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环境审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金融审计环境不属于金融审计,但能够影响金融审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第一篇:环境审计论文范文

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研究

【摘要】资源环境审计着眼于可持续经济发展。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也将目光投向该工作,集中力量深入探索与实践。本文针对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资源环境审计难点,提出“纵向管理及横向拓展”发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设想,以期为基层审计机关工作开展提供一些实践参考。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 资源环境审计 对策

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在上级审计部门与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当地资源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特点,深入调研,积极谋划,努力实践,不断拓展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但相比于上级审计部门,差距仍然较大,除了面对全国审计机关所共同面临的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不够、资源环境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外,还需解决以下突出难题,如:资源环境审计规范建设进度缓慢、审计内容狭窄、审计技术方法滞后、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审计结果公告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现就完善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提出几项对策,具体如下:

一、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推进总体思路

(一)改进内部建设,以规范化及审计质量提升为目的,向面广纵深发展

从纵向管理而言,需要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制度设计:一是推进基层审计机关条线管理,由上层制度设计保障独立性;二是健全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制度,完善工作开展依据;三是逐步完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指标体系,提升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及科学性;四是强化地方资源环境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体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思路;五是完善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升透明度;六是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为当地环保工作推进建言献策。

从横向拓展而言,需要进一步延伸资源环境审计内容、全面获取环境信息、提高审计质量:一是提升新型審计方法运用率,推动创新;二是突破现有审计方法局限性,适应发展需要;三是拓展环境信息获取渠道,全方位收集信息;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环境信息披露力度;五是加强项目过程质量控制,由内部规范化保证独立性;六是转变审计思路,“两步走”拓展审计内容,即做优结合型资源环境审计项目,探索独立型资源环境审计项目。

(二)加强外部引导,以透明化及参与度提升为目的,向协作互补推动

虽然资源环境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关,但内部审计机构及社会审计组织作为助力者,职能部门作为被审计对象及环保工作的监管者,普通群众作为受益者,同样需要在引导下,积极参与该项工作,发挥协作互补的优势。一要推进“四位一体”模式,构建基层审计机关有效组织架构,促进基层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及地方职能部门在工作上协调互动,形成合力;二要充分利用专家建议,提升社会审计参与度,消除审计人员专业短板劣势;三要加大审计宣传与公开力度,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推进具体措施

(一)推进本地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

1.健全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制度。制度是所有管理模式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地方资源环境审计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管事,明确工作目标、操作流程、工作要求、责任分工等内容,以制度保证此项工作的规范开展。

2.提升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科学性、完整性。资源环境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一定程度削弱了审计评价的说服力。因此,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对于基层审计机关而言意义重大,但如何建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亟待攻克。首先,应对地方资源环境各个领域开展审计,包括土地、水资源等,在审计过程中逐项了解业务流程等等,明确审计评价依据来源,进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其次,基层审计机关应加强对资源环境审计实践工作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按不同行业、企业或领域等归纳、提炼审计评价的重点。

(二)拓展审计内容,双管齐下提升独立性

1.努力推进基层审计机关条线管理,由上层制度设计保障独立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对于完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意义重大。从基层审计机关角度而言,虽然在此项工作推进中不具有主动权,但是却可以在工作中积极配合审计署,积极探索统一管理有效做法,总结经验,供上级审计机关参考借鉴,促进早日实现条线管理。

2.加强项目过程质量控制,由内部规范化保证独立性。一是探索建立《地方资源环境审计操作规程》。基于其他审计类型已有的操作规范,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形成特属于地方的资源环境审计操作规程,其中需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目标、范围、步骤,审计调查、实施、报告等各阶段业务流程和具体工作内容、要求,以及审计方法运用、评价体系等内容,以使其内容完善、条理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加强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不断完善《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办法》并严格执行,确保审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移考核关卡,强化管理,促使审计工作规范;严格执行项目“三级复核”制度,确保各项规范性制度得以落实到位;跟踪审计岗位职责,逐步形成责任追究制度。从领导班子重大审议的严肃性、审理人员审理阶段的严格性以及审计人员现场实施的规范性等全方位保障项目质量,推动基层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从一定程度确保审计部门工作独立性。

