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化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8

摘要:教学文化研究的问题域是教学文化是什么、教学文化有什么用和教学文化如何构建等方面的内容。目前教学文化的研究成果普遍存在内涵模糊、对象不清,偏重教师文化、忽视学生文化,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整合,理论研究有余、服务实践欠缺等不足之处。今后的相关研究要理清研究内涵、明确研究重点,纠偏理论重心、走向实践探究,突破单一思辨、走向整合研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学文化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学文化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教学文化及其功能探讨

【摘要】教学文化是时下研究的热门话题,然而学界对教学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对其与教学理论的认识更是鲜有人问津。本文试图就教学文化的概念略做分析以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探讨做一准备。另外,教学文化具有的功能亦是我们应该明确的,笔者认为教学文化具有理论批判功能、实践教学文化批判功能和教学文化的建设功能,于此分别做一简单阐述,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 键 词】教学文化;概念;功能

一、教学文化涵义

(一)概念

教学文化的产生是教学论的学科发展自觉,也是教学理论发展的文化自觉,是教学论理论、学科及研究范式从不成熟逐渐到成熟的必然途径。教学文化自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在《教学研究手册》(Handbook on Research on Teaching)第二版中撰写“教学文化”一章以后,至今已有众多研究,对其界说也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指的是教学的价值理念、教学规范、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方式;全国首届教学文化研讨会上的与会者基木认同以下观点:若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来分析,精神文化是教学文化的本质;教学文化的核心是沉浸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学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等。关于教学文化的界定,大致可以归结为在文化的意义上看待教学以及寻求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两种视角。本文认为,教学文化是指在人性发展过程中,随着人性的时代变迁特点以及周围环境变化所形成的教学存在状态。

教学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教学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教学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教学的文化敏感反应器而言,后者主要是就教学就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言。教学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的教学文化、制度层面的层面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教学文化。如此对教学文化的外延分类是运用了文化概念的内涵,因为教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它不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它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下产生;另一方,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同文化相同的属性。从现有的教学文化研究来看,我国的研究普遍倾向于对教学的文化来源及关系上解说教学文化;实践教学文化研究显得有些泛滥,原因是对教学文化内涵的误解或者泛化。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考虑,教学文化的外延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理论在教学文化中的地位,对其文化研究更是鲜有耳闻。即使在阐述我国教学改革中理论的借用上仍不能摆脱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析,而这一点未必是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虽然从工具论的教学文化到本体论的教学文化扩展了其内涵和外延,但仍然忽视了作为教学观念形态存在的教学文化内容即教学理论并没有包括在内。实践教学文化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教学文化构建的主体部分,不过,实践教学文化建设必须要有观念的教学文化作为指导才能合理而科学的产生。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教学文化的功能之一即从文化视角对教学理论进行批判更是我们对教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且是必然的切入点。我们对教学文化研究的宗旨是教学文化的实践建构,在教学研究领域对合乎规律的教学理论的建设是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保障和前提条件。教学文化是教学文化自觉,是自己的自知之明,同时,其本身具有自我审视功能,研究的宗旨是建构指向人类未来的科学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文化。因此,理论上讲我们企需对教学文化的理论批判功能方面的研究、如何建立实践教学文化、建构何种的教学文化等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二)教学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学者指出“从概念上讲,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都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课程文化一旦产生就不会自灭。”[1]教学文化同样也是文化在教育领域中一种的一种创生,其价值取向与主流文化的核心区别不在于价值取向而是其存在方式。教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点,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

如上所述,教学文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学所体现的文化和本身的文化特征。教学所体现的文化主要是指教学的取向一方面是传递文化,另一方面是指它的存在状态体现一定的文化特质。教学本身的文化特征是指教学的物质存在、观念以及教学存在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故此,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取决于文化概念选定,不能固化也不能泛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教学文化的涵义。作为本体论的研究,它无疑不能仅仅侧重于与文化关系的探讨。

实践的教学文化是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形成的,关于教学在教育领域传递和形成的特定形式和观念及价值取向的一线教师形成的共识和已然形成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文化韵味。科学精神向人文精神分量的倾向转变说明我国教学改革逐步走向人、关注人的存在,教学的科技理性逐渐得以削弱而与人文取向走向文化的整体人的逐渐平衡。

