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论文

2022-04-17

在普通高校艺术学艺术类专业中,舞蹈课程设置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地位尤为重要。其不仅是其它各舞种起源发展的根基,更是体现我国各民族舞蹈特色的特有种类,是舞蹈专业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论文 篇1:

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研究

摘要:公共舞蹈教学是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舞蹈教学来实现对学生美育的目的是当前高校通用的做法。但是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学成果的现状明显已经落后了,发展一条新的高校公共舞蹈课教学模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关键字: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我国艺术教育受到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启蒙渐渐在文化领域中开始萌芽,它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以舞蹈表演为职业的人才。以往的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一直是依附在别的教育中,开始是结合体育进行教学,后来又融入到音乐的教育中。在制定课程时没有特地的给高校舞蹈专业撰写编排大纲和相符合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是照本宣科专业院校或者是以前音乐系的教材和课程安排,导致学生在舞蹈理论方面的学习量明显不够,而偏重于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所以对高校舞蹈课程的整改和发展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在欣赏舞蹈时不但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感觉器官上的知足,还能引发自身情感和舞蹈情感之间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依据学生欣赏水平的高低来选择教材进行教学,这才是高校舞蹈教学的原则。

一、增加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是由音乐基础课、教育类课程还有相关舞蹈课程组成,其中音乐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最多,这就显得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的相关舞蹈课程相对减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学导致了毕业生在各方面都略有精通但是所学专业不够扎实的结果。

二、加强舞蹈理论课程比重

我国高校舞蹈技巧技能课程课时大于理论课程课时导致学生在舞蹈理论基础的学习上不够多,这归结于我国舞蹈理论课程发展较缓慢,也揭示了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注重技巧教学忽略理论教学的基本现状。加强舞蹈理论基础的学习才能提升对舞蹈技巧技能的把握。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促进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比如通过增设对《舞蹈编导常识》、《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这类课程的教学来灌输舞蹈定义、题材、分类、美学特征、艺术概念等涉及舞蹈艺术认识方面的知识,分析舞蹈作品在音乐的引导下的创建构造过程,一个舞蹈动作是如何萌芽、发展以及转变过来的都是需要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还有完整舞段和舞剧的出现。

三、增设舞蹈实践与创作课程

实践课程对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的结构、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增强、早日投入教学与研究中以及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都发挥着有重要作用。这门课程在培养能力结构、全方面的知识、极具创新力和实践力的人才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环境以后需要有普及舞蹈教育和了解基层文化这两方面的编导能力才能立足社会,而舞蹈编导课程恰恰在塑造艺术人格、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上起着关键作用,它弥补了单一专业课程的不足,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

四、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促使高师舞蹈专业加大了培养满足多方面需求的舞蹈专业人才的力度,师范院校本身拥有的多元化发展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此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内容。充分发挥这种良好气氛和环境是进行高校舞蹈教学的前提。学舞蹈的学生也不是单一的喜欢舞蹈,他们在唱歌、演讲、书法绘画、表演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潜质。他们不仅仅是一科精通,还有很大的激情去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学生勤奋好学、兴趣广泛都是好的兆头。为了把学生这种积极学习性保持下去,我们除了抓专业课之外,还可以增设哲学、文学、表演、美学方面的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也纳入平时成绩中,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范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把专业知识的范围从单一的舞蹈领域扩展到别的艺术领域所带来的有利帮助是有目共睹的。第一,学识和修养的提高能够增加自身的理解、感染力,对学习舞蹈专业有正面促进作用;第二,把学生创造的激情带动起来,让学生逐渐开阔视野,获取丰富的知识,引发无限联想和塑造艰苦钻研的精神,带动学生富有创新的思维去实践中扩散出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多一门技能就能增加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为工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在以开发学生天赋和潜质为目的的前提下安排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才,从长远角度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舞蹈美育只是整个美育工程中的一个分支,通过艺术教育这个关键部分的教学来实施美育是新的世纪培养高素质、高水准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舞蹈教育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体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还能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塑造完美的人格起着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玉云.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2]王婷.浅谈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作者简介:蒙昌敏(1974-),女,重庆人,硕士,保定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

