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落后,农业发展困难,其中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以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必须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着手。本人以洛阳地区为例,对洛阳市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结构和特征深入分析,探讨了制约洛阳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些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具体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 篇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度因素分析

[摘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其中制度因素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之一,政策和制度因素强烈地影响着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通过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分析,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关键词]收入差距;制度因素;增收措施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我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村是否能够实现全面小康,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最难之点又在于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农民收入增长过缓,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势必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一、我国农民增收缓慢的制度因素分析

据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农民人均收入1997年同比增长为46%,1998年同比增长4.3%,1999年同比增长3.8%,2000年同比增长2.1%,直到2001年才出现反弹,当年人均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约4%。最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中国统计年鉴,2005)。这些数据反映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其制约因素从制度层面上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尤其是农民在这种分割体制中扮演着更加苦难的角色。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阻碍着城乡居民的良性流动,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转移,使他们丧失了增加外部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在这项政策体制下,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被截然的分开,农民要想进城转入城市户口,途径也很有限,即使有的农民有机会在城市找到工作,也都只是从事危险的、待遇低等也就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活。这样一来,留在农村的农民守着几亩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而有机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资少,待遇又低,只能徘徊在勉强维持生计的边界,他们所取得的收人可以说只能养家糊口。所以,户籍壁垒在城乡之间铸造的这道门槛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农民的增收造成了诸多的不便。

2.城乡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使农民在收入增长方面处于全面的弱势地位。改革开放之前,社会资源采取的是由政府包揽的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依靠市场来进行自行配置的,政府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配置方式。比如,在对待城乡的教育投入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中小学的大部分费用要由人民公社或是生产大队来承担,民办教师的工资也要由农民自掏腰包来承担;而在城市中小学所有投入都由国家承担;再有国家每年上千亿元的财政开支都用于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农村享受这样的待遇却极少(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2000)。

(二)教育的落后使农村缺乏发展的人才与技术

农村致富靠的是科技,科技应用靠的是人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含量在农业中的比重日益提升,从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后果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民受教育的机会明显低于城市,他们丧失了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抽样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为87.8%。在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也仅占13.6%。这同世界发达国家中农民的教育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农民素质低,就会使得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这成为农民收入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日益增加的隐性负担严重影响农民的增收

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来自国家的税费显性负担已经不复存在,农民的负担较以前有了大大的减轻。但是要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全面推进农村的小康进程,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资价格上涨,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医疗、教育、卫生、防疫等负担偏重等。隐性负担也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不合理的工农产品价格比价制度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一直的农业向工业提供剩余积累的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同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已经不是很大了。但农产品的成本在不断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等农业原料的价格在提高。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国家曾几次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如化肥、农药等也随之上涨,这样做的结果使为农民提高的粮食收购价格所带来的收益被猛增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销了,农民仍旧无法增收(刘振伟,2002)。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通过上面所阐述的农民收入的现状以及造成农民增收缓慢的种种原因,这种现状亟待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问题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同时它也是关系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消除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民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的种种不便,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突破口。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案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在农村建设新设施、新环境,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方面的配套设施要一应俱全。也就是政府要适当的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拨款,要保持和城市相当的投入水平;大幅度的减轻农村和农民的负担,合理的在农村兴办各种公共设施和各种教育设备,可以提供给农民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适当的提供给农民更多的从业机会等等。只有这样,农民才能获得更多合理与公平的机会,农民才能从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最终才可以为增加自己的收入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首先,政府要在农村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创办教育设施,严格控制农村各种乱收费现象,进行严格的法制管理。其次,要加大农村的专门技术培育,发展技术人才。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向农民灌输必要的专业技术,这

是有效提高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使农民成为掌握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现代农业劳动者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只占全部农业劳动力比重不足20%。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实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农村专业技术教育(刘振伟,2002)。再次,还应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目前,我国有近7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只有10%的学校在农村,这种现象十分不合理。对此,社会应减轻农村及农民兴办农村教学的负担,避免影响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农民就学积极性的提高(谭细龙,2005)。此外,还可以在农村兴办高等院校,以保证农村培养的人力资源不会外流,培养农村重教育的良好环境。同时,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个人都应该努力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确保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三)从实质上减轻农民的负担

2005年新春伊始,在一些发达省份的带动下,一场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改革铺开了。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国家在为农民减税、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它又引发了另外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它加重了乡村两级债务和财力缺口,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乡村中的财力来源,原来那些可以增加乡村收入的途径被中断了,这导致了农村的义务教育、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等都失去了一大财源,而这些项目在国家还没有固定好投资渠道之前,都将无法得到保障。取消农业税,只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标之策,而非治本之策。要想真正的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村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进一步的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型的税收制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他税收的作用和政府问转移支付的作用.借助法律的手段,建立以农民的收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来保障农民的实际收入。只有这些措施都完整的贯彻下来,才能真正的体现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即既要保证农村发展的效率性,又要促进农民发展的公平性。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主导,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首先,消费者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企业就加工什么。同时要加快调整农村的农业生产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适时的引进市场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符合市场的需要,真正的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其次,各个地区要根据本地区所具有的地方特色来发展农产品,发展本地区的农业知名品牌,使自己开发的农产品真正的具有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不会被市场所抛弃。再次,政府在引导农产品价格过程当中应该正确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运用市场的力量对农产品进行引导。总而言之,现阶段农产品价格低下,农民增收困难。不论是农民或是政府都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困境,为农民的增收提供良好的机会。

