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提出创新人才是在工作实践中成长、凸显出来的,大学确立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质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性目标,大学创新培养的重点不应局限于少数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而应在注重对所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第一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论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国家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以此来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而且,在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正向多元化发展,这就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现今国家已经将培养创新人才放在了首位,很多高等院校都开始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同时也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次研究从实践出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 基地建设 研究实践

一、項目立项依据

1.选题意义和应用前景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这一纲领的实施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我校本科生创新创业工作发展迅速,但够用于辅助学生创新创业的资源越发不足,比如针对学生创新加工环节指导能力偏弱,无专业加工人员指导;加工机床数量及创新场地不足,部分学生无加工设备可用;学生在操作机床创新加工过程中无专人看护,存在安全隐患等。

该项目的主要意义在于整合工程训练中心的优秀教学资源有效的投入学生创新创业的环节当中,并通过网络数据库交互功能、云技术、工业摄像头、二维扫码、手机客户端等先进的工业4.0元素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辅助流程,并将工程训练中心的部分优秀资源建设成为先进的、高效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解决目前我校本科生创新创业环节中创新资源紧张等问题。

2.项目研究基础

①哈工大工程训练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用于创新创业辅助加工机床230余台,具有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的实验指导及机床操作人员30余人。

②新引进的沈阳机床厂I5云智能加工车间管理系统,并配有相应的智能手机APP操作终端。

③工程训练中心已建立局域网覆盖率高,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可支持创新过程中指导人员及加工工艺选择,在此基础上可扩展师生网络交互指导模块及工业摄像头架设。

④部分实训场地可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规划。

二、项目实施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1)创新资源优化整合方式

创新创业环节中针对加工指导人员的选择需具备金工创新训练中具备一定指导经验的教辅人员辅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加工设计操作指导。除人员及设备的优化整合外,还需基于I5云智能车间管理系统对创新流程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创新加工效率。

(2)创新创业辅助网络预约模块建设

该模块能够让学生通过校内网浏览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辅助平台页面,完成项目信息填报,创新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创新创业资源应用申请(所需加工机床申请、所需加工材料申请)加工工艺安排等。

(3)创新创业产品加工模块建设

该模块建设主要基于由沈阳机床厂最新研发的I5云智能车间管理系统,在学生创新创业产品加工环节实现网络预约服务功能,并通过该系统对加工任务及机床状态进行工艺统筹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机床对创新产品进行加工。

(4)创新创业指导交互系统建设

创新指导交互系统模块能够使创新学生与指导人员建立独立的讨论组,通过校内局域网络实现对创新方案进行讨论规划,加工文件及设计图纸传输等功能,提高创新工作效率,加强学生与指导人员之间的沟通环节。讨论组中的交互信息记录了整个创新方案从无到有的过程,便于资料的保存,方便学生创新说明及论文的撰写工作。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I5云智能车间管理系统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对接应用

I5云智能车间管理系统是由沈阳机床厂巨资打造的一款针对现代化大型工厂车间的管理系统,理念先进功能强大,其中机床应用管理模块及产品加工信息模块功能非常适合在高校创新创业环节应用,可有效的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及同时接纳的创新学生数量。该系统如何与工程训练中心先进制造培训部的机床设备进行对接,以及针对创新创业特点进行的系统部分功能的优化改进,项目后期工业摄像头对接安装,网上数据库信息嵌入,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2)创新创业网络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基于目前中心现有局域网及网络服务器等资源,建设创新创业辅助网络预约模块及创新创业网络指导交互系统模块,以此形成创新创业网络化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建设需要应用Sql sever及JAVA对目前中心网站及数据库进行汇编,改写,工作量较大。

四、项目预期成果

1.实施范围、教学受益面

(1)实施范围

本项目首先在工程训练中心先进制造训练部展开试点建设工作,待完善、成熟后面向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创新创业资源优化整合,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为重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2)教学受益面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提高创新创业环节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能够减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创新加工效率及质量,从而缓解目前我校本科生创新创业环节中创新资源紧张等问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经验。

2.预期的主要创新之处

该项目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利用目前先进的项目管理方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充分的将创新创业可应用资源推广给每一位有加工或指导需求的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效率及质量。通过工业摄像头组网及I5云智能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设计产品加工流程的认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到先进加工技术,获得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

参考文献:

[1]张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商情,2016(43).

作者:曾昭阳 彭博 李家新

第二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提出创新人才是在工作实践中成长、凸显出来的,大学确立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质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性目标,大学创新培养的重点不应局限于少数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而应在注重对所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据此构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配套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体系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肩负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重任,重庆大学围绕这一使命,在始终坚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办学理念不动摇的同时,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体系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并积极地付诸实践。通过不断评价和反省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系统持续的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许多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但由于人才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人才是在工作实践中成长、凸显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生而就是创新人才。无论他的天资如何好,若没有首先找到自己的天资发挥所适合的领域,则终其一生天资都可能得不到发挥,创新更无从谈起;即使自己的天资被认识,若没有经历艰苦卓绝的学习、训练和挖掘,其仍然不具备实现创新的能力;即使经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具备了创新的能力,若在工作实践中不能获得创新实践的平台,其创新能力也没有实践的载体;即使有了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若没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决心,也不能使其真正取得创新的成功,也不能使其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因此,大学所确定的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只能是一个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而不是大学教育的现实目标。这是因为,首先大学教育只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即通过教学活动,提供学生系统学习和训练条件,帮助学生构建某个专业领域系统知识和能力架构的阶段,虽然相对完整的知识和能力架构的搭建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其无法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充分条件;其次,每个学生自身天赋、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最终职业取向的差异,其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未必能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完全契合;第三,工作后所获得的机会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单位和岗位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导致每个学生成就的参差不齐。这一切昭显了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目标实现中的巨大不确定性。

