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产品营销管理论文

2022-04-18

1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1.1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阳光工程项目实施以前,绝大多数农民的转移是自发的,分散的,其主要形式是亲朋介绍。几年来,通过阳光工程,全省共培训学员56万人,其中80%以上是有组织转移出去的。1.2转移人数逐年增多近四年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较快。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资产品营销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资产品营销管理论文 篇1:

以就业为导向的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摘 要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高职教育“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体系改革,通过分析就业岗位与能力间的关系,找到课程培养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内容,以农业生产过程为依托,按季节编排教学程序,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与生产的对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 就业;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植物保护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首次指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领导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愈加凸显,强调加强职业教育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举措。因此,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科学、系统地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和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开发必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1-2]。

园艺技术专业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精品专业,植物保护课程为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核心课之一。本次课程改革通过分析就业岗位与能力间的关系,落实课程培养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内容;以农业生产过程为依托,按季节编排教学程序,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

1 分析就业岗位与能力和课程间的关系

通过调研种子站、植保站、农药公司、科研部门、往届毕业生等的基础上,明确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工作岗位是植物生产、植物保护、农资产品营销、农事企业管理四大岗位,而这些岗位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就是“植物安全生产能力”,相应需要学习课程为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花卉栽培学及植物保护等课程[3-4],见图1。植物保护主要研究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法,有效防治病虫为害,提高园艺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园艺植物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农业昆虫学部分和农业病理学部分。植物保护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是“植物病虫害诊断及综合防治”[5]。通过分析学生就业岗位与职业基本能力的关系,着重体现安全。其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还为植保工、农艺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奠定基础。该课程定位目标瞄准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这样大大缩短了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2 以职业基本能力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开发课程内容

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各职业岗位对植物保护课程的能力要求, 以“必需、够用”为度,开发出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两大模块、20个具体课程内容,分2个学期完成,理论教学18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关于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安排见图2。

认识病虫能力的培养通过先认识病虫为害症状,后学习病虫形态特征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病虫为害症状的掌握。之后逐步学习病虫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加深对病虫的了解,最后利用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认识昆虫的能力。防治病虫能力的培养打破了原知识体系的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各种方法的讲授而是直接开发出紧贴生产的具体的防治措施,例如,翻地、间作、套作、轮作、合理施肥灌水防治病虫方法的使用、省去了原理性知识的讲解直接进入方法使用,贴近生产。以上是基本技能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伴随着理论学习,针对重要技能同时进行实践教学。

综合技能模块在第二学期进行,伴随毕业生综合实训完成,共24学时。使学生了解当地主要病虫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病虫标本制作及保存的技能、常见病虫的识别技能、病虫的调查方法,熟悉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及为害特点,运用综合防治的手段有效地控制病虫的发生与为害,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防治方法,进一步提高病虫的综合防治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检验学生综合认识病虫和防治病虫的能力。综合技能模块知识要集中体现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不是见到病虫就防治,需要达到防治指标,不是所有的方法都使用,得因地因时制宜,选择适应的防治时期、防治方案做到对症下药。同时,针对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病虫的为害情况,有针对性的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种类病虫的防治。

3 以农业生产过程为依托,按季节编排教学结构,实现“理实一体化”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占地400 hm2,园艺技术专业教学以学院内的“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和“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为平台,结合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不同生育期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展开教学。第一学期基本技能的实施,按照实践教学内容结合田间作物受病虫为害情况,适当选取某一种作物进行,也可以把班级同学分组,在不同的作物上完成,综合比较调查或防治效果。第二学期综合技能的实施,结合毕业生课题选择不同的寄主植物,伴随植物的生长发育各时期安排教学任务,分播种前普查预防、播种时防治、苗期病虫调查防治、营养生长期病虫调查防治、生殖生长期病虫调查防治、收获期病虫调查防治、贮藏期病虫调查防治、越冬期病虫调查防治等8个阶段,对土传病害和地下病虫、蔬菜病虫、果树病虫、花卉病虫等的发生、为害、防治情况进行学习。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的学习都紧紧围绕生产实际,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4 根据课程特点因地制宜选取教学方法

