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确立论文

2022-04-27

摘要: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意义重要,加强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对策是:确立科学的民主思想体系;建设良好的社会民主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民主环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确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确立论文 篇1: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践行、捍卫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面对这无与伦比的沧桑巨变,全世界都在惊叹。在唯物史观看来,这个伟大变局是诸多复杂因素合力铸就的。在这些复杂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换言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成功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肩负起科学社会主义伟大践行者捍卫者创新者的神圣使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政治理论前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一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例如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始终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指出:“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正确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当时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人们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针对这些时代之问,邓小平同志给予了科学阐释。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式提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必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夯实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之必需,是提高综合国力之必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必需,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确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不迷航。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于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旧体制机制实行变革,使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充满活力,有利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开放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资本。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使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了对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的吸取,同时使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面对苏东剧变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希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表了著作《1999不战而胜》,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发表了著作《大失败》,都在预言社会主义将在全世界彻底失败。美籍日裔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认为社会主义“集权国家”都将失败,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本著作成了苏东剧变后西方从理论上唱衰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一时间,“中国这面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成了人们普遍的疑问。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伴随“中国崩溃论”的鼓噪,不时引起党内外、国内外同志和朋友的忧虑。然而,中国共产党不畏浮云遮望眼,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在科学社会主义探索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大步,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而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但没倒,反而越举越高,光彩越来越夺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越来越凸显。还是那位1992年发表《历史的终结》的弗兰西斯·福山,20年后的2012年,他又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了《历史的未来》,一改唱衰社会主义的基调,甚至成了“中国模式”的推崇者,他写道:“中国继承了两千多年的高效行政系统,历史悠久,令国人自豪。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次异常复杂的社会转型,从苏联式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转为充满活力的开放经济,并且体现了惊人的政治能力——坦率地说,比最近美国领导人处理宏观经济的能力要高得多。许多人现在倾慕中国体制,不只是因为其经济成就,还因为该国能够及时做出宏大而复杂的决策,这与近些年美国和欧洲令人气恼的决策无能现象形成鲜明对照。”显然福山20年前后对中国体制的褒贬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曾经唱衰社会主义的福山也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和制度优势,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从国际政治格局来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參与国际多边合作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中国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特朗普的“印太战略”及其气势汹汹的“贸易战”威胁,其实都是美国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越来越心虚、越来越不自信的表现。世界依然处在多极化的进程中,但中国在多极化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日益举足轻重,在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更加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全新方案,赢得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赞同。与此同时,以往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却打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小旗,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阻碍者。世界仍然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但中国已经从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一跃而成为参与者、推动者,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竞争优势。

从国内发展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中国国情,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大胆探索、奋勇前进,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一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总和,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二是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不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培育和践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全社会的精神引领。四是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态理论。六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原则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空前迸发。七是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全党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更加严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打虎”“拍蝇”“猎狐”极大地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最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注意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化解这个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回答新时代的时代主题。这个新时代主题要求,已经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的时代主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伟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伟大变革。这些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世界越举越高,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越来越自信,给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越来越大的鼓舞,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而迎来了自己的伟大复兴。

历史一再表明,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说过:“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集中统一领导,他指出:“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邓小平同志说得更明确:“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非常艰巨的历史使命,需要全民族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需要拥有一心为民、才能杰出、勇于担当、英明远见、求真务实、威望崇高的领袖;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领导近14亿人口和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必须拥有这样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的领导核心,党中央的权威就很难树立起来,全党的团结统一就很难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凝心聚力就无从談起。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这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践行者捍卫者创新者,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放射出巨大的魅力,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张国祚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确立论文 篇2:

浅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培育

摘 要: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意义重要,加强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对策是:确立科学的民主思想体系;建设良好的社会民主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民主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观;培育

大学是一个汇聚青年才俊的地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知识和民主诉求,能够掌握民主知识和了解民主运行的基本程序,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愿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学为其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具备民主实践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最新表述明确回答了我国新时期以来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人的途径”等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彻底贯彻教育方针中“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运用教育本身的“导向”的功能,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民主观,为党和国家输送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时期是学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一生影响很大。大学生的民主观,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提高全社会的民主要从大学生抓起,只有使我国青年一代培养起科学的民主精神,使他们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树立努力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的决心,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

大学生普遍都是已经年满18岁的社会公民,他们具有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具有参政议政的法治意识,知荣、知耻的道德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中一群有着较高知识素养,人格积极向上的社会群体,他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特质决定着他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平等的观念,这种社会平等观念的确立,直接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责任和义务意识,使大学生正确地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除此之外,加强大学生民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民主理念,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培育工作,是我党在新世纪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前进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好这一举措,对于确保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观

民主是一种社会状态也是一种政治制度,不同社会形态都可以有民主,不同社会形态的民主实现形式可能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权利能够实现、人民意愿充分表达,民主实践得到保障,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共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这就是民主。在我国,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是民主实践形式的有力保障。

1.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不断生成并且不断发展的有机系统,社会主义民主包含三个基本维度,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原则下,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基础。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实践,人民的政治权利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人民能够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和积极的政治实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本质。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人民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合理元素,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民主从本质上说是人民当家做主。广大劳动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掌握国家政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享受国家制度所保障的充分的民主权利,中共十六大报告所提及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就是指全体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所享有的并通过不同形式实现的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2.社会主义民主观

