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和育人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师德建设和育人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德建设和育人研究论文 篇1:

研究生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实践

摘 要:学风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风建设的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生學风存在着科研兴趣不够浓厚、诚信自律意识需要加强、导师在引导学风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等主要问题,提出应采取加强制度建设、培育优良学风,强化教育引导、以校风师风促学风,严抓培养过程、以优良教风促学风,严格出口管理、提升培养质量等举措。

关键词:研究生;学风建设;调研;探索

良好的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1]”

一、问卷调查

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风情况、师德师风情况等,增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研究小组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2016年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校博硕士研究生开展了一次基本状况调查活动。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0份,实际回收15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307份,有效率87.13%。调查对象涵盖农学、工学、经济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历史学、艺术学、哲学和社会学等12个学科。有效样本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生科研兴趣不够浓厚

调研结果显示,60%以上的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理想工作或为了深造,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研究生仅占极少数;12.8%的研究生没有或完全没有学习兴趣,研究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或从事其它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17.1%的研究生对目前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将来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58.4%研究生表示无所谓,10.6%研究生表示不会;61.8%研究生认为学术氛围浓厚,38.2%的研究生认为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一些研究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对待科研浅尝辄止,学习得过且过,能够顺利毕业是其追求的目标。

(二)研究生诚信自律意识需要加强

调研显示,一些研究生认为同学中存在作业抄袭、论文买卖、考试作弊等不良问题。关于作业抄袭,18%的研究生认为普遍存在,38.9%的研究生认为一般存在,32.7%的研究生认为极少存在,10.4%的研究生不清楚;关于考试作弊, 6.9%的研究生认为普遍存在,23.3%的研究生认为一般存在,53.8%的研究生认为极少存在,16%的研究生不清楚;关于盗取他人研究生成果,3.5%的研究生认为普遍存在,18.2%的研究生认为一般存在,50.5%的研究生认为极少存在,27.8%的研究生不清楚;关于伪造数据, 6%的研究生认为普遍存在,19.6%的研究生认为一般存在,45.7%的研究生认为极少存在,28.7%的研究生不清楚;关于论文买卖现象,2.3%的研究生认为普遍存在,14.4%的研究生认为一般存在,43.9%的研究生认为极少存在,39.4%的研究生不清楚;关于学习不努力,11.8%的研究生认为普遍存在,35.4%的研究生认为一般存在,37.8%的研究生认为极少存在,15%的研究生不清楚;关于沉溺网络,7.8%研究生认为普遍存在,27.4%的研究生认为一般存在,46.1%个研究生认为极少存在,18.7%的研究生不清楚。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学术造假、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行为尚未完全杜绝,一些研究生缺乏求实创新、刻苦钻研、自我约束的科学精神。

(三)导师在引导学风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调研显示,关于与导师学术研究交流情况,37.1%的研究生经常与导师进行交流,46.2%的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情况一般,16.7%的研究生与导师交流较少甚至不交流;关于导师对研究生学业指导情况,55.9%研究生认为导师能悉心指导,36.4%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的指导力度一般,7.7%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很少指导;关于导师是否具备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基本能力与素质,70.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具备,15.4%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不具备,14.3%的研究生不清楚;关于与导师的关系,73.6%研究生认为与导师关系和谐,15.8%认为偶尔出现矛盾,10.6%的研究生认为关系一般或关系紧张。

导师是研究生业务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工作实践中,导师的首要责任人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來。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一些导师对研究生“放羊管理”;一些导师认识不到位,重教书轻育人;一些导师科研任务重,对研究生指导和交流时间少;一些导师育人知识欠缺,育人能力有待提高。

三、探索与实践

根据调研结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教育引导、严抓培养环节、提升科研质量四个方面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收到良好效果。

(一)加强制度建设,培育优良学风

1. 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及管理办法》、《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大学生管理规定》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导师在加强教风、引导学风方面的职责要求和主体地位,进一步严格研究生的学习纪律、请销假制度、奖惩制度、学术不端行为与处分等,为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制定《研究生科研与实践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论证管理规定》,要求研究生真实、及时、完整的进行科研与实践记录,避免学术失范,从源头上杜绝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

(二)强化教育引导,以校风师风促学风

1. 从入学教育着手,做好政策解读。抓住入学教育关键时间点,邀请专家教授、管理干部为研究生新生安排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系列报告会,内容涉及校史国情、培养与学位政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帮助研究生新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与学习生活。