植物保护课程总体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原则,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直观性强,板书授课空洞,并且知识易混淆,因此课程主要采用的是板书授课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方式,例如:病害症状的识别,图片效果好;昆虫取食为害内容采取动画教学效果好。在讲授根据发生规律制定防治方案时,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老师讲授病虫发生及为害规律,鼓励同学们自己找到防治关键时期、关键防治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综合技能模块学习时,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是以科研或生产任务为中心,将科研和生产项目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实物演示法用于,如昆虫体躯构造、昆虫分类特征等内容,授课时以实物进行演示,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学习记忆深刻。课堂讨论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结学生好的建议和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5 重视学习过程,改革考核方式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更是影响学生对待课程态度的指挥棒。本课程考核重视过程考核,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减轻期末的考试压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中,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以传统的闭卷方式进行,占50%;实践技能以实验操作及计算分析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进行评判,占40%;学生平时表现和出勤占10%。实训教学以项目为单位,单项技能的考核主要由5个部分构成,包括考勤、学习态度、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当堂考核,具体分值比例如下:1)考勤占10%。2)学习态度占10%。3)实训成果占40%,每个项目成果都有严格的采分点和考核标准。4)实训报告占30%,根据实训内容撰写,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总结报告,报告的评价有评分标准。5)当堂考核占10%,一般采取口试方式或口试笔试结合方式进行,时间一般安排在下课前10 min,对关键技术点、易错点进行考核,评定方式简单易行。最后,将以上5个部分内容得分进行汇总,汇总成绩按得分记载。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11.

[2] 罗群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3):68-69.

[3] 李晓颖.植物保护学科毕业生就业结构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北企业,2016(11):79-80.

[4] 欧阳倩兰.基于行业现状对高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剖析——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职业,2016(11):46-47.

[5] 周庆椿,龙仕平.基于就业导向的植物保护专业课程设施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8):155-156.

(责任编辑:敬廷桃)

作者:张富荣 贾永红 赵永秀

农资产品营销管理论文 篇2:

利用丰富的劳务市场资源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1 吉林省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阳光工程项目实施以前,绝大多数农民的转移是自发的,分散的,其主要形式是亲朋介绍。几年来,通过阳光工程,全省共培训学员56万人,其中80%以上是有组织转移出去的。

1.2 转移人数逐年增多 近四年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较快。2004年比上年增加30万人,达到241万人,2005年又比上年增加了65万人,去年增加23.5万人,今年预计比去年增加20万人。

1.3 劳务收入逐年增加 到2009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0万人,农村劳务经济总收入达219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45.2%、172‰农村人均劳务收入1515元,农村人均劳务收入已达总收入的30%。

1.4 农民转岗就业能力逐年增强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涉及建筑装饰等12类76种岗位,较好地适应了广大农民转移培训的需求。广大农民经过培训,较快地适应了转岗需要。

1.5 对社会的贡献逐年增大 农民工为我省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据初步调查,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已占到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已成为我省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就地就近就业增势强劲 2009年全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86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56%,比2008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的成效

2.1 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2003年全省劳务收入70亿元,到2009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0万人,农村劳务经济总收入达219亿元。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村,几乎整个村全部外出务工。

2.2 培养、造就一批农村经济发展实用型人才,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外出务工使农民从“田间”跨入“车间”,从传统农民变为“产业工人”,从封闭的内陆转移到沿海开放地区,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先进技术,积累了管理经验,不少人返乡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他们把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方法带回本地,在家乡建没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2.3 促进了农民观念更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也带回了发达地区的新观念、新思路,对家乡群众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出去的是一个人,挣回的是资金,学到的是本领,改变的是一生,影响的是—代,造福的是子孙”。越来越多的打工者搬到城镇居住、创业。据阳光办2009年底统计,全省长期在外打工人员195.4万人。

3 存在的问题

3.1 劳务经济总量不大、转移质量不高 虽然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均连年递增,但从总体上看,劳务收入占农村经济发展总量比重还很小,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水平与发达省份比还比较低。

