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注册会计师论文

2022-04-27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审计风险的注册会计师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审计风险的注册会计师论文 篇1:

论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企业由单一国有制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控股企业或上市公司,企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各类经济业务复杂多样。以上诸多因素都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审计风险 应对措施

一、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和被审计业务内容的复杂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呈现多样化,各类经济业务复杂多样。随之也产生了各类企业之间的融资租赁,上市公司之间收购以及合并,多家公司之间进行债务重组等各种复杂的交易事项。与以往普通国有制企业的审计工作相比,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更高的专业水平和谨慎思维,判断被审计单位的交易事项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是否存在虚假业务。例如,真实发生的业务是否全部登记在册、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转移情况、企业所有业务的记录时间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等。

由于企业经营业务涉及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事项注册会计师需要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判断。每个审计人员的思路和想法不一致,在某些问题上会产生异议,这样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目前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我国统计学中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量,确定可容忍的风险水平,在选取的范围内实施审计程序,得出一部分审计结果,再用部分审计结果去推断企业整个财务报表的错报水平。如果未被选取的样本自身存在重大错报,或者多个没有被选取的样本所累加起来的错报水平较高,那么仅通过抽样的方式是无法识别的。因此,审计方法的局限性也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有时资历过高的审计人员并没有在审计业务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只是按照自己的工作经验去主观判断和衡量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也会增大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的准确性

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既要保证本质上的独立又要保持方式上的独立。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只有将职业判断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认识到审计准则所规定的各项细则,深刻理解具体要求,运用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做出有依据的结论,才能规避审计错报的风险。

此外,一些年轻的注册会计师因缺少实际审计工作经验,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审计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保持其职业判断的水平。如果審计人员做出的职业判断与实际发生的交易不相符,那么职业判断则不能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三)审计本身存在的固有限制风险

1.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审计的固有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在未评价企业的内控是否有效前,企业的某项业务或者金额本身存在错报的可能性。例如,由于企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企业工作人员高估存货价值的风险就较大。审计的控制风险指的是就算企业的内控运行是有效的,但仍会存在某种错报,这种错报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的可能性。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建立的合理性以及运行的有效性都会影响控制风险的大小。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是审计业务自身客观存在的,它们也是审计风险中的一部分。

2.审计的固有限制产生的原因

(1)审计内容的限制。审计工作只是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并没有行政权力检查企业的其他问题;被审计单位可能通过伪造交易合同或者编造会计记录的方式进行舞弊,审计人员也没有接受鉴定文件真伪方面的培训,从而导致实施的审计程序并不能发现企业的舞弊行为;被审计单位有时会故意不配合审计人员的要求或者不提供与编制企业报表有关的信息,所以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运用穿行测试等方法模拟了企业的正常工作流程,注册会计师也不能保证审计固有限制风险的消除。

(2)财务报告的性质。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会计人员根据实际财务状况结合其所适用的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编制的。有时某些报表数据的金额会在某一变动范围内上下波动,波动大小存在不确定性。

(3)审计结果的即时性和审计成本之间的衡量。审计信息的价值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变低,所以审计人员要在财务报表的即时性和成本效益之间权衡,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较低的审计成本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人员通常会运用测试或者其他方法检查财务报表整体存在的错报,然后将审计成本在评估风险较高的地方和其他地方划分,因此,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有效。每一个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生产流程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做到内部监督和检查。如果企业的管理层相互串通运用自己的权力使其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或者企业内部控制员工的职业水平不满足岗位的需求,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形同虚设,这样必然会导致控制风险的增加。

即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也会出现个别的错报没有被识别的情况。反之,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识别出了存在的重大错报,也无法证明审计人员开展的审计工作毫无瑕疵。所以,固有限制风险的存在也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四)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的真实性