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它不仅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安定,更关系着我国能否顺利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所以,农民增收问题是现阶段的头等大事,要想成功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两个因素全方位的考虑,要彻底的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增加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认识;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税费体制;要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只有真正的处理好农村内与农村外的结合,真正的将各种措施都贯彻到位,农民的增收问题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农民只有真正的增收了,农村才能发展,国家经济腾飞的成果才能惠及全体公民。

[责任编辑:黄兴豪]

作者:翟秀海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 篇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落后,农业发展困难,其中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以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必须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着手。本人以洛阳地区为例,对洛阳市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结构和特征深入分析,探讨了制约洛阳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些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口迁移;隐性失业;公共物品;对策

一、洛阳农民收入的现状调查分析和特征

(一)近五年来洛阳地区农民家庭收入现状

洛阳市农业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近五年来,全市农村经济规模逐年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在增长,但是增速趋缓。如果考虑到物价水平的上涨,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更加缓慢,甚至在降低,用于农村扩大再生产的投入相对减少,这将影响整个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

1.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从工资性收入结构上看,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为255元,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收入为1186元,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为89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15.5%和18.5%。2.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2008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为1943元,占纯收入比重42.3%,拉动纯收入增长4.3个百分点。2008年畜牧业纯收入增长近三成,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29.6%。3.家庭非农产业经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2008年,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636元,同比增加90元,增长16.4%,对全市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16.1%。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

1.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洛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洛阳地区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速趋缓,而城镇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所以城乡居民收入比在扩大。2.农民收入增长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增长渠道相对单一。数据表明,农民收入中工资收入的比例超过一半,其他方面收入所占比例很低,而工资性收入增长相对稳定,因此,这种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3.农民财富积累难度加大。洛阳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慢,去年的纯收入还要用于购买今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子女上学,生活消费,近五年来洛阳地区的价格CPI、PPI持续上涨,导致广大农村家庭用于这些方面的开支增加,所以农民财富积累难度加大。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政策因素

1.劳动力要素政策制约对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认为如果不考虑城乡迁移成本,劳动力迁移的倾向性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正相关。所以,如果一个地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较大,而迁移成本相对较小,如果没能迁移,必将影响初始相对贫困的地区人们的收入。统计数据表明,洛阳地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较大,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他们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而户籍制度使农民进入城市承担高昂的成本,加上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存在,这就降低了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所以应该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推进万户农民进城镇,增加农民收入。

2.公共品的供给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公共品投入不足,在洛阳广大农村(如洛阳新县正村乡),尤其是洛阳地区贫困黄土高原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条件仍十分落后,造成当地农副产品等无法运往市场,农副产品没能为当地农民带来应有的收益。

(二)影响农民收入的经济因素

不健全的农村市场环境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的速度。农民朋友对虚假广告判断失误,导致经济损失,也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因此需要有关部门改善农村市场环境,保护农民利益,为加快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三)影响农民收入的人文因素

人们的消极的从众心理、盲目攀比的心理、不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导致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人情消费、迷信消费,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增加了额外开支。

三、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

(一)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推进万户农民进城镇

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而且只能进入城市的非正式部门,这就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因此政府应改革二元户籍制度,逐步使进城务工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各种福利和社会待遇,纳入城市就业管理,逐步消除就业歧视,为加快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政府应加强对公共产品投入,并鼓励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

公共产品所需经费应由政府提供。除了政府投入、金融支农外,来自集体组织、企业资金、私人资本、外资等多种形式的资本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三)政府应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民增收的保护与支持

政府应引导农民以市場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还要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四)政府应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与消费方式

一是要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二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图书馆、媒体等形式让广大农民学习技术科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徐远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2011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洛阳市统计局.洛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lytjj.gov.cn/list.asp?unid =356.2009-03-02.

[2]洛阳市统计局.2008年洛阳市人口状况发展报告[EB/OL]. http://www.lytjj.gov.cn/list.asp?unid=447.2009-06-26.

[3]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9.

[4]曹风云.农村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352.

[5]赵冈.农业经济史论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27.

[6]李昌平.我向百姓说实话[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3.

作者:徐远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 篇3:

浅析农民增收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接下来分析了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和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科技兴农剩余劳动力转移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相继出台了五个关于农村改革问题的“一号文件”,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其人均年收入增长率达到13.4%。2004年中央再度出台“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意见》。接下来,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锁定了“三农问题”。的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又是农民增收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况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增长太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表中的数据看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明显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差距悬殊。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相比其差距也是十分明显。近十年,我国GDP平均年增长率为8.52%,而农民的收入年均增长仅为4.2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一)农村人多地少的基本现实

据统计目前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67亩,仅仅够自给自足。在农资价格高涨,农业税负重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甚至有“倒赔”的可能。更为严重的是,这样没有促成农业机械化的压力,也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同时这一问题随着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少而加剧。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与1999年相比,由于土地荒漠化、沙化、城市垃圾向农村扩散、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可耕种土地减少了37924平方公里。

(二)农村面临的各种内外环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很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中农村暴露出来的问题太多太杂,靠政策解决往往顾此失彼。况且农村处于政府管理的最低层,国家的政策很难得以落实。首先,农业本身就是弱势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就要大打折扣。风调雨顺时又怎样呢?“谷贱伤农”,增产而不增收。其次,我国市场机制本来就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更甚。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不通畅等。再次,长期以来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农业和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最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闭塞状况,如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人口素质低,观念落后,信息不畅,农业融资渠道的闭塞等也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然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远不止这些,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第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诸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口素质、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在农村的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平均水平很低。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城市居民基本上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农民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可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瓶颈就在农村。第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导致国内需求不足。我国13亿人口中有近9亿是农民,而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且质量不高,数量也不大。如果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不但可以大大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带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也会成为更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我国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科技在农业的投资收益率是相当高的。建国之初30年中,我国农业的投入与产出比是1:16,“六五”期仅育种一项的投入产出比就高达1:212。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科技在农业的利用水平还相当低。目前在广大农村,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仍然是传统的曲木犁、镰刀、锄头等。以色列和瑞典也是很典型的农业国,但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已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可见依靠科学技术是可行的,具体是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土地制度的改革

1978年,我国农村发动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在当时解决了激励、分配和监督问题,极大促进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分散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了。所以应将分散经营的土地因地制宜地集中规划平整,规划出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特色的养殖基地、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然后将土地承包给有创新意识的农民。这样农业就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必须借助先进的机械和技术才能完成生产,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了自身需要还会有很大的剩余,农产品必须进入市场。从而使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2.农业下游机构、体制的改革

这里所说的农业下游机构就是指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比如农业科研单位、种子站、检疫防疫站、农资公司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这些部门的协助。首先,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资金投入,改良种苗,研制出高效无公害的绿色农药、肥料和饲料等,从而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并且在组织上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专业化农业协会和农民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科技的利用率。 其次,进行农村信贷机制的改革。目前农业的融资渠道是不通畅的,农村全部贷款只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的10%左右。这和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不对等,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前面所讲到的农业投资,如购买先进的技术、农业机械、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生产要素就需要向银行贷款。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如加大农业贷款的预算,简化农村信贷的程序,为农业贷款提供贴息免息等。再次,建立和健全农产品的市场机制;为农产品的价格制定保护政策,如制定最低收购价;疏通流通环节的障碍。再次,建立和健全和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加强动物疫情的检测和防治体系的建立,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加快农村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将农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科技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如何将这些劳动力进行转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积极鼓励农民工走出去

根据人口学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是从边际效益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效益高的区域。这说明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完全符合科学规律的。根据资料表明,2003年我国就有超过1亿农民到城市打工,而且每年打工的人数还在增多。打工收入也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农民工主要靠出卖死气力,赚点血汗钱。所以首先应该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和道德法律教育。一方面,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工工资的同时也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目前农民工主要靠劳力赚钱,辛苦而且工资低。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民的法律和道德教育,使农民成为知法、懂法、守法,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公民。其次,为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和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为农民子女进入城市就学扫清障碍。另外为农民就业提供信息,多举行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招聘会。同时,在转移的过程中,注意到短期转移和永久转移的结合,短期的转移是永久性转移的一个过程,永久性转移是短期转移的归宿和目标。

2.积极把投资吸引进来

把投资引进来就是把优秀的农业项目吸引到农村来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当地劳动力的容量。我国经济处于起飞的阶段,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这样可以在农村形成一厂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片的连带效应。这也是使农业向后延伸,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产销一体化的有效方式。为此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投资向农村转移,指导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为这样的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减免利息,减免这样企业的税收等。

最后,应该认识到解决农民增收,不管是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增收,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参考文献]

[1]傅治平.政策与对策———干部群众关心的十大“三农”问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2]宋圭武.中国乡村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3]刘凤芹.农地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党国英.以市场华为目标改造农村社,会经济制度———当前农村政策的一个评论.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四期.

[5]徐奎祥.关于农村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理论思考.[J].农村经济研究,2002年第一期.

[6]孙自强.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经纬,2001年第五期.

作者:聂海波 刘 惠

上一篇:个人隐私信息网络传播论文下一篇:移动业务客户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