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论文

2022-04-16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加快绿色发展,必须建立绿色生产,并且注重政策导向,针对日照市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实现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问题、产业发展导向上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运行,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严抓工程节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论文 篇1:

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力争降低30%;松花江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2.5万吨,比2005年削减14.4%的总目标,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大了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全省能源生产消耗现状及节能工作情况

(一)能源生产现状

吉林省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4亿吨,占全国储量的0.46%;石油储量为40亿吨,占全国的4.79%;天然气储量为135.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15%; 2005年全省能源生产量为2597万吨标准煤(煤、石油、天然气按照标准统一折算成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2584万吨,原油产量608万吨,天然气产量2.85亿立方米。发电量433亿千瓦时(其中水电78.4亿千瓦时,风电0.6亿千瓦时)。

(二)能源消耗现状

吉林省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899万吨标煤,其中原煤6458万吨,原油968万吨,天然气5.92亿立方米。电力378亿千瓦时。扣除本省生产量,调入3302万吨标煤,一次能源自给率为44%。

从2005年能源平衡情况看,一产能耗量179.8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3.1%;二产能耗量4403.35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74.7%;三产能耗量769.84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13.1%;城乡居民消费能耗量536.67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9.1%。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1.65吨标煤,比国家平均水平(1.22吨标煤)高35%。吉林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单位产品能耗较高,全省范围内年综合能耗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300余户,而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冶金、石化、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用能始终保持在全部能耗的70%以上,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用能量为380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1.3%。

(三)节能工作情况

吉林省面临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节约能源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事关未来发展重要的战略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

吉林省为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2006年6月,成立了吉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工作,研究解决节约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强化宏观指导

为了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省发改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经省政府同意,编制并下发了《吉林省节能“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吉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转发了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

3、调整产业结构

经有关专家测算,结构节能贡献率约占60%-70%,技术节能贡献率约占30%-40%。近几年,吉林省注重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经济、行政和法规手段,有步骤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两年来,全省累计关停“十五小”企业70家。

积极发展服务业。2006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GDP比重达到39.5%。据测算,服务业占GDP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能耗就会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4、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用民用、政府机构作为节能工作的六大重点领域,是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深化工业节能。积极引进和推广节能技术,重点抓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示范项目。2006年吉林省共实施了大石头林业局林产工业节能热源改造、辽源金刚水泥低温余热利用、吉林铁合金锅炉改造等10个节能示范重点工程,总投资29亿元。强化企业内部用能管理,完善制度。督促各重点耗能企业成立专门的节能管理部门,由企业主管领导担任部门领导,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节能管理办法,从点滴做起,把节能任务分解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节能。积极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对全省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中的23户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状况,进行能源审计、跟踪、指导、监督,规范用能器具、完善考核制度。

二是加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比例显著提高,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应用步伐加快,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达400多家,比2000年初的100余家增加了300多家;新型墙体材料品种增加了一倍,总品种已达30余种。

推动城市锅炉房集中改造和区域热电联产。实施了集安仁隆房地产公司集中供热改造,双阳区城市集中供热锅炉改造等工程,新增供热面积616万平方米,取消小烟囱232座,节约标煤16万吨。

三是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省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鼓励公交优先。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效能,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快淘汰高能耗、污染重的老旧运输工具,两年来共淘汰老旧汽车2.47万辆。

四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有能效标识的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在交通道路及隧道照明上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

五是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农作物秸杆气化集中供应系统等,共推广农用沼气池5710户,省柴灶300余万个。

六是推动政府机构节能。重点抓好政府机构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2006年省直机关办公楼更换节能照明灯具1786套,共计减少55197瓦。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加强办公信息化建设,实施节能采购,稳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

5、加强节能监督管理

2006年初,省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节约能源工作实施方案》,省政府批转执行。为使节能方案顺利实施,一是制定标准,先后组织制定了《部分主要产品、设备能源消耗定额》、《企业能源审计方法》和《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的量化管理与节能评价管理办法》等地方标准,通过节能量化工程建设,推动节能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组织开展了能源审计试点。对省内煤炭、石油、电力、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等7个行业14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试点工作。通过能源审计,分析现状,查找问题,对企业实际能耗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挖掘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为以后节能审计工作的全面铺开打好基础,并为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依据。三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全省“十一五”节能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四是制定了《吉林省GDP能耗指标考核工作方案》,对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向国家上报的GDP能耗指标(公报指标)由省统计局、省发改委负责;机械、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食品、医药等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经委会同省煤炭局、省电力局和有关行业协会负责;新建住宅、公共建筑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建设厅、质监局负责考核;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交通厅、建设厅、农委负责;农村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农委负责;商业及饮食服务业、民用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商务厅、建设厅、质监局负责。

