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商务英语论文

2022-04-20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及未能体现出其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的缺欠。需求分析理论是ESP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可以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指导。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课程设置商务英语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程设置商务英语论文 篇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摘要]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及相互照搬一直是阻碍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痼疾。因此,了解和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的社会发展需求,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修正培养模式,认真研究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认识当今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课程设置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商务英语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丁国钰(1972-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赵颂梅(1973- ),女,山东烟台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河北 石家庄 050041)

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由于沿海各大城市乃至内陆地区对外经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会英语、懂商务的人才提供了客观需求,推动了商英教学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应时而起,纷纷设立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20世纪90年代,商务英语教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开设的范围扩大,形式变得多样,由原来有商务基础优势的院校扩展到职业院校、私立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教学内容也随之拓宽。在生源争夺战中,为吸引优质考生报考本院校,存在不顾本校师资及硬件设备欠缺的情况下,便增加诸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营销英语、单证与报关、旅游英语、饭店英语等所谓热门课程的现象。进入21世纪,商务英语的发展进入积极提升阶段,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学术层次开始提高,教学者不只停留在教书阶段,而是开始审视教学模式、总结教学方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见解并总结经验编写新教材。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教学在提升中继续发展,课程设置者和管理者开始根据社会需求关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商务英语教学,加强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支持推动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为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供了发展动力。

一、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目前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应聘者进入单位后能独立处理进出口报关、涉外文秘、涉外营销等业务;二是以前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社会对英语教育或英语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很低,而多达60%的英语类人才需求是针对诸如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外语+专业)的。关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有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急需人才的涉外岗位中,外贸业务员占40%,涉外文秘占20%。最重视的岗位素质为职业道德(占80%),然后是发展潜能(占20%)。最重视的职业技能为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和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这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意设置文秘课程、礼仪课程、职业道德课程和与外贸相关的业务技能等课程。毛忠霞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营销方面人才的需求占60%,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熟悉市场营销业务,具备推销的技能和策略,具有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按需求比例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而目前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大多设置较多的语言基础课程,使得学生在专业技能及实务方面的知识捉襟见肘,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相关专家们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多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很多调整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上的修改意见。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方式。高校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所以高校教育应突出服务经济、讲究教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科技成果的应用性等一系列与生产有关的教育特色。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可分解为: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综合能力(即英语素质、商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英语素质包括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商务素质包括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素质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计算机应用、办公室事务等。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给出比较形象的“宽、厚、活三维能力”模式说法。“宽”是宽基础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和人文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以适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厚”是厚专业能力,即拓宽专业口径,不断加大经贸、金融、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浸泡式”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范围,从而突出了该专业“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活”在于增强适应未来岗位的柔性化特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数,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专业,如金融、保险、工商管理、经贸等开设的辅修课程。课程教学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专业选修课,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合理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综合实践教学,保证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从而适应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就需要相关高校在课程设置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解决好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三、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相关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开办的商务英语课程差别很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英语+商务知识”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里加少量的商务英语课程,如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学生完成了英语专业课程,但商科专业知识笼统、零散、缺乏系统的体系,仅能了解某些概念和进行部分具体操作,从事商务工作的能力不足。第二种是“商务英语”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如商务谈判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单证实务英语等,课程的系统性增强。但是此种课程设置的核心是英语,学生对于商务知识因基础不好,没有相关经验,直接用英语来接受商务知识,听课过程中难度很大;绝大部分教师是英语教师,能说清英语,但不一定能用英语讲清楚商务,结果是学生接受和掌握得不太好。第三种是“英语+汉语商科课程”模式。即在英语基础课程之外列出汉语商科课程,聘请商务专业的教师授课,学生可以学到较为系统的商科知识。但由于基础英语是英美人生活背景下的英语,英语和商务知识没有经过在商务背景下的磨合,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第四种是“英语+商科专业方向(英语)”模式。与模式一、模式二不同,为了增加商科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开出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要么是国际贸易,要么是国际金融等,而不是笼统的商务课程,师资是能够使用英语操作的商科专业教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实质是全英双专业课程。与模式三不同,商科课程与国际接轨,同时增加英语浸泡量。由于此种模式要兼顾基础英语和商务两种专业体系,同时还要在商务背景下锤炼商务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很重,商科课程也不易深化。

