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

2022-04-25

摘要:机电设备评估基础是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实践课时相对较少、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足、考核方式不合理、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思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 篇1: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摘 要]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核心、面向机电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和管理型的复合人才。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各大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展情况重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系列方略,希望对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教育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与实际生产脱钩,课程内容设置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且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工业行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实现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今教育部门的重点议题之一。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

(一)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即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机械制造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已经超脱了一般工业技术的传统概念,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机械生产的弊端,可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是当今制造产业争相引进和开发的新型实用技术。

(二)技术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不同于一般的机械、电气以及自动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更是由近年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软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电气工程等综合渗透和相互借鉴的结果。

二、我国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主要现状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先进性和应用型的前沿技

术,也是各大院校工科专业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设置基础课程内容,培养具有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为主要目标,满足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机电自动化课程开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内容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目前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课程内容设置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中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各大院校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相互借鉴,基本上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联系不大,该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无法满足实际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电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当今和未来社会生产技术的典型代表,对相应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纵观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现状,很多高校和专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与相互促进,且没有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特点。

(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没有落到实处

作为一门以实践应用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学科,创建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培养模式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重点。因此,实现校企合作是促进学校科学建设和实现企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没有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企业也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校园内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研究

(一)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各大院校与对口的机电一体化企业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技术合作与沟通,根据企业发展现状与本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给予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建设和形式建设以切实可行的意见,确保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必须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到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联系,始终贯彻产学研相互结合的思想。

(二)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是各大院校迎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之举,也是未来学科建设应该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对于机电一体化这一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来说,在进行课程优化改革时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摆在突出的地位,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实践技巧,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应该积极寻求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以企业和市场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改革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永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2]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74-76.

作者:刘振纲 宋妮 宋波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 篇2:

基于评估过程的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机电设备评估基础是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实践课时相对较少、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足、考核方式不合理、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评估过程;机电设备评估基础;教学改革

前言

在新形势下,国家要求职业院校的教育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机电设备实际评估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思路引入机电设备课程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实现教学结构的优化,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

1.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特点

机电设备评估基础是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课程。要求师生必须具有相关的机械原理知识、公差配合基础知识、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电气基本知识、价值工程的基本知识,涉及管理学、物理学、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该课程实践性强,机电设备评估课程内容涉及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内燃机、压力容器、金属熔炼设备、起重设备等。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即使给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也很大,学生并不能进行深入地理解。这些需要学生进行认知实习实践,掌握机电设备的相关知识[1]

机电设备评估基础与全国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和1+X职能估值证书联系紧密是典型的“课证融合”课程,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安排为理论课结合实训课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出勤、课后作业等,期末考以闭卷笔试为主,考试形式过于单一,只考核了理论学习,考核中并未体现实训成绩。

2. 现行教学中存在问题

2.1实践课时相对较少

现有实训室是单纯的机房,没有机电设备评估的相关机器模型,也无法完成机电设备评估的相关模拟操作,很多实训环节无法在其中完成。没有针对机电设备评估的资产评估公司,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从而不利于学生机电设备评估实践能力的培养。

2.2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足

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资源库,主要有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考核试卷、针对高职高专资产评估专业编写的《机电设备评估基础项目化教程》,及对应的实训指导书《机电设备评估基础实训指导书》,网上教学资源库尚在建设中。

2.3 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占比6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比4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没有实践教学分,不能体现学生综合水平。

2.4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现阶段,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通过课堂的讲解,辅以作业、测验和习题对知识点进行学习。相对来说,实践内容较少。由于本课程涉及到的各种类型的机电设备,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去认识和理解也不现实。同时,校外实践课程组织困难,工作量大,有安全风险,所以校外次数有限[2]。目前只有线下教学,没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5任课教师综合素质还需提升

此门课程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后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就直接走上了教学岗位,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在实踐环节需要面对的一些细节,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们在实践环节不能得到很好的辅导。另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暂时空缺,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课程改革思路

3.1以评估过程为导向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设置以评估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展示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要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内容,突出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选取课程内容,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中,重点突出、难点有解决办法。课程设计以各目前机电设备评估的实践操作性设计了机电设备评估过程中的寿命估算,质量的评定、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的具体评估过程,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项目都直接点明了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且在项目后都附有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重点,注重学生自主思考、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3.2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

课程思政”主要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育目标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相结合,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育人模式。“机电设备评估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职业品格、法治精神及科学精神、思想观点、道德规范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为实现依法进行机电设备评估培养“德法兼修”的合格评估人才服务。

3.3调整课程理论、实习实训的结构和比例

3.3.1不断加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力度

一是减少理论课程课时,增加实习实训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比例;二是课堂教学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案例库的应用;三是强化课程的专项实训,增强职业能力;