作者:蒙昌敏

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论文 篇2:

普通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中“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研究

在普通高校艺术学艺术类专业中,舞蹈课程设置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地位尤为重要。其不仅是其它各舞种起源发展的根基,更是体现我国各民族舞蹈特色的特有种类,是舞蹈专业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本文针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改革,旨在改变现行课程中单一外在形态动作的模仿,而是在传授舞蹈动律技能的同时融入民族文化与表演课程。融入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民族民间舞蹈,提高学生内涵的表现。而融入表演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们全面的学习领悟理解民族民间舞,才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舞者。这是“民族民间舞”这门课程的新的理念、新的追求,也是推进民族民间舞蹈专业人才全面发展的核心。同时新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舞蹈专业学生加深加强民族民间舞“神韵”的把握,更好的推进良性传承,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文化传播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舞蹈学科分类中的一门大的学科,是历史最悠久的舞种之一,各少数民族舞蹈就像中华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对人类的影响更为突出,更具有生命力。在民族民间舞蹈中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习惯、审美心理、风俗情趣等文化现象。

在普通高校艺术学艺术类专业中,舞蹈课程设置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地位尤为重要。其不仅是其它各舞种起源发展的根基,更是体现我国各民族舞蹈特色的特有种类,是舞蹈专业类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我这些年走访许多综合类大学的舞蹈学院,从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那里了解了各个学校舞蹈专业的开设状况。基本情况大致相同,“民族民间舞”课程基本是在培养方案中的第三、四学期开设,每周四小节课时。按照我们国家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对汉族,藏族,蒙族,维族和朝鲜族五大民族的舞蹈风格动作语汇进行教学。在上课进度和课時允许的情况下,还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如:苗族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傣族舞蹈等。在授课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只注重动律的单一教学,学生们多是外形模仿,“形似神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其本身由于没有真正意思上的学习民族民间舞,只是按照对老师舞蹈动作外形模仿的记忆机械的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另外这些学生在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如此模仿性再进行传授,从而形成了缺少内涵学习的恶性循环,鉴于这些现状,我认为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学习急需要改革,打破单纯的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技能的传统,而是采用新的教学法——民族文化舞蹈课,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涵义更好地表达出来,进行由内而外的全身心的舞蹈。

一、民族民间舞课程开设现状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民间舞蹈也种类繁多,大部分高校教授的材料都是国家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大纲里对汉族,藏族,蒙族,维族和朝鲜族五大民族的舞蹈风格动作语汇的教学。因地区的差异和文化不同,会适当的加入当地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

在我了解的高校中,也有一些高校已有辅助舞蹈教学的其它相关课程。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把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学生开设了福建民间舞的课程,还增设了民间舞采风课程。会组织学生前往闽南地区、莆田湄州岛和宁德地区进行民间舞蹈采风,在活动实施阶段,通过对民间舞蹈动作、队形、服饰、音乐的收集,采访各民间艺人,了解舞蹈和当地民族的文化关系以及对采风的信息处理等,不仅有益于学生对课堂上福建民间舞所学的动作技能的消化理解和风格的掌握,更能极大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类学校给我了很大的启示,在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和发展上,我们要寻求新的能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探微