3.转换审计思路,“两步走”拓展审计内容。首先,以财务收支等传统审计为基础,将结合型资源环境审计做优。深化“资源环境+”理念,将财政经济责任、专项使用管理、预算执行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内容想融合,构建全新的资源环境审计格局,不断扩大审计覆盖面。

其次,深入独立型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实践。围绕当地环保重点,努力转变工作思路,以绩效为先。从环境审计独特视角出发,以“五关注”实施独立型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一是关注环境绩效,揭示项目实施及后续管理中造成的环境破坏。二是关注管理效果,揭示内控缺失或重大管理风险;三是关注资金效益,揭示滥用资金、损失浪费等;四是关注政策效应,揭示政策偏离既定目标,实施或后续管理制度建立不及時;五是关注行政效能,揭示由于体制、机制等造成的行政成本过高、资源浪费大、效益低下等。

(三)审计方法多样化,以创新驱动工作发展

1.提升新型审计方法运用率,推动审计工作创新。基层审计机关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不断提出新的建议、新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现代审计方法确实也得到了不断更新。比如会计电算化催生了计算机审计,审计领域拓展又引入了一些特殊的专业技术,如废水、废气、废物等专业监测。这些专业的技术手段,满足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需求,有利于工作创新。

2.突破现有审计方法局限性,适应审计发展需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在做好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偏废传承。那些经实践证明为好用的审计方法需要进行保留,并不断总结、逐步改良,使之重新焕发活力。一要活用访谈、问卷调查、文件审阅等常规审计方法。紧密结合审计项目特点,提升审计方法运用的有效性。二要推进研究式审计。不拘形式且不定期的讨论是审计中常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规定形式及频率,使之常态化,如每周业务科室会议等。搭建“头脑风暴”式讨论平台,充分听取小组成员、业务科室建议。三要完善与联网核查等工作的对接。充分运用各种针对不同审计对象开展的日常财务数据检查成果,有针对实施项目审计,提高工作效率。

(四)完善项目组织管理,提升审计资源效益

1.关注地方资源环境审计重点,强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一是优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资源环境审计成功的关键在于选题,因此需强化项目计划调研。对于基层审计机关而言,资源环境具有特定的区域性,计划必须围绕地方环保工作重心,从资金投入或社会关注度等角度予以考量。如:地方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计划、领导关心事项、市民关注点及地方环保薄弱点等等。二是优化各个项目实施计划。通过充分调查了解,尽可能全面、完整把握审计事项,如:适用的法律、法规,职能部门的分工情况,具体业务流程,制度建设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个性的实施方案,对分工及时间安排尤其应细化,通过把控各环节进度,促使项目按计划实施。

2.推进“四位一体”模式,构建基层审计机关有效组织架构。“四位一体”模式是指基层审计机关、地方职能部门、社会审计组织及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工作协调互动,凝成整体合力推动地区环保及资源管理工作。随着资源环境审计综合性、流域性特征的日益凸显,基层审计机关必须整合内外部资源,改变上下级各自为阵的格局,谋求区域大同。

第一,优化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及项目组织方式。强化领导现场决策及时性、严格把控进度与质量;强调人员专业分工、优势互补;同时注重项目讨论有效性,提升工作实效。第二,深入探索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合作模式。围绕区域特色内容实施审计,启动上下联动模式,如:上下级同步安排项目、下级部门参与配合或审计人员挂职锻炼等,促进上级对下级业务指导职能的履行。第三,紧密审计与职能部门的协作。在环境监管体系中,履行管理与执法职能的环保机构、落实环境保护具体事项以及管理资金等部门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审计与上述部门间的配合,共享监管信息等,有助于全方位监控区域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第四,引导内部审计机构探索资源环境审计。鉴于政府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系统中的特殊性,可引导其发挥能动性;对于部分内审工作开展较好的民营企业,则可将其纳入资源环境审计体系,有助于提前发现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3.有效采纳专家建议,提升社会审计参与度。一是建立各领域专家储备库。由于资源环境领域超出了大部分基层审计人员知识储备范畴,因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专家有助于提升审计成效,降低审计风险。但需重点把握以下事项:专家间知识类型的组合、双方权力义务划分、专家独立性、其提供意见等的可行性及对专家的考核。二是加大力度提升社会审计参与度。在常规审计项目中,聘请事务所人员是常见的,这同样适用于资源环境审计。通过强化对社会审计的引导,有助于其今后独立开展该类型审计项目。

