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的能源审计论文

2022-04-15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的节能目标任务是“万元GDP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5%”;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6%”。围绕这两个任务,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性文件,为有效推动全区节能减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队伍建设的能源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队伍建设的能源审计论文 篇1: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宣传工作部署,坚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突出重点,创新形式,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氛围,为全面完成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打赢“十二五”节能减排持久战和攻坚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

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节能宣传工作。“十一五”伊始,刚刚颁布实施的《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即对节能宣传工作做出规定,要求要加强节能宣传和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并将每年的6月份确定为全省的“节能宣传月”。为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印发了《河南省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家庭行动、社区和宾馆饭店及商场行动、企业行动、青少年和学校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科普行动、军营行动、媒体行动等8个专题宣传方案。

二、突出重点,形式多样

一是注重传统宣传方式。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纸等主流传统新闻媒体的主力军作用,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各大媒体,通过制作专题、设置专栏等形式,在重要时段和主要版面,加大了宣传力度。同时,坚持面对面、点对点的传统宣传方式,开展集中宣传。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张贴节能宣传画15万套,免费发放节能知识手册8万册,展出节能展板1万余块,组织大型节能产品博览会5次,参展企业累计达到1000余家,参观人数近60万人次。

二是注重创新宣传形式。2008年,全省印制10万本《节能减排,我行动》漫画口袋书,在全省节能宣传月期间正式发布。口袋书以动漫的形式宣传节能减排,形式新颖,生动风趣,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易于传播,在全国首创以动漫形式宣传节能减排工作。口袋书的发行,特别是两位主管副省长分别成为全省节能和减排工作的卡通形象宣传大使,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好评,使原本严肃的节能减排宣传工作变得轻松、活泼。发挥网络媒体便捷、高效优势,设立河南省循环经济网和河南省节能监察网。

三是注重动员全员参与。在全省公共机构中组织开展了能源紧缺体验活动,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参与,每年的活动日,省领导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方式出行,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根据统计数据,仅2010年活动当日,全省参与节能体验的公共机构达4.5万家,人数520万人,停驶公车约9万辆,节约用电约400万度、节水约25万吨、节油约90万升。各级工会组织深入开展了全省重点企业比管理创新、比技术进步、比职工行动,降能耗、降排放的“三比两降”活动,加强了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了以“四个一”(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实践和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强化了青少年的节能减排实践。社区、宾馆、饭店、商场、企业、军营等,也都结合自身的节能减排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

三、重在平时,相互促进

坚持“在工作中宣传,在宣传中工作”,将日常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重要的阵地,宣传节能减排政策,普及节能减排知识,使宣传工作常态化、长期化。如在节能监察工作中,各级节能监察监测机构除了开展正常的工作外,还积极向用能单位宣传国家和省节能法律法规,传播节能信息;在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过程中,开设网上申购平台,组织开展了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暨“百千万节能行动”绿照工程大型活动启动仪式,进行现场集中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免费节能诊断、服务企业发展”活动,委托节能监察监测机构,对企业进行免费的节能检测或能源审计,帮助企业挖掘节能潜力等。

下一步,全省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节能减排先进理念,普及节能减排知识,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张维宁

队伍建设的能源审计论文 篇2:

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并行 政府引领与重点领域齐抓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的节能目标任务是“万元GDP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5%”;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6%”。

围绕这两个任务,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性文件,为有效推动全区节能减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把节能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评价考核制度,强化部门联动,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设备及工艺;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和民用以及公共机构领域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碳,推进节能减碳项目建设,强化重点企业监管;抓好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狠抓宣传教育,强化监管服务职能,全区节能减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2012年底,我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7.7%,超出“十二五”节能进度目标9.4个百分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下降8.867%,超出进度目标13个百分点。在2012年度节能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试评价中,被国务院考核组初步确定“超额完成”和“优秀”等级,两项均达到考核最高等级。今年,我区结合实际,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3.2%、温室气体下降3.43%”的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我区GDP预计增长9%,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预计为5.5%,按照统计局能源消费与用电量增速指标核算要求,我区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必须控制在10.5%以内。据统计,一季度,我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9.83%,单位GDP能耗下降4.87%,而1-6月份,用电量为921.68亿千瓦时,增速为6.9%,比一季度下降2.93个百分点,全年用电量增速继续控制在预警线内。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工业能耗增速和比重比一季度略有上升。上半年,从全区情况看,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39%,超过单位GDP能耗下降3.2%的年度节能目标,总体形势较为乐观,节能降耗进展顺利。但是,从各盟市情况看,进展不平衡。通辽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能耗分别下降1.21%、1.38%、2.11%,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和进度目标,节能形势不容乐观。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碳面临的形势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和节能减碳形势看

