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环境审计是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在我国刚刚起步,尚无成形经验可循。文章论述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关键词:企业;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下提出的,是人类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要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觉醒行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环境审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篇1:

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

摘要国家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同时在2009年9月出台《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必将极大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之时,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轨迹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发掘其规律、问题,以利于未来环境审计研究。本文以发表于1999-2009年的689篇环境审计论文为样本,从发表时间、期刊类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推动力量、学术影响力及研究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系统描述我国近十年环境审计研究的轨迹。结果发现,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的层面不够深入,研究方向存在偏颇性,研究视角显片面性。未来的环境审计研究应更加紧密围绕全球环境问题和国际环境会计的最新实践,整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会计学及审计学界力量,倡导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更加注重民间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的鉴证职能、生态绩效的评价审核等研究。

关键词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综述;生态审计

作者:张长江 陈良华 黄寿昌

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篇2:

企业环境审计研究

摘要:环境审计是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在我国刚刚起步,尚无成形经验可循。文章论述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企业;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下提出的,是人类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要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觉醒行为。由于各国政府承诺担当保护环境的责任,将其列为政府职责。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织又是经济监督组织,这种职能的交叉性和监督管理的关联性,就将审计机构纳入到环境监督领域。为有效保护环境,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组织提出了实施“环境审计”的议题。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并引起了高度重视。

一、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

(一)概念

广义地说,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国际商会在专题报告中对环境审计的概念作了陈述,并得到了的普遍认同。“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保护环境:简化环境活动的管理;评定公司政策与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公司政策要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

(二)内容

1、审查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主要审查国家环境保护投资、排污费、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用于治理污染的投资、污染治理专项基金、环保贷款等各项环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如企业排污费的征集是否足额及时,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2、审查遵守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情况。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规定采取了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指标是否符合国家的标准,建设项目是否遵守了环保登记等制度。

3、审查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会计报表。关于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都会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产生影响。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会计处理进行审查,以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主要审查:环境活动会计估计的正确性及该类会计估计变更所产生的影响,环境管理费用支出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违反环境法规支付罚金的会计核算,已知环境负债的确认和报告,或有环境负债的计量与揭示等。

4、验证环境报告的真实性。根据有关环境法规要求,一些单位或项目要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交有关环境报告。环境报告审计,主要是通过验证报告中有关内容的真实性来对企业进行监督,保护环境,促进企业合理发展。如验证环境管理措施是否已实施,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环境保护工作是否取得了预计的效果,环境报告中所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真实,环境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

(三)重要意义

从环境审计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来看,为促进和保护生活环境、改善生产环境、治理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已是一项迫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符合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过度利用以及在该过程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废物。当生产和消费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超过资源的合理开采供给量时,就会影响和损害自然环境。开展环境审计可以监督和评价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环保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和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又能促使企业主动地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它一方面不断向社会提供产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消耗各种原料和产品。同时,一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向周围环境排放废物,造成企业的外部不经济的后果。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时,努力消除这种外部不经济性,使废物治理费用内部成本化。而开展环境审计的目的,正是要推动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相互融合,更好地实现这种转化。

3、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的本质要求。审计的本质是证实和评价受托经济责任,针对有关项目和活动的环境方面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证实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其次,环境审计通过开展对环境管理系统的监督和评价,成为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审计是一个新的审计种类,在我国刚刚起步,尚无成形经验可循。根据近几年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环境审计存在着意识淡薄、内容单一等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和改进。

(一)环境审计意识淡薄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重生产、重利润、轻环保的现象,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几年虽有所好转,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仍存在着起步较晚、宣传不够的现象,导致人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不足,环境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薄。环境审计因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被社会所公认,也没有被审计人员所深刻认识,无法发挥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自觉做好环保工作。只有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并能自觉接受环境审计的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审计氛围。

(二)环境审计范围狭窄

总的来说,环境审计范围决定于环境层次。环境层次大体上可分为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居民生活环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国家资源开发环境、生态平衡环境和人类生存繁衍环境六种。由于受审计技术条件和审计人员的科技水平限制,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的范围主要是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治理方法,也就是说只能局限于审计保护、治理改善生产经营环境等几方面。高层次的整体的环境问题,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要有较高的环保专业水平,如生态平衡环境和人类生存繁衍环境等方面的审计目前还不曾涉足。随着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的生态平衡环境和人类生存繁衍环境等方面进行审计将成为必然,这也是环境审计发展的需要。