6、加强项目源头管理

省发改委出台了《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审查办法》,要求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研报告中增加节能篇章,年综合能耗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以及需报国家和省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篇章须经有资质的部门进行评审。

7、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到2006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总量425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量的37.7%。其中小水电60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9.6万吨;风电装机30万千瓦时,完成发电量2.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0.36万吨;2007年将投产2家秸秆发电厂,装机容量共计10万千瓦时,发电量2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7.4万吨。

8、加大节能培训和宣传力度

确保将节能减排落到实处,提高各级干部业务素质是关键。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相继开展了节能培训和节能统计培训工作。在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节能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节能政策法规、节能常识和节能产品等,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二、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减排工作情况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

200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0D)排放量40.68万吨,比2004年增加11.1%。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6.13万吨,占总排放量的40%;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55万吨,占总排放量的60%;2005年,全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38.23万吨,比2004年增加34.2%。其中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0.78万吨,占总排放量的80%;生活及其他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45万吨,占总排放量的20%。

吉林省境内松花江水系共监测的7条河流的26个监测断面,水质呈中度污染。

吉林省境内辽河水系共监测4条河流的14个监测断面,水质较差,属于重度污染。

全省仅有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能力133.9万吨/日。其中松花江流域建成城市污水厂5座,处理能力63.5万吨/日;辽河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厂5座,处理能力29万吨/日。

(二)减排工作情况

1、认真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吉林省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的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项目共计4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30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5个。其中工业污染防治项目总投资11.8亿元。目前已有32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并经省发改委批复。其中13个项目国家下达了国债项目复函。今年3月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吉林晨鸣纸业污水处理、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公司清洁生产、中油吉林石化公司点源治理及应急工程、中油吉林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改造等4个工程项目进行了现场评审,并已列入下一批国债项目投资计划。

2、积极推进《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落实

省发改委会同省环保局及辽河流域所涉市、县(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对《规划》中有关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进行了对接。拟列入规划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14个,总投资2.63亿元。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6个,总投资4.34亿元;区域污染防治项目12个,总投资3.37亿元。

3、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为深入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会同省环保局、科技厅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意见》,并会同环保部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开展污染防治。到目前,全省已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共31家,验收29家。从对已完成的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统计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提出的整改方案,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阶段性成果:推动企业投入整改项目(方案)投资13.5亿元,年节约标煤18万吨,节水930万吨,节电2. 4亿度;年削减工业废水排放382万吨、COD 321吨、固体废物14万吨、烟尘1.4万吨、二氧化硫1450吨;年获经济效益3.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全面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对主要江河污染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环境在线监测。两年来,共安装在线监测设备100台套。同时,督促松花江、辽河流域的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安装环境在线监测设备,控制能力可达到全省废水和废气污染排放总量的65%。室内装修环境监测工作得到加强。开展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监测工作,在15个县开展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域环境监测与评价。

5、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工作

为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配合全国人大、省人大等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工作情况、《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法》执行情况等执法检查工作。

全省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开局良好,但也存在对节能减排问题认识不到位,支持节能减排的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尚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不配套,节能减排投入不足,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工业企业用能设备相对落后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最为关键的一年,为确保完成全省节能减排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认识

吉林省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两个约束性指标均未完成,加大了后4年节能减排的工作难度。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当前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节能减排工作全局,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吉林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经济、行政和法规手段,有步骤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

“十一五”期间全省拟关停小火电机组142.7万千瓦,进行区域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改造,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110万平方米。关停一批小造纸、小糠醛等十五小企业。

积极发展服务业。认真落实《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产出效益高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在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的基础上,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的支持。

2、加快技术进步和企业节能减排改造

进一步推进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在去年实施的“十大工程”基础上,今年要实施好敦化林业局燃煤工业锅炉及江东区集中供热改造、珲春年产4亿块粉煤灰混凝土多孔砖、临江镁业集团还原炉改造及余热利用项目等一批节能示范重点工程,总投资20亿元,项目实施后年可节约标煤51.6万吨。