审视这四种模式,会发现:一是四种模式都各有缺点。模式一比较陈旧,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模式二比较前卫,目前国内具备这种师资的院校较少,不具有广泛性;模式三中英语和商务知识各自为政,不相融合;模式四体系较为庞大,处理不好英语和商务方向的关系,会造成重点不突出,商务知识得不到深化。二是课程设置在执行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缺陷。

2.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四个缺陷。(1)课程的局限性和不系统性。课程设置者或者局限于基础英语的设置,认为学生英语基础不好,需要在基础英语方面补课,因而需要少设商务方面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在升学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因为这种局限性加之专科学生的学制较短,课时有限,所学商务知识不够系统,毕业后可塑性和竞争能力不强。(2)课程的残缺性和重复性。层次较高的商务英语课程,因课时所限,缺乏前期相应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学生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存在困难,根本达不到商务英语课程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各课程界限模糊,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信用证部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与报关都有讲述。(3)课程设置不是基于社会需求,而是基于本校的历史、基础或教师资源。这样会出现同称商务英语,有的学校侧重于外贸,有的学校侧重于国际经济法,有的侧重于金融等。(4)专业实训在摸索中无所适从。实训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很大一部分院校在实训项目的内容选择及实施办法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

四、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需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决策者在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以往的课程设置内容和现有的教师情况,对社会需求进行全面调查的较少。许多课程设置者为了省事而又能快速地完成任务,往往照抄以前或者别校课程设置的模本。真正的课程设置是一件艰辛的工作,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问题和关系:

1.配备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课程设置团队,明确分工,相互合作。主要的工作有:收集整理近两三年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工作方向;走访、调查和网上收集当年商务英语专业招聘单位的需求情况和预测需求发展趋势;整理数据,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社会需求情况;借鉴前沿研究成果、本校和别校课程设置内容;进行新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2.处理好社会需求和课程体系完整性之间的关系。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高校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会减少对学生具体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过于突出某一具体专业知识或技能也可能破坏学科的完整性。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学生不可能全面掌握。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很难培养出具体的实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市场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确定公共课模块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专业基础课模块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课模块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技能;专业选修课模块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实训模块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英语、商务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实现“零”对接。这种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框架既突出了社会需求导向,又兼顾了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语言素质、商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3.处理好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教学,既要培养普通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又要传授商务知识和技能,涉及贸易、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众多方面。

长期以来,课程设置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部分人认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必须用大量的时间来学好基础英语,持此种观点设计出来的商务课程往往是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模式,即“英语+商务知识”模式,基础英语课时占绝对优势,听、说、读、写、译体系完整,科目清晰,但商务知识零散而不系统;另外部分课程设置者认为,语言训练应贯穿于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通过模拟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寻找交易伙伴,进行交易谈判,撰写往来信函,将商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低年级语言技能课的教学中,同时适当地介绍商务专业词汇、术语及商务英语表达方式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建议商务英语专业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并可考虑将低年级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商务专业词汇+语言知识技能培训代替,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商务知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

4.处理好课程体系需要与现有师资力量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是基础英语和商务知识技能的结合,其宗旨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目标,通过课程的合理整合,优化整体”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构建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和技能实训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商务英语“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后,再来安置现有的师资力量,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基础和兴趣爱好来进行量才选用。对于多余的基础英语教师和短缺商务英语教师通过培训和进修来进行转向,当然有条件的院校也可通过从国外聘请外籍教师和进行合作办学等途径来解决短缺问题。不能因为教师的有无来决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一个将英语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对接的平台,为商务英语教学培养紧缺的师资是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商务英语作为一个应时代需要而快速发展的新兴专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较多精力和较大投入加以研究完善。完成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和研究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运用科学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处理和解决好现实中的矛盾,使高校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真正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金晶华.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新特点[J].科教兴市,2006(9).

[2]封权初.对商务英语课程发展的思考[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1).

[3]汪霞.关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5).

[4]叶青.高校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校学报,2007(5).

[5]赵芳.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之探析[J].山西科技,2008(5).

[6]徐萍.高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教改纵横,2008(4).