3.3.2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室建设

根据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提升房产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配备,增加智慧教室机电设备评估仿真软件,为学生模拟机电设备评估现场操作提供仿真场景。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计划增加两个主要业务以机电设备评估的资产评估公司。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现场感受企业的真实评估环境,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

3.4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增加微课,视频动画等方式,运用网上优质课程资源,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引入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导向,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推行信息化教育,开展虚拟仿真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3.5教学资源建设

在学习通平台建立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教学课件、课程视频、模拟实验实训、实际操作案例、教学指导、在线习题、学习评价、考核试卷、课程总体教学方案、课程单元教学方案(情境设计)、项目评价表等要素。通过这一平台建设,规范专业教学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3.6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

3.6.1改革考核方式

将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实施全方位过程性评价。采用平时占总评成绩的20%,实训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考核模式。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3.6.2实训的考核

有校内综合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校内综合实践每个模块结束后,由该项目任课教师对学生施行综合考核,校外顶岗实习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实习中,学生都要完成周记及实践报告,由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评阅给出成绩和评语。

3.7加强“1+X”书证融通

2020年上半年资产评估专业积极申报了《智能估值数据采集与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证书试点,经省教育厅审核批准,现已正式成为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职能估值数据采集包含机电设备估值数据采集,将智能估值中的机电设备相关知识融入到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教学中。

3.8提升任课教师综合素质

3.8.1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扩大年轻教师眼界,了解外界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3.8.2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引进企业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讲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机电设备评估基础》教学过程中应以评估过程为导向、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1+X职能估值内容等进行创新,从整体上完善,改变传统的模式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综合课堂体系,并不断进行优化,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张孝元.机电设备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6):111

[2]何应龙.地方院校机电设备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 高教学刊. 2019(7):117

[3]陶禺麟.浅析翻转课堂理念的《资产评估》教学模式改革[J]. 中外企业家. 2019(19):166

作者简介:刘然(1979.1—),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大学本科学历,湖北财税职业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资产评估。

课题项目(或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北财税职业学院课题项目“基于评估过程的“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A03。

作者:刘然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 篇3: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优化性探讨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突显出来的一些问题,以课程的教学优化为目的,重点提出一系列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优化的方案,力争使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该门课程具有非常显著的学科特点,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涵盖的内容多,在高职理工科机械制造类专业处于基础理论学科地位,对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扩展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机床、刀具、工艺规程设计、超精密加工、微型机械和加工、金属切削原理等,它主要是让学生获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制造能力,为后续高阶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机械设计和加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该门课程理论知识极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师生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期以来被广大高职院校所采用,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性太强,对于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基础的高职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但是为了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预期学习目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升高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1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科目,它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课程。然而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严重制约机械制造专业的不断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没有深入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多,课程繁重的实际情况,没有相匹配的课时为保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针对性,总是没有重点地泛泛而谈,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没有用处,影响他们基础入门知识的积累,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高阶课程增添了障碍,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囊括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覆盖的面较广,在具体实践中对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讲解,变得极其抽象且难以理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措施和注意点

2.1 合理优化教材,改善教学内容

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它既是对理论知识详尽细致的阐述,同时也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加深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基础知识的源泉。因此,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能正确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知识选择实践方式和各项施工设备及精细数据的把控,具备设计机械设备生产图纸资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要具备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材料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要按照上述宗旨进行,才能极大发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作用,培养出一大批理论知识强,手上技术过硬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缺一不可。

1)优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丰富,首先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引导,使学生掌握好机械加工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具体来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板块应该全面包含金属切削过程与工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不断地优化和丰富落后的课程内容,切实做到课程内容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有取有舍,删除和规避一些多余繁复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优化。例如,在金属切削过程与刀具这个知识点,要着重阐释金属切削的普遍性规律和刀具使用的一些相关知识。具体到刀具方面,就应该详细介绍刀具的自身特点,比如刀具的材料构成、自身的特性及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等。

2)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优化。前面已经提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是不行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对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加深知识理解,做到久久不忘。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优化中,要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①在实践开始前,要设置认知实践。要对学校各实践基地进行全面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制造的设备组成、制造方式、生产组织构架等,深入感受实践基地的生产制造环境。如果缺乏对这些环节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抽象,影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②在实践环节中,要重点对较难掌握的点进行设置。强化训练,从而不断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2.2 推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的实际教学环节中,由于长期以来沿用过时的教学模式,学理论就讲解纯理论,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学生学习起来抽象,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抵触性的学习情绪。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主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1)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完整、全面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知识实践环节等各方面都符合现代社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2)推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打破传统的单一机械制造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3)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便利性。

3 结语

当前,我国高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一步步地向前探索进行优化,从而满足21世纪对机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5-66.

[2]赵宏平.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89-90.

[3]吴光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6(3).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印桦

上一篇:技术支撑体系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