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25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新形势变化,在批判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论文 篇1:

析论新时期我国科学发展的动力体系

摘要:新时期推动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各种因素总和构成了科学发展的动力体系。概言之,科学发展的动力体系主要包括:当前主要社会矛盾、党的执政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促动以及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内外动力的统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动力体系;驱动力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对促进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动力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发展的动力体系就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起驱动作用的各因素总和。科学发展的动力体系,即对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起驱动作用的各种因素总和,主要是指驱动力,此外还涉及驱动力的运行背景和机制。本文将以科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重点,概析一下新时期促进我国科学发展的动力体系。

一、谋求解决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各领域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导致不少亟待解决问题和矛盾,这就促使了科学发展理念的产生。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矛盾的努力成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谋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利益驱动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科学发展的主动力。社会利益驱动力的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和保障各种利益的实现。近年来,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的主动力。

2.科技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源动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尤其是当代最新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科学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从目前来说,重视新型技术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基本前提。可以说,科技的发展进步,是我国科学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动力之源。此外,科学发展的本身就体现了科学理念,脱离实体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强调科学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3.改革与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加速器。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都是引领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性的改革也就成为加速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改革和创新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因为改革和创新促进了中国的迅猛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大胆解放思想,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改革和创新。

4.统筹与协同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整合制衡力。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最终作用方式呈现整体的合力方式[2]。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我国社会发展的“五个统筹”,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它要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全面发展,以形成科学发展的整合力量。科学发展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模式,不仅有经济发展,而且要求政治、文化、社会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更需要统筹整合和协同制衡。全局统筹和协同驱动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整合力和制衡力。

二、党的执政责任是科学发展的政治驱动力

当前,党执政责任主要有理论创新的责任、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责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责任。这三个方面的执政责任的核心是推动发展,进一步讲就是推动科学发展。

1.推动科学发展是党必须承担的执政责任和使命。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们党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强化对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良性运行的责任意识,终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确立为我们党的执政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已经将推动科学发展作为了自己的执政责任和历史使命。

2.科学发展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需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在经济基础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建设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物质文明,使国家富强起来,必须依靠科学发展之路来实现;在政治基础上,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由此形成的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保障;在文化基础上,发展先进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纲领作用、精神方面的塑造作用和引导作用;在群众基础上,要认识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价值属性,科学发展的进程就是党不断巩固群众基础、增强执政合法性的进程。

3.科学发展观所塑造的政治价值促进了党的执政系统对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为我们党执政确立了现代执政党所必须拥有的政治价值观,为我们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观、绿色执政观、统筹协同执政观、责任执政观,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与执政兴国的政治理念[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执政主体政治责任感的体现,具有新时期执政主体的政治价值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将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驱动力

党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结,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1.马克思主义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要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源泉。

2.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凝聚人心、导引方向的强大精神动力。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团结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又是推动和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过去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和成就靠的就是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当前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要靠理想和信念。在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理想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空前的精神动员作用,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维系全国人民为实现科学发展而共同努力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实现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需要这种精神力量来推动和激励,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奋斗。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时代动力。时代精神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已经融为一体,改革和创新引领时代进步和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中国的发展同样需要改革和创新,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紧跟时代、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是我国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动力根植于我们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过去落伍于时代而挨打所进行的深刻反思。

5.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为科学发展提供道德支撑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为本质特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支撑和保障。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本质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气的一面旗帜,它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了一个健康、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科学发展内外动力统一于改革开放

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动力是内外动力共同的作用。当代中国走向科学发展,内生动力是根本,最大的特征是改革;外生动力也极为重要和必须,借助于外生动力唯一的途径是开放。推进科学发展必须内外两个动力借用好、协调好。实现这一状态的途径就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强调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的实施离不开环境的开放性。我们应当把科学发展的动力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在更广阔的时空视野,多视角、全方位看待科学发展的动力体系,从而在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上形成对发展动态性和复杂性的战略意识,充分利用好当今世界的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和发展规则。改革和开放将中国走向科学发展的内外动力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同时也证明了科学发展的动力体系具有内生动力与开放动力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赵科天.论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形态与科学发展动力机制[J].理论导刊,2006,(3):43-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3]方世南.从科学发展的政治价值看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蕴[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4):41-44.(责任编辑/李璐瑶)

作者:李 伟

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论文 篇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意义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新形势变化,在批判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生命线;时代意义

一、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这就是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形成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精神动力。但是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资产阶级以此为思想武器赢得了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为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兴起和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代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致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检验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及国家核心利益的观念体系,它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种富有时代特征、人文内涵、中国特色和普遍认同的崭新的现代价值体系,它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结论,是我党最新理论成果。它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凝聚力量、科学发展的理论武器

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但面对的挑战也十分严峻。机遇大于挑战,但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清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头十分强劲。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生活、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我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发展环境,面对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我党正视这些挑战,积极并有针对性予以应付。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的制度和要求相适应,必然需要一个主导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明确的界定和科学阐释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坚决不能动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整合力和号召力,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成为我们凝聚力量、科学发展的理论武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发展目的、制度体系、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业,需要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为其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的共同理想为其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的荣辱观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指明了根本前进方向,即富强、民主、文明和社会和谐。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一种更加科学的认识框架之中,置于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状态和科学文明的价值取向之中,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上的神秘性、盲目性。它不但具有理想的感召力,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议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 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不仅是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行为建设。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 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长期起作用,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个价值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必须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从价值评价向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从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转化,使价值评价机制转化为人的行为机制。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

