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15

学校管理指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学校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活动内容和方式等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因此不同地区的学校管理有不同的特点。然而,学校管理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联系密切,学校管理工作又须遵循教育与管理的客观规律。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 篇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教师环节的主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从学校管理层到每一位教师,从学生的思想教育至后勤服务,教师教学环节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是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下面将围绕高校教师主导作用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教师的媒介作用

任课教师是高校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移植到学生观念中的载体。学生能直接从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思路。因此任课教师在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这种媒介的主导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和心理健康。

老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是在授课和课下指导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通过教师媒介作用所形成的亲和力,能增强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热爱。“亲其师,信其道”或许正是这种亲和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对老师人格魅力、教学能力和学术修养的认可。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媒介作用能促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能切实保证教学质量。许多老师会根据自己授课知识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因势利导。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端引趣,设法将学生引入到自己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启发思考,拨云见雾;通过提问,讨论和练习提升学生自主和创新性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的变革能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且能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只有当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创新变革,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心理基础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师生互动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人不厌,诲人不倦”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态度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我在任教《计算物理基础》时,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随时随地在课下接受指导,我在授课期间始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编程软件的Help功能。当学生在学习期间遇到困难、不懂的指令、未学习过的函数等,程序语言自带的Help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一样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耐心指导学生。只要学生键入Help和不熟悉的指令和函数等,学生就能获得指令和函数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相应的语法,并且还配有许多详细的案例,从而消除学生学习的基础障碍。通过该种模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培养了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手段和措施能开辟学生新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计算物理基础》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机对话能力。在程序编写和编译的过程中,电脑会显示错误提示,告诉学生在哪个位置,出现什么样类型的错误。通过电脑的错误提示和人机对话,学生能正确地纠正程序编写中的各种错误,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人机对话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计算物理基础》创新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保证教学质量。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也拓展了教学途径,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的合理运用能使学生接受即时的指导,能实现师生间即时的互动与交流。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我建立QQ群、微信及远程教育获取和帮助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在课下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疑难困惑时,学生可通过QQ留言、微信通知和远程协助发布自己的问题。当我看到问题时,会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给出合理而正确的解决方法,即时地消除学生学习的知识障碍。通过该种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开辟学生对物理等学科的可视化学习模式。

简言之,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的变革在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中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思维变革,开辟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确保高校的教学质量。

三、教师引导的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在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培养的渴望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故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变革,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强烈渴望,将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关键,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为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我经常告诉学生:你犯错的地方,别人也曾犯过错;你跌倒的地方,别人也曾跌倒过,如何借助别人的错误、经验和成功使自己踏上成功之途呢?许多成功的人士会将自己所犯的错误以及如何纠正错误的方法通过网络贴出来,以便警示后人少走弯路,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因此我经常指导学生将自己在物理问题分析、编程及程序调试和所犯的错误,粘贴到百度和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学生会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在这些方法中识别最佳答案。通过经常的训练和指导,学生能独立地处理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快速地纠正自己在学习种所犯的错误,提高了学习效率。

直观的形象思维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经常借助于计算机编程引导学生实现物理定律和物理问题的可视化,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即物理问题的可视化。学生通过对物理定律和物理问题的分析、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利用Matlab和Python等编程软件进行编程,进而实现可视化。可视化的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软件编程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在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中,教师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高校的管理层要极力地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高校管理层也要促进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渠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从而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作者:陈建中

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 篇2:

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

学校管理指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学校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活动内容和方式等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因此不同地区的学校管理有不同的特点。然而,学校管理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联系密切,学校管理工作又须遵循教育与管理的客观规律。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面对科技革命、知识激增、经济竞争日益激化的现代社会所提出的种种挑战,都把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务之急。学校管理体制正由传统自上而下型向自下而上型发展;管理类型由单极向多极状态发展,鉴于我国目前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及国外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以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理论相结合较为合理。因为管理离不开用人,为什么用人?用人是为了治事,即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如何才能治好事?关键在于用人。管理活动就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达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得里克·W·泰勒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在教学管理理念中,我们就可以把其理解成为科学的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人本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梅奥,他认为:人除了要求获得劳动收入以外,还希望获得安定、友谊和归属感,并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说法,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作为价值标准,妥善对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作为新型的组织领导者,其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度来激励人的“士气”,以提高组织效率。这种观点也适用于教育管理。一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快乐、友谊和成就感;二是友善对待学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激励学生的“士气”,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的重视。而人本管理理论则对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尽管两种管理理论有所差别,但是彼此相辅相成,如若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管理中,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

学校科学管理,其特征是以规范化、制度化、模式化为衡量标准的管理。其操作的要求主要体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方面都有整套的科学规范的制度和程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运作程序都实现规范化;信息传递、各项工作实现程序化;人才、资金、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实现科学化。达到最大限度地束缚和指引人们去创造价值,从而实现管理目的。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如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理论中,搞得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特点,学生没有特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由于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学校教育呼唤人本精神的回归

