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特征探究论文

2022-04-17

数学学习特征探究论文 篇1: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及对策探究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严谨性,这一学科特点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水平的要求,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而逐渐对数学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这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本文主要围绕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習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以寻找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找到有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特征;学困生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这样一批学生,他们的智力正常,但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本班其他同等水平的学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态,积极寻找帮助学困生转变的正确方法,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其学习成绩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要在正确认识学数学学困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为其寻找积极的转变对策。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基本特征分析

通过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数学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持消极态度,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且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需要,组织的教学内容对于数学基础较差和数学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难,长此以往,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消磨殆尽,甚至可能对自我产生怀疑,不愿接受新的知识。除此之外,数学知识是深奥的,在学习时需要学习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接受数学世界多姿多彩的知识考验,面对困难需要沉下心来耐心钻研,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往往是学困生所缺乏的,三分钟热度,缺乏耐心是他们在数学学习道路上需要不断克服的障碍。

三、转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对策分析

(一)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师需要意识到对于学困生而言,长时间处于数学学习的弱势地位让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挫折,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在学习时内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由于受到长期应试教育大背景的影响,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于数学学困生的关注程度不够,甚至让他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时以提问的方式关注学困生,当他们难以解决问题时,教师可能会流露出失望的神态,这对她们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让本就敏感不自信的他们更加想要逃避数学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困生的这一心理,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并保护他们的内心,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他们,肯定学困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帮助他们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逐步重新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教师在组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这一单元会涉及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复习巩固练习时,会涉及到多个不同组合图形的计算,对于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而言,他们能够很快的找到解决方法,并套用所学公式,顺利的解答问题。但是对于学困生而言,接受与应用能力都相对更弱,教师在组织复习练习时,需要将练习题进行拆分,先带领学困生进行面积公式的复习,然后从易到难引导她们进行实际练习,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迅速的回忆所学的基本内容,并逐渐摸索到问题解答的办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困生持有十足的耐心,当他们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以温柔的态度回应,“没关系,你可以坐下再想一想”“可能时间太短了,你还没想出好的办法”等等,每当出现一点进步时,“你的认真思考为你带来了非常大的进步”“表现的真棒,相信你一定收获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等等,教师用爱与鼓励为他们带来积极向上发展的动力。

(二)借助集体力量带动学生积极发展

马卡连柯曾经提出平行教育的理念,将学生置于集体中进行教育,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为个别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为集体带来一个更大步的发展。很多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会选择回避,对学习缺乏乐于钻研的态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一不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在班级内组织帮扶活动,让优秀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来促进带动学困生向前发展。教师可以动员班级内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学习帮扶小组,将班级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周长和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可以提前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课下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圆的周长与面积和半径之间的奥秘,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带领学困生一起研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优秀学生积极的熏陶与影响,不仅将收获停留在这一部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有着带动作用。

四、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行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教师需要关注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发展,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并积极寻找对策促进他们的发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探究,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教学方法,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克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娄燕娜.基于小学五年级计算错误资源的教学再设计[D].杭州师范大学,2017.

[2]王煜.小学生计算错误矫正的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3]李肖肖.小学生常见数学错误及其规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作者:邓久勤

数学学习特征探究论文 篇2: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实施有效的数学探究性学习,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1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判断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最好依据.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弘扬学生人格主动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能突出地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作者:吴 蓉

数学学习特征探究论文 篇3:

数学课堂合作探究导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文章阐述了数学课堂合作探究导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详细地分析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合理分组合作,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对话和操作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凸显数学课堂导学策略最优化。

关键词:导学;合作;实践;思考

数学探究的过程是一种相互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互动参与、对话和发展的过程。

怎样才能让数学探究过程更加高效呢?如果分析了数学教材,会发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抽象性较强,给人的感觉是枯燥而深奥的。而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对数学知识的认知需求,为学生创设的探究情境必须是直观、形象的,这样才符合该学段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教师基于上述学情和教材的目标要求,需要采用高效而灵活的导学策略,让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要素进行互动,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数学新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优生发挥带动和榜样作用,增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让全体学生形成参与数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并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充分表现个性观点和思路,发散探究数学的思维,训练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一、确保分组合作,激发自主参与

如何将学生有效地分组?教师要深入了解实际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和性格特点等,知道哪些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方面有优势。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间的关系。根据分析与掌握的学情,教师分组时要科学搭配学优生与学困生,尽量让学生相处较好的学生组成一组,兴趣与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有效分组,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合作小组中的角色及所要承担的任务,才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探究、解决面临的数学问题,纠正自己与他人错误的方法或解题思路,营造互帮互助、相互鼓励的合作探究氛围,促进组里个体和团体的进步,凸显数学课堂合作探究教与学的效果。

例如,开展“3的倍数特征”课堂导学活动时,教师深入分析了教材内容,了解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领悟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从一个数或多个数中,通过观察与思考、合作探讨,准确地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从而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积累和内化观察、猜想与归纳等思维活动的数学经验。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点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学情,把兴趣、爱好相同,探究活动不同的学生均衡、合理地组合,6人为一个组。师生一起进行“探索与猜想,验证与归纳”教与学活动时,小组里的学生从百数表里依次圈出3的倍数,有人寻找,有人动笔圈出,在观察圈出的数后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在圈出3的倍数时,有些人观察不到位,另一些人则帮忙指出这些人观察的不足,补充没有圈出的3的倍数,这样整个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全部圈出。之后学生探讨从百数表中圈出的3的倍数的存在的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与猜想,其他人认真聆听,并指出其叙述不到位的地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优生带动和帮助学困生,一起探讨出3的倍数的特征。