加快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安排工程实施进度,今年完成松花江流域10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和14个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并上报国家,争取国债资金更大的支持,计划开工建设20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14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积极争取《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尽早得到国家的批复。保证全省今年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年度指标内,国控断面出境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科研开发,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并消化吸收。组织先进、成熟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列入《节能设备(产品)目录》的终端用能设备(产品)。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

3、加强项目管理

严格执行《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审查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新建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对未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排放总量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对于没有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不予批复可研报告。

4、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管理

一是建立全省企业能源消耗监测体系。制定《吉林省工业企业能耗指标监测和审核办法》,科学评价全省工业企业能源利用等有关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利用工业企业能源统计网络平台,按季度在全省310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能耗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26户年综合能耗在18万吨以上标准煤重点能耗企业直报制度,实时监测重点企业能耗情况,并随时进行网上有关能源利用、节能技术改造等情况的快速调查。

二是继续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用能开展审计试点。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继续开展能源审计。

三是引进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体系,逐步由行政力量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工作的被动方式,转变成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主导、市场调节的节能新机制。

四是继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今年计划对12户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五是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的环保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测和检查,消除污染隐患。推进粮食深加工、钢铁、化工、火电、城市污水厂等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联网建设。开展“吉林省2007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在7月底前彻底淘汰1.7万吨/年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年底前淘汰3.4万吨/年以下化学草浆生产线,对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

5、加快完善能耗统计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

建立分行业、分地区的GDP能耗月度报表体系,并建立健全预测分析机制,为制定节能目标、节能优惠政策等提供依据。抓紧出台《部分主要产品、设备能源消耗定额》和《企业能源审计方法》地方标准,作为评价企业产品和设备能耗水平的参照标准,作为政府对企业考核的科学依据和企业自身考核的参照标准,改变企业“轻节能重生产”的现状。

6、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研究和制定优惠政策。对生产和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单位和项目给予鼓励。对生产或使用《节能产品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研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不同能源品种的价格,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对国家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依据《部分主要产品、设备能源消耗定额》和《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的量化管理与节能评价管理办法》,对企业进行能源消耗量和节能效果的量化评价。对能源消耗不合理、节能效果差的企业实行能源超限加价。

7、继续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生态省建设是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刚刚进入发展期。一是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环境容量;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三是普及提高生态文明,提高全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四是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8、搞好节能宣传周活动。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为“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利用各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省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宣传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三)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加大对节能减排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解决节能减排的资金问题,主要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

(四)制定节能减排奖惩机制

按照即将出台的《吉林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和《吉林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指标,对省直各部门、各地区人民政府进行年度节能评价和考核,对节能目标评价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和完成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并结合全省节能表彰活动进行表彰奖励;对于综合评价节能工作存在较大差距的地区,由省政府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各级政府要设立节能减排奖励专项资金,对在节能技术研究、推广和节能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地区要密切配合、步调一致、通力协作,认真履行职责,真抓实干,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本文作者为吉林省省长助理、省发改委主任)(责任编辑:云馨)

作者:王祖继

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论文 篇2: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加快绿色发展,必须建立绿色生产,并且注重政策导向,针对日照市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实现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问题、产业发展导向上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运行,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严抓工程节能。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着力推动环境质量提升是首先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生态环境是日照的特色品牌和重要软实力,我们要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把绿色增长、低碳发展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和核心任务;始终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发展战略,补好生态短板,放大生态优势,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互利共赢。一是要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全面推行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园区招商,坚决不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落后技术落后工艺落后装备的“三高三落后”项目。同时,把最严格的标准贯穿于项目审批、建设、生产的全过程,从源头上为生态减负。二是要坚决整治生态环保突出问题。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要不断探索完善执法监管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环保、林业、国土、水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采取专业队伍管理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常态化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形成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务实高效的执法监管体系,为发展生态经济保驾护航。通过宣传发动和管理引导,使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等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追求。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快对产业升级改造。

加强产业、能源低碳化发展

产业低碳化指:1、加强对电力、浆纸、粮油食品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2、通过资金引导机制激励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研发投入;3、通过市场机制、政策引导和保护水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开展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尽量做到“一水多用”;4、制定严格的低碳生产门槛,对现有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和节能评估,对不符合低碳生产标准的企业进行节能改造,以满足低碳标准。

