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探究式学习探究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就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教学中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程序是:依据一定的事实提出问题-进行科学假设或预测-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拓发展与应用。那么,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呢?下面略谈笔者的观点和做法。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既是探究的基础,又是探究过程的核心。将课本知识、技能等创设成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的主要工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时应该把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可以实验为突破口,针对学生思路不开阔、认知加工层次较低的弱点,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多比较、多设计,使其打破传统观念,消除思维,逐步实现创新学习。例如,在探索氢气的制取装置时,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锌与酸的反应可在哪些仪器中进行?(这样一步步设问推进,完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简易装置装配。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如下问题。)

(2)如果酸不够了,只能将胶塞拔掉,从试管口添加酸,在反应时操作很不方便,你能否设计一种装置,不需要拔掉胶塞也能随时加酸呢?

(3)长颈漏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加酸,但它能否使反应随时停止呢?有什么办法能使反应随时停止?

(4)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锌与酸分开呢?

(5)锌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就可以控制反应呢?怎样才能控制?

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既熟悉了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也逐步摸清了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出新看法、新途径,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对知识的应用日趋灵活,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思维能力也在这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得到锻炼。

再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比较抽象,是学生的难点,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时,教师实现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呢?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考虑,形成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设想、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尽量由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内容,发现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但也有注意,运用情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

2 自学探究,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已初步知道了“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对出现现象的原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去发现实验证明的问题以及隐含的知识,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挖掘实验中包含的知识点。如:上述实验中,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的原因,学生提出如下假设: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2)水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这样的猜想,对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教师启发学生的探索思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指导,展开讨论和交流。

3 讨论释疑,确认新知

学生通过自学后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有哪些问题,教师不得而知,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尽可能多的发言,互相补充,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概括完全。但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自己拿不定注意,这时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以确认对某个知识点的正确与错误,从而避免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来验证上面的假设。(Ⅰ)向干燥的纸花(用经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纸花喷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Ⅰ)、(Ⅱ)、(Ⅲ)是独立的,为(Ⅳ)作铺垫,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共识:①石蕊遇酸变成红色;②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在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有的浅显,有的深刻,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样,教师都应鼓励、引导,及时发现闪光点,切不可讽刺、挖苦、讥笑,只有这样,探究式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4 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同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反思概括具有以下意义:(Ⅰ)将新知识和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过于受情景限制;(Ⅱ)理解如何应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对于知识的引申,教师可以提出一两个综合性或探索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方案。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若时间不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留在课下让学生思考。如:学生明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后,出示讨论性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若反应物之一是浓盐酸,把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果要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可采取什么措施?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总之,探究式学习强调参与和过程,强调平等与合作,鼓励学生创新。探究式学习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创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化学天地中自由翱翔,真正改变了学生在学习时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作者:李桂花

第二篇: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和学习探究式

【摘要】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探究式学习和学习中探究的教学理念,摸索探究思路,探索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反思. 唯有如此,方能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关键词】 探究思想;探究思路;探究规律;探究性反思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鼓励学生走入生活,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会动手操作,亲历探究过程,探究知识的生成,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改的根本要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和学习探究式.

一、在教学理念上树立探究式学习和学习中探究的思想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获得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形成本身是一个探究、概括、总结形成的过程. 数学课程的改革,本身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假设问题、寻找证据、推论和概括来证实信息的过程,是师生积极、持续参与的探究过程. 所以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学习主体和平等参与的探究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与能力,让探究思想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打开学会学习的钥匙. 如在“三角形”一章认识三角形的边后可以设计操作题,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长分别为4 cm,6 cm,8 cm,11 cm的四根木条,选出三根围成三角形,讨论有几种围法. 有的学生会误以为有四种,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不同的发现,原来4 cm,6 cm,11 cm长的三根木条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经过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这个结论的得出不正是学生认真探索、积极拓展思维的结果吗?所以,只要不断沿着学习中的探究和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方向前进,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积极摸索数学探究的思路

新课标数学教材的编写,着眼于教师通过组织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或探索知识的生成、发展的规律等,并借助生活、学习中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以多种方式表达结论,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到:

1. 不断创设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个性发展需求、符合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探究兴趣

如在学习抛物线的实际应用题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一场篮球比赛中,已知篮圈距离地面3 m,队员甲跳起投篮,球出手时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 m,离地面■ m,当球达到最大高度4 m时离出手点的水平距离恰好也是4 m,设篮球运行轨迹为抛物线,问:该球能否投中?此时,若对方队员乙前往盖帽,已知最大摸高3.19 m,他如何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通过分析篮球运动轨迹,并结合足球、高尔夫球、跳绳、排球等运动场上抛物线的设计特点,精心设计破解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步步探究,这样既复习了二次函数知识,也使学生逐渐建立把实际现象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概念性思维,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安排好各种探究活动,凸显探究特征

如在学习“概率初步”一章时,安排学生做摸球、转盘、猜数等各种游戏,让学生探究后明白社会上各种赌球、福彩、体彩中奖等事件的胜负概率是极具偶然性的,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设计的活动不能演变成学生玩耍而浪费时间,而是有意识通过设立探求知识主题,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变化趋势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的主题. 问题设计要从学生认识事物角度,对探究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后安排,要预估学生探究性活动的特质和难度,避免目标过高和知识太深,学生达不到探究的目标而丧失信心.

