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2022-04-25

人民网是《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是世界十大报纸网站之一,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篇1:

英文科技期刊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

2020年2月23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向导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基础研究类论文评价试行代表作制度,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鼓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这是近期国家出台的又一利于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举措。我国的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提高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时不我待。

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缺乏优质稿源

优质稿源是期刊的立身之本,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国内90%的优质稿源投向了国外期刊,另一部分则发表在国内的中文期刊上。而多数国外的优质稿源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以《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为例,优质稿件的投稿比例不足8%。

宣传不到位

同类型的中文刊创刊时间更长,中文更易读易写,这就造成在该领域,中文刊的知名度远高于英文刊。虽然国内的英文科技期刊迅速发展,但起步较晚,所以在同领域,国外期刊的知名度也远高于国内的期刊。

办刊人思路受限

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多依托于高校、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其优势是保证了期刊的学术质量,不足之处是期刊的运营能力稍弱。虽然近年来,期刊运营已经成为专项研究,但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尚显不足,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缺乏明确的指导。

编委会和审稿团队的国际化水平较弱

编委和审稿人的学术水平对科技期刊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国际化的编委和审稿人是对期刊学术地位的肯定,也是期刊提高国际化的有力支撑。但目前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编委会和审稿团队一方面存在外籍人员数量有限、国籍覆盖面不广、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另一方面编委和审稿责任落实不到位,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的情况比比皆是。

缺少自主数据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想提高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就要提高数据的搜集、分析、使用能力。但国内的数据平台开放程度较低、限制较多,信息不完善,数据结果对期刊的引导帮助不大,所以国内科技期刊数据使用还依赖于国外的数据平台。

提高国际化竞争力的思路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一直以六个国际化“编委团队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审稿平台国际化、生产出版国际化、网络宣传国际化”作为提高自己国际地位的准则,在国家和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获得“国际影响力项目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资助。将这六个方面的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竞争力。

优质稿源是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获得优质稿源最有效的方式是组稿一针对当前热点难点,邀约该领域有声望的学者撰写述评。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蔓延,《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紧跟热点难点,即刻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ICU著名专家林洪远教授为我刊撰写综述。该文优先发表后引起热议,作者更是受邀参加在罗马召开的微生物学国际会议。道路交通安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为此《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在2019年第二期特设专题报道,并获得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特色优势栏目资助。

另一个获得优质稿源的有效手段就是约稿,通过数据分析寻找目标作者,目标作者选对了,约稿就成功一半了。脓毒症特刊、院前急救特刊、创伤中心建设特刊等,都是针对目标作者,邀约的重点稿件。《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还针对每期不同主题设计封面,这不仅能够更好地表现当期文章的主旨,吸引读者阅读,也能使期刊更具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据统计,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和约稿后,2016年至2019年8月,《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下载量增加4.5倍,投稿国家由3I个上升到49个。

增强国际合作,扩大知名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内的英文科技期刊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依托国际书展平台,增加国际关注度,加快英文科技期刊“走出去”的步伐。2019年,《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参加“泛亚太地区灾害医学救援研讨会”并连续三年以协办单位身份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国际休克脓毒症大会”。另一方面,《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与国际期刊界接轨,采用国际期刊新的出版模式,对全球读者、作者实行免费开放存取,加强期刊国际宣传。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于1998年创刊,当时依托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期刊的学术质量一直过强过硬,但期刊运营方面则比较薄弱。2014年《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与爱思唯尔公司合作后,采用国际化出版发行模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深入挖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对内则邀请肖宏、刘谦等期刊大咖指导编辑部日常工作。2016年的国际影响因子为0.33,2020年6月国际影响因子突破为2。

英文科技期刊拥有国际化的团队,不仅能提高团队国际竞争力,更能提高稿件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加大国际编委邀请力度,国际编委比例由原先的8%提高到现在的46%(图中数据截止到2019年)。目前,参与到编委团队中的国际专家不仅有国际烧伤学会主席、国际休克学会主席、国际创面修复与愈合学会主席、国际交通医学主席、日本创伤生命支持项目负责人、德国灾害救援领衔专家、英国运动医学首席专家等各领域的领头人,还有近400人的青年审稿团队。在人数上保持国际化的要求,在工作中也贯彻执行中华医学会的要求和国际一流期刊的惯例,积极向国际一流期刊靠拢。

