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改革市场化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及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政府责任、确保公众参与、建立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用事业改革市场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用事业改革市场化管理论文 篇1:

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内涵探讨

[摘要] 我国正式确定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方向已经有几年时间了,但各地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明显地暴露出了对市场化的内涵认识不清晰,对市场化改革的规律性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文对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市政公用事业; 市场化; 一般性; 特殊性

[

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城市就开始了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探索,特别是2002年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以后,各地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市政公用事业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对市场化内涵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对市场化改革的规律性把握得还够准确,严重影响了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的部门领导把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同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简单的类比,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企业产权改革层次上。

2.有的地方把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单纯理解为经营城市公用事业资产或招商引资,以获取更多的城市建设资金。于是,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规操作。

3.个别地方的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城市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不理解,片面地认为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都是市场失灵的范围,国有企业是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方式,政府的职能不能淡出,从而对改革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体现在行动上就是等待观望、不愿主动推动改革,或者变换花样、穿新鞋走老路。

二、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一般性

从当前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进程来看,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已经比较充分,市场化程度也较高;而在很多基础性领域(如铁路、邮政、电力、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很不够,市场化的程度非常低。可以说,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是一般竞争性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延伸,带有市场化改革的一般特性。

1.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市政公用事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市政公用事业一直是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还是靠计划,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市政公用事业企业普遍存在着浪费严重、人员过多、生产效率低下等现象,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没有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率。二是由于部门利益的驱动,市政公用事业企业习惯于过多地占用社会稀缺资源,生产过量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市场需求可能仍然不足),从而产生了配置无效率的现象。和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一样,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也是希望能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尽量排除或减少这两种无效率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2.改革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实践已经充分地见证了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巨大作用,而市场经济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同样也需要借助于它们的力量。要使竞争机制的作用得以发挥,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就需要在改造市场主体、营造市场环境方面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引导资源合理流动的指示器、方向标。如何在市场化条件下,通过有效的政府监管,形成合理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使价格既能反映出商品的价值,又能反映出市场供求状况,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3.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国有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来看,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使国有资本更好地保值增值;二是要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调整,通过把有限的国有资本调整到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从而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在我国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国有资本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同样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实现,即通过政企分开,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把有限的国有资本向具有网络性特征的领域(如自来水管网等)转移,从而在最关键的领域更好地体现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保证行业的运营安全。

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特殊性

市政公用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其产品大多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其生产大多具有自然垄断的经济技术特性,所以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不可和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行盲目的类比,一定要从行业的实际出发,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

1.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要探索公私合作的有效形式。

市政公用事业提供的主要是两类产品,纯公共产品和生产过程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产品,这两类产品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并不能改变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性质,也不能推卸掉政府应该履行的各种责任,市场化需要改变的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市场局面和政府的传统服务方式。和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不同,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不能一退了之,而是要积极探索各种公私合作的有效形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需求。

2.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要探索竞争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引入竞争的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对原有垄断企业进行切分,短时间内就可以出现多个市场竞争主体,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二是通过开放市场引入新的投资主体,与原有的市场主体展开竞争。但是,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由于自然垄断现象的广泛存在,简单的切分可能会损害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而新的市场主体一般又难以进入。如何使垄断企业同样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尽量减少无效率现象的发生,是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面对的问题。近二十多年来,经济学研究在探索垄断和竞争的兼容形式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主要有通过特许经营把空间上的竞争转化成时间上的竞争、通过最高限价监管把企业间的竞争转化成企业内的竞争、通过地区间比较竞争把同一市场内的企业间竞争转化成不同市场企业间的竞争、通过引入直接竞争把垄断直接转化为竞争等几种形式。

