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娱乐空间设计教学论文

2022-04-23

现代主义运动,国际主义的盛行,带来了环境设计作品的趋同现象,部分学者设计师呼吁把地域文化引入设计中来解决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地域文化的应用对于设计的创新有着很好的效果。将地域文化应用到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能让设计作品具有创新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餐饮娱乐空间设计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餐饮娱乐空间设计教学论文 篇1:

以“为人民而设计”为办学方向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在潘鲁生教授看来,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现有的生存状态,服务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民而设计”,在于明确:为谁设计?设计何为?“为人民而设计”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办学的方向,也使其在发展实践中得到锻煉和提升,不断积聚来自生产生活一线的创意创新灵感和服务国家人民的深沉情感、坚实力量。在教学、科研和创作中倡导“为人民而设计”,鼓励民生设计,鼓励以艺术设计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培养和提升师生的文化使命感和设计责任感,做到有文化情怀,有民生关切,有人文追求,有设计使命。只有这样,所有设计能力的培养才有意义,这是设计教育的责任。

《设计》/潘鲁生

《设计》:请您介绍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

潘鲁生:当前,设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如何在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期,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设计专门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提升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特别是2012年“设计学”提升为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后,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持续增设设计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提高质量、强化特色是办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直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涉及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11个一级学科,形成了“以设计学为主导、美术学为基础、艺术学理论及相关学科为支撑,工艺美术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作为应用型定位的单科艺术类大学,培养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并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是我们的发展重点。

就此,我们一方面夯实传统基础学科,一方面着力推进“新设计学”和“大设计学”建设,结合“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建设思路和经验,从设计学科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特点出发,把握与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及工程等学科的关系,全面构建新型设计学学科建设体系。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做到立足社会需求,结合区位特点,对接产业发展。比如,从校区功能划分着手,学校的济南校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一体,重点发展设计学类、美术学类、艺术学理论类、建筑类、轻工类、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同时发展特色优势专业,形成学术研究中心社区艺术教育和社会服务中心。淄博基地重点发展陶瓷与琉璃、染织与丝绸、产品与家具等专业和方向,服务推动陶瓷产业发展;立足青岛产业集群优势,加强新工科建设,突出船舶工业设计、服饰与表演、首饰与妆扮、电影与电视、书籍与插画设计等专业方向。整体上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区域建设的深层对接,建设有基础、有需求、有前景、有引领性的学科及专业。在此基础上,发挥区位优势,学校的学科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促进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带动“精品旅游”、“医养健康”、“海洋产业”,并服务“乡村振兴”、“工业4.0”、“振兴传统工艺”等战略。就此建成了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和智能制造设计创新创业共同体、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等功能强大的服务产业发展的平台,形成行业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服务和创意基地。

《设计》:在教学中您重视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

潘鲁生: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是根本。设计人才培养,既要有创意能力,也要有动手实践的能力;既要有专业本领,更要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所以,我提出了构建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倡导培养设计人才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我们也提出了“天工开物,匠心独运”校训精神。可以说,好品格、高素养、真本领缺一不可。

从专业素养的层面来看,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就在于解决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的全面性问题。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是引领,实践能力是基础。如果不能创新,设计就难以真正在变化发展的社会中发挥解决问题、服务民生的作用;如果不能实践,设计就是纸上谈兵,再好的创意也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我希望大学培养的设计人才脚踏实地,能从具体问题出发去研究探索、创意创作,切实发挥设计优化方案、提升品质、改善生活的作用,也希望这些设计是充满创造力的,能在变化发展的潮流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提出更美好的创意与方案。对应到教育理念、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配套的评价机制、硬件设施等方面,就需要一个系统的体系。早在十几年前我们提出“假期课堂”计划,并联合建立了一系列企业实习基地,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从具体环节入手,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在,信息技术发展,众创、众享成为热潮,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在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因此,我们进一步加强体系化的培养和引导,包括将培养目标前置化提升学生建构自我的能力,引导学生建构自我,找到设计能力的生长点;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课堂配置,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和教师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成材路径;并常态化构建社会需求、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内容与教学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确保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一致性,实现专产对接、产教融合,实现学生与社会行业的无缝连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品格教育、人文精神的角度看,以文化人,艺术养心,艺术与设计人才必须做到立德树人。就此,我们坚守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养成教育”,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包括开始“中华传统造物体系”、“中华传统造型体系”专业课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开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在教学、科研和创作中倡导“为人民而设计”,鼓励民生设计,鼓励以艺术设计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培养和提升师生的文化使命感和设计责任感,做到有文化情怀,有民生关切,有人文追求,有设计使命。只有这样,所有设计能力的培养才有意义,这是设计教育的责任。