3. 鼓励学生用不同表征方式进行探究

认识过程来自于生活的直接体会和社会知识的直接感知及人生阅历积累. 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限制和不同阅历经验的影响,以及思维上发展的差异,必然引起探究能力与方式的不同,但大多数采用的是身体语言、绘画描述、空间图形、观察、记忆、动手剪贴、角色扮演、制作和简单知识推理等,而且往往只会反映数学知识的表面现象,而不反映本质问题特征,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因人而教,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得出结论,尝到学习的甜头.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尝试探究的时间、机会、次数增多,方法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终会形成. 比如:课题学习“镶嵌”,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课堂上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动手拼图:“如果让你给自己家设计铺地砖的方案,要求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可以有哪些方案?能用两种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吗?有哪几种方案?”若条件许可可使用计算机显示各种镶嵌,以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结论,发现更多可以探究的现象. 这些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当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中成功地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后,他们获取的不仅仅是这些知识,还有创新能力的提高.

4. 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智力发展的不同,为学生创设包含多层次的开放性探究环境,让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都能有所收获. 如几何教学中经常通过折纸活动来探索发现规律,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用硬纸片剪一个直角三角形,记做Rt△ABC,把这个三角形沿直角边BC对折,使B,C两点重合,折痕记做DE.沿直角边AC对折,折痕记做DF.摸索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在操作、观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每次折叠的变化情况,思考并概括发现的结论,学生可能发现的结论有:折痕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折痕DF是AC的垂直平分线,∠AFD = ∠CFD,∠CDE = ∠BDE,∠BCD = ∠B,AD = BD = CD……经引导学生发现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而且引导学生由折纸的过程探索证明该命题至少有两种方法. 这样开放性、多种解决方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探究能力.

三、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学好数学,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探索科学规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用现成模式模仿照搬,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因此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妥善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传授知识这两者的关系,使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例如,初中学生学习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运用数学构造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构造方程)等思维方式去调查研究,亲身感受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如在教学大堤加固工程系列问题时,教师先出示一河堤实景(投影),而后为增强大堤抗洪水能力,大堤需要进行加固,提出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设计加固方案;(2)根据图示数据,计算加固后横断面多增加的面积. (3)请同学们拿出几套施工方案.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非常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探究解决问题的规律. 又如学习勾股定理后,让学生探索:一个门框的尺寸是宽1 m,高2 m,若有一块长3 m、宽0.8 m的薄木板,怎样从门框通过?若木板长3 m、宽1.5 m呢?若木板长3 m、宽2.2 m呢?为什么?这一环节先为学生设计了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易于解答的小问题作为台阶,然后顺利过渡到将实际问题化为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充分培养. 另外,教师平时要平易近人,多与学生接触交流. 同时,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学习数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加强数学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加强数学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引导用心观察感知,主动建构,体验数学知识探究的乐趣,发现数学的奥秘,揭示数学内在思想. 本课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体会、感受构造思想的具体应用,切实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后的反思,总结探究的经验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后,促进其终身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后的反思,总结探究的经验. 如引导他们分析探究活动的技巧与方法, 总结哪些探究活动方法对探究是最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应加以避免,哪些探究活动方法是值得分析改进的,等等 .

【参考文献】

[1]游玉旭.例析“四步教学法”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1(5).

[2]侯学锋.学数学,多探索[J]. 新疆教育,2012(3).

作者:陈梅菁

第三篇:浅谈职业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浅谈职业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充分运用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分析和推理等思维工具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推理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认为,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是一种接受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已走进了数学课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探究性学习选题原则和教学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选题原则

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对高中数学而言,可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也可结合学生的特长、兴趣或结合本校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课题,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可行性原则

虽然选题可海阔天空,余地极大,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先发掘现有条件,量力而行,斟酌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时间、信息资料等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取素材来源广、指向明确、便于操作的内容,同时要贴近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找准切入口,再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实际出发,接近“最近发展区”,并把宏观和微观、抽象与具体、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等结合起来.因此在选择课题时,教师首先要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选择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怎样数学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识、理解问题.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问题性原则.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些问题可以是纯数学学科的,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关键是要能够以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发展观察力、推理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应用性原则

应用数学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数学的发展,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世界各国越来越强调数学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的数学课程都增加了现代数学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探究性教学选题时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或研究价值,能够回答或解释某种现象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课题具有开放性,其研究角度的定位、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及结果的表达等,均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并留有展示学习者、指挥者的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使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拘泥于课本、教师等权威的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课堂学习气氛是极为有利的.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有探索并认识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设计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验探索中逐步理解概念.

2.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注重变式教学

所谓变式教学是利用变式方式进行教学,一般有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概念性变式是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概念,进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过程性变式是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变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探索研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从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中的应变能力,而且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以上对习题形式的变更,引导学生从不同形式去发现和挖掘相同的特征,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某种解题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胡孝臣

上一篇:教育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宪政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