(五)信息收集与披露双向拓展,充分审计证据

1.拓展环境信息收集渠道,多方位获取信息。联合环保、水利、规土、林业等职能部门构建资源环境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部门信息共享,有助于审计监督前置,也可帮助审计组获取更全面的环境信息,提升审计质量。积极探索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审计,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效率性和合理性,保障审计组获得有效可靠的指标数据。

2.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环境信息披露力度。目前资源环境信息的披露是一种自愿行为,且披露格式、内容及方式等均无统一标准,因此需审计机关主动参与到环境信息披露推进工作中。一要狠抓审计报告质量,揭示由于信息披露不完整导致的违规违纪问题,建议完善内控、提升透明度。二要利用审计联系、征询及项目契机,推动职能部门健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披露要求。三要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重点关注文件明确要求披露事项公开情况,推动部门等主动作为。

(六)完善基层审计机关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机制

1.加大审计宣传与公开力度,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当务之急,要针对环境审计常识性内容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市民了解工作内容与目的,深入“环保为先,造福后代”理念,吸引其積极参与进来,形成环保自觉意识;其次,注重总结和综合分析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宣传成效。通过当地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介宣传审计工作,获得市民支持与配合,同时通过揭示地方环保中存在的问题,向市民传达本地区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引导其自觉关心并制止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强化对周边排污企业的监督,以此搭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平台,有效促进地方环保工作开展。

2.完善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首先,进一步规范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和程序。资源环境审计涉及很多专业领域,应在一般公告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明确专业信息公开范围、公开程序以及公开形式等;其次,逐步拓展公告内容,更为具体、详细的揭露环境审计发现问题以及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第三,畅通社会公众的建言渠道,完善反馈机制,提升审计结果公告的透明度、影响力。第四,针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资金投入量大,涉及面广以及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的重大资源环保项目,探索建立阶段性审计结果公告,便于政府和市民及时了解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也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执行偏差。

总之,立足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完善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压力,有助于提升基层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震慑力,推动被审计单位积极落实整改。同时,加大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宣传,促使更多市民主动关心了解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发挥群众对于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强化政府部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强化主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作用。

3.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资源环境审计过程中应针对各环节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规范管理、提升绩效。如:审查环保资金征收与管理情况,揭示挤占挪用、拖欠遗漏等问题,建议强化资金管理;审查资源环保政策落实情况,揭示由于未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导致的违法违规行为,建议提升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审查环保建设项目的绩效情况,揭示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问题,建议优化管理、重视绩效;审查职能部门环境保护职能履行情况,揭示不作为、乱作为及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建议追究责任、强化公众监督。通过发挥基层审计机关建设性作用,促进资源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的落实及完善,切实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黎莉.我国政府环境审计问题及对策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杨知宇.完善环境审计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4,(6).

[3]趙福军.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J].理财,2011,(5).

[4]李晓红.关于在新时期基层审计机关做好资源环境审计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9):215-215.DOI:10.3969/j.issn.1009- 2781.2013.09.163.

[5]吴宏新.浅论县级审计机关深化资源环境审计的途径[J].江苏商论,2013,(25):80-81.DOI:10.3969/j.issn.1673-5889.2013.25.029.

作者:林婉婉

第二篇:论金融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

【摘要】金融审计环境不属于金融审计,但能够影响金融审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金融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同的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本质、金融审计需求、金融审计主体、金融审计客体、金融审计内容、金融审计目标、金融审计方法、金融审计结果应用这些基本要素都有影响;而金融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是通过金融审计价值实现而产生的,价值实现的路径是金融审计功能和效应的组合,金融报表审计、金融绩效审计、金融合规审计、金融制度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结果,进而有不同的效应,从而对审计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审计环境;金融报表审计;金融绩效审计;金融合规审计;金融制度审计