(三)环境审计的程序没有统一模式

虽然环境审计的过程是向着高级、客观、综合、概括的方式发展,但是目前环境审计大多仍按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进行,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审计模式,由此看来,它还不是一个有大量经验可供吸取和研究成果可供利用的成熟领域。伴随着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在总结国内外环境审计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审计机关应尽快研究制定环境审计程序,以便顺利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四)环境审计缺乏标准

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与发达国家现已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相比,还相差悬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是空白,审计人员只能依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客观上给审计人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完整的环境保护标准,造成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致使环境审计缺乏应有的客观性,难以发挥环境审计的作用。为顺利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应对现有法规的完善程度、可操作性、执行组织、监督办法及惩罚的实施等方面,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完善审计标准,使环境审计做到有法可依。

三、加强我国环境审计管理的对策

(一)拓宽环境审计的领域

目前,进行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环境政策合规性审计,环境审计内容范围狭窄。因此,需要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内容范围:

1、环境政策法规审计。环境政策法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而制定的法律、规章、制度等。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开展审计,是环境管理审计的重要方面。审查执行政策法规的具体规定,诸如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标准是否合理;执行政策法规措施的手段是否可行;评价政策法规执行的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资金分配使用的合理性及对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的审查。审查被审单位利用环保资金是否有效率;被审计单位利用环保资金的效果性;环保资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性、节约性;提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效果的建议。

3、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计。环保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项目等。审查项目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合规性、合理性项目资金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工程质量情况,审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三同时”制度;审查工程进程中资金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效率效果。

(二)加快环境审计立法

审计机关可以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府环境保护投资预算执行情况,国有金融机构环保信贷资金,国有企业排污费,环境支出等,各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但如前所述,环境审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未建立,如环境审计中进行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式;环境审计体系的基本模式;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的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同时目前尚未有关民间审计机构参与环境审计的明文规定等也无实践经验可言,所以,应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合作,参照国际环境审计经验,尽快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环境审计合法化、标准化、成熟化。

(三)健全环境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环境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审计负责人终极质量控制制度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多级复核制度,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才能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在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上,应实施以环境审计负责人为终极控制的质量控制机制。在审计工作中,任何项目审计都避免不了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而审计工作底稿往往是由一名审计人员编制、复制或摘录的,受业务素质的影响,审计人员对有关业务的判断、处理往往会出现失误。因此,在项目审计结束、审计工作底稿完成之后,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层层复核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审计机关应该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多级复核制度。

其次,要建立环境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引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环境审计质量下降、环境审计风险加大,从而对相关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以强化环境审计人员质量意识。目前环境审计属于国家审计机关的一种行政行为,导致审计人员缺乏质量意识。建立环境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审计人员的责任,是提高环境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建立环境审计机构

受我国国情的限制,在长时间内国家审计在环境审计中必然起到主导作用,审计机关是未来很长时间内环境审计的主体。但是我国审计机关内环境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还不完善,环境审计人员的配备也不理想,因而使得环境审计碰到人员少、任务重的现实障碍,制约了环境审计作用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应该尽快完善环境审计机构的设置,在審计机关内部设置相应的环境审计机构,比如市级审计机关设置环境审计处、县级审计机关设置环境审计科,配备专门的环境审计人员,负责辖区内的环境审计工作。

环境审计具有区域性的特点,需要加强区域内审计机关的协调,鉴于我国审计机关的设置情况,可以考虑设置区域内环境审计协调委员会。比如在太湖流域设置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太湖流域水污染环境审计的协调活动,使太湖流域各审计机关在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时统一行动,全流域“一盘棋”,这样环境审计的作用才能加强。

参考文献:

杨树滋,王德升.环境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06(9).

