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2022-04-25

摘要:应用型高校已经注重实践人才的培养,然而现在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专业定位欠明晰,教学特点不鲜明,实验教学仿真不强,师资队伍实战经验欠缺等。结合EIP-CDIO模式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进行研究,主要在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案、教学过程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改革途径,实现应用高校由通才培养向专才培养的转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启发式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启发式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1: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研究

摘要: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内外联系,并根据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和要求,对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知识流、影响流的构建给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市场从原先的卖方市场转换成买方市场,但与此同时,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紧缺。因此,当前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的边缘学科,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克雷明(L.A. Cremi)。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为:教育生态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以教师、学生、行政辅助人员为核心,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动态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组成成分——要素,二是配置状态——结构,三是要素之间的联系——流。

1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构成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命题,可以理解为高校当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了实现向环境进行反馈——即成为合格的人才,而依靠环境的资源进行生活和学习,并且根据环境的要求而改变自我的行为模式。在存在共同目标,并且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基础上,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核心,同其相关环境要素共同形成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系统的结构,二是系统的组成成分,三是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

1.1系统的结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有层次性的,每一个系统可被视为是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据此,本文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专业内子系统、高校内子系统和社会系统,如图1 所示。

1.2系统的组成成分

计算机专业内子系统是高校内子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因此在研究后者的组成成分时,研究的对象应是高校内同计算机专业相并列的成分;同理,在研究社会系统的时候,研究的对象是应是社会中同高校相并列的成分。

本文将系统当中的组成成分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或包含人的组成成分,另一类本文是不包含人的组成成分,但却是由第一类成分创造或控制的,本文将其通称为资源环境,如设备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具体的组成成分如图2 所示。

1.3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流的形式进行相互的联系,这些流的形式主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本文认为,为实现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这一系统目标,系统当中的各组成成分以直接或间接的流的输入形式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产生影响。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显著影响的是物质流和信息流,其中物质流包括了对于人才培养有作用的实体物质的产权或使用权的流动,如教学资源、生活资源等;而对于信息流,本文将其拆分为两类进行研究,一类是知识流,即信息传递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个体中将继续保持原有的形式或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知识,另一类是影响流,即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为了影响或改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内在行为。

2教育生态系统在高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的应用

2.1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

当前,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人才需求的一个新方向,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高校当中的学习,是成长的初期阶段。当前,很多高校的理论工作者对初期成长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本文认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毕业时所具有的特征应为:

(1) 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2) 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3) 懂得计算机在某些具体领域当中的应用;

(4) 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并能将知识应用于新的领域;

(5) 拥有追求创新的精神。

为了使得毕业生具备以上的特征,系统当中的组成部分应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输入相应的流,保证其在资源上的相应需求,并影响其改变自身行为模式。下面具体分析系统当中其他的组成成分共同作用,向学生输入三种流的结果。

2.2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物质流方面,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资金和相关设备支持之外,物质流方面的输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环境。

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特别是某些高级应用,需要在大规模计算机上完成,这样的设备只可能是学校或专业内的实验室拥有,因此,学校和专业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科研的情况下,尽可能开放实验室,使得学生能在实验室当中的设备上进行操作。

(2) 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的形式包括两种,一是同校外的企业协作,二是在校内建立。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并激发创新潜质。

(3) 创新基金的设立。

设立创新基金,资助学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以在研究中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才能。

2.3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知识流

我国高校传统方式上对学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的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但这样的方式,不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本文认为,在知识的传递上,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1) 培养体系的改进。

计算机是应用类学科,创新、应用的能力应在实践当中加以获得,因此在培养体系方面,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鼓励和协助学生更多参与同学科相关的实习工作;

教师在从事应用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参与;

学校设立专门应用科研项目,面向学生招标,学生形成团队共同完成;

对于毕业设计方面,更多强调实践性,而非当前常见的理论上的综述。

(2) 课程设置的改进。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课程教学仍然是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课程的设置可以按照如图3的 环形结构进行设置。

由图3可见,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包含几种类型:

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社科基础课,主要包括政治、英语、体育、语文等高校各专业均开设的课程;二是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而奠定的自然科学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物理学等方面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数字逻辑、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

应用类课程。课程可以根据当前社会实际需求,划分为不同的大的类别,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愿意从事的发展方向,而进行自由的选择,如可将应用类型的课划分为软件工程、控制与检测、计算机网络等不同的方向,以计算机网络为例,可以开设的课程包括JAVA程序设计、分布式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编程、电子商务、现代通信技术、网管技术等,这也符合当前的依照大类划分专业,待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之后,再进行发展方向选择的教育思路。