[7]丁金珠.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初探[J].科教市场,2007(1).

作者:丁国钰 赵颂梅

课程设置商务英语论文 篇2:

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及未能体现出其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的缺欠。需求分析理论是ESP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可以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指导。根据需求分析理论,我国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重视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应重视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的融合;应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合理确定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比例。

关键词:需求分析理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一、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办学状况却不能让人乐观。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各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也较大, 所以多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均面临一个就业难的问题,而外贸企业却同时存在一个人才短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根据笔者对现状的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下列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目前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体现出其“复合性”的特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应培养出有特色的复合型与应用型的高级外语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要全面而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还要求学生要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国际民商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则等,并具备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的潜力。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出其跨学科的特点,相反一般都仅是在传统英语语言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金融类、经济类等有关的课程而已。还有部分院校,其商务英语专业虽说也叫商务英语专业,但其课程设置只侧重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对商务相关知识的学习,缺乏对英语与商务知识的整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是不利于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的,是难以培养出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

第二,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大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仍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课课时较少甚至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的区别应该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能力,因此应强调英语语言技能与商务活动能力的结合。教学中应运用模拟教学方法,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指导,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但在实际的关于商务英语的教学中,这类课程或教学活动几乎没有,所以尽管学生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关于经贸方面的知识,但还是缺乏对真实的经贸活动的了解,毕业后不能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也都不是“科班”出身,即他们中多为英语语言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多没有实际的商务活动的经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的这种状况也严重地制约着这门学科的发展。

二、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解决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需求分析是ESP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主要有目标情景需求分析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目标情景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者将来的工作需求,也就是分析学习者在结束其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或状态;学习者需求分析主要是对学习者现有的状况及其应该和可能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即分析学习者现有状况与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然后确定他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课程设置是是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评估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毕业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产品”,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社会需求是判断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依据。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对商务英语均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对需求的分析(needs analysis)为根据,也就是说课程的规划者在设置课程前必须先通过调研、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手段来获取有效的数据,进而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教学的需求;同时还要分析了解学生的状况及其可能达到的程度。有了对前两个方面的分析以后,然后再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和如何学,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应设置哪些课程。正确的需求分析是保证满足社会需求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三、需求分析理论视阈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为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重视学科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重视学科知识间的衔接与过渡,先开设的课程要为以后开设的课程做好铺垫。应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应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了解和掌握商务及与商务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应重视商务知识与语言知识的融合。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英语只是载体,核心内容则是商务知识。因此,在确定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时,一定要使之与语言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两个方面都能得到培养。为此,在基础阶段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在其中逐步地渗透相关的商务知识,应设法使学生将英语语言的学习与商务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可将低年级阶段的英语语言类的精读、听力、口语、泛读和写作等的教学转变成以商务内容为核心的、具有专业色彩的精读、听力、口语、泛读和写作等的教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商务知识的语境中来“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就可以使二者相辅相成。

第三,应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社会更注重应用能力。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不仅应重视对学生系统而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重视这种技能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所以实践教学就非常重要。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其毕业后所可能从事的工作的认知,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相反,那种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的商务英语教学只能培养出缺乏实践能力、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因此,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在重视理论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可以安排一些涉及商务知识、商务规则和商务实务的课程,以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同时又形成熟练地运用英语来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例如,在国际贸易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商务模拟软件为学生开设一些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训练类的课程,以使学生能在虚拟的商务环境中了解和体验国际贸易的全过程,以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日后从事这类工作积累经验。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起与学生所学专业相一致的实验与实训基地,让学生定期到该基地从事实习或实验,从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合理设置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规定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商务活动、跨文化交际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其中的英语类的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专业类的课程则旨在使学生能掌握未来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商务专业知识,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素养。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侧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译的训练,应适当增加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口译等类课程的课时,而且最好采用真实性的语料来教学。