一、引言

金融审计环境不属于金融审计,但能够影响金融审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如果将金融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则金融审计环境是这个系统的环境,根据系统论理论,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交换关系[1]。因此,金融审计与其环境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这就要求,金融审计制度必须适应其所在的审计环境,并且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理论上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建构和完善金融审计制度的前提。不少的文献从审计环境如何影响金融审计以及金融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这两个不同的维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总体来说,关于金融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仍旧缺乏一个系统的、深入的理论框架,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金融审计,二是金融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关于审计环境如何影响金融审计的文献比较多,归纳起来,影响金融审计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金融风险[2-6]、金融业发展状况[7-12]和信息化及大数据[13-17]。

关于金融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的文献也不少,归纳起来,金融审计对审计环境的作用或影响主要包括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18-24],打击腐败、金融违规和金融犯罪[25-29],促进金融体制机制制度、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30-34]。

尽管不少的文献涉及金融审计与其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但是总体来说,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尚缺乏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拟提出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研究思路。

三、理论框架

基于经典审计理论,本文具体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金融审计,二是金融审计如何作用于审计环境。

(一)审计环境如何影响金融审计

金融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可以有不同的考察层级,例如,一个审计机构可以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审计项目也可以作为一个系统,选择不同层级的系统,其系统环境当然也就不同。本文的定位是基本理论框架,因此以金融审计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作为考察对象,分别分析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各基本要素的影响。

1.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本质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审计现象来认知审计本质,不同的审计现象,会影响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知[35]。不同的审计环境下,金融审计现象可能不同,这就可能会导致人们对金融审计本质产生不同的认知。例如,我国的政府金融审计是以金融合规审计为主,主要的审计现象都是围绕金融合规审计而产生的,在这种审计环境下,人們对金融审计本质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对金融合规审计本质的认知。不少的文献认为,金融审计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原因是二者都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规制,进而将金融审计混同金融监管的规制手段之一。很显然,以金融合规审计来替代金融审计本质是有失偏颇的,但是,这种认知并不错误,只是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下,对金融审计本质的合规维度的认知,是一种关注到金融审计合规维度的个性本质的认知。很显然,如果金融审计业务是以金融绩效审计或金融制度审计或金融报表审计为主,也会形成基于某种主要的金融审计现象的金融审计本质之认知。因此,要完整地认知金融审计本质,必须基于不同审计环境下的审计现象,抽象其共性本质。

2.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需求的影响。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需求来自于审计环境,不同的审计环境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金融审计环境当然也会影响金融审计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审计环境决定金融审计需求的强烈程度,在有些环境下,金融审计需求强烈,而在另外一些环境下,金融审计需求较弱。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代理人金融经管责任履行状况与委托人利益的关联程度不同,关联程度越强,则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也就越强,通常来说,当金融机构是国有时,作为国有股权的代表机构,其利益与金融机构金融经管责任履行状况的关联程度可能低于私营金融机构的所有者,所以,金融机构的所有权结构不同,委托人的真实审计需求存在差异。2不同的审计环境下,金融机构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在合约不完备、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环境不确定等方面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代理人代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委托人的审计需求。

3.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客体的影响。审计环境会影响需要纳入金融审计范围的金融单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金融机构来说,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会影响政府金融审计客体,金融审计作为一种所有权监督,政府审计机关只能审计国有金融机构,所以,国有金融机构越多,政府审计机关能审计的金融机构也就越多,其审计客体当然也就越多。2金融机构规模也会影响金融审计客体,通常来说,金融机构规模越大,其内部单位也就越多,金融机构总部内部审计的审计客体范围也就越广。3在不同的环境下,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设置也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导致要纳入政府金融审计范围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也不同,这种不同当然也会导致政府金融审计的审计客体不同。

4.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主体的影响。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主体的影响有多个路径,分析如下:1金融机构的所有权结构会影响金融审计主体的选择,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主体的选择是委托人的权利,由于政府是国有金融机构的所有者,通常会选择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国有金融机构的外部审计主体,而非国有金融机构则通常会选择民间审计机构作为外部审计主体。无论是国有控股还是非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如果成为上市公司,则需要选择民间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主体,所以,金融机构的所有权结构会影响审计主体的选择。2民间审计机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金融机构审计的选择,如果具有对金融机构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民间审计机构较多,政府金融审计和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可能性就较大;否则,金融审计业务外包就难以发生。我国的政府金融审计以合规审计为主,而民间审计机构在金融合规审计方面又基本不具备竞争力,所以,政府金融审计业务难以外包。3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和地理分布等因素会影响其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体制,有的可能采用统一领导、集中办公的组织体制,有的可能采用统一领导、分散办公的组织体制,还有的可能采用分级管理的组织体制。