从另一层面上考察,虽然最终成为创新人才的人是凤毛麟角,但若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将来在任何一个平凡岗位上,他们都有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激情和能力,并通过不断的改进,促进相应的措施、程序或产品得到持续的改良甚至大幅度的改造。而就整个社会而言,正是这种众多细微改良或改进的汇聚,成为了推动社会科学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

因此,大学关注的重点不应是所谓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而应注重所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生拥有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激情,以及承受创新过程中失败压力并坚忍不拔的创新品格,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现、捕获并牢牢抓住可能的创新实践机会,以实现持续的改良或突破性的创新,他们中必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最终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基本理念,我们根据重庆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构建了重庆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由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两部分构成。见下图。

其中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是针对全校学生,通过培养计划中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都能接受一定的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和创新思想的熏陶。

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体系,则是贯彻以“学生为本”为前提,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线,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课外实践项目所构成,以满足各专业不同学生自我培养需要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学科竞赛项目、弘深基金项目、国家创新实验项目、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实践班等。

整个体系的建设与运行遵从以下原则:

1.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构筑课内外培养体系融合的通道,使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3. 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教育始终;4. 全员参与创新能力培养;5. 强调自我培养,提升学生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是实现创新的必备的品质,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可能具有批判的精神,也不可能去质疑固有的知识、经验,也就失去了进行改良和创新的原始动力。为此,在个性化培养体系中,学校通过项目的形式提供从师资、设备、信息到环境的各种培养资源,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课外实践创新项目,提出申请获准后开始相应的学习。整个过程始终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效获取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对自己的培养,并在经历的每个环节中学习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独立人格的提升。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在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原则的指导下,我校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1.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的建设

根据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要实现对学生全覆盖、全过程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建设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

学校以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引,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部分专业独立设置了基于专业基础或专业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开发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较大型的实验项目;同时不断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新、完善和丰富实验项目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

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将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中的成果或问题引入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充实完善相关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与过程管理。设立校实验教学督导组,加强实验环节质量控制,督导组每年听取实验课程900余次,抽查实验报告15000余份;通过严格前期选题、中期检查、答辩各环节管理,控制毕业设计质量。

2.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的建设

学校建成“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将七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八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支撑体系,同时通过开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补充支撑。

每年为学生提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800余项、再加上各学院和实验中心设立的创新实践项目,形成了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体系;

每年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20多项,包括国际、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层次,覆盖数学、电子、物理、力学、英语、计算机、软件、结构、工程训练、机械等学科。

组织课外人文、材料、机械和软件等专业创新实践班,以及机器人创新团队,制定了独立的教学大纲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学生在持续3年时间内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全部利用课外时间,既接受相对系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培养,又以创新实践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学习和训练实践创新能力。

不同形式的创新实践项目和课外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的开设,为学生的自我培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丰富教学资源。

3. 课内外融会贯通,分阶段全程实施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修订培养计划、改善学分制、制定激励政策等不断完善培养制度。通过将各种形式的个性化培养活动模块化、制度化、课程化,并以适当的方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认定创新学分;将创新实践活动的优秀成绩列入研究生推免条件等措施,构筑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与基本培养体系间的通道,使之成为运行良好、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为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同时,依据教育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则,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科一年级,注重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各种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阶段:本科二年级,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知识储备,主动寻找创新实践项目,培育并完成项目申报立项。在此阶段,各专业通过不同方式适当增加部分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增设学科前沿的课程和讲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早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为参加创新实践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创新实践,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活动。

4. 转变观念,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展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创新培养的所有理念是否得到切实的落实,培养目标是否得到真正实现,必然依赖他们在教与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关键。紧密结合学科大类系列课程建设,推动和深化研究式教学的改革和实施,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培养意识。

其次,学生学习观念和培养观念的改变是基础。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对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传输,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宣讲会、学术报告等宣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主动争取教学资源实现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观念的讨论和学习,让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也让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教学管理、教学流程的设计到教学准备等各项工作中力争为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支撑。

5. 加强激励,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指导

为了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指导,改革完善了指导教师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将学生创新培养纳入教师聘任和职称评审条件中;指导工作量认定:根据创新实践指导的具体情况,由职能部门负责教师工作量认定,其指导工作量以动态编制的方式划拨学院,其工作量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奖励:对指导学生认真负责、成效显著、获得国家、省、学校奖励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学校根据相关规定予以业绩奖励;对组织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成绩优秀的学院,给予相应业绩奖励;将学生创新培养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考核内容。