在专业类的课程设置上,应处理好商务知识与英语技能课程间的比例,以保证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商务技能。除了开设一些核心的商务类的课程外,还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选修课如旅游、文秘、管理、法律和会计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这可以使学生多方面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拓宽自己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应合理地分配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理论及其实践能力教学之间的比例。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英语语言类课程比重偏大而相关商务课程的比重则偏低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从侧重语言学习向侧重商务知识的学习转变,应增加更多的关于商务方面的课程,以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学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务知识,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对商务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自身缺乏商务知识与商务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复合型的商务人才的。所以,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商务知识,要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加商务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内容陈旧落后、与时代相脱节的教材也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高校在对自己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的同时,也应设法更新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材,应丰富教材内容,以使教材内容能更新颖、更实用。

参考文献:

[1]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3)

[2]王春晖需求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J]商场现代化,2009(29)

[3]周敏芬,詹元灵需求分析理论下的特色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黑龙江教育,2010(9)

[4]唐伟清需求分析下的大学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商场现代化,2008(33)

〔责任编辑:孙 凯〕

作者:李玲玲

课程设置商务英语论文 篇3:

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探究

摘 要: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借助ESP理论及相关课程设置理论、原则,就如何更合理、科学地设置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成都纺织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对策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面临着诸如就业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反映出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成都纺织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1,发现该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缺乏需求分析,未能反映行业和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课程设置的主体单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开设的课程与学生、社会对知识与能力的需要存在差距;课程结构体系不够合理。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借助于相关的理论及课程设置的原则。

2. 改进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2.1 ESP课程需求分析理论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对它的研究也必然遵循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框架。在ESP的研究领域里,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ESP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而是一种课程设计方法,它奉行“Tell me what you need English for and I will tell you the English that you need(只要你告诉我你学英语是为了什么,我就可以教你所需要的英语)”(Hutchinson & Waters, 2002: 8)这一原则,强调需求分析对于设计大纲、安排课程和教材编写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由于商务英语领域宽泛,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比其它ESP分支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更难以预测,因此需求分析对于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学界对“需求”的定义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全面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境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前者指学习者开始ESP课程学习前,原有的语言程度及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后者指学习者未来工作的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及学习者对这种要求所持的态度。完善的需求分析应该是将学习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 Analysis)和目标需求分析(Target Need Analysis)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ESP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商务英语需求分析的关键在于找出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水平与他们的期望值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之间的距离,以使课程设置的重点投放在最需要重视的地方。需求分析是我们课程设置的开始,为我们教学目标的寻求起了铺垫作用。

2.2 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知识是一种解释,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绝对正确的表征,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是动态的,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叶澜,2001:30)。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意义发现、意义赋予、意义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策略、经验方式与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环境中的特定问题情境和合作性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总而言之,课程设置不是仅仅把学生束缚在死板的课堂,聆听教师关于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而是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为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指导学习者到生动的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将不同科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更深、更广地建构意义,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3.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3.1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基础

ESP课程需求分析理论要求在课程设置前着重做好“目标需求”及“学习需求”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社会招聘广告、毕业生等渠道,借助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知识及能力方面的要求及期待,在此基础上分析用人单位的“目标情境”。此外,还要搜集学习者课程学习前的一些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调查、面谈、测试、学生课内外作业情况总结等方式获取学生客观、主观方面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由此,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又要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特点。

3.2 设置主体多元化及动态设置是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

课程设置之前应该征求商务英语的学科专家、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教材作者、心理学教育学的专家等多个领域人员的意见,邀请专家、行业骨干等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主体走向多元化。同时,课程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有多种反馈渠道。课程开设之前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需求分析有利于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改进;课程结束后,从师生、企业获得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为下一轮更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3.3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课程设置的前提

3.3.1 体现高职教育及英语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黄中习,2003:8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迁和未来多种职业选择的能力,让毕业生能从事企事业尤其是外企、合资企业及私人企业的商务工作。

3.3.2 体现商务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

商务英语属于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因此,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还要练就他们用英语处理商务工作的能力,即熟练运用所学的语言及商务知识处理报关、跟单、获取国际商贸信息、撰写外贸函电等公文、翻译商务资料、进行简单的商务谈判等方面的能力。在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方面,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走向基层企业的进出口公司、合资企业、跨国公司中国代理、境外中国机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服务、涉外旅行社等行业从事市场营销、办公文员、进出口业务等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应用型、技术型为导向,增加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3.3.3 突出行业特点,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由于每所学校面向的行业各异,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突出专业特色外,还应突出其行业特色。如我校的商务英语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突出学生在纺织、印染、服装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在职场上相对于其它学校的商务英语学生,他们才有自身的竞争力。