《设计》:如何阐释“为人民而设计”的办学理念在当下的时代意义?潘鲁生: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现有的生存状态,服务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民而设计”,在于明确:为谁设计?设计何为?

设计是有使命的,国家培养的设计人才要有社会民生的视野。学校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举措培养学生的设计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我们以主题创作为抓手,从专业出发服务社会,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创作活动:2008年,举办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主题宣传画展览创作活动;2017年,举办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及相关展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学校于2018年舉办了“为人民而设计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设计作品展”;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开展了“生命重于泰山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主题创作活动。都在于发挥设计的力量和优势,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就是在这样一系列主题创作中,使学生深刻理解设计的价值,使艺术创作与设计更加贴近生活,洞悉把握社会需求,用艺术与设计去传递关爱、传递力量、服务社会所需,凝聚善与美的力量,从而以专业素养服务社会。这是设计本质的体现,是设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维度。

同时,设计需要对接产业发展,实实在在发挥提质增效的服务作用。我们致力推进产教融合,从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集群出发,精准对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相关需求,积极构建以专产对接为主线的组团式“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平台,全力推动“专业群+企业群+产业群”协同创新的专产对接实践模式。比如,学校专业教研室、教研团队与数百家“老字号”品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全面开启以“发展轴一决策帽一任务锚一问题解”为工作界面的“设计伞”模式,在产教融合质量、优势专业打造以及服务社会成效上蓄力突破,让更多教师生长教研课题,让更多课堂沉淀产业项目,让更多成果回应产业需要,全方位开展实题实做,实现专产融合紧密对接、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在此基础上,设计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展现国家形象。近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在“手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计划、“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调研”、“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以设计助推“产业兴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以设计助推“生态宜居”,提高乡村建设的文化质量,以设计服务“乡风文明”建设,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设计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农民增收致富,助力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学校加强中华传统艺术研究,推进中华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完成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总体艺术创意设计、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览设计和专题设计,承办了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工作,相关设计凝练形象语言,转化应用传统工艺,诠释表达了国家的文化精神和文明理念。

可以说,“为人民而设计”是我们办学的方向,也使我们在发展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不断积聚来自生产生活一线的创意创新灵感和服务国家人民的深沉情感、坚实力量。

《设计》:设计艺术学科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做出更符合未来发展的变革?

潘鲁生: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对设计艺术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具体来看,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并有效更新关于设计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机制。比如,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共创、共享形式的设计机制兴起,打破了传统产业流程中设计明星制的机制,设计参与者的多元化、设计数据分析的智能化、设计更新的迭代化等,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定位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握专业设计人才在当下以及未来发展中的职业定位、设计能力构成,把握技术更新背景下设计的本质、设计的价值以及设计的方法,将之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作用。

我们需要常态化更新和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构成,对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比如,在“融媒体”与创意设计领域,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出版设计、包装工程及交互设计等专业要相互衔接,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从而适应甚至对未来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后续发展发挥引领作用。比如,在产品设计领域,不仅要强化传统领域的设计优势,还要关注新工科发展,保持对新经济、新产业的开放度,及时融入与互联网、工业智能等有关的技术要素,完善设计培养内容。

我们也需要深入把握技术迭代进步过程中最持久、稳固的文化艺术存在及其规律。在保持活跃发展状态的同时,要有文化的、思想的、精神等层面的守护与传承,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物文化、工匠精神成为我们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维度。比如,加强传统工艺振兴等课题研究,持续开展“手艺农村”等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持续推进“中华传统造物体系”、“中华传统造型体系”进课堂计划,在教学、科研、创作、社会服务中努力做到创新转化,使中华传统文脉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文化养分与发展动力,使发展中有历史的传承和基础。