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使用统一的投审稿系统,经专业人员排版生产,并通过数据库营销推广。目前《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与国际出版商爱思唯尔公司合作,得益于旗下Editor Manager采编系统和Scopus数据库,投稿作者的国籍和投稿量明显增多,凭借其数据平台广泛的覆盖面,更是为《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带来大量优质的新作者。

提高编辑国际竞争力,是提高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参考国际一流期刊的编辑流程,制定、更新自己的编辑流程;增加国际交流学习,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高英语交流和写作能力,提高效率。《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让编辑走进臨床、走进实验室、走进国际会场,培养文字编辑向学术编辑、科学编辑转变;创造语言环境,提升编辑英语能力;加强与国际出版商的联系,培养编辑业务能力。

科技期刊国际化是我国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不仅可以向世界彰显我国科技成就,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的科学研究与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战略与策略创新。加强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除了以上讨论的内容外,还要重视细节方面,比如尽量缩短出版周期、遵守国际编排规范、注重装订和封面设计等。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应以创办国际一流期刊为己任,最终建设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群。

(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战创伤医学中心)

作者:田媛 刘桂娥 赵文俊 宋双明 李磊

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篇2:

改革创新结硕果 乘风扬帆再远航

人民网是《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是世界十大报纸网站之一,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坚持“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以“多语种、全媒体、全球化、全覆盖”为目标,以“报道全球、传播中国”为己任,在保持人民日报权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特性,有很强的吸引力、可读性、亲和力。人民网在全球的影响日益扩大,读者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新闻网站”、“年度十大创新网站”、“十佳传统媒体网站”、 “中国优秀文化网站”、“优秀特色网站”、“我最喜爱的综合门户类网站”、“中国无线互联网最专业新闻网站”,并连续两年获得“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

人民网下设有多个精品特色栏目,其中传媒期刊秀作为中国传媒学界优秀专业期刊的一个展示平台,一直致力于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更好的传媒专业学术期刊和优秀文章。《今传媒》作为一份探索传媒规律,紧跟传媒主流的期刊,始终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及应用性相结合的办刊原则,用新观点、新视角、新模式、新技术解读传媒现象和规律,成为国内传媒界最受推崇和最具价值的传媒行业专业期刊之一,发挥在学界联系广泛、沟通便利的优势,与传媒界的学者专家保持着深入的联系和交流,汇聚学者专家的智慧,为传媒业界的发展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经过杂志社同仁坚持不懈的努力拼搏,《今传媒》创刊近20年来,杂志的影响力和学术质量逐年提升,《今传媒》也被人民网录入传媒期刊秀的行列之中,成为我国传媒行业中的名牌期刊,在广大网友中获得了好评,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2010年9月份《今传媒》成功改版,在保留杂志原有特色的基礎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定位改版,在选稿上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启用不良学术检测手段,使稿件的学术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在人民网中学术论文转载量逐步攀升,取得了新的突破。人民网转载《今传媒》2010年的文章为:第9期50篇、第10期50篇、第11期42篇、第12期16篇;2011年转载量为:第1期9篇、第2期14篇、第3期16篇、第8期41篇,累计转载量高达两百多篇,这是《今传媒》改版成功的反映,也是对《今传媒》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办刊宗旨的充分肯定。这种肯定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激励,未来的《今传媒》必将以此为契机,积极进取,为读者呈现更多更优秀的学术文章,为繁荣传媒业理论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

附:人民网转载的部分文章目录(详见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2789/index.html)

2011年•第8期(共41篇)

解析法拉奇的提问艺术 [2011年08月17日16:22]

植入式广告新趋势研究 [2011年08月17日16:22]

试论新闻的美学属性 [2011年08月17日16:21]

论言语沟通学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创新意义 [2011年08月17日16:21]

改进报道形式让时政报道贴近群众 [2011年08月17日16:20]

试析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 [2011年08月17日16:20]

对民生新闻现状与出路的思考 [2011年08月17日16:20]

论电视新闻的“播”与“说” [2011年08月17日16:20]

论新时期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2011年08月17日16:19]

浅议微型新闻观察主题提炼 [2011年08月17日16:19]

初创时期的西北大学与《学从》 [2011年08月17日16:18]