2. 加强育人载体建设营造浓厚学风。(1)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做好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每年学校层面组织10余场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报告会,1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知识笔试,1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知识竞赛和网络竞答,确保学风教育工作全覆盖。(2)扎实推进“一院一品”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探索出符合培养单位实际、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3)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每年春季举办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艺术节”,秋季举办“乐动研华”系列活动,通过科研讲座、名师讲坛、学术沙龙、创新创业论坛、创新作品评审会、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研究生学术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育。(4)加强网络思想教育。以“西农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设有“名师领航”、“国奖风采”、 “科学前沿”等模块,用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正能量,培育优良校风、学风。

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良好学风形成。(1)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评选与表彰工作。每年春季举办“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并于秋季教师节进行表彰活动。(2)多渠道宣传,树立优秀导师形象。通过优秀导师访谈、优秀导师先进事迹展等,多种途径宣传优秀研究生导师的先进事迹,树立“敬业爱生、立德树人”的好导师形象。 “西农研究生”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在教师节前后,连续推出优秀导师代表先进事迹。

4. 树立朋辈典范引领良好学风形成。(1)做好十佳毕业生、优秀毕业研究生、研究生先进个人评选工作。每年6月份评出10名“十佳毕业生”,从学习能力、科学研究、组织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自强不息、多才多艺等八个类别评选优秀毕业生。10月份启动研究生先进集体、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评选活动。(2)组织社会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工作,加强资助育人。(3)通过网络、新媒体、报刊等多种方式宣传展示获奖优秀研究生的先进事迹。发挥朋辈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榜样带动作用,引领优良学风和校风形成。微信公众号“西农研究生”设有“榜样零距离”专栏,将榜样宣传常态化。

(三)严抓培养过程,以优良教风促学风

1. 强化学业预警,切实加强研究生课程学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督促研究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学校对所有在读的研究生进行了学业筛查,对筛查出的重修课程达到退学临界线的研究生,通过导师、培养单位、学校三个层次进行了谈话预警和学业帮扶。

2. 实施博士生导师小组制度,发挥团队育人作用,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以导师团队的形式为博士生的关键学术环节进行指导、把关,进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学风和培养质量。

3. 狠抓授课纪律。组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组,聘请10名研究生作为督导员,对课程进行全覆盖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课堂秩序、授课质量、调课程序不规范、不严格等问题及时向各教学单位进行通报,要求整改。

4. 向研究生推荐更多优质课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近年来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结题验收为优秀的23门课程,编入研究生“新生学习指南”修习目录中,推荐研究生优先选修,有效提升教师投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风。

5. 加强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考核。(1)出台文件要求各培养单位优先选择优秀专硕培养导师担任评委,积极聘请所在行业校外实践导师参加考核,同时派出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组成员参与,一同把脉“专硕”实践考核;(2)鼓励培养单位将考核结果与专硕招生、论文盲审相挂钩;(3)充分发挥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组专家的咨询和监督职能,帮助培养单位梳理专业硕士实践研究工作;(4)严格考核程序,认真落实培养单位实施细则。全方位、完整地保障专硕实践环节考核质量,倒逼研究生、培养单位强化学风建设。

(四)严格出口管理,提升培养质量

1. 落实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采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学位论文检测的暂行规定》,对各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采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其中自然科学类研究生学位论文“总文字复制比”要求低于10%,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总文字复制比”要求低于5%,并要求研究生对检测结果“总文字复制比”的合理性、规范性逐项进行说明,并承诺无学术不端行为,经导师审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 落实学位论文抽查盲审。按照学校相关管理办法,要求硕士研究生按照申请学位人数的5-15%的比例进行抽查盲审学位论文,具体由各培养单位负责实施;所有申请博士的学位论文均由学校组织,通过国务院学位中心的论文检测平台进行双盲评审。

3. 严格博士预答辩制度。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把预答辩作为博士学位授予的一个必须环节。

4. 严格把关申请学位前学术水平。严格按照《关于博士、学术型硕士、在职攻读硕士毕业与申请学位前学术水平基本要求暂行规定》要求,由各学位授权点在申请学位前进行把关审核,在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受理时,由学校进行复核,未达到学术水平基本要求者,不能够进行论文盲审和答辩。

5. 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博士论文答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实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校外专家参与制度,每位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均要求至少有一位校外正高级职称的博士生导师作为答辩委员。

学风问题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学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高校应不断完善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风环境,努力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端人才做出应有贡献[3]。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kjs_xfjs/201112/t20111202_17277

0.html[EB/OL].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研究生基本状况调查报告[R].

[3]刘延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7-03-12.