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经济增长是按照年均7%的速度确定节能约束性指标的,而去年以来,我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7%,给节能减碳带来了巨大压力。三月份,国家下达了“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与用电量控制目标,将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还要全力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另外,国家今年已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任务列入省级政府的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完成节能减碳任务的压力很大。

(二)从我区的产业结构看

我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由2005年的5.67吨标准煤/万元降到目前的2.8吨标准煤/万元,效率提高了近一倍,但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消费总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57%左右;而六大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2%左右,工业重型化结构仍然突出。经过前几年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节能监管,常规的节能手段早已付诸实施,节能挖潜的空间越来越小,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结构性节能非常困难。

(三)从社会发展进程看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型公共设施条件和标准进一步提高,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耗能设备大量进入家庭,公共建筑耗能、生活用能将大幅度上升。我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能源消耗强度较大,粗放的发展方式仍未改变,这些都将推动能源消耗刚性增长,完成节能减碳任务更加艰巨。

(四)从目前国内环保形势看

我区被列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环保部与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左右。大气污染治理已成为当前节能减排的最大着力点,也将是环保攻坚战的最大阵地。

二、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自治区一些地方和企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能正确处理节能减碳和发展的关系,对节能减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减碳工作未能全部落实到位。

(二)基础能力建设薄弱

我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课题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不健全、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大部分盟市还没有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配置专门工作人员,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要求。同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研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低碳试点还缺少相应的经费支撑。在国家节能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组对自治区政府的考核中,我区因未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职管理机构和未安排专项资金,而扣减了较多分数。

(三)国家节能考核统计方法问题

按现行的能源统计法,除煤制油项目将原料煤扣除外,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项目的原料煤消耗均纳入能源消耗统计范围,将由此产生的能耗和排放大部分计入我区能源消费总量内,使我区能源统计数据中的能耗总量不断上升,不利于能源输出地和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建设。

三、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碳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坚持能耗强度约束,更加注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在继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能源消耗的同时,探索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制度,对于用能量大、增长快、单位能耗产出效益低的高耗能行业和重点项目,以及能耗总量大、增长快的盟市要加大能耗总量控制力度。

(二)坚持以结构调整为根本,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强化节能监管

继续把结构节能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治本之策,通过控制高耗能产业进入和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压力;充分发挥总量控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中的作用,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碳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用能单位管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坚持以政府引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开展

加强和改善各级政府对节能减碳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目标分解考核等;发展节能减碳服务产业,为企业节能减碳开辟新的途径;注重运用价格手段,引导企业自觉节能减碳;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约束企业主动节能减碳。

(四)坚持以工业领域为重点,更加注重多领域、全社会节能减碳

在继续做好工业领域节能减碳工作的同时,强化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建设。要在居民生活、中小企业等相对薄弱领域也有所突破,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能减碳。

四、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碳五项重点工作

(一)实施能耗总量增量“双控制”,强化二氧化碳目标责任考核

按照国家要求,根据各主要用能行业、各盟市的发展规划和节能减碳潜力,把总量控制和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等指标均作为考核约束性指标。加强节能减碳工作进展情况的监控,定期公布各盟市节能减碳指标完成情况。切实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组织好对各盟市、重点企业的评价考核,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同时要加强研究在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国家对省级政府进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考核的形势下,我区如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确保节能与控制温室气体工作深入开展。

(二)严控能源消费强度,挖掘节能减碳潜力

一方面,在存量上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实行严格的差别电价;对能耗超过限额标准的行业,坚决实施惩罚性电价,促使高耗能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效水平。另一方面,在增量上坚持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过快增长。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项目准入条件,新建项目主要产品能耗不得超过全区能耗平均水平,重点建设项目能耗要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同时在项目选择上,更加注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项目的引进。第三是深入推进能源审计,根据能源审计中发现的节能潜力,推出一批技改项目,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途径,实施节能改造。

(三)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实现节能减碳新突破

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情况,帮助企业建立和推行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好预警机制的作用。选择能源消耗多、节能潜力大的主要产品制定出台地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研究制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星级饭店、商业设施等合理用能指南。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倒逼作用,推动用能单位向先进性标准迈进。对中小企业提供节能减碳专项指导和服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利用资源

围绕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和《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承载核心,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统筹协调,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建设,搞好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工作。加快实施10项重点工程,打造7个工业循环经济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5%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建设。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0-2020年)》,提出目标任务、明确部门分工。