3.2 投入少,工作运行困难 目前我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上投入经费少,工作运行主要靠国家阳光工程项目经费。尽管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工作规范性强,组织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投入较少,工作运行经费紧缺,全省广口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主要是自发、无序的。在经费投入上,我省与发达省份还有很大差距。

3.3 示范性培训规模不大 每年公共财政支持开展的近20万人的培训规模与几百万人的培训需求比,缺口很大。

3.4 培训结构不优 就全省而言,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还处于初级层次阶段,与培训一定比例高技能人才、实现稳定就业的目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4 加快我省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培训补贴标准,扩大培训补贴范围 通过增加资金投入,让更多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非农就业技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加他们的转岗就业机会。提升农村劳力转移组织机构的工作水平,提高我省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组织化水平。

4.2 依托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几年来,通过在税费、信贷、水电、土地等方面扶持政策的落实及全面推进“111工程”、开展“创业杯”竞赛活动、构建产学研联结平台等措施,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较快,企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4.3 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带动农村劳动力域内转移就业 2010年,全省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行政村互通公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屯屯互通公路;全年完成农村安居工程20万户改建任务,完成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4万户,完成30个农村大中型沼气和3万个户用沼气池建设;完成6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可带动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4 围绕重大惠农政策落实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今后几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围绕重大惠农政策落实和农村服务业发展,以阳光工程项目为依托,重点开展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农村经纪人、沼气工、乡村动物疫病防治员、农资产品营销员、机防手、乡村建筑工匠、乡村旅游服务员的培训与转移,将带动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作者:王洪涛 孙 波 李桂波

农资产品营销管理论文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探究

摘 要:建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选取毕业五年的商科专业学生作为样本,从测评专家与直线主管两个视角出发,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科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指标体系,并针对分析结果对具体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徐付生,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较为科学地回应了国家社会时代要求,回答了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及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命题,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到高职商科院校,就是要具体化、细化为高职商科学生德智体美如何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回答清楚高职商科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明确高职商科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好的价值观,也是好的活法[1],属于高职商科学生向上向善的好活法,必将与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商业精神的追求、核心素养养成,紧紧连接在一起,必将成为新的创新力量增长点。这种力量源于核心价值观与职业伦理,体现于个人理想追求与时代发展的和谐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并将其融入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培养“强国一代”的应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缺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作为高举技术技能大旗的职业教育必须主动作为。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商科学生人才培养中“核心素养”意识不强,学生培养既有吃苦耐劳精神薄弱、团队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共性问题,更存在知识宽而不精、市场意识缺乏、企业家精神涵养不足等学科问题。另外,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对高职商科学生带来了较大影响,学生精神信念的迷茫,导致其心身“亚健康”,严重影响了它们的职业长远发展。

(二)增强高职商科院校办学质量的需要

2018年,国家即将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同时,2020 年,“专业+学校”的招生体制改革,也将全面实施。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办出自己专业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竞争力的唯一出路。而商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与养成正是高职商科院校面向职场育人,打造特色商科专业,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站位的需要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正在走向普及化阶段的进程中,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需品。当前,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多数青年需要接受的基础教育,这要求高职商科院校必须充分把握新时代赋予人才培养的方位和坐标,与时俱进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致力于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核心素养,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好底色,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我国古代商业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爱乡、诚信守信、开拓创新、竞争合作、勇于冒险、团结互助、开放包容等价值要素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品格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对高职商科院校学生而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身心,意味着以此为道,经商有道,在商务活动中亲身贯彻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鉴于高职商科学生普遍接受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其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再作为探测点,而是侧重于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隐形素质测评点,如技能、心理、个性等,构建凸显商科学生特质的核心素养测评体系,并编制简洁实用的测评量表。

(一)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结构维度确定

文中“商科”泛指金融、会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等传统和交叉专业。相对制造类等以技术操作为主的专业而言,商科学生所面对的工作岗位的特点是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多变性。与人打交道、服务业岗位是商科学生职场的最大特点。考虑到在校学生与毕业生的代际传承,以及核心素养的可视化、可感知性和可模仿性,我們选取了毕业五年的商科专业学生作为样本,从测评专家与直线主管两个视角出发,采用客观角度的定性分析法采集素质信息。