基于前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方向上还是其现实存在意义上我们都须理清教学文化与教学理论之间的异同。否则,或许在理论研究上偏离轨道亦或许在实践上造成教学文化的泛滥。因此,厘清教学文化是这种努力之一。

二、教学文化的功能

教学文化的任务应当具有批判功能,同时它也肩负着实践教学文化构建的功能。它的批判功能有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两个方面,其建构功能主要是指实践教学文化的建构。

(一)自我批判功能

1. 理论批判功能

(1)范式发展趋势要求。教学文化的理论批判功能是指教学文化对教学理论的文化审视,通过审视辨别教学理论的文化根基从而判断其真理性,进而构建适应一定文化特质的教学理论以为在具有这一特定文化特质的人或者地区范围内的实践的教学文化。这也是适应教学论范式发展趋势的,“在新教育中,有关全球化的不同方面(如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学习等方面的全球化)的新课程内容的开发也是很重要、很必要的。”[2]同时,“与地方化(包括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学习等方面的地方化)相关的新的课程内容的开发也正在受到世人的关注。”[3]“在全球化、地方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学习、课程和教学也是‘三化’的,即全球化、地方化和个性化。”[4]因此,教学文化的发展研究就必然适应着教学理论发展的趋势的,因为教学的这几个趋势必然要有文化底蕴做支撑,否则,必然要遭遇失败。于此特别指出,教学论发展的本土化和地方化,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学的文化理论内化过程,同时又是我国当前教学论范式转换的趋势。教学和教学理论的这个趋势就必然要求教学领域能够深入涉及文化研究的新的学科成果的出现,教学文化正是适应了这个趋势而产生的。在多种文化激烈冲击,谋求多种文化共存背景下产生的对所有事物的文化思考是教学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所以,教学文化的产生是全球化趋势并适应了教学论发展趋势的回应,它的出现必然有力地推进教学及教学论的学科范式的转换和发展。

(2)理论范式的必然。理论是假说,有的是即真理,有的是谬论。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假说就是真理,它一定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符合人们思想认识高度的反映人们追求的理论或者观点。真理的形成首先是占有大量的一手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等理论加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第一次升华。在这个阶段中,理论的形成是否合理是我们教学文化批判的任务之一,课程理论的形成要考虑诸多因素。按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说法,我国是个学习型社会,从近代至今的历史发展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从当前我国教学论的实际情况而言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首先是教学论的理论范式,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甚至整个教育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引进的理论而很少是我们本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但是理论的形成是有文化背景的,西方的文化与我国的文化差别在理论的形成中必然有一定的体现,因此,我们的研究不能再无视这种文化的差异而盲目模仿。如此下去,我们只能是在我们理论界制定的规则而形成的理论天堂内幻游,却与我们鲜活的实践毫无关系。这一方面是我国制度文化的原因,另一面是我们引进理论之后并没有从文化层面改进吸收。而“任何一种理论的跨文化传播,不仅需要深入思考不同文化土壤的差异(空间差异),而且必须深入思考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时间差异)。”[5]才能批判地吸收改造以形成适应我国文化特质的本土教学理论。

(3)学科范式的必然。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的学科。教学论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应当具备《教学论概论》、《教学论基本原理》、《中外教学论史》、《教学哲学》、《教学心理学》、《教学社会学》、《教学文化学》以及《教学科学研究方法》等等,而当下我国的教学论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对其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也是对我国教学论学科体系完善的补充,同时也是其它分支健康发展的保障。

(4)研究范式的必然。我国的教学论研究范式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在我国教育领域,学者们由于种种原因其理论的形成往往都是根据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学科为基础演绎推理,闭门造车。上已述及,我国教学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过于注重质的思辨研究而相对忽视量的实证研究。正如某些教学论专家说: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教过中小学,也没有去做过什么调查研究,现在也成了教授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从教育一线的教师对教学理论兴趣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明问题,笔者曾就指导教师教学的一些材料试做反应,其结果是“太难了,不懂,对我们没用。”这足以警示理论指导实践之乏力,结合实践的行动研究必然要求学者深入教学实践。只有真正掌握了在现实中内化在师生和教育工作者身上并体现出来的文化且在此基础上去研究,理论才更有生命力,才能不致在实践中被抛弃。