5.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内容的影响。审计内容关注的是“审计什么”,金融审计环境也会影响金融审计内容。第一,金融审计环境会影响不同金融审计业务的需求程度。一般来说,金融审计业务可区分为金融报表审计、金融绩效审计、金融合规审计和金融制度审计,不同类型的业务需求不同,而这种不同需求正是由审计环境所决定的。例如,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主要业务类型是合规审计,其原因是金融单位的违规行为较多,而主要原因是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单位内部治理存在缺陷,正是这样的环境因素决定了对金融合规审计的强烈需求。第二,金融审计环境还通过影响金融审计供给能力进而影响金融审计内容。在一定的审计环境下,有些金融审计内容有需求,但是,如果这种环境下的各类审计主体都不具备提供这种审计服务的专业胜任能力,或者是不具备实施这种审计的相关条件,则这种审计内容只能是潜在的审计内容,难以成为现实的审计内容。例如,不少研究文献主张对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开展金融监管绩效审计,但是,现有环境还不具备开展这种审计的条件,政府审计机关也不具备开展这种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所以,金融监管绩效审计也就难以成为现实的审计内容。

6.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目标的影响。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目标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金融审计也不例外,其终极目标是抑制代理人履行金融经管责任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直接目标则是发现代理人履行金融经管责任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由于金融经管责任履行中可能出现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有多种类型,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不同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导致委托人关注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不同,那么金融审计终极目标中所关注的主要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也不同,而终极目标决定了直接目标的方向,因此金融审计直接目标所要寻找的主要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也不同。以我国政府金融审计为例,委托人主要关注国有金融机构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抑制国有金融机构违规行为是政府金融审计的终极目标,在这种情形下,政府金融审计的直接目标就确定为发现国有金融机构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正是金融审计环境决定了金融审计的终极目标,而金融审计终极目标决定了金融审计的直接目标。

7.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取证模式及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金融审计取证模式及审计意见类型是“怎么审计”的核心内容,审计环境通过两个路径影响金融审计取证模式,路径之一是审计环境影响审计载体,进而影响审计取证模式。由于审计证据来源于审计载体,审计载体状况不同,获取审计证据的思路也不同。例如,纸质载体和电子载体需要不同的审计取证思路,即使同样是纸质载体或电子载体,载体本身的完整状况不同,也会影响审计取证思路,包括有完整的载体且有支撑材料的审计载体、有完整的载体但无支撑材料的审计载体以及无完整的载体。所以,审计环境通过影响审计载体,进而影响审计取证思路。不同的审计取证思路决定了可以获得不同证明力的审计证据,而审计意见是以审计证据为基础的,所以,金融审计环境通过影响其取证模式,进而影响金融审计意见类型。同时,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金融审计意见类型的需求程度也不同,有的审计环境下对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需求较强;而有的审计环境则不区分审计意见的保证程度,这种情形下,有限保证审计意见可能会成为主要的审计意见类型。

8.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结果及其应用的影响。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结果及其应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不同的审计环境下,金融审计业务类型不同,会有不同的审计结果。一般来说,金融报表审计的主要结果是发现金融财务信息错弊,金融绩效审计的主要结果是发现金融绩效信息错弊及低绩效的原因,金融合规审计的主要结果是发现违规问题,而金融制度审计的主要结果是发现金融制度缺陷。不同的审计环境驱动不同的金融审计业务类型,而不同的金融审计类型有不同的审计结果,因此,总体来说,金融审计环境影响金融审计结果。2不同的审计环境下,金融审计结果的应用者及应用机构不同。就政府金融审计来说,不同的审计体制下政府金融审计结果的应用者及应用机制不同;就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来说,不同的管理体制会影响金融机构对内部审计结果的应用;就民间审计来说,不同的法律责任会影响民间审计机构在审计金融机构时关注的问题,进而影响审计结果,并最终影响其通过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二)金融审计如何作用于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影响金融审计只是二者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审计如何作用于审计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金融审计不能作用于审计环境,则金融审计就成了为审计而审计,失去了金融审计的价值。所以,金融审计作用于审计环境正是金融审计价值的体现。那么,金融审计如何作用于审计环境?或者说,金融审计价值如何实现呢?