二、实施对话合作,发散探究思维

每一种知识的探究活动,都离不开对话合作,因为对话合作有利于学生综合采用各种探究方法。学生可以在对话交流中梳理、分析、提炼探究思路,弥补个体探究思路上的不足,选取最优的探究策略,加快完善知识模型的速度。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内容和目标要求,设计符合各个学段学生情况的导学预案,并侧重把抽象知识转化成直观而形象的数学表象,让学生能细致地进行观察与分析,引发学生新的认知困惑;同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引发学生探究数学新知的主观能动性,协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积极对话,从数学表象中获取一系列数学信息,发散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运用数学语言表述解题观点。通过这样的对话合作导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得到了发散,从而对各种数学信息深入思考、分析,从不同的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与思考,寻找各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并在对话表达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指正,最后形成一致的解题思路,有效地解决探究过程中的数学问题,使思维逐步走向深刻。

例如,开展“分数的意义”课堂导学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和掌握单位“1”,以及一个分数有多少个分数单位。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屏幕,演示一个小圆片表示1/4的过程,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过程。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独立动手折一折小圆片、正方形等学具,探索如何表示1/4,并与他人探讨“怎样利用小圆片表示出1/4”。生1:“我把小圆片对折,再次对折,就把手中的小圆片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小圆片的1/4。”生2:“我把手中的一个正方形对折,再次对折,就把手中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生3:“老师,我的文具盒里有四根一模一样的铅笔,我把这四根铅笔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铅笔的1/4。”生4:“老师,我把一根绳子对折,再次对折,就把手中这根绳子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4。”教师肯定了学生认识表示1/4的方法、思路,继续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观察、比较这些方法的异同点。经过合作探究,生5:“相同点就是采用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1份的方法进行表示;不同点就是有时要分的数量不同,有时要分的东西不一样。”生6:“从这些方法可以看出,把一个整体(或一些、一堆物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这个整体(或一些、一堆物体)可以用1表示,就是单位‘1’。”

三、开展操作合作,丰富经验积累

探究数学知识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很多环节都要借助实践操作活动,所以学生要通过动手探索、观察、去验证数学猜想的正确与否,同时推演、概括与总结数学概念,从而掌握所要探究的数学知识,不断地积累和内化数学探究活动经验。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的内容,把教材中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而形象化的合作操作探究情境,选择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合作活动策略,循序渐进地点拨与指导,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操作,并独立观察与思考,把个体形成的探究思路与方法融入学习共同体里相互交流,甄别真伪、有效性,取他人之长弥补个体不足之处。另外,教师要明确让学生分工合作,如哪些学生要做好观察与记录,哪些学生要做好动手操作,哪些學生要做好组织与分析,让合作学习小组中的个体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合作实践操作学习的实效性。这样,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获得训练,能积极对话交流,会操作、观察、思考、分析,并会便捷地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掌握数学知识模型形成过程,积累与内化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开展“三角形的面积”课堂导学活动时,教师运用情境激疑:“怎样才能计算出这条红领巾的面积?”在数学问题情境下,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活动经验,复习前面学过的图形转化知识,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让学生联系已学、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过程,发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教师在学生激活旧知的条件下,循序渐进地启发导学,学生联系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表达各自的看法,再加以总结提炼,发现运用拼凑、割补等方法,可以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另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图形,然后根据已学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完成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分工合作,协同动手,把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同时,教师也要求学生运用大小形状不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补一补、凑一凑,看看是否能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在小组中认真观察转化后的图形,发现可以拼出多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学生在小组中反复地进行比较与分析,积极地进行交流,把各自在操作活动中的观察结果和感悟表述出来,与小组其他同学相互对比,最后领悟到必须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出新的图形,而三角形的面积就是转化后这个图形面积的1/2,这样学生便通过合作探究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结语

合作探究是数学课堂导学策略不变的研究课题,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合作探究导学与教材、学情契合,实现合作探究活动导学策略最优化,提升数学课堂解决问题和知识建构的实效。教师要做到深入思考、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综合各种数学课堂学习元素,探究与总结有效的合作探究导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洪细苗.基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教學新尝试[J].小学教学参考,2017(8):31-32.

[2]盛 雪.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优质课的融合——以“分一分”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18(21):92-95.

[3]欧阳敏.浅谈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现代化,2018(26):366-367.

[4]傅小毅.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2):131.

[5]成继红.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成才之路,2018(35):65.

[6]胡贵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魅力中国,2018(51):161.

[7]徐初华.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探究[J].南北桥,2018(24):59.

[8]黄子添.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探究[J].教育界,2018(25):105-106.

[9]曾纪林.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构建探究[J].读写算,2018(36):158.

[10]罗爱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中外交流,2018(46):264-265.

作者:张玉峰

上一篇:中外心理史学研究论文下一篇:机械基础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