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改革的探讨——基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

2022-12-24

一、前言

跟随着时代中知识经济等要素重要性逐渐增加, 教育在中国整体发展的地位愈加明显, 其中教育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以及基础性尤为明显。在教育问题中,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问题及其突出,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化得到了来自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但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不足,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师专业内涵,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育部于2012年10月发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从法律方面明确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标准》首次建立了我国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对教师专业化内涵和标准的具体化, 按照标准严格实施准则, 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 发挥着体系的重要作用, 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质量。在教育国际化方面, 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也符合国际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1]。

二、《标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分析

《标准》主要由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三大部分组成。在维持“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概念下的理念下, 从对教师的胜任职业的三个维度提出十四个领域下的六十一项“基本内容”, 笔者分别在“专业概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这三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要求。

(一) 《标准》对教师专业概念与师德的要求

教师行业的概念与师德包括了对于职业的理解和领悟、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修养、教育教学的目的和途径, 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这几个方面囊括了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 它们指向于造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教师, 既体现了“学生为本”, 也体现了“师德为先”。在叶澜教授提出未来教师要与时俱进的教育概念, 即教师的专业性与修养取决于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和投入到教育事业的程度。师范生在正式成为老师之前应当对教师这一职业要有认真成熟的思考, 只有当其对于教育具有相当的认同感, 并且有一定热爱, 才能在教育事业中有一定的成绩。同时, 在教育的过程中有理性对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对待学生的爱应当始终体现在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要积极向上、自律认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北极星。其中, 教育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是动力之源, 维持教师对于教育的投入程度, 保持对学生的热爱[2]。

(二) 《标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专业人员, 应当具有从事教育事业的展业知识, 这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性的重要标准。《标准》细分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分别为四个方面:教育与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在某些方面上讲, 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深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多少。教师应当具有两方面的学科专业知识:一是学科专业知识, 即一个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知识结构网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普遍联系;第二即是学科教学专业知识, 即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 对具体某一学科内容选择专业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教学活动, 由此可知, 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双学科属性, 相比普通职业的专业发展的标准更高更[3]。

(三) 《标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看法和做法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程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和反思与发展等。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应具有双专业能力, 包括学科专业能力、教育专业能力, 这使得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学科专业能力要求教师拥有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能力, 教育专业能力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管理课堂, 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标准》是针对所有学科教师的基本规范, 所以《标准》是针对所有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最低要求。《标准》对教师教育概念与品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要求的剖析, 反应了《标准》对于教育教师专业课程结构设计以及课程内容的革新有了新要求。它通过促使我们思考该怎样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体系, 成为现代教师专业的标尺[4]。

三、基于《标准》师范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走访等形式对7所师范院校 (3所直属师范院校, 4所地方师范院校) 开展了调查研究, 并对相关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教育改革方案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笔者从课程学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内容、教学实践这四个方面对7所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进行了现状分析。

(一) 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制度

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学分的增加。在逐渐推进开放式教师教育改革中, 在2008年浙江省率先对于省级教师教育评审中就提出了要求, 在申报评审的院校教师教育的课程在整个学分中不低于15%比例。同年四川省规定本科培养体系中教师教育课程最低学分应达17%左右。各高校实施的学分制课程体系中, 教师教育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模块, 大多数师范院校在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外, 还另外增加了各种类别的课程。在学分设置上看, 教师教育的课程学分比例大大提高:部分师范院校最高可占总学分20%, 最少也有16%;教育实践课程总平均学分大约能达到33%, 与20世纪90年代教师教育课程6%有了明显的增长。由此可见, 增加学分已成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趋势, 这将大大提高教师专业化进程。在访谈中, 采访的师生提到, 教师教育课程的增加他们都表示认同, 更能突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与其他专业师生的区别。对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视, 为师范生关于《标准》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两大模块的培养提高了熟练的“量”。

(二)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性质

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和增多类别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热点之一。并且从选取的样本学校来看, 近年来的师范院校改变了我国长期以往来的三门必修课程格局, 充实了必修课程的门类, 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方法、微格教学等课程, 使得教师教育课程更丰富, 更全面培养师范生的教育能力, 使得师范生能胜任教师教育的工作, 也符合《标准》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与此同时, 多数高校增加了教师教育在总课程所占的比例, 笔者根据各个样本学校的教师教育选修的学分设置, 统计出选修课的平均学分为23%[5]

在访谈中, 有部分教师了解到, 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类别的增加有助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的能力, 这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让师范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空间。就当地学校而言, 教育资源有限, 必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辅导》、《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未能开设。也有部分师生指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不足, 教师教育课程的选修课程门类还是不够,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科目内容繁杂、难懂。

总体来说, 依据《标准》的基本要求, 部分师范院校基本达到了要求, 对于《标准》中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反思与发展、沟通与合作这几大模块的培养还有所欠缺, 也忽视了师范生师德的培养。