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具有揭示功能、处理处罚功能和建议功能,揭示功能是找出问题,处理处罚功能是对问题的责任者进行责任追究,建议功能通常是提出完善体制机制的建议并推动其应用。通过上述三种功能,金融审计获得审计结果,这些审计结果能发挥曝光效应、威慑效应和抵御效应。曝光效应是指将发现的问题披露出来所产生的效果;威慑效应是审计客体事先知道审计机构会对其审计,从而主动抑制其自身的代理问题;抵御效应是指通过完善问题赖以产生的体制机制,减少问题发生的可能性[35,36]。上述审计功能和审计效应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直接审计实现价值的三个路径是曝光效应、威慑效应和抵御效应,这里的审计价值也就是审计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程度越高,审计价值也就越大。但是,实现审计价值的三个路径则依赖于审计功能:曝光效应依赖于揭示功能,威慑效应依赖于揭示功能和处理处罚功能,而抵御效应依赖于揭示功能和建议功能。另外,揭示功能充分体现了审计的直接目标,这个功能在实现审计价值的三个路径中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审计直接目标是审计终极目标的基础[35-36]。就金融審计来说,其审计价值的实现同样适用上述功能、效应和路径。具体来说,金融审计通过其金融报表审计、金融绩效审计、金融合规审计和金融制度审计发现金融经管责任承担者在履行其金融经管责任时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具体表现为金融信息虚假、金融业绩差、金融行为违规和金融制度缺陷),这体现了揭示功能。如果对发现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予以披露,则发挥了曝光效应。在此基础上,对金融信息虚假、金融业绩差、金融行为违规和金融制度缺陷的责任者进行责任追究,体现了处理处罚功能,而找出上述问题并对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能发挥事先威慑效应和事后威慑效应。通过揭示功能,发现金融信息虚假、金融业绩差、金融行为违规和金融制度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管理的建议,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从而减少这些问题今后再次发生的概率,这就产生了抵御效应。金融审计正是通过上述路径实现其最终价值,从而对审计环境产生影响。

四、结论和启示

金融审计环境是影响金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金融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理论上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建构和完善金融审计制度的前提。本文基于经典审计理论,提出了一个关于金融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研究发现,从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的影响来说,不同的审计环境对金融审计本质、金融审计需求、金融审计主体、金融审计客体、金融审计内容、金融审计目标、金融审计方法、金融审计结果应用这些基本要素分别产生影响。金融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是通过金融审计价值实现而产生的,价值实现的路径是金融审计功能和效应的组合,金融报表审计、金融绩效审计、金融合规审计、金融制度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结果,进而有不同的效应,从而对审计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研究看似为理论探讨,实则有丰富的实践意义。一方面,金融审计制度的建构应基于审计环境,在厘清金融审计环境的基础上,系统考虑金融审计各基础性要素,指望照搬他人的金融审计制度是难以成功的。另一方面,若审计环境发生了变化,金融审计制度也要相应地变革,如果不与时俱进,再好的金融审计制度也会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金融审计制度要不断地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石桥.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系统论视角[J].中国审计评论,2014(1):56~66.

[2]陈文夏.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启示——基于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2):22~25.

[3]杨京钟.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审计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35~37.

[4]王永海,徐纯.《多德·弗兰克法案》与美国联邦政府金融审计制度创新[J].审计研究,2014(2):27~32.

[5]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及审计应对策略[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6(3):105~113.

[6]王思瑞.从金融危机的教训中谈加强我国的金融审计[J].现代商业,2017(33):147~148.

[7]董大胜.美国银行业的监管及审计概览[J].中国审计,2000(1):60.

[8]李士东,严真红.金融审计应与金融改革和发展同步[J].中国审计,2000(12):24.

[9]孟焰,刘丽芹,张军.国际游资、金融安全与金融审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49~53.

[10]王永海.金融创新趋势下金融审计监督体系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4):66~72.