2. 实践的批判功能

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获取预期效果。其中原因十分复杂,但新课改的相关理论对我们的教育实际没有起到应有影响是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也就是说它所希冀的结果没有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原因之一是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文化仍然未能形成。

新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文化,新型教学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教学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从文化的角度对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的评价制度等进行批判性的审视进而对其进行建设。这是现实需求和必然趋势,因此,教学文化也肩负着对现实存在的实践教学文化的批判功能。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的教学文化批判功能都必要地要有理论评判标准,这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当然也就没有科学合理批判。当下,理论界在这个方面做过深入的研究成果是凤毛麟角,因此出现了对教学文化研究的众多眼花缭乱的论述却没有多少共鸣,故此,给人的感觉是道理滔滔不绝而对实践却是乏力无能。

(二)自我建设功能

教学文化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用科学,“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自始以来就是重要的,而且重要性还一直不断地增长,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信念里驱逐了出去”[6]其观点并不是专指教学论,但在当前我国教学论领域仍然适用,学者们热衷于理论探讨而教学实践工作者却对理论避而远之,他们需要更直接的实用科学式的指导。教学文化研究的宗旨是为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文化而服务的。它不仅是教学发展的批判,同时指出教学发展的方向和建设的标准,其终极目的是建设面向未来、适应时代的一定范围内的实践教学文化。当下,我国教学文化建设急需理论和实践的改革。理论的教学文化十分不成熟,教学文化建设的标准并未形成;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科学的教学文化急需建设,教学理论界急需有适合教学文化建设的实用的科学作为指导。因此,教学文化也就必然的担负了这个功能。在教学文化研究范围内建设教学文化是我们的期待,也是它应有的作用。

注释:

[1]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22.

[2]钟启泉,罗厚辉.课程范式的转换——上海与香港的课程改革[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4.

[3][4]钟启泉,罗厚辉.课程范式的转换——上海与香港的课程改革[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5.

[5]王德如.试论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1),7-16.

[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318.

作者:李献奇 赵桂香 孙继明

教学文化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基于新课程的教学文化研究:问题域反思及走向

摘 要:教学文化研究的问题域是教学文化是什么、教学文化有什 么用和教学文化如何构建等方面的内容。目前教学文化的研究成果普遍存在内涵模糊、 对 象不清,偏重教师文化、忽视学生文化,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整合,理论研究有余、服务实 践欠缺 等不足之处。今后的相关研究要理清研究内涵、明确研究重点,纠偏理论重心、走向实践探 究,突破单一思辨、走向整合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文化研究;问题域;反思及走向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作为影响课程改革的隐性因素正在发挥着深层次的作用。 作为 一种体验教学总体问题的方式,教学文化一经被提出就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近几年来,对 教学文 化的研究形成了井喷之势。教学文化研究对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新课程改革而言,不仅具有 理论指导意义,更有实践操作价值。

一、研究的问题域

探讨教学文化,需要了解教学文化是什么、教学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构建有价值 的 教学文化等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就形成了教学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域:第一,教学文化 的认 识论研究;第二,教学文化的价值论研究;第三,教学文化的方法论研究。这三个问题域基 本上涵盖了当前学界研究教学文化的所有成果。

1.认识论研究:教学文化是什么

研究教学文化,首先应当回答教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这是人们认识教学文化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立足课堂教学的特点、社会性质以及文化属性所进行的教学文化性质和特点的 研究则深化了这种认识。依据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课堂教学承载主体的构成角度 所划分的群体文化,进一步夯实了教学文化研究的基础。