民主观是人民关于民主的知识内容、实践形式、发展趋势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的态度、观点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民主观是大学生通过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参与民主实践并对民主的内容,民主的形式,以及民主的发展趋势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

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是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体系为指导,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质所确立的一系列民主价值的观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关于民主的理论。它科学地揭示了民主的本质,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同时也指出无产阶级应借鉴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合理因素。加强大学生民主观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统领地位,确保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的理论基石,确保我国民主建设的正确方向。

1.确立科学的民主思想体系

确立科学的民主思想体系主要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科学掌握民主思想观念。运用各种途径扩大对民主政治的认识,积极参与民主实践活动,克服偏激、冷漠、理想主义等政治态度的误区,运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和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观。另一方面,抵御不良民主思潮影响。当前西方各种民主思潮正源源不断地涌入大学校园,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民主观念,他们中的不少人不能客观的评价西方民主制度的利弊。因此,对大学生实行民主观教育就是帮助他们认清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从国情出发,学会辨证的眼光看待现实,正确认识民主理想与民主现实的关系,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民主态度,锻炼自己的社会主义民主意志,树立争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决心,永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捍卫者。

2.建设良好的社会民主环境

社会主义民主的成长,离不开一系列主观和客观的条件。这些条件相互联系,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大环境。现如今,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就是要将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到底。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增加决策透明度、满足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才能够深入彻底的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实现靠的是相应的制度和程序,这样的制度和程序,只能通过发展民主、促进政治改革来实现。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良好的社会民主环境是实现大学生民主实践参与的客观条件,它为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提供了保障。

3.营造浓厚的校园民主环境

校园的民主环境和氛围,对培育大学生民主观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必然受到身在其中的环境与氛围的影响。高校加强大学生民主观教育,必须着力营造民主的环境和氛围,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在教学中自觉形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高校相关教职员工努力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公平合理的校园民主环境,从而从正面影响大学生的民主认知,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主观念。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培育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延续和发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实现和贯彻好这一举措,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确立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体系,抵御不良民主思潮影响;加强社会民主环境的建设或者说客观条件的建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民主环境,鼓励学生个人参与校园民主活动,培育正确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民主观。通过树立科学的合理的社会主义民主理念、民主思想,营造良好的浓厚的社会主义民主氛围,将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培育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民主价值观、民主思维方式、民主行为方式的大学生,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共中央宣传部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人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4]房宁.民主的普适性与特殊性问题[J].理论前沿,2007,(13).

[5]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赵建平.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基本维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与优势[J].求是,2010,(6).

[9]刘作翔.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J].求是,2003,(12).

作者:翟羽佳 冯振业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确立论文 篇3: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法律思考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亟赖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而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依法促进和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到体制更新、机制转换、范围扩展、内涵加深以及法制保障等众多层次、众多方面。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踏步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

历史悠久的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封建文化中的人治主义、皇权至上、宗法等级、专制独裁与当代民主政治内涵的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完全背道而驰。这种封建文化传统历经数千年的陈陈相因、绵延传递,业已深入社会生活与人们灵魂的深处,浸染腐蚀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功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摧枯拉朽般推倒了“三座大山”的政治统治,但是,要彻底扫荡封建文化的遗毒,要在封建文化的“母腹”内孕育出崭新的民主政治体制,形成强劲有力的民主政治机制,并以民主法治予以保障,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历史业已证明以“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不但难奏彻底扫荡封建余毒之效,还往往欲速不达,甚至差点摧垮人民的红色江山,而在这个似进实退的过程中,封建文化的遗毒反而逆势而上,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猖獗、更为恶劣了。

当然,渐进与缓慢不是同义语。为人民利益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计,尤其是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的大时代中,一定是“不进则退”,甚至“进的慢也是退”。因此,仍然需要抱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奋斗,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这就必须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扩大公民政治的有序参与,即是其重要的一环。

以民主政治的全面确立并在实际生活中发生决定性作用为目的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涉及现有体制的更新,现有政治运作机制的转换,宪法与法律业已规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扩大,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拓展以及权力运作、责权利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内涵的加深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权力扩大、范围拓展、渠道通畅、作用日显、效果日加,才能取得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才能完成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任务。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前提是,确立社会法治理念。这是社会主义阶段公民政治参与的本质性要求,也是公民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

2006年4月党中央首次提出了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从此以后,各地法律实践部门在讲到法治理念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看作是政法战线上的事情。这当然不错,但能不能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事情还是全民的事情,与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也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必须从政法战线推向全民,把“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观念教育,深入到全体公民中去,使公民政治参与能够在这些理念的支配下有序推进。例如,通常对于“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理解,只是针对行政机关或者政党工作者。其实,另一方面,行政相对人是否按照这些理念来观察、检查、监督、褒贬有关国家机关和它的工作人员也很重要。“参与”的主体是人,是公民;“参与”的内容包括对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的观察、检查、监督、褒贬。用什么来观察、检查、监督、褒贬?要求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如何区分是非对错等等,都必须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来回答与实践。同时,“参与”是有原则、有方向、有目标的,“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些理念就特别重要,而且是根本性的。如果不是这样,全凭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就会适得其反。