1.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师和教学法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课堂的传授过程,既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授。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一种具体的肢体动作,同时也在学习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字文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质量。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在整个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首先,从各方面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第一,作为一名高校民族舞蹈教师,必须具有热心,耐心和爱心。热心是指教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耐心是指教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坚强毅力。由于学生条件的差别,民间舞教师的教学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按照所有学生的共同特点,来实施和完成教学大纲,一步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爱心是指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把舞台的光辉和灿烂留给学生,自己在幕后做一位辛勤的园丁,这也是教师可以承受寂寞的基本条件。第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还应该具备较好的身体机能。由于高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从普通高中招收的,而且现在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专业素质的整体质量也有所下降,对于对教师的身体机能要求更加严格。保证教学过程中力求动作的准确、熟练、优美,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新动作就建立一个正确完整的动作形象。第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舞教学强调教师授课中的信息量,要求讲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形成的由来,讲民间的风土人情,讲民族心态,讲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高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将各种民间舞蹈文化因素转化为心理因素,形成中国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单一的行为教学是脆弱而苍白的,只有在健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心理的调控和驱动下,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才会是主动的,而且也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持久力。

其次,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外,还应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去思考,去创新。比如说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带、电视演示、等多媒体来模拟课堂,这样,教师可以从图像上看到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细节,便于在课后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下一阶段教学的进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图像上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扬长不短,正确掌握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教师还可以把舞蹈课堂搬到课外,也就是进行“田野作业”,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去,零距离的感受,学习当地民间舞蹈,研究到底民间舞蹈的发展,搜集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处理,活的创作灵感。

2.开设民族文化课,民间舞教学法课,表演课

高校舞蹈专业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在民族民间课堂上对民间舞蹈语汇的学习。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要向能编、能演、能教的复合性舞蹈人才方向培养我们的学生,民族民间舞蹈才能继续前进。

首先,高校舞蹈专业可以通过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以帮助课堂上民间舞蹈的学习。深入了解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民间舞蹈知识更准确地教授给下一代民族民间舞蹈学者。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基本上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方法并以基本舞蹈风格训练为中心进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开发,一味的模仿和单一的训练只能使学生走入一个循规蹈矩。

最后,高校舞蹈专业可以通过表演课的开设,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原有的自然、朴实的内在表演素质,在认识理解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坚持身体素质和思想艺术素质同时并进,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用真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加深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激发对舞蹈艺术的表现欲望,为今后学习和创作新的舞蹈剧目,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民间舞蹈教学中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

在民间舞教学过程中对民间舞蹈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强调和深化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作为反映一种民族文化的民间舞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其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即民间舞蹈所反映的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不仅仅是继承“有形”的传统,也就是外在的技巧和审美形式。这就要求在接受动作技巧的同时融入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情。因而教师在传授动作的过程中要赋予所展示的每一个动作以强烈的生命意义和精神表现力并饱含情感,充分地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感触,以便更加深刻地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民族,社会、民俗、宗教等非审美的内容。必要时,对于专业舞蹈演员还要深入生活,体验淳朴的民间舞蹈文化特征和民间舞蹈潜在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在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体态、韵律以及节奏并不难,难的是具备强烈丰富的内在感情色彩和真切体会到民间艺人的内在气质。由此可知,民间舞蹈教学的核心在于学习她的魂——文化精髓,由内向外倾泻的精神张力。

民间舞蹈的教学是介于民间表演和舞台表演之间,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既要有民间本色风格韵律的体现,又要合乎教学规范以及舞台艺术的审美要求。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继承,这就给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意识的基础之上,与时代的审美发展同步,结合了现代意识。课堂中,在常规的训练中要融入适当的现代元素,并适当用一些现代音乐,让学生体會放松与紧张,主动被动的心理体验,感受力量之间的关系,这些现代意识的融入不仅有利于把帮助学生寻找我们前边所强调的由内而外的内在情感,也突破了新的创作方法,而且它与传统意识的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民族民间舞蹈中融入民间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实际性

1.民族文化学习的必要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动律以及舞感的把握,同时,我们还要把此类舞种的相关文化进行分析、讲解。去学习民间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了解他们的多种文化因素,从而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这一新学科的建设。