《设计》: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潘鲁生: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切实加强濒危传统工艺的抢救与保护,续存母本,丰富存量,做好文化生态基础研究,制定保护与传承措施,保持传统工艺的多样性;也要做好传统工艺的活化与发展,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好的传承与生产基础,并有望拓宽发展空间的传统工艺,要进一步丰富题材和品种,提升设计与转化水平,发挥对城乡创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促进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创新、衍生的内在关系,在保护上,突出原汁原味,续存文化根脉,突现创新转换;在传承上,兼顾个体与集体,全面构建传承体系;在创新上,扎根当代生活,重塑传统工艺活力;在衍生上,积极探索跨界融合的多元发展路径。可以说保护是基础,续存基因母本,传承是关键,传统工艺作为习得性知识,重实践、重经验,传承是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创新是必然,扎根当代生活,重塑工艺文脉,传统工艺要创新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创新是联结传统工艺文化、工艺生活、工艺业态的桥梁。

以传统工艺资源为重点,根植现代生活,开展战略性、生态性、生产性创意设计研发,是实现传统工艺生活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根本。其创造性转化路径主要包括:其一,以当代设计观念创新转化传统工艺样式。由于新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变化,生产、文化等价值坐标发生改变,创新的关注点要从物质生产向文化建构深化,从产品功能向人文情感拓展;其二,以当代设计语言创新转化传统工艺文化内容。我国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符号语言、艺术形态、工艺技法、生态材料和文化思想,要加强设计转换,丰富集人文、精工和生态特性为一体的“中国设计”内涵,厚植“中国设计”的文化基础;其三,以当代设计创意产业创新转化传统工艺产业。通过设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将工艺资源优势转化为设计发展强势;其四,以品牌设计创新转化传统工艺代工。从产业链布局看,改变我国劳动密集型贴牌代工生产模式,加强设计创新与品牌构建是夯实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利器,势在必行。

目前,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中华传统艺术研究,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具体社会服务项目中运用和体现传统造物文化的价值,也是多措并举构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创新、衍生”四项全面发展的产学研协作机制,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研发与信息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和工艺美术设计服务业实践基地”、“传统工艺振兴文化服务站”。应该说,文化艺术既是宏观的精神文化存在,在设计领域、工艺造物领域,又是有形的、具体的,我们希望在“四项”的宏观机制和理念中,做好具体的落实,以优秀的设计作品来表达和诠释,在设计实践、教育实践中发挥扎实的作用。

《设计》:如何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要素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再生能力?潘鲁生: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如果不自信,美而不知其美,将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经历了从农耕到工业生产、产品市场化流通乃至文化全球化交流的转变过程,在物质方面,接纳新的,淘汰旧的,往往不仅淘汰了有形之物,还使其蕴含的传统工艺和情感记忆都走向了边缘化,所以,文化的传承,需要自信,需要认识和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这样的再认识、再发现、再欣赏,不是少部分人的事,不能仅靠专家学者或艺术家等专业人士,而要有广泛的共识、共鸣和广泛的基础,只有我们大家都深切感受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美,才能做好传承和创新。

进而要做好美育。要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以及社会更广泛意义上的美育,来提高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历史上,民艺的理解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发的经验传承,甚至日用而不觉,今天,面对文化的转型变迁,我们需要一个文化再播种的过程,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美的历程,就传统艺术样式、题材、语言、意蕴等进行普及和体验,理解中华美学精神,从而有更多的传承与欣赏需求、传承与创作动力以及交流过程中新的發展。

在具体的创作等实践层面,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而不只停留于符号、要素的取用;要融入今天的时代气息、时代精神,观照今天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情感需求;要有创造性的活力,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同时,有推陈出新的视野和创造力;要有当代生活的出发点,以艺术补给心灵,提升生活的品质。

总之,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一种内生动力,需要创作、实践、研究、普及、应用等多方面配合。“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传承和发展的正是这样一种永恒的力量。