每一种新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才能最终达到完备,逐步社会化、大众化,并真正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即成为帕斯卡尔所言的“第二天性”[2]。因此,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按照“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3],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并以此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价值体系,它首先应该在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就是先进的价值示范,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证明。价值示范的社会导向作用,比起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作用,更有说服力,教化效果更明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行为建设。建设社会主我核心价值体系的成败关键在核心力量的践行和引领。中共拥有7000多万党员,数百万党员干部,只有这个巨大的“核心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才能取得建设实效。要通过社会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使价值示范与价值规范吻合。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表率;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理想的表率;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表率 ;做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率。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实践,是通过转变领导干部作风搞好价值示范的有力举措。这将有力地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示范和良好教材,带动全党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永利,李建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2.

[2]杨庆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6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丰军

作者:邓 丽

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论文 篇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

[摘要]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潜能和优势,解放和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生产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发展新阶段的新关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激发提升西部地区的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能力,既是西部地区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现实要求,也是西部地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西部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文化 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10年的实践证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期,输入式的扶贫式开发对于西部地区的奠基性工程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进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解放和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生产力,激发提升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新的关键。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是西部地区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现实要求

民族文化作为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内在因素,一方面,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及与之相应的自然经济等的长期影响,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所呈现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等文化形态,整体而言,仍然表现为一种具有鲜明农业文明特征的“农耕文化”。相对于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基于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的“农耕文化”是一种崇古的经验型文化。在经济、文化等全球交往的今天,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而非开放性、依赖性而非独立性、凝固性而非流动性、保守性而非进取性等特征。

由于民族文化交往方式的封闭性、价值取向的依赖性、发展演化的凝固性、整体特征的保守性,“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它们使人屈服于外界环境,而不是把人提高为环境的主宰;它们把自动发展的社会状态变成了一成不变的自然命运,因而造成了对自然的野蛮的崇拜”,从身为自然主宰的人变成了自然的奴隶。从这一意义上说,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以一种“历史的惰性力”(恩格斯语)的方式制约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科学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的阶段纵深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作为西部地区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是哪一个人想扔掉就可以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而,要想合理地改造西部,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科学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就必须而且也只有从民族文化中去发现西部、认识西部,激活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的积极力量,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引作用。

总结建国后西部地区曾有过的两次大建设:一次是50年代,前苏联援建156个项目时,有些重大项目建在两部地区;另一次是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无论从资金的投入,还是从科技含量等方面来看,其水平和力度都是相当可观的。然而,这两次大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究其深层根源,在于作为西部地区内在动力和价值导引的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完全启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表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开发民族文化潜能,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是西部地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至少包含两对基本关系:即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两对关系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大开发的成败。作为西部地区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现实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自觉践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亦是西部地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有助于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关系。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西部地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害地区,搞好西部地区特别是长江、黄河源头和上游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可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大开发的重要前提。没有开发,则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没有保护,则必遭毁损。开发,是开发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保护,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基本样态。因而,需要站在民族存亡与发展的高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正确处理好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西部新文化,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有助于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民族文化是西部地区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作为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内在因素,不仅是各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各民族存续和发展的血液。因而,在开发和保护的基础上。还需推进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只有保护而没有传承,民族文化就会固化为静止的“死”的存在。众所周知,各民族之所以成为她自身而不是别的民族,各民族之所以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当今时代显现其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存在。但是,传承又并不只是传统标准的简单传递。完全以传统为标准就不会有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就很难保证西部大开发在科学发展这一新的阶段和新的方向上获得新的动力。从价值导引的角度来说,开辟新的道路需要新的价值观念来引领,新的价值观念可以超越旧的价值观念的视界,在批判旧的价值观念的

过程中发现新的方向,以新的价值理解表达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这就意味着,在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两个大局”构想的实践中,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民族文化,用新的价值标准和文化方向改进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为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源动力。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是西部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率下的大开发,是在实践“两个大局”的构想中实现先富到共富的大开发。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境内外一些不怀好心者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幌子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极力宣扬资本主义腐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炒作所谓“新疆问题”、“西藏问题”,煽动极端民族、宗教情绪,破坏民族团结。如果对西部地区的文化挑战与政治阴谋相结合,则必将对西部地区构成严重威胁,不仅威胁到西部地区的文化安全,而且威胁到西部地区的政治稳定及国家安全,削弱西部地区及国家的凝聚力。因而,在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侵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不仅如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而且有利于实现西部大开发科学发展新阶段主体文化和亚文化的和谐。众所周知,相对于东部或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亚文化与国家主体文化的差异是较明显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既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开发、保护、传承和创新的需要,更有助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历史实践证明,西部地区各民族的精神交往和文化发展总是由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来维系的,正是在民族精神的大家园中,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得以“和而不同”地和谐存在、延续和发展。

可见,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才能有效应对新形势下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大开发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弘扬西部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才能建设西部地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证西部地区的思想道德与社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西部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责任编辑:郭渐翔

作者:李金和

上一篇:我国现行反腐法律法规论文下一篇:失业财税政策解决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