在审计过程中,某些企业会计人员未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对会计知识的认识不足,在工作中难以保证会计工作的客观性;有的工作人员只是单纯的以领导的意志为主,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从而加大审计风险;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往往忽视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再加上国家法律法规对该方面的惩戒力度不够大,造成某些企业存在财务资料造假的问题。例如,当审计人员需要获得与企业收入真实性有关的审计证据,但得到的却是经过人为编造的与销售收入真实性相关的虚假信息,并且用该信息去判断企业收入是否真实,审计证据与真实性目标不一致,审计人员无法证明企业收入的真实性。如果审计人员在没有判断审计证据真实可靠程度的前提下,直接利用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最终将有可能导致审计报告产生无法估计的重大错报,最终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五)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迅速增多,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在这种激烈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有些事务所会因扩大业务的数量而无法顾及审计业务的质量,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更有一些中小型事务所,随意降低审计成本,大幅度缩短审计业务的时间,扰乱审计业务市场的秩序。这些都将增加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选取恰当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

在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期,事务所应选择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提前实行一系列评估程序。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者沟通、交流,向有关第三方函证等方式确定企业的业务活动是否真实发生。通过重新执行等其他审计方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合理性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审计人员需通过一系列审计程序来确定企业在发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时执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要立刻告知企业并且建议管理人员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内控运行有效性的审计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越完善、内控制度执行越有效,事务所审计风险就会越低。为了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内控运行的有效性审計,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执行穿行测试程序,初步评估交易的风险。检查内部控制的岗位设立是否遵循职责分离,一人一岗原则。对被审计单位的存货实施监盘,核对企业的账面数与监盘数是否一致。检查企业货物的出入库记录是否完整,相关的销售进货发票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少记或虚记交易的现象等,以此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三)恰当选取重要性水平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选取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的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的风险越高。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审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自己职业素质的培养。如果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审计工作者很难发表独立客观的审计意见,进而就会加大对审计财务报告错报的风险。

(五)设立应对风险的基金保障体系

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再优秀的审计人员也无法避开全部的审计风险。如果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出现利益纠纷或者单方违反协议内容等问题,司法诉讼不能保证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保障,甚至可能会影响注册会计师今后的职业发展,以及事务所的正常经营。这就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相应的基金保障体系,以应对各类突发状况的发生。对于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购买职业保险,商业基金等方式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降低审计的风险。

(六)加强对企业选择的谨慎性

注册会计师在初次评估被审计单位后,如果确认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内,就应约定好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对审计工作时间以及方式的要求,通知需要提供的相关会计信息以及必须告知审计人员的某些特殊事项等,并且在书面协议中列示一旦出现违反约定的情况时,如何划分双方的责任问题和所需要做出的赔偿。如果初次评估的风险已经不在注册会计师所接受的范围内,应当立即停止该项审计业务。对于以往审计过的企业,审计人员不能放松评估的标准,更不能发表不符合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审计意见。

(七)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审计业务水平

建立、健全审计风险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即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制。实际工作中,事务所在出具审计意见前,需落实每一步监督措施,仔细检查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工作;在结束现场审计工作后,需要将审计意见上报给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内部检查和监督机构,以便有效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韩晓燕.浅谈审计风险及防范[J].延安大学学报,2013,(4):52-54.

[2]刘玉.认识审计风险[J].东方企业文化,2015,(13):367.

[3]吴善发.审计职业判断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5,(4):29-32.

[4]徐晓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J].经济视野,2014,(6):300.

[5]肖璧泓.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J].商,2016,(4):35-36.

[6]陶中华.试论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与重要性[J].审计与理财,2013,(2):27-28.

[7]刘菁雯.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挑战和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13):23.

[8]彭梅.解读审计准则1141号[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5):184-185.

[9]何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再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85-90.

[10]刘勤虎.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218.

[11]沈志蓉,张学军.现行审计准则下舞弊审计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0,(14):35-36.

[12]马胜男.审计交流及其质量与审计风险关系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134-135.

[13]张润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历史发展及应用中注意的问题[J].中州建设,2016,(13):79-80.

[14]M.Martin Boyer, Patrick Gonzalez. Optimal Audit Policies with Correlated Types[J].Economic Theory,2013,(5):28-29.