我们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访谈形式为面谈、网络和电话访谈。对50名毕业五年的高职商科学生围绕“商务职业生涯中最成功与最失败的关键事件”展开访谈,项目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从描述中提取与绩效相关的素质信息。[3]在综合分析调查样本个体素质差异的基础上,结合直线主管评价分值,归纳得到商科人才的核心素质测评点。从工作素质和身心素质两大层面出发,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并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最终将商科学生核心素质归纳为六项,分别是进取、机变、沟通合作、亲和友善、诚信耐苦、敬业乐业。结构层次关系,如表1所示。

(二)核心素养维度拟定依据分析

1.工作素养维度。(1)进取。在一线商务活动中受挫折、被拒绝、受冷落是常态,面对困境,着眼目标的执着与职场的坚守,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一颗积极进取心是职场素养之源。(2)机变。市场讯息万变,而外部环境对市场研判、决策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商务人员必须适应环境,只有知变善变,才能在商界中生存和发展,机变是职场素养的灵魂。(3)沟通合作。新生代商务人员独立自我的个性特征,不易融入崇尚沟通合作的团队文化,这就需要商务人员摒弃功利的逐利性,善于沟通,乐于奉献,树立集体利益至上的理念。

2.身心素养维度。(1)诚信耐苦。推诚守信是职场取胜的基石;坚忍耐劳是重要的职场品格。商界“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训导,对“吃不得一点苦,受不得一点屈”的当代商界青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亲和友善。商务人员主要是与人、社会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达成工作目标的关键。热情贴心、谦逊、一见如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是商务员的重要法宝与竞争手段。(3)敬业乐业。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大,流动频繁是商务人员工作的显著特点,培养敬业乐业的健康心态和职业忠诚的从业准则是实现企业与员工同向发展的重要路径。

上述六种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和养成性,决定了它无法准确进行直接测定与定量考評,但是可以经过系统涵养和实践获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商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一般能力与素质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一般能力与素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是浮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核心素养则是一般能力与素质的升华和内化,是经过长期训练学习、打磨养成的,也是同行或竞争对手难以复制和模仿的从事商务活动所需要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冰山水底的隐形部分。第二,六项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世界当代与未来对商务人才的要求,还体现了现代商家对中国商帮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融合、发扬与超越[4],如儒家的仁义和进取、兵家的智谋权变、墨家的勤俭与吃苦耐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实践

(一)理念是行动先导

思想是行动之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未转,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行动之转。毋庸置疑,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肯定要学一门“手艺”,让学生胜任第一个岗位,也应当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手艺”,只能让学生就任一个工作岗位,何必花费三年工夫?诸如,“蓝翔技校”之类的社会培训机构就足可以实现。“大人之学”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应当推行什么样的育人理念?着眼学生未来,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应当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本义。众所周知,现在市场讯息万变,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模式层出不穷,而市场又是高职商科学生未来职场赖以生存的土壤。高职商科学生未来能否在市场变幻中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道”,在校期间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尤为关键。这就要求高职商科院校必须树立人才培养的整体观,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既做到“经管法融合、商工结合”技术层面的传授,又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既要肯定商科学生对财富的渴望和正当追求,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品格锤炼。[5]试想,一个心思缜密、“手艺”好得不能再好的会计、出纳,由于忽视品格锤炼,也可能会把公家的钱拿来炒股、消费、挥霍殆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课程是根本途径

