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023-03-08

第一篇: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日我作为参赛选手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赛后更是深切体会到了创新的魅力。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说到创新创业问题,哈佛商学院教授斯蒂文先生总结得非常好,他说:创业是不拘泥于资源约束的前提下把握机会,整合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双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从教育、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结合自身我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我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作为元培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学校也在各方面都为我们展示了舞台,各种竞赛以及科技主题月都实实在在的层层推动了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让我们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园——我们的梦想基地。

二、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之前在听党课时听到一个很有魅力的想法:把公选课按专业方向归类,让你在选择公选课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并系统的学习该专业的相关课程,最后颁发该专业的“文凭经验证书”,与普通的学位证书不同的是这是你第二“专业”的履历证明,也为你以后打下了系统的基础,在从事相关工作时也会更有心得。因为只是公选课,也不会带给我们太多压力,真正做到因教施材,学以致用。

必须明确的是,光是学校在这方面做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时刻与时俱进,在党的伟大政策领导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理论大胆实践。团结所有的力量为创新创业注入青春的活力。

第二篇: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计算能力

数学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内心深处全面的提高对该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视力度,积极的改进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不断的激发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

有效的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本文将以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计算能力为例,就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开展探究。

一、积极开展备课,奠定教学基础

备课是一项准备性的工作,有效的备课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师更为全面的把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并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自然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数学教师要全面的重视起备课工作。

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扎实化备

课。其一,知学情。数学教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各个层次学生所占比例、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等,只有做到知学情,才能更精准的实施教学。其二,析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好该节课的章节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含的内容,并全面的分析教学内容,如分析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度以及教学易混淆点,只有教师全面的掌握了教学的基本内容,才知道自己要教些什么,自然有助于提升教学的目的性。其三,定目标。数学课堂的教学时需要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进行的,对于教学目标,要结合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考虑。如此,

就能明确教学目标,为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动力,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当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时,学生也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耗费自身的精力,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而游戏活动的引入,就可以满足这一教学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将游戏与数学知识的讲解环节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提高玩游戏的兴趣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认知,逐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将游戏竞赛元素引入其中以增加运算练习的趣味性。具体而言,数学教师可以将小学生两两分组,然后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数学运算练习题目,比如“20×2=12×2=7×90=”等,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规定时

间里答完所有的题目。最后,小组两人就彼此的答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看哪位同学答对的题目较多,其就可以指定小组另一名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被这一新颖的运算培养形式所吸引,并从中体味到不一样的学习乐趣,从而对数学运算产生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促使自身数学运算能力逐步提升。

三、夯实学习基础,掌握运算规律

基本功的是否扎实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计算方法,更对学生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功包括口算和心算,学生只有将口算和心算能力提高后才能更快地计算出题目。但是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因为运算法则知识的加入,所以学生还需要具备严密的数学逻辑,这样才能按照正确的步骤解答出题目,否则即便口算和心算能力再强其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学生的计算能够也得不到提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和夯实学生计算的基本功,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遵循数学逻辑,逐渐养成高水平的数学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养成遵循数学计算逻辑的习惯,将统一到试题通过添加括号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进行了计算,如

48-15+12=?和

48-(15+12)=?在第一道题目中学生会按照从做到又的顺序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果为

45,而在第二道题目中学生则需要遵循四则运算中“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因此计算出来的结果为

21。两道题所用的数字虽然一样,

但是因为一个括号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也令学生认识到了四

则运算法则的奇妙之处,更能加深学生的遵守计算规则的意识。再配合上有效的习题练习,学生的数学逻辑变得更为严密。

总而言之,运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下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之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运算能力的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

要采用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三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习作创新能力

升入三年级,意味着孩子们要开始学习完整的习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三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在

一、二年级的时候只要求学生能看图说话、写话,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求的不高,但是到了三年级,学生要开始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对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当然对于我来说也是个教学上的挑战,对于如何引导他们能够按要求顺利地进行习作?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中不停的思索着。