交叉类课程。指计算机专业在具体领域中当中应用的交叉类课程,例如讲授信息技术如何在金融行业中进行具体应用等类似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行业,同应用类型课程相似,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大类,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讲座和其他一些选修课,包括计算机前沿方面的课程或者人文类的课程,目的是开拓视野,开拓其创新思维。

此外,由于外部其他教育机构,如培训班,能够提供更多样性的应用类课程,因此学校可将外部课程纳入自身的课程体系当中,即允许学生参加外部课程,经过审核,可以代替内部课程或冲抵学分。

(3) 课堂内容的变化。

在课堂内容当中,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多讲授专业知识如何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因此这需要教师不仅仅关注二手的实践资料,同时也要亲身实践。

2.4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影响流

在影响流方面,除了传统意义上控制学生的日常行为之外,需要通过系统内相关主体的影响,使得学生有创新、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而采用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对学生的考核方法的改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的调整,将传统对书本知识为主的考核为主转向对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包括常规问题和创新性问题;二是考核体系的调整,从对学习成绩为主,转向综合的评价。

(3) 对学生的激励机制的改进。将以往的物质的激励转向机遇上的激励,如将较好的实习机会给予最优秀的学生等。

(4) 系统内各组成成分共同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不仅仅是学校内的各组成成分,如教师、学校的文化环境等,其他对学生有影响的组成成分,如家庭和社会公众等,也应对学生的行为予以影响,促使学生树立起创新、应用的意识并矫正自己的行为。

3结语

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由社会系统、高校内子系统和计算机专业内子系统以层次结构构成,系统组成成分之间以物质流、知识流、影响流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系统目标就是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根据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物质流的构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相关资金和设备之外,应重点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环境、建设实践基地、设立创新基金;知识流的构建应以在实践中获得创新、应用的能力为理念,其培养体系、课程设置、课堂内容应突出实践、参与、应用;影响流的构建,除了传统意义上控制学生的日常行为之外,应改进教学手段、考核形式、激励方式。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当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相互协作,向系统中的核心——计算机专业学生,输入上述不同形式的流,促使学生树立起创新、应用的意识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最终实现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A.克雷明. 学校的变革[M]. 单中惠,马晓斌,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吴林富. 教育生态管理[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 周采. 从卡伯莱到克雷明—美国教育史学的创立与擅变[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5] 谈晓奇. 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述评[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 陈道蓄. 社会需求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4(2):8-9.

[7] 秦小云,贺祖斌. 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11):17-19.

[8] 包空军,钱慎一. 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7(4):123-124.

[9] 刘顺清,刘建荣.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 科学教育研究,2007(3):144.

[10] 上海商学院.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调研报告[R]. 上海:上海商学院,2007.

Research on the Ecosystem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ies in Universities

LONG Qing-yun

(Shanghai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200235, China)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ty; applied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ng; ecosystem

作者:龙青云

启发式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2:

基于EIP-CDIO模式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应用型高校已经注重实践人才的培养,然而现在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专业定位欠明晰,教学特点不鲜明,实验教学仿真不强,师资队伍实战经验欠缺等。结合EIP-CDIO模式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进行研究,主要在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案、教学过程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改革途径,实现应用高校由通才培养向专才培养的转变。

关键词:EIP-CDIO模式;校企合作;通才培养;专才培养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购物、在线就医、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等都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主流。生活的便捷离不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然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计算机行业在我国兴起,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也开始火爆,用人单位更是一“生”难求。到了本世纪初计算机专业突然遭到冷遇,学生普遍认为难学难就业,学什么专业也不选计算机专业。而近几年计算机专业又开始“热”起来,究其原因还是和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目前研究的热门课题。应用型高校理论技术普遍弱于研究型高校,而学科体系又强于职业院校。目前部分本科院校存在应用型照搬研究型的模式培养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养结构的培养还存在诸多局限性[1]。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由通才培养转变成专才培养,并结合地方特色和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特点进行改进计算机课程教学。目前,广受国内研究学者青睐的EIP-CDIO模式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方向。

1 应用型高校EIP-CDIO模式下创新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1.1 EIP-CDIO模式简述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研究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EIP-CDIO,EIP代表职业道德(Ethics)、诚信(integrity)和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是由汕头大学工程学院提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社会意识、人文意识、诚信道德意识以及创新意识[2]。CDIO三个核心文件全面系统阐述工程教育的运作模式、实现方向和评价体系。

1.2 EIP-CDIO模式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的目标

现行培养目标存在定位欠明晰,主要表现在缺乏差异性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以落实、科研和实践难打破平衡。其次课程教学特点不鲜明,缺乏层次感,没有突出专业差异化,注重知识传输,轻视能力培养。再次实驗教学体系仿真性不强。最后师资队伍实战、创新经验欠缺。EIP-CDIO培养模式是将社会道德、职业素养等核心价值观融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各个环节,由此获得一系列详细而合理的教学目标[3],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重点强调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这四个能力与计算机专业教学层面“对标”出一致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强的软硬件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第一、基础知识层面,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技术、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维出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高级基础知识,培养目标定位域复合型专业人才。