新闻本位与高校校报“三级跳” [2011年08月17日16:18]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个性化表达 [2011年08月17日16:18]

期刊版式设计面面观 [2011年08月17日16:17]

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2011年08月17日16:17]

三网融合下广电媒体应对策略探析 [2011年08月17日16:17]

新媒体发展对经济生活模式的影响 [2011年08月17日16:16]

3G时代手机广告效果优化研究的主要视角 [2011年08月17日16:16]

凤凰卫视历史题材纪录片(节目)选题分析 [2011年08月17日16:12]

从湖湘文化解读湖南电视的“山寨”现象 [2011年08月17日16:11]

电视娱乐节目的网络传播特点分析 [2011年08月17日16:10]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现象研究 [2011年08月17日16:10]

电视剧视像叙事的深度探求 [2011年08月17日16:10]

论市县级电视台夹缝生存之道 [2011年08月17日16:09]

省级新闻台 ALL NEWS RADIO 时代的战略转型 [2011年08月17日16:08]

微博营销:e时代图书出版营销的新路径 [2011年08月17日16:06]

探索SMG制播分离的发展之路 [2011年08月17日15:45]

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威廉王子大婚”专题比较 [2011年08月17日15:24]

对2006~2010《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的框架研究 [2011年08月17日15:18]

……

2011年•第3期(共16篇)

民营电视的品牌之困及其出路 [20114.13.14:08]

手机报的新闻标题特色 [20114.13.14:05]

手机媒体的现状与未来 [20114.13.13:54]

微型博客的发展前景及影响分析 [20114.13.16:47]

电视民生新闻回归之路 [20114.13.16:43]

电视谈话节目的一次重要尝试 [20114.13.16:37]

探析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及趋势 [20114.13.16:33]

明星运动员的赛事解说艺术 [20114.13.15:59]

“90后”的媒介形象构建分析 [20114.13.15:21]

总编在新闻产制中的角色扮演 [20114.13.14:57]

新媒体发展与国际传媒秩序重构 [2011年04月11日14:37]

剧领中国:当前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 [2011年04月08日14:02]

加强媒介批评 促进传媒发展 深化新闻学术 [2011年04月07日14:50]

理性认知 知行合一 [2011年04月07日14:15]

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主持人闫文慧 [2011年04月06日16:56]

加快建设西部新闻出版强省步伐 [2011年04月06日16:48]

……

2011年•第2期(共14篇)

变幻的国际风云与不变的新闻价值观 [2011年03月02日16:28]

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 [2011年02月17日17:02]

从“二元”到“一体”过程中电视媒体的应对 [2011年02月17日16:54]

国内少儿频道若干问题分析 [2011年02月17日16:50]

皮克斯动画作品的成功原因分析 [2011年02月17日16:47]

后现代影视艺术的美学表现 [2011年02月17日16:43]

我国民族图书出版概况研究 [2011年02月17日16:32]

新媒體的负面影响与控制措施 [2011年02月17日15:06]

微博时代的信任危机——从微众直播与围观说起 [2011年02月17日14:36]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析 [2011年02月17日14:33]

使用与满足:手机娱乐化动机及其影响 [2011年02月17日14:26]

浅议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大记者”职能 [2011年02月17日14:08]

浅析网络广告中互动元素的呈现动因 [2011年02月17日14:04]

论娱乐报道的社会麻醉效应 [2011年02月17日13:42]

……

2011年•第1期(共9篇)

论“中国达人秀”的精神内核 [2011年01月12日15:02]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辉煌的第一章 [2011年01月12日14:58]

地方报纸普通人物报道的新突破 [2011年01月12日14:43]

创新引领发展 [2011年01月12日14:36]

中国报业的转型之路 [2011年01月12日14:29]

融时代的生态重塑 [2011年01月12日14:16]

借助先进技术融合转型 对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 [2011年01月12日14:06]

《国际经贸探索》立足岭南 资讯辐射全国 沟通世界 [2011年01月12日14:03]

浙江卫视新闻主播许婷:心传四海音 爱在中国蓝 [2011年01月12日13:56]

2010年•第12期(共16篇)

房地产报道中守望功能的缺失 [2011年01月10日16:43]

手机时代舆论引导现状和对策研究 [2011年01月10日16:39]

“健康传播”如何才能传播健康 [2011年01月10日16:34]

