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5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着创新性不足的现实难题。文章分析了社会实践主客观因素的变化,阐明了创新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并重点对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几点思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和冲击,这就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而社会实践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实现了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的过程,具有区别于理论教育的独特作用。但目前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大都限于某种固定模式,缺少突破与创新,而对于个性突出的90后,未免会出现参与积极性不高、走过场,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试图在大学生现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活动形式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提高其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所裨益。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之一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同时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社会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能够使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转化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

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要求

为更好地发挥运用活动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各项活动的首要地位,始终把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放在创建活动的首位。2、 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把群众吸引到活动中来,把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活动形式之中。3、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要制定专人筹划组织各项活动,对群众性、自发性的文体活动加以引导,在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为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三、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学校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学校要善于开展当代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比如有人曾调侃说诸如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之类可谓是大学社团中参加人数最少的社团,甚至有些学校根本不会设立这种社团。可能在大多数学生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多是枯燥无味的理论,毫无乐趣可言,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正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的理论。所以归根结底,学校还是要做好组织工作,丰富活动形式,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社团并不是只能局限于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层面上,或许我们也可以通过小品、话剧等将马恩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将资本主义时期的种种可以反映现实社会矛盾的生活场景再现。

针对90后追求自由、渴望自我的个性特征,应尽量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落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从而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切实依据90后的兴趣爱好来组织开展活动,比如就拿90后大学生关注的电视节目来说,近两年来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疯了”似的席卷着电视网络荧屏让人应接不暇,尤其受到了年轻大众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可能是在这个到处充满着金钱气息的物质时代,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而真人秀无疑迎合了这一点。而我们高校的大学生更是对现在风靡的真人秀高度关注。那么或许学校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效仿类似的形式,通过紧扣热点事件和社会话题来选择确定一个主题,然后精心设计一个活动或者游戏。比如说我们对于山区留守儿童的关注,可以分几个小分队分别独立前往某地区,然后就留守儿童的一天以及自己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做一个简单的视频拍摄,在这个过程当中,诸如“去哪里、关注谁、怎么关注”都由各个小分队独立讨论决定(经费问题可以学习资助一部分,学生自费一部分)。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聪明才智,最后在各小分队之间做一个评比并给予优胜队一定奖励。

(二)学校宣传方式的创新。针对90后对新媒体手段的熟练应用,要更加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种平台,设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账号,及时发布一些活动信息或者先进典型的榜样事迹,可以采用漫画版的生动形式或许效果更好。另外,“教育型实践”的新形式是媒体宣传。随着网络力量的发展壮大,可以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宣传网站来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以在宣传网站上开展网上问卷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知识竞答以及网站聊天互动等模式,进而开辟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阵地,发展理论课教学的新形式。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

(三)活动效果考核方式的创新。除了在活动过程中配备专人进行跟踪辅导之外,开展实践活动的评比、考核总结以及实践效果的推广也是很重要的。高校在考核学生的实践教育成果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学生的表现可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在实践基地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二是来自接受单位的评价,三是思想提升的反馈。考核的最终结果将作为学生思想进步与否的评价标准。通过适时有效的表彰,来树立正面的榜样和模范,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

除此之外,高校还可将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结果与各种奖励挂钩,以此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将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绑定,与评选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绑定,与推优入党绑定,与推荐就业绑定等。 综上,高校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的考评机制,增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拓宽教育途径,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朝着优良方向发展。

要切实地思考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我真正做了些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又真正学到了什么。”当我们真正用心去体会过一些事情之后,我们对这个社会、对人的看法才会油然而生、铭记于心。经历实践之后再去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观”要求,或许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黄蓉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2]陈延斌,周斌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8,(6).

[3]冯春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作者:李玉珠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着创新性不足的现实难题。文章分析了社会实践主客观因素的变化,阐明了创新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并重点对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大学生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标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了全面的探索,社会实践的规模日趋扩大、形式日趋多样、机制日趋完善,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从时间上看,暑期及特殊节日活动过于集中,给实践单位造成不小的接待压力;

从内容上看,重宣传重形式轻内涵的活动比重大,科技含量不高,与自身专业学习结合得不够;

从结果看,对成果的现实意义重视不够,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率低。随着社会发展及实践主客观因素的变化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客观因素的变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学生,2008年以后大学生的主体又逐渐转成了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

90后与80后的主要差异在于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

随着加入WTO后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整个世界已经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些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调整、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都使得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地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外部环境近些年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价值多元化、企业行为利益化等各种价值观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和社会机构对传统的社会实践积极性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加剧和小城镇建设的热潮,广阔的农村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农村信息化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的视野,农民的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

2.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性不足的两个突出原因

A.学校对于社会实践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够及时和准确,活动形式单一

社会实践活动从来都是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实习、军训、爱过民主运动、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参加社会生产与劳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泛的参与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等。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它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分散、单由共青团组织的小规模的社会考察,到有组织有系统,上自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下至各校党委、校长亲自负责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逐步演变成了由上而下的决策过程,这壮大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同时也制约了这个活动的活力。