4. 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是我们的愿望

4.1 以“必需、够用”为度开设课程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性、应用性实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语言知识、理论课程方面“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应放在语言输出及实践课程的开设上,为分流阶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因而,建议将原来课程设置中的《语言学》、《词汇学》、《英美文学》等课程删去或者改为选修课,主要开设《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

4.2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跨学科的特点来整合课程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跨学科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与界限,跨学科地对课程进行裁减重组,强化有关商务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复合、创新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删除内容重复的一些语言必修课程,如开设了《综合英语》课程后,就没必要再开设《英语语法》等课程了;专业商务知识课程中,可把《市场营销》、《国际商法》、《企业管理》、《经济学原理》、《国际金融》等重理论课程融进《商务导论》这门课程之中,以省出课时,用于商务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此外,增设《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阅读》、《英语应用写作》等跨学科课程,使学生既在语言技能课程中通过英语获得商务知识(learn business through English),又在商务专业知识学习中强化语言技能(improve English through business),以达到“厚”专业能力的目的。

4.3 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重点,开设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一定要以就业岗位群为背景,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熟练地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和商务操作的能力。根据职业需求调查的情况,建议把《商务英语口语交际》、《商务交流技巧》、《外贸函电》、《报关业务》、《国际贸易单证》、《商务英汉互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办公自动化及英文同声打字》等课程列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化,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4.4 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知识、满足学生兴趣和就业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叶澜,2001:15-16)课程设置应该对选修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建议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如《英语国家文化鉴赏》、《四川景点英语导游》、《商务英语视听说》、《财务基础》、《纺织服装英语》、《会展英语》、《跨文化交际》、《会议策划》等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风格、心理特质、自身性格和职业生涯规划出发,选择课程,增强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4.5 课、证融合,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实施两种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因此,课程设置中可以推行以“双证”或“多证”考试为导向的“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核心技能,安排相关的技能实训课程,逐步推出与专业相关的多项证书培训课程,如:剑桥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英语、涉外秘书、外销员、报关员、商务英语翻译等证书的培训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4.6 改革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商务操作能力

学生学习商务英语并非学做学问,而是掌握技能,把知识最终融入到技能中。因此在专业培养上一定要重视能力训练,强化为就业做准备的实践教学环节。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可将商务英语专业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A(ability)和S(skill)。在能力与技能的培训方面,建议开设《商务英语礼仪实习》、《外贸单证实习》、《模拟商务实训》、《综合商务技能实习》等实习课程,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构建能力。而其它如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电子商务等技能可以融入在相关理论课程中进行操练。

不过,笔者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没有实习场所和双师型师资的匮乏是实践课程缺失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借鉴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校企联合模式,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此外,注重实习与见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争取社会实践机会,比如在一些大型的商贸会、博览会上做志愿者等。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送培专业教师取得双师资格,以保证课内实训的顺利开展。

5.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实践

通过以上分析与讨论,笔者在与同事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基于以往的课程设置,作了一些调整与改进、优化与整合,尤其在课程的结构体系方面,对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我校08级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议案。此议案注重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与01级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比,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从原来的67%减少到现在的40.9%,此外还增设了18.2%专业核心技能课,这类课程在以前的课程设置中几乎是空白;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较之以往有较大的增加,由原来的7%增加到了20.0%(含公共选修课程)。此外,就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而言,此方案中理论课程的比例为61.8%(其中含17.8%的课内实训),实习课程则为38.2%,较之01级10.2%的实践课程而言,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也正好与建构主义课程观吻合。

综上,课程设置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注重课程的合理结构及课时的合理分配,在对原有课程设置评价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总之,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应本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以英语为工具,以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为目的,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来优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构,同时还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及岗位适应性。尽管08级的课程设置较之以前无论是在课程结构、还是课程门类方面都有所改进,但它毕竟不是万全之策,尚需反复实践、补充、完善,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需求。

参考文献

Hutchinson, 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8.

黄中习. 试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81-83.

叶澜.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16,30.

作者:王朝晖

上一篇:财务干部作风建设论文下一篇:部队院校作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