[15]J.K,Loebbeeke. Auditing-An Integrated Approach[J].Prentice Hall,2012,(13):252.

(作者单位:刘爱玲,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康鑫,山西财经大学商学院)

作者:刘爱玲 康鑫

审计风险的注册会计师论文 篇2: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审计也需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这些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这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

审计风险的成因

审计风险的产生有内、外部两大原因,内部原因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外部原因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判断力。由内部原因而产生的风险是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这是审计人员所不能控制的,但必须对这类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水平。由外部原因而产生的风险是检查风险,这种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控制的,也是审计人员调控审计风险的最主要因素。从审计风险主体来分析,有三方面原因:

(一)注册会计师方面原因。

审计风险的重要内容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采用了没有意识到的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这方面主要是由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因素决定的。在专业能力方面,具体原因表现在:注册会计师应有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及审计相关知识等不足;执业经验不足,职业判断失误;错误使用技术方法等。从职业道德方面,具体原因表现在:注册会计师丧失独立性,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执业谨慎;盲目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等。另外,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管理存在漏洞;承接不能胜任的工作;不注重对本所执业人员后续教育等因素,也会增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审计风险。

(二)被审计单位方面原因。

由于被审计单位原因,会增加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性,从而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1)财务报表编制不符合合法性、公允性,其中包括会计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编报者难以把握而致使编报出现重大错报、漏报;或是会计人员的故意行为致使重大错报、漏报出现。这样的财务报表客观上已经存在了风险隐患,如果注册会计师通过测试未能发现其中错报、漏报,风险就转移到注册会计师上了。(2)企业未来经营失败,依据会计信息作出投资决策的投资者就会遭受损失,为了挽回损失,投资者就可能把注册会计师推上法庭。(3)企业管理当局欺诈行为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重要根源,管理当局出于经济或政治目的,常采取多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而且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隐蔽,这种欺诈行为如果没有被注册会计师识别出来,最终,投资者、社会公众或有关部门就会追究注册会计师责任。

(三)审计环境方面原因。

这方面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一是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扩大会导致审计风险增加;二是法律规定是审计风险是否产生及大小的关键标准。法律是国家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相应审计责任的强制措施。目前,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对象与内容呈扩大趋势。随着市场经济观念深入,法律意识增强,广大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将逐渐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

1.管理舞弊的问题。

自从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依据之一,上市公司在ROE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曾经有一项“会计诚信基本评价”调查表明,有71%的人认为单位负责人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说明企业管理层舞弊是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最大执业风险。

2.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由于一些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监督、制约功能形不成合力,导致审计关系的严重失衡,在公司治理结构缺失、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真正分离、出资者缺位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聘任虽然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聘任注册会计师的权力实际上还是掌握在管理层手中,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经营管理者由被审计对象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决定着注册会计师的聘用、续聘、解聘、付费等事项,在一些重大的会计、审计问题上与注册会计师讨价还价,使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的审计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严重破坏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的价值,增加了审计风险。

3.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都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的影响。

由于当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尚处于逐步健全和完善阶段,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还未出台,而已有的一些法律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环境迅速转变的要求,有待修订和完善。审计工作中对一些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定性、评价、处理、处罚相对困难,有的无依据,有的依据不清,有的依据政出多门且相互矛盾,使审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出现随意性,审计执法力度和工作深度存在着某些方面缺位、某些方面越位的情况,潜藏了一定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应对

(一)明确划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会计责任是被审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而审计责任则是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减轻或免除。为避免审计风险,应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和是否为其他单位进行担保等做出说明,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二)完善审计机构建设。

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在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符合要求;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三是建立审计人员待遇与专业知识水平挂钩的制度。

(三)规范审计程序。

一是建立审计三级复核制度,确保搜集的审计证据客观、真实、充分、有力;二是要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撰写。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审计过程形成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在审计中要认真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以减小和化解审计风险;三是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要依据搜集到的审计证据,做出合理判断,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要求审计报告语言表达准确,数据正确,证据资料充分、报告结构完整;对于审计报告的形成要执行规范程序,即由专门机构或人员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进行认真复核。审计报告经复核后,由审计机关分级审定,层层把关,以减少审计风险。