(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措施。二是加强节能监测、考核、统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能源和控制温室气体统计平台、核算体系、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完善统计方法和手段,尽快建立起能够反映地区真实能耗水平、有利于节能降碳的考核评价体系。三是充分发挥我区 “碳源大区”优势,加强基础性工作研究,加强林业碳汇交易领域的制度、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专业化中介机构,积极探索开展节能量、碳减排等市场交易机制,推动我区低碳经济发展。四是健全能效标识制度和推广利用机制,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完善节能减碳监察执法机制。五是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按照国家节能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细则有关要求,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关专项资金得到相应解决。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队伍建设的能源审计论文 篇3:

浅议审计信息化与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

[摘 要] 审计信息化与信息化审计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审计信息化是一个将审计与信息技术有效集成并使之服务于审计的系统化过程,是实施信息化审计的前置条件,而信息化审计则是在审计与信息技术有效集成形成作业平台后实施审计管理的过程,但无论审计信息化还是信息化审计,都必须有人才支撑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21

[中圖分类号] F232;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

随着国家监管机构及企业控制风险、强化监督与管理的步伐,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使内部审计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内部控制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能源审计等多种新类型审计应运而生,企业对审计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近二三十年来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审计信息化也逐渐成为必然的趋势。

以传统的财务为导向的审计和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早,这一方面的审计信息化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如国家审计署规划实施的“金审工程”。此外,一些大型企业也在审计信息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但总体来说,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步伐是相对滞后的,信息化审计也就无法得以有效开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 对审计信息化的理解

相关书籍、网络对审计信息化的定义也不尽准确,基本还是停留在财务导向审计基础之上的概念。内部审计人员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编辑一些记录文件也远称不上审计信息化,通过研究开发自己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我们对审计信息化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审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需要将优秀的审计经验、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标准与计算机系统高度集成形成信息化管理平台,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审计决策、审计方法与标准的选择、执行及审计成果利用实现全过程的在线作业。这一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包含各种功能框架,还应包含预置在内的审计方法、审计标准、知识库等审计应用数据库。在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只是被动等待与接受,应该与计算机系统开发人员一起探讨、研究形成符合审计实际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

2 审计信息化和信息化审计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传统的手工审计因为效率低下、方法单一而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与传统的审计方式比较,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拥有并维持一支既熟悉审计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审计信息化建设之初,这支队伍应在继承、发扬既有审计理论、审计控制标准与方法的同时,转变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审计信息化初具规模或基本实现之后,这支队伍应在信息化审计实践中持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的同时,持续优化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水平。

3 审计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还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基础薄弱,审计信息化程度远不及其他领域的信息发展程度高,主要归咎于以下原因。

3.1 审计人力不足,基本素质、理论素养不足

长久以来,由于管理层对审计的认识不足,审计在企业内部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审计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生产或经营利益发生冲突时,常常会出现为保证生产或经营利益而牺牲审计监督职能的情形,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或配备的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媒体的急速反应以及公司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治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内部审计扮演监督者的角色,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预警,更要求其担当价值创造的职能,为管理层决策和企业安全运营提供服务。加之近些年来内部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与能力更显不足。

3.2 审计操作标准精细化程度不高,可操作性差

在传统手工审计体制下形成的审计规范中,关于审计质量标准、审计过程控制和审计方法的内容精细化程度先天不足,难以满足审计信息化要求,严重制约了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4 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两年来,结合本公司的审计业务,我们在审计规范、审计标准、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在审计信息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设计、开发了自己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审计实践。

从实质性地开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到成功投入使用,在领导的重视与积极推动下,我们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开发出了一套基本符合本公司业务需求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证明,要在企业里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并使之获得成功,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审计人员及系统开发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成功的关键。

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个没有终点的研究与应用过程,需要结合审计实践与审计研究持续优化,在借助系统实施审计作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拥有一支既要具有实战技能又要具有理论素养的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这样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充足的人力配备:由于内部审计已发展为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审计,审计对象的多元化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配置审计人员时,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数量、专业配置要与之承担的审计任务适应。 如果人力不足或专业配置不当而审计业务相对繁重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成年累月忙于应付审计项目而必将无暇顾及审计理论的研究。

(2)良好的实操技能: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信息化环境下熟练审计的实操技能,这是一种能够快速适应我们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并能熟练使用其进行审计作业的能力,包括审计业务与计算机使用能力2个方面的内容。

(3)持续改进的意识和先进的理论素养:我们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已初步建成,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需要对其功能进行持续优化、完善并根据需要增加其他业务功能。在这种环境下,审计人员不能只是作被动的审计执行人,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素养以优化系统中驻留的审计标准与审计方法,并持续优化系统,让我们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更符合审计业务需要。

作者:杨俊德

上一篇:农村宅基地法律制度论文下一篇:胚胎实验中项目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