传统媒体在信任危机事件中应该如何担当 [2011年01月10日16:30]

浅谈地方媒体如何进行国际新闻策划报道 [2011年01月10日16:25]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报纸编辑 [2011年01月10日16:22]

在“三网合一”背景下的IPTV产业发展研究 [2011年01月10日16:14]

浅谈突发事件的新媒体传播 [2011年01月10日16:10]

议程设置功能在世博报道中的体现 [2011年01月10日16:06]

从“3Q大战”管窥网络心理战 [2011年01月10日15:56]

3Q之争的启示 [2011年01月10日15:53]

垄断之祸:QQ-360事件的教训 [2011年01月10日15:49]

从“3Q之争”反思国内互联网秩序的构建 [2011年01月10日15:40]

地方党报应成为地方文化产业的领跑者 [2011年01月10日15:35]

记央视主持人、记者柴璐:坚守梦想的美丽主播 [2011年01月10日15:27]

关于“全民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2011年01月10日15:16]

……

2010年•第11期(共42篇)

陕西电视台50华诞:半个世纪的奋斗与辉煌 [2010年12月03日16:08]

《传奇故事》的“雅”“俗”经 [2010年12月03日15:42]

实施编辑主导责任制 提高媒体竞争力 [2010年12月03日15:36]

当今国际新闻评论选题特征浅析 [2010年12月03日15:14]

解析“李一事件”背后的媒体现象 [2010年12月03日14:54]

国内文献纪录片发展现状与困境 [2010年12月02日17:34]

透视国产商业电影营销新模式 [2010年12月02日17:29]

关于《非诚勿扰》热播的冷思考 [2010年12月02日17:23]

对《中国达人秀》栏目走红的冷思考 [2010年12月02日17:18]

浅谈如何营造广播节目中的画面感 [2010年12月02日17:15]

从渭南电台《环境热线》看舆论监督的价值体现 [2010年12月02日17:11]

浅谈卫视编排竞争“乱象”及其策略 [2010年12月02日17:09]

我国城市广播电视发展趋势与政策需求 [2010年12月02日17:06]

论预告片的视觉传播 [2010年12月02日17:00]

“张悟本现象”的传播学解析 [2010年12月02日16:50]

从传播学角度看“公安微博热”的现实意义 [2010年12月02日16:35]

奥运跨文化传播中的电视媒介话语权 [2010年12月02日16:21]

新媒体时代网络自由探析 [2010年12月02日16:13]

中国SNS路在何方 [2010年12月02日16:09]

试论移动互联网广告 [2010年12月02日16:05]

……

2010年•第10期(共50篇)

国家行政机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 [2010年10月25日14:53]

从对新闻内容的选择论《申报》的成功 [2010年10月25日14:33]

电视新闻编辑的修养 [2010年10月25日14:31]

新闻专业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思考 [2010年10月25日14:28]

简论企业报栏目设计与策划创新 [2010年10月25日14:25]

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 [2010年10月25日14:20]

我国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展望 [2010年10月25日14:17]

……

2010年•第9期(共50篇)

周鸿铎:规律是发展之路的最好路标 [2010年10月26日15:58]

中国“客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及创新 [2010年10月26日15:51]

电视时代文字报道纪实策略探索 [2010年10月26日15:41]

风险社会媒体适度反应的策略 [2010年10月26日14:27]

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 [2010年10月26日14:23]

尹鸿:改革拐点上的中国电视 [2010年10月26日14:04]

回归学术: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之路 [2010年10月26日14:00]

论美国新闻自由入宪之争 [2010年10月26日13:54]

浅谈如何改进立法新闻报道 [2010年10月26日13:49]

谈电视记者隐性采访度与限的把握 [2010年10月26日13:45]

……

作者:今传媒编辑部

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篇3:

国际科技期刊封面图像错视理论研究

国际科技期刊封面图像错视理论研究

崔之进,姚鹏

摘 要 应用图像错视理论,满足科技期刊封面图像的视觉审美需求,能增强审美传播效应。通过分析科技封面中的错视图式:同构图式、共用图式、正负转换图式、闭合图式、矛盾空间图式、色彩错觉图式、光渗错觉图式,对科技图像进行研究。总结科技图像造型特征:互动特征、悖理特征、联想特征,并对中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科技美与艺术美的结合提供策略。