(1)教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受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以及凯洛夫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教的 行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基于对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学生身心发 展的教学行为的反思,在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下,为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 掘,有些研究者开始重视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而出于对杜威的过度夸 大学生的自主性、漠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的纠偏,又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和学为一体的协同 教育。同时,出于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境即物质形态的课堂陈设和师生的行为方式所表征 的文化意义,以及对教学活动本身和影响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因素的考虑,有研究者对教学 文化提出了其他的见解。遵循以上思路,学界对教学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概括起 来大致有以下五种观点:1)教师文化就是教学文化[1];2)学生学习文化就是教 学文化[2];3)教学文化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文化[3];4)教学文化是一种 解释文化[4];5)教学文化 是教学生活过程及与之有机成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整体[5]。

(2)教学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对教学文化性质和特点的研究,应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社会性质以及文化属 性。它是人们在研究初期认识教学文化的基础,对于深化人们对教学文化的理解具有非常重 要的 意义。有学者认为,理解教学文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研究课堂教学的结构 组织、群体组织和文化组织;第二,研究教学的符号标记和活动仪式;第三,研究各种课堂 群体共处时所产生的互动方式;第四,研究学生参与和关注教学活动的课堂文化问题;第五 ,研究教学文化的影响因素;等等。基于这样的理解,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文化的性质, 主 要体现为教学文化是一种课堂的文化、一种活动的文化、一种关系的文化和一种显性与隐性 交融的文化[6]。还有些学者认为,教学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特殊性、内隐性、 情景性、附属性、持久性、聚合性、简约性和净化性[7]。

(3)教学文化的类型

基于对课堂教学承载主体的构成以及构成主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对教学文化进 行了区分——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这些研究最初囿于教育领域,立足于对教育内部影响因 素 的发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它与社会的方 方面面 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某些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产生 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学文化的研究应该在更大的背景中进行。这样,人们研究的视野 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领域,而且将其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中。关于教师文化的研究 内容 ,有的学者从转型期文化的变革来探讨教师文化价值观如何整合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8];有的学者立足哲学视角,通过师生之间的主体交往来探讨如何建立适合学生发 展需要的 教师文化[1]。而关于学生文化的研究,研究者多从学生文化的成因、特征等方面 进行论述,力求探寻符合社会要求、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团体文化[9]。

2.价值论研究:教学文化有什么用

教学文化是否有用,有什么用,是人们立足于教学文化的本体论研究,探讨教学文化能 否满足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教育者需求的问题。一般来说,人们多立足于哲学视角,通过 诠释 和阐明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体地位、关系定位和价值追求来做出回答。具体来讲,有学者强 调教学文化作为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认为教学文化不应被看做是一种概念,也不应被看做 是一种供参考的原则,而应是我们体验教学总体问题的一种方式[10]。有学者立足 于教 学哲学的 视野,强调教学文化中主体的重要性,认为教学文化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的事物存在 。教学存在的“人为性”,意味着教学存在的精神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教学存在的“为人 性”,强 调的则是教学存在的社会性和价值性。这也是教学存在的原因,即一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二 是 文化发展的需要。教学存在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11]。有学者 从教学与文化的关系上看,认为教学文化的价值追求就是达成教化和养成教学智慧[12 ]。

3.方法论研究:教学文化如何构建

探寻教学文化的本质和价值不是人们的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人们还会继续寻求让教 学实践体现教学文化本质和价值的途径,这就是教学文化的方法论研究。受哲学研究方法论 的启 发和影响,以及教学论研究者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方法论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 题 。对教学文化方法论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学中的文化生成类型和形态在教学文化构建中的 作用,以及教学文化的转型和构建。

(1)教学中的文化生成类型和形态

教学中的各类文化与教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学中的文化通过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教学 文 化的两种类型即传统教学文化和现代教学文化。同时,教学文化的运作也多呈现为教学中文 化的矛盾冲突。教学中的文化和教学文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立足教育社会学和课 堂教学社会学,研究者吴康宁等在其著作《课堂教学社会学》中,对课堂教学中文化的结构 、冲突、运作等内容进行了社会学分析[13]。首先,从课堂教学中文化的内在特性 入手,多 角度地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文化结构,并对课堂教学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功能等做 了具体分析。其次,在分析课堂教学中文化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文化 间的差异和冲突。最后,在课堂教学文化运作中分析了课堂教学文化的选择、整合与生成等 方面的内容,指出作为结果性事实,课堂教学文化的生成未必都能达到整合状态。