加强能源低碳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严格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新建项目单位产品能耗需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积极推广低功率、高能效的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3)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充分利用园区内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冷却水;(5)对于离热电厂较近的企业或自备锅炉的大型企业,推荐冷凝水回用锅炉。

加强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低碳管理

低碳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水资源节约治理。对日照经开区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专业化、社会化,绿源废水处理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营,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建成投运日照市第三污水处理厂;(2)固体废物集中处理。一是建立完善垃圾收集及清运系统,二是分类建设回收系统,加强废物的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能力,三是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3)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针对开发区大气减排任务和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现状,加强开发区内源大气污染治理力度;(4)水污染治理工程。完善全区城市污水管网,建成区实行雨污分流;(5)水源地保护工程。2024年底前,完成傅疃河饮用水源地调整工程;(6)城市绿化及绿化环保建筑。广泛开展植四、深入推进结构节能。

低碳管理具体措施包括:(1)鼓励应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2)针对开发区大气、水、固废、生态存在的关键问题,采用工程、管理、技术等手段对污染进行集中整治;(3)制定相关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方案,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组织成立国内首家经过注册登记的生态企业协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共享;(5)通过废物在企业内部、行业之间、园区层面的交换代谢,实现园区废物最大资源化;(6)加强生活垃圾的收运与处置,严格执行废物回收制度。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组织实施《日照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构建“工业强市”战略体系,突出围绕“12+1”产业,制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8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27%,同比提高3.15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列17市第一位。钢铁行业积极调整转型,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年生产热轧、冷轧薄板328.6万吨,增长3.4倍,低附加值的钢筋、線材产量下降68.7%。

坚决遏制两高产业发展。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制度,严把节能审批关,从源头上严格控制“两高一资”新上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86.7%,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全社会、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1、1.21、4.0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的比重57.1%,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服务业等低耗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0.85%。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旅游富市”战略,日照市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投资100亿元的东方太阳城纳入“全省十大文化旅游项目”。2016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081.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全年完成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83亿吨,增长6.1%。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02.61万标箱,增长7.6%。2016年,日照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03.58亿元,增长8.9%,占GDP的44.6%,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新能源,风电、生物质、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1.78万千瓦,较上年多10.3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2.73%,占比较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发电量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2%。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取得较大突破,建成并网了3家大型光伏发电厂,城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较上年翻了一番。

严格抓好工程节能

扎实推进工业绿动力。推进工业绿动力工作,一是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建设生态日照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按照省方案结合日照实际,市政府印发了《日照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重点推进的5大项19小项的工作,任务目标落实到了区县和部门,并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扎实开展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推广专项行动。印发了行动方案,在完成省下达的落后燃煤锅炉淘汰任务的基础上,到2018年,推广应用4台高效煤粉锅炉,计2390蒸吨。其中,莒县丰源热电建设2×1165t/h超临界、变压运行高效环保煤粉锅炉项目,已关停33台燃煤锅炉,煤炭削减量(折标煤)12.04万吨。日照国岳热力2×30t/h高效煤粉锅炉已于今年5月份投产使用。三是燃煤锅炉提升改造进展顺利。制定实施了《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成立督察组,对各区县燃煤锅炉淘汰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推进了燃煤锅炉淘汰进度。四是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工作。严格落实《日照市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落实方案》,强化能评约束,确保所有新上燃煤项目执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政策,按时完成省下达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对华泰纸业热电联产项目煤炭减量替代方案进行了会商审查,对日钢集团2×300兆瓦热电联产工程煤炭减量替代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依托总投资96.9亿元的46个重点节能项目,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建立了项目月调度季通报制度,积极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实施《日照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有序推进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推广专项行动。2016年,全市99台燃煤小锅炉已全部淘汰完毕,总规模300蒸吨。五征集团投资4900万元,对厂内所有的21台锅炉实施“煤改气”,年实现节能量9200吨标准煤,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07.2吨、氮氧化物209.2吨、粉尘156吨。日照市玻璃行业率先启动窑炉零污染物排放,通过拆除玻璃窑炉废气排放高烟囱,拉开了以电代煤重大生态化改造提升工程的帷幕。实施爱心阳光工程,15家学校、4家敬老院及3家工业企业的太阳能集热系统项目通过验收,日供热水791.7吨,解决了2.2万名学生、病人和老年人的洗浴问题,为工业企业日供蒸汽160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打基础、找规律、抓规范、争一流”的思路,立足职能,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抓好园区循环化改造。着力抓好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提升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水平,加大对支撑项目的监管,定期调度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循环化改造如期推进。推进市北经济开发区等5个省级园区落实循环化改造方案,积极开展循环化改造;市北经济开发区今年又被推荐为国家绿色园区建设示范单位。推动岚山化工园区、莒县海右工业园、日照精品钢基地循环化改造,落实循环经济“三同时”。二是壮大循环经济企业群体。围绕冶金、电力、浆纸、木材、生化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8个重点行业,招引循环链接项目,培育示范企业,并专门下发通知对节能循环经济案例、模式进行总结征集,全市循环经济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全市工业固废实际利用量1100万吨,利用率99%。工业余热余压余气等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5.1万千瓦,2家生物质发电厂装机容量4.9万千瓦,年消耗70万余吨生物质燃料。日钢集团实现了高炉煤气全回收、污水零排放和废渣全资源化,达到了“三个”零排放。三是社会大循环更加畅通。建设了一批链接多产业、耦合多领域的循环经济工程:光大公司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平稳运行,每天处理垃圾700吨、发电20万度;装机1万千瓦的第二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在莒县建设。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市区餐厨废弃物处理体系,设立500个收集网点,每天收运餐厨垃圾30余吨。建设了中水回用管道设施,全市中水回用规模上升到每日14.5万立方米。对华能日照电厂发电机组实施热电联产改造,关停了市區所有小热电企业,集中供暖面积达到1145万平方米。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促进了社会大循环更加畅通,使垃圾、秸秆转变为清洁电力能源,中水被大规模深度利用,地沟油被收集加工成洗涤原料。