2.学生选择就业的需要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最关注的还是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高校的舞蹈专业,录取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普通高中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没有很系统地接受过舞蹈专业训练,舞蹈基础没有中专生扎实,学校以培养老师为目的,而且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是针对舞蹈语汇的学习,与民间舞相关的其他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开设很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这样的课程模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会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如果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由于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文化,不能很准确地引导学生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或者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就会有碍整个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学习时民族文化的学习时重要的。学生大学四年,为的就是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好工作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它只属于有能力的人。高校方面应该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学期期间,学习更多的专业方面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式,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

3.教育实践的必备条件

因为实践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要抓好实践工作不仅要注重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学生的文化素质,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如果能将掌握的民族文化及舞蹈能力很好的结合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展现出来。所以说学生在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丰富自己的专业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工作,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有别于课堂上进行专业学习的一种快感,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情。

四、结语

学生在刚刚接触民族民间舞蹈时,身体协调和动作连接上是较难掌握的,需要加强协调能力的训练。在学校学习的五大民族的舞蹈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秧歌,胶州秧歌,还有云南花灯都有各自的律动练习。律动练习是学习组合和舞蹈的基础协调训练。

另外,如朝鲜族舞蹈,它通过气息律动“快吸慢呼”体现出了朝鲜族舞蹈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的特点,以及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特点。再如,蒙古族舞蹈,舞蹈的动作多以肩部和臂部为主,如硬肩、碎抖肩、硬手、压碗等动作,这些不同的动作形成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而藏族舞里,膝部松弛与腰、胯动作的结合动律,再加上弓腰曲背的基本形象充分映射出了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宗教心理,宗教礼仪。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它的风格特点:韧、碾、拧,还有它独树一帜的风格体态“三弯九动十八态”,表现出来的舞姿多是阿娜多姿,舒展大方。以及其他民族舞蹈的学习,均是通过各民族自身舞蹈独特的气息和体态的训练,使学生在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上得到提高,并同时了解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舞蹈语汇。在加入民族的文化学习后会使舞蹈的表现更淋漓尽致,比如胶州秧歌里的“韧”,在学习时如果不讲授民族文化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模仿动作,那么在气息和风格表现上会有一定的障碍,这是因为韧表现有很多,可巧、可劲、可夸张、可含蓄等,这都与它的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关联。所以我认为民族舞的学习不单单是肢体动作的表现,更深层的是表现出它们附有的内在情感,所谓的情感内容就是我们编的,跳的舞蹈动作相对应的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生活和经历带给我们舞蹈动作和编排,历史和文化带给我们舞蹈想象和创作,所以,无论是作为一个舞蹈工作者或学习者,都要不断丰富我们的情感,加深我们的思想文化底蕴,才会在舞蹈的学习中有新的进步,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艺术.2001.4

[3]李北达.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5]朱民石,项燕.情是舞蹈艺术构成的因素[J].舞蹈,1993.3.

[6]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7]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7.

[8]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9]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5.

[10]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

作者:贾琳

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论文 篇3:

浅谈中职舞蹈教学方法

【摘要】教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教师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方法,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手段,对学习者实行一定的影响,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应以幼儿歌舞为重,幼儿歌舞是幼儿园教师的必备技能,是活动型、创造型的,使适龄学生在歌舞中受到美得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形成活泼开朗向上的性格,在歌舞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

【关键词】中职舞蹈;幼儿舞蹈;民族舞蹈;教学方法

舞蹈是众多表演艺术中的一种,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跟着音乐的不同节奏,通过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情感,呈现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在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音乐、动作、技巧是不可分割的,需要一定的技巧,舞蹈表演者需要掌握柔软度,腾空,跳跃,旋转,翻,控制等一些特定的能力。但是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并不是通过所有的技巧来完成,技术技巧是垫脚石,是辅助动作的舒展,达到更高的要求。

学前教育的学生要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专业科目分为舞蹈,钢琴,音乐,画画,手工,这些科目是学前教育学科的重要构成,缺一不可。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涵养,舞蹈是一个主要手段,而且非常直观的表达,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不仅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前教育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舞蹈是一门技术技能,想要从事学前教育,舞蹈这门专业技能必须掌握的很娴熟。新入学的学生从普通中学转到中职学校对本身的 幼师专业比较陌生,以前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舞蹈这门课程,所以,学生刚开始接触,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协调控制,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才开始感官,一开始,他们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手脚并不能很好地配合协调,并不听使唤,不会达到老师的要求。