[11]丁昆,王永海,韩宁.金融审计制度创新[J].中国金融,2015(5):85~87.

[12]赵丹,张红英.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J].财会月刊,2015(25):45~47.

[13]柯芳,辛佳颖.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金融审计风险防范研究[J].经济论坛,2013(7):100~102.

[14]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13(6):12~18.

[15]吕劲松,王忠.金融审计中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2014(5):26~31.

[16]陈昌满.跨系统数据比对分析在金融审计中的应用[J].审计月刊,2015(8):20~21.

[17]王涵.大数据时代金融审计的发展趋势分析[J].审计月刊,2016(3):24~25.

[18]刘家义.关于我国金融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2(5):3~8.

[19]王广兵.关于金融审计目标体系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8(6):11~13.

[20]黎仁华.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实现机制[J].管理世界,2010(2):175~176.

[21]潘博.金融审计理念的新探讨——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认识金融审计[J].审计研究,2012(5):8~13.

[22]王永海,章涛.金融创新、审计质量与银行风险承受——来自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4):81~87.

[23]杨亚军.金融审计和区域性金融稳定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5(4):16~21.

[24]杨书怀.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下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稳定[J].审计研究,2016(3):56~62.

[25]吕劲松.别让金融审计人员的汗白流[J].中国审计,2002(6):50~51.

[26]吴冠华.论查处大要案与促进金融企业规范经营的关系——对审计署深圳办金融审计工作经验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3(20):47~48.

[27]张文莉.金融审计的作用不容质疑[J].中国审计,2004(16):58~59.

[28]赵圣伟,赵文发.2013年深化金融审计研讨班综述[J].审计研究,2014(2):33~37.

[29]吕劲松,张晋.基于审计结果公告的金融审计绩效分析[J].审计研究,2015(1):31~36.

[30]陈艳娇,易仁萍.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9(3):14~20.

[31]王家華.国家金融审计的现实矛盾与解决方案[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7):16~20.

[32]郭春伟.国家治理视角下的金融审计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审计月刊,2012(6):14~15.

[33]王素梅,郭道扬.国家治理框架下金融审计的发展研究[J].财政研究,2013(3):53~56.

[34]陈献东.国家审计在管理区域金融风险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15(4):33~39.

[35]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基础理论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16.

[36]郑石桥,梁思源.国家审计促进公共支出效率的路径与机理——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2):29~38.

作者:郑石桥

第三篇: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分析

[摘 要]在审计研究和审计实务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分别是审计环境和审计判断。在下面里,根据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方面环境因素,对两者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且列举出怎样才能提高审计判断质量的举措。

[关键词]审计环境 影响 审计判断 分析

一、审计判断与审计环境概述

在特定的环境下,审计人员把审计准则或者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然后运用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经验,用比较独立、客观并且公正的态度来判断具体的审计事项和行为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等,这就是审计判断。在审计的整个过程里,到处都有审计判断的痕迹,而审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影响。

在一定的时空状态中,各种各样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会在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作业中出现,而这些因素的总和就是审计环境。审计必须面临的课题是要在审计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以此来辨认和认识审计工作与环境的融合度或是摩擦度,让这二者不断的相互促进,渐渐到达和平共处的状态。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1)宏观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1.法律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但准则过于原则性,使得其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稍差,进而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在这个时候,审计法律观念在社会各界的认识度是高低不同的,也影响到审计人员是否拥有一个公正的审计判断环境,进而影响到审计判断的公正性和质量。另外,严格的审计法律责任除了对于审计人员形成惩戒震慑作用外,也可以使审计人员通过对以往审计诉讼的研究,对不同情况下如何做出风险较低的审计判断积累经验。

2.社会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从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态度方面来看,审计职业越受到社会公众的评价越高,与此相对应审计人员在社会的低位也会越高,而所得到的酬劳也会越高,这样有利于提高从事审计职业的人群的素质和质量,从而也有助于提高审计判断水平。从社会诚信程度的方向来看,注册会计师在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时,往往会有一部分从业人员受到整个社会、行业的诚信问题的影响,禁受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远离了原则和自己的操守,做出了错误的审计判断。从风险意识环境方面来看,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审计人员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也会影响承担风险的大小,对于相比较中,良好的审计判断质量对于那些风险中立者或者是风险厌恶者考虑审计效率时会更加的具备该素质。