(四)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

一方面在采用抽样审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慎重选择审计样本,使样本能充分代表总体的特征。同时在设计和选择样本,评价抽样结果时,应当结合专业判断关注期后事项审计,应尽可能关注至报告发出日的所有期后事项,在审计报告中作必要的披露,保证企业与报表使用者之间信息及时沟通。另外,要大力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迅速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作业平台。要将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渗透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实时审计。以审计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作者:俞丽伟

审计风险的注册会计师论文 篇3:

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

摘要:近年来,随着一些公司、企业会计假账案的不断披露,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也时有发生。如何避免法律诉讼,控制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注册会计师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审计风险 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危害

我国2006年新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明确提出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并从新构建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提出了新的审计理念,即以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如果忽视审计风险的存在,且没有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一旦实现,必然引起相应后果:

第一,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可能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损害,因而涉讼,造成签字审计人员的损失。屡屡出现的诉讼危机,使得审计人员承办财务签字的风险大增,注册会计师的签字品质普遍受到怀疑,各方面均要求注册会计师更加严格执行审计工作。

第二,影响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和形象。

第三,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使投资者蒙受损失。

第四,严重时可能助长会计造假和舞弊行为,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社会风气。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

(一)从被审计单位方面控制审计风险

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

公司中小股东要想拥有与企业管理当局和大股东相对称的信息,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应在中小股东、企业管理当局、大股东之间建立制衡机制。即建立经营权以控股股东为主,监督权以中小股东为主的公司治理机制。即企业管理当局由实际控股股东提名,董事会通过。而监督权则由中小股东行使,彻底独立于大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并据此重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完善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制度,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审计委员会对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控制,削弱大股东和管理当局对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提名权。

2,谨慎选择企业,从源头上控制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选择被审计单位时,一是要选择正直的企业,这就是要求审计机构接受委托之前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企业的历史情况有所了解,评价它的品格,弄清委托的真正目的,尤其是在执行特殊目的审计业务时更应如此。二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更尤为注意。中外历史上很多涉及审计人员的审计失败案,都集中在宣告破产的企业。

(二)引入并改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控制审计风险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要求风险导向审计进行战略上调整,控制审计风险。

战略调整一:以风险源为导向实施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审计战略。注册会计师从风险源人手,以风险源为导向,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而一步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这样首先做到了由整体到局部,而且以风险源为导向,可以做到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都比较有效。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取证。根据取证的结果,再由局部到整体,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战略调整二:“以证实性为主”向“以侦察性为先导,以证实性为补充”转变。现代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大,业务繁杂,会计普遍实现电算化,内部控制虽然比较健全,但管理当局舞弊却频频发生。实施该战略调整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并能将“应有的职业怀疑”从一开始就落实到实处,从而有效地减少审计期望差。

战略调整三:将主要精力转向关注和控制管理当局舞弊风险。从企业所产生的风险源上看,虽然员工舞弊风险,错报风险也可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损失,但这些与管理当局舞弊风险可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的损失是无法比拟的。作为这样一种战略调整,注册会计师应摒弃传统的“管理当局中性”的看法。实行“有错推定”,即实行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管理当局不存在舞弊就推论管理当局舞弊是存在的。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舞弊必须给以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程序以控制风险。

(三)发展审计市场,控制审计风险

1,发展资本市场,培养审计服务的良好环境

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投资者的有效需求,使投资者尤其是大、中型投资者成为审计市场的强势群体。他们能够基于自己的切身利益,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从而使审计报告向高水平迈进,呈现出合理、必要的差异性。

2,鼓励事务所联合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小规模事务所供给过度导致低价竞争现象严重的情况,应鼓励事务所之间联合发展。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审计市场,引进竞争,使事务所在竞争中走向联合。