《设计》:疫情会给设计学科和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潘鲁生:疫情给设计学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和维度,包括如何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设计传播信息、优化产品、实现人文关怀,如何在艺术设计中传递生态和谐的价值观,如何通过设计诠释更深层的生命、生活理念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盲目、焦虑和恐慌等,这不仅涉及具体的设计内容和语言,更关乎我们对于设计本质和设计价值的理解;这也不仅涉及具体的设计实践领域,更与设计教育、设计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有关。

比如在产品设计领域,需加强防疫信息产品设计、防疫工业产品设计以及防疫服务方式设计,从而提高防疫产业自主率,提高服务业抗疫情能力,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比如防疫工业产品设计方面,可以通过设计研发提高关键救治器材的设计生产自主率,加大核心芯片、控制模块的设计研发,提高产业自主率;通过自主设计提高防疫产品的本土适应性,包括防疫用品与我国人口生理特点等的适应性、防疫用品原材料与我国物产资源的适应性等,从而更符合中国人体工学,以本土原材料替换进口材料,以设计提高防疫产能;通过自主设计提高防疫产品的环境友好性,设计应用生态环保、可降解材料制作口罩等易耗防护品,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大冲击。通过设计提高防疫产品的复用性,包括可替换滤芯、可复用防护品等,提高重复使用率,降低能耗和污染。加强设计研发将更有力地应对疫情挑战。

比如在设计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交流,推进集成创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受到影响。就此不仅要实施和加快相关服务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还要在现有消费习惯、服务方式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加强防疫服务方式设计,优化和提升相关服务模式,在保障就业用工、促进消费的同时,切实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促进服务业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这要求设计人才培养加强与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结合,从而通过设计服务释放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相关的消费潜力。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实体经济服务模式的设计,针对餐饮、零售、影院等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服务业开展有关服务空间和模式设计,根据“社交距离”、“消毒通风”等要求,设计公共空间结构、服务模式、人群流线、空气控制系统等,这要求我们的设计教育加强与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结合,在产业发展、行为模式等基础上设计创新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未雨绸缪为“后疫情”时期生活方式优化与转变提高产品引领和支持。

设计的本质在于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疫情带来挑战和影响,也使我们更切近设计的本质,追寻生命、生活、生态的意义,不仅涉及设计的实践层面,也关系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

《设计》:请您分享一个目前关注的行业话题或正在从事的项目。潘鲁生: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从事与民艺相关的教育教学、田野考察、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一个深刻的感受是,“民艺”依托于社会,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还是社会学的命题。我们必须立足社会变迁发展的实际观察民艺、传承民艺、发展民艺,既要守护好祖辈留给我们的民艺瑰宝,也要想办法把它传下去,让它更有生命力。所以,我们需要做研究,需要做收藏,也需要展示和传播。

在研究方面,我们近年来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项目组按照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三类地区,选取了山东、广东、浙江、陕西、河南、贵州、甘肃、云南、内蒙古自治区近二十多个省份集中进行工艺美术生存现状普查,并在全国普查基础上进一步就传统美术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进行重点深入调查,对农民画、木版年画、唐卡、剪纸、玩具、陶瓷、纺织、刺绣、印染、植物纤维编织、雕刻、家具及传统村落民居等13大类百余种民族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从社会环境聚焦到传统工艺美术本体,即从城镇化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现状,包括现有的形态样式、生存状态,分析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生成性影响,阐释演变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深入分析传统工艺美术自身构成要素与传承发展机制,剖析内在演进规律,在学理层面深化了对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提出工艺美术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当前,我们还在开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致力通过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伟大民族的感性特征、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审美意识体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展览和出版方面,我们刚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记住乡愁一山东民艺展览”,让公众共同感受和探讨“民艺的意义”。我们的展览回归到最朴素的出发点,就是“记住乡愁”,因为“关注”胜过“遗忘”,不断体验和交流能够唤起和建立新的记忆乃至创造。“记住乡愁”,不只是对优秀传統文化的回顾,更是面向未来的启示和发展。最近,我们还举行了《中国民艺馆》丛书的英文版合作出版签约仪式,这是继韩文版权和波兰语版权授权后的又一项海外出版。《中国民艺馆》丛书,是一套关于中国民艺的图书文献,以“图说”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农耕时代的民间造物艺术和生活图景。丛书计划分批次出版36册,目前已出版10册,后续批次的编撰工作也已启动。可以说,几十年来收藏民艺,不只是将其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而是要守护一种生活文化。相对于特点空间里的展览陈设,图书更能呈现细节并广泛传播和交流,能使更多的人走进民艺传统,凝视民艺之美,体验和思考民艺的生活美学命题,并展开对话和交流。

