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浅探

2023-02-14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不合理

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是教学环节中的首要环节, 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它各个环节。然而, 一些学校老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个环节, 主要表现为:在开学初没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脱离教学大纲、或者死板地按教材来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2 备课走形式

备课又叫做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授好课的前提条件。然而, 一些学校某些老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却没有重视这个环节, 主要表现为:视备课为写教案, 而教案是每所学校都要检查的教学材料之一, 因此, 一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而简单地将书本上的内容照抄到教案上。这样的备课在授课的时候只能是照本宣科。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涉及到的概念多而不细, 知识点更新快, 如果照本宣科的授课方法只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厌恶该课程的学习。

1.3 授课方式方法不得体

近年来, 多媒体教学课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减少文字书写等显著的特点。因此, 许多高校在传授该课程采取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手段。目前仍有部分老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采用传统授课方法, 即完全遵循书本内容和知识结构, 通过“讲授法”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 如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控制学生掌握知识信息的过程等。“讲授法”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 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 传统式授课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必须研究新的授课方法。

1.4 授课质量难保证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可是许多高校的老师和学生, 都忽视该课程的实践。譬如, 老师视上机课为放松课, 人虽然在机房, 却没有尽职尽责地去辅导学生, 而是在做自己其它的事情;学生视上机课为玩耍课, 想去就去, 不想去就不去, 或者去了也在玩游戏、上网聊天。至于课外实践活动, 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这种不重视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 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 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措施

2.1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Task-based Learning) 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 教学中以完成任务为主线, 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 由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点, 包含在各项“具体”任务中,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之间逻辑性不强的特点吻合。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 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符合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以及灵活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的目标。因此, 我们采用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2.2 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

只有合理地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才能备好课和授好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 但是深奥难懂的理论较少。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其次, 该课程基本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本知识、基础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及应用;多媒体网络及应用等。内容之间逻辑性不强、易于分割知识点。这就要求在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时, 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合理地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我们在坚持不脱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某些章节内容进行了增减、重新调整和整合。例如,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 小组讨论等方式补充新知识,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上, 教学大纲要求是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比例为1∶1, 于是许多高校的老师在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时, 就简单地根据“1∶1”原则制定为一次上课一次上机, 这样会造成时而无内容可上机, 时而上机内容太多以及课程设计没时间去完成。因此, 我们在遵循教学大纲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为1∶1) 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内容合理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3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以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 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 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 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 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 甚至被压抑。这样, 学生自然会厌学。要改变这种状态, 就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课件做得丰富生动一些, 还可以适当地加入视频、动画等, 通过感官刺激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采用“抛砖引玉”的案例教学, 也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Word时, 先给学生展示一个用Word做的精美简报, 然后讨论制作的方法,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最后再归纳出概念。这样, 可以避免课程的枯燥, 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新鲜生动。另外, 适当地在课堂上举行小竞赛,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打字的时候, 可以通过打字游戏激励学生学习;还可以通过计时比赛的方式, 让学生提高打字的速度和正确率等。

2.4 改革考试方式

改革考试方式, 采取形成性考核 (过程考核) , 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实行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 大幅度提高平时考核在总体成绩中的比例 (占40%) 。期末考试可以采用客观题和案例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重视平时操作和学习,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 为了提高考试效率和考试的公正性, 推行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 实现随机抽题、自动判分。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 也是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的先行课, 因此,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当前一些学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上一篇:论翻转课堂在高校高新技术考试培训中的应用下一篇: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