第二,个人能力方面要求每个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符合社会基本需要的程度,如编程能力,网页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

第三,团队合作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如项目的研发,从市场调研,可行性认证,需求分析、总体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环环相扣,需要不同次序的人员参与合作。

第四,工程体系能力,也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之努力的方向,培养上训练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使之具备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和长效发展意识。

为此专业培养采用关联方式设置相关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课程学有所用,用之有理,也避免内容重复,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校园学习时间里获得社会需要的素养、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

2 应用型高校EIP-CDIO模式下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 应用型高校要注重专才培养

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与地方和企业的需求相衔接。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于沿海软件园、本地中小型软件科技公司以及本地企事业单位。通过对本地以及相关企业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掌握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高、进入“岗位角色”周期短、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根据CDIO工程的思想,采用“案例驱动,项目导向,新知传授”的教学方法,引入企业实践项目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开展实践教学;部分专业核心课程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行讲授,弥补校内教师实践和创新经验不足的缺陷,要求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为弥补企业人员的不足,学院派青年教师下到企业直接参与到行业内部进行工作学习,达到校企互惠互赢的效果。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制定动态的培养模型图1所示: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ACM/IEEE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er Science 2005》、《IEEE Computer Society/ACM Computing Curriculum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IEEE Computer Society/ACM SWEBOK 2002》以及《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6指南》修订计算机专业课程培养方案。注重围绕立德、树人、协作、创新、发展五个方面重新构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

2.2市场的需求就是应用型高校培养的目标

企事业单位用人模式由早期应届毕业生转变成招聘具有实际经验的人才。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合作的近百家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

以上数据说明用人单位需要招聘更快带来价值的人员,于是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能满就业需求,传统的培养方案过于应试化,传统的教学过于程序化,必须要创新教学过程。

3 应用型高校EIP-CDIO模式下创新计算机课程体系

3.1明确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具备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外语基础、计算机伦理道德等,同时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与传统本科基础教学目标相区分,重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体现差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熟练的实践工作能力和高层次的业务管理能力。

3.2明确就业岗位的能力模块与课程设计

首先在前四个学期完成立德树人模块的教学计划,针对人文、道德素养能力、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应用能力等方面,开设数理、人文社科、外语、计算机伦理道德、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硬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概论、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一方面让“本科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让后续的模块教学提供基础。其次在用两个学期完成协作创新模块的教学计划,针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开设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工程、物联网技术、嵌入式技术、 Web技术、软件开发新技术等课程。提供不同发展方向,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学生可以参加不同的竞赛和计算机协会拓展能力。最后两个学期主要围绕职业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做准备,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提供面向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嵌入式开发和物联网应用等模块,针对不同学生的职业需求和规划,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和岗位,强调柔性教学体系的建设,给学生最大的实践选择空间。根据新培养方案制定如下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

3.3创新教学方法助力教学实现

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效率。在立德树人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应杜绝“填鸭式”教学,尽量使用翻转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构成多维教学教学体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迅速产生兴趣。协调创新专业方向课程教学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应当采用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以实践教学带动知识体系的完善,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蓝桥软件设计大赛、物联网设计大赛、服务外包设计大赛等。发展教学阶段,主要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并委派企业检验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企业再将检验的结果反馈给学校,辅助学校更好的完善教学过程。

3.4科学有效的教学管控体系为教学保驾护航

完善适合新教学模式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一纸试卷已不能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的项目研讨、设计、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如软件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应以小程序的设计作为课程成绩。其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控部门和监督体系。发挥该部门的监督作用。

4 应用型高校EIP-CDIO模式下创教学团队的培养

习近平提到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的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的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4]。高校的发展需要有“高、精、强”的教师队伍作为基层。计算机专业更需要一支“专、精、能”教学团队,为培养的学生迎风破浪,保驾护航。强化师资队要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及体系结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建设,加强“双师型”的培养。

4.1 创新团队的培养,需要打造一支高技能水平的教学骨干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更新“超快”的专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瞬息变幻。从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到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再到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人际交互、区块链等等。市场需要先进技术的人才,学校需要先进技术的教学骨干。“教师的一碗,学生的一勺”。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划分教学骨干团队,发挥团队力量,实现专业技术整体提升,为打造高水平教学队伍提供技术保障。其次要根据专业特点创新教学理念,确保课堂教学中的“逻辑链”与学生头脑中 “思维链”的相匹配。再次根据专业课程的差异创新教学策略,树立课后反思策略[5]、过程优化策略,为高效教学提供关键支持。最后确保培养的学生能满足市场需求,政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实地锻炼,掌握企业需求动向,把握教学命脉,把教师打造成“双师型”教练。

4.2 创新团队的培养,需要打造一支高德馨的教学骨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更有要以《意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团队。

5 总结

应用型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计算机专业又是应用型高校中既传统又不断在更新的一个专业,也是人才需求比较紧缺的专业,制定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市场所需,更是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 田冠軍,韦彦彬.基于CDIO理念的MPAcc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商业会计,2018(19):108-110.