核心问题是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需求变化较快,学校对学生需求把握不够,造成学生对于学校指定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校的大多数老师对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不深,难以把握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新要求,因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不够深入和及时,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B.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科技含量不足,重形式轻内涵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追求的都是社会实践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大多干些敬老院探望老人、山区支教扫盲、农村文艺演出、工厂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没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专业背景,致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效果有限。

另外,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与热点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结合,目前广阔的农村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社会实践却还停留在为农民捐衣服、简单的文艺演出、走访慰问等,致使内容陈旧、成果转化困难。

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A.准确把握学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需求,服务学生个性化成才

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学校应该面向广大学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安排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要勇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和框架,鼓励学生自主申报活动项目。

在内容引导上,要把握好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现阶段大力倡导科技类、知识运用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导到“学以致用”上来,把服务社会与学生长远发展统一起来。

B.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加强理论研究

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计划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实践课程化是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内在规律、创新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合理部署实践教学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要建立社会实践科学的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制定科学的政策和制度,要把大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

C.把握时代特征,努力提升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就是一个运用知识、消化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新的认识与思考,对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夯实宽广的知识平台。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需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求用现代科技提高传统产业的的水平,另一方面使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这一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大背景下,提升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是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建林.一个理念十个平台—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肖凤莲.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的思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3]梁俊凤,师会芳.浅谈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研究.西安交大新闻网.2010.12.10

作者:赵伟锋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拓展小学生素质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

[摘 要]针对当地小学生素质教育情况作者开展了调研,本文对结果进行系列分析,找出了目前我国小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缺陷,同时根据调研结果的各项数据分析以及当地住户的访谈情况等,总结出了以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来拓展小学生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

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着力点,学生的参与情况为基础,使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生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一味地只提出素质教育,而并不注重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方式,致使素质教育几乎没有什么明显收效,更有甚者,把学生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归纳为思想品质问题,从而出现认识误区。实质上这些都是因为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方式不恰当等一类问题造成的。

1 现行小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浅析

1.1 课程辅助型

课程辅助型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是依靠小学生现行的课程,以以往已有的课程为依托开展素质教育,目的是通过传统课程拓展出的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本质在于能够跳出以往固定课程的模式(如语文、数学等),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兴趣,用不同的方式学习。

例如用观看电影等方式学习语文课所拓展出来的作文知识,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同时这样也将做、写、说、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这一类型还包括自然课所拓展出来的试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等。

课程辅助型素质教育看似好像是通过了不一样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大家产生了兴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但其实并没有向大家所预想的结果发展。通过我们“拓展小学生素质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小分队在盐亭部分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没有像大家预期的那样。调查表第一题中我们关于“学校开设了哪些素质类课程和你还希望学校开设哪些素质类课程”的调查中,开设率高达87.69%(本文中包括该数据在内的所有数据均来自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拓展小学生素质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小分队2008—2009年两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结果)的美术课支持率只占18.97%;开设率达88.72%的音乐课只有22.05%的支持率;开设率达66.67%的自然课只有15.90%的支持率。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开设的课程辅助型的素质教育课程连吸引学生的目的都没有达到,又从何谈起素质教育?这样的结果充分证明课程辅助型素质教育并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2 第二课堂型

第二课堂型素质教育模式是现在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素质教育模式,从狭义上讲,大多数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局限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第二课堂。其实第二课堂包含了诸多因素,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相平行,又称第二渠道,属于课堂外教学,本质在于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等。

例如第二课堂所开展的各类兴趣小组就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足球、篮球、劳动等内容,目的是通过这些不是必考科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这里的第二课堂还包括了室外学习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有美术写生、篮球比赛等。

第二课堂型的素质教育看起来好像真正地达到了素质教育的模式,使用了不同于上课的办法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远没有设想的那么容易把握。从我们社会实践小分队调查的结果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的作祟,第二课堂型的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几乎变了味道。大部分的第二课堂被改成了自习,即使有老师想要好好利用第二课堂也不行,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要求,固定的章法。特别是在主课考试以前,第二课堂变成了主课老师补课的一个有力平台。在我们的调查表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反映第二课堂的上课情况:10.29%的同学选择第二课堂“长期被占用”,选择“从未被占用”的比例仅占到9.56%,而另外80.15%的同学选择了“偶尔或者考试之前被占用”。这一组数据有力说明了第二课堂型的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变了味道,几乎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3 课外活动型

这里我们把除了课程辅助型的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型的素质教育以外的所有素质教育形式统称为课外活动型素质教育模式,包括春游、秋游、扫墓等一系列的教育形式。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等。