3.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要探索市场化的不同实现形式。

在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很广,每一个行业都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环节。从经营性和竞争性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划分,所有的环节又可以大体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具有竞争性的非经营性环节、具有竞争性的经营性环节、具有自然垄断性的非经营性环节、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经营性环节。由于每个环节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都有差异,所以市场化的实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划一。如对具有竞争性的经营性环节,政府不仅不必直接组织生产,甚至不必保持独立的投资体制,而应该允许并鼓励私人资本、外国资本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进行投资,并通过由政府制定有关这类物品的收费管理办法和制度框架来对这类物品的投资和生产进行间接管理;而对具有竞争性的非经营性环节,政府应代表社会公众作为需求方,向不同的生产主体购买产品和服务,并鼓励它们之间开展竞争,为产业化运营创造条件,而产品和服务的直接供给,则应更多地交给非公共部门产业主体。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作者:陈拥军

公用事业改革市场化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及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政府责任、确保公众参与、建立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公用事业市场化问题对策

一、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公用事业是由地方政府或其委托的政府部门直接管辖的、为辖区内公众或不特定的多数人提供特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行业。包括:供水、供热、燃气、城市公交、排水、污水与垃圾处理、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等。与其它行业相比,公用事业具有公用性、基础性、地域性、不同程度的自然垄断性等特点。我国实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是政府推进公用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垄断经营的弊病在客观上要求公用事业推进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公用事业的产权安排和组织形式都以国有企业的形式存在,具有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合二而一的特点。在垄断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公用企业势必形成垄断带来的低效率和对策性激励扭曲。所谓对策性激励扭曲指无论采取何种监管政策,企业都会相应地采取对策,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造成公用事业成本居高不下、资源浪费严重、财政负担沉重、运营效率低下、冗员严重、服务质量和意识差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用事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外部条件变化及政策支持为公用事业改革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外部条件的变化,公用事业市场化已成为可能。第一,由于技术进步,许多曾被视为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不再具备自然垄断的条件,为竞争机制的引入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技术进步,一些纯公共物品具备了部分竞争性和排他性。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不断壮大,且外资大量引入,为民营、外资进入公用事业领域提供了资金保证。第三,公用事业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能迅速成长的产业,其风险低、收益回报稳定的特点受到民营、外资等各种社会资金的青睐。第四,近几年,国家出台许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和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政策,为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西方国家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为我国提供了借鉴。20世纪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发起提高效率、促进竞争、减轻财政负担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世界公用事业改革的基本潮流。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公用事业的绩效。莫洛克和维顿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公交系统的研究(1985年)发现,私人提供服务的成本比公共部门低50%-60%;据舍洛克和考克斯对美国567个民营公交系统的调查(1987年),1970年-1983年间,民营公共汽车公司每英里的运营成本降低3%,而同期公营公交系统的成本增加52%,公交服务的平均成本民营部门比公营部门低32%;据波菲尔德对英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分析(1997年),民营化以来,天然气价格下降23%,民用电价格下降12%,商用电价格下降25%。

(四)公用事业的优势为我国引入市场机制提供了可能性。在公用事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有助于弥补政府在公用事业领域的财政缺口,减轻政府负担,增加社会投资;有助于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助于避免由于政府垄断造成的垄断低效;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和资源的分配效率;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公用事业产品数量、质量和多样性的需求,改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进社会福利,等等。

二、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是在政府对公用事业原有的监管规则不适应而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尚未建立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会使其公平性和普遍性受到挑战。公共服务具有非选择性,公共服务对公众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所以,要求公共服务供给能公平与公正,体现其公共性。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条件下,公用事业生产者的最大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这就与公用事业社会服务的公平性相矛盾。同样,公用事业市场化后,对很难赢利或赢利很少的公共服务领域和地区,私营部门不愿介入。对公用事业而言,公平与效率问题必须同时考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注重公平比注重效率更为重要。因为“公共部门所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为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到政府服务制定实际生活标准——包括学校质量、医疗机构、社区保健、环境、公共交通、法律秩序以及城镇规划和福利措施等等——其质量要求至少必须等同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深层意义上看,能否正确处理公用事业市场化与公平性、普遍性问题,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将市场机制引入公用事业领域后,如果不加强对这些领域的规制和监管,就会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平性和普遍性受到挑战。