(2)教学文化的转型和构建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型和技能型目标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师生的生活世界被书本知识 世界吞噬,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缺失。基于新课程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的现实 特征,人们对 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症结进行了反思。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的模式是一 种“记 忆型教学文化”,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的模式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14]。“ 思维型教 学文化”构建的主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体现为 六个要素即思维语言、思维倾向、思维控制、策略精神、高层次知识、转换及其之间的互动[15]。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建立“和而不同”、“和合而生”的和谐课堂教学文化[16]。和谐 课堂的构建,应该从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开始,从相互倾听开始,彼此间展开对话与交流 , 逐步形成学习共同体,直至新型和谐课堂教学文化的形成。有研究者认为,教学文化的构建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打破隔离型教学文化,重建合作型教学文化;打破守成型教学文化,重 建开放型教学文化;打破控制型教学文化,重建民主型教学文化;打破中庸型教学文化,重 建创生型教学文化[17]。有学者认为,应该在理论层面关注师生的情感和需要,关 注学生的 生命价值和生存状况,关注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教学文化的构建应该加强对学习者 文 化、生活文化、对话文化以及教学技术文化的研究[18]。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的 转型应该从 “忠实型教学文化”转换到“创生型教学文化”,而“创生型教学文化”的构建需要通过变 革教学观念、教学制度和教学行为来完成[19]。

二、教学文化研究的反思及走向

1.认识论研究:理清研究内涵,明晰研究重点

目前,人们对教学文化的理解还比较含糊,突出表现就是对教学文化概念的界定。研究 者在阐述自己的理解时,既有从一般的文化定义来推演教学文化概念的,也有立足于教学中 的要 素、教学中的主体矛盾以及教学环境等来阐述教学文化概念的,五种概念界定的不同侧重就 是明 显的例证。这些概念虽然界定了教学文化“是什么”,但很少说明教学文化“为什么”的问 题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展开相应的研究,看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实际上反映了我国教学文化研究仍缺乏深度。教学文化概念的内涵不清、外延不明, 以 至于出现无限扩大外延或缩小内涵的状况,导致研究者难以集中力量对其进行深化研究,当 前教学文化研究专著的缺失就是这种状况的印证。因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必须首先明 晰教学文化的内涵,理清教学文化的基本问题,这是深化教学文化研究的前提。

研究内涵不清,导致了研究重点的偏颇。中国古代教育虽然偏重学习文化的探讨,但 近代以来受国外教育特别是原苏联教育的影响,这种重视学习的传统遭到了割裂,出现了文 化的断层,导致人们的研究视阈偏重于教师教的文化。虽然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对纠正近代以来教育忽视学生地位和价值的做法有一 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教师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学生文化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这种研 究取向表明,教师的权力和地位在教学中依旧是至高无上和不可动摇的,它统帅着师生关系 ,决定着教 学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基于此,今后应当加强对师生冲突文化特别是对学生文化的研究。人 们只有真正领悟到开展学生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时,才可以说新 课程的精神已经或正在被人们领会并贯穿在教学实践之中,新课程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效。

2.价值论研究:走出“书斋”式研究的窠臼,走向实践探究

我国目前的教学文化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文献分析和理念思考阶段,研究者多外在于研究 对象,很难置身于教学活动主体的内心,用“他者的目光”进行研究。研究者虽然针对教 学文 化的概念和内涵、作用和意义、性质和特点、转型和构建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研究 基本 上处于理论假设阶段。这些假设多依据新课程所借鉴的国外教育教学理论而展开,是书斋 式 冥思苦想的产物。至于教学文化究竟对课堂教学有什么影响,通过哪些方式体现 出来,则缺乏具体的实践验证,缺乏根据教学实例进行的深入细致的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 。 虽然也有人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总给人一种理论的空洞和苍白感,难以给教学实践提供 有效的价值指导。走向教学实践,为新课程改革服务,将会成为今后教学文化研究的价值追 求和发展方向。基于此,教学文化研究要植根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和要求,走出“书斋 ”式研究的窠臼,走向“田野”式的实践探索,更加关注和着力解决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实际 问题, 不断地从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汲取营养,继而在更高的层面上丰富、完善与建构自身的理论 体系。