作为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需求,学生班级体的不同来制定教学计划,并且根据教学计划来展开教学。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方式上大胆改革和创新,找出一条适合学前教育学生的舞蹈学习模式,培养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较高需求,较高素质的人才。

学前教育中的《舞蹈》学科分为幼儿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学习,幼儿舞蹈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幼儿舞蹈是体现幼儿生活,游戏等的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跟着幼儿歌曲,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比较形象,生动,直观。幼儿舞蹈舞曲较短,一般在2分钟左右,音乐节奏清楚,歌曲动人。容易吸引孩子,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对于初学者的学前教育学生,幼儿舞蹈的学习要放在第一位,培养她们的协调能力和节奏感。“情”和“趣”的教学成了幼儿歌舞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情”的感染

个人情感是当代教育的催化剂,有一位美学家名叫施东昌,他曾经说过: “美感是最富有感情特征的。”因此我在幼儿歌舞教育中,首先抓住“情”,通过当今多媒体直观教学,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达到教育目的。

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示范法,演示法,先观看视频,再亲身示范,手把手一个拍一人拍,每个动作讲清楚,学生掌握情况良好载往下接,待到全部动作学完。再合音乐。

一个幼儿舞蹈完成后,让班级学生分组编排队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把上课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消化,并和本组同学在编排队形过程中学习。提高自己的编排水平,并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民族民间舞指流传在民间,因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生活环境等条件原因,中国有56个民族,在学前教育的舞蹈学习中,一般学习五大民族。即汉族民族民间舞(云南花灯,胶州秧歌,东北秧歌。)傣族民族民间舞,维吾尔族舞,蒙古族舞,藏族舞。这五大民族,分布地区广,人口比较多,在表演的风格上,和表演的技巧上看,风格差异比较明显,学前教育的学生也比较好掌握。

艺术源自于生活,丰富的民间舞蹈题材都来自于生活,从生活的细节,劳动的过程提炼出特定的民族民间词汇。中国的民族民间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载歌载舞,音乐动作自由活泼,舞蹈和歌唱紧密结合,这样边歌边舞的艺术表现形式,活泼生动,自由,更容易表现生活内容,通俗易懂,这时也会用到各种道具,如长鼓,手鼓,扇子,长绸子,花棍,花伞等,这样给舞蹈作品添加了许多表现形式,从提高舞蹈的表现能力,使舞蹈动作,更加生动,更加多姿优美,情节更加丰富,形象越加鲜明。

学校开展民族民间舞这个科目,让学前教育的学生接触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舞蹈的魅力,和舞蹈的美丽,学习不同民族民间舞蹈,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的熏陶,使学生欣赏美,体验美,热爱生活,拥有一颗美丽的心。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要大胆创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出适合班级学生的授课形式,在以后的舞蹈学习中将舞蹈技术技能课,舞蹈的相关理论课相结合。全面丰富学生的视野,把课程内容多样化,学习形式复杂化,来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作为教师必须要正确的教育观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幼师学生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责。据这几年对入学新生的观察,学生大部分没基础,底子薄,个性差异大,我们应该看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帮助、表扬、激发学生的进步和兴趣。如一个简单的吸跳步,我不仅启发她们回想小时奔跳的情形,还和她们一起跳到会,即以老师的身份也以长者的身份去感化,好坏都表扬,让她们在无拘无束中掌握知识。

(二)作为教师应有丰富的感情

每位老师的感情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因为一个老师绝不能是一个冷漠的人。 在我内心深处,我深深体会到教育事业给我的乐趣,渴望知识的学生给我的激励, 所以当我教起舞蹈时总有一股热情,从而感染了学生。