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6]笔者所在学校着眼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构建了以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主体的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而落实到商科专业就是要把商科学生核心素养指标或整合或开发成一门门可视化、职业化的专业课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商科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三类: 一类是基础通用课程,将学生宿舍、课堂、校园文明、社会实践等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开发成商科核心素养教育课程,涵盖诚信耐苦、亲和友善、敬业乐业、合作沟通、机变进取等,分五学期计入学生学分,由辅导员(班主任)和职业素养教师讲授,以帮助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中正确认识职场、社会、他人和自己,形成正确、行之有效的职场价值观,避免陷入职场陷阱。第二类是专业平台课程,既要有针对性的配以在线学习开设专业骨干课程,又要结合课程进度设计课内实践项目,如市场营销实务课程配套设计的“商行天下”项目,让学生在“线上+线下”产品销售中体验创业的快乐、艰辛和风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商贸职业情感。第三类是职场导向课程,主要涵盖三大模块:一是企业家精神启蒙课程如“动静之机”“新经济视角下战略管理”“改革开放——激荡四十年”“新时代经济人物”等,以期打开学生商业视野和思维;二是岗位导向课程如旅游专业的休闲旅游经营实务、主题乐园经营实务、休闲渔业经营实务,营销专业的新零售、移动商务技术、农资产品营销技术等,以期助力学生胜任第一份工作;三是企业实战课程。如校企联动开设的“一对一师徒互学季”“顶岗实习”,以期增强学生对市场的敏锐度和岗位适应度。

课程实施环节体现多样性。除了常规的授课方式,主要采取企业专家专题辅导、案例研讨、学科竞赛、商贸企业调研、创业体验周等培养途径,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对商科素养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由专业教师引导的课前十分钟演讲,对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校企互通”教学团队是灵魂

好教师才能成就好学生。要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素质培养,就必须把落脚点放在“校企互通”教学团队建设上。一是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7]实施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结成帮扶对子,明晰教学团队中每个人的职责与任务,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面向职场课程体系,融入商业发展最新动态和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有序设计校内外实习、实践环节。二是校企共同实施实战教学。合作企业派出业务骨干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直接接触生产一线和业务推广、市场开发,形成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校企研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商科学生核心素养不是单纯靠课堂习得的,而是靠实战项目训练而成。因而,建设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实践环境尤为重要。如笔者所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发设计的休闲餐饮运营流程教学实训项目,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暖咖1987食光茶餐厅,并结合单店(小组)晨会、夕会、商业调研等形式活泼的职业化活动,让学生在实战中自觉养成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四)班级企业化管理是有效载体

借鉴公司化运行机制,创新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在虚实融通的亲商环境中体验管理岗、员工岗等不同角色的转化,促进商业精神内化为核心素质,快速成长为“准职业人”。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徒制班级中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改革,辅导员(班主任)是董事长,任课教师为执行董事,学生是企业员工。在董事长(班主任)领导下,推举经理、主管、班组长等管理层,确定企歌、企训和共同愿景,设计企业化制度和运营环境。

企业效益即班级的量化考核成绩,员工的工资、奖金就是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成绩。同时,实行员工“青春成长护照”制度,考核项目依据商科学生核心素养指标设计,护照人手一册,在学校、合作企业以及其他有合作关系的领域通行,一枚枚“印章”是学生素养提升的印证,更承载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和全方位育人的使命。

(五)商科元素育人环境是基础

将商贸企业文化渗透、交融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例如,在校园、教室、宿舍走廊设计中国商帮文化、中外商业企业核心理念、优秀企业家寄语、优秀毕业生事迹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专业的特点等内容的宣传,实现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商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可利用资源。

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促进学生素养内化方面更具有直接性和体验性。如笔者所在学校聚焦商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商科院系整合、重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探索形成了“礼商、风雅颂、祖国在我心、动静之机、商行天下、天天4S、阳光我爱我、只要肯登攀、银领展翅、难忘岁月”等商科学生核心素质养成项目,很好的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评论员.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N].中国青年报,2017-12-27(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吴迪贾,鹤鸣,邱泽国.高等商科院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6,3(19):73-74.

[4] 孙毅.商科院校建设商文化的实践探析[J].新校园(理论版), 2011(3):34-35.

[5] 刘文霞,潘菊素.融商帮文化于一体的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7):91-92.

[6]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8-29.

[7] 黄新强.中职市场营銷专业“双主体制订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7):94-95.

作者:徐付生 路杨

上一篇:供电公司网络安全论文下一篇:公交企业运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