关键词 国际科技期刊; 封面图像;错视图式;错视理论;启示

引用本文格式 崔之进,姚鹏.国际科技期刊封面图像错视理论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0(3):16-21.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mage Illusion of Cover Pictures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s

CUI ZHIjin,YAO PENG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2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人文社科)基础扶持项目“A&HCI收录艺术学论文数据分析(2009-2019)”(项目编号:2242020S20034)阶段性成果。

引言

在艺术领域中,错视是眼睛观察的客观物理形象与主观的思维判断产生矛盾的视知觉现象。在当代艺术思潮中,错视理论结合当代审美风尚,符合人们的视知觉需求,为受众带去视觉享受,具有视觉引力与冲击力。错视理论在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应用,为封面图像带来视觉活力,将三维空间展示在二维平面世界中,使封面图像具有形式美感和奇、异、趣的视觉魅力,吸引受众的目光,提升科学原理的传播效果。“科学期刊封面图像作为科学图像的最高级形态,承载着科学与美学融合的最高水准,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科学期刊封面刊登的科学图像,往往是领域内最前沿的科学调研成果展示,象征行业的最新动态[1]17。”通过对科技期刊封面图像错视原理应用的个案研究,总结科学有效的运用方法,引导错视理论的封面设计思维创新,为错视理论在科技期刊封面图像的应用做出贡献。

19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对错视形态进行实验研究并形成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学者E.H.贡布里希在著述《艺术与错觉》中指出,艺术与错觉是图像基于感知觉理论的视觉心理学。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著述《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视觉可以作为积极探索的工具,作为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阿尔玛加洞岩画《奔驰的马车》中奔腾的骏马前后腿上分别被增添四条腿,造成错视现象,以表达众多骏马奔跑的形态。“科技期刊的封面图像在科学知识传播、期刊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例如,2020年1月16日出版的期刊《Cell Molecular》 封面图像(见图1)隐喻m6A和m6Am甲基化图谱。刘俊娥教授课题组对人类与小鼠组织中m6A与m6Am甲基化图谱做出系统分析,证明其在脑组织中具有较强的组织特异性。封面图像依据白居易诗作《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进行创作。由于温度、海拔高度等条件不同,桃花开放时间根据山脉的条件变化,山脚下的花朵凋落时,正是山腰桃花朵朵之时。桃花的风景代表组织特异的m6A和m6Am修饰的分布规律和调控机制,它们是基因表达调控中重要的转录组标记。从艺术形式看,中国传统山水画也是一种错视现象,王维的诗作《山水诀》曰:“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既在二维的纸质平面上表现三维的山水画面,也是这幅“桃花夭夭”封面图像的隐喻所在。

一、封面图像中的错视图式

受众追求新鲜的视觉体验,应用错视理论进行科技期刊封面图式创意既是挑战,也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作源泉。“艺术也和科学一样,需要逻辑……艺术的真实就是逻辑[3]。”科技期刊封面图像是依据一定的视觉规律产生的图式,这个图式是具有逻辑性的。

(一)同构图式

同构图式通过解构、重构、叠加等方式,将两个及以上图形重新构成新的图形,传达新的图像含义。例如,张志贤对其著述《科学期刊封面图像学》所设计的封面,(见图2)以太极图像的阴极与阳极图式象征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产生视觉形象之间的联想力。美国版电影《黄金时代》的海报将钢笔作为主题图形,将主角的剪影置换钢笔肌理,立在金色笔尖中,传达电影中冷峻如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化电影的主题。2019年10月3日出版的《Cell》期刊封面图像(见图3)阐释睡眠与记忆巩固、经历遗忘有关。针对这一问题,Kim课题组认为不同的睡眠振荡对抗,将决定新记忆强化和经历遗忘之间的对抗,并且可调节两者间的平衡状态,以更好回忆或增强遗忘。封面图像应用同构图式展示两只睡着且相拥的老鼠,一只白色,另一只是灰色。图像代表记忆强化和遗忘之间的和谐,同时睡眠振荡形成这两种对抗力量的边界。封面图像来源于由Hong-Viet V. Ngo,Jan Born课题组的论文《睡眠与记忆遗忘间的平衡》,慢振荡和delta波是标志睡眠的神经元活动节奏,但直到现在,它们各自的功能作用还难以区分。Kim等人(2019)利用对大鼠的闭环光发生方法,分离了这两种典型节律的功能,表明它们分别支持记忆的巩固和遗忘。封面图像运用“太极”元素的同构图式,整体上呈现中心对称的特点,表明不同睡眠振荡对抗呈现出记忆巩固和遗忘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共用图式