笔者曾从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到瑞士去旅游,偶遇抢匪抢劫银行事件。抢匪得逞后跨上摩托车疾驰而逃。恰逢此时警察已到现场,看着抢匪远去的背影,他们并没有穷追猛赶。这个中国人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去追赶,他得到的回答是:“此时他们急于逃脱,车速飞快,如果我们此时追赶的话,务必给他们带来伤害。虽然他们现在是逃犯,我们也应该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由此可见,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再来看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罗森帕斯旅游公司,它以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而著称,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新原则。该公司认为,对员工生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公司,因为公司既给员工带来快乐也可以给员工带来沮丧甚至恐惧。当员工把糟糕的情绪带回家时,就会造成家庭不和,这种家庭矛盾又会进一步恶化他的情绪。第二天员工又把这种恶劣情绪带回公司,最后不可避免地要发泄到顾客身上或员工之间。因此,与其把顾客当作上帝,不如把员工当作上帝,即员工第一。只有公司把员工当作上帝,员工才能把顾客当作上帝。

上述两者都是重视人的例子,这种重视人文因素的做法,放到管理中,正体现着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人本管理。这种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引用到教育中,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教师是人;学生是人。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理念: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

二、学校科学管理措施

首先,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理过程的意义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依赖性。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他们是学校的“主人”。所以,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更完善的发展。使其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现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發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其次,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本主义观念作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和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较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体现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如事业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等,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一来,教师们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态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再次,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是一种软管理,强调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等。在现实中,一直令人们困惑的问题是,相同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明显不同的效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学校的管理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在一种较低的层次徘徊。

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因此,在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这就是为什么在书本上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却不一定好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教育部分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所致。小到学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底蕴。这种发展趋势,其实是人文因素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一个趋向。

最后,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包含四个递进的层次: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管理者把教师当人看是教师把学生当人看的前提。因为“绅士风度”更多的是在成就感和自信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相互补充

科学管理理论因素,如定量指标、规章制度等,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奖惩等为基础的,方式直接但效果短暂,而且缺乏灵活性和创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人性,极易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在运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主观及其以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这就需要教育主体主动地调节自身状态,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排除内外干扰,使其发展方向不偏不倚地符合既定目标。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且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当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人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对发挥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人本主义关于人性的假设,不仅超越了早期管理理论的“经济人”阶段,而且超越了行为学派的“社会人”阶段,从而推进到“文化人”阶段。人本主义同时也是对日益精密的定量管理模式与决策主义的质疑,它把管理的重心拉回到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及社会心理的管理效果的作用上来,使人本管理成为新的发展潮流。

学校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在学校教育中很有必要和有责任改变这种“物化”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新发展。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本管理理论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是,人本管理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它在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应该将科学管理理论与非科学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说,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理论的相互融合,将是新时期学校管理科学发展的主题。

学校在运作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事实上,我们的大部分学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经验管理阶段,这就犹如只有一条崎岖的山间公路,一些通晓先进管理理论的专家学者却对我们说,世界上最好的车是跑车,你买吧!学校真就把跑车给买回来了,结果一上路,跑车不但跑不快,还把底盘给刮坏了。其实,此时我们的学校只需要吉普车、越野车就可以了,既跑得快又省钱。最先进的东西不一定适用,而只有适用才是最好的。的确,我们谁都希望“更快、更高、更好”,谁都希望“走捷径,抄近路”,但我们不能违背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上没有“捷径”,没有“轰轰烈烈”,它更需要的是科学、客观、理性,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纤夫们从不好高骛远,他们总是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就走完了千里的路程”,从“无为”到“有为”。

总之,管理是应讲究艺术的,对学校的管理如此,对人的管理也是如此,作为新时代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校一步步走向成熟,才能为学生、为国家创造出美好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西芦溪县芦溪镇中学)

作者:欧阳望萍

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 篇3: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 伴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为了满足农村教育需求,农村寄宿学校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落实更加具有实效性的学生管理工作计划,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建构切实可行的管控机制。本文从安全管理、住宿管理、心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分析,并简要阐释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有效分析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旨在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学校 管理 问题 原因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学生上学困难等问题,保证农村適龄儿童的入学率,为了进一步为农民提供便利,利用寄宿制提高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水平,从而真正优化教学质量和全民素质。一般而言,农村寄宿学校主要分为全宿制学校和半宿制学校。

1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

伴随着全民教育时代的到来,新农村建设也推动了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在改善边远山区以及贫困乡镇办学条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常规化管理机制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当地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改和处理。

1.1 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问题

在寄宿制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校舍安全十分关键,也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目前,还有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宿舍较为简陋,来源的途径也较为多样化,建筑结构不符合标准,甚至有一些房屋是危房。由于资金短缺,一部分寄宿制学校甚至在以前学校规模基础上进行扩建。而随着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增多,农村学校进行并校,也就导致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呈下降趋势,学校将教学楼和办公楼清理出来作为临时宿舍,设计不仅不合理,采光条件也较差。另外,寄宿条件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为了节约经费,修葺过程也非常不正规,导致整体管理工作都无法和标准化管控要求相贴合。另外,寄宿制学校的饮用水控制体系也缺乏有效的管理,长时间多次反复加热会导致安全质量不达标,甚至有一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是直接自行抽取地下水,学生直接饮用。除此之外,饮食卫生、卫生管理、上下学安全管理以及寄宿制学校安全保卫制度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关注。