大家都说作文教学方法灵活,因人而异,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为此我也就大胆的尝试,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进行习作。刚开学时,我按照书上的要求布置了一篇小习作,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我先给学生念了一篇范文,然后举例说这个地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自己家的院子,也可以是你去过的公园,但是今天学生还是不会写,写也只能是按照我念的范文模式写,差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写不完整,句子不通顺,词语乱用,标点乱标,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句话,总而言之是不理想。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储备量。学完一篇新课,可以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在班队会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领悟和积累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

作文教学有章法,却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不断调整就一定会

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我还必须进一步努力探索。

我校处于农村地区,虽属近郊,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视野有限,书读得少。表现在作文方面的问题便是形式单

一、千篇一律,文章普遍采取三段式、总分总结构,中间一段特别长,首尾一般只有一句话,每次习作孩子的心中的话总是不多,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的表达。处于这种情况,咱们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便是借助我们身边的教材,借助教材中的阅读篇章,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习作创新能力。

课本的学习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途径。教师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其习作能力,发展其创造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习作创新能力谈谈我的做法。

一、激发想象,进行修辞句式训练。

我们学生的习作,都是朴实的话语,单说朴实的话语也不错,但呈现出来的口水话,全文没有一个漂亮的句子,不会使用修辞,要说修辞,人人都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学生都懂,尤其是比喻、排比和拟人这三种手法学生在小学都了如指掌,任意说其中的一类句子,学生无不迅速判断出来,但要真正写出其中一类,确显得有些困难。究其原因,也许是咱们过于重理论而轻于搞操作。为此我们要注重平时的训练,就必须从现在开始,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写出

生动的语句。

例如,我们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就会发现作者写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它们都采用了相应的修辞手法:

1、拟人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这几句拟人句就值得学生仿写,先请学生多读几遍,让他们发现这些句子的特点,总结出来就是寓物以人的思想、行为或情态,学生另找一组物象,赋予它们以人的行为。学生练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换阅读,推荐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朗诵,师生共同辨别真伪,哪些是符合要求的,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一个标准,以后在用的时候就不会出错。

2、比喻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比喻,相对其它修辞的使用稍简单一些,在品读中只是让学生形成习惯,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3、排比

“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排比使句子更富气势,学生读了这个句子,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秋天到了,冬天快来了,动物们都在准备过冬了,那么其它动物怎么样了?可以让每位同学也像文中的句子一样写写其它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另外,在其它练习或考试中,咱们也抓住机会,遇有这类习题,反复训练,专注句式和修辞两要素,句式抓住变与不变,长期训练,相信孩子们能写好佳句。

二、发挥想像,进行片段训练

作文重在材料做支撑,每则材料就是一个片段,写好片段尤其重要。教材就跟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片段范例。

例如,《赵州桥》中的围绕中心句写片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样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这是一段很好的片段,围绕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心句来写。为此,在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也这样写写我们校园内的场景。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开头让他也像文中的片段一样的写写:“我们的校园不但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座欢乐的海洋。下课后,操场上同学们在尽情的玩耍: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所以的同学„„,真像„„一样。”通过这样的补白进行仿写,不仅使孩子们能正确的使用排比句式,而且让孩子们明白了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使我们的习

作更加生动,条理更加清楚,语句更加流畅。

三、学以致用,篇章训练

写景,一直是学生的难题,怎么也写不好。学了《富绕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五花山》这,这几篇课文后,咱们也就有了套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季节的特点以及景点位置的转换来写。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明白了描写景物可以抓住季节的特点,可以抓住这个季节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或者可以根据自己游览的地点不同,抓住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景点,形成几幅画面,共同组成一幅大型且完整的图画。学生依此写法进行仿写训练,成就了一篇篇佳作,写景的选材构思、谋篇布局也有一定收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习作练习重在坚持,其实精选到课本中每篇文章都对学生的习作都有帮助,学生在句、段、篇反复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技能,久而久之,定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定能写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展综合性学习课时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 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新课程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够常教常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 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新课程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够常教常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

上一篇:特殊医保怎么办理流程下一篇:图书管理系统项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