共用图式是图形之间的相互借用、互为依存,两个或以上图形共用同一部分图形,相互借力形成新图像,传达深层含义。例如,我国明代铜铸的“四喜娃娃”作品运用共用图式呈现四个孩童的趣味形象。2016年1月7日出版的《Cell Molecular》期刊封面图像(见图4)以古罗马神话中代表过去与未来的双面神杰纳斯的艺术形象作为共用图式,阐释Lin28是一种众所周知的RNA结合蛋白,可调节多种细胞的特性。Zeng教授课题组将Lin28A的生理功能归纳为对RNA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Lin28A对DNA共有序列的高亲和力结合,同时募集Tet1用于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Lin28A在RNA和DNA结合中的双重作用,以及其与转录起始位点和募集Tet1调节基因表达的结合作用。

(三)正负转换图式

图像中的正负图形,即是当视点集中在“图”时,背景变成“底”;当视集中在“底”时,“底”就变成“图”。将一个物形转换为另一个物形的过程中,出现循环的节奏感,让图像看上去合情合理。例如,荷兰艺术家M.C.埃舍尔的艺术作品是经典的正负转换错视图像,他的作品《日与夜》(见图5)突破静止的二维画面与符号,充满数学理性的秩序感与不可能空间的悖论性。2016年6月2日出版的《Cell》期刊封面,(见图6)以Tewhey和Ulirsch课题组发现高通量、非编码的调节变异,解决人类特性和疾病易感性的原因为著述目的,运用埃舍尔镶嵌的形式,结合表型变异与孟德尔豌豆花的经典例子,以及当一个显性(红色花朵)与许多类似外观的变异混合时,识别一个负责显性的单一突变(红色花朵)的困难。“表型”与“变异”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表型”在一定条件下可突变为“变异”,呈现在封面图像上即为,红色的显性基因与白色的隐性基因整齐排布。红色的“显性图案”与白色的“隐性图案”充当各自的“图”和“底”,是一对正负转换图式。若以红色的“显性图案”为主要的“图”,白色的“隐性图案”则为“底”;若以白色的“隐性图案”为主要的“图”,红色的“隐性图案”则为“底”,两极的视角转换形成内在循环的节奏感,也呈现封面图像平衡与和谐之美。

(四)闭合图式

人类的视知觉具有视觉完形能力,经过主观心理获得全新的完整形象,即先看到整体的形象,再看到整体下的各部分组成。例如,黄海设计的《花木兰》电影海报中没有沙场戎装、刀光剑影,仅通过头盔和一抹红唇两个元素组成的闭合图式,概括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2017年5月4日出版的《Cell》期刊封面,(见图7)以Del Toro课题组通过缺少FLRT1和FLRT3粘附分子的小白鼠大脑皮层褶皱的形成,证明神经元前体细胞移动模式的重要性。封面图片以FLRT KO大脑皮质深(左)和浅(右)的皮层折叠,并将皮层标记为Cux1(绿色)、Ctip2(红色)、Foxp2(蓝色)染色,突出神经元通过细胞间粘附的横向弥散是支撑大脑皮层折叠的关键因素。从图像呈现来看,将两个不完整的神经元左右排列,结合主观心理知觉形成对大脑皮层百亿个神经元的整体感知,以大脑皮层神经元为空间整体感知排布在其表层单个或两个神经元。将图片中两个相邻神经元想象为闭合的、整齐排列于大脑皮层的细胞,使读者形成对大脑皮层褶皱的整体感知,阐明细胞间粘附的横向弥散是形成褶皱的关键因素。