3.审计判断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第一,为了提高审计执业专业的难度,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减少在审计过程中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规定。第二,对自身的专业素质,审计人员要不断的增强,是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而且为了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特别是要重视审计判断。

4.审计判断受技术环境的影响

审计判断的难度越来越大,是因为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打破了原本的会计岗位职责,而且变更和转移了内部控制制度,再者由于实时审计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发展趋势而引起的内控制度不断复杂化;在整个行业里普及会计电算化,电子化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内容以及多样化了审计方法和技术处理手段;审计人员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大部分人缺乏对这个业务的经验。

(2)微观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1.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

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就会加大审计风险。相反,内部管理和内外部审计受到审计单位的重视,如果有这个重视的作用,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便会主动的建立起来,而且会比较严密而健全,因此审计风险被降低了,审计判断质量也会被提高。

2被审计单位支持审计人员

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某种程度上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态度和行为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拥有较强的接受审计的意思的被审计单位能从正面看待审计,并理解审计,并且给审计人员足够的支持,那么这些都能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3.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

集体判断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制。大体上,集体判断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咨询其他人或和其他人一起判断,这种方式可以填补因为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使可能因个人判断而产生的失误减少,甚至可以避免。另外一种形式是复核,他是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复核原本的审计人员在某一领域或方面做出来的判断,这样子在某些程度上,为提高审计判断质量提供客观保证,使得审计判断达到了一致性,把可能因审计判断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减少了。

三、提高审计判断质量的措施

第一,要提高法律法规的统一性。

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内不断被完善,但是有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十分的不集中,分别分散在众多法律法规中,而这些法律法规有《企业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而且因为是在处在不同的立法技术中,所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在不同的法律中有不同的规定,甚至有些规定完全相反,因此为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的规范,为了保障执法的一致性,不得不把其中互相矛盾和不协调的审计法律删除。

第二,操作审计责任认定要被不断地提高。注册会计师要为了自己的重大过失和欺骗行为承担审计法律责任是我国法律的明文规定,但是某些标准却十分的不完善,比如在普通过失、重大过失与欺诈这三者的区分界限就十分的含糊不清,这些都为审计实务的工作引来了不少的麻烦。所以要根据归责原则与作为性质来明确规定界限范围,与此同时,也要对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追究依据做出个明确规定,以此对哪种行为追究哪种责任的明确规定。

第三,要把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的建立和健全。注册会计师在做出的职业判断时,事务所是这个微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担审计风险的最大责任者。现代审计通常都是高风险的,事务所为了对付这一难关,更应该建立和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领导责任、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以及监控这七个要素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事务所以控制审计风险为目标,围绕这七个要素,理所当然要建立高质量的控制制度。

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应变能力、判断水平、实现完善和超越自我创造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在此不仅要细化新准则中提出的项目质量控制之外,还要注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建设企业文化,把职业的管理进行推广。对三级复核制度进出改进,并在规范业务程序上,加强对各方面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对长效机制的审计质量进行完善,以此把判断审计职业的水平不断的提高。

第四,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双方业务质量的衡量尺度是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也是规范审计行为、会计行为的权威性标准。为了能准确地判断职业,唯有把这些标准熟记于心,并融会贯通,理解体会。注册会计师无论是从学识、经验来说,还是从自身的能力和道德水平来说,这些综合反映就是职业判断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说明了注册会计师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仅要掌握审计职业判断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与其密切相连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要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信息。所获得的审计信息的数量及其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审计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那是因为在审计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存在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是指在判断中能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作为基础和依据,并以此确定出重点。目前,企业面所承受的经营压力等方面,而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的部分是可能给报表带来严重影响的方面。因而,审计人员要尽可能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除伪造的部分,留取真实的材料,从表面看到内在的东西,从这个方向考虑到另一方面的内容,这样就能收集到比较充分与合适的审计证据,并以此来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瑾.审计判断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金融,2007(3).

[2]张彤.试论我国审计环境与审计专业判断[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

[3]张继勋,杨明增.审计判断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9).

[4]张锋.改善审计判断效果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7(11).

作者:王宇 张文芳

上一篇:行为金融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