(二)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会产生某些负外部性问题。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公用事业市场化后,如果政府对这些企业不加强监管,会产生某些负外部性行为,使消费者和公众受到损失。如,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很难了解到企业信息,从而使企业有可能在成本等方面欺骗消费者;企业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到水里,污染周边环境,损害社会利益,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政府有责任对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者进行必要的监管。

(三)公用事业市场化后会产生新的价格垄断。某企业一旦获得某一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权后,有可能产生新的垄断。一旦形成某种垄断,可能使产品的价格和产出水平偏离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从而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取得垄断地位的企业若发现有其它企业试图进入所经营的范围时,可能会采取低于正常的价格,从而阻止其他企业的进入,维护自身垄断地位,为今后制定垄断价格创造条件。正如世界银行所指出的:“公用事业具有天然的垄断性,除非它受到调控或管理,否则,私营公用事业经营者就像垄断者一样,限制产量并提高价格,这会给整个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带来恶果”

(四)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会产生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为权力寻租提供可能。因为政府部门是公用事业的监管部门,负责公用事业的准人、质量、价格等全过程的监管。同时,政府部门的官员又是经济人,在主观上存在为自身谋取利益的原始动机。如果在客观上缺乏对政府官员的有效监管,那么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进行寻租是难免的。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市政公用事业市场

化运作过程中的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那么市场化所带来的好处就可能被腐败带来的损失所抵消。

三、克服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采取以下措施克服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强化政府在公用事业管理中的责任,切实维护公众利益。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府是一种委托代理机构,它必须对其委托人即公众负责,确保公众利益得到维护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与否,政府在公用事业中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不能忽视。我国20多年改革的经验清楚地说明,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改革措施,会有强大的社会推动力,改革也会成功。因此,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只有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改革才能成功。

(二)确保公众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参与权。在政府、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利益关联体中,消费者虽然人数众多,但比较分散,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在三方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公用事业领域,消费者几乎没有退出的选择权,自然垄断企业则可能因为摆脱了消费者的威胁,不思进取、侵犯消费者的利益是非常可能的。”因此,在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必须在监管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间建立一套互动的制度体系,使政府监管者依法监管经营者;当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合格时,消费者有权通过一定渠道监督经营者;当政府监管者不作为时,消费者能通过一定的手段监督政府监管者。只有公众真正参与到公用事业改革中去,才有可能使公众利益不受损害。

(三)建立有效的公用事业监管体制。公用事业监管体制的构建主要包括监管机构及保障政府监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监管法律两方面。一是要建立独立公正的监管机构。由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制度、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各国都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机构,通过法律的授权和限定来明确界定监管机构职责范围是发展的趋势。所谓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一方面指监管机构与被监管企业的独立。另一方面是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时与政府其他相关机构相对独立。一个成功的监管体制首先应做到政府和监管机构间的职责分离,即政府设定政策框架,监管机构在这一政策框架内进行监管。因此,我国应改革和清理公用事业多头监管的局面,尽量将公用事业监管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避免多头监管。二是要完善公用事业监管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是政府监管行为的重要依据,其作用主要是控制垄断,保证服务质量,维护公众利益。从国外的经验看,以法律制度作为公用事业改革的准则,以立法为先导,依法行政,可减少改革的盲目性。如,英国政府制定了电信法、煤气法、电力法和自来水法。有鉴于此,我国应制定公用事业监管的法律及配套法规;依法确立各级政府在市政公用事业中的责任;依法确立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其权力和职责;依法确立市政公用企业的准入条件、准入程序、竞争条件及管理办法;依法确立市政公用行业的投资、价格、服务质量和标准等。