在手工艺扶贫和乡村振兴服务中,我们认为乡村振兴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脱贫致富、生活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的改良与提升,更有内在凝聚力、创造力的壮大和提升,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和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创造基础,将实现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再认识再发展,实现文明再生产,从而实现振兴。就此,系统地开展了手工艺创意设计、手工艺扶贫计划等调查研究和文化帮扶活动。就手艺特色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文化生态保护、景观建筑规划、民俗文化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等展开“产学研用”协作和志愿者服务,对有关实践案例的经验等进行总结和推广。期间,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手艺创意作品,推广了不少好的手工艺发展经验,就此不仅参加中国设计展、北京设计周等展览交流活动,我们也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跟进,以期形成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理论研究为线索、文化实践为补充的立体化研究报告,形成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历史与规律的研究报告,服务传统工艺振兴,服务乡村振兴。

在设计实践方面,近年来,我们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招待会”艺术创意设计。其中,民间艺术元素和样式的运用体现了文化的凝聚与认同,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间艺术是人民的创造,民间艺术进入国家殿堂,是新时代赋予的生机。现在,学校团队也在与国家博物馆等开展合作,以传统文化艺术为基础,开展创意研发。时代在发展,文化也是流动不息的长河,有润泽生活的动力和活力。我们希望从专业出发,守正创新,以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力助力传承与发展。

可以说,国家建设、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设计教育具有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兼容的属性,已经凸显出集成创新的活力和优势,我们要在设计教育发展中,守其源,因其势,成其实,守护悠久的文化传统,顺应文明进步发展的趋势,成就设计求解问题、服务生活的本质,使设计教育发挥持久质实的作用。

编辑_Edit_李杰 李叶

作者:潘鲁生

餐饮娱乐空间设计教学论文 篇2:

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主义运动,国际主义的盛行,带来了环境设计作品的趋同现象,部分学者设计师呼吁把地域文化引入设计中来解决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地域文化的应用对于设计的创新有着很好的效果。将地域文化应用到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能让设计作品具有创新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笔者将这一教改理念践行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探讨与研究。

课程分析及教学方法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属于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系统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握概念理解,设计原则,参与设计与表现等内容,最终让学生了解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与实施过程,掌握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设计的要领和方法,为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奠定良好的专业实践基础。本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涵盖的内容广泛,主要分为六大块:酒店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娱乐休闲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每个版块有各自的设计要点,又有共通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既掌握好基本的设计理论又能够学以致用,完成实践创作。对于承担该课程的任课老师来讲,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未来高等学校将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出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教学中缩短教育与工作的距离,培养适合设计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德国不莱梅大学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来教学中的工作课程设计方法,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培养结合起来。应用到在《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直面工作岗位,学生熟悉工作岗位的流程,职责和方法;其次,学生的作业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选择一些本地的案例和课题项目供学生学习借鉴实践;再次,在实训项目设计环节融入地域文化,将本地域丰富的设计资源合理应用到方案设计中。

崇左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中国东南亚门户城市、桂西南部的交通枢纽城市——崇左市,被誉为“南疆国门大学”。崇左地处中国西南边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悠久的人文历史资源。这里有壮族为主少数民族杂居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崇左地域文化形态受到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其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大石铲文化,花山壁画文化,恐龙文化以及土司文化;山地民族村落聚居地形成了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主要的建筑形式,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们的环境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设计素材。