课外活动型素质教育同样和第二课堂型素质教育具有类似的缺点,在实施过程中不容易把握,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同时课外活动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课外活动的一切要求大都建立在完善的硬件设施上。我们的调查表中有这样一道题:当参与调查的学生被问到“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自己最需要什么”时,分别有35.29%和13.97%的同学认为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有34.56%的同学认为“优良的教育环境”是自己最需要的,而剩下仅15.44%的同学选择了“丰富的课外活动”,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硬件设施不完善是盐亭县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硬件设施是有效实施课外活动型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学生对课外活动这类有利于拓展自身素质的课程的渴求程度很低,几乎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另外我们小分队还就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设置了一道针对老师的调查题目,目的在于调查大家心中理想的素质教育模式。结果显示有61.54%的老师选择了“将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计划,作为日常教育进行”,只有15.38%的老师认为应该“作为课外教育的一部分,以免费的方式开展”,有30.77%的老师认为应该“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的结果充分体现了课外活动型素质教育并没起到大的作用,试问如果课外活动型的素质教育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师们为何还要选择一种相对陌生的、全新的“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呢?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完善的模式能够很好地起到拓展小学生素质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另辟蹊径,大胆尝试全新的素质教育模式。

2 拓展小学生素质,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

小学生具有流动性和无节制的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充分发展。如何针对这一特点开展素质教育,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运用科学知识,结合小学生特点,针对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正确的建议和途径,促使他们在智力、情感、能力、品质等方面和谐发展。

2.1 突破点一:吸引学生兴趣

到底什么样的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能吸引学生兴趣并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是很关键的问题。根据此次我们在当地的调研显示,素质教育并没有深入人心,虽然“素质教育”这个词语时常挂在大家嘴边不停地说,但大家心中几乎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老师方面稍好一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硬件设施),老师对素质教育力不从心;家长方面,由于地处农村,家长几乎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经济条件好的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要求子女(大多数教育方式并不科学),经济条件不好的按家庭需求来要求自己的子女;学生方面,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只会一味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老师、家长三个角色中找到属于素质教育的平衡。

我们在问卷调查表上设置了这样一道公共问题(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回答):“如果学校将增加开设一些素质学习科目,你最喜欢的上课形式是什么?”有20.00%的人选择了传统的“课堂教育”,14.36%的人选择了“课外活动”,选择“校外活动”的只占13.85%,而选择“与生活实践结合”的占50.26%。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已经不在以往所设定的范围之内,他们想要的是与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的、便利的知识,至此,我们惊奇地发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恰好符合这个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才能,促进其社会化进程,同时密切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学生成长。这个宗旨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现在的需求,也适用于学生家长的要求。

2.2 突破点二:适应小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模式

如何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运用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上,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具有流动性和无节制的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充分发展,不可能要求他们向大学生一样去社会实践,需要在运用过程中稍做调整。

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突现在生活方面,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小学生素质教育发挥功效。什么样的人和小学生接触他们才会配合,他们才会喜欢,他们才会不反感,通过我们对盐亭6个样点的将近120位儿童的访谈得出,相对于老师和家长,九成以上的小学生觉得大学的哥哥姐姐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他们更高兴,更乐于配合,这就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小学生素质教育这两个看似没什么关联的事情搭上了联系。

2.2.1 途径初探一:假期小学生高校夏令营

高校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最高殿堂,如何利用我们手上这个丰富的资源带动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最直接简明的办法就是看,就是听,就是感受。带着小学生在高校参观,感受,不但可以激起他们努力读书的念头,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奋发努力的精神面貌,使他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更使他们有远大的人生理想,通过最直观的办法拓展小学生素质。

2.2.2 途径初探二:社会实践基地模式,长期交流,长效机制

小学生素质需要全方位的培养,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小学生喜爱的素质科目的类型,其中“手工制作类的”占31.28%,“动脑思考创意类的”占69.23%,“广博知识增长见闻类的”占48.21%,“特长专长类的”占36.92%,选择“团队协作训练类的”占47.69%,而选择“心理辅导类的”占38.97%。从这一题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为了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我们可以把自己学院中上述各类丰富的资源拿出来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共享,我们可以选择上述类型的社团与有这方面需求的小学生结成对子,在固定的周期与小学生进行交流,例如爱好“团队协作训练类”素质科目的同学就可以和我们学院的素质拓展中心结成对子,我们学院素质拓展中心的培训师每两个星期前往当地给那里的小学生做一次素质拓展训练,使大家都得到团队协作的相关训练。这样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形成我们学院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家以固定的时间和周期为准,按时前往盐亭当地的小学进行交流,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制度,并将这个举措保留下去形成长效机制。这个机制从理论上讲既创新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又拓展了盐亭当地小学生的素质,一举两得。

[作者简介]余洋(1980—),男,四川绵阳人,硕士在读,现工作于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闫欢: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探究

作者:余 洋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视角管理论文下一篇:哲学主义现象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