作为日照产业,绿色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全面倡导实施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绿色发展是我国当前必须秉承的新的发展理念,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只要赋予传统产业新内涵新动能,就能焕发无限生机。近年来,我们通过推动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从结构优化、动能转化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绿色发展这一新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文明美丽的海滨城市。

作者简介

迟玉华 山东省日照市委党校副教授

作者:迟玉华

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论文 篇3:

嘉兴市造纸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嘉兴市造纸行业整治提升工作进行总结,概述了造纸企业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整改成效,并对该次整治提升工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措施,以巩固整治成果。

关键词:嘉兴市;造纸行业;整治提升;节能环保;造纸企业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造纸产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明显加速,我国造纸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突显,亟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大环境下,浙江省于2013~2014年开展了造纸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淘汰了落后产能,规范了环保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造纸行业现状

据浙江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浙江省造纸工业规模以上企业365家,从业人员7.4万人,完成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660.5万吨。嘉兴市造纸行业共有企业46家,其中市属企业3家、南湖区6家、秀洲区1家、嘉善县14家、平湖市6家、海盐县8家、海宁市5家、桐乡市2家、嘉兴港区1家。

3 嘉兴市造纸行业整治提升

3.1 造纸行业整治提升来源

“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开展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整体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为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浙江省政府部门陆续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对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六大重点行业实施整治提升,促进其转型升级,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3.2 嘉兴市造纸行业整治提升工作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嘉兴市政府部门制定了具体的整治提升实施计划与总体方案,以“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为基本思路,开展了包括造纸行业在内的六大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嘉兴市以及下设的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以政府领导担任组长与副组长,各机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行业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监督整治工作与整治进度,并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与解决。

3.2.1 整治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类审批手续不全。审批手续缺失或者批建不一是造纸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近年来造纸行业相关的审批政策与其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市场压力逼迫下,造纸企业普遍出现擅自技改、扩建的现象,如提升门幅、车速以及提高制浆能力等,导致造纸企业中大多审批手续不全,如未进行环评审批及验收或建设内容与环评审批内容不一致,未进行安监、卫生、经信等部门审批等。

第二,清洁生产水平较低。造纸行业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节能减排任务重。然而,造纸企业中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较少,部分企业资源、能源单耗较高,水重复利用率较低,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较大。

第三,污染防治措施薄弱。废水方面,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雨污分流不彻底,生活污水进入雨水管排入内河。废气方面,主要表现为仍有个别企业未接入热网,且锅炉废气脱硫效率较低,另有部分企业污水站废气收集设施不到位。固废方面,泥沙、污泥填埋行为较多或者委托无资质单位处置,存在较大的环境隐患。