(三) 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乏味, 欠缺多样性。根据所调查得到的结果, 部分学校为把“理论、技能、研究、实践”作为教育教学课程的内容;有的学校是“教育研究与拓展类、教育实践与技能类、学科教育类”。总的来说, 教育教学课程内容大致划分为“教育理论类”、“教育技能类”和“教育实践类”。有些学校对教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大篇幅的改革, 如华东师范大学在《学科教学法》实行“2+1”学分制。其中2分为理论学习的学分, 1分则为教育见习学分, 师范生到各个中小学课堂进行观摩学习, 也可在各个中小学名师讲座中学习理论经验。这样很好避免了重理论, 轻实践的弊端。

访谈中发现, 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在教育教学课程内容方面, 还是比较注重课程的理论体系, 科学性强, 但是实践性弱, 内容陈旧、单一, 没有与社会对接, 实用性不强,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课堂教学吃力, 师范生的“不懂”、“吃不透”直接导致了师范生培养中专业性的缺失, 这将影响《标准》中四大模块中专业知识的储蓄不足、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达标。访谈中部分师范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知识不过是“镜中花”, 无法游刃有余地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而有部分老师也反应学校对教学实践训练这一块的忽视, 由此笔者对照《标准》中专业能力这一模块,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反思与教学等领域的要求都不能达到基本要求。

(四)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

增加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在一定时间上延长了时间据统计, 在实习时间和学分方面, 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都有所增加。过去和现在对比, 过去的教育实习时间普遍为4~6周, 而现在多为8周以上。增加了实习的内容。许多的学校开设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 另外还开设了教育研习课程, 旨在利用课题来指引学生参加到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 提高师范生在教学研究上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教育实习训练, 可让师范生在教师专业化上有很好的锻炼。对于《标准》中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从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师范生都是“应付”学校, 由于在教育实习中由于没有在校老师的追踪指导, 而实习学校的老师忙于工作, 指导不到位, 所以在实习中收获甚微, 不过在教育实习中还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有少量的学生会在教育实习中依据《标准》的要求来锻炼自身的能力, 以达到“准教师”的要求。但是因为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安排在教师教育的最后阶段, 毕业与就业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许多的学生缺少了自我反思和提高的空间。

四、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改革的建议

(一) 教育行政部门引导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改革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了高等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 高等院校在课程可以内部自主设置, 教育部门不应该干涉, 但是随着《标准》的颁布, 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部分师范院校用不规范的方法来培养师范生, 不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导致教学质量不达标, 这就意味着国家层次对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自己引导的角色, 引导教师教育改革, 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入, 引导师范院校依据当地特点开设特色课程, 鼓励建设教师培训基地、教师教育试验基地, 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方面, 依据《标准》的要求来进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丰富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 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加强对教师实践课程开展效果的把控, 全面促进“未来教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比例的均衡

教师教育课程是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环节, 师范生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训练, 取得相关的教师教育能力, 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职业专业人员。师范教育有学术性、师范性两大专业属性, 从过去的传统师范教育一直注重“学术性”的培养, 即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在目前的研究来讨论, 应当适当增加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比例, 这符合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潮流。

从国际经验来看, 教师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保持在相当水平。比如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所占培养计划的比重29.3%, 而日本教师教育课程所占比例高达39.8%;从教师的职业属性分析, 成为教育的专业人员, 是因为其拥有授予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 教师不仅要会“怎么教”, 还能让那个学生“怎么学”, 这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 所以说笔者认为在均衡教师教育课程学分的前提下, 扩大教师教育选修课的比例, 丰富必修课程内容, 给师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以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进程。

(三) 加大教师教育实践的实量, 丰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形式

鉴于大部分院校的实习基地不固定, 实习老师指导不到位, 或者甚至没有实习指导老师, 整个实践环节比较松散, 实习效果低下。笔者建议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 把教育实践安排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 把实习实践落实在大学的各个学习阶段, 总量上增加了实习的时间, 另外在学习进程中突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增加教育实践的形式, 还另外增加教师教育的实践时间, 比如说加强微格教学, 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和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师范院校在安排教育实习时, 应当根据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来设计, 在师范教育过程中落实教育实习的精神。在整个大学期间可多次进行教育实习, 为师范生的从教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更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和所上课程的多少来安排二、三周的时间。让师范生到不同的学校中去学习、见习, 担当课外辅导老师, 参与到学生的夏令营活动中去, 使得师范生接触到、了解到中小学生, 增加对实际教学教育工作的经验。也可以开展教育调查, 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程序和一般方法。

摘要:2012年9月10日, 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和要求。作为开展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阵地, 我国各层次师范院校始终处于师范生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探索进程之中。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课程,专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开展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的通知 (浙江师[2008]181号) [Z].2008.8.

[2]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川教[2008]55号) [Z].2008.4.

[3]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l998, (1) :41-47.

[4] 陶西平.教师的专业情意[J].中小学管理.2007, (7) :54-54.

[5] 李家清, 冯士季.论基于《标准》的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形成机理[J].教师教育研究, 2013, 25 (6) :56-57.

上一篇:海上油气田开发前期研究地质油藏方案设计策略和技术下一篇:南京市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