1.2 农村寄宿制学校住宿管理问题

在寄宿制学校住宿管理机制运行过程中,由于住宿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宿舍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学生的住宿也采取较为随机的方式,宿舍管理由于没有章法,就导致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寄宿学校没有专门的住宿管理人员,学生的相关问题没有直接责任人,寝室卫生以及夜间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都是较为常见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在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管理体系中,女生管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重视,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会导致学生在青春期染上恶习。[1]

1.3 农村寄宿制学校饮食卫生管理问题

在农村寄宿学校饮食安全管理项目中,饮食卫生管理不达标也是增加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学生在校吃饭时间较多,但是,由于学校对食堂缺乏管理和制度约束,就导致食堂的伙食单一化,不能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要求。另外,学校食堂后勤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学校内的一些超市缺乏正规的进货渠道,货源不能保证,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威胁。

1.4 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管理问题

在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后,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存在一个教师带多个班级的问题,加之一部分学校教师的学历不高,导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多数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严重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教育制度不完善等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教学管理模式落后也是影响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5 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教育管理问题

在学生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提高理论知识教育水平外,也要对心理教育进行集中整合和管控。但是,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心理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学生缺乏关爱,有些学生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问题。农村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寄宿制学校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学生生活问题,对于学生的情绪变化没有及时掌握和沟通,家访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就使得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纠正。

2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机制滞后

近几年,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结构和管控措施还存在一些问题,计划经济管理体系下,教师要统一管理、统一服从,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学生关怀和教育结构受到限制。尽管城市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变革,但是,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教育教学方式还依旧延续传统的教学机制,学生住校问题、生活问题等都较为单一化,管理机制滞后问题较为严重,也是影响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

2.2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理念滞后

现代化教育理念将目标管理作为重点,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关键,结合教书育人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不仅仅要保证学校管理目标的战略性价值,也要从适应现实社会的角度出发,提高办学宗旨的完整性。但是,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部分学校还是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管理机制,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机制,只是片面追求人数和升学率。[3]

2.3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重视程度滞后

寄宿制学校管理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政府导向力量的缺失是主要原因,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思想得不到统一,教学目标滞后等问题较为严重。在学校管理机制建立后,要将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活动齐抓共管,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过程严重忽略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导致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缺失的主要原因。[4]

3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优化措施

3.1 建构完整的管理制度

在构建完整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也要对控制工作的完整程度进行整合,确保管理效果符合预期,在合理化优化住宿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管理效果。主要的管理制度包括作息制度、宿舍卫生检查制度以及宿舍管理制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管理条款,确保学生管理控制措施的完整性。[5]

3.2 优化学校管理队伍水平

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队伍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化,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综合水平。第一,要强化管理团队情感教育的综合水平,寄宿制教育结构中,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文化课教育水平,也要有效升级人文关怀的管理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关心和尊重的关系,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第二,要强化教师管理团队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日常校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安全的同时,积极构建更加完整的寄宿制學校管理网络,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底。第三,要优化团队队伍建设水平,针对实际问题建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保证工作实效性的同时,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保障体系。[6]

3.3 升级安全监督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水平,要有效升级安全监督机制,增强安全意识教育的同时,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确保管理工作关键环节的稳定性,明确责任管理措施,树立完整的责任意识,履行工作职责,提高安全责任管理效果,确保控制机制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学校要明确行政人员、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之间的工作职责,提高学生在校安全管理效果。另外,学校要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配合学生家长的安全监护工作,升级学生管理水平。教师在日常教育中,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约束力的同时,能和教师之间建立更加友好的师生关系。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监督控制措施,为常规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促进管理效果和互动机制建设的完整性升级。[7]

3.4 整合教学质量监督系统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除了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外,也要对教学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教学过程的监管力度,全面落实教师队伍师资管理建设机制,确保质量监控环节和整体效果符合预期。在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完整的教师培训制度和计划,不仅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要引导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进行深度研究,从而建构更加完整的教育机制,促进寄宿制学校的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寄宿制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实现寄宿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琼英.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基于G省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15(5):22-25,13.

[2] 何万寿.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天祝县石门镇中心小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5(21):154-156.

[3] 陆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留住农村孩子[J].贵州教育,2015.14(12):18-19,31.

[4] 易明柱.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3.14(1):160-161.

[5] 刘宁,卓燕萍.立足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探索寄宿学校管理方向——基于四川省保和寄宿制中学的调查[J].读写算(教研版),2013.4(20):6-8.

[6] 杨振华.推行农村寄宿制规模办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甘肃省民勤县蔡旗乡完全小学寄宿制管理探究[J].学园,2015.15(24):25-26.

[7] 闫吉林.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神州(中旬刊),2014.15(2):277-277.

作者:胡业凡

上一篇:档案管理现代化分析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