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涵“公平正义”关系尤为密切。这是因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取向,当然也是公民的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要求。”公民政治参与当然也要坚持为最广大人民谋取根本利益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从人类历史发展经验来看,社会的主流价值决定着社会的文明走向和发展方向。在一个利益需求多种多样的13亿人口的大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决不能迷失方向,偏离正确、科学的价值选择,不能有违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

公民的政治参与要坚持从“以人为本”出发。“以人为本”要回答“以什么人为本”、“宜以人的什么为本”以及“如何将人的需要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与“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息息相关。例如,“以人的什么为本”的正确答案,首先应计及“必须以人的共同需要为本”、“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本”等等。这些,都是“参与政治”的“公民”所应当牢记与付诸实践的。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是杜绝社会不公的重要举措。社会不公形态各异,主要包括起点不公,机会不公,规则不公和结果不公等。这样,“参与政治”的公民,就要懂得在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如何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是一个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互动过程。必须在学习与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同时又必须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努力学习与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二者的互动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的互动,可从二者的互相依存出发,关注互相制约,朝相互促进、相互保障方向发展,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反之,恶性的互动,必致两败俱伤。但思想的指导与引领是特别重要的,从来未有思想指导失误而行为措施有效、结果令人欣然满意的事情发生。因此,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之时,就应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与确立问题。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需要法律的促进与保障。

这里的“公民”是一个宪法学概念。包括任何一个具有一国国籍,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自然人。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国法律制度的不同,公民的资格情况可能了不相同或有这样那样的差异。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第33条)跟据我国《国籍法》的规定,我国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国籍,不承认双重国籍;并具体规定,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但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这些,都与确认其“公民”身份直接相关。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出国人数激增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发展,因此,对有特定法律含义的“公民”概念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参与”,就应精斟细酌、科学确认,然后才可能确定如何“促进”与“保障”。

这里的“政治”是一个政治学概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的内涵是不同的。公民参与什么“政治”及有关“政治”的本质、形态、内涵、外延以及它的结构、价值取向等等,与其他社会上层建筑如法律制度、社会思想、政党制度等的关系都要认真了解,确切把握。特别要注意的是某一时期的“政治”的传承关系,尤其是既往的“政治”状况。因为“政治”涉及国家的治理,事关大局,“政治”举措大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更不能掉以轻心,疏于应对之策。公民既要参与“政治”,就必须对有关“政治”的方方面面过细地研究,采取恰当的既有利社会向前发展,又有利社会稳定的态度与措施。

这里的“扩大参与”,有参与政治的哪些环节、哪些层次,涉足哪些内容,如何“参与”,采取何种方式“扩大”以及一定时期内“扩大”到什么程度等等问题。

既然是事关“公民”、“政治”、“参与”和“扩大”的法律促进措施与法律保障措施,就应经过适当的程序,以立法形式予以肯定,也就是,使之成为“有序”的过程,而不是“无序”。“无序”,很容易导致混乱,对社会稳定不利,对民主政治建设更是有害。有关法律促进与保障措施,应当有的放矢地针对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例如,广大群众议论较多的公民权利保障问题,就应成为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选举权不能流为盲选权,如今,公民基本上对选举不感兴趣,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且,选举人一定程度上对被选举人不太了解,或者了解甚少,这对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是非常不利的。听证代表不能流为被代表;知情权不能流为只知网情权;表达权不能流为代表达权;监督权不能流为被监督权。这些,我认为都要采取适当的法律措施加以改进。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国内外许多个场合明确地谈了他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得到了理论界比较热烈的呼应。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发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为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在当前,中央已明确发出要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否则会亡党亡国的情况下,“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应该出一些比较新的思路。例如,现在信访已经成为国人议论纷纷的大问题。如何改进信访工作,使之既能解决访民的实际问题,又能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维护社会稳定,就应成为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议题。又如,与公民政治参与直接相关的人大代表的专职还是兼职问题,同样为社会各界所热切关心。许多人认为,既然选的是“人大代表 ”就意味着不仅仅代表单位,而是代表某一范围内的全体人民,在单位了解的情况反映不了整体的情况;如果人大代表兼职成为常态,连他们都无法全面地参与政治,又何来“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再如,政协制度与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那么就应该有基本的物质保障,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如果某个机构的经费紧张,怎么可能很好的开展活动、取得成效?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可以讨论的。最近有一个省的人大常委会表彰了一批人大代表,这在理念上来说完全是不对的,人大常委会是由人大代表选出来的,是受代表监督的,只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下可以有表彰,并且人大代表履职情况较好,这是他应尽的职责,不应该受表彰。应当将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向选民报告,让选民来评判人大代表的功过是非。诸如此类涉及“政治参与”的问题还很多。在中央明确发出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往前推进的情况下,能不能再深入一步思考、研究、落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作者:倪正茂

上一篇:审计风险的注册会计师论文下一篇:社会价值内涵中的民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