(四)制定科学的监管政策。在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政府应保证公众利益不因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趋利性而受到侵害。具体应完善以下政策:一是建立公共服务定价政策。由相关方共同参与,根据不同行业及公众的承受程度对公共服务进行合理定价,并严格监督。二是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由相关方以及专家、中介机构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定期对公共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考核,奖优罚劣。三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要求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及时公开生产、运营、质量、成本、安全等信息,便于接受公众的监督。

责任编辑 张佳睿

作者:杨学军

公用事业改革市场化管理论文 篇3:

进一步探讨城镇污水处理改革的市场化进程

[摘 要]城镇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已近十年,污水处理作为城镇公用事业的一个分支,在市场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企业运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资多、政府监管规范化”的特点。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规范水务改革、改善水务投资结构、建立行业技术标准,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的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的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污水处理 市场化改革 问题剖析 政策建议

2000年《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出台之后,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污水处理作为公用事业的一个分支,历经近十年的市场化改革,污水处理已初步形成以提高企业运营为主、政府严格监管的发展模式,但企业利润的使命和政府的公共福利目标之间的冲突始终困扰着行业的发展。因此,完善污水处理改革的市场化模式也迫在眉睫。

一、 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形成的特点

历经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污水处理行业取得的了初步成效。在行业的投资主体、运营机制以及定价体系、政府监管方面初具成效。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进驻改变了以往国有投资一家独办的投资模式。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的多元竞争体制,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促进行业由“治理模式”向“增值模式”转变,污水处理的经济效益明显,这又进一步吸引了民营主体的进驻,投资主体范围逐步扩大。

2. 运营主体企业化

民营企业的进驻以及传统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变了污水处理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形式,明确了污水处理企业的法人地位,建立了产权清晰、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污染者付费的支付机制。截至2009年11月,全国污水处理厂运营商共有将近1400家。

3. 建设模式多元化

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污水处理的资金需求。BOT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投资的模式已成功应用在交通、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污水处理的市场化改革具备了BOT建设模式的基本条件,BOT以及(TOT/BOOT/ABS/PPP)等多种建设模式成功的应用在了污水处理行业。据统计,2010年广西开工的污水处理厂中30%采用了BOT模式。

4. 运营监管规范化

市场机制的失灵需要计划手段的调节。政府的有效监管是行业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目前环保、价格、财政以及城建各部门的联合监管网络确保了污水处理行业的良性运转,也保障了污水处理使用者的基本利益。

二、污水处理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水平,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已取得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1.市场化经营认识肤浅、污水处理改革偏离初衷

自2000年政府公布了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后,各种实施细则也频频出台。但通过调研发现:地方政府认为将污水处理推向市场后,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因此也放松了监管。致使企业或个人单纯的追求高额回报,使项目的投资、运行成本增加。甚至一些地方将污水市场化改革作为个人政绩的改革,不惜代价引进洋水务,高标准建造污水处理厂,最后导致污水处理企业运行成本太高、水价高、收费率低而无法维持,最后被迫终止合同,导致政府和企业两败俱伤。

2.政府缺失明确的监管和服务机制

规范污水处理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后,政府的职能也历经着由“企业管理”到“行业监管”的变革,变革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缺少对政府自身的监管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效率、安全,但是诸多地方政府把市场化改革误解为的招商引资,过多的关注项目的投资总额和资产管理,偏离了市场化改革的初衷。(2)缺少对企业的监管。实行市场化运作后,政府暂无监管企业的有效手段,从而缺少对企业运营水平、企业成本的控制。因此,企业和政府之间形成了严重的事后信息不对称,致使许多项目签约后,政府无法规避企业的道德风险。