3.方法论研究:突破单一思辨的束缚,走向整合研究

教学文化研究是传统教学研究在话语体系、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范式等方面的整体 转 换,是文化整体与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然而对教学文化的研究,我国学者多侧重于哲学思 辨或经验总结来诠释教学文化的含义,分析影响教学文化的因素,经过思辨推理得出如何构 建教学文化。这种研究取向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满足人们对教学文化总体状况的初步了解,但 是与课堂教学以及文化研究的复杂性相比,则缺乏深层次研究的根基。因为,“纯粹的哲学 思辨和纯粹的经验归纳都不足以促进文化的研究”[20]。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以 实现研究范 式的转换,达到教学文化研究成果的增值,服务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是时代所需。基于 此,我们要突破传统单一哲学思辨或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通过多种方法的整合,以达 到教学文化研究方法的转换。研究方法的整合,一方面要用哲学作导引,立足人文关怀,特 别是 借鉴后现代哲学及现象学的有关成果,提升教学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应把课 堂教学放置在更加广阔的视阈中,以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对 其进行质性研究,分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 查、数据 分析等方式来获得广泛的信息资源,发掘师生行为方式背后所 隐藏的文化意蕴,以弥补思辨和理论研究的不足,最终实现教学文化研究的整体转换。

参考文献:

[1]赵复查.主体间性哲学视野中的教师文化[J].教育评论,2005(6).

[2]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5(11);叶 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9:194-195.

[3]李秀萍.教学文化:师生生活方式的构建及呈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 006(8);龚波.课堂改革呼唤教学文化的转型:从接受到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5( 17).

[4]董洪亮.教学文化及其变迁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5]刘庆昌.教学文化:内涵与构成[J].教育研究,2008(4).

[6]李志厚.论教学文化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7]王志曲.论课堂文化的重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6;马忠兴.新课改背景 下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7.

[8]蔡灿新.论文化转型时期教师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J].教育探索,2001(6) .

[9]白芸.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教育研究,2006(1);史学正,陈 斌.学生文化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

[10]徐继存.教学文化:一种体验教学总体问题的方式[J].教育研究,2008(4 ).

[11]张广君.教学的人为与人文:关注当代教学的文化历史使命[J].教育研究 ,2008(4).

[12]郝志军.教学文化的价值追求:达成教化与养成智慧[J].教育研究,2008 (4).

[13]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19.

[15]钟启泉.课堂改革:学校改革的中心——与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对话[J].全 球教育展望,2004(3).

[16]刘冬岩.和合而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C]∥教学改革与学校创新 ——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 集.2008.

[17]卢尚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文化形态:打破与重建[J].全球教育展 望,2008(7).

[18]蔡宝来.课堂教学文化:理论诉求及实践重构[J].教育研究,2008(4).

[19]罗祖兵.从“忠实”到“创生”——论教学文化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9(6).

[20][美]R•沃斯尔诺,等.文化分析[M].李卫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9:221-222.

〔责任编辑:张 华〕

作者:晋银峰

教学文化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在构建课堂教学文化中提高教书育人质量

本文从“课堂教学文化认识”的高度出发,中肯地提出了——构建课堂教学文化的五项建议:1. 理念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品位;2. 与时俱进,解决课堂教学关键问题;3. 凸显特色,形成课堂教学个性化;4. 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能力;5. 完善人格,保障课堂教学深入发展。为此,上述建议,不无裨益。

课堂教学文化;教书育人质量;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当前,大力倡导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克服工具性和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趋势。下面,结合长春市的教学改革实践,本人就构建课堂教学文化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对课堂教学文化的认识