如在教授幼儿歌舞《快乐的小牧民》,我利用了现代化的网络设施,收集了蒙古族人民生活、勞动、娱乐及地域的风土人情,如“骑马舞”、“挤奶舞”、“摔跤舞”等素材,让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富有激情,做到热情奔放、粗旷、稳健有力,富有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结合多媒体教学,营造了热爱家乡的氛围。表现肩的动作,时而节奏鲜明的硬肩、时而内在韧劲的柔肩、喜悦的笑肩、耸肩。使学生不仅从音乐中,更是从我的情感中学到技能技巧,从而受到教育。幼儿歌舞也达到它的预期教育目的。

二、“趣”的引导

兴趣是人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前提。中职学生的学习控制力较差,因此在中职舞蹈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一)让学生多接触音乐

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使学生的音乐感得到补充和提高,促使学习欲望。

1.营造音乐氛围

现在的学生只喜欢流行歌曲,对幼儿歌曲不感兴趣,甚至不爱听,有必要利用教室的多媒体定期播放幼儿歌曲。

2.设立“音乐区”

在教室一角设立“音乐区”,利用自己手中的手机探讨互听评论自己下载的幼儿歌曲,到期末可评奖,以资鼓励。

(二)教师自己要用对音乐舞蹈的浓厚兴趣来感染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发现你,感知你也是喜爱、热爱舞蹈,这就需要每一次的教学都要表现出你的兴趣。课堂上气氛的渲染非常重要。如律动舞蹈《数鸭子》,我通过模仿小鸭子走路的“摇摆”可爱相,带上自制的小鴨子头像。再如《小池边》,播放孔雀在水边饮水的生活习性,孔雀开屏的美,和傣族服饰的漂亮,并用傣族独特的“三道弯”舞姿,表现自己对舞蹈表演的兴致,让学生产生了美感,在我的示范影响下,个个兴致勃勃地随乐曲的节奏学起,从而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学习中。

(三)教师要选择具有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强,代表性典型性好的教材,教材本身能引起学者审美的兴趣

在设定教学课程的时候,特别是舞蹈作品的缺点,我们应尽量考虑音乐风格,表演形式能贴近幼儿的生活,儿童比较经常见到的,还能体现出幼儿的天真童趣的。比如《数鸭子》《小红帽》《七色光》《小池边》《快乐的小牧民》《拉拉勾》等,在教学中可采用直观教学、创设情景,扮演角色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教学方法,以便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更快适应社会需求。

在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项目是必不可少的,每次下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在下节课回课的时候,要及时进行讲解和分析。在舞蹈课中,我会监督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的情况,和学生的回课情况,要求他们拿起手机,把所学习的内容,通过录像的形式,把老师的讲课内容,或者自己的动作录起来,让学生下课后自己练习,及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样才会进步。通过引导班级的优等生组织和引导能力得到了锻炼,差生的成绩也得到提高。取得良好的成效。

目前,还是很多学生出现不能学以致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在一个剧目教学结束后,完成后,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有的同学动作不清楚,有的同学音乐节奏感不好,节奏混乱,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马上指正,提出重点难点让他们课下练习,通过排队型来加固印象,并运用在以后的舞蹈学习中,和幼儿教学中。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舞之以“情”和舞之以“趣”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掌握舞蹈技能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中,已从一张白纸到了掌握舞蹈的表演、舞姿、技巧及节奏,近几年在市学前教育技能考核中,我的学生通过率达95%以上,培养出的优秀学生,如彭怡婷、陈琳琳、赵海师、温韵婷等学生分别获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大部分学生在岗位上受到好评。马莎.格雷厄姆说:“没有人在乎跳得好不好。只要跳起来就行!伟大的舞者并不因为技术而伟大,是因为激情而伟大!”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郭子徽.儿童民族舞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徐敏敏(1991—),2012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作者:徐敏敏

上一篇:高校优化师生关系论文下一篇:美术教育培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