第四,生产管理水平偏低。大部分企业缺少专职或专业的环保管理人员,且企业主管人员环保意识较差,造成了生产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厂区内废纸堆场、泥沙堆场、杂质堆场等堆放杂乱,不同堆场之间无明显的分隔设施,也未对堆场区域初期雨污水进行收集;厂区地面杂物散落现象较为严重;生产设备、排水沟、物料转运过程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大多数企业无“三废”管理台账或台账不齐全,无相应环保管理制度。

第五,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大部分造纸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水平较低,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未进行安全评价,未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未定期举行风险事故应急演练,无事故应急池或应急池容积达不到要求,应急物资配备不够齐全,危化品储罐未按要求设置围堰,雨水(清下水)排放口未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3.2.2 整治提升成果。在行业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与督促下,各造纸企业实施了全面的整治提升。2013年底前,海盐县所有造纸企业按统一标准完成了整治验收;2014年底前,嘉兴市其余地区造纸企业按统一标准完成了整治验收。经过2年的整治提升,造纸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完成落后与非法产能淘汰。整治提升期间,对13家不符合相关产业政策、整治提升难度大、无法达到整治验收标准的造纸企业采取了坚决地关停淘汰,其余33家造纸企业进行了原地整治提升,按照要求补充办理了相关环保、安监、卫生、经信等手续。整治提升后,企业各项审批手续齐全、合法,产品规模、设备工艺符合产业政策要求。

第二,大幅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各整治提升造纸企业均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并进行了能源审计,在原材料与能源利用,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三废”处理及处置,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整改,降低了资源与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高了清洁生产水平。

第三,全面提升污染防治水平。部分企业对雨污管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彻底实现了雨污分流、清污分流;部分企业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新建或改造,提高了处理设施稳定性及废水回用率。整治提升后,各企业废水排放全部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中水回用率达到了整治要求。

第四,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通过实施节能减排以及提高中水回用率,嘉兴市造纸行业全面完成了省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全市造纸行业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了30%以上,其中列入省重点整治地区的海盐县减少了40%以上,平湖市和嘉善县减少了30%以上,其他地区减少了20%以上。

第五,完善监管体系。(1)加强了硬件建设。整治提升后,全市造纸企业均安装了废水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对污水站、固废暂存场所等重点环保设施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市控及以上企业建设了总量刷卡排污系统。(2)加强了人防。各县(市、区)增加了基层环保所的人员数量,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站所力量,提高了监督管理能力,并逐步完善了人防为主、机防为辅的人机结合的环保监管体系。

第六,提升应急能力。各造纸企业均配套建设或扩建了事故应急池,容积符合相关要求;污水站纳管口、雨水排放口设置了紧急切断系统。同时,各企业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环保部门登记备案。

4 整治提升思考

嘉兴市造纸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各造纸企业在生产、排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基本完成了整治目标和整治任务。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管理部门更应该看到整治背后仍存在的隐患或难点。

第一,本次整治提升工作从省、市到地方涵盖了政府机关、各职能单位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整治力度之大毋庸置疑;正是在如此“高压威慑”的推动下,各造纸企业才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开展工作。因此,政府单位的作用在本次整治提升工作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大监督管理、强化政府管控,对企业环保工作极为重要。整治提升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是政府各职能单位还需继续加强日常管理,对企业的各项工作严格把关,督促其认真执行各项环保要求。

第二,本次整治提升工作期间,各造纸企业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企业主的环保观念仍较为淡薄,整治提升的主动性不强。因此,环保部门应不定期组织企业主进行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自觉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以巩固整治成果,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第三,尽管本次整治提升涉及面较广,但大部分企业是“为了整治而整治”,即仅仅针对验收标准中的要求进行整改,而标准中未提到的方面则不加理会。因此,整治提升后的企业,仍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较多,加之整治时间紧迫,部分整改方面不到位,与整治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企业在今后运行过程中,仍须一如既往地进行自查、整改工作,从全方位着手采取有效措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5 结语

嘉兴市造纸行业整治提升工作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造纸企业能耗高、污染重的局面,使各造纸企业“依法、合法”,减轻了造纸企业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对区域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继续加强监管、持续深化整改才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因此,政府部门、造纸企业应以本次整治提升工作为契机,通过“内外兼修、携手并进”的方式来将整治成果保持下去,达到整治提升工作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文荣.浙江省造纸工业2013年概况及2014年展望

[J].造纸信息,2014,(4).

作者简介:程元(196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咨询。

(责任编辑:周 琼)

作者:程元 武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