(五)矛盾空间图式

在二维空间中运用三维空间视觉误导,产生具有对立关系的矛盾图式,呈现魔幻立体的三维空间,为封面图像增添视觉表现力。图8即运用矛盾空间图式,将图形中间的立方体结构不合理化,产生阶梯表面翻转的错视效果。2019年1月24日出版的《Cell》期刊封面,(见图9)描述在纤维中折叠核小体的不同方向,揭示核小体的三维空间分布及其在基因组中的方向,类似于鸟类在电线上从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等不同角度呈现于平面化封面图像,形成三维视幻空间与二维平面的空間对立,产生所谓“视觉游走”的艺术效果。期刊封面以Ohno课题组的研究论文《亚核小体基因结构显示出明显的核小体折叠基序》为灵感,作者将核小体解析的Hi-C技术与SA-MD(Simulated annealing-molecular dynamics,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揭示核小体的三维空间分布及其在染色质中的全基因组定位,并运用Hi-CO方法揭示酵母基因中不同核小体的折叠基序。这种生物学实验研究呈现在封面图片设计上表现为:鸟类在电线上的三维空间分布及静止的整齐排列,由近及远将立体化图像予以平面化呈现,并形成折叠化的空间视幻心理效果,与核小体折叠基序的空间排列布局相契合,也通过大量的“鸟”图像预示折叠基序的数量庞大和有穷性。看似毫不相关的封面图像和核小体折叠基序,运用和谐对立的矛盾空间关系,实现殊途同归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激发读者探索折叠基序排列的欲望。

(六)色彩错视图式

色彩错视图式使色彩的情绪表达效果丰富。例如,中国黄帝时期选择单色崇拜;黄帝之后的帝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选择色彩象征功能,并对应黑、赤、青、白、黄。2010年10月15日出版的的《Cell》期刊封面(图10)是关于染色质的组织和分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Filion课题组通过识别五种主要的染色质类型,发现果蝇染色质多样性和区域组织的全局视图。根据希腊单词“Chroma”(颜色)的含义,作者将染色质类型分为绿色、蓝色、黑色、黄色和红色(每一种颜色由彩色糖果表示)。封面由U. Braunschweig、 W. Talhout和J.G. van Bemmel设计。封面图像阐释Dirk Schübeler课题组的论文《多种颜色的基因组》。染色质由DNA和大量相关蛋白组成,Filion课题组对果蝇中53个染色质蛋白的位置进行全基因组分析,揭示染色质调控的重要原理,并对其组织结构提供了多样化的见解。封面图像通过绿、黄、蓝、红、黑五种色系的纵向排布,形成色彩错视图式,同种色系中不同纯度、明度的色彩横向排列,代表不同的基因组,突出染色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七)光渗错觉图式

光渗错觉图式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的排列,产生图形的错位、重复等特征,使画面呈现波动起伏的律动感。(见图11)2018年6月14日《Cell》期刊封面图片,(见图12)以Polubriaginof等人利用电子健康档案(EHRs)在遗传学和疾病的应用研究作为封面故事,封面图像表示各地医院和诊所的医疗记录,对记录进行数字化可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研究,是Polubriagi-nof课题组的研究可能成为纸质病历数字化转换过程的艺术化表现。将纸质版病例建立成电子健康档案(EHRs),主动获取广泛的临床相关数据,为研究无法获得的性状遗传可能性提供电子资源,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化依据。封面图像通过点、线、面三者的空间错位与排列,红、白、蓝三种颜色的对比,借助空间垂直、水平、弯曲的三维组合,形成光渗错视图式,营造深邃神秘的数字化感官体验,给读者造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二、科学图像造型特征

科技期刊封面的错视图像具有一定的艺术造型特征,既展示科学秩序,避免单一乏味,也给封面图像带来崭新的科学表现力。

(一)互动特征

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在设计过程中具有互动特征。“科学美是科学理论反映和体现的自然界本身和谐美和理性美的结合。艺术美本身就折射着科学的理性光辉。21世纪是一个艺术设计的时代,也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时代[4]。”依据不同视觉元素的表现手段与形式法则创作科学图像,在科技期刊封面,传达科学美与视觉信息,增加受众与图像设计者的双向互动,创造形式不同、和谐又理性的科学秩序感。

(二)悖理特征

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具有悖理特征。在逻辑学范畴内,悖理性指互相矛盾与违背的谬论。在科技期刊封面图像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为表现矛盾、不合理的视觉效果,运用不同物象之间矛盾的逻辑关系,释放错视图像的视觉冲击力,拉长审美时长,为受众在阅读科技期刊封面图像时带来回味悠长的视觉感受。