6. 加强建设,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资源保障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拓展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或工程的空间,为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全校37个实验教学中心有7个国家级、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校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成为全校教学、科研实验室教学资源整合的纽带;通过校内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160余个。

同时结合重庆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信息化平台,提供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实现各种创新实践项目申报、学科竞赛报名等课外创新实践的信息化管理。既提升了工作管理效率,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也在学校营造了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并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责任编辑:李文玲]

作者:严薇 袁云松

第三篇: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 对于如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在进行体系改革和路径探索。本文对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对如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在进行着体系改革和路径探索,我院经过几年实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尚无一套完整成熟的对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与管理方法,缺乏一个务实创新、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安排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但真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的比较少。学生虽有科技创新想法,但受自身知识水平、客观条件等的限制,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创新的毅力,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不多。

(一)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院是教学型高校,原来机械电子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先后照搬了或稍加修改联建高校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原来专业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难以起到与理论课程相互支持的互补作用。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处理是各自为政,有的实践环节还被省略,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偏低,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脱离了社会和生产实际,更谈不上实践教学与产业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课堂上只强调教师的“教”,对教师的评价只是根据教师教授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关注很少,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课程内容只局限在传统课程的知识点和课程体系上,缺乏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

二、构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和难点

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我们依照“工程训练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坚持校内与校外实践结合,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结合,通过课内教学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通过课外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重点是搭建并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五大平台”,即:团队构建平台、创新课程平台、教师指导平台、实践培训平台和保障管理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项目、课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如何实现“教师指导—学生练习—项目操作”纵深式培训方式,即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做”相统一。

(一)团队构建平台。

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构建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有四种形式: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以参加科技竞赛为目标而组建的合作团队;围绕特定的课题项目或教师的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以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主要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呈现,如我院学生会成立的机电创新中心,鼓励学生跨系部、跨学科组成兴趣小组,经常举办学术讲座、聘请专业教师座谈和定期举行课题辅导等活动。机电创新中心成立后,每年5月在宿迁市举行科普咨询会,11月参加宿迁创业文化节展示和宣传机电产品和行业的最新成果和技术。以各系部为依托,以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为支撑,依据创建渐进式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开展创新教育。

(二)构建创新课程平台。

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时,首先加强对理论课的整合,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课程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创新教育平台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通过增加选修课种类和数量的形式构建专业类的创新教育课程平台。根据需求,可将创新课程体系分为创新知识类、创新能力和素质类两种类型。其中,创新知识类可以与以往的理论课程、通知与基础课程相结合;创新能力和素质类可以与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阶梯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体现出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和渐近培养的原则。

(三)教师指导平台的建设。

本着“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责任心强”的原则,学院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行导师互动机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制定规划和措施、协调和指挥、提供指导和服务,组织督促和检查等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创新团队先后学习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通过复合型培养途径接受培养,渐进完成创新学习和锻炼。

(四)培养方法的改革。

创新训练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主渠道,实践途径以重大竞赛活动或科研项目等各种载体为纽带,加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让学生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参与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构建大学生的科研产业化模式。在实践培训平台,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保障管理平台建设。

系部成立了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通过建立的创新活动组织体系制定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形成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激励机制。将大学生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教师年度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例如,我校每年对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实行综合测评加分的奖励,对相应的指导教师在技术职务晋升时,可视为教学成果加分对待。实行完善的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立项的流程管理规范课题申报评审经费指导验收转化的过程,以保证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同时还要采用激励淘汰机制,对学生的创业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创新团队学生实行专业导师与辅导老师共同管理,指导老师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指导任务时,创新团队学生亦可申请更换指导老师。

三、机电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

(一)推进实验室开放,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资金来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平台。

实验室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我院不断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扩大开放范围,努力做到开放实验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相继建成“机电创新实验室”和“机器人创新实验室”“高级仿真自动控制实验室”。目前,我院已做到“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综合仿真实验室”等周六、周日、节假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学习和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完善机制,加强阵地化建设,为活动开展搭建组织平台。

第一,建立竞赛机制。要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交流成果的机会和平台。“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日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完善校级赛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组织水平,坚持每年都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省、全国如“挑战杯”之类的大型竞赛,以竞赛促建设。第二,建立交流机制。围绕科技竞赛的开展,通过多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科技展览、公开答辩会和编印大学生科技作品集等方式,采用必要的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创新交流活动。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在我院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除了给予学分奖励外,还要在学生评优和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

(三)依托学生科技社团和小组,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

以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必将对学生的创造创新教育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为了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更好地开展科研学术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科协(如我院有科技创新中心、应用机器人研究所等)等组织的桥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设立科普宣传栏,制定相关制度,为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配备一定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避免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从而真正发挥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也能促进与创造能力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创造动机有一种激励作用。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宿迁市“五小”发明作品大赛,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江苏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际家用机器人灭火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各项学生科技竞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奖励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四、结语

我院通过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一步融合,促进了以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二次开发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创业素质。

作者:刘延陵 周德廉

上一篇:rfid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中考数学压轴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