3.污水处理收费力度较弱,价格不能充分体现价值

完善的价格体系是市场化健康运行的基本前提。污水处理的价格体系主要通过污水处理费体现。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计投资[2002]1591号))所有城市应该在2003年底前开征污水处理费。对于重点流域,应在2005年内将污水处理费调到保本微利的水平。但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征收标准普遍偏低,如东莞从2009年12月1日起,东莞居民生活类污水处理费由现行0.7元/m3调整为0.75元/ m3;其他类由现行0.8元/ m3调整为0.88元/ m3。收费较高的常州市、苏州市,均为1.15元/ m3。对于综合大型污水处理厂,加上管网分摊至少应该在1.2—1.50元/ m3。同时,很多地方的污水处理费带有福利及公益色彩,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这样的收费制度难以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更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三、完善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1.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统筹规划污水处理行业

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到产权改革、法律法规、政府政策、金融创新和公众意识等诸多问题。城镇公用事业改革也是国际性难题,许多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目前中央政府对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政策已基本明确,但是地方执行层面良莠不齐。所以首先应明确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明确产业推进时序。同时,也要考虑地方产业特征和经济发展现状,充分考虑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做到行业规划实用、适度领先。同时,必须考虑与各相关领域的配套问题,避免市场化推进中资金的沉淀和资源的无序开发。

2.改善污水处理投资结构,积极探索适宜的融资模式

资金短缺历来是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难题。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广开资金来源,二要改善投资结构。基于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公益性、投资长期性和高资本沉淀性应该从以下方面分析上述两个难题。

(1)盘活城市存量资产

中国是国有资产最多的国家,据统计经营性资产占1/3弱,非经营性资产占1/3多。随着经营性领域资产出让的形式,可以盘活大量的国有资产,既提高了城镇公用事业的经营效率,置换出的资产也可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重要资金来源。经过近十年的市场化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政府投资所累积的资产已高达数千亿元,通过资产出售、产权转让、租赁等方式盘活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既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善污水处理行业多年亏损的状态,又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难题。

(2)区分污水处理环节的投资属性,实现多元化投资

基于污水处理行业公益性、垄断性和资本高沉淀性的特点,应区分污水处理各环节的投资属性,区别投资。如有自然垄断属性的管网铺设,应由政府投资,体现了污水处理行业的公益性。对于具有经营性质的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等具有稳定回报率的环节,则可以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如通过信托、市政债券融的平台进融入对资金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保险金、公积金和个人居民存款;或者鼓励社会资本、民营企业收购传统的国有污水处理厂,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分散了企业经营的风险。

(3)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度

目前,污水处理行业的凌乱分散,地区之间的各自为政,难以进行污水处理行业的规模化经营。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污水处理行业作为相对垄断的综合性产业,应该通过规模化经营的途径实现市场化改革。各地政府要明确污水处理厂的资产属性,政企分开,实现企业资本在区域间的自由流转,进而提高了企业的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可以培育优秀的市场主体,健全企业的发展机制,可促使企业由单一化经营过渡到多元化经营,考虑到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诸多相似性,可通过供水的市场化带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这就顺利的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产业的集聚度。

3.建立行业技术标准,加强企业绩效考核

宏观上出台的《市政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2004[126]号令)为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细化了操作步骤。但对微观上污水处理的行业监管缺少可操作的依据。建议对内建立科学的企业绩效考核考核体系,对市场终端建立行业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使得政府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借鉴国际水务行业的成功应验,成立由政府任命的独立专家组从行业的高度实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企业成本、水质水价、服务规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效益考核并重。避免市场化进程中,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仇保兴: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挑战[J]. 给水排水,2010(36)2:1-3

[2]马乃毅:污水处理费定价方法分类与比较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52-54

[3]孙红卫: 浅谈我国污水管网建设运营改革之路 给水排水2010/S1:373-375

[3]李建亚: 污水处理特许经营争议、操作及风险规避[J]. 环境工程, 2009(S1):584-587

[4]张吉昌 孙敏: 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动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辑刊,2007(02):116-121

[5]刘 征: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改革路径研究 特区经济, 2007(04):20-22

[6]韩 伟 张锦珠:我国污水处理产业的社会化融资模式探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05(21)11:91-93

作者:高 静

上一篇:诚信是会计工作至上原则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