(三)联想特征

科技期刊封面图像中的错视现象创作,具有思维发散、视觉心理主观能动的联想特征。“艺术所描绘的千变万化的世界和饱含的诗情画意丰富了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对想象的运用,对客规规律的掌握;科学借助艺术的灵感、奇想、激情和力量,让‘梦想家们’得以‘梦想成真’[5]。”受众在阅读、理解科技期刊封面图像过程中,通过错视图像联想,而不是单向的视觉信息传达过程,有效提高接收与重构科技图像含义的效率。

三、意义及启发

身处视觉时代,图像具有超越文字的意义。科技期刊封面中的错视图像既具有科学原理、哲学思想,也具有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科技期刊封面的艺术性应体现为庄重、雅致、朴素、大方、立意深邃。其设计应符合平面构图的基本规律,满足视觉美观的要求[6]。”科技图像既为科技期刊封面图像的创新拓宽道路,也为国内科技期刊封面图像的发展方向带来启发。

(一)满足视觉审美机制

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如果应用错视理论进行设计与传播,首先要做到满足受众视觉需求的内在审美机制。当受众面对残缺或者复杂的科学图像时,会产生具有简化倾向的“完形压强”心理,力图将不完美变成完美的对称和谐,打破传统视觉习惯,并获得视觉满足感。“目前我国传媒业正在发生重大转型,相当多的媒体在走向市场化。越来越多的媒体倾向于完全以受众兴趣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7]。”因此,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应用错视原理进行设计时,应与时俱进,满足受众新型的视觉审美需求。

(二)固定个性创意范式

笔者曾请教《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前主编徐子方教授,期刊封面的图像是否可以固定?徐主编认为:鉴于目前国内期刊编辑部的经济状况、美术编辑数量与专业状况,国内期刊封面图像宜于固定,由此适合增强期刊的品牌建立与增强辨识度。

“科学期刊封面图像对于期刊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封面设计中所运用的视觉语言至关重要。期刊封面不但能够在物理层面保护期刊不受外界损害,而

且可以体现科学期刊的专业素养与权威地位[1]13。”在固定的封面图像框架中,设计每一期封面时,先选定一篇“封面论文”,然后根据论文的主题,对封面图像进行创意是一个方法。10年前,如果科技期刊封面出現“一期一面孔”的现象,可能被诟病为“不稳重”。然而,随着当代科技与艺术的发展,封面图像的主色与主题在设计中根据自身刊物的特点,使用相对固定封面的图式。例如国际权威科技期刊《Cell》的每一期封面,都固定运用同一字体突出刊物的名称,封面图像根据亮点论文的主题而改变,使受众每次看见期刊名称就知道阅读的是哪本刊物,同时对当期的封面图像又具有探索欲,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科技期刊封面的个性,让读者见封面如见期刊,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个性化审美追求。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编辑部,能够突出表现科学特色的较少,可多借鉴国外做得好的科技期刊的经验。

(三)增强审美传播效应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期刊的美术编辑应与受众进行人性化互动,才能有效增强科学美的传播效力。错视理论可启发美术编辑的创新思维,超越国界与语言,表达编辑的情感,引起世界各国受众的多元情感共鸣与心理诉求。

“具有艺术张力的科学图像,有利于使受众对科学信息产生兴趣,从而进行获取,如此可以更有效地传播前沿科学成果[1]10。”错视理论具有多元结构空间、多学科交叉的特征。传统的国内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多数在二维空间中创作。错视理论指导我国科技期刊封面图像的创作,逐渐从二维、三维走向多元化的结构空间,增强科技图像的艺术传播力。错视理论在科技期刊封面图像上的应用,是在科学思维指导下的创新,不是单纯的艺术审美活动。科技期刊封面图像设计须在准确传达科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图像的艺术性与传播力。

参考文献

[1]崔之进.国际科学期刊封面图像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17;13;10.

[2]王国燕.科学图像传播[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75.

[3] 沈致隆.科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9.

[4]刘瑰洁,昌成亮.科技与艺术的融合[J].创新科技,2008:22.

[5]宋晓蓝.论艺术与科技的互动[J].学术探索,2003:89.

[6]王国燕.姚雨婷.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及创作机构的案例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10):67.

[7]汪彤.科技新闻的可读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作者:崔之进 姚鹏

上一篇:检察机关参与死刑复核论文下一篇:启发式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