(作者单位:安文忠,承德医学院计财处;徐洪波,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作者:安文忠 徐洪波

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篇3:

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十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以2010—2020年5月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相关文献为样本,对近十年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梳理,通过追踪已有研究的基本轨迹来统计分析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特点以及目前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环境审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未来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提出合理建议和期望。

[关键词]企业环境    文献综述

本文由北京市教委项目“基于‘绿色北京’视角的环境审计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M201711232002)资助

一、引言

资源与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显。为有效应对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监管的有效手段也因此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环境审计最初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之后在西方国家审计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21世纪初期至今,我国对环境审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就审计主体而言,学者普遍认为环境审计的主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民间审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研究表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因此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对于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制、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环境审计文献概述

国外对于环境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总体来看,研究成果具有主题多样化、方法多元化、强调应用理论以及重点研究企业微观环境等特点。从国内看,虽然学者开始研究的时间较晚,但是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尤其对环境审计基本理论方面的成果数量较多。

(一)国外环境审计文献概述

在改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作为对环境审计七种定义(包括EIS草案复核或审计、决策点审计、执行审计、绩效审计、项目影响审计、预测技术审计、美国电子工业协会程序审计)之一的预测技术审计,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最大潜在作用的审计类型。为了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审计类型的关注,Tomlinson (1987)对美国土地管理局、美国电力研究所、美国核管理委员会、美国军团、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及威斯康辛发电厂所执行的预测技术审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目前的预测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预测的准确性有待提高。Thomson (1994)认为,环境审计是对公司、机构和政府的管理制度、政策和做法进行系统和定期的检查,从而减少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并进一步做出适当的调整和纠正。环境审计应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即符合法律法规的验证;符合公司和行业标准的验证;日常环境事务管理的评估;制订行动计划,以纠正发现的缺陷。由于环境审计的范围和目标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已经发展出不同的环境审计“类型”。这些包括但不限于设施审计、废物审计和财产转移审计。Maltby(1996)指出环境审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管理工具,包括对环境设备、管理和组织的状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定期、客观的评估,其目的是通过促进环境实践的管理控制以及评估公司政策的遵守情况来帮助保护环境。

关于环境审计主体,Lightbody (2004) 认为尽管21世纪之后参与环境审计工作的财务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这些人员没有从事环境审计业务的需求或者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导致多数的审计师仍然没有从事环境审计业务。Moor (2005)认为注册会计师可以在环境审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参与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可以对EMS(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客观、独立的评价,但由于现实中往往缺少环境审计的公认准则,很多注册会计师不愿从事环境审计业务。

关于环境审计的研究方法,国外基本做到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重。Sang-Hoo Bae(2006)探讨了标准普尔500家公司的环境审计程序和各种组织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采用环境审计程序和行业特定因素来影响组织采用环境审计程序的决定。Mary F.Evans(2011)利用美国密歇根州独特的设施审计相关数据研究了影响设施审计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审计是否会反过来影响监管检查。结果发现,较大和受严格管制的设施更有可能进行审计,而合规记錄不佳的设施更不可能进行审计,反过来审计对该州制造工厂的监管检查或合规性没有显著的长期影响。

(二)国内环境审计文献概述

杨树滋、王德升(2002)认为环境审计由一定审计组织所实施,按审计准则及其程序办理,客观地取得审计证据并对照一定的标准形成结论,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活动以及成果进行独立性监督和评价。李雪、詹原瑞(2003)通过总结前人对环境审计的认识,认为环境审计由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鉴证,目的是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

关于环境审计的主体,李雪和詹原瑞认为环境审计的主体是指环境审计委托人和环境审计受托人。薛大维、张宁(2017)认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审计的主体仅仅依靠国家审计力量远远不够,还必须针对部分问题让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也发挥作用。

我国对企业环境审计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如煤炭企业、化工企业及石油企业等。刘菁婉、宫化蓉(2013)以安徽一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例,对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定义、模型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环境审计风险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时也与企业外部的经济环境有关,因此要想降低风险不仅需要审计人员进行科学的识别与评估,也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还需要被审计单位加强环境管理以及相关的环境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王睿、钟飚、沈飘飘(2012)以石油行业和制药行业的两大污染事件为例,对这两大污染行业所存在的污染问题以及目前行业环境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环境审计工作的执行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议未来我国应该加强环境审计的实证研究,根据行业的特点深入探讨环境审计的对象、审计程序及方法,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各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近十年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轨迹

我国关于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截至目前相关文献也比较丰富。在中国知网上以“环境审计”“绿色审计”“碳审计”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然后通过人工甄别,从《审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等期刊上筛选出有关国内企业环境审计的相关研究共计182篇,其中2010—2020年5月相关文献共计141篇。

