重农、务农、亲农、爱农”的“三农”情怀,进而建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在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建功立业。挖掘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典型事迹与人物,把优秀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精神相结合,围绕服务“三农”等发展主题,让农业特色校园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学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品牌推动力。

(二)创新校园文化育人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和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由此形成辐射育人效应,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传播载体,彰显农业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与影响力。一方面载体的特色性与主题性尤为重要,农业类高校文化育人载体需要与农业特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奉献“三农”的志向;另一方面文化活动应结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特点,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通过活动开展引领学生思想潮流,实现价值认同,推出精品品牌活动,提升活动的影响力与覆盖面,营造特色鲜明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文化特色,不断扩大行业影响力。

(三)完善校园文化育人制度保障

高校的发展与其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息息相关,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是高校建设的核心与基础,是高校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因此,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应立足高校发展实际,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着眼农业特色发展,挖掘学校育人潜力,不断明晰学校发展的特色定位与办学理念,在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中始终突出“农”字特色,充分發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的发展应紧密结合“三农”问题,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改革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农业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现实目标。

(四)项目化协同提升育人实效

大学校园文化的民主性、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等赋予学生个体独立的精神,这种文化环境促使学生形成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奋斗的精神特质。能让学校组织保持开放、自省、学习的作风和氛围,进而使大学精神得以传承,大学的发展与时俱进,并迸发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整合育人资源,协同推进育人工程,促进大学生育人机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要素间的稳定化和常态化,实现党委领导、目标统一、内部协调同频共振的育人机制,实现育人协同效应和目标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优化、整合校园文化育人资源,加强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升级,推动项目化建设和管理,增强活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克利.高校文化育人系统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熊富强,谭寅寅,等.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途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3]邵磊.“五育人”机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2016(02).

[4]柴永柏,汪明义.充分发挥大学引领文化建设的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16.

[5]孙建.论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及实践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2).

作者:曹军会

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 篇3: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校园文化育人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是文化育人的一条重要战线,在“三全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可以凝聚起学生们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不断提升学生在成长中的幸福感,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真正做到“育人细无声”。

[关键词] 校园文化;思政;育人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上海工艺美院”)作为全国56所“雙高计划”院校中唯一文化艺术类学校,秉承国家文化自信方针,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立足“传承非遗 创新设计”核心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匠心育人”工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文化体系。

文章拟从校园文化育人的视角,以上海工艺美院校园特色文化之一——校友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为例,聚焦培养“立德、精艺、善美、致用”的“工艺美术+”人才,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专业特点的文化育人新模式。

一、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爱校爱国意识是一项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校园文化的长期沉淀,是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更是决定学生能否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1]。校园文化育人,能够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是文化育人的一条重要战线。

除思政课,校园文化还可以走进专业课课堂,实现课程育人、课堂思政、专业育人、文化思政。可通过两个方面强化教学,一是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在课件中加入校园标志性建筑、校园文化热点、校史、优秀校友介绍等影像资料。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讲述学校发展历史、专业变革、优秀校友的故事等,将典型案例和教学相结合,创建集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演示、影音展示为一体的多渠道、多种类、多创新思政课程,逐步提升学生的爱校爱国意识。当然教师在爱校爱国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

二、上海工艺美院校园特色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上海工艺美院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统筹育人资源,构建了“一横十纵”的“三全育人”体系。教师工作部(一横)建立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筑牢教职工思想政治基础,着力提升全院教职工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牵牢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条线(十纵),条条一样长,条条不放松,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校友文化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在“三全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工艺美院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战略为己任,是《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唯一提名承担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的院校,学院60年来培养了3万余名行业人才和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大师、工艺大师、艺术家及企业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谷文达、建筑珐琅艺术开创者施森彬、“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等均为学院校友,可以说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校友是学院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