崇左虽然历史悠久,可是该城市建市时间却很短。作为西南边陲的一座新兴发展中的城市,城市的建市与发展离不开环境规划与设计,这留给了我们环境设计师更多的设计创作空间。崇左的旅游资源丰富:边境旅游,自然风光旅游,人文景点旅游,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与之对应的景区规划设计,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设计,度假酒店设计,餐厅设计等为我们专业课程实训提供了丰富的课题项目。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1.理论教学设计

理论教学作为实践的依据与基础,有着他不可动摇的地位。《公共空间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基础理论知识涵盖面广且层次颇丰。照本宣科或者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模糊,无法应用到实践中,而且这种教法很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注重强化学生基础技能和拓展相关知识范畴。课堂理论讲授时,除了讲授基本的公共空间设计基础理论及基本设计手法外,还应该强调本土文化,人机工程学,室内陈设,装饰材料与施工等知识的渗透。特别是壮族建筑特征,花山图案,壮锦纹样及铜鼓的特点都应该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拓展思维从而得到更好的设计方法。

公共空间设计范围广,类型多。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是最重要的。每一类公共空间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功能和设计要求。在讲授中,应该从不同类型空间的演变和现状,设计原理,空间划分,设计风格及设计相关规范等内容依次教学。

此外,案例讲解对于我们的每个实训课题必不可少。好的案例分析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能够了解作品中的空间设计,材料应用及氛围的控制等。老师应该针对每一个设计课题找到相关的获奖作品,本地实例融入到教学中。譬如,在酒店类公共空间设计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考察与了解,把极具地域特色的《明仕山庄》度假村融入课堂教学,分析其空间功能及壮族文化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实训环节设计

第一步:项目工作流程实训

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选择一家校企合作的崇左本地装饰公司。由设计师讲解他们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行业有较好的认识。通过搜集设计师的职业标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与设计师的交流,整理出设计师岗位工作流程示意图。

第二步:项目分析实训

此次的项目分析实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大新名仕山庄(度假酒店)。大新明仕山庄坐落在风光如画的明仕田园景区内,依山傍水意境美好。山庄融入壮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两层骑楼依山而建,室内装饰颇具壮族民俗风情。山庄内还设有博物馆、图腾篝火广场、垂钓场;户外大型舞台上精彩曼妙的民族歌舞表演,明仕河上轻盈惬意的竹排漂流,清新舒心的自行车或徒步游览探密,亦动亦静,遗忘流淌的时光。此案例在讲解酒店空间设计的时候作为案例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本次实训是让学生亲临其境感知这个项目的设计成果:把握好空间设计的布局,空间的衔接手法,室内陈列的特点以及空间氛围的形成手段,完成一个实训调查报告。结合我们的照片以及现场勘查数据完成主楼的平面图纸。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工作任务和环节。

第三步:方案实训

公共空间设计涉及范围广泛,在教学实训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实训课题:即名仕山庄酒店空间改造,名仕山庄餐厅设计,边境贸易公司办公空间设计,国门大厦一楼特产区改造,凭祥边境旅游景区酒吧改造,凭祥红木城展示设计。所有的项目都依附于真实项目。本次的设计主题则是地域文化的应用。老师编写设计任务书,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题分组进行设计创作。要求学生们结合我们的理论教学以及实际考察完成一整套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本次实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空间规划能力。

第四步:图纸绘制实训

学生们根据上一步的实训成果,按照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分别承担图纸设计任务,按照实训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完成设计方案的制作(平立剖详图图纸)和工程预算书。在这个项目教学环节中,教师分组辅导,学生们则是设计师的角色。通过实训让学生真正实践设计师的工作中的责任及设计师的能力素质。

第五步:方案表达实训

学生分组完成图纸绘制后进入方案表达,包括效果图,模型制作,设计说明的撰写(包括“设计风格诠释”、“设计理念传递”、“设计亮点展示”)。最后,学生们把整个实训项目的全过程整理成 PPT,完成设计作品汇报,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及最终的设计效果。

3.师生互动设计

互动教学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具体来讲应该是学生为主,教师辅助,相互讨论,共同研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老师留给学生一些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得到一些好的设计思想;在方案调研和考察时期,学生分组完成调研过程,然后到教室进行调研汇报;全班同学相互评价,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对后续工作进行引导与安排。