[2] 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2-14

[3] 张桦,温显斌,王劲松.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1):71-73.

[4]人民网.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EB/OL].(2014.9)[2018-08-20]

[5]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刘海宏.教师专业化理论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2):70-72.

【通联编辑:王力】

作者:钱明珠 汪小宝

启发式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3:

浅析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职业教育也被国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的职业院校不断地进行扩招,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已经非常普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探讨研究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努力创造条件来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已经成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当务之急的事情。本文就该问题展开分析探讨,最终给出一些方法和策略,希望能为提高我国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发挥一点作用,为我国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做出一点儿贡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

20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不断扩招,相應高职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却未能与时俱进,得到同步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能快地对口就业,不能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会给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更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带来难以想象的阻力。

一、引起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因素

1.    主观因素引起的问题

首先,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计算机行业迅猛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已经非常普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相比,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欠缺,计算机动手实践技能又没达到该有的水平,很多高职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相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无疑会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其次,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高职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自身的能力不能满足高薪岗位的需要,又不想屈就低薪岗位,以至于在寻找工作时眼高手低。加之当前计算机行业本身竞争激烈,一旦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更为优秀的高学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非常容易导致就业机会错失。

2.    客观因素引起的问题

首先,计算机行业本身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更是瞬息万变,不断更新升级。然而当前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对计算机行业产生深刻的认识,很少有人去关注该行业某些技术的最新动态,很多人并不会去主动学习与计算机相关的科学知识。这种被动的状态使得很多毕业生无法全面地了解最近的专业知识,想与时俱进地提升专业技能也因此备受制约。其次,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无法达到能与时俱进。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课程教学更应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管是在课程安排还是在教材编制等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问题,教学过程中很难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这就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很难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再次,高职计算机专业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想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足够的实践机会。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虽然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但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资源的配置还很难达到完美的水平,以至于学生很难掌握自身需要具备的技能,而这也无疑会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阻碍。

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1.    加强就业宣传,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受学生对本行业前沿知识信息掌握好坏的影响,学生只有准确把握了该行业的前沿信息,才能够做好自身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学校要在学生一入学就尽早注意向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理念要贯穿到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要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计算机行业的最新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汲取计算机行业的前言知识,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如果学生具备了正确的就业理念,那么学生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会不再盲目,主动性和目的性就会很强,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就业理念正确,专业知识掌握扎实,这就为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

2.    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病不断暴露,不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首先学校要进行深化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模式。教育者们必须要对计算机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有意识地加强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入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等都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并且这些年来已经被证实了其可行性。另外,学校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只让自己的教师进行上课,要尽可能多的邀请计算机行业内一些接触了最新技术知识的人到校内进行讲座授课,也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的毕业生到母校做讲座,向该专业学生普及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开阔该专业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拉近学生与前言技术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3.    创造条件,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如果想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通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虽然高职院校这些年来不断强化了实践教育,但好多名义上的实践活动质量不高,都是闭门造车,既落后于现实社会,又误导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理念。目前多数高职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缺乏最新专业技能的实战平台,同时也缺乏自身综合能力提高的实践机会,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以后的实际需求。因此,学校应加大开展各种活动比赛,加强专业社团的建设,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各种高水平实践实战的机会,这些实践,不但要有专业技能方面的,更要有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同时,学校也可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开展联合教学,订单培养,要善于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实战平台,也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总结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现实意义很大,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院校,当然还有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起来。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高校要加大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应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与时俱进地学习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为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质量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金岑.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J].电脑迷,2017,10:144.

[2]   张海川,闫俊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探析[J].高教论坛,2015,04:119-122.

[3]   冯程伟,陈倩,王岳蕾,李伟娜.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之管见——以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1:66-67.

[4]   孙涛.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05:43-45.

[5]   马守东.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浅谈[J].科技资讯,2014,13:211+213.

作者简介:

魏金太(1981-2),河南南阳人,男,汉族,硕士,讲师,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王鑫(1988-6),河南开封人,女,汉族,硕士,助教,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食品生物。

作者:魏金太 王鑫

上一篇: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下一篇:就业歧视解决机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