(一)校友文化走进思政课堂

上海工艺美院积极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开门办思政”的探索。学院思政部联合校友会陆续开设了“工艺中国”和“中华非遗”两门特色思政选修课,邀请在非遗技艺、非遗保护等方面的知名校友走进课堂,通过教案设计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思政元素”,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专业背景编写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工艺美院故事,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引入课堂,弘扬社会主义传统工艺与文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两门课程力求做到接天气、接地气、接人气,课程定位准确,巧妙地将艺术、传统文化寓于社会时代发展之中,引导学生切实体会思政的意蕴;围绕学院办学特点,紧扣行业脉搏,师资队伍既庞大又真切,解决好了“天边”和“身边”的问题,做到讲中国话、家常话;课程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教与学实现良好互动。

两门特色思政选修课每学期安排4~6课时的学生社会实践,把学生带出课堂,带进校企实践基地,带进校友企业,带进博物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理论认识和价值认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思政难题,如教材教法教师的问题、滴灌和漫灌的问题、有意思和有意义的问题、需求和要求相结合的问题等。

(二)校友文化多渠道传播

上海工艺美院统筹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让校友和母校成为文化共同体;展示工艺美院新形象,让校友和母校成为责任共同体;共筑高水平艺术类高职院校梦想,让校友和母校成为命运共同体。在将校友文化引入思政课堂外,学院积极推进校友文化的多渠道传播。例如:定期举办校友论坛、与校友大咖面对面、校友师生作品联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师生与优秀校友交流的机会。挖掘学院历史文化内涵,组织学院数字多媒体专业的师生拍摄了83届校友纪录片、纪念申石伽诞辰110周年纪录片、《海上艺匠》纪录片等,让师生更直观地了解校友文化,纪录片还被上海人文频道等选用,通过社会媒体进一步宣传和传播校友文化。雕塑专业老师选取了学校建校以来有代表性的校友制作成人像雕塑,放置在校园内,赋予了雕塑特别的含义和故事。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工艺美院历史与传承”等系列专题培训讲座,邀请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友,调动师生对校友文化的关心与关注的热情。组建学生记者社团,有计划地采访优秀校友,将一个个杰出校友的故事写成一篇篇有深度、有感染力的通讯报道, 并利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增强全校师生的荣校、爱校情感。

推出课题《工艺美术院校职业教育发展史口述实录及研究》,组建学生志愿者协助课题组老师采访与拍摄,以工艺美院在校期间优秀学生、在某领域有所建树的校友、工艺美术史专家、工艺美术大师以及相关后人等为被采访对象,完成60人的采录计划,将采录成果数字化并进行资料汇编。课题对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形成、演变、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进行回顾总结,弥补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史研究的不足;发挥校友文化育人效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完善校友文化实践育人质量体系,使学生对校史与优秀校友形成直观、深入的了解,激励学生传承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立德、精艺、善美、致用”校训。

三、上海工艺美院校园特色文化育人的未来规划

上海工艺美院将充分发挥校友文化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具有“上工美”特色的校友文化精神,推出校本教材,推进线上课程建设,纳入数字教学资源库,最终建成一批具有“上工美”特色的精品思政理论选修课。进一步挖掘潜质,逐渐实现“工艺中国”和“中华非遗”两门课从碎片化到系统化平台的转变,让艺术走近思政、让思政走近行业;进一步贴近学生,切实做到以身育人、以业育人、以艺育人。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方位育人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校训精神,明确校园文化内涵,创作校歌,规范完善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建设一批承载校史和人文底蕴的校园景观。定期举办校庆活动,建设校史馆,积极宣传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通过创新创业学院、产学研合作、论坛、“大国工匠”进校园、校友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更多丰富多彩、适应新时代新青年需求的文化、体育、社团、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最美的年华绽放最绚烂的光彩,用校园文化凝聚起学生们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不断提升学生在成长中的幸福感,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真正做到“育人细无声”。

参考文献:

[1]罗传清.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德育内涵[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6-108.

作者:袁圆

上一篇:通信产业节能降耗研究论文下一篇:物理实验初中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