作者:聂海 王妍稳

师德建设和育人研究论文 篇2: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研究之反思

[摘           要]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着手,总结出当下研究的四个基本方向,分别是:学前教育法规与政策、学前教育法规课程、幼儿教育法规课程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法规与政策课程建设,总结当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关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研究的新思路。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反思

一、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收集的相关文献发现,“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呈现出四种主要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多集中于学前教育政策的解读与法规的历史沿革,具有引领作用,但偏向于法律文本而不是课程建设

关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第一类学术研究集中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发展历程以及地方性法规的建设,共有35094篇文献。这类研究旨在阐明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的缘起及发展,论述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的基础概念及法律渊源。学者郝雅静在毕业论文《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研究》中从学前教育立法的法理基础着手,分为立法依据、立法原则、立法技术三个方面论证,以美国和日本作为参照,总结两国相关立法的启示,进而对将来出台的“学前教育法”作出构想。

虽然作为课程的政策性文件解读的来源,对于授课教师理清法的概念、法的逻辑体系,把握课程的历史脉络,形成课程全局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依然没有直接指向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未能有针对性地丰富本门课程建设的理论。

(二)“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对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课程建设有可借鉴之处,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基础研究仍未以“独立身份”出现

第二类研究共有5383篇文献,方向是“学前教育课程”。此类研究是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置于总体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之下。学者张娜在毕业论文《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中以“课程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了课程模式的概念,回溯了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变革的历史,分析了对应某种教育条件下,产生特定育人功能的课程结构。

我们从宏观的层面研究了整个“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无疑也推动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改革,但是依附总体的发展依旧无法满足本门课程“精、深、活”的需求。

(三)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却未进一步阐明相互作用的机制

第三类研究方向是“幼儿教育法规课程”,共有文献3350篇。这一类的研究相对前两类更贴近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课程建设,分別从“幼儿教师违反教育法规”以及“具体法规的实施现状调查”“幼儿园教师法律身份”展开研究。何浩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幼儿园教师法律身份研究》中提出:“应该尽快完善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强化教师准入制度;构建幼儿园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保障教师的专业属性;完善幼儿园教师聘任制度,规范教师聘任过程。”可见,这类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法规与幼儿教师之间的联系,但是仅仅从立法单方面阐述法规的重要性,却未能全面分析幼儿园教师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以“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作为独立研究对象数量少,且研究域窄

最后,仅有9篇文献针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

一是基于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需求下,论述本门课程的意义。学者路娟在其论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改革实践》中阐明,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申请教师资格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并且设有“国家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及“幼儿保护”三大法律法规考核模块,突出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阐明了课程改革实践的方法。

二是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阐述幼儿教师掌握法规的必要性,分析幼儿教育事业对政策法规的新需求。学者王利军在《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建设研究》中指出“幼儿教师的刚性需求,给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生源,但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多地重视对传统幼儿教师从教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的培养”。

三是教师在实践中总结遇到的课程教学问题,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困惑,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学者邓纯考基于香港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先是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设置的形式、开设现状及内容设置中提出了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了香港学前教育具有“开放多元”的特点,进一步论述了在中西文化相融的背景下,香港推出“学前教育学券”“学前教育游戏区域化政策”“幼稚园质素评核”等制度,以香港学前教育课程的模块化设置提出了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授课的启示。

二、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研究之反思

(一)以“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课程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之前的研究不是针对“学前教育政策及法律文本的解读”,就是从学前教育“全科式”的角度去讨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课程建设”,这使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的研究数量少且研究的结论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的具体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也难以贴近本门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以“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课程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才能让研究聚焦到本门课程的需求上,让研究者真正以第一视角去挖掘本门课程的内涵。

(二)将“教师与法规”二者的互动机制置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研究的重要地位

纵观以往的研究,发现关于“幼儿教师违反教育法规”“具体法规的实施现状调查”“幼儿园教师法律身份”等文献中已经提及“政策法规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要性,也已经呼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幼儿及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但是,这些研究却忽视了“教师与法规”二者如何产生互动。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准幼儿教师”,他们对“学前教育政策”的认同与理解直接影响其依法从教、依法执教的行为。由此可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主动响应学前教育的政策和遵守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是本门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拓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研究的视角,丰富研究理论背景

当下关于本门课程建设的研究多以“泰勒原理”的逻辑框架进行,通常认为课程建设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体验(学习体验)、组织教育体验、评价教育体验。因此,为了挖掘“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的内涵,一是应该从更多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背景去开展研究;二是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的优秀经验,多开展比较研究;三是针对本门课程某一方面做出细致的、针对性的研究,挖掘研究的深度,避免“泛泛而谈”。

参考文献:

[1]路娟.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改革实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8).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工作(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郝雅静.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7-21.