方案设计阶段:教师扮演甲方,学生分小组形成设计团队即乙方;双方面谈交流,甲方提出设计要求即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以及空间的功能要求,乙方负责设计方案,方案确定前需团队自己讨论得到比较满意的方案然后将方案讲解给甲方,经过反复讨论商榷得到一个双方满意,功能合理且融入地域文化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案。

设计后期制作与深化阶段: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学生相互进行比较学习。老师对每个环节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找到答案,学生们最终完成设计作品。

结语

崇左的地域文化在其发展中形成独有的特色,笔者借助《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实践,挖掘地域文化对环境设计教学的影响。激发学生们本地文化的关注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强化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通过工作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更好地熟悉了未来的工作模式,对实际的项目也有了自己的认识。通过六周的学习,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了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实训设计方案。好的设计作品的形成需要好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形成离不开教师们好的教学方法,即采用工作化教学设计——课题真实化,切实联系实际;而好的设计理念需要同学们综合知识的应用——强调地域文化的融入,这些对于设计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合理应用地域文化赋予设计新的活力,既是文化的传承亦是环境设计作品的新生。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作者:杨静柳

餐饮娱乐空间设计教学论文 篇3:

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应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环境设计作为国内众多高校独立学院设置的热门专业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公共空间设计》为环境设计学科中的核心课程,专门针对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规划与艺术创造,然而现有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关键词:独立学院;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涵盖了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展示空间、商业空间、娱乐空间五大类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掌握较全面的公共空间设计理论,而且具备设计实践操作能力。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和完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 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特点及定位

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虽依托于母体高校“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但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特点。其中,《公共空间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对象为大三年级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为《CAD装饰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建立起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全面、系统认识,同时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的知识基础。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与设计项目训练,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关联性与逻辑统一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知识与设计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显著特点。

二、 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独立学院需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采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确切的目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功能、设计的前提与思考、设计的表现手法;一个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能力、施工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设计实践与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应具备发展性: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第二,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三,引导学生自主的树立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实际能动地吸收知识。

2. 课程内容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涵盖的空间类型较广泛,在理论和实践跨度上具有交叉综合的特点,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时是首当其冲的矛盾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有的放矢,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设计1以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为核心;设计2以商业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为核心。除此之外,重难点不突出、内容不能适时更新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如今,在设计观念转变、建筑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讲授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建筑综合体设计内容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包含居住、办公、餐饮、商业、展示、娱乐、观演空间等,将其概括为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模块,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3. 课程方法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取充分的职业能力。针对该课程发展性目标的特点,可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专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性,通过拟定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设计专题,经过系统的整合,让学生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知识点。分组教学法是建立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组并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教学,激发竞争意识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主要环节为创设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程评价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仅以课堂平时表现和设计作业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多层次、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宜采取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形式,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通过调研报告、文案撰写、设计制图与表现、PPT答辩、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考核;二是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通过实习单位的专家评估,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起动态的评价系统,使教学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 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 专题式教学策略

专题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着独立的教学主题,具有体系化与针对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先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的特点,设置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不同阶段的专题内容。从居住空间设计到公共空间设计1的学习,就是从家装思维向工装思维的转变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设置“SOHO居家办公—商业办公间—办公综合体—餐饮”的专题衔接;公共空间设计2的专题教学思路为“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空间”。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理论与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 模块化教学策略

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模块,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研法、实验法等多元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与专题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公共空间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专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商业综合体专题划分为展示、卖场、餐饮几大模块,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展示+卖场”、“展示+餐饮”、“卖场+餐饮”等多种组合形式,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专业学习质量。

3. 报告式教学策略

报告式教学的传统形式是聚焦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意识。本文阐述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报告式教学与传统形式有很大出入,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其中,教学主体不是教师或者专家,而是学生,将室内设计竞标的方法理论与实训专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台汇报PPT,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答辩小组,全程模拟室内设计竞标阶段的全过程。报告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参考文獻:

[1]周芬芬.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1):137.

[2]高源.对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193.

[3]代君,张丽芬.高职院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专题教学法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6(13):115.

作者简介:张颖,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作者:张颖

上一篇:双语教学调查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