3,建立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信誉评级机制

在审计这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内,如果有相关的信誉评级机制,使市场中产品的购买者事先了解产品以及产品提供者的相关信息,就可能尽量避免低价竞争的发生。

4,促进事务所组织结构改革

将实行有限责任的事务所转变为有限责任合伙制。在该形式下,当某一合伙注册会计师由于过失发生法律责任时,事务所承担有限责任,其他合伙人也不承担连带责任,而该合伙人则承担无限责任。

5,提高注册会计师收入水平

注册会计师收入水平是其价值取向的一个关键因素。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吸收并留住优秀的审计人才,最终形成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增加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抵抗风险能力

1,积极掌握行业专门知识,努力控制审计风险

充分调查客户的行业背景和状况。审计项目的执行和负责人员应高度重视通过与以前年度负责该项业务的审计师进行讨论(在审计师实行定期轮换制下)、与目前从事同类审计业务的审计师进行讨论、与客户的雇员座谈、搜集和查阅行业资料、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有关培训和交流活动、查阅事务所的客户永久性档案等多种方式,充分调查客户的行业背景,分析客户的行业现实状况。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拿出一些资金和人力建立一个各行业典型企业历年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信息库,以便注册会计师查阅。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要确保审计人员多掌握行业知识,还要实现审计人员的优化组合,即必须改变事务所单一财会型人才的结构,注重聘用一些诸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等非会计审计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在审

计项目小组配备时确保有熟悉行业知识的人员参加。

培养行业审计专才。现代审计要求审计师必须术业有专攻。审计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由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中心转向以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为中心。审计师要分行业审计,必须掌握常用的分析工具,并接受行业知识训练。注册会计师必须时刻重视各种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求对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和财务管理等学科的掌握,还要求执行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应当尽量熟悉其他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适当的职业判断。此外,事务所要实行知识价值链管理,融合审计资源,成立事务所的专业顾问团队或者与咨询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国外一些大型会计公司十分注重鼓励一些审计人员专攻特定行业的审计工作,成为行业审计的专才。这一做法增加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报表中异常情况的鉴别能力,对更好的评估和控制审计风险非常有利。

积极利用专家意见。由于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注册会计师可能遇到特殊的、高深的对会计报表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对这些事项,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或本所专业人才无法获得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拟发表的审计意见。况且,事务所聘用过多的特殊专业人才也不符合经济性原则。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总存在着利用专家工作、来获取特殊行业知识的客观需要。

2,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事务所内部考核方法

强化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签约前,必须调查、了解客户,依照规范签好协约。实施中,按照批准的工作计划,逐步实施,对于大多数审计项目来说,相当多的审计工作是由缺乏经验的助理人员完成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业务技能和风险管理培训,并在审计实践中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严格履行三级复核制度。出具报告要谨慎,不能有遗漏事项;要关注期后事项,重视内部不同意见,努力把责任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业务档案管理,保留完整的审计轨迹。

(五)审计方法的改进——分析性程序应用的改进

分析性程序在舞弊审计中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能揭示会计数据之间的异常关系,而对这种异常变动的分析往往能找出许多舞弊线索。这是因为大多数财务报表舞弊者在操纵会计数据时,只是集中于某一具体的会计活动,而没有考虑到其他会计报表数据也会同时发生变动。

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的分析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这方面,和趋势分析和比例分析相比,美国注册会计师更推崇模型分析法,即从客户的经营数据或相关的外部数据来形成对账户余额的合理预期。美国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模型分析法更不宜为客户所规避,也就更有利于确定潜在的舞弊风险。同时,随着SASNO.99颁布的《分析性程序的实务指南》提出用分解后的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提出了如下一些可以用于分析性程序的非财务数据:如每一个员工的销售额、每一批装运的销售额、每一个客户的交易额、每月的销售额等。从上面这些数据看出,AICPA希望独立审计在使用分析性程序时,能使用更为细化的数据,这将更有利于发现舞弊的蛛丝马迹。

作者:周书美 戴梦殊

上一篇:采油企业精细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确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