[5]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6-39.

[6]何浩.我国幼儿园教师法律身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1-2.

[7]王利军.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9).

[8]邓纯考.试论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设计:基于香港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6(9).

◎编辑 薛直艳

作者:肖虹

师德建设和育人研究论文 篇3:

学习十八大精神 促师德师风建设

摘要:当前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出现了育人理念缺失、功利思想严重、爱岗敬业精神缺失、学术不严谨、学风不端正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失衡、高职院校教育评价体制不健全等。只有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学习,健全激励机制,以德治校,加大榜样宣传,关爱教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才能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深入查摆和分析当前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質。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青年教师走向高职院校教学的讲坛,并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灵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成为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办学规模上,对师德建设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从总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观占据主导地位。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符合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的要求,进而影响其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育人理念缺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重教书轻育人,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关心,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更是一无所知。二是,功利思想严重。部分教师价值取向功利化趋势明显,有的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得过且过,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三是,爱岗敬业精神缺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少数高职院校教师敬业意识差,爱岗敬业精神缺失,放松对理想的追求和世界观的改造。四是,学术不严谨,学风不端正。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使有些青年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名利,过分看重科研和职称等问题,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论文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甚至发生学术买卖。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缺失原因探析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失衡。

面对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关系、利益格局的变化,由于社会收入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部分青年教师受到拜金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心理上出现了严重扭曲和失衡。

(二)对教学和科研的侧重。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素养,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师比较“敏感”的问题,如职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也只注重其科研、学历,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例如,2013年在网络传的沸沸扬扬的台州市电大某教师,在担任大学教师期间买卖论文;在婚姻存续期间包养二奶的行为,给社会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三)教育评价体制不健全。

由于教育教学缺乏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高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为达到科研指标所规定的数值,各高校对科学研究给予名目繁多、“令人心动”的倾斜政策,如科研编制、项目经费、科研成果奖励以及在评职称、核定岗位时科研成果数量的“一锤定音”等等。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青年教师对自身的师德建设就更加忽视。某高校,34岁的林老师在最近的一次副教授职称评定中失利,原因是他在留校任教的3年里,教学虽然成绩突出,但由于科研成果与其他候选者相比不具优势,最终落选。林方非常受挫,同时又有很多无奈和心酸。林老师倍感焦虑和迷茫,“现在高校处处都用职称说话,在这种境况下,我没有办法平等地对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师德学习,推贤崇德,提高师德建设的自觉性。

高职院校应结合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以及献身精神,克服重才轻德倾向,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同时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种宣传工具,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以德治校,以德育人。

学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如何有计划、有重点地强化师德教育意识,从内容上、观念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创新,使师德建设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高校的办学理念至关重要。重道就必须尊师,只有全体教职员工转变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学为本职,真正在校园内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我们的老师才会认为教书是一门艺术,一种事业,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三)健全激励机制,加大榜样宣传。

加强师德建设,还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制度的建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要通过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使师德建设进一步落实到实处。

在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中,应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规定;在教师年度考核中,通过评选年度院级“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等方法,树立先进榜样,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在岗位津贴、业绩酬金、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对师德评价好的教师奖励的力度。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才能真正收到奖勤罚懒、奖优抑劣的效果,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例如,为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養,提升热爱教育、奉献教育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2015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联合开展了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四)关爱教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良好的育人氛围包括:优良持久的校风传统、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敬业奋进的校园氛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导向正确的道德舆论、坚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等。

一方面,学院要充分发挥工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中,强化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组织师德演讲、征文活动等,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真正地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在相互促进中推进师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最终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等实践环节中,学院应督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潜心钻研业务知识,练好基本功,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精心组织课堂和实践环节,关注专业和学科的最新发展,及时将更新的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教育。通过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教学交流会、教案评比、讲课比赛、专家讲座等方式,为教师搭建交流提高的平台,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国内外进修和攻读学位等方面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许娟,曹晓锋,孔祥云,王丹丹.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10-111.

[2]杨焱.民族地区高等院校青年音乐教师价值观取向思考[J].当代音乐,2015,20:115-116.

[3]庄瑜.师范生课外活动视域下的师德养成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05:57-60.

[4]赵金瑞,李大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5:79-82.

[5]林碧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63-66.

[6]任福全,丁颖.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文献研究综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02:56-59.

作者:侯青云

上一篇: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论文下一篇:化工实训类机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