(一)样本文献发表时间

从研究发表的时间来看,2010年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研究共17篇,2011年和2015年有所回落,2015年以后相关文献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2019年达到22篇(见图1)。由于2020年统计时间较早,所以论文数量较少。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许多学者也做出积极响应,预计2020年后有关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成果会持续增加,因此现阶段对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至关重要。

(二)样本文献研究内容情况

目前,学者对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在内容上紧跟国家政策,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环境审计研究体系。但整体来看,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仍然占大多数,而对于具体某一行业或企业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相对较少。

剔除20篇未将企业环境审计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之后,按照研究内容将其余121篇样本文献研究内容分为五类,分别为概念—意义类、现状—对策类、法律—制度类、具体应用类及综述类。理论研究占样本文献的比例高达80%以上(其中现状—对策类占46.28%、概念—意义类占23.14%、法律—制度類占11.57%),而具体应用类研究(对具体行业或企业进行的相关实证研究)仅占17.36%,另外近十年学者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类研究仅有2篇,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三)样本文献研究方法

常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两大类,其中规范研究法可进一步细分为比较研究、档案研究和其他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法主要为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实地研究和统计分析。

2010—2020年5月筛选出的141篇文献中,属于规范类研究的文献有113篇,其中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较多;属于实证研究的文献有28篇,大多为案例研究(以具体的一个公司为例对企业环境审计进行研究),少部分为调查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等对有关企业环境审计的文献进行整理和述评)。

(四)样本文献学术影响力

从样本文献的期刊类型来看,大约70%来源于会计和审计类核心期刊,其余来源于资源与环境类期刊。在对141篇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被引次数最高值达到18次,最低值为0次,平均值为2.49次,其中被引次数为0次的文献为52篇,占比36.9%;被引次数为1—5次的为66篇,占比46.8%;被引次数为5—10次的有12篇,占比8.5%;被引次数为10次以上的文献有11篇,占比7.8%,具体统计情况见图2。由此可见,尽管近十年学者对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是根据样本文献被引次数来看,仍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文献被引次数为0,而仅有8%的论文被引次数超过10次,说明目前学者对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相关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力相对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我国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相关的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实用价值不高等有关。

(五)研究人才队伍

对141篇样本文献作者的学历及所在机构进行分析发现,近十年研究企业环境审计的人才队伍中有66%是学士及硕士学历,而且大多都是财务会计及审计相关专业,企业内部研究者仅占4%。由于部分财会审计专业的本科生及硕士生缺乏对生态学、环境管理等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所以导致目前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学科背景单一、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四、初步结论及研究展望

尽管近十年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企业环境审计文献的数量在增加,但整体而言,研究仍然相对落后,存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方法单一,论文学术影响力较低,研究人才队伍学科背景单一、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改进: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应该在关注基本理论的同时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针对具体某一行业或企业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从而给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应杜绝跟风现象,发挥自身的创新性,研究主题除了涉及基本概念之外,还要把重点放在企业环境审计的政策选择、成本与效益分析、立法准则、程序方法以及具体应用上。二是在研究对象上,未来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应该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行业及企业。除了现有的国有大中型重污染行业之外,一些小型的民营企业以及学校、医院等微观主体内部的环境审计问题也不容忽视。未来还应加强国际之间的比较分析,尤其要重点研究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的企业环境审计,学习先进的环保理念,借鉴其成熟的环境审计技术及方法。三是在研究视角上,应融合多领域研究视角,将“环境”与“审计”这两门学科整合研究,从而形成独有的体系,提高企业环境审计研究的实用性。四是在环境审计研究人才培养上,高校仍然是环境审计研究的主要力量,未来可以促进各大院校间或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环境类相关专业与财务审计类专业之间的交融性,进而为我国未来环境审计工作储备人才。企业作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之一,可以通过开展内部培训,培养一支熟悉环境审计法律法规、技术评估规则以及财务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大力支持和鼓励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对企业环境审计现实问题的相关研究,从而为更好地实施企业环境审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邮政编码:100192,电子邮箱:lijie509@126.com)

主要参考文献

刘菁婉,宫化蓉.煤炭企业政策法规环境审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22):78-79

杨树滋,王德升.环境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 2002(6):6-10

作者:李洁 马伟利

上一篇:境外直接投资论文下一篇:国际政治形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