文化是当下教育的高频词。什么叫文化?其定义不下一百多种,在表述上从不同的角度见仁见智。很多人觉得文化这个概念很不好理解。其实,文化就在身边,每时每刻都与我们相伴相随。通俗点说,文化是我们个体与自身、与他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问题,有别于其他个体和事物的风貌、特点。比如,我们乘电梯,当电梯门打开之后,你是自己先挤进电梯,还是先让别人进电梯,表面上看这是文明礼貌问题,实际上这是个文化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文化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文化具有多种形态,如知识形态的、观念形态的、物质形态的、行为形态的等等。今天大力提倡构建课堂教学文化,其宗旨就是要把具有上述文化形态特征的课堂要素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这些年来,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细分析起来,教学改革虽然是在相应的思想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但很多(包括一些所谓的热点教改经验)还停留在行为与技术层面上,比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的变革,其落脚点往往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和中高考的升学率,很少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从尊重其自由与权力、促进人性与灵性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关注课堂教学,因而现实中的教学乃至教学改革丧失了生命的意义,偏离了教育的本真,成为了一种异化的教育。构建课堂教学文化,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把生命作为教育的原点,从教学思想理念与教学行为技术的结合上,在完善人性和发展生命的高度来实施教学,提升教学的文化品位,切实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当前,我们必须唤醒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坚持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学的境界。

为推进课堂教学文化建设,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1. 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属性,我们根据十年来课程改革的感悟,把我市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用四句话进行了概括,即“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主体互动,差异发展”,从而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及两个主体间的辨证关系,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功能,彰显着生命的意蕴和灵动,特别强调了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教学规律、不拘泥于固定模式、有针对性地构建本土化教学方式的思想,有效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2. 确立人性与生命的意识。课堂教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突出人和人的生命属性,还原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在课堂中的地位。为此,我们将其归纳为六句话,即课堂教学要弘扬人性,坚持人本,关注人文;尊重生命,融入生活,构建生态。这几句话,概括了课堂教学文化的基本内涵:课堂教学不单纯是教给学生知识,更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让人性得到完善和发展,实现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和谐统一;要尊重和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他们的多种需求,充分让学生自主发展;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诚信友善等现代品质;教学要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宗旨,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和自由,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教学开放系统建设,积极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教学中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着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师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3. 实现外显行为与内隐理念的整合。在教学行为与教学思想的融合上,我们提出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行为技术为依托,以教学艺术风格为支撑,以课堂文化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推进策略。课堂教学文化是教学行为技术与教学理念的结合体。构建课堂教学文化必须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重视学生生命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全面提升。而这种文化意蕴的体现,必须要靠教师精湛的教学行为技艺来支持,否则,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学文化。这其中突出强调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与风格,以至达到行云流水、炉火纯青的教学状态,这是课堂教学文化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4. 把握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我们针对基层学校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片面性,对课堂教学文化建设适时提出了操作策略,即“确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思想理念,实施科学、艺术、有效的教学行为,融入真实、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构建立体、绿色、和谐的教育生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快乐发展”。衡量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关键要看教学的思想理念、教学行为、教育情境、课堂生态等要素的融合程度。如果说,当下很多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较低,主要是在上述几个方面有缺失。那么认识课堂教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实现课室教学文化建设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反思和提升,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文化观。

5. 形成课堂教学文化的个性。我们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在“求同”推进中个体教学的“求异”发展,及时提出了“兼收并蓄,吸纳提升,努力形成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文化”的要求。课堂教学文化的形成最终要体现在教师个体的教学艺术和风格上面。加强课堂教学文化建设是对每位教师的总要求,具体到每位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文化的形成中凸现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是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的较高境界。我们倡导课堂教学文化建设,要在趋同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永具生命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文化,需要教师能根据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特点,寻求优质教学的突破口,从而使课堂教学文化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面。

二、建设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议

1. 理念引领,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品位。理念是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它体现着教育者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教师有没有理念大不一样:一是教育境界不一样;二是教育影响不一样;三是教育成效不一样;四是教育品位不一样。教育活动没有先进理念,就等于生存没有灵魂一样,一切都是在随意、盲目、散乱的状态下进行,其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就在于理念品位不一样。我们构建课堂教学文化,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理念,要有价值追求,这样课堂教学才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才会有高品位和高质量。课堂具有文化性是教育本质和人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在构建课堂教学文化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为重,坚持全面育人,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怎样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一是学习。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学习教育的经典著作,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别人鲜活的先进经验。通过学习,改善原有的知识结构,丰厚自己的理论储备,提升自己对教育常识和现象的认识能力,为确立教学理念奠定基础。二是研究。研究是知己知彼、反思吸纳的过程。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决不能照搬照抄。要知晓自身的优势与缺失,有针对性地汲取他人先进的东西,并与自己的经验系统融为一体。教学要搞深度研究,研究规律的、本质的、方向的东西,而不是形式的、功利的东西。三是提升。在学习借鉴反思的基础上,确立起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自身实际的思想认识和价值理想,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由于具有自身加工改造和内化的过程,因而对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2. 与时俱进,解决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对人的影响,当下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而多样的。构建课堂教学文化就是要着力解决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躬身教学第一线,善于捕捉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敏感教学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教学质量。如,教书与育人摆位的问题,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融合的问题,课业负担与学习质量关系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培养的问题,学生主体性品质形成的问题,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认识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面的改革,其前提是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在研究与改革中创新理念和方法,催生新的文化。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教育研究。深入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必须坚持以常规教学为依托,以教学改革为重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切实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把教育激情与教育理性融合起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3. 凸显特色,形成课堂教学的个性文化。形成教学个性文化是课堂教学文化构建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要求。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其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风格个性化的集中反映,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境界和品位。教学个性文化的形成是以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基础的,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深度进行教学研究的品质,善于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的问题,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同步培育的问题等,并在这种有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艺术和风格,从而体现了高品位的教学文化,并产生了广泛的教育影响。优秀的教师总是具有鲜明教学个性的。教师形成教学个性,要依托于教学模式的支撑。教学模式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形成的整体,是教师教学素质走向成熟的反映。个性化教学要有教学模式,但绝不是教学模式化。教学模式要随着学科、内容、对象的不同而具有相应的变式,充分体现其情境性和针对性。有的专家在总结教师发展的关键词时说,1~3年的教师靠技术,3~5年的教师靠经验,5~10年的教师靠理念,10~15年的教师靠文化。由此看出,教学文化包括教学个性文化的形成是教师专业成长水平的显著标志,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4. 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构建课堂教学文化的基础工程。上面谈到的教学理念的问题、教学深度改革的问题,教学个性文化形成的问题,其实都是教师专业素质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思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人格素质等要素都要参与到课堂教学文化构建中来。如果用教学行为来涵盖上述要素的话,课堂教学文化的生成必须建立在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他的言谈举止、一招一式都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和效果,显现着课堂教学文化的生成程度。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在教育思想理念引领下,组织实施教学的技术、技巧、能力和艺术,是教师教学素质的综合反映。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堂教学文化的根本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对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系统的认知,坚持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原则,强化教学行为训练,努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当前,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提高的重点,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文化的形成,要强化训练提高工作;说课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效载体,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训练的弱化异化,这种教研方式逐渐出现了变形,已不适应当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所以,必须重拾科学的训练标准和方式,让这种有利于课堂教学文化生成的教研形式重新焕发生机。

5. 完善人格,保障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完善人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课堂教学文化不可缺少的情意基础。课堂教学是个细微复杂的劳动过程,必须要以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做基底: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把教育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断增强理智感和使命感,以道德润泽教育;教师要有激情,要有自己的梦想和冲动,信奉教育生活每天都是好日子,对教育工作始终充满信心和憧憬;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人,坚信自己在事业中的才华和价值,勇于追求成功,设计成功,实现成功;教师不妄自尊大,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乐于与他人共同创造业绩,善于尊重、沟通和协调,实现双赢;教师要关爱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善于创造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促进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师要有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乐于学习,勇于研究,善于提升,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特色,加速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培育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和高度责任感,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教师要有坚韧、刚强、百折不挠的品格,敢于向困难和逆境挑战,靠意志和能力解决教育矛盾和问题,锤炼高洁的人格和非凡的素质。

作者:肖振安

上一篇:工